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10 课时 文化传承与创新. 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中国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是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 于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期间在上海市举行。此次世 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以.
Advertisements

Life 台湾健峰企管集团 趣味 生活 精彩互动电子报 健峰粉丝团 健峰官网: TEL : VMTA 微信.
碧桂园集团开启全球人才招募之旅. 这里是社会精英云集的公司 这里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好地方 这里是学习进步的好学校 这里是和谐的大家庭 这里是诚实守信、合法合规经营的公司 这里是讲道理、勇于自我修正的公司 这里是公平公正、论功行赏的公司 这里是欣欣向荣、不断总结好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公司 这里是为全世界建造又好又便宜的房子的公司.
苏教版 八(上) 第七单元 第 19 章 第二节 拒绝毒品. 虞美人罂粟花 你知道每年的 6 月 26 日 什么 是什么日子吗? 国际禁毒日 Yes to life No to drug.
穩紮穩打,活學活用 ---- 談國語文學習方法 龍門國中國文領域 洪口評老師 2013/07/05.
幼教人員法律新知與實例探討 姚其壯. 本法特色 一 學前教育事權統一,由教育部部監督、 管理 二 幼稚園、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 三 教服人員資格權益、保障、評議等事項 四 以幼兒為主體,保障幼兒受教權 五 閒置 ` 空間利用 六 縝密監督機制,健全教保服務品質.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理念與策略 廖 梨 伶 義守大學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站維護計畫、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暨國際接軌計畫 協同主持人/中央輔導委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 專長:健康促進、行為改變與衛生教育.
The best presentation of Happy Life 創造快樂人生的方法 每天面帶微笑地行走十至三十分鐘。
演講人:丘金峰.  生命泛指一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 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複製(繁殖)的半開 放物質系統。
簡報人:邱裕鈞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 守護終生交通安全的好觀念 主講人:張新立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全國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評鑑總召集人 中華民國 104 年 03 月 16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工作 主讲:周坚 2015年6月19日
教育学 教育心理教研室 雷小玲 潘汉中 王 英.
均衡教育計劃簡介 (小學) 均衡教育 All-Round Education.
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 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 戴 耀 红
幼兒特殊教育.
第二篇 家庭教育的內涵.
基督教倫理學 1 原則(一)﹕ 倫理學 及 不同的觀點.
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的省思 山东师范大学 张茂聪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
智阅卷—阅卷指南 全通教育-售前支持工程师 黄荣波.
TAIWAN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設施組 103年地方政府體育行政主管人員 第1次研討會
雅各生命的轉折點 The Turning Point Of Life in Jacob (创世纪32:20-31)
感恩❤ 爱的旋律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二(1)中队.
医药市场营销学 Medical Marketing 湖北中医学院.
2013年三好校園實踐學校 多元.實踐~博雅建中人~
教師晨會經驗分享 小學雙語實驗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 計畫主持人:陳金粧校長、馮思義副校長 指導顧問:陳惠邦教授、鄧奮忠主任、呂慧芬組長
小學四年級常識科 食物的消化.
追求卓越、助力发展 是ARP党支部不断奋斗的目标 ARP中心支部“七一”评优报告 2014年6月20日
案例总结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主讲人:吴明海.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主讲人:吴明海 杜 威 (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臺南市億載國小 103年度客語生活學校督導訪視簡報 億載國小教務處製作
教师如何做研究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复习: 感受文化的影响 交往行为 交往方式 特定的文化环境 人的 实践活动 各种的文化活动 认识活动 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代間情一線牽- 談老人的家庭關係 陳玟杏
趙可式 台灣安寧療護的教育家.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由来 ▲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涌现的个案经验
品读 海伦·凯勒.
國際行銷的政治與法律環境 學生:蘇玉里 ( )
奉 獻 生 活 Consecrated Life.
哈佛寓言 心灵 鸡汤.
交通安全-前言 鑒於近年來本校學生於上、下課途中發生一些交通事故,為考量如何防制學生車禍事件發生,特綜整本校具代表性車禍事故案例製作成交通安全宣導網頁方式提供同學參考,期望同學具有「注重交通安全與自我防衛」的敬謹觀念與審慎態度,進而使同學在行車安全有所助益,也期藉此能讓家長放心子女求學期間通勤安全。
Life with Food 生命与食品安全.

绪论 主讲人 姚荣英 副教授.
Shanghai China 世界博览会.
医学寄生虫总论 (二).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之撰寫 陳筱璘.
家庭財務管理 運動管理學系 陳文喜老師
內湖國小104學年度 讀報志工培訓 報告人:圖書教師徐語潔.
內湖國小105學年度 讀報志工培訓 報告人:圖書教師蔡美萍.
JoVE视频期刊用户指南.
The best presentation of Happy Life
班級經營策略 報告人:郭淑君 輔導師.
高雄地區供水概況及限水說明 106年4月11日.
人與自然-1-13秒自然聲音
一、真愛密碼 二、尋求真愛 三、有自尊的愛.
福利事業與企業精神的結合 職業復康服務實例分享 < 新生餐廳 >
組織處室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總務處介紹 城市中的典雅校園 古典&現代 總務長 事務組 王玲玲 組長 保管組 王素鳳 組長 出納組
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
My life.
中山工商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 執行成效分享 報告人:中山工商 陳國清校長 1.
臺北市97學年度國民小學試辦讀報教育實施計畫
松鼠狗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陳文希.
塞尚 畫家~塞尚→ 組員;楊子嫻.林雯萱.陳怡臻 指導老師;黃芝莉.
簡報人:邱裕鈞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
指導老師:陳永進老師 朝陽科技大學98學年度第一學期
班會程序 1.班會開始 2.全體肅立 3.主席就位 4.唱國歌 5.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通識網推廣中心計畫 教育部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Lord, I offer my life to You 1/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朱小蔓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2013.12.8

生命教育在本世纪以来在中国内地渐渐兴起,内地教师和研究者与港澳台教育界合作,相互学习、借鉴之风渐盛。生命教育已在中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品德课程也明确解读了课标中的生命教育含义,但生命教育的构念体系如若要进一步清晰、完善起来,仍需要吸纳、清理更多的知识和思想资源加以丰富。

宋庆龄 宋庆龄为陶行知先生的题词

1991年,陶行知以他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卓越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20世纪世界四大名人之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从杜威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1910年金陵大学时的陶行知 1917年陶行知(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左2)等人合影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主要用“生活教育”来标示陶行知思想的基石和核心,而用生命教育的一套概念、话语来认识陶行知,并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武器、思想资源、人格榜样则远远不够。

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life”是一个含义比较广的词汇,它表示“生命”,与“死”相对;它可以特别用来指人的生命,如:“人命”,指称“生存”、 “人的存活”;它又指“一生”、“寿命”、“期限” ;还可以解释为“生活经历”,“某种方式的生活”([英]霍恩比著,王玉章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65-1166)。在陶行知那里,没有严格的“生命”、“生活”之分。 但陶行知的理论暗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生命的意义需从生活里找到依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时的中国问题情境密切相关。他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在思想人格的深层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他求教育改变落后的生活,也求生活改变陈旧的教育,都只为改善国人的生命质量和民族和共和国之命运;他的全部思想的起点是对生命的信仰。他一生的教育实践需用他全副的生命来诠释。

一、陶行知的生命观

1、生命本精贵 1927年,陶行知在燕子矶畔的晓庄乡,创办晓庄师范学校。针对有人在此投江自尽,立劝诫碑于燕子矶: “想一想,死不得” “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 “死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与其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同胞努力而死!”

他疾呼:“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费得太多了。……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中国的人命》(1931年11月9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33-134.) 在陶先生看来,只有首先重视人的生命,把人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中华民族才有出路。

2、生命求质量 怎样才有质量? 他主张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的“五生世界” 他建议成立永久的人口升降委员会;研究避妊法;提倡晚婚、晚育等 。(《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他呼吁人人有权受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提出“全民教育”概念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老人、妇女、工人、农民、流浪儿等都不在教育之列,这样的教育是要渐渐枯萎掉的,因而是一种短命的教育。新的教育必须重视人的受教育权。他说,“男女也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无论贫富,也应该有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75.)

他提出生利主义概念,提倡靠劳动生利而得以生存和自立。 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 “做一个整个的人”是他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寄望。

3、辩证的生死观 他对亲人至爱情深。 1929年,在《文渼指导之遗志》中陶行知说, “我十年来的事业,她没有一件不曾给我很大的影响和帮助。我成功,她为我欢呼;我失败,她给我安慰;我走错了路,她拉我回头;我走向生活,她勉我前进。没有她,便没有我。从此,我的生命已经残废了一部分。但是瞎子可以专精音乐,聋子可以专精图画。我只希望因为一部分的残废可以完成另一部分的使命。我愿她在我心里活着,仍旧帮我做个有益人类的人”(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62.)

他对朋友忠诚,待人处事豁达。“好好坏坏随人讲,心中玉一块。恩怨有偶然,毁誉多意外”。(《我的小怀抱》) 他对自己惜时如金,“一心只想多做些事”。称“只有今天可贵,但愿紧握在手,教它由你支配,变为你的朋友。”他写道:“今”为万世骄子,人有高贵灵魂。(见陶行知《今天》小诗)

对他而言,活着,是过有意义的人生。 意义在于创造,在于奉献,在于与患难搏斗。 “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齐出来,加入这个运动,赞助它发展,督促它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7.)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又说,“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 他投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可以创造新生命的,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显示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是真善美之活人。 对于借口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等五种“不能创造”的观点,他一一批驳。“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又说,“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

他是大学者,也是社会活动家,但他极为重视小学、幼儿教育,认为这是养习惯、情感和态度、人格的基础,“从小看到老”,“庙小乾坤大”;他也是社会活动家,倡导社会教育办学之道在于“明大德,在亲大众,在于大众幸福”。 他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人类学意义上的生命,也是社会伦理、法理意义上的生命。他个人所持的生命自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他对死亡抱超然、历史之态度 1946年7月在《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中说,“公仆去了,昨今两天有两方面的朋友向我报告不好的消息。如果消息确实,我会很快地结束我的生命。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社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人来顶补,这样死了一百个就是一百万人,死了一千个就有一千万人。死了一万人就有一万万人肯为民主牺牲,而中华民族才活得下去”(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19.)

1946年6月14日,他与柳湜有一次长谈。他说:我一生只想多做些事,现在要做的事又太多了,我不仅没有时间写一本书,就是连短文章也没有时间多写。……至于对学术采取一种严肃的态度,那是更应该的。我常说,还是要多做些事,如果你不幸死得早,只要你真的有些思想,会有后人替你理出来。(柳湜:《记最后一夜——回忆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中有儒家的仁爱入世情怀,也有老庄的超然姿态,有墨家的兼爱,也有佛教的慈悲,同时他有基督教的博爱、爱满天下。它们构成陶行知强大的生命爱力和信仰。 他说,“做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新教育》) 如果不信仰生命、相信生命的力量,人便不会有动力追求美好的事物、自然与人类秩序,不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难以有坚韧的生命责任感。

二、陶行知的生命发展与 生命教育观 。

1、“真”生命 “人之生命本性有两面性,既有同情、怜悯,也可能懒惰、贪婪”,他主张去伪存真。 “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伪君子篇》)

“宁做真白丁,不做假秀才”(1940年教育次子陶晓光) “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保持“真”生命可贵,故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943年《百侯中学校歌》)

2、 “活”生命 “活”生命相对于“死”的生命、死的教育,他最反对旧教育把人培养成书呆子。 2、 “活”生命 “活”生命相对于“死”的生命、死的教育,他最反对旧教育把人培养成书呆子。 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活人”。“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07.)

他对“学”与“生”的教育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16.) 因此,“学生”不能分开解释,更不能只看到“学”,看不到“生”。

3、平衡的生命 身体与学问的平衡 “吾人有两种家庭:甲、身体生长之家庭,乙、学问生长之家庭”。 手与脑的平衡: “用脑者因为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变成一个呆脑;用手者因为不用脑,手也不能精细,变成一双粗手”(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1.)

劳力与劳心,“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完整的生命应该是手脑共同发展的,完整的生命质量应该是生物与精神双重衡量的。 “用脑者因为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变成一个呆脑;用手者因为不用脑,手也不能精细,变成一双粗手”(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1.)

4、健全的生命 “整个的人”,要有三要素: 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它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 还要有饱满的精神: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称之为“人格真善美”的活人。

“人是自然界的生命,也是群界的生命”,“做自然界之主,也做群界之主”。 5、“独立自主的生命” “人是自然界的生命,也是群界的生命”,“做自然界之主,也做群界之主”。 做自动而不是被动的人; “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说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一是被动的,一是自动的,这就是他们的分别了”(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教育应该“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 (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12.)

三、陶行知的生命教育实践

陶行知亲自创办并担任校长的学校有: 1927年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929年江苏淮安新安小学; 1932年上海山海工学团; 1939年重庆育才学校; 他的全部办学实践都基于他对生命发展的认识,围绕培养一个“整个的人”这样一个生命教育的价值目标。

1、生命教育的价值目标: 做“整个的人” “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宇宙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4.)

2、生命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学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25.)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 所以他极力推行“小先生制”,宋庆龄先生高度赞赏并推展过“小先生制”。 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真教,在做上学的是真学,没有做为中心的教和学都不是真教真学。

关于教科书,“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为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倘使真的拿生活为中心使文字退到了工具的地位,从死的、假的、静的、读的,一变而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那么,就称它为教科书”,他主张用三种标准判断,即:“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教学做合一重视身体的介入,特别强调个体的经验,而且把“做”分为有意义的做与无意义的做,“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9年10月10-11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1.)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在劳力上劳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经过自我思考的、带有自我生命温度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盲行盲动。

新安小学的修学旅行 1935年10月10日,由14名小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17年,途经22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行程5万里,课程丰富、实行“小先生制”,能者为师,互教共学;每天写日记(“日记是我们一天心灵的写真”),每周出墙报…… 重庆育才学校的“幼儿研究生班”、“见习团”、重心灵美育的艺术活动等。

陶行知先生还通过自编儿童诗、亲自登台演出戏剧等多种形式表现生命的丰富多彩,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融教学做于一体,在生活中开展生命教育。

3、生命教育的基本形态: “活”的教育 我认为,可以用“活”教育表征它是不是生命教育操作,以及可否实现生命教育的初衷。 用今天的话说,即生命教育一定是生命在场的教育。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钱推诿。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 《我之学校观》

陶行知用英文给“活的教育”下了定义: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活的教育》(1921年暑期),《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11-415.) 在1930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又进一步将其“Life Education”中的“Life”解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生活即教育》(1930年1月16日至2月7日的演讲),《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9.)

活的教育“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活的教育》(1921年暑期),《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04,410.)

“静默如地下的种子(静能生慧,涵养向真之心);自由如空中的鸽子(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勇猛如斗虎的狮子” (开拓进取)(诗歌《活教育》) 活的教育也是创造的教育,创造教育才是生命教育,“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这其中有及其丰富的内涵:它是有生命感的教育,包括尊重、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天性;尊重生命节律、生命成长的过程等。 “活”的教育是解放的教育,即:解放双手、解放双眼、解放嘴、解放头脑、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 它是提供生长机会,“在立脚点某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鼓励发展蓬勃生命的教育。

它是用生生不已的、变动不居的生活作资源的教育; “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生活即教育》(原载1930年3月29日《乡村教师》第9期),《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 只有以民众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4、生命教育的根本保障: 心灵与人格的互动 爱,是生命教育的出发地。 “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晓庄的历史是这颗爱心要求实现之历史。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他的使命”。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6.)

“真正的共同生活必须大家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各人肯以灵魂相见才算是真正的共生活”(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 “深信同甘共苦为最好的教育”(《中国乡村之根本改造》)

“同甘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相互感化,习惯要相互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我之学校观》)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