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頂尖研究中心 報告人:林昭庚教授 1
申請動機 2
優質教育是文明與面對挑戰賴以生存的泉源。 本校長期建造的「中醫藥研究中心」,已航行於世界競爭的巨浪與漩渦中,冀望教育舵手注入「邁向頂尖大學」特別動力,航向「頂尖研究中心」。 3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4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藥領域發表論文世界排名(1980-2010)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藥領域發表論文世界排名(1980-2010) 領域 世界 排名 論文數 中醫 7 163 中藥 5 99 針灸 9 90 中醫、中藥、及針灸 294 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 208 5 5
備註: 為近十年新聘教師在原聘單位發表之中醫藥論文數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 韓國慶熙大學 哈佛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亞利桑納大學 復旦大學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巴西聖保羅大學 論文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1 2 3 4 5 6 7 8 8 10 備註: 為近十年新聘教師在原聘單位發表之中醫藥論文數 世界排名 6
中醫藥研究中心積極延攬人才,建立堅強團隊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中醫藥研究中心積極延攬人才,建立堅強團隊 自94學年度起中醫藥方面專任教師已增聘68位,成長率為63%。 植化專家郭悅雄教授--主持都築傳統藥物中心(日本藥科大學提供經費) 天然藥物專家吳天賞教授--領導藥學院 2009年International Allelopathy Foundation終生成就獎的傑出學者周昌弘院士--領導中藥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周院士在國際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上領先全球該領域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洪明奇院士及其團隊--架構全亞洲最強的生物訊號傳遞研究中心 與北卡羅萊納大學合作—成立大型中藥新藥開發中心 7
本校在中醫藥的人才培育的成績斐然,無可取代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本校在中醫藥的人才培育的成績斐然,無可取代 全國中醫藥的從業人員、研究人員乃至於領導與管理人員,九成由本校培育而成,中醫正規教育取代特考之後,此現象更為明顯。 協助世界各國培育專業人才。以國際針灸碩士學位學程為例,於2008年成立,今年度已有分別來自德國,斯洛伐克,土耳其,奧地利及印尼國外醫師報名入學,為全國唯一且獨特的學程。 近七年來就有來自美日等27國、143名之醫學生或醫師來此受訓。 已舉辦80期的針灸研習班,已培訓3,370名的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 8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中草藥生技人才培育,從2002-2005年教育部的「生物技術改進教育計畫」到2010-2013年的轉譯醫學「新藥及中草藥產業教學資源中心計畫」結合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及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等夥伴學校,全程計將培育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及產業界人士超過1,500人。 9
本校為中醫藥研究國際合作的重鎮 已簽署合作協訂,積極進行教授互訪及學生交換之學校或單位—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本校為中醫藥研究國際合作的重鎮 已簽署合作協訂,積極進行教授互訪及學生交換之學校或單位— 美國-- OSU, UCSD, US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英國--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德國-- Horst-Goertz-Institute Charite Berlin 中國--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等。 與瑞士國立洛桑大學簽訂雙聯博士學位 10
本校生命科學院通過為期兩年的台英國際學術合作交流計畫。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本校生命科學院通過為期兩年的台英國際學術合作交流計畫。 建置完成國際上最精確之簡帛醫藥文獻數位資料庫— 本校教師與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學者合作所完成。 建立「都築傳統藥物中心」-- 與日本藥科大學合作,由日方提供經費在本校,進行中醫藥研究與日方人才培訓。 11
過去研究能力與成果 中醫藥的研發專利與技轉全國第一 本校以紅麴製劑「壽美降脂一號」,完成衛生署嚴謹臨床試驗,為國內第一個取得藥證之中藥新藥(衛署製藥字第047152號 )。 郭盛助教授由中藥中研發的抗癌先導物CHM2133-P及郭悅雄教授開發的治療糖尿病的鄰苯二酚衍生物,目前都已技術轉移,並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中醫藥研發專利共119件,申請中專利共37件,技術轉移共35件,金額高達56,572,175元。 12
中心架構與現有成果 13
研究中心 人才培育 教學 醫療福祉 (社會責任) 專利與技轉 學術成就 中醫(含醫經醫史) 中藥 中醫醫工 針灸 中醫方劑 醫療儀器 材料 中心架構 研究中心 人才培育 教學 1.教育部轉譯醫學計畫 2.跨領域學程 (STEM、BEST) 中醫(含醫經醫史) 中藥 中藥成分資料庫 GAP 多樣性 基原 中醫醫工 針灸 中醫方劑 電腦輔助藥 物虛擬篩選 醫療儀器 材料 (新劑型、奈米化) 動物試驗 合成 有效成 分分析 臨床試驗 輔助診斷 儀器開發 中、西醫臨床應用 新藥開發 醫療福祉 (社會責任) 專利與技轉 學術成就 14
中醫藥典籍及醫史研究 卓著成果: 《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 《道地藥材圖鑒》 《中醫藥療效評估之文獻研究-針灸實證醫學》 《新編彩圖針灸學》 現有成果 中醫藥典籍及醫史研究 卓著成果: 《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 《道地藥材圖鑒》 《中醫藥療效評估之文獻研究-針灸實證醫學》 《新編彩圖針灸學》 15
現有成果 16
現有成果 17
18
中醫特色體質與辨證研究 以近20年的時間開發出全球第一份經由完整科學心理測量方法建立及評估完成的中醫體質量表 。 現有成果 中醫特色體質與辨證研究 以近20年的時間開發出全球第一份經由完整科學心理測量方法建立及評估完成的中醫體質量表 。 此量表倍受國際關注,已與香港、美國學術機構合作進行粵語版、法語版及英語版之研發。 以敗血症患者之中醫證型、細胞激素表現與死亡率之特殊關係建立預測方程式,為首次以科學方法驗證中醫特色之「辨證分型」具有臨床之實際價值。該研究成果獲衛生署推薦於98年4月16日台、法兩國國科會聯合舉辦之傳統醫學研討會中報告。 19
現有成果 授權使用BCQ之跨國合作研究 20
中醫醫工研究 中醫四診儀器開發 望診:將舌面色澤以RGB及HSL的數值進行分析,以達量化標準,減少人為判讀的誤差 現有成果 中醫醫工研究 中醫四診儀器開發 望診:將舌面色澤以RGB及HSL的數值進行分析,以達量化標準,減少人為判讀的誤差 聞診:根據語音的取樣數據,可以製作數位頻譜,有助於體質分析 問診:已朝向專家系統、Fuzzy、人工智慧方向開發 切診:主要進行脈像判讀,對於不同的脈像進行分析比較 21 21
中醫醫工研究 中醫生醫材料 利用奈米微粒作為中藥的載體研究 含生藥成份之降解性神經修護管,提供再生神經持續且穩定的生長環境 現有成果 中醫生醫材料 利用奈米微粒作為中藥的載體研究 含生藥成份之降解性神經修護管,提供再生神經持續且穩定的生長環境 利用七釐散、龜鹿膠及骨碎補等生藥材與骨科生醫材料的結合來促進骨再生 結合幾丁聚醣、大豆蛋白質纖維及生藥白芨製成之可降解性傷口敷料,能完全符合傷口癒合的臨床應用 22 22
現有成果 中醫醫工研究 人體動作分析 與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合作,利用人體動作分析系統進行針灸對於五十肩及足部疼痛舒緩作用的評估,成功證實針灸確實具備臨床止痛的效果 。 23
中藥研究 已建立中藥鑑定平台與藥物篩檢平台,擁有711種藥材萃取物的中藥庫,及4467種天然物純品資料庫,為世界上少數單位能獨立擁有。 現有成果 中藥研究 已建立中藥鑑定平台與藥物篩檢平台,擁有711種藥材萃取物的中藥庫,及4467種天然物純品資料庫,為世界上少數單位能獨立擁有。 貴重儀器的添購(如:500MHz NMR, LC/MS/MS)更具競爭力如虎添翼。 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推出全世界最大的小分子資料庫 (http://zinc.docking.org/)以及NCBI資料庫之後,本校建立全世界最大的中草藥資料庫(網址:建置中) 為了達成新藥開發的目標,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學術環境,架構了基礎研究的完善平台,吸引台灣對中藥研究有成就、有熱誠的老、中、青三代的專家齊聚一堂,成功目標指日可待,此重責大任捨我其誰? 24
針灸研究 近五年(2005~2010)針灸領域論文統計,本校在全世界排名為第十,全國排名第一。 針灸基礎研究方面— 現有成果 針灸研究 近五年(2005~2010)針灸領域論文統計,本校在全世界排名為第十,全國排名第一。 針灸基礎研究方面— 林昭庚教授的針灸止痛機轉及針刺安全深度 謝慶良教授的針灸神經生理機轉及針灸與微循環關係之探討 臨床研究療效評估方面— 電針對剖腹產術後疼痛的療效評估 電針對糖尿病併發胃輕癱的療效評估等 最近在針灸的神經影像與針灸儀器改良都有明顯的突破。 25
邀請世界知名學者成立advisory board 現有成果 邀請世界知名學者成立advisory board 成員包括: Dr. Ferid Murad (University of Texas) Dr. Lorenzo Cohan (M.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Dr. Palmer Taylor (UCSD) Dr. Robert Brueggemeier (OSU) Dr. Paul Unschuld (Horst-Goertz-Institute Charite Berlin) 袁均蘇教授 (University of Chicago) 柴忠義教授 (日本北里研究所) 崔昇勳教授 (韓國慶熙大學) 孫漢董教授 (中國昆明植物所) 26
實施策略與方法 27
中醫研究 中醫藥典籍及醫史研究 中醫特色體質與辨證研究 中醫臨床研究 建立中醫藥數位教育、研究資料庫 實施策略與方法 中醫研究 中醫藥典籍及醫史研究 建立中醫藥數位教育、研究資料庫 「簡帛醫藥文獻」、「傳世醫學文獻」、「台灣民間手抄本醫書」等三個數位資料庫 中醫特色體質與辨證研究 進行中醫體質量表(BCQ)各種語文版的翻譯及信效度評估,以擴大國際中西醫學之合作。 建立全球體質證型研究之管控平台,並分析資料庫資訊,做為中西醫學結合教育與研究之基礎 中醫臨床研究 以健保資料庫進行中西醫臨床資訊分析。 執行中西醫結合之中醫藥臨床試驗研究,以探詢現代醫學之替代或輔助治療中藥 28
中藥研究 1. 本校於此計畫之研究策略將在校內建構垂直和橫向整合,並納入各校中醫藥研究者實質參與本計畫。 實施策略與方法 1. 本校於此計畫之研究策略將在校內建構垂直和橫向整合,並納入各校中醫藥研究者實質參與本計畫。 2-1 從植物採集鑑定、萃取、篩選(活性評估)、分離、構造決定、合成、最適化、PK劑型、毒理及CMC等一貫性群組合作研究,而具開發潛力之藥材,再由生科院進行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評估;另外由醫院進行前臨床實驗,朝中藥新藥、健康食品或機能性化妝品開發。 2-2 中醫藥之臨床有效驗方,送入2-1的評估系統進行評估,提供中醫藥之科學佐証與新藥開發。 3. 藥效評估將以基因、酵素、細胞、受體、組織、器官或動物等模式進行研究,發擇中醫藥之血清藥理、藥化的特有模式。 4. 傳統典籍之藥效評估以現代科學模式加以闡述。 29
實施策略與方法 成立中草藥檢測中心 利用現代化精密的儀器:GC、GC/MS/MS、HPLC、UPLC、LC/MS/MS、ICP-OES、微波消化器(Microwave Reaction System)等,建立各項中草藥之原料、半製品及成品之化學、製程與管制(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CMC)標準,建立完善之檢測技術,並進而做實驗室認證,提升為國際認可之國際中草藥檢驗中心,為產業界及民眾提供檢測服務。 本中心可建構之鑑定項目如下:中藥基原鑑定、DNA鑑定、重金屬檢測、農藥殘留檢測、微生物檢測、指標性成分定量分析、中藥摻西藥檢測 等 30
心血管疾病之中草藥研發技術平台之建立 抗發炎之中草藥研發技術平台之建立 中草藥抗癌藥物開發之研究平台 實施策略與方法 心血管疾病之中草藥研發技術平台之建立 抗發炎之中草藥研發技術平台之建立 中草藥抗癌藥物開發之研究平台 從植物採集鑑定、萃取、篩選(活性評估)、分離、構造決定、合成、最適化、PK劑型、毒理及CMC等一貫性群組合作研究,而具開發潛力之藥材,再由生科院進行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評估;另外由醫院進行前臨床實驗,朝中藥新藥、健康食品或機能性化妝品開發。 31
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協助越南及泰國等國家建立中醫藥(天然物)研究中心或合作。 實施策略與方法 教育部新藥及中草藥產業教學資源中心 本校99-102年度獲教育部顧問室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四個教學資源中心其中新藥及中草藥教學資源中心之補助,協助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國立東華大學生科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等五個夥伴學校,共同推動轉譯醫學人才培育。 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協助越南及泰國等國家建立中醫藥(天然物)研究中心或合作。 32
實施策略與方法 針灸研究 為了將中國各朝代古典針灸理論之精髓,應用到現代臨床醫學,譬如:穴位、腦與內臟的關係,經絡理論之擴充,針灸作用機轉之解明,針灸療效評估與擴展,將成為今後研究之主題。我們將 整理傳統針灸典籍 傳統針灸典籍療效之印證與擴充 即進行臨床療效評估。 持續辦理針灸國際學程及國外醫師及醫學生針灸訓練 進行動物或人體生理研究 進行經絡實質探討及穴位、內臟和腦部之關係探討 針灸儀器之改良、研發及產業化 籌組研究團隊 本校已經籌組臨床針灸鎮痛療效評估團隊,針灸與微循環及針灸療效評估團隊,國際針灸教育團隊,基礎電生理團隊,儀器研發團隊,經絡研究團隊及針灸與分子生物團隊。 33
中醫醫工研究 本校將與交通大學及成功大學共同結盟,讓工程人才得以跨入醫學領域,也讓醫學背景的學生得以接觸工程技術。 研究重點 醫學影像 實施策略與方法 中醫醫工研究 本校將與交通大學及成功大學共同結盟,讓工程人才得以跨入醫學領域,也讓醫學背景的學生得以接觸工程技術。 研究重點 醫學影像 生醫材料 生物力學 醫用電子 34 34
中醫醫工研究 醫學影像 著重以工程技術開發醫療及診斷的中醫輔助系統 生醫材料 中藥材與生醫材料結合來促進組織再生 生物力學 實施策略與方法 中醫醫工研究 醫學影像 著重以工程技術開發醫療及診斷的中醫輔助系統 生醫材料 中藥材與生醫材料結合來促進組織再生 生物力學 利用人體動作分析系統結合附設醫院中醫部門,針對臨床各種肌肉骨骼及神經性問題,作一深入科學化之探討,提供中醫治療與評估的參考 醫用電子 著重於中醫臨床醫用電子系統的研發 35
謝 謝 !! 敬請 李遠哲 院長 彭旭明 院士 陳垣崇 院士 陳建仁 院士 王汎森 院士 李文雄 院士 指教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