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二節 新文化與新思潮 學習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展開 救亡的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擴展 大眾文化 市民文化的興起─以上海為例 第二節 新文化與新思潮 學習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展開 救亡的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擴展 大眾文化 市民文化的興起─以上海為例 鄉村景況與鄉村建設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展開 (一) 新知識分子的崛起 1.始自:清 光緒31年/1905廢科舉後 2.組成:A.海外歸國的留學生 B.國內新式學堂畢業者 3.推動新文化運動 A.背景:目睹共和不能上正軌,深感 改革須始於人心 B.要角:蔡元培、陳獨秀、胡適
陳 獨 秀 胡 適 安徽人,1910年官費赴美留學 生之一,民初提倡文學革命,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安徽人,新文化運動的 倡導者,中國 共產黨早 期的主要領導人
(二) 新文化運動的提倡 1.新文化運動發源地:北京大學 A.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於戊戌變法時期) B.樹立自由學風:蔡元培擔任校長
救亡的五四運動 (一) 引發背景: 1.日本進占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 A.利用第一次大戰 B.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2.段祺瑞為對德宣戰,「欣然同意」日本 繼承德國在山東利權 3.第一次大戰後,巴黎和會允由日本繼承 德國在山東利權-日本與英、法早有秘密 協議
(二) 「五四運動」的爆發-1919 1.巴黎和會消息傳回,國人群情激憤 A.五月四日北大學生集合於天安門廣場 B.高喊「還我山東」、「取消二十一條 要求」等標語 2.軍警逮捕學生→各地學生、商人、工人紛起響應 A.舉行罷課、罷市、罷工 B.抵制日貨,拒簽和約 3.北京政府釋放學生,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三) 五四運動的影響 1.造成學生運動蓬勃發展→成為後來政治 動員的利器 2.激起高昂的民族主義→有利於後來的 「反軍閥、反軍國主義」 1.造成學生運動蓬勃發展→成為後來政治 動員的利器 2.激起高昂的民族主義→有利於後來的 「反軍閥、反軍國主義」 3.重新檢視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優劣 →把新文化運動推向高峰
新文化運動的擴展 (一) 白話文學的普及 1.提倡最有力-於《新青年》發表 A.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a.提出八大主張 b.強調語言文字合一- 「以我手寫我口」 B.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a.批判傳統文學為「貴族文學」 b.主張文學是國民的、寫實的、社會的
2.最具影響力的白話作家- 魯迅(周樹人) A.體悟只有文學才能改造人心 B.代表作 a.《狂人日記》-藉小說形式諷刺傳統禮 教「吃人」 b.《阿Q正傳》-對中國民族劣根性做了 全面的批判
(二) 婦女解放運動 1. 背景: 清末推行新式教育→女子教育隨之 興起,女性自覺開始抬頭 1. 背景: 清末推行新式教育→女子教育隨之 興起,女性自覺開始抬頭 2. 積極參與學生運動:五四運動期間-提升 了婦女地位,獲得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經驗 3. 爭取權益:婚姻自主、自由戀愛、節育觀念 4. 改變在家庭中地位: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5. 胡適翻譯易卜生名劇《傀儡家庭》:鼓勵 婦女勇於追求自我,爭取解放與自主
(三) 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評估 1.大力抨擊傳統文化 A.出現「全盤西化論」 B.攻擊最猛:陳獨秀、吳虞 a.陳獨秀-於《新青年》發表文章 b.吳虞-攻擊傳統禮教 2.肯定中國文化 A.羅素(英)-推崇中國的道德與政治哲學 B.梁啟超-遊歐歸來發表《遊歐心影錄》 3.主張融合中西之長:再創新文化
大 眾 文 化 (一) 對平民的重視 1. 平民文學 A.以庶民生活與遭遇為描寫對象 B.著名作品: a.《阿Q正傳》 b.《孔乙己》 C.影響:a.發展為「普羅文學」 b.產生「大眾國語運動」 c.倡導中國文字拉丁化
2. 平民教育 A. 民國4年籌組「平民教育社」 a.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師生 b. 發行《平民教育》周刊 B. 晏陽初發起平民教育運動 a 2. 平民教育 A.民國4年籌組「平民教育社」 a.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師生 b.發行《平民教育》周刊 B.晏陽初發起平民教育運動 a.提倡漢字改造、白話文、婦女教育 b.被稱為「平民教育之父」 C.知識分子積極參與 a.組織演講團、補習學校 b.以工人為教育對象
(二) 城市生活─上海與北京 1.上海-被譽為「東方明珠」 A.背景:鴉片戰後開放五口通商 B.超越其他通商口岸:地理位置適中,交通 便利,腹地廣大 C.外灘區:a.整齊寬廣的大馬路 b.歐洲情調的咖啡座、酒吧 c.現代化風格的高樓大廈 D.現代化公共設施:電話、郵局、銀行、鐵路 、電車、電力、自來水 E.特色:華洋雜處、兼容與創新
2. 北京 A. 條件:a. 為中國政治重心 b. 有外國使節駐留 B. 現代化逐步進行:a. 鐵路出現 b. 馬路鋪碎石路面 C 2.北京 A.條件:a.為中國政治重心 b.有外國使節駐留 B.現代化逐步進行:a.鐵路出現 b.馬路鋪碎石路面 C.特色:保持較傳統與悠閒的生活 a.休閒地區:中央公園 b.住宅:傳統胡同與四合院 D.主要交通工具:黃包車
市民文化的興起─以上海為例 休閒娛樂 1.運動風氣盛行 A.常有外國球隊來滬舉行比賽 B.籃球、足球、保齡球(室內地球)
1. 通俗小說 A.星期六派:a.創刊於民國3年 b.內容多吟風弄月、才子佳人 B.鴛鴦蝴蝶派:a.專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 b.張愛玲受其影響 閱讀 1. 通俗小說 A.星期六派:a.創刊於民國3年 b.內容多吟風弄月、才子佳人 B.鴛鴦蝴蝶派:a.專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 b.張愛玲受其影響 2. 畫報 A.點石齋畫報:a.創於光緒10年 b.反映社會狀況 B.1920年代現代風味:《良友畫報》為代表 a.以年輕時髦的都會女性為封面 b.配合淺白的文字內容
張愛玲 良友畫報 活躍於1940年代文壇,擅寫男女 愛情故事,1952年移居香港,後 定居美國,其母為李鴻章外孫女 民國15年創刊,是中國 第一本綜合性大型畫報 ,民國34年停刊
鄉村景況與鄉村建設運動 (一) 鄉村景況 1.傳統農村生活型態 A.迎神廟會、提燈趕集 B.看戲、聽書 2.清末以來農村更為破敗 A.清末:a.傳統農村手工業破產 b.清廷巨額賠款加重農民負擔 B.民國:a.不斷內戰使農村問題更為嚴重 b.大量流民出現-有的流入城市, 有的成為軍隊或盜匪
3.南京國民政府曾進行改革 A.努力:a.培植建設農村人才 b.設立實驗縣進行局部改革 c.推動「二五減租」 B.成效有限:a.改革阻力太大 b.內憂外患不斷 C.影響:給予中共土地革命的溫床
(二) 鄉村建設運動 1.知識分子投入鄉村建設運動 A.梁漱溟-在山東 鄒平縣進行鄉村建設 B.晏陽初-在河北 定縣推動農村改革 C.陶知行-在南京設立學校培育人才 2.成果 A.農村識字率提升 B.衛生條件提高 C.農業生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