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于殿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内容说明:  本培训内容根据 2001 年注册会计师考 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和《企业会 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相关 内容编写.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项目名称: 公司名称:上海 有限公司 logo: 网站: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6.1 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6.2 资产负债管理的一般方法 6.3 利率敏感性与缺口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Asset Management)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知识点113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应用.
第十章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财务状况) 利润表 (经营成果) 总 账 明细账.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二节 会计等式与会计事项.
商业银行管理学 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主编:彭建刚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房地产投资的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概述 资金等效值的计算 财务评价基本报表 房地产投资的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分析——认识报表.
第16章 利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实验项目.
关于汇率计算.
第十章 利率风险 利率的决定因素 利率风险的含义与种类 重新定价风险 基差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 选择权风险 再定价模型 期限模型 久期模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郭战琴.
第二章 货币市场.
第10章 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1104报表培训 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第四章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与流动性需求 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Chapter5 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 估值 投资组合 风险管理-三大块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八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8.1 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8.2 资产负债管理的一般方法 8.3 利率敏感性与缺口管理
第八章 流动负债 第十节 其他应付款.
第5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 5.1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1)自有资本
第7章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存款负债 负债业务 其他负债 银行资本 表内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现金资产 信贷资产 资产业务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固定资产折旧 欧少霞.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走势分析.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基本指标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行业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1)单项指标得分= 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 +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 系数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调整分=
第三章 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商业银行管理》考前辅导 2013年6月7日.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Harvard ManageMentor®
1、某项目变动对总资产的影响是用某项目本年
扬智科技 (股票代号: 3041) 2016年第4季法人说明会 2017年03月17日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通货膨胀对债权人有利,还是对债务人有利?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化工品种做多思路依旧 新湖期货化工团队 发言人 刘丹 Effective Presentation Structure.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于殿江

第十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本章要点: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持续期缺口的衡量与管理 第十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本章要点: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持续期缺口的衡量与管理 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

补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资产负债组合所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及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其内涵如下: (一)资产负债管理是风险限额下的一种协调式管理 (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历史分析 在20世纪40、50年代及其以前,商业银行的负债中有大量的支票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两种存款都是低成本的。因此,当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负债,从而商业银行的管理重点自然是资产的管理,即如何使商业银行资产产生最大的收益。

在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大,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得不那么丰富了,原因是公司的财务管理者,已经考虑资金的占用成本,因此支票存款的数量下降了,而此时的经济由于税收减免,和由于越战引起需求的增加而繁荣,因此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很旺盛的。 为了满足旺盛的贷款需求,银行管理者需要筹集更多的信贷资金,于是其管理重点就随之转向了负债管理。

这样,在60和70年代,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方面。 负债管理可以简单表现为商业银行用发行CD存单、购买联邦资金、发行商业票据的方法来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由于当时的银行是根据筹集的资金的成本,然后再加上一定的利差将资金贷放出去,因此利差管理在当时是很盛行的。

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通货膨胀,浮动利率以及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商业银行的管理的重点转向了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这种方法也就成了资产负债管理。 因此资产负债管理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各种方法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在8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有所增加,但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尽管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适应期限较短的管理方法,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从简单的使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相搭配的方法,发展成为包括各种期限在内的管理策略,也包括了各种复杂的概念和方法。

如持续期配对、浮动利率定价、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利率调换等。尽管有多种复杂方法的出现,但资产负债管理仍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因为没有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简单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状况,去开发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因此每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也许都不一样。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原理)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即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在总量上要对称平衡。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资产规模过大,会造成头寸不足,虽然可以暂时增加盈利,但却失去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相反,资产规模过小,就会造成资金闲置,虽然流动性强,比较安全,但却降低了盈利性。因此,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两者规模对称,既要保持较高的资金运用率,又要防止过度运用资金。(“三性”基础上的规模对称)

(二)偿还期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 它是指银行资金的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来决定,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如活期存款偿还期短,流转速度快,要求与之对应的是流动性高、偿还期短的资产,如现金资产等;而定期存款偿还期长,流转速度慢,与其对应的应为偿还期长的贷款或投资。 偿还期对称原则实际上是要求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合理的期限结构,其目的是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但是期限对称也不是要求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要一一对称。

(三)结构对称原则 它是指银行资金的分配不仅要考虑静态期限结构,而且要考虑负债的动态期限结构、成本结构等,以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对称平衡。 资产和负债各项目的期限、利率、用途等方面都客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对称关系,按照这种对称关系,不同的负债应用于不同的资产。

例如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有资本和负债,负债中又有存款和其它负债,他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银行对其的支配权和控制度也不一样,因此将其用于资产的占用形态和内容也不一样。 资产方的固定资产是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能用存款负债来购置固定资产。 再如利率高的负债一般应与利率高的资产项目的对称,这就是效益结构对称平衡的内容;负债的同业拆入只能用于头寸的平衡,而不能用于其它的资产项目,这就是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性质上和用途上对称的内容。

(四)目标互补原则 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是难以同时达到最优的,因此,“三性”的均衡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平衡,是一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均衡。 只要银行能够实现某一段时期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了“三性”均衡的目标。 所以,商业银行要在考虑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和银行具体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流动性、安全性的措施,或者是提高盈利性的措施来实现“三性”的要求。

(五)分散资产原理 分散资产原理在负债结构已定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币种和不同种类的资产来分散风险,同时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 这一原理是运用了经济活动的相关性,实现风险损失的互相抵消或风险损失与风险收入的互补,具体体现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对贷款集中度的控制等方面。

四、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是要让商业银行在未来2-5年内有一个可行而又积极的奋斗目标,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要让商业银行在未来12个月内,在不同的利率环境下有可供选择的方法。 因此,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包括综合管理、具体管理和策略目标三个内容。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步骤如下: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步骤 第一步 综合管理 资产管理 负债管理 资本管理 第二步 具体管理 准备头寸管理 准备头寸的负债管理 流动性管理 综合的负债管理 投资管理 长期债务管理 贷款管理 资本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步 资产负债表生成损益表 利润=收入-利息成本-管理成本-税金 实现目标的策略 1.利差管理 2.费用的控制 3.流动性管理 4.资本管理 5.税的管理 6.表外业务的管理

(一)总量平衡的目标 总量平衡的目标就是要求银行资产总量和负债总量实现动态平衡或实质平衡,防止超负荷运转。从帐面上看,任何一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始终是平衡的,但表面上的平衡常常掩盖实际上的不平衡,如采用占用联行汇差、欠缴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客户提取存款等手段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贷款发放,造成资产负债总量的实际失衡。 因此资产负债管理所要求的总量平衡是指资产的运用和负债的来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动态上的平衡或实质上的平衡。

(二)结构合理的目标 就是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在期限和时序上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其实质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或动态的调节过程,而不是银行资产与负债在偿还期和数量上的机械而缺乏弹性的对称配置。 因为,结构合理目标要求保持资产和负债恰当的比例关系,形成资金配置的优化组合,这种组合又随着融资环境、经济周期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适时调节。

总量平衡与结构合理的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资产负债总量平衡是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配置的基础和前提,结构合理配置又可以促进总量平衡的实现。 因为如果在结构上资产负债流动性不足,安全性差,配置不合理,必然影响总量的平衡。

五、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一)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政策 这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政策中要阐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宗旨、目标与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方法,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程序、人员配备、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 一般而言,政策所做的规定仅仅是方针性、宏观性的,并没有细致的条款。这样做的好处既把握了原则,又保持了灵活性。

(二)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 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是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依据,也是评价 管理绩效的标准。资产负债管理指标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 (三)调节资产负债结构 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最为实际的一项工作是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以满足管理要求,符合管理指标。具体而言,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发布有关指令,各主要职能部门进行具体的调节工作。 (四)监控与评价资产负债管理 监控与评价工作涉及银行财务报表分析、市场动态检测、横向纵向比较等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以全部的资产负债为管理对象,使其在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资产负债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其管理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即资产负债总量管理、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资产负债效益管理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第十一章专门介绍)

(一)资产负债总量管理 这是指商业银行对资产总量和负债总量及其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它包括资产总量平衡管理、负债总量平衡管理和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管理。 1、负债的总量管理。 银行的负债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各项负债余额的总和,是其资金供应实力的反映。它包括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入、结算资金、发行金融债券和资本金等。 负债总量的管理就是要调控负债总量的平衡,包括:负债结构的平衡、负债可用程度的平衡、负债成本效益的平衡。

2、资产总量的管理。 银行的资产总量是指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各项资产余额的总和,是银行资金占用规模和营运的综合反映。 银行资产总量平衡的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如贷款、拆出资金、证券投资及其它资产)应该均衡、合理地分布,并与负债相适应。其管理重点是保持各类资产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如长期资产与短期资产之间、贷款资产与其它资产之间、拆出资金的比例、备付金比例等。 资产总量平衡管理必须根据负债总量平衡来进行,单纯进行资产总量的平衡,虽然可以保持资产的总量和结构的合理性,但容易脱离资产负债平衡的原则和对应关系,而片面追求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3、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的平衡管理。 这是整个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其实质就是根据可用负债总量安排资产规模,坚持负债量制约资产量,绝不可超负荷地运用资金,而无视资金来源的最大潜力和可能。 同时在结构安排上,坚持长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相对应,短期负债与短期资产相对应,专项负债与专项资产相对应的原则,以实现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流动性不同的资产之间、负债之间以及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 1、负债结构管理。 负债结构是指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而负债结构的管理,就是指银行对各项负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即对流动性不同的负债进行管理,它要求在负债种类、期限、数量和价格等方面的搭配,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2、资产结构管理。 资产结构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而资产结构管理是银行对各种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能迅速变现的流动性管理,即相对于负债结构而言,要保持合理的资产内部结构,要求通过优化资产投向结构、期限结构、种类和价格结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3、资产负债对应结构管理。 即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不同流动性的对应管理,它包括负债对资产的使用配置和期限结构的对应平衡。如三年以上定期存款主要用于长期资产。 资产负债对应结构管理一般是通过编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平衡表来预测资产负债流动性现状,从而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结构调整对策和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

(三)资产负债效益管理。 资产负债效益管理就是在保证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而又节约地筹措资金和供应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周转速度,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盈利。 从资金管理的角度看,资产负债效益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营业成本的耗费和资金的收回与分配; 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资产负债效益管理主要包括银行收入管理、银行成本管理、银行利润管理等内容。

1、银行成本管理。 银行成本管理就是要求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核算、分析、考核、检查和监督。银行成本预测就是对未来银行业务经营成本的变动趋势和计划期的银行成本费用水平进行预先的推断和分析,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银行成本计划可以根据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要求来确定,本着既要保证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又要节约费用开支,降低成本的要求进行编制,从而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和利率的变动等主要因素对银行成本的影响,找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

2、银行收入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收入由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组成。银行收入管理就是要对各项收入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归类、及时核算入帐,确保收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银行利润管理。 银行利润是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总收入扣除各种成本、税金后的剩余,才是银行的纯利润即净收益。加强银行利润管理最根本是要扩大银行的盈利性资产的规模,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盈利资产的收益率,同时降低成本、减少资产风险损失、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 资产转移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2、转移理论(转换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二)管理方法 1、资金汇集法 2、资产分配法 3、线性规划方法

(一)资产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这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盛行的一种传统管理理论,出现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产生的初期,由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刚刚产生,其经营管理者普遍认为,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接受客户的存款,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银行只能通过主动调整其资产结构,在现金、证券、贷款等各种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来协调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在资产管理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该理论具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真实票据论 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这一理论产生于18世纪初的英国,当时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刚刚在英国建立。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当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具有高度流动性,因此为了应付客户不可预期的提取存款的高度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应使其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为发放短期的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

所谓自偿性,就是指企业在购买货物或生产产品时所获得的贷款可以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来偿还。 该理论强调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即可根据所抵押的票据处理有关商品。 根据这一理论,银行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证券投资贷款。

这一理论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商品交易主要是现金交易,银行存款又主要是活期存款,经济发展对贷款的需求也主要限于活期资金等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而且在现代商业银行刚刚产生,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现代化的生产形式也刚刚产生,市场不稳的实际情况下,该理论的实行有利于商业银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从而提高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1)它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 (2)它忽视了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种对贷款多样化需求的否定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3)它只强调了贷款偿还的内部条件(期限),而忽视了贷款偿还的外部条件,即借款人该笔借款项目的预期收益是否稳定,而这才是贷款能否按期偿还的关键。自偿性贷款未必能保证贷款的收回,如借款人生产的商品不能如期售出,或应收账款不能如期收回,或发生意外事件等都将影响贷款的按期偿还; (4)自偿性贷款随商业周期而波动,将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2、转换理论 该理论被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1918年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流动性要求仍然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调的,但商业银行资产不一定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可将其相当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这类证券资产具有信誉高、期限短、转让容易等特点,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范围,在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加盈利。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在这种理论的鼓励下以及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票据贴现和短期国债的比重迅速增加。

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行为银行的证券投资、不动产贷款和长期贷款打开了大门,在转换理论的影响下,银行资产范围显著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但转换理论片面强调证券的转手,而忽略证券和贷款资产的真正质量,忽略了物质保证,为信用膨胀创造了条件。 同时,它没有重视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未考虑到在危机期间证券的大量抛售和价格暴跌而引发银行资产的巨额损失的可能性。另外这种理论的实行需要较高的条件,即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3、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为美国金融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贷款与银行流动性》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偿还,这与借款人借款项目的预期收益是否稳定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与贷款的期限并无绝对的联系,即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收入,贷款就能按期偿还,就不至于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所以该理论主张商业银行应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作为衡量其贷款偿还能力的标准,并以此来重新协调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从而使商业银行跳出短期性的局限,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该理论生产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经济从战时状态转入恢复和快速发展状态,对各种期限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由于政局稳定,人们的消费欲望很强,因此中长期贷款回收的前景很好。

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二战后,分期付款的中长期设备贷款、住宅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和租赁等资产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不过,预期收入理论也有缺陷。 首先,它把资产经营完全建立在银行预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靠性。 其次,在资产期限很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债务人收入状况可能会恶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比预期的要小。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必须慎重使用。

(二)管理方法 1、资金汇集法(资金总库法) 操作程序:由银行将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资金池,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大小进行梯次分配。

按流动性分配资产: (1)第一准备金: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等。主要用于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日常营业中的付款、支票清算需求、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 (2)第二准备金:短期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和市场性较强的证券。主要用于满足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 (3)各类贷款:主要用于盈利。 (4)其他有价证券:用于盈利和改善资产组合状况。

特点: (1)不考虑资金来源,在资金运用时,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利性。 (2)资金分配主要靠管理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保留较多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降低了盈利水平。

信 贷 资 金 资金分配示意图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活期存款 第一准备金 储蓄存款 第二准备金 定期存款 贷 款 其他负债 证 券 投 资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活期存款 第一准备金 储蓄存款 第二准备金 定期存款 贷 款 其他负债 证 券 投 资 资 本 金 固 定 资 产 信 贷 资 金

2、资产分配法 操作程序:银行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照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

按资金来源和流动性分配资产: (1)活期存款:第一准备和第二准备。 (2)定期存款:第二准备、贷款和长期证券投资。 (3)股本:发放长期贷款和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

特点: (1)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将资产和负债联系起来,使二者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致。 (2)减少了流动性资产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提高了银行盈利水平。 (3)将流动性的取得完全局限于负债方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考虑资产的流动性,束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

资产分配法示意图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短期资 金中心 活期存款 第一准备 储蓄存款 第二准备 长期资 金中心 短期贷款与证券 定期存款 长期贷款与证券 其他负债 资本金 中心 固定资产 资本金

3、线性规划方法 也称为科学管理法,被银行用来解决在一些变量受约束时,线性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 四个步骤: (1)建立模型目标函数:资产收益率、净收益等。 (2)选择模型中的变量:决策和预测这两类变量。 (3)确定约束条件;(4)求出模型的解。 课本309页的例子。

特点: (1)是一种定量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现实情况比较复杂,线性规划模型会变得更加复杂。

二、负债管理 (一)负债管理理论 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的限制,使得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紧缺、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Q条例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资产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通过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结合。 也就是说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因此,银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 所以,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负债管理理论一改传统流动性管理中严格期限对称的原则和追求盈利时强调存款制约的原则,不在主要依赖维持较高水平的现金资产和出售短期证券来满足流动性的要求,而是积极地在货币市场上“购买”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和不断适应目标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 从1961年2月美国纽约花旗银行首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之后,各国商业银行使用负债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增高,创造了大量的借款方式、工具和手段。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商业银行主动以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同时降低了流动性的储备水平,扩大了收益性资产,提高了资产的盈利能力。它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更富进取性,摆脱了被动负债的制约。 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的缺陷:(1)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2)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3)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这一理论可分为: 1、存款理论(DeposIt theory) 存款理论的最主要特征在于银行负债经营的稳健性,它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 存款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存款是被动的,从属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为了实现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资金运用必须限制在存款的稳定的沉淀额度之内。 存款理论的逻辑结论就是:强调按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总量和结构来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张盲目发展存贷业务,不赞成盲目冒险的获利经营。

2、购买理论(Buying theory) 购买理论的最主要特征在于主动性,银行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它是在存款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负债理论。 购买理论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认为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银行购买外界资金的目的是保持流动性,银行在负债方面有广泛的购买对象,如:一般公众;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财政机构等等。 还有众多的购买手段可以运用,最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间接提高资金价格,如高利息、隐蔽补贴、免费服务等高于一般利息的价格。一般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存在着实际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或实物资产投资不景气。而此时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时,购买行为较为可行。

3、销售理论(bring to market theory) 销售理论的最主要特征是推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营销策略。认为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适合客户的需要,营销这些金融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为此,银行应做到:客户至上,竭诚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善于利用服务手段达到吸收资金的目的,这就是要做到围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通过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将资产与负债联系起来进行营销活动的筹划。

(二)方法 1、储备头寸管理方法: (1)内容:银行借入资金补足一级储备,以满足存款提取和贷款需求,通过运作头寸调度来保持高收益、低流动性的资产。 (2)优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流动性不足。 (3)缺点:存在借入风险。

2、借入资金方法——非存款负债 同业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再购回协议、 发行金融债券——向社会借款 境外借款——即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一)理论 由于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方面,都带有偏向性,具体来说,资产管理理论偏向于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往往牺牲银行的盈利性,不利于鼓励银行励精图治,进取经营;而负债管理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也能够鼓励银行家们大胆进取经营,但这种理论过分地依赖于外部条件,容易给银行带来较高的风险,不利于银行的安全性。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纷纷放松和取消了利率管制,银行界乃至整个金融界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各种形式的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在争取到在市场上主动融资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 另外,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打破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短筹长用、靠增大业务量来增加收益的传统格局,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发生了质的变化,单一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已不适应银行管理的发展要求,于是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便产生了。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也称为相机抉择资金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单纯依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协调,商业银行只有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统一协调,才能较好地实现经营目标。

(二)管理方法 1、利率敏感性缺口(第二节) 2、流动性缺口(第四章) 就是对银行流动性需要量的预测。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流动性准备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银行存贷款资金的变化。任何存款的支出和贷款的增加,都减少可用资金,反之,存款的增加和贷款的减少(收回)则会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因此,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预测,主要是预测存贷款的变化趋势。 银行头寸预测=存款变化-贷款变化-准备金变化

如:某银行流动性估计 单位:百万元 准备金率为12%,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月份 存款总额 存款变化 所需准备金变化 贷款总额 贷款变化 如:某银行流动性估计 单位:百万元 准备金率为12%,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月份 存款总额 存款变化 所需准备金变化 贷款总额 贷款变化 流动性缺口 12 593 351 1 587 -6.0 -0.7 356 +5.0 -10.3 2 589 +2.0 +0.2 359 +3.0 -1.2 3 586 -3.0 -0.4 +0.4 4 591 +0.6 365 +9.0 -4.6 5 606 +15 +1.8 357 -8.0 +21.2

3、期限匹配和利差管理 (1)期限匹配是指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是对称的,即长期资产对应长期负债,短期资产对应短期负债,以达到流动性的对称和相适应。 (2)利差管理法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

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为  绝对数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  利差率=(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资产

利差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和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 外部因素包括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状况等等。

4、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期货(有价证券、外汇) 期权(有价证券、外汇) 远期利率协议 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

5、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将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和各项资金按“对称比例原则”进行安排和管理,其目的是缓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者的协调和统一。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通过规定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比例指标一般分为四类,即总体控制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等

附录:我国银监会的比例监管规定 (一)风险水平 1、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60%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10%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2、信用风险 (1)不良资产率小于等于4%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 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 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 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其中: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5%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小于等于15%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 集团客户定义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2003年第5号令) 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其中: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10%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 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3)全部关联度小于等于50%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年第3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3、市场风险 (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 本指标计算外币口径数据。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为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余额。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2)利率风险敏感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本指标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情况下,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指标计量基于久期分析,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

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给定的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是指在给定利率变动为上升200个基点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其中,时段的划分及各个时段的敏感性权重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标准框架确定。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4、操作风险 (1)操作风险损失率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二)风险迁徙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 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正常贷款迁徙率 =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 +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 -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 + 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 -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2、不良贷款迁徙率 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1)次级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可疑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三)风险抵补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A、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 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B、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C、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 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1、盈利能力 (1)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35%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2)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0.6%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 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3)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11%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2、准备金充足程度 (1)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 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依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2)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

3、资本充足程度 (1)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8%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2)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4%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开展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业务。 该理论认为,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 该理论也可认为是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一个内容。

第二节 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利率风险 第二节 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利率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利率波动会导致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收益与成本以及市场价值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化,从而为银行利润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对称性通常会使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 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利率变动风险; 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

三、利率风险的类型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将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基准风险(Basis Risk) 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一)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 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 例如,若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三)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虽然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由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与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重新定价期限完全相同而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四)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 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三节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一、利率敏感性资金与缺口 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是指在银行计划期内,其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资产和负债。 利率敏感性的概念是相对的,它主要取决于银行的计划期。 区别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关键是银行可以重新定价的时间,而不是到期日。

一般而言,利率敏感性资产包括:余期小于计划期的证券、固定利率贷款;在计划期内可以重新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余期小于计划期的定期存款;在计划期内可以重新定价的存款、借款(包括同业拆借和回购协议)。

通过敏感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之间有以下四组搭配关系: (1)利率敏感性资产以利率敏感性负债融通的数量; (2)固定利率资产以固定利率负债融通的数量; (3)利率匹配资产以利率匹配负债融通的数量; (4)利率敏感性资产以固定利率负债融通的数量。这一数量就是敏感性缺口,也叫着“差额”。

这个差额就是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反映着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以固定利率负债融通的数量。 差额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差额和相对差额(也称利率敏感率)。 公式: 绝对 差额 利率敏 感性资产 利率敏感 性负债 - = 利率敏感性资产 利率敏感性负债 相对 差额 =

差额(缺口)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差额为零(零缺口,差额率为1),它意味着银行盈利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又叫着偿还期对称,此时银行的风险最小; (2)差额为正(正缺口,差额率>1),又称资产敏感型,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负债,此时银行的预期收入和风险均比第一种情况大。 在利率上升阶段,正差额对银行有利,因为资产收益增长的速度大于负债成本的增长速度,银行收益增加。在利率下降阶段,资产收益下降的速度大于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银行收益减少。

(3)差额为负(负缺口,差额率<1),又称负债敏感型,即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的收益和风险均大于第一种情况。 利率下降时,负缺口对银行有利,因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快于资产收益的下降速度,收益增加。利率上升时,缺口正好相反,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慢于资产收益的下降速度,银行收益减少。 总之,差额为零,风险最小;差额越大(不管正负),风险也越大。

二、缺口的管理 资金缺口管理是银行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调整计划期利率敏感性的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规避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提高利润水平的方法。 步骤:对资金进行缺口管理首先要进行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然后结合利率波动周期进行利率敏感性资金的配置。

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有两大策略: 一是保守型的,即保持零缺口,以降低银行经营中的风险。但在现实中,要保持零缺口是相当困难的。 二是主动型的,即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状况的预测,在利率的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在利率下降时,保持负缺口;在利率较稳定时,可努力保持零缺口。

如下图: r t SR a 1.00 b t

教材257-260页的例子和表格。 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模型公式,在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重新配置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及期限来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性质和规模与银行利率预期值相一致,从而努力提高净利息收入。但是这一方法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正确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前提是对未来利率的准确预期,但事实上由于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对利率变动进行准确预测存在很大难度 。

第四节 持续期的缺口的衡量与管理 持续期的概念 第四节 持续期的缺口的衡量与管理 持续期的概念 持续期(Duration)也称为久期,是指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入量的加权平均时间。持续期反映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

持续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入量的加权平均时间,或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其价格变动基础上计算的平均时间,计算公式为(D为持续期;T为各现金流发生的时间;Ct为金融工具第t期的现金流或利息;F为金融工具面值(到期日的价值);n为该金融工具的期限;I为市场利率;P为金融工具的现值):

持续期缺口管理 持续期缺口管理就是银行通过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与结构,采取对银行净值有利的久期缺口策略来规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总体利率风险。 当市场利率变动时,不仅仅是各项利率敏感资产与负债的收益与支出会发生变化,利率不敏感的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也会不断变化。持续期缺口管理就是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与结构,采取对银行净值有利的持续期缺口策略来规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总体利率风险。

持续期理论核心是强调充分考虑资产负债工具中各种隐含期权对资 产负债业务合约期限、资产负债价格的影响和调整,从而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实际持续期或实效持续期为度量利率风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估有关金融工具现金流现值的变化来衡量利率变动的风险。 持续期缺口综合反映了银行全部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其公式为: 当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利率下降,资产价值增加幅度大于负债增加幅度,银行市场价值将增加;反之则相反。同理,当缺口为负值时,银行市场价值将和利率变动的方向相同,有效持续期缺口绝对值越大,银行利率风险越大。

    银行净值变动、持续期缺口与市场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 持续期缺口 利率变动 资产现值 变动幅度 负债现值  股权市场                     变动        变动   价值变动 正缺口    上升   减少   >    减少    减少 正缺口    下降   增加   >    增加    增加 负缺口    上升   减少   <    减少    增加 负缺口    下降   增加   <    增加    减少 零缺口    上升   减少   =    减少    不变 零缺口    下降   增加   =    增加    不变

持续期缺口管理的局限性 (1)用持续期缺口预测银行净值变动要求资产与负债利率与市场利率是同幅度变动的,而这一前提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2)商业银行某些资产和负债项目,诸如活期存款、储蓄存款的持续期计算较为困难。因此持续期管理也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测利率风险程度。 (3)运用持续期缺口管理要求有大量的银行经营的实际数据,因此运作成本较高。

第五节 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 1.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 远期利率协议建立在双方对未来一段时间利率预测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买方预测未来利率将上升,卖方预测未来利率将下降。 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双方以降低收益为代价,通过预先确定未来利率来防范利率波动风险,实现稳定负债成本或资产保值的一种金融工具。

商业银行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容易导致较大的利率风险,发生较大的资产损失。 远期利率协议巧妙地利用了交易双方因借贷地位不同等原因所致的利率定价分歧,利用各自对未来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不同,达到在一定程度规避利率风险的作用。

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程序 实际结算中仅支付差额: 固定(协议)利率 远期利率 协议的 买方 远期利率 协议的 卖方 可变(参照)利率

在上式中,D表示合同天数;A表示合同金额;B表示天数计算惯例(如美元为360天,英镑为365天)。 式中分子表示由于rr、rR 的差异造成的额外利息支出,而分母是对分子进行贴现,以反映结算金的支付是在合同开始之日,而不是在合同期结束之日。 当rr>rR时,结算金为正,卖方向买方支付;当rr<rR时,结算金为负,买方向卖方支付。

举例说明: 假定在2002年10月5日星期二,双方成交一份1×4,名义金额为100万美元、合同利率为4.75%的远期利率协议。其中“1×4”是指起算日到结算日之间为1个月,起算日到名义贷款最终到期日为4个月。成交日与起算日之间一般为两个交易日。在本例中,起算日是2002年10月7日,而结算日2002年11月8日(因6、7日为双休日)星期一,到期时间为2003年2月8日星期一,合同期为2002年11月8日至2003年2月8日,共92天。在结算日前的两个交易日(2002年11月5日)为确定日,确定参照利率。参照利率一般为当天的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在此我们假设参照利率为5.5%。这样由于参照利率高于合同利率,所以卖方应向买方支付利差。 其流程图如下: 2天 延后期 2天 合同期 成 起 确 结 到 交 算 定 算 期 日 日 日 日 日 计算过程: 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如果参照利率高于合同利率,那么卖方要向买方支付一笔结算金(利差),以补偿买方在实际借款中因利率上升而即造成的损失。

一般说来实际借款利息是在借款到期后支付的,而结算金是在结算日支付的,因此结算金并不等于因利率上升而让买方多支付的利息,而是等于多支付的利息在结算日的贴现值,具体计算公式:

2.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s)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性的市场以公开竞价的方式所进行的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 利率期货合约具有标准化、低成本、集中交易等特点,具有较好的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 利率期货合约主要是通过期货的买卖来抵消因利率变动对现货交易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事先商定的条件,由固定利率换为浮动利率或由浮动利率换为固定利率,从而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金融交易方式。 利率互换交易的定价一般是以伦敦同业银行拆放利率为基准利率。 银行通过利率互换能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更紧密地配合,达到避免利率风险的目的。

金融互换产生的理论基础: 金融互换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且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有优势,而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如果前者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后者专门生产劣势较小(即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通过专业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金融互换正是利用交易双方在筹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而进行的。

利率互换一般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 假设:甲可获得固定利率为12%的英镑借款和利率为LIBOR的浮动利率英镑借款,而乙只能获得固定利率为13%的英镑借款和利率为LIBOR+0.25%的英镑借款。可见甲的借款成本低于乙,而乙又有浮动利率借款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进行利率互换。 操作过程: 甲应借取12%的固定利率借款,通过中介人将其换成LIBOR-0.25%的浮动利率借款,中介人为其支付12%的规定利率。 乙借取LIBOR+0.25%的浮动利率借款,通过同一中介人将其换成12.5%的固定利率借款,中介人为其支付LIBOR的浮动利率。

结果: 利率互换利用了(13%-12%)-(LIBOR+0.25-LIBOR)= 0.75%的套利机会(即固定利率之差减浮动利率之差),三者都得到了0.25%。 甲:在浮动利率借款上赚0.25%; 乙:在固定利率借款上赚0.25%; 中介人:在固定利率上赚0.5%,在浮动利率上赔0.25%,净赚0.25%。

4.利率期权 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的买方获得一种权利,在到期日或期满前按照预先确定的利率即执行价格,按照一定的期限借入或贷出一定金额的货币。银行既可以购买购入期权或卖出期权来保值,也可以出售购入期权或卖出期权赚取权利金,从而达到保值的目的。卖方从买方收取期权费,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利率期权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根据借贷方向的不同,利率期权可以分为两种:借款人期权和贷款人期权。

5.利率上、下限及双限 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期权,银行可以用来消除客户与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并使买方的最大成本或最小收益被固定下来。 利率上限的购买者作为借款人可以得到保证,贷款者不能把贷款利率提高到上限水平以上,借款者还可以向第三方购买利率上限,由第三方保证补偿借款人任何超过上限的额外利息。 利率下限是为保护贷款人免受利率下跌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利率双限是把利率上限与下限合并在一份合约之中,把贷款利率冻结在上限与下限之间,在市场利率走向不确定时,银行经常大量使用双限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复习思考题 1、商业银行是如何从早期的资产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为什么会产生? 2、银行怎样测量利率风险?资金缺口管理应该如何进行? 3、利率风险管理中持续期缺口管理的含义和方法是什么? 4、远期利率协议与利率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原理是什么?二者在应用时各有什么特点?

A、B两家是两家信用等级不同的银行,作为AAA级的A银行与作为BBB级B银行借款成本各不相同。A银行固定利率借款成本为3%,浮动利率借款成本为LIBOR+0.25%,B银行固定利率借款成本为4%,浮动利率借款成本为LIBOR+0.75%。试问A、B两家银行是否存在利率互换的可能性?如果进行利率互换,潜在的总收益是多少? 某银行向客户发放了一笔金额为6000万美元,一年期浮动利率贷款。为了避免未来利率下降带来损失,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向另外一家银行购买了期限为一年,7%的利率下限。一年后,当市场利率下降为5%时,银行能够获得多少收益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