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與「東方」比較: 以耶穌禱文與持名念佛為例 發表人:潘馨逸 日期:2014年9月20日(六)
一、前言 耶穌禱文 基督宗教東方教會(東正教) 不斷誦念耶穌聖名為祈禱主要方式 祈禱要用心去體驗與上主的相遇,在安靜中聽到上主的聲音 。最終目的是上帝國度來臨 持名念佛 佛教淨土宗 持續專心一致誦念佛的名號 有信、願、行以及與佛所發的願相連結,人便可去到淨土,繼續在淨土修行直到成佛
二、耶穌禱文 起源:沙漠教父 聖經依據:「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13) 、「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路十八38) 完整禱文:上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憐憫我這個罪人!」較簡短的禱詞是:「上主,耶穌基督,憐憫我!」最簡短的禱文是:「上主!憐憫我!」 甚至更短:「耶穌,基督」
實行方法:首先以雙唇重複朗誦,將注意力放在禱文中的每個字; 其次當人的心靈能接受禱文時,即能以心靈中的最純潔、最深處的「心」做祈禱; 第三,是耶穌禱文深深進到人最深處「心」; 第四階段,當人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時,禱文會自動自發由「心」而出; 最後一個階段,祈禱者會感受到上主真實地臨在他裡面,他也在上主之內。
耶穌禱文已經將基督教信仰內涵完整內容涵括進去,「上主,憐憫我!」表示人在面前承認人本有的侷限性,表達出祈禱者承認自己的罪以及對耶穌的信賴。人若不覺得需要懺悔是因為遠離了上主,遠離上主的靈魂就像是處於黑暗中,愈接近上主,靈魂愈充滿光明,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與缺失。 沙漠教父日復一日以耶穌聖名做短誦祈禱,將祈禱融入到呼吸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生命的一部份,甚至主宰整個人。 徹底轉化一個人的習性,其起心動念都是在基督內,源自上主。
對於沙漠隱修士而言,祈禱是在個人內省中遇見上主,與上主相遇意即要認識上主和看見上主。 由於日常生活是多樣的、具有活動性,遠離塵世的隱修生活使人遠離物質事物,不為多樣日常生活掛慮,只要單單專注於上主,使人回歸於「一」。 但是基督宗教的祈禱特別與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事蹟緊密相連。
排除雜念、專注於耶穌基督以達到內心寧靜,只能算是初步,更進一步是要體驗道成肉身的主之真實臨在,祈禱與耶穌聖名連結,耶穌禱文是神顯(theophanie),在祈禱中,基督顯現他自己的存在。 按聖經傳統,一個人的名字就代表他本人,名字是個人的象徵。 名字與這個人本身是緊密相連,名字(象徵)使所表明的事物(人)真實的臨在於此。
猶太人聖經對上帝之名特別的尊重,上主之名被視為祂的延伸,也就是上主存在及力量之表達。 基督徒新約時代,約翰福音中記載耶穌將他自己名號的力量顯示給門徒(約十六23-24) 使徒行傳的記錄,基督徒因耶穌的名聚會、祈禱及醫治病人,也因這個名字受到迫害,耶穌的名成為復活的主臨在的標記。耶穌復活升天之後,使徒們感受到他以新的方式繼續臨在於他們中間。 誦念耶穌聖名是有著如同呼喚上主之名那樣的力量
耶穌禱文也被稱為心禱。 「心」在東方教會靈修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心代表著人的情感、理智和願望的整合中心; 能夠辨明是非善惡,做出合乎人之所以為人的決定和行為; 是一個人最內在的真我; 靈魂中最相似於上主的地方。 因此,心可以說是人存在的根基,當人在心中發現真我時,也就是看見上主,找到上主真實的臨在之時刻。
耶穌承諾那些純潔心靈的人可以看見上帝(太五8),這裡指的看見,乃是心靈眼目打開後的看見,是一種在內心真實理解,並非理性知識方面的認識 。純潔心靈是超越習慣概念的存有狀態。 基督徒靈修所要達到境界是能夠認出每個人同樣都具有上主所賦予的本然形象,能夠與上主、與人、與世界達成和諧關係,最終極目標是上帝國度來臨與實現。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 福音書裡,耶穌經常使用許多比喻來談論神的國度。神國即是上主就像是個國王,祂邀請人們接受及承認上主的統治,這是神人之間的象徵性關係,要表達的是上主那無條件、決定性救恩行動的結果。 天國既是此時此刻的狀態,也是未來的事。
如果人們不願悔改,他們便不能明白耶穌談論的天國之真正涵意,悔改是重建神人關係的第一步。 如果一個人只顧重建他與上主之間的個人關係,這大概不是福音的最終目標。 重建個人與上主之間關係卻是耶穌宣揚神國度的第一步 。 沙漠教父終日不停祈禱,也時時關心這個世界是否變得更好,有一顆純潔的心能夠看見上主是靈修生活的中程目標,而上帝國才是他們持續關心的終極目標。 祈禱果實具體化,即是展現出更愛鄰人以及有謙遜態度服務他人
三、持名念佛 佛陀悟道發現的法是深奧的、難以看見、難以理解,它是和平的、令人讚嘆的,超越理性、不易察覺,只有透過智者的經驗才能體悟到解脫、涅槃境界的真正意涵。 雖然佛陀不願意教導涅槃的理論知識,但他還是希望人們透過實際修行來達到涅槃。
修行:難行道及易行道。 難行道:依靠自己力量,從最基礎的人天道修起,依序完成解脫道與菩薩道,最後才能成佛。這一路走來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神,是難行的 易行道: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要以本誓願力來度一切相信、有意願去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只要有人發願,就能憑藉阿彌陀的本誓願力去到西方極樂淨土,不受業的牽制而往三界出生入死。這種藉他力獲得解脫,是易行
持名念佛的基本原則在於繫念一心,需要全人的投入,若是不得念佛的方法及要領,即使念得再久,心還是散亂的。
持名念佛實行方法很多而且可以交互使用。 首先,出聲念, 「聲」是心聲,是自耳得聞的聲音,出聲念佛時,耳朵要聽,心更要專注,所以自己出聲念佛時,一方面是自己念,另一方面是聽自己念,自己聽著自己念佛,雜念自然會減少很多。 但是團體共修時,除了聽到自己的聲音,還要聽得到旁人的聲音
其次,可以數呼吸或有輔助工具,如唸珠,轉化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胡思亂想,回到正念相續的聖境中。 第三種方法是在心中默念,默念時要數數、要撥念珠皆可,或者修行者已經可以不需要這些東西,在工作、在睡眠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持續念佛。 實際身體活動的各種感官知覺,構成了每天的生活節奏和感受,修行時出聲或撥念珠,利用身體感官聽覺和觸覺,將心念集中佛名號,把日常俗境與聖境連結一起。
人願意也相信便可以往生淨土,淨土是由佛願力加上眾生共同促成,換言之,佛為救眾生,加上眾生求度的意願共同使這個佛與眾生共處淨土出現,由此看來,淨土除了依靠他力,必需再加眾生的自力,兩者相應才能成事。 淨土成立至少有諸佛本願及眾生功德兩個條件。
依佛菩薩的願力形成各種不同形態的淨土,例如東方藥師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觀音如來淨土等等,當然也會因著所居眾生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特質或功能。 佛發願要有一個淨土提供給人繼續修行,在淨土,諸佛指明繼續修行方向直到開悟見性,或者修行者以願力回世間行菩薩道。 上求開悟見性,下化眾生之苦是淨土的目的。
持名念佛,要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都可以,只是大家習慣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的意思大致可翻成三種: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清淨平等覺。 無量光明是以慈悲光普照眾生,是空間的無限。 無量壽則是時間的無限,只要眾生需要他,他就會去照顧他們,是永恆的、沒有差別心、沒有特殊期待、也沒有選擇性的 阿彌陀佛對眾生,都是平等。 所以,持名念阿彌陀佛意即要執持光明,名號所在之處即阿彌陀願力光明遍照之處。
人要能去到西方淨土,必須先滿足一些條件 : 1、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3、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深具慈悲,即使人生前既不發願,也沒有善行,只因聽到或念佛名,願意去彌陀淨土,他還是可以去的。 人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花,在那裡繼續修行,直到消滅所有的罪,開始聽佛法,最後也能成佛。 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個過渡階段,修行成功後還是要救度其他眾生。 原則上,有信、有願、有行以及與佛的相應和,即使不懂佛法中的大道理的人,都可以去到西方淨土。
四、「東方」與「東方」的比較 耶穌禱文和持名念佛,其實有高度相似之處 : 1、短誦祈禱 2、耶穌基督及阿彌陀佛的名號,均自有其力量及光明 3、心的作用在祈禱發揮到最大作用,將散亂之心整合到一心不亂,專心一致,。 4、「持續」兩者都要具備的條件,最後達到定靜、默觀的狀態 5、適合各種不同資質的人
6、人持續的努力加上神聖的恩典慈悲,方能參透明白一切。 7、兩者都有一個要達成的目標與方向,前者是上帝國,後者是淨土。都具有他力的救贖。 8、不管是東方教會或佛教,懺悔都是靈修的起點。
不同之處: 淨土的形成是佛願力加上眾生求度意願,去到淨土的眾生還是可以繼續修行,消除業之後,達到最後成佛、涅槃境地,換言之,在淨土還是有一些自力要素在其中。 天國是「此時此刻」的狀態,也是未來的最後階段。 以東方教會觀點,天國就是「面對面永遠地看見上主,上主的光照耀眾人,也從人裡面散發出來」。看見上主意即進到上主之內,認識祂,相似於祂,和祂結合在一起。
上主的本質、位格及能力(energy),但這些同屬非受造上主,而不是受造物,與上主的合一不是本質上的合一,乃是透過上主能力。 這能力是愛、是生命的奧秘,永遠在祂之內意謂我們有永遠的愛與生命,在現世生活中尋找祂是為了得到祂,在永恆中則是已經得到祂,更要細細品嚐,認識上主愈深,愛與渴望就愈深,與上主的結合之靈性圓滿會越來越深,在天國永恆生命是不斷向上主邁進的動態性發展
東方教會觀點,天國或地獄,只是人對生命體會不同而有不同感受體驗,但這是來自同一個非受造的根源。 換言之,天國或地獄不是獎賞或懲罰,卻是一種以我們個人的內心狀態體驗基督臨在的方式。 人大概不太可能可以在有生之年達到無罪,直接進入天國與上主面對面生活著。 死後到最後審判之間的這個中間狀態,天主教稱為煉獄,無論大罪或小罪,要做補贖才能完全得救。煉獄的存在與罪的問題習習相關
東方教會認為罪是疾病,可以被醫治而得到救贖,上主對人的救贖方法就是愛,因著上主的恩典和慈愛,在教會祈禱與懇求之下,罪人可以被醫治後便回轉朝向上主。 東方教會認為人死後,無論是正直的人或是罪人的靈魂,都會先去到某個「適合它們的地方」等待。
東方教會實行耶穌禱文,念誦耶穌聖名有著看見上帝、淨化心靈、啟發智慧等等內涵,非受造上主能力就像是火那般潔淨人心,因此,整個戒慎戒行的靈修生活是體驗到上主恩典如同火,燒掉一切肉慾、壞的習性、掃除一切阻擋與上主相遇相知相結合的障礙與黑暗,無論是有形或無形。 當人們為了能夠見到上帝而努力靈修時,非受造的上帝恩典可以療癒人的心。 這種潔淨醫治人心的上主恩典,也可能淨化那些進入淨化階段卻還沒有完全純潔的亡者。藉教會的代禱,亡者可以有機會被淨化以達到靈性的完美。
這個中間階段,只有憑藉上帝恩典及眾人代禱懇求才有機會達到圓滿,這是很清楚的他力救贖。 東方教會的中間階段與佛教淨土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對話主題,甚至也可以與天主教的煉獄觀做對話,在這些狀態中,人還是有改變方向的機會,具有發展性及過程性。
靈修的焦點在於那個肉眼看不見,卻要以真實心靈眼目觀看才能看見的超越世界,而死後生命永遠或暫時的居住之地,正是這個肉眼不能見,但要以心靈眼目才能看見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或為同一個根源。 漠視死後世界之存在,即從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中剔除神聖,宗教實踐的修行也會跟著被削弱。 尚有肉身生命時的靈性修行關係著死後生命之狀態,此時此刻對生命的解答及參透則要仰賴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靈光一閃。
五、結論 聖與俗之間既斷裂又相連,短誦祈禱成為眾人靈修時跨越聖與俗之間的橋樑。 佛教戒定慧三學,對現代基督徒有很大的提醒。(自由與誡命) 看重死後生命的世界促使人們尊重既超越又真實臨在於這個世界的神,對各種各類生命尊重也會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