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1976年的報告
尪仔標 一張小小圓圓、直徑只有幾公分的紙牌,周圍有小而圓滑的鋸齒狀,上面有著各種圖案(有卡通、布袋戲、電視劇角色…等圖案),還有一個特色,正面四個對角分別是「撲克牌花色」、「十二生肖」、「剪刀石頭布」及「象棋棋子」的圖案或字樣,如下圖所示,這就是【尪仔標】(用台語唸)!其玩法大致上有兩種,一是兩人(或多人)將各自所出的尪仔標疊起來,再選出其中特定的一張,然後兩人(或多人)再輪流以手中的一張尪仔標來打向那疊尪仔標,直到有人將那張特定的牌打出來(是指將那張尪仔標打到它不和其他任何一張相疊)就是贏家,可獲得那疊牌!而另一種玩法是兩人(或多人)各持一張尪仔標,以輪流用手指彈射的方式,看誰的尪仔標先疊在對方上面或鑽至對方下面便可贏得對方那張尪仔標!
尪仔仙 一個硬質塑膠製的扁平小玩意,上頭刻有圖案(有卡通、動物、人物…等圖案),顏色為單一色的,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兩種,這就是【尪仔仙】(用台語唸),如下圖所示,尪仔仙上還有一個小圈圈的造型,可以用線將它們串在一起。其玩法為兩人(或多人)各持一枚尪仔仙,以輪流用手指彈射的方式,看誰的尪仔仙先疊在對方上面或鑽至對方下面便可贏得對方那枚尪仔仙!
彈 珠 大家應該知道【彈珠】是什麼吧!就算沒看過彈珠,也看過「彈珠汽水」吧!沒錯!就是那個彈珠!是玻璃做成且鑲有彩色紋路的珠子,有透明的,也有不透明的,有大如一顆貢丸的,也有小如一顆小綱珠的,較通常的大小是像彈珠汽水上的彈珠一樣大小。其玩法有二,一為在地上用磚塊或粉筆劃一範圍,在範圍內擺上各自出的彈珠,兩人(或多人)再輪流用各自的母珠彈射(彈射方法是以食指托住,再以大拇指彈射出去),其實詳細的規則我已不記得了,這好像有點類似撞球的玩法;而另一玩法是兩人(或多人)以各自的一顆彈珠去彈射,當擊中方的彈珠時,即贏得對方的彈珠。值得一提的是,玩彈珠時,先後順序的決定方式很特別,即找一個稍有凸起物的空地上玩,然後各自舉著彈珠,向凸起處投下,以滾最遠的人優先,以此類推。
陀 螺 小時候玩的【陀螺】跟民俗技藝中的陀螺有點不大一樣,小時候玩的陀螺,其軸心是尖形的,而非現今的陀螺那種鈍形軸心,當時叫做「釘干螺」(用台語唸),但兩種的打法是一樣的,只是尖形的軸心轉起來會使地板上出現小凹洞,所以當時都是盡量在戶外玩,以免弄壞家裡的地板。
書卡畫冊 不知大家曉不曉得我所指的【書卡畫冊】是什麼?它是一本收集彩色書卡的冊子(如右圖所示),裡面印有一格一格如下方所示的方格,用以黏貼書卡,上面還有編號,底下還有此書卡的文字說明,而彩色書卡是用一紙袋包裝的書卡包(如右下圖所示),一包賣五元,裡面大概放了五~七張左右的書卡(懷念當時剛打開書卡包時的書卡散發出一種油墨味,我個人覺得還蠻好聞的),書卡背面印有號碼,按照編號用膠水貼於「黏貼處」。一包書卡中由於是隨機放的,難免買多了會重覆一堆,接著就可跟朋友交換,由於整本收集完即可兌獎,但一般而言,都很難收集完整! 黏 貼 處 ----------------------------- 16
布袋戲玩偶 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是布袋戲,因此也喜歡買【布袋戲玩偶】回家玩,當然,市面上賣的不是電視上那種大型且眼睛、嘴巴及手指關節會動的那種,而是簡單的、有頭有手有腳、只容下一隻手掌大小的玩偶,當時叫它「布袋戲尪仔」(用台語唸)。喜歡一個人或是和朋友一起玩布袋戲玩偶,一個人的時候就兩手各操縱一仙布袋戲玩偶,學著電視上布袋戲角色的動作,自個兒編個劇情便演了起來。記得當時我還自己做布袋戲玩偶來玩,用媽媽不要的碎布,剪剪裁裁,再黏上用厚紙做的頭部及手、腳,然後繪上圖案,即完成了自製的布袋戲人偶,當時還覺得蠻有成就感哩!
毽 子 小時候踢的【毽子】有兩種,一種是羽毛做的毽子,外觀較漂亮,另一種是尼龍繩做的毽子,價格較便宜,那時大多是玩尼龍做的那種毽子,踢久了會變成毛毛的,不過這種毽子反而踢起來不比羽毛的毽子差!「踢毽子」在當時的玩法是這樣子的,二、三個人(或更多人)輪流踢,數著『王一、王二、王三、…、王七、王八、王一、王二…』,看一次能踢幾下便數到幾,再輪下一位接著踢,若有人踢到『王八』之後毽子掉了,就算他輸了,通常會規定『王八』次數不只一次來增加難度。
筷 子 槍 小時候所玩的【筷子槍】,是用橡皮筋和竹筷子綁成的筷子槍,以橡皮筋當子彈,用槓桿原理將它射出。
跳 繩 【 跳橡皮筋】是指用很多條『橡皮筋』串成的繩子來玩跳高的遊戲,玩法可以兩人各拉著繩子的一端,而讓其他人逐一跳過去,而高度由低漸高,跳的方式是就腳抬高以腳尖去勾橡皮筋繩再跳過去;而另一種玩法同樣是兩人各拉著繩子的一端,然後開始繞圈圈甩,其他人一起進去跳(像多人一起跳繩那樣),口中唱著~「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解 花 繩 【花繩】是兩人玩的遊戲,用一條紅色的繩子,一人用雙手的手指,將繩子勾成網狀,另一人也是用雙手的食指及拇指,這時他要選對位置去勾,成功的話,也會勾成網狀,失敗的話就不成形了,如此兩人反覆玩的一種遊戲。
提 燈 籠 小時候因為那時經濟不如現在富裕,每當元宵節時,由於當天晚上小孩子都會提著燈籠出來晃晃,沒錢買燈籠的家庭便會用奶粉罐來做燈籠,將奶粉罐的蓋子拿掉,當作底部的奶粉罐側面插上鐵釘,用來放置蠟燭,奶粉罐的周圍再挖上一些洞使光能透出來,這就是【奶粉罐燈籠】,有趣吧!
魔術方塊 【魔術方塊】大家都曉得吧!有六個面的立體方塊,每面隔成九格正方形,共有六種顏色,每種顏色的方形有九個,此方塊的每一面均能轉動,結果是要將同樣色的方塊轉到同一面,厲害的高手能將六面都轉成分別是同一種色的。此外,還有另一種魔術方塊,它是由一些三角錐體所組成的長形方塊,可任意轉動變形,可轉成什麼我已不記得了,有人稱它為「魔術蛇」(如圖所示)。
火箭摔炮 【火箭摔炮】是小時候玩的一種炮類玩物,形狀如右圖所示。塑膠火箭造形,裝進紙火藥,往空中一丟,掉到地上會碰一聲,相當有趣。
竹 蜻 蜓 【竹蜻蜓】,就如大家所知道的竹蜻蜓,一片螺旋漿,中間有個小洞,插上一根小竹棒,玩法是用雙手搓著小竹棒,前後搓個幾下後再放掉竹蜻蜓,螺旋漿便會轉動,帶動竹蜻蜓向上飛去。
紙上尋寶 【紙上尋寶圖】就是在紙上畫上從起點(下方)到終點(上方)的各個路線,再捲起來讓大家來玩,玩法是先選擇一個起點開始走(用手指頭指著走),邊走邊捲開紙張,遇叉路便要選擇走哪一條路,直到走到終點,終點只有一個是真的(即寶藏),其他都是失敗的。當時大家總會很高興拿著自己畫的尋寶圖給其他人玩!
東南西北 小時候曾玩過一種用紙摺的玩物,用色紙摺成如右圖所示的形狀(摺法如下圖所示),下方可讓兩手的拇指及食指分別伸進四個空間去,上面共分四個區域,分別寫上東、西、南、北四個字,而這四個區域的裡面各有兩個區塊,分別寫上一些字(我不記得寫些什麼了),玩法是讓對方來選擇東、西、南、北哪一個,再用兩手的拇指及食指來控制此玩物的上下張合及左右張合,並配合喊著『東‧西‧南‧北‧恰‧北‧北』(大概是喊這個吧!我不記得詳細了),喊完後,看停在哪裡,看對方所選的那個方向之內側文字是寫什麼,就是什麼結果或是按照上面所寫的結果做。我不清楚這玩物叫做什麼,暫時叫它【東西南北】。
手拉摩托車 就是一種齒輪轉動的摩拖車玩具(如右圖所示),有一條長條型的手拉齒輪,將它插入摩拖車後輪的齒輪中,再用手用力拉起條型齒輪的拉環,此時後輪就會轉動,再把摩拖車放在地上讓它跑。我不知這種玩具叫什麼?暫時叫它【手拉齒輪摩拖車】。 原理像今日的戰鬥陀螺
火柴盒汽車 大家應該還記得【火柴盒小汽車】吧!就是金屬製的小型玩具車,如火柴盒大小,有著各式各樣的車種,舉凡轎車、跑車、賽車、計程車、救護車、消防車、巴士、卡車、貨車、工程車,甚至聯結車都有(如右圖所示),有些車的車門還可開啟喔!
掌上電動 小時候玩的【掌上型電動】不是指GAMEBOY之類的,而是更早期、遊戲複雜度不高的掌上型電動玩具,有單一畫面的(如下方左圖所示),也有雙畫面摺疊的(如下方右圖所示),前者類型的遊戲有八爪章魚、大力水手、擔架救人、採蜂蜜…等,後者類型的遊戲則有大金鋼、接水滴…等,很懷念吧!
涼煙糖 【涼煙糖】就是作成跟香煙一樣形狀且顏色為白色的糖,含在口中會慢慢融化,味道涼涼甜甜的,包裝是用紙盒子裝的,以紅白兩色為紙盒的底色,圖案正反兩面不同,如右圖所示。一盒有12支。有著和我同樣童年的各位,想起來了嗎?懷念吧!
跳房子 【跳房子】,用磚塊或粉筆在地上畫上如右圖所示的格子,參賽者以單腳跳躍的方式按照格子的順序跳,在兩個格子併排時可用雙腳同時各踏一格,直到跳至上方半圓形的區域,便向下拋一小石子,被小石子拋到的格子即為自己的房子,之後再跳回起點,因此當遇到屬於別人的格子時,須跳過去(即不能踩到該格子,否則便淘汰),直到誰撐到最後便是贏家!也有在某些格子中寫著瞎子、瘸子、自由等等,拋中瘸子,只能以單腳來跳,拋中瞎子,只能閉眼跳,自由則是不受限。(我已不大記得確實的規則了,若有錯誤請指教!)
攻城堡 不曉得大家記不記得這個遊戲?就是用磚塊或粉筆在地上畫上如右圖所示的隔線,分成兩隊人馬參賽(一隊幾人我已忘記了),大家要想盡辦法走到對方的堡壘,其中被對方的手碰到或自己的腳超線就算淘汰,最後視雙方攻堡的人數多者為贏家!名稱好像叫【攻堡】。
過五關 【過五關】,先在地上用磚塊畫上如右圖所示的格線,然後分成兩組人,一邊是攻方,一邊是守方,攻方的人站在圖中的A、B、C、D四塊矩形裡面,守方則是站在王字形的通道上,攻方必須跑到王字的上方或下方再跑回來,才算成功(可救一人),但腳不能踏到通道,且不能被守方的手碰到,而攻方可用推擠守方的人,無論攻守方,只要被推至線外或手觸地就算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