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台灣的民主與選舉—結合歷史與公民的領域來看此一問題發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民主國家的政治發展 一般都以推動自由化和民主化建立一個民主政治體制。 一個國家政治現代化的過程.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公民與社會(三) 第六課 我國民主憲政發展 師大附中 陳采妍.
修憲過程 楊智傑.
第六課 我國的民主憲政發展 彰化高中
權力分立與政府體制 授課老師:王朝枝 組員: 洪御峻 蕭孟育 劉長勳 林家瑋
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冊 魏嘉美.
梁雅雯 老師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梁雅雯 老師
第二課 民主政治 與 憲政主義 P.31 ①自由主義-目的 ②民主主義-根基 ③共和主義-架構 ④法治主義-約束 彰化高中
代議體制與公民社會的關係 沈宗瑞
憲法為根本大法 憲法將國家的根本事項納入: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權利義務、國家組織和基本國策 憲法規範的效力最高:
第二章 中央政府 黃淑慧老師.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單元 13 民主政治與現代國家.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本簡報包含聽眾討論,而討論將會引導建立執行項目。請使用 PowerPoint 來追蹤記錄這些在簡報過程中產生的執行項目。
分題一 香港的成長與發展 第 1 章 從英國管治到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專題 1:二十世紀上半葉英國管治的主要特色.
財法系學生主要考試種類與科目-普考類 一、法院書記官 (高中畢業即可報考)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第五課 政治意志的形成 ~4 彰化高中.
第四章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第一節 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
第 4 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變遷 一、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 二、戒嚴體制的建立 三、邁向民主政治的過程.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13單元:地方自治 課程設計 財經法律系 楊東連 憲法
第五課 政黨政治與選舉 授課教師 林怡玲.
第 2 課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參、憲政主義 肆、我國憲法的變遷 影片總覽.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Regression for binary outcomes
REGRESSION FOR ORDINAL OUTCOMES 「順序尺度依變項」的迴歸模型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CH03 資訊管理的智慧觀點:技術篇.
臺灣競爭力的尋索與創發 第二講 選舉制度與國家競爭力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時間:2014 年 9 月 24 日(星期三)下午 15:30–17:20 地點: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 101 室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GAAP設定與發佈團體 我國: (補充)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政府有權)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台灣的新公民意識 徐永明 中研院社科中心.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法學入門 第10單元:公法與民商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網路隱私權 A 林學涵.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我國中央政府體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Schattschneider (1942) Decentralization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中共政治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P106.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六章 人民的參政.
多元文化概論.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 (共廿七條) 條數 花費時間(月) 年份 1~10 權利法案 對州政府的訴訟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多元文化概論.
On Liberty: Chapter 1 Introductory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題目:台灣的民主與選舉—結合歷史與公民的領域來看此一問題發展 報告人:張銓津

壹.大綱 壹.大綱 貳.導論 參.綱要圖解 肆.焦點子題—基本概念 伍.補充解析

貳.導論—從君主專制到民主政治 民主(Democracy)本意為「人民統治」,就是人民當家做主之意。民主政治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有平等參政的權利與機會。政府的組成必須經由人民的同意,同時為民眾提供各項服務。

民主政治淵源於西方,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已發展原型的民主政治,此一類型的民主政治因有許多限制,與近代政治的理想仍相去甚遠。 目前的民主政治是起源於17世紀英國的議會政治的發展。17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兩次反專制的革命—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除了推翻原有專制政體,確立議會政治以外,還因革命產生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等學說,建立了近代的民主自由的學說。

西元18世紀間,即由於民主自由的學說激盪之下,美洲與歐洲相繼發生了兩次民主的革命,一是北美十三洲獨立革命,另一就是法國革命,民主政治從此與專制政治對立,成為引導人類前進的另一政治潮流。

民主政治的優勢有三: 君主獨裁的政治形態,權力主要集中君主手中,一般人民沒有機會參與政治活動,影響政府決策。如果國君勤政愛民,或許還能造福大眾,倘若國君專制獨裁、欺壓百姓,人民就可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民主政治肯定人人皆有相同的價值與尊嚴,不因才能、財富或知識等差異,遭受不公平待遇。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權利去影響公共政策,政府更應積極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確保人人都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民主政治型態下的人民也不需再以流血衝突的方式,推翻政績不良的政府。透過定期改選,讓政權和平轉移,可使政局得以穩定發展、長治久安。

傳統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專制政治或貴族政治,有道德的主政者以民為本、視民如傷,常以人民的福祉作為施政的優先考慮;有採集民意的管道,但民意對主政者不具任何強制性。無道德的主政者,視人民如草芥、視人民為奴僕,以人民為發洩欲望的工具。此處所謂主政者,不一定專指國王、皇帝,包括各級官吏和掌權的人。此皆因制度上不是以人民為主,而是以統治者為主;上下皆以人治為中心,缺乏法治上的監督。在這種情形下,人民的權利和福祉得不到應有的保障。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民主制度漸為中國有識之士所習知,西方民主思想亦漸傳入中國。奠定中國在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的發展。

參.綱要圖解—民主發展概要 ˙原型的民主政治 ˙古希臘 ˙ 467 ~428年.BC.伯理克理斯(Pericles)執政 雅典公民用抽籤或公推方式舉出公職人員 但僅限雅典公民為數約3萬1千人;另有戰俘、奴隸、異國人等28萬4千人被排除在外 此一類型的民主政治,與近代政治的理想相去甚遠

參.綱要圖解—民主發展概要 分期 時間 原型 的民主政治 古希臘 467 ~428年.BC. 伯理克理斯(Pericles)執政 雅典公民用抽籤或公推方式舉出公職人員 但僅限雅典公民為數約3萬1千人;另有戰俘、奴隸、異國人等28萬4千人被排除在外 此一類型的民主政治,與近代政治的理想相去甚遠

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發展 英國的議會政治發展 17世紀--1688年光榮革命與1689年權利法案—國會成為全國最高立法機關 18世紀--兩黨政治 內閣制度 19世紀--1832年後國會的一連串改革—選舉權的擴大

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發展 英國的 議會政治發展 17世紀 1688年光榮革命與1689年權利法案—國會成為全國最高立法機關 18世紀 兩黨政治 內閣制度 19世紀 1832年後國會的一連串改革—選舉權的擴大 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 1.洛克(英)的政府論兩篇—立法與行政分立、自然權利說(人類在自然狀態中,都享有同等的權利、政府受委託說、主權在民)—近代民權理論的鼻祖 2.孟德斯鳩(法)的法意—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3.盧梭(法)的民約論—天賦人權說打破君權神授說 美國獨立革命 革命背景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6年獨立宣言 1783年巴黎和約 1787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憲法與最早的三權分立政府

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 洛克(英)的政府論兩篇—立法與行政分立、自然權利說(人類在自然狀態中,都享有同等的權利、政府受委託說、主權在民)—近代民權理論的鼻祖 孟德斯鳩(法)的法意—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盧梭(法)的民約論—天賦人權說打破君權神授說

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一) 傳統的民本思想 書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缺乏民治思想—民本政治,是以君主的設計為本位,不是以人民為主體,與近代民主政治的性質不相同。 君主憲政 追求時期 1895~1911年 分為兩派:一為改革派,包括康有為、梁啟超。是一種君主憲政的民主,偏重於民權一方面,並不否定君權。與當時的立憲運動相表裡。 1909各省諮議局 1910年資政院—中國第一個國會 另一為革命派,包括孫中山、胡漢民 、陳天華等。革命派的首要目的在倒滿,對民主思想發揮較少。據陳天華的意見,是因為中國的君主是滿人,滿人不去則中國不能復興。

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二) 民主憲政追求時期 1911~1928年 以宋教仁和梁啟超為代表。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負責人,主張責任內閣制。梁啟超在清末致力於君憲運動,原反對共和,認為我國國民無共和國民之資格,但在民國建立後,思想大變,竭力擁護共和。梁主張「主權在國家」--偏總統制,與國民黨人所主張的「主權在民」--偏內閣制異趣。 1913年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及省議會成立~1914年為袁世凱取消 此後國會因軍閥割據時開時廢 1924~1928年北京政府結束,未再招開國會 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主政治 1928年北伐完成,軍政結束而訓政開始。 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軍政時期是「以黨建國」,訓政時期是 「以黨治國」。以黨治國即由一黨統治、由一黨獨裁之意 ,是黨政合一的。此時中央國民政府依五權憲法設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黨政機構訓練人民行使四權,透過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1946年在南京招開制憲國民大會,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定1947年12月25日為行憲紀念日 1947年國民大會、監察院、立法院先後選出 1948年國民大會選出總統

美國獨立革命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6年獨立宣言 1783年巴黎和約 1787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憲法與最早的三權分立政府

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傳統的民本思想 書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缺乏民治思想—民本政治,是以君主的設計為本位,不是以人民為主體,與近代民主政治的性質不相同。

君主憲政追求時期1895~1911年 分為兩派:一為改革派,包括康有為、梁啟超。是一種君主憲政的民主,偏重於民權一方面,並不否定君權。與當時的立憲運動相表裡。 1909各省諮議局 1910年資政院—中國第一個國會 另一為革命派,包括孫中山、胡漢民 、陳天華等。革命派的首要目的在倒滿,對民主思想發揮較少。據陳天華的意見,是因為中國的君主是滿人,滿人不去則中國不能復興。

民主憲政追求時期1911~1928年 以宋教仁和梁啟超為代表。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負責人,主張責任內閣制。梁啟超在清末致力於君憲運動,原反對共和,認為我國國民無共和國民之資格,但在民國建立後,思想大變,竭力擁護共和。梁主張「主權在國家」--偏總統制,與國民黨人所主張的「主權在民」--偏內閣制異趣。 1913年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及省議會成立~1914年為袁世凱取消 此後國會因軍閥割據時開時廢 1924~1928年北京政府結束,未再招開國會

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主政治 1928年北伐完成,軍政結束而訓政開始。 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軍政時期是「以黨建國」,訓政時期是 「以黨治國」。以黨治國即由一黨統治、由一黨獨裁之意 ,是黨政合一的。此時中央國民政府依五權憲法設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黨政機構訓練人民行使四權,透過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1946年在南京招開制憲國民大會,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定1947年12月25日為行憲紀念日 1947年國民大會、監察院、立法院先後選出 1948年國民大會選出總統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族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大本營 的民 主政 治的發展 (一) 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產 1895~1945 1895年台灣民主國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族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大本營 1921 ~1934年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共15次,失敗。是台灣武力抗日運動轉變為近代是政治運動的第一個運動;是日據時代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 1927~1931年台灣民眾黨—台灣人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 1935年11月22日—台灣歷史上首次選舉地方議員—規定市議會議員、街庄協議會會員半數民選,半數官派。這是台灣人民有史以來第一次行使投票權。1939年11月又有第二屆的選舉。

1949年實施戒嚴~行成了所謂的「白色恐怖」政治 台灣 的民 主政 治的發展 (二) 威權體制的移入 1945年~ 1947年二二八事件 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年實施戒嚴~行成了所謂的「白色恐怖」政治 反抗戰後的戒嚴體制 1960年代 1960年中國民主黨的组黨與雷震被捕 黨外再起到美麗島事件 1970年代 美麗島雜誌與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二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台灣 的民 主政 治的發展 (三) 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1980年代 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 回歸憲政 1990年代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二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首次政黨輪替 2000年 民進黨的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第十任總統、副總統

台灣的民主政治的發展 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產1895~1945 1895年台灣民主國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族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大本營 1921 ~1934年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共15次,失敗。是台灣武力抗日運動轉變為近代是政治運動的第一個運動;是日據時代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

1927~1931年台灣民眾黨—台灣人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 1935年11月22日—台灣歷史上首次選舉地方議員—規定市議會議員、街庄協議會會員半數民選,半數官派。這是台灣人民有史以來第一次行使投票權。1939年11月又有第二屆的選舉。

威權體制的移入--1945年~ 1947年二二八事件 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年實施戒嚴~行成了所謂的「白色恐怖」政治

反抗戰後的戒嚴體制 1960年代 1960年中國民主黨的组黨與雷震被捕

黨外再起到美麗島事件1970年代 美麗島雜誌與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

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1980年代 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

回歸憲政 1990年代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二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首次政黨輪替 2000年 民進黨的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第十任總統、副總統

焦點子題 肆.基本概念 一.代議政治 意義:即議會政治,代表制度、間接民權。 由人民選出議員,再由議員組成國會,決定國家大事,並監督執行。 人民只有一種選舉及被選舉權,選了官吏或議員以後,便不能再過問。

二.1832年後英國國會的一連串改革—官吏的選舉與選舉權的擴大 以英國為例,英國在工業革命以前原是貴族當政,議員大部分來自地主階層,議員選區也是照農村來規劃。但是工業革命發生後,新興起來一些資本家、中產階級,也新興起來一些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城市沒有特別劃定議員選區,不能產生足以代表城市人口的議員,中產階級及資本家的議席分配很少。激起了1831~1832年的改革運動,制定了1832年的改革法案,把荒蕪的村鎮議員配額取消,另於城市增加議員配額。同時選舉權也擴及有財產和納定量稅的人民,而不一定要有土地才有選舉權。此一改革仍不滿人望,因為只把選民由四十三萬五千人增加到六十五萬六千人,不過佔英國成年男子的九分之一(婦女無選舉權)。到1867年,英國再制定改革法案,使一百萬城市工人獲得選舉權。到1884年,選舉權擴及二百萬農人。1918年選舉權擴及所有成年男子和部分婦女,1928年選舉權擴及所有成年婦女。

三.從軍政、訓政到憲政的發展?---建國程序 我國建國的程序,分為三時期—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軍政時期是以革命的武力,掃除革命的障礙,打倒帝國主義,掃除軍閥官僚。訓政時期是訓練民眾行使民權、籌辦地方自治,但是中央是「以黨治國」的。憲政時期是還政於民,實行民主政治。

四. 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影響?何時終止? 背景一,1945年8月,日本戰敗,臺灣人歡欣鼓舞,慶祝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期待台灣人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治理台灣。但是被陳儀等接收官員的貪污腐敗澆熄了希望和熱誠,終於導致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國民黨政府更派兵抵台鎮壓。造成傷痕,久久不能癒合,成為最大禁忌,轉化成日後矛盾衝突的根源。

背景二,1946年12月,國府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之後不久,國共鬥爭激烈,為因應內戰之急迫性,國府於1948年5月10日(民國37年)公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憲法,以非常時期的措施達到動員戡亂的目的。 1949年5月20日(民國38年),實施戒嚴,剝奪言論、思想、結社、遷徙等自由。 6月21日,頒布「懲治叛亂條例」,法令明文將意圖以非法之手段顛覆政府而著手執行者處以死刑,預謀者則處以有期徒刑,藉此嚴懲叛亂份子。 於是,使得台灣籠罩在肅殺氣氛之中,不能享有自由空氣,徒有實施憲政法治之名,卻是在政治干預之下,處於威權統治之下。

由於時過境遷,政府(蔣經國總統任內)於1987年(民國76年)宣佈解嚴,開放黨禁和報禁。為了使國家步入憲政常軌,於1991年(民國80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並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五.「萬年國會」是什麼? 1947年11月,實施憲政體制後的第一屆民意代表選舉,在中國大陸各省市熱鬧豋場。民選選出了二千多名國大代表、七百多名立法委員,及稍後由各省市議會選出的監察委員180人。他們任期並非憲法規定的3年或6年,而因大陸淪陷,無法改選,結果一做就長達40餘年,直到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才全部退職。締造了人類政治史上單一國會任期最久的世界紀錄,民間稱之「萬年國會」現象。

六.「終身總統」是什麼? 根據臨時條款曾做四次修訂。第一次在1960年3月11日,規定在動員戡亂時期,總統任期不受連任一次之限制。例如蔣中正連任總統。於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才結束。

七.我國的地方自治的實施 所謂「地方自治」,係依憲法或法令,在國家或上級機關監督下,由地方人民依自由意願選出自治官員與民意代表,並以地方上的財源,謀求地方上的福利,經營地方公共事務的一種政治制度。簡單的說,就是地方的事物由地方自己來治理的意思。

台灣自1950年(民國39年),公佈「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縣市級地方自治已經實行,縣以下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接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至於省級地方自治,省議會自第二屆已改由普選產生,第三屆省臨時議會經中央頒令改為正式省議會,省主席則仍官派。主要考慮,當時無院轄市的設置,如省長民選,省長即為台灣最具民意基礎的統治者,對總統的統治權造成極大的挑戰。

1970、1980年代以後,政治改革的呼聲日高。1994年公佈「省縣自治法」和「直轄市自治法」,開放省長及直轄市市長民選。是年12月3日,台灣省長、台北市長、高雄市長選舉投票。結果由國民黨宋楚瑜當選省長,民進黨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國民黨吳敦義當選高雄市長。其後到1998年12月,台北、高雄二市改選,國民黨馬英九和民進黨謝長廷分別獲勝;由於國、進兩黨正合作從事省政之廢除,省長選舉停辦。

八.解嚴後的政治改革 1991年第一次修憲,以終止動員戡亂和朝向正常憲政體制為改革核心。 1992年第二次修憲:1.規定監察委員改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後改為立法院)同意,使監察院成為準司法機關。2.賦予省長、直轄市市長民選的憲法依據。

1994年第三次修憲:確立總統直選。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其後自1948年5月就任的第一屆總統到1996年5月任期屆滿的第八屆總統,均係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新的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自中華民國八十五年(1996)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施。-----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1996年第九任選舉結果,由國民黨李登輝、連戰獲勝。 2000年第十任選舉結果,由民進黨陳水扁、呂秀蓮獲勝。首次政黨輪替。並於2004年成功連任一次。 2005年第七次修憲,廢除國民大會,日後立法院所提的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將直接由公民投票複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則由司法院大法官審理。

伍.補充解析 一.民主政治的特色? 民主政治須具備下列四項特色,才能使政府施政符合人民需求,並維持政治運作的穩定: 1.民意政治 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一切決策都必須以人民的意見與利益為優先考量,所以政府不得阻止多元管道的形成,讓人民能夠自由表達意見,透過充分的溝通與辯論,以達成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共識。現代國家多由人民選出民意代表來監督政府,並制定法律,作為政府施政的依據。 2.法治政治 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最重要的依據。政府機關的組成與權力的行使,必須依照憲法的規定,一切施政作為都要有法律依據,受到法律規範,以防止政府濫用權力,侵害人民權力。

3.責任政治 政府官員接受人民的託付治理國家政事,所作所為都應對社會大眾負責。倘若決策失當、 違背民意或政策推動失敗,負責決定施政方針的官員並應辭職下台,以承擔政治責任。政府官員如果違法,就必須擔負法律責任,接受法律的制裁。 4.政黨政治 在政黨政治之下,執政黨決定重大政策方向,而在野黨則進行監督與制衡,進而促使政府重視民意、承擔施政責任。同時,為了爭取執政機會,各政黨透過選舉活動,公平競爭,以維持民主政治的穩定運作。

二.政黨政治 政黨 (1)意義 1.一群具有相同目標、利益,對公共事務或政治主張理念相近者,所組成的團體。 2.為取得政治權力及執政,藉由各項公職競選的提名和參選,獲得政府職位,實現其政治理念。

(2)型態:大多數國家都有政黨,若依國家中主要政黨的數目來分,可分為 一黨專政制--國家中只有一個政黨控制政治活動及政府職位不允許其他政黨或社會政治團體的存在共產國家常用此制 早期的德國納粹黨 早期的波蘭 早期的匈牙利 中國大陸共產黨

類型 特徵 評價 代表國家 一黨專政制 國家中只有一個政黨控制政治活動及政府職位 不允許其他政黨或社會政治團體的存在 共產國家常用此制 優點:國家統一 領導 缺點: 禁絕人民自由權,易造成權力的獨占和腐化 不符民主潮流 早期的德國納粹黨 早期的波蘭 早期的匈牙利 中國大陸共產黨

一黨獨大制 國家長期由一個較大政黨執政,佔有行政首長職位及國會多數議席 但允許小黨及無黨派人士的存在及參政競選,但小黨無法和此大黨相抗衡 大多發生在爭取獨立的新興國家 優點:對新興國家權力較易集中,易推廣建設和維持安定 缺點:政治灀缺乏監督力量,易專權及腐敗 早期的日本自民黨 解嚴前後我國的中國國民黨 印度的國大黨 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

兩黨制 一國之內雖有幾個政黨在活動,但主要有兩政黨在輪流執政 該兩黨之一往往在國會中佔據過半數的席次,兩黨的實力互為消長 被視為民主政治運作的理想型態 優點: 維持「一黨在朝,一黨在野」的型態,執政黨負責施政,在野黨負責監督制衡 民意因而受到重視及保障 缺點: 缺乏多元代表性,弱勢團體易被忽略 政策區中間,兩黨訴求接近,致使選民參政的志願低落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產黨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

多黨制 一國之內有兩個以上的政黨活動,但不一定有一個政黨能贏得國會中過半數席位 有時必須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才可掌握國會多數 優點: 能代表各方利益,弱勢團體較有機會參政 發揮民主多元的精神 缺點: 組成聯合內閣易造成政局不安定 政黨政策需相互妥協,較難一貫施政 法國 義大利 荷蘭 瑞典 挪威 現在我國

一黨獨大制--國家長期由一個較大政黨執政,佔有行政首長職位及國會多數議席但允許小黨及無黨派人士的存在及參政競選,但小黨無法和此大黨相抗衡大多發生在爭取獨立的新興國家 早期的日本自民黨 解嚴前後我國的中國國民黨 印度的國大黨 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

兩黨制—一國之內雖有幾個政黨在活動,但主要有兩政黨在輪流執政該兩黨之一往往在國會中佔據過半數的席次,兩黨的實力互為消長被視為民主政治運作的理想型態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產黨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

多黨制--一國之內有兩個以上的政黨活動,但不一定有一個政黨能贏得國會中過半數席位有時必須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才可掌握國會多數 法國 義大利 荷蘭 瑞典 挪威 現在我國

(3) 政黨政治 1.重要性:政黨政治是民主政治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一個國家要落實政黨政治,必須有至少兩個政黨,且有公平競爭、輪流執政的機會。

2.基本規範 以國家、社會、人民的利益為依歸:政黨最終目的是為謀求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增進人民生活福祉,當政黨提出任何主張時,不可為了求取選舉勝利或一黨私利,犧牲國家的利益。 依法組政黨、合法競爭:依人民團體法籌組政黨,在選舉時應合法競爭,拒絕採取賄選、抹黑、暴力等違法行為,選後若獲得執政,也要依法行事。 和平、理性協商:政黨間不同的意見,應透過理性的協商,整合出對國家、人民最有利的政策。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民主運作的基本原則是「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但不可以多數決的方式,剝奪少數人的權益,因此對於席數較少的政黨,多數黨應尊重其所代表的民意,而少數黨也應體認多數黨代表的意義

三.選舉與投票— 選民如何抉擇 選舉 (1)意義 1.人民基於自由意志依法選出一個或少數人擔任政府職位‧ 2.選舉已成為民主國家正常運作的特徵,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3)原則 普通--凡達到法定年齡(二十歲)的公民,除受禁治產宣告、褫奪公權等原因外,沒有性別、財產、教育、階級等限制,人人接享有選舉權,是為選舉的普及化。 平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每個選民皆有相同的投票權,而且每票效力也相同,是為革除以往對階級或性別歧視,造成票值不同而設計的

(3)原則 普通 凡達到法定年齡(二十歲)的公民,除受禁治產宣告、褫奪公權等原因外,沒有性別、財產、教育、階級等限制,人人接享有選舉權,是為選舉的普及化。 平等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每個選民皆有相同的投票權,而且每票效力也相同,是為革除以往對階級或性別歧視,造成票值不同而設計的 直接 選民直接投票選出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不必再經過其他人代表選民投票,最能彰顯主權在民的精神 無記名 又稱秘密投票,選舉人不必在選票上簽名或蓋章,任何不得公開圈選結果,使其避免被威脅利誘,是對選民安全的保障

直接--選民直接投票選出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不必再經過其他人代表選民投票,最能彰顯主權在民的精神 無記名--又稱秘密投票,選舉人不必在選票上簽名或蓋章,任何不得公開圈選結果,使其避免被威脅利誘,是對選民安全的保障

(5)資格 選舉人 積極條件—1.國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2.年齡:年滿二十歲3.居住事實:在選區內連續居住四個月以上(總統選舉則為六個月) 消極條件--1.未受褫奪公權判決2.未受禁治產宣告

(5)資格 1.選舉人 積極條件 消極條件 國籍 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 1.未受褫奪公權判決 2.未受禁治產宣告 年齡 年滿二十歲 居住事實 在選區內連續居住四個月以上(總統選舉則為六個月)

2.相關資格任期規定 公職人員 國家元首 中央民意代表 地方行政首長 地方民意代表 職稱 正副總統 立法委員 直轄市市長 縣市長 鄉鎮市長 村里長 直轄市及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 年齡資格 滿四十歲 滿二十三歲 滿三十五歲 三十歲以上 二十六歲以上 四年 限制 連選連任一次 連選連任無限次 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和村里長,未來可能改為官派

(6)理性選民注意重點 1.候選人的素質:選民必須仔細了解各候選人 的能力、品德及服務熱忱 2.政見的內容:候選人提出的政見是否符合國家社會人民及選民的利益需求 3.候選人過去的表現:過去政績、政見承諾是否實現 4.候選人所屬政黨:是否認同候選人所屬政黨的政治主張及平時作為

(7).民主素養 1.良好國民須具有充分得學識、健全的身心、高尚的品格及民主素養,民主 素養包括: 指標 主要內涵 尊重寬容 1.良好國民須具有充分得學識、健全的身心、高尚的品格及民主素養,民主 素養包括: 指標 主要內涵 尊重寬容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尊重他人表達意見的權利 和平理性 1.以理性協商、溫和的方式處理事情,可藉由協調會、公聽會、議會或法院等合法途徑化解衝突 2.探討公共事務、冷靜思考、客觀判斷 熱心參與國事 參與選舉,選賢舉能,提供民意,行程與論監督政府的政策

重權利義務 勇於表達意見,維護自身權益,重視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並善盡團體與個人義務 適度妥協 掌握讓步的藝術 服從多數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基本原則,國民須遵守由多數制定的法律 重公德及公益 遵守公共規則,增進公共利益,主動付出,回饋社會,維護公眾權益與資源

2.培養民主素養的途徑; 1.增進民主知能;吸收民主政治的歷史、制度與思想等知識,可領悟自由、平等與民主的真諦,遵守民主的精神和規範 2.學習民主風度;學習他人符合民主素養的言行舉止 3.參與社團活動;參與社團或自治組織,從幹部選舉、投票、協商運作等,訓練民主素養,提升協調合作的能力

國民黨在台灣50年來的發展,有一最大變化—即本土化。所謂本土化,涵義有二: 四. 「本土化」是什麼? 國民黨在台灣50年來的發展,有一最大變化—即本土化。所謂本土化,涵義有二: 一為在施政方向上,逐漸放棄以反攻復國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而確認「台灣優先」、「統治權不及大陸」的現狀。 另一涵義是各種黨政機關的重要幹部,台灣籍人士日漸增多。例如:國民黨中常委由三分之一到超過二分之一。

影響所及,因省籍差異和統獨之爭而產生主流派、非主流派等黨內派系。大體說來,主流派以台籍人士主導,擁護李登輝總統,在政治理念上傾向於「台灣優先」,「一個中國」的情結淡泊。非主流派由外省籍人士主導,本省籍人士富大陸情結者亦加入,以國安會秘書長蔣緯國、司法院院長林洋港、先後任行政院院長李煥、郝柏村為中心。在政治理念上代表國民黨正統,「一個中國」的情結濃厚,宣揚「反台獨」、「反一中一台」。其後,郝柏村下臺,林洋港與郝柏村搭檔競選總統失敗,非主流派消散。

五. 民主的一些反省 1.多數就一定就對? 2.民主亂象—買票文化 3.爛蘋果理論? 4.同情角度的視野—以杭亭頓的轉變中的政治秩序為例,看國民黨革命政黨的發展。

5.民主更需要政治智慧--知識可以傳授 智慧卻不行 所以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