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明 2014年2月25日 联系电话:010-62797431 wangxm@mail.tsinghua.edu.c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介绍 王宪明 2014年2月25日 联系电话:010-62797431 wangxm@mail.tsinghua.edu.cn
习近平“819讲话” 无论对内对外,今天的中国都必须讲“清楚”四个问题: (一)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二)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三)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兴起和发展简况 一个世界性的学科,了解其历史和传统,需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
1、马士( 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中华帝国之商业与行政管理》(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1908年 《中国之行会》(The Gilds of China),1909年 《中华帝国之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1910年(第一卷) 《中华帝国之国际关系》,1918年(第二、三卷) 《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编年,1635---1834》(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in China,1635---1834),1926-1929(第一至一卷) 《在太平天国时代》(In the Days of the Taipings),1927年 《远东国际关系史》(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authored with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1928年
马士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点 马士的著作在出版之后很快就成为有关近代中国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方面的“标准读本”,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框架成为此后国际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标准框架,书中所收集提供的大量文献至今仍为研究者所称道。 一位研究东印度公司及其对华留易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费正清等人所编马士一书的文章中指出:“马士是中国现代史学科在西方的奠基者之一”,其著作,“尤其是《中华帝国之国际关系》与《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至今仍然富有参考价值”,,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它所提供的方面“极有价值,以至于根本没有必要跑到伦敦去查阅源文件”(参见Jacques M. Downs: Book Review of H. B. Morse: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Historian of China,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February 1997, Vol. 66, No. 1, p.113).
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以中西关系为主要线索 关注现实 重视档案 为西方对华政策服务
马士把从19世纪三十四年代以来直到清朝垮台、民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划分成三大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前为第一阶段,是中西双方的冲突时期,清朝在两次对外战争失败之后,不得不面对西方现代世界;第二阶段从1861年至1893年,为顺从时期,中国内外局势相对平静,但由于当局者缺少战略眼光,因循守旧,错失改革良机;第三阶段是臣属时期,清政府在内外忧患中灭亡。 在马士看来,近代中国就象一台戏,这台戏中虽然也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但这些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并不是这出戏的中心和高潮,构成这台戏的中心和高潮的是清政府的衰弱与无能,是清政府官员中极为普遍的贪污腐败、营谋私利、因循守旧、不明外情、缺少爱国心,一名话,就是清朝清府内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和人事制度问题。
2、中国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兴起及主要流派 中国近代史作为大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才开始形成。1912年,李泰芬著《中国最近世史三编》出版,系北京大学预科讲义。进入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也陆续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1928年,罗家伦到清华大学担任校长并亲自为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程,不久又聘请蒋廷黻到清华教授中国近代史。一批以“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世史”、“中国近代史”等命名的教材和专著也陆续出版。它们多以鸦片战争作为起点,下限则多截止到作者成书时的年代。
(1)现代化史观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19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沈渭滨导读:《中国近代史》,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都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同上书,第15-16页)
影响与传承: 港台:郭廷以等 大陆: 欧美:费正清及其学派
(2)革命史观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33年,李鼎声(笔名“李平心”)出版《中国近代史》。
1946年,范文澜用三年时间写成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在延安出版。 1948年,胡绳所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在香港出版。上述著作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范著把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定义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明确把1840-1919年的中国历史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胡绳的著作标题虽未直接使用“中国近代史”字样,但探讨的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即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政治之间的关系,着重阐明“帝国主义侵略者怎样在中国寻找和制造他们的政治工具,他们从中国统治者与中国人民中遇到了怎样不同的待遇,以及一切政治改良主义者对于帝国主义的幻想怎样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这些著作,尤其是后两部,为中国近代史学科奠定了基本框架和规范,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对此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革命史观认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只有彻底从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只有彻底打倒作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的中国反动派,中国才能有真正的国家统一、人民民主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研究近代史,就是为了提醒人民,警惕帝国主义会利用这样那样的方法来破坏中国人民的革命,为了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只有依靠无产阶级的领导而不可能依靠资产阶级的领导来实现”。这一派要证明的重点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怎样在中国寻找和制造他们的政治工具,他们从中国统治者与中国人民中遇到了不同的待遇,以及一切政治改良主义者对帝国主义者的幻想曾怎样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两派学者在当时所进行的近代史研究及进行此种研究时所运用的思想框架和提出的主要观点,基本上是为服务于当时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进行的,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政坛上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立场。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历史也已经对两个派别的近代史主张做出了某种结论:坚持革命、争取民族独立的共产党受到人民支持,建立了新中国。
(3)建国史观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在近现代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一方面必须革外国帝国主义和勾结外国帝国主义的中国封建主义的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化。但是,在这两重任务中,革命不是为了革命,近(现)代化也不是为了近(现)代化,革命和近(现)代化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最高目标,那就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换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而革命与近(现)代化则是完成这一主题的两大重要手段。
建设现代国家,一般简称为“建国”(state-building/nation-building),并不是简单地指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建国”指的是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或建设一个对外拥有独立自主权、内部社会秩序良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人民不仅需要尽其应尽的义务而且还享有各种应该享有的权力,从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 富强(1800-1895) 建国(1895-1949) 发展(1950-21世纪)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更郑重声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长期奋斗的目标不是别的,而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他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3页。
当代美国中国研究(在中国发现历史、后现代转向) 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传承演变示意图 革命史观 “建国”史观 范文澜 胡 絏 当代美国中国研究(在中国发现历史、后现代转向) 马士 费正清学派 冲击-反应观 蒋廷黻 现代化史观
最近进展情况 1、中外档案资料的公布(欧美外交档案、前苏联和共产国际档案;两蒋日记等;清史工程文献资料;其他)
2、研究范围 时间范围上:国内已将近代史下限扩展到1949年,现代史的范围则扩展到1976年甚至20世纪末);国际中国研究界已将近代下限扩展以毛泽东时代甚至更晚。 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由传统的政治史为主,扩展以几乎所有领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基本结构:三编、十章 上编从鸦片战争前夜,至“五四”运动前夕,即1840年至1919年。这个时期中国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开始单纯是农民战争,后来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上编下设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为进行反侵略斗争,说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主要说明无论是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都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找到真正的出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主要说明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说明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即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已经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编下设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主要是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就明党领导人民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叙述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的重要性。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必须被打败,而且也是能够被打败的,说明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及基本经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集团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下编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就是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 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下编下设三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主要结合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要通过叙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20年的历史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教材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突出主题、主线 主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主线: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 三,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加强比较。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加强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各种派别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四、史论结合,于“序事中寓论断”。(重理论,但不是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展开。)
我个人在学习和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中国史学首重“德”(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德”、“才”、“学”、“识”) 德者何?著书者之心术。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 [不知来,视诸往] (《春秋繁露》 ) [述往事,思来者] (《六臣注文选》) 一部《春秋》,其[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春秋繁露》)。
龚自珍: “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古史钩沉论二》)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尊史》)
近年来近现代史领域虚无主义的一些表现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突出地表现为否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例如,近年来,有的学者错误地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闭保守、“不能平等对待西方”,西方列强之所以要打中国,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为了争取与中国“平等”的地位,是要帮助中国向世界开放,而鸦片战争的结果,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西方文明。有学者竟然把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说成是“邪教”,说它犯了“反人类罪”,“屠杀”了大量平民,破坏了江南地区“繁华”的经济文化,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从表面看来“其‘扶清灭洋’的口号确实充满了反帝爱国精神”,但“其所从事的贯彻始终的‘灭洋’活动并非反对帝国主义,而是打洋教”,专干那种“抢掠商家,勒索财贿”之事,而推动他们这样做的,就是“鄙俗的贪欲”,“只因烧杀抢掠、绑票勒赎向为社会所不齿,并为历代官府所不容,义和团的头目们害怕清政府派兵剿灭,才利用当时部分平民仇恨洋教的情绪,特创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关于辛亥革命,有学者宣称这是一场本来不应发生的“计划外的革命”。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为革命而将北洋军阀“妖魔化”,认为孙中山“把北洋政府说成是卖国政府,是地道的党派语言”,说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卓有建树”,北洋政府时期“尽管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20世纪言论自由最好的年代。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奠基时代。这是市场经济发威、经济持续发展的年代”,言下之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简直好得不能再好。
而相较之下,被“神化”的孙中山,“不顾党内反对意见,一意孤行,发动二次革命”,是一名“不成熟的革命家”,孙所领导的“护法”实际上“违法”,把国民党“带入死胡同”,而孙所发起的北伐战争,“结果是把肇始于广州的党国体制推广到全国”,更严重的是,孙“没有与专制思维划清界限”,“对现代政党缺乏认识”,“对分权制的现代政治不理解”。关于五四以后的历史,有学者称:“一部五四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互相残杀的历史。”关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有人宣称:共产党面对日本的侵略感到“庆幸”,并靠着日本人的帮助夺取了全国政权、毛泽东公开“感谢日本军阀的侵略”。关于建国以后的历史,有学者诬称毛泽东“比希特勒还希特勒”,“比秦始皇还秦始皇”,说他“一心想着搞阶级斗争,对经济建设不感兴趣”;说新中国实行的是“封建社会主义”,是“一党专制”、“没有宪法”,“大跃进”时期饿死人不是天灾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带来的结果,并试图从整体上否定新中国的历史,说1949年—1978年“是人权蒙难的在历史”,“建国后,从1949年到1978年。年年都有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无例外地都是侵犯人权的运动……触目惊心,亘古未有”,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反对内外压迫者而进行的一切革命都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一切努力,其效果就是“人权蒙难”!而对丧权辱国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历史虚无主义者则为其摆功叫好,说慈禧是“第一流的政治家”,李鸿章、袁世凯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改革家、外交家,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化的“功臣”。对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则认为他们“有功”,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西方各国送给中国的近代文明礼物,是对中国的“启蒙”,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这些方面旗帜鲜明,没有编写含混。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对义和团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时代伟大成就的评价,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都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流传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其次是教材的体例,采取了有综述有分述的模式,每编前有一总的论述,提纲挈领,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 再次语言简练,表述清晰,论断明确,便于学生掌握。
存在的几个问题 针对性还可进一步加强。 如:鸦片战争。
重内轻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未写,与山东问题、五四运动、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等有密切关系。
重后轻前。 第三编较精彩、充分,相较之下,第一、二编略为逊色。
存在结构性缺失。 南京十年(台湾及欧美学者所谓的“黄金十年”、Nanjing Decade)基本未涉及。
学术前沿跟综不够,有些地方不够规范。 (五四时期的“德”“赛”先生)
对有些事件的评价过于机械。 如:戊戌维新。三大缺点:“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凝聚了全国理论界、学术界心血的精品教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学习、研究,并尽可能将其体系转化为适合所在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体系,我们的教学效果必将进一步提高。
以上有不对的地方,请批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