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老師: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助教:
對任何文化觀光的探討而言,首要棘手的任務便是定義文化。 Raymond Williams(1958)主張文化是一種整體生活方式並兼具藝術性與學習性的概念,在本書特別受用。 在這全球化的後現代世界裡,幾乎任何與人類生活方式相關的活動皆可合理定義成文化,因此界定文化意涵的範疇確實有其難度。 表0.1為文化認知與表達的各種可能形式。
理論/政治面的欄位為學術界或主政者最可能用的詞彙;社會/美學面的欄位則是藝文工作者或與在地社群共事的人最常使用的詞彙;日常生活面則是一般大眾詞彙,代表一種較個人化的觀點。 如上摘要並不能正當化觀點的多元性,畢竟同一產業內部亦會產生歧異,遑論不同產業間的衝突。 文化界和觀光界內部和彼此之間的衝突仍在,但許多爭執已透過某些方式解決,官方政策與補助決策也鼓勵、強化更多合作。 朝向體驗文化觀光發展的改變也代表多數文化場所已接受「寓教於樂」(edutainment)。
本書亦關注文化觀光的政治層面,相關論據主要衍生自文化研究、文化政治學、觀光、遺產及博物館相關研究。 由於後現代理論和許多西方國家的決策漸趨民主化,高尚文化與庶民文化的分野正在瓦解,而通俗文化或大眾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近年來,文化思辯持續演進,部分可歸功於後現代理論的發展,將文化從過去的「正統敘事」中釋放出來。 近期的文化理論家傾向採用多重文化觀,並意識到不同文化的多元性與混雜性(hybridity)。
本書旨在於觀光研究的脈絡下,提供與文化發展切身相關的關鍵議題概況與分析。 文化觀光的多重學科取徑有助於了解相關現象的複雜性,諸如歷史、地理、社會學、經濟、人類學、都市研究等學科,在觀光研究上的運用越來越普遍,而文化觀光研究更需要文化研究、文化政治學、社區研究、遺產研究、博物學等領域的涉獵。 本書廣泛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想要更深入探索其中理論的讀者,可以善用本書的二手資料來源,以取得更豐富的資訊。 本書是運用理論來架構相關議題探討的概念,而非以講解理論為目的。
文化觀光在(後)現代世界體制內,是處於一種複雜、易變的地位。也因此,本書部分內容強調創意產業和創意觀光的漸受關注,也不可避免地像其他觀光書籍一樣,不斷提及全球化。 傳統理論將文化天性化(naturalize)並聚焦於美學與和諧等概念,而批判性理論則視文化為意義競逐的場域,側重其社會政治面或衝突面,並將文化放在政治經濟學的脈絡下。 身份認同建構和再現是文化研究中不斷出現的主題,自1980年代中期後,種族和族群問題越來越受重視。 東西兩方、歐洲文化及權力的霸權性之間的關聯,在觀光和文化相關研究具有特別影響力。
歐洲中心主義一直是建構我們世界歷史地理觀的主要原則,是以歐洲在科技、社會思維和文化形式居優勢的觀念為基礎。 許多理論家形容觀光是一種新式帝國主義,主張它對身份認同建構具有類似的衝擊。 此主張的哲學基礎可能緣自於存在主義對「自我」與「他者」的理論,認為我們會透過他者來定義部分自我認知。 東道主社會如果沒有強烈的自我身份認同,很可能屈從於商業化的誘惑,而忽視自己的傳統。
有鑑於此,本書整體而言,是著眼於一些最不尋常、最衝突或最邊緣化的文化觀光形式,畢竟現在有許多書籍都在記載觀光與遺產管理,及觀光對文化的衝擊等現象,而文化觀光政治學雖然在學術文獻和研究上已益受重視,仍舊需要更多關注。諸如創意和體驗觀光等新文化觀光形式也正興起(或至少是重新包裝推出),不管是執行更民主化的文化政策或發展更具創意和體驗性的景點,業界人士需要越來越留意這些急劇變化的趨勢。 文化觀光的樂趣之一是發掘世界的豐富多元性,但這也會是它的主要挑戰。
第一章分析近年來文化觀光的發展,包括相關定義的變化與擴大。 第二章著重在文化觀光地理學,提供世界各地主要文化資源與景點的整體概況。 第三章審視文化觀光的政治面,先討論全球化與觀光被視為新式帝國主義的問題,另外也會關注有原住民族群、特別衝突或黑暗歷史的國家,以及觀光產業受宗教衝突之負面影響的國家。 第四章探索文化觀光發展與詮釋、再現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遺產與博物館界。也深入考慮博物館角色的轉換議題,並探究衝突遺產(dissonant heritage)與黑暗遺產。
第五章論及觀光發展,包括參訪原住民部落或定居地,及文化觀光對原住民的衝擊。本章強調文化觀光方案需具社群導向之必要性,也討論到原住民的文化再現。 第六章談到文化觀光、藝術和節慶之間的關係,並觸及到部分與可近性、民主化、包容性相關的敏感政治議題,同時也關注較具包容性、參與性與社群性的節慶、活動和嘉年華。 第七章審視創意觀光的成長及它與文化觀光的關聯與歧異,並廣泛地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中包括繪畫、舞蹈、陶藝、音樂等活動、與東道主社群的直接互動等。 第八章著眼於都市再生的現象及文化觀光在此過程中可扮演的角色,包括在城市中發展文化特區,運用文化「旗艦計畫」作為更多社會經濟發展的觸媒,以及透過文化觀光提升外部形象。
第九章檢視所謂「體驗經濟」的成長與文化觀光的意涵,顯而易見地,觀光越來越具互動性與體驗性。本章並討論不同「新類型」遊客間的關係(如後現代觀光客、新休閒形態的觀光客)。 第十章從不同脈絡去討論文化觀光發展的部分衝擊,關注觀光衝擊最顯著的發展中國家與傳統社會。本章聚焦於文化觀光管理,從不同環境、產品(如城市、節慶、博物館、遺址、文化景觀)中辨別相關實務案例,證明文化觀光能透過適當規劃管理而達成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