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AG進階實作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 (Rev. 03)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ATIA V5 Training CATIA V5 装配设计 Assembly Design.
Advertisements

校園網路管理實電務 電子計算機中心 謝進利.
GaussView使用简介 Gview是一个专门设计于高斯配套使用的软件,其主要用途有两个构建高斯的输入文件以图的形式显示高斯计算的结果除了可以自己构建输入文件外,Gview还可读入CHEM3D,HYPERCHEM和晶体数据等诸多格式的文件。从而使其可以于诸多图形软件连用,大大拓宽了使用范围(详见下图)
CHT Project Progress Report
工程數學 Chapter 12 PDE 楊學成 老師.
Project 2 JMVC code tracing
題目:十六對一多工器 姓名:李國豪 學號:B
Purposes of Mold Cooling Design
第七章 MSP430時脈計時器A模組.
JDK 安裝教學 (for Win7) Soochow University
Basis基本操作、使用者 管理與權限設定
MPLAB IDE 8 建立專案.
Chapter 3 被動元件的描述規則及取用 電阻器 電容器 電感器 互感元件(變壓器).
LASER SOLDERING SYSTEM
固體力學案例分析 2018/11/23.
Working with Databases (II)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在NS-2上模擬多個FTP連線,觀察頻寬的變化
R教學 安裝RStudio 羅琪老師.
Simulink模擬基礎 主要內容 Simulink簡介 Simulink模組庫 Simulink的基本操作 S-函數.
CAD-like軟體 (類似CAD的軟體)
边界条件/CFX表达式语言 讲座 3.
安裝JDK 安裝Eclipse Eclipse 中文化
EWB 电 路 电 子 分 析 设 计 仿 真 软 件 软件简介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已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电子产品的智能化日益完善,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而产品的更新周期却越来越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使得电子线路的设计人员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设计、性能分析、时序测试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EDA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系统。与早期的CAD软件相比,EDA软件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完善、运行速度更快,而且操作界面
AIM-spice Miao-shan, Li.
Word與PowerPoint的結合 建功國小 陳旻杰 健行國小 張慧如.
Tel: 第11章 SPSS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周早弘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Quiz6 繳交期限: 12/14(四) 23:59前.
Android App簡介及 App Inventor 2體驗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參加2006 SAE年會-與會心得報告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 黃元茂教授
弯管( Duct Bend ) 实例 1.
瞬态油漆混合器 练习 6.
雲端運算的基石(2) 虛擬化技術實作(XP篇─上)
檔案與磁碟的基本介紹.
第二章 SPSS的使用 2.1 啟動SPSS系統 2.2 結束SPSS系統 2.3 資料分析之相關檔案 2.4 如何使用SPSS軟體.
多相流搅拌器 练习 7.
DOE II建築節能模擬軟體介紹 -空調節能設計篇
INTELLIGENCE PLUS VOIC QUICK REFERENCE 留言信箱系統使用指南
RFID晶片設計期末報告 通訊四甲 B 楊穎穆.
PLC-GPPW軟體使用教學 授課教師:張祖烈
Prediction of Distortion in Steel Plate after Spray Quenching
App Inventor 2初體驗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Ch20. 計算器 (Mac 版本).
實驗十二: 紅綠燈控制電路設計 規格: Due: Jan. 3, 2008 Tvrl = Thgl + Thgf + Thyl
Working Model 2D 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邱相文.
資料來源 2 網路過濾軟體之安裝說明 資料來源 2.
9.1 仿真概念和仿真操作步骤 9.2 常用仿真元件与激励源 9.3 仿真器的设置与运行
信度分析 (11/7~11/13) 1.何謂『信度』 2.信度分析步驟.
GUI Title and GUI Status
VS.NET 2003 IDE.
Quiz7 繳交期限: 12/14 23:59.
FTP使用教學 簡介: 軟體名稱:FileZilla 軟體性質:Freeware 版本: 繁體中文版
Ogive plot example 說明者:吳東陽 2003/10/10.
育達商業大學 苗進修部 休閒事業管理系 一年A班 學號: 姓名:陳 友.
HelloPurr_Extend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Xilinx FPGA Design Flow
DRC with Calibre 課程名稱:VLSI 報告人:黃家洋 日期: 改版(蔡秉均) 1.
MicroSim pspice.
取得與安裝TIDE 從TIBBO網站取得TIDE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PowerPoint 操作介紹 106 計算機概論
Create and Use the Authorization Objects in ABAP
带有共轭换热的流动(Flow with CHT)
Dreamweaver 進階網頁製作 B 許天彰.
1. 查詢個人電腦版本 1.進入控制台 2.點選“所有控制台項目” 3.點選“系統”.
第6章 電晶體放大電路實驗 6-1 小訊號放大電路 6-2 小訊號等效電路模型 6-3 共射極放大電路實驗 6-4 共集極放大電路實驗
班級:博碩子一甲 授課老師:鐘國家 助教:陳國政
非負矩陣分解法介紹 報告者:李建德.
Activity的生命週期: 播放音樂與影片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單元三:敘述統計 內容: * 統計量的計算 * 直方圖的繪製.
Develop and Build Drives by Visual C++ ID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JMAG進階實作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 (Rev. 03) 勢流科技 陳桂村 03 / 11 / 2010

內 容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內 容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操作進度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3D-CAD 模型 電磁模型 熱傳模型

實施簡介 本實作模型係一內置式磁石馬達: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實施 模型取材自JMAG-Studio安裝光碟的內建練習檔 但是,CAD 模型設定方式略有不同;請直接啟用本課程相關模型(*.sat) 檔案,進行熱傳模組部份之操作練習  投影片 (# 6) 進行本練習之前,須先行完成相關電磁模型建構或模擬結果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實施 EM模組產生電磁分析模型,HT模組產生熱傳分析模型 耦合分析可採行的方式  投影片 (# 9 ~ 12) : 單向(1-Way):先完成EM分析,再進行HT分析 雙向(2-Way):運用[Analysis Tool]介面,同步(EM+HT)耦合分析 若干“實驗”參數需事先獲致,以增進模擬結果的準確性 熱傳系數(HTC, W/m2˙˚C), 接觸熱阻(Thermal Resistance, W/m˙˚C)

電磁 (2D) 分析模型

3D-CAD 模型 JMAG 操作環境中,電機 主體(轉、定子、磁鐵) 的 3D 模型底部,座落在 Z = 0 的 X-Y 面上 Z = 0 30 mm Z = 0

熱傳 (3D) 分析模型

操作進度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實施簡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耦合分析計算 運用時機 單向(1-Way)耦合分析流程 雙向(2-Way)耦合分析流程

耦合分析計算 雙向(2-Way)耦合: 單向(1-Way)耦合: EM和HT模型毋須事先完成各別分析結果,故又稱“直接”耦合 計算流程參投影片(# 11、12) 運用時機: 模擬溫昇過程與電機電磁現象即時交互變化的情形,如:磁鐵材料的熱退磁 相關材料須包含各溫度的導磁性質 “2D-電磁模型” 耦合 “3D-熱傳模型”的熱傳分析  參投影片(# 104) 單向(1-Way)耦合: EM模型須事先完成分析結果,再由HT模型擷取EM的損耗結果資料而獨自完成熱傳分析,故又稱“間接”耦合 模擬流程參投影片(# 10) 運用時機:只考慮在特定溫度電磁分析的結果所呈現的熱傳現象

單向(1-Way)耦合分析流程 電磁模型檔 電磁分析 熱傳模型檔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 本操作資料實施的部份 CAD僅馬達本體 建立網格 材料性質 分析條件 驅動電路 電磁分析 EM執行檔(.jcf) 進行電磁分析 EM結果檔(.plot) 獲致熱源數據 供兩步式(2-step)電磁熱傳分析用 熱傳模型檔 CAD大致與EM模型一致 建立網格(不含空氣) 材料性質 分析條件 (電磁+熱傳)耦合分析 自EM分析結果載入熱源數據: 各種熱源 銅損 鐵損 (含磁滯損、渦流損) 熱傳暫態分析 本操作資料實施的部份

JMAG(電磁 + 熱傳)耦合分析過程,數據結果的呈現 雙向(2-Way)耦合分析流程 JMAG(電磁 + 熱傳)耦合分析過程,數據結果的呈現

JMAG(電磁 + 熱傳)耦合分析計算時,數據資料的傳遞與流向 (2-Way)損耗和熱傳分析計算 熱傳分析 電磁分析 設定初始溫度 計算步級1 計算步級2 計算步級 1 ~ N 平均損耗 N步級 = 1個電磁角週期 時序 N+1 ~ 2N JMAG(電磁 + 熱傳)耦合分析計算時,數據資料的傳遞與流向

操作進度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建立新專案 載入3D-CAD檔 組件的材料 磁鐵材料參數 線圈材料參數 轉、定子/軸桿材料參數 設定材料性質 完整的材料表

建立新專案 在JMAG開啟一新專案 [File] => [New] 設定如下: 分析模組:[Thermal Analysis] [Unit]: mm [Tolerance]: 0.001 [Location]: 指定儲存路徑 [File Name]: 輸入一個專案名稱[HT_Model]

載入3D-CAD檔 [File] => [Import] => [SAT] 選取[3D_IPM_00.SAT] ,然後按[開啟]  參投影片(# 17) [File] => [Export] => [Save Data] 將CAD模型儲存成[HT_Motor_01.ssv]

載入[3D_IPM_01.SAT]CAD模型 將CAD模型儲存成[HT_Motor_01.ssv]

組件的材料 [Conditions] => [Modify Materials] 在[Material List]對話框下,各別組件的材料: 磁鐵: Magnet 線圈: U、V、W 轉、定子鐵心、軸桿: Rotor Core / Stator Core / Shaft 點選一項材料,按[Modify]  出現各別材料設定對話框

磁鐵的材料參數 [Name]: Magnet 在[Thermal Conductivity]群組區 在[Specific Heat]群組區 點選[Linear] [Thermal Conductivity [W/m Celsius]]: 20 在[Specific Heat]群組區 [Specific Heat [J/Kg Celsius]]: 460 在[Density]群組區 [Density [Kg/m^3]]: 7500 按[OK]

線圈的材料參數 [Name]: U-phase 在[Thermal Conductivity]群組區 在[Specific Heat]群組區 點選[Linear] [Thermal Conductivity [W/m Celsius]]: 380 在[Specific Heat]群組區 [Specific Heat [J/Kg Celsius]]: 380 在[Density]群組區 [Density [Kg/m^3]]: 8600 按[OK] [Note:] 依次完成V, W相線圈材料

轉、定子鐵心/軸桿的材料參數 [Name]: Rotor Core/Stator Core/Shaft 在[Thermal Conductivity]群組區 點選[Linear] [Thermal Conductivity [W/m Celsius]]: 23 在[Specific Heat]群組區 [Specific Heat [J/Kg Celsius]]: 460 在[Density]群組區 [Density [Kg/m^3]]: 7650 按[OK] [Note:] 依次完成定子鐵心材料

設定材料性質 按選 便捷鈕,框選如投影片(# 23)的範圍 按選 便捷鈕,框選如投影片(# 23)的範圍 [Conditions] => [Modify Materials]  [Material List]對話框 點選[Assignment]群組區中的[Region] 步驟1: 點選[ID] = 3的[Thermal Analysis Material Stator Core]材料項 步驟2: 使定子鐵心的物件呈選取狀態 步驟3: 按[Apply] [File] => [Export] => [Save Data] 將設定好材料性質的模型更新儲存[HT_Motor_01.ssv]

1. 選定材料類別 3. 2. 選定材料區塊

完整的材料表 材料參數設定完成後,[Material List]如圖所示: 材料性質設定完整後,將模型更新 仍然儲存成[HT_Motor_02.ssv]

操作進度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條件設定項目的列表 模型的網格 熱傳邊界條件 接觸熱阻條件 初始溫度條件 熱傳等效電路組成 有關等效電路裡各項 熱傳參數 熱源產生條件 [Heat Source Type] 運用 局部模型條件 “Time Step”條件 “Analysis Control”條件 完整的分析條件列表

Heat Transfer Boundary 條件設定的項目 分析條件 設定內容 1 Analysis Control 參投影片(# 83、84) 2 Time Step 參投影片(# 81、82) 3 Partial Model 參投影片(# 78 ~ 79) 4 Heat Transfer Boundary [1]定子 環境 [2]轉子 環境 [3] 線圈 氣隙 [4]轉子 氣隙 [5]定子 氣隙 5 Contact Resistance [1]線圈 定子 [2]磁鐵 轉子 6 Heat Source 線圈銅損 (三項) / 鐵心鐵損 (一項) 7 Equivalent Circuit 模型各別物件的整體熱傳網路關係 [註:] 各求解模式之條件的設定,請參考第10.0版的相關手冊: (1) JMAG-Studio User’s Manual (Pre/Post): Ch. 10  p. 495 (2) JMAG-Studio User’s Manual (Solver): Ch. 3  p. 321

模型的網格 [Mesh] => [Automatic Generation] 在[Automatic Generation]對話框下,按[By Size]標籤頁 依[Element Size]欄內所列之各組件的元素尺寸,輸入各別值 每完成一組件的輸入值,按[Update] 按[Generate Mesh]以生成網格,參投影片(# 28、29) [File]] => [Export] => [SSV] 將此網格模型儲存成[HT_Motor_003.ssv] [註:] 後續,可依需要調整網格尺寸參數,調節網格疏密程度

將模型儲存成[HT_Motor_003.ssv],並關閉原始 CAD 模型

“Heat Transfer Boundary”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Heat Transfer Boundary]

熱傳邊界條件 ([1]定子 環境 )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熱傳邊界條件 ([1]定子 環境 )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定子鐵心上、下、徑向外側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Apply to Equivalent Circuit Condition] 在[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HTC(Stat-Amb)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150  按[Add] [1:] 1000 [2:] 150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32) 參投影片(# 33)

選取定子鐵心上、下、徑向外側表面

1 2 4/6 3/5 7

熱傳邊界條件 ([2]轉子 環境)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熱傳邊界條件 ([2]轉子 環境)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轉子鐵心上、下側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Apply to Equivalent Circuit Condition] 在[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HTC(Roto-Amb)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75  按[Add] [1:] 1000 [2:] 75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35) 參投影片(# 36)

選取轉子鐵心上、下側表面

1 2 4/6 3/5 7

熱傳邊界條件 ([3]線圈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熱傳邊界條件 ([3]線圈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線圈靠近氣隙側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Apply to Equivalent Circuit Condition] 在[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HTC(Coil-Gap)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75  按[Add] [1:] 1000 [2:] 75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38) 參投影片(# 39)

選取線圈靠近氣隙側表面

1 2 4/6 3/5 7

熱傳邊界條件 ([4]轉子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熱傳邊界條件 ([4]轉子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轉子鐵心靠近氣隙側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Apply to Equivalent Circuit Condition] 在[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HTC(Roto-Gap)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250  按[Add] [1:] 1000 [2:] 250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41) 參投影片(# 42)

選取轉子鐵心靠近氣隙側表面

1 2 4/6 3/5 7

熱傳邊界條件 ([5]定子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熱傳邊界條件 ([5]定子 氣隙) 在[Heat Transfer Boundary]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定子鐵心靠近氣隙側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Apply to Equivalent Circuit Condition] 在[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HTC(Stat-Gap)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250  按[Add] [1:] 1000 [2:] 250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44) 參投影片(# 45)

選取定子鐵心靠近氣隙側表面

1 2 4/6 3/5 7

“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

接觸熱阻條件 (線圈定子鐵心)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對話框下: 接觸熱阻條件 (線圈定子鐵心)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定子槽內緣側表面(與線圈接觸者)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Coil-Stator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0.5  按[Add] [1:] 1000 [2:] 0.5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48) 參投影片(# 49)

選取定子槽內緣側表面(與線圈接觸者)

1 2 4/6 3/5 7

接觸熱阻條件 (磁鐵轉子鐵心)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對話框下: 接觸熱阻條件 (磁鐵轉子鐵心)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磁鐵與轉子鐵心接觸表面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點選[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 在[Contact Thermal Resistance]群組區: 點選[Point Sequence] 按 [Setting]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按[Add]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Mag-Roto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100 [2:] 1  按[Add] [1:] 1000 [2:] 1  按[Add]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參投影片(# 51) 參投影片(# 52)

選取磁鐵與轉子鐵心接觸兩側表面

1 2 4/6 3/5 7

“Initial Temperature”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Initial Temperature]

初始溫度條件 在[Initial Temperature]對話框下: 按 和 便捷鈕,選取所有網格點 按 和 便捷鈕,選取所有網格點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Initial Temperature]群組區: [Constant [Celsius]]:20 按[OK],完成並結束設定

“Equivalent Circuit”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Equivalent Circuit]

熱傳等效電路組成 等效電路組成內容: 端點(Terminals): 氣隙、環境(周邊空氣) 熱傳構成物件(Components): 熱傳邊界 先前5項熱傳邊界條件與相關端點的對應 以上均請參投影片(# 57)

熱傳等效電路模型 HTC-3

等效電路條件 (1) 在[Equivalent Circuit]對話框的[Terminal List]群組區: 等效電路條件 (1) 在[Equivalent Circuit]對話框的[Terminal List]群組區: 按[Add],出現[Terminal]對話框: [Initial Temperature [Celsius]]: 20 按 [OK]  加入屬於 “氣隙”的端點,ID編號[1] 按 [OK]  加入屬於 “環境”的端點,ID編號[2] 按 [OK]  加入屬於 “殼體”的端點,ID編號[3] [註:]參投影片(# 59)  關於等效電路“端點”的設定

只完成等效電路“端點”設定的列表參投影片(# 58) 的步驟

等效電路條件 (2) 在[Equivalent Circuit]對話框的[Component List]群組區: 等效電路條件 (2) 在[Equivalent Circuit]對話框的[Component List]群組區: 按[Add],出現[Component]對話框 依投影片(# 57),“Component Type”內容包含: [Component ID 1] ~ [Component ID 5] [Heat Transfer Boundary Condition (FEM)]  參投影片(# 61)相關設定步驟 將先前已設定的5個[Heat Transfer Boundary]條件結合在 ‘等效熱傳電路’中 [Component ID 6] 殼體的熱容條件 [Component ID 7] 殼體傳至外界的熱傳條件 [Component ID 8] 馬達內部(空間環境)與殼體之間的熱阻條件 [Component ID 9] 馬達內部(空間環境) 的熱容條件 參投影片(# 62) 參投影片(# 63)

以上為“等效電路”選項列表 此為等效電路“端點”列表 [註] 後續,依投影片(# 60~61) 以及上述步驟,加入屬於 等效電路組件的熱傳邊界 (2~5)設定 此為先前“熱傳邊界條件”列表

殼體的熱容條件 殼體傳至外界的熱傳條件

馬達內部(空間環境)與 殼體之間的熱阻條件 馬達內部(空間環境) 的熱容條件

有關等效電路裡各項熱傳參數 [Equivalent Thermal Circuit] 裡各項熱傳參數隨模型局部簡化而須進行調整,以本範例(1/4簡化)說明如下: 儘管 EM 模型也實施簡化,但都藉 [Periodic Boundary] 而還原四倍,並在耦合分析時,傳佈至 HT 模型 HT 模型的 [Equivalent Thermal Circuit] 以內各項熱傳路徑,相關熱傳係數值隨模型局部簡化而必須等比例 (1/4) 縮減,例如: “Component ID 6: Heat Capacitor” :5  原始值為 [20] “Component ID 7: Heat Transfer” :130  原始值為 [420] “Component ID 8: Thermal Resistance” :27.2  原始值為 [6.8] “Component ID 9: Heat Capacitor” :0.075  原始值為 [0.3] 除了等效電路裡各項熱傳參數值等比例縮減,尚須搭配 [Partial Model] 條件設定  參投影片(# 78 ~ 80)

完整“等效電路”的設定 完整熱傳等效電路的設定包含兩部份: (1) 端點(Terminal List) 熱傳等效電路“端點 ” 條件列表參投影片(# 58、59) 熱傳等效電路“熱傳邊界 ” 條件列表參投影片(# 60~63) 完整熱傳等效電路的設定包含兩部份: (1) 端點(Terminal List) (2) 組成件(Component List)

“Heat Source”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Heat Source]

熱源產生條件 (線圈銅損 “U” 相 ) 在[Heat Source]對話框: 按 便捷鈕  選取 “U-相” 線圈的網格元素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在[Heat Source Condition Type]群組區: 點選[Coupled Analysis] [Coupling Type]: One Way  進行 “間接耦合”分析 Two Way  進行 “直接耦合”分析 [Heat Source Type]:Total Amount [Heat Source Calculation Condition ID]: 1 對應於 ‘EM’ 模型裡的 “U-相” 熱源項 [PlotFile]: 選EM模型的結果檔 (*.plot) [JCF File]: 選EM模型的執行檔 (*.jcf) [Note(1):] 與熱傳耦合相關的電磁執行檔 (*.jcf) 及結果檔 (*.plot) ,須置放同一資料夾內 [Note(2):] 關於 [Heat Source Type] 運用,參投影片 (# 77) 參投影片(# 69) “直接耦合”勿須設定

熱源產生條件 (線圈銅損“U” 相 - 續)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參投影片(# 70) 按[Setting]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Scale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0 [2:] 1  按[Add] [1:] 1000000 [2:] 1  按[Add] [Note:] 依投影片(# 66 ~ 69)步驟,逐一加入 V、W相線圈的銅損熱源 “V” 相銅損設定  參投影片(# 71、70) “W” 相銅損設定  參投影片(# 72、70) 參投影片(# 70)

“U-相”銅損熱源設定結果 選取U線圈網格元素

1 2 4/6 3/5 熱源數值的比例  可藉以調整,達成結果數據的修正 7

“V-相”銅損熱源設定結果 選取V線圈網格元素

“W-相”銅損熱源設定結果 選取W線圈網格元素

熱源產生條件 (鐵損) 在[Heat Source]對話框: 按 便捷鈕  選取 “轉、定子鐵心/軸桿” 的網格元素 按 便捷鈕  選取 “轉、定子鐵心/軸桿” 的網格元素 按[Target]群組區的[Setting] 在[Heat Source Condition Type]群組區: 點選[Coupled Analysis] [Coupling Type]: One Way  進行 “間接耦合”分析 Two Way  進行 “直接耦合”分析 [Heat Source Type]:Distribution [PlotFile]: 選EM模型的鐵損結果檔 (*_loss.plot) [JCF File]: 選EM模型的執行檔 (*.jcf) [Note:] 熱傳耦合相關的電磁執行檔 (*.jcf) 及鐵損結果檔 (*_loss.plot) ,須置放同一資料夾內 參投影片(# 75) “直接耦合”勿須設定

熱源產生條件 (鐵損 - 續) 在[Point Sequence List]對話框: 參投影片(# 76) 按[Setting]鈕,出現[Edit Point Sequence]對話框: [Name]: Scale 在[Edit Point Sequence]群組區,輸入如下: [1:] 0 [2:] 1  按[Add] [1:] 1000000 [2:] 1  按[Add] 參投影片(# 76)

“轉、定子鐵心/軸桿” 鐵損熱源設定結果 定子 軸桿 轉子 選取轉、定子鐵心/軸桿網格元素

1 2 4/6 3/5 熱源數值的比例  可藉以調整,達成結果數據的修正 7

[Heat Source Type] 運用 參 JMAG-Studio (v. 10) [Pre/Post] 操作手冊 § 10-2-9 Heat source  (p. 515 ~ 519) 有關 [Total Amount] 的應用: 熱傳模擬採用電磁分析的結果檔進行分析,即熱源係以設定於是電磁分析的熱源條件為主 在耦合(直接、間接)分析中選擇 “Total Amount”,其相關之電磁模型裡,須設定相互呼應的 “Heat Source” 分析條件 有關 [Distribution] 的應用: 熱傳模擬係採用損耗檔 (*.loss)以及電磁分析的結果檔進行分析 即熱源是在模型裡的電磁損耗或鐵損 需分別選定相關的結果檔 (Plot/Loss File),以及執行檔 (*.jcf)

“Partial Model”條件 [Conditions] => [Create Condition]

“Partial Model”條件 在[Partial Model]對話框: 在[Periodicity / Symmetry]群組區: 點選[Rotational] 在[Rotational Periodicity]群組區: 點選[Do Not Us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 在 [Plane Boundary:] 項 選取 +X-軸上的轉、定子鐵心表面 [Angle (deg)] 90 按 [OK] 參投影片(# 80) oundar

選取 +X-軸上的轉、定子鐵心表面

“Time Step”條件 [Conditions] => [Modify Condition] 在[Condition List]對話框選[Time Step]項,按[Modify] 在[Time Step]對話框: 點選[Time]群組區的[Regular Interval] [End Point [sec]]: 7200 [Number of Division]: 30 按[OK] 參投影片(# 82)

在 7200 秒 區間,等分為 30 運算步級  每240秒 記錄一數據輸出 模擬的時間步級設定 影響計算結果的解析度,即“精確”程度

“Analysis Control”條件 [Conditions] => [Modify Condition] 在[Condition List]對話框選[Analysis Control]項,按[Modify] 在[Analysis Control]對話框: [Title]: HT Model 在[Analysis type]群組區: 點選[Normal Run] 在[Steady/Transient]群組區: 點選[Transient State] [Number of Analysis Steps]: 37 [Nonlinear Number of Iteration]: 1000 [Nonlinear Iteration Convergence Tolerance]: 0.001 接受其他內定選項 按[OK] 將設定完成的模型儲存成[HT_Motor_04.ssv] 總共模擬時間  8880 秒

將截至目前的設定儲存成 [HT(3D)_A_1_(1-Way).jcf]

完整的分析條件列表

操作進度 執行耦合分析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雙向(2-Way) 單向(1-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執行“雙向/直接”耦合分析 EM模型之搭配設定 HT模型之搭配設定 “2-Way” 耦合分析步驟 執行“單向/間接”耦合分析 “1-Way” 耦合分析步驟

EM與HT模型之間搭配設定 實施耦合分析的步驟 執行“雙向/直接”耦合分析 EM與HT模型之間搭配設定 實施耦合分析的步驟

EM 模型搭配設定: [Conditions] => [Analysis Control] 勾選 [Coupled with Thermal] ** 相關EM模型參[EM(2D)_(2-W).jcf]

HT模型搭配設定: [Conditions] => [Analysis Control] 在[Analysis Type]對話框: 點選 [Coupling with Magnetic Field/Electromagnetic Wave] 其他設定與[HT(3D)_(1-W).jcf]同 ** 相關HT模型參[HT(3D)_(2-W).jcf]

雙向耦合分析的步驟 在Windows系統: 在[Execute]對話框: [開始] => [程式集] => [JMAG-Studio 10.0] => [Analysis Tool] 在[Execute]對話框: 按[Add],從儲存路徑開啟EM模型  即[EM(2D)_(2-W).jcf] 在[Properties]群組區: 勾選 [Show Status] 勾選 [Coupling] 在[Coupling]群組區: 從[File Path]開啟HT模型  即[HT(3D)_(2-W).jcf] 勾選 [Use Different Mesh for Each Analysis] 勾選 [Loss Averaging] 勾選 [Specify Range] [Step]: 90

雙向耦合分析的步驟 (續) [Note:] (1) 指定 2D-EM 模型損耗配佈空間 (積厚) 與 3D-HT 模型對應範圍 在[Loss Range]群組區: [Lower Limit (m)]: 0 [Upper Limit (m)]: 0.03 按[Run] [Note:] (1) 指定 2D-EM 模型損耗配佈空間 (積厚) 與 3D-HT 模型對應範圍 (2) 與投影片(# 92) 的設定對照

EM模型的執行檔(*.jcf) HT模型的執行檔(*.jcf)

EM與HT模型之間搭配設定 實施耦合分析的步驟 執行“單向/間接”耦合分析 EM與HT模型之間搭配設定 實施耦合分析的步驟

EM 模型搭配設定: [Conditions] => [Analysis Control] 取消勾選[Coupled with Thermal] 完成電磁分析,獲得結果檔 [EM(2D)_(1-W).jcf] [EM(2D)_(1-W).plot] ** 相關EM模型參[EM(2D)_(1-W).jcf]

HT模型搭配設定: [Conditions] => [Analysis Control] 點選 [Analysis Type]群組區的[Normal Run] ** 相關HT模型參[HT(3D)_(1-W).jcf]

單向耦合分析的步驟 執行 HT 模型模擬之前,須先完成相關 EM 分析 在Windows系統: 在[Execute]對話框: [開始] => [程式集] => [JMAG-Studio 10.0] => [Analysis Tool] 在[Execute]對話框: 按[Add],從儲存路徑開啟HT模型  即[HT(3D)_(1-W).jcf] 在[Properties]群組區: 勾選 [Show Status] 按[Run] 分析計算時間:總共3 (min)  建議採用! EM模型:1.5 (min) HT模型:1.5 (min)

操作進度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開啟結果檔 各物件產熱總量 各物件平均溫度 整體模型暫態溫度變化與分佈

開啟結果檔 [File] => [Open] 從結果資料存放路徑開啟[HT(3D)_(1-Way).plot]檔 [Results] => [Total Amount of Heat Generation] => [History] 投影片(# 99) [Results] => [Average Temperature] => [History] 參投影片(# 100) [Results] => [Heat Flux Vector] => [Contour] 參投影片(# 101、102) [Results] => Temperature Transient Variation => [Animation] 參動態結果檔 [Temp Animation.avi]

產 熱 總 量 [W] 時間 [sec] 各物件產熱總量

平 均 溫 度 [°C] 時間 [sec] 各物件平均溫度

Heat Flux Vector (View-1)

Heat Flux Vector (View-2)

操作進度 附件:模型的簡化 實施簡介 JMAG(電磁+熱傳)耦合分析的流程 模型材料性質的設定 模型分析條件的設定 執行耦合分析 單向(1-Way) 雙向(2-Way) 初步模擬結果檢視 附件:模型的簡化 維度 (2D / 3D) 局部 (週期分數)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耦合模型簡化 簡化模型的組配 模型簡化可行性探討 模型簡化模擬時間、資源 執行[2DEM]+[3DHT]耦合分析

耦合模型簡化 簡化目的:減少分析網格數量,縮減計算時間、硬體負荷 電磁模型: 熱傳模型: 週期簡化考量:幾何週期 / 電氣週期之間的共同(公倍數)週期 衍生條件  週期性邊界(Periodic Boundary) 維度簡化限制: (3D  2D) 線性材料  不具有軸方向邊端效應之非線性磁通變化 轉換因數  各別部件(如:轉子鐵心、定子鐵心、磁鐵)積厚不同 熱傳模型: 熱傳模型一律採取 3D 模型  熱傳為三維物理現象 耦合模擬中的熱傳模型,其週期簡化的限制:模型範圍不能大於電磁模型的範圍 耦合模型(維度/局部簡化)的時間考量  參投影片 (# 105)

EM (2D/3D) 結果一致性探討 1/4 (2D) 電磁模型 完全 (2D) 電磁模型 1/4 (3D) 電磁模型 [Note:] 所有分析條件完全一致 各模型共同積厚值 30 [mm]

EM(2D)-090 (Avg) EM(2D)-360 (Avg) EM(3D)-090 (Avg) Torque (Nm, Avg) 4.4555 4.3866 4.2528 Err (%) 4.8 3.1 基準值 

耦合 (2D/3D) 結果一致性探討 + “單向/間接”耦合分析 + “雙向/直接”耦合分析 + “單向/間接”耦合分析

磁鐵平均溫昇 [Note:] 所有分析條件完全一致 各導磁性材料性質不隨溫度變化

耦合模型(局部簡化)的時間考量 耦合模型組合 分析模式 EM 計算時間 (Min) HT 總時間 [2D-EM/360°] & [3D-HT/360°] 2-Way ---  800 1-Way 13 11 24 [2D-EM/90°] & [3D-HT/90°] 191 1.5 3 [Note:] 90°  模型幾何採取 1/4 局部簡化 360°  模型幾何未採取局部簡化

參考文獻 JSOL Co., “Thermal Analysis of An IPM Motor,” JMAG Application Catalog, JAC018, 2007. 陳桂村, “JMAG案例實作--風扇馬達(電磁&熱傳耦合)”, 勢流科技公司技術資料, 2007. 陳桂村, “直得線性馬達3D-熱傳模型製作”, 勢流科技公司技術資料, 2007. 李惠民、陳桂村, “變壓器電磁與熱傳分析”, JMAG 2009 (臺北)研討會, 2009. JSOL Co., “JMAG User’s Manual (Solver) – Version 10.0” JSOL Co., “JMAG User’s Manual (Pre/Post) – Version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