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达到目标: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 (2)了解肥大细胞间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病例: 患者赵某,女,20岁,全身起红斑一天来诊。患者一天前起床后,把关了一晚上的窗户打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刚开窗,一阵凉风就迎面而来,打了个冷战。不久,洗漱时发现手臂上长了一块红色小疙瘩,有点痒,开始还以为被蚊子叮的,开始还只有手臂上有,但不一会,头上、身上、大腿上都出现这样的红色小块,全身就像鸡皮疙瘩一样,越长越多,而且刺痒无比。发病前无服药史及外伤史,既往无系统疾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颈、躯干部及四肢可见散发性大片红色疹块,高出皮肤,瘙痒。皮肤划痕症(搔刮或用力划皮肤后会出现一种风团和红晕反应)疹块消退后不留痕迹。 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问题: (1)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哪几种成分?每种成分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2)该患者皮肤出现红色疹块的原因是什么? (3)导致以上疾病的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诊断:寒冷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过敏原及其他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局限性,一过性水肿,伴有瘙痒的皮肤病。诊断要点:基本损害为风团,迅速出现,数小时后消退,且不留痕迹,自觉瘙痒。皮损可发于任何部位,发生在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可出现高度肿胀,称为血管性水肿。若皮肤,反复发作,病程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
荨麻疹(urticaria)(寒冷性,冰块试验阳性)
本病病因复杂,部分人不易查明。常见病因有:①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②药物,有许多可引起该病。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③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④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⑤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抗原 肥大细胞 IgE 释放活性物质 颗粒中 (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胞质中 白三烯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脱颗粒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脱颗粒 皮肤 荨麻疹 释放活性物质 呼吸道 哮喘,过敏性鼻炎 颗粒中 (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胞质中 白三烯
结 缔 组 织 Connective Tissue
一、概述 1、组成 细胞 纤维 结缔组织 胶态 固有结缔组织 半固态 软骨 固态 骨 液态 血液 细胞外基质 基质
2、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细胞外基质多 (2)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间质内 (3)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4、起源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
(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一、固有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脂肪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细胞 组成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纤维 细胞间质 蛋白多糖 糖蛋白 基质
肥大细胞(mast cell) 形态:圆或卵圆形 结构:LM 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 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组织胺: 使非血管平滑肌持续痉挛, 引起哮喘、腹泻、腹痛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该处聚集 肝素:局部抗凝血作用 白三烯: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
抗原 肥大细胞 IgE 释放活性物质 颗粒中 (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胞质中 白三烯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脱颗粒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脱颗粒 皮肤 荨麻疹 释放活性物质 呼吸道 哮喘,过敏性鼻炎 颗粒中 (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胞质中 白三烯
荨麻疹还有一些特殊类型: ①血管性水肿 ②皮肤划痕症 ③冷性荨麻疹 ④胆碱性荨麻疹 ⑤日光性荨麻疹 ⑥压迫性荨麻诊
治疗 最可靠和有效的方法是去除过敏原。若病因不明时,可对症处理,以内用疗法为主。
护理及预防 避免搔抓,严禁接触过敏原。荨麻疹伴有高热或腹泻时,应警惕是否有严重感染或外科急腹症,此时应及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尽一切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
注意事项: 1. 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变化。 2. 避免强烈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 3. 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 4.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