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内科教研室 周毅
课时安排:2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 了解:流行病学、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 ◎难点:暴发型脑膜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 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主要表现: ◇突起发热 ◇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皮肤粘膜瘀点 ◇脑膜刺激征 ◇休克型流脑及暴发型脑膜脑炎
一.病原学 1.脑膜炎球菌,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病原体存在于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 及带菌者的鼻咽部
3.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 4.根据表面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分为13群 ◆A、B、C 3个亚型为主 5.人是该细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6.致病主因:内毒素,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 7.抵抗力很弱:四怕 ◆怕干燥、怕寒冷、怕热、怕消毒剂 ◆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故检测标本应立即送检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其中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因为感染后带菌者可占50%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 ◆次要是密切接触: 同睡、怀抱、喂奶等, 对2岁以下婴幼儿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到2岁发病率最高 老年人流脑年龄多为60~65岁,女性多 2.感染后获本群持久免疫力 但各群间交叉免疫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1.季节性: ◆全年可得病 ◆多发生在11月-次年5月 ◆ 3-4月为发病高峰 2.由于注射流脑A群多糖菌苗 ◆提高了人群免疫力 ◆打破了过去流脑流行的周期性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由鼻咽部侵入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粘膜 ◆进入血流(败血症期) ◆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施瓦茨曼反应(增加)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与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1、细菌粘附并透过粘膜: 细菌进入粘膜下 可透过毛细血管的基膜和内皮细胞而进入血流 其中A、B、C群菌株的侵袭力强。
2、细菌在血液中存活机制: ◆细菌的自身结构在抵抗血清的杀菌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决定是否得病以及病情的轻重: 宿主的免疫功能起重要作用 免疫功能正常:细菌被消灭 免疫功能较弱:成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强:致病
感染性休克和酸中毒、DIC、继发性纤溶亢进 加重微环障碍、出血、休克,最终引起多脏器 功能衰竭。 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 严重微循环障碍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感染性休克和酸中毒、DIC、继发性纤溶亢进 加重微环障碍、出血、休克,最终引起多脏器 功能衰竭。
3.细菌侵入脑膜 脑膜炎球菌通过跨细胞途径侵犯脑膜,即细菌被内皮细胞吞噬并横跨细胞,然后在基底膜被释放 脑脊液 ◆内毒素是破坏血脑屏障的物质 ◆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及通透性升高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 惊厥、昏迷等症状
◆皮肤瘀点: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 放内毒素 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 皮肤粘膜瘀点
◆出血、DIC、多器官衰竭: 内毒素与吞噬细胞作用 释放出细胞因子、活血管脂质和自由基等物质 损害血管内皮致血小扳瘀积和脉管炎 引起血管破裂和凝血因子耗损 出血、DIC、造成多器官衰竭
◆脑膜发炎、脑水肿、脑疝: 细菌 通过蛛网膜绒毛并繁殖、释放内毒素和肽聚糖 引起炎性因子,诱发中性多核细胞释放 脑膜炎、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脑水肿、脑疝 ◆炎性粘连 Ⅱ、Ⅲ、Ⅳ、Ⅻ颅神经受累
脑膜炎双球菌 上呼吸道 带菌者 上感患者 暂时菌血症 血流 败血症 暴发型败血症 脑膜 普通型脑膜炎 暴发型脑膜脑炎
(二)病理解剖: 1.败血症期: 主要病变: ◆血管内皮损害 ◆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 ◆血管周围出血
2.脑膜炎期: ◆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脑脊液混浊: 大量纤维蛋白、N、血浆外渗 ◆暴发型脑膜脑炎: 病变主要部位在脑实质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7d,一般为2-3d。 (一)普通型:最常见,90%以上 1.前驱期:持续1-2d 低热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咽痛 咳嗽 思考:如何与一般感冒区别?
2.败血症期:持续1-2d (1)毒血症表现: 急起寒颤、高热,体温40℃以上 伴头痛、肌肉酸痛 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 幼儿:哭闹不安、惊厥,由于皮肤过敏拒抱 (2)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为特征:70%以上 图片1:瘀点早期 图片2:瘀点、瘀斑
3.脑膜炎期:持续2-5d (1)高热及毒血症表现 (2)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 (3)血压升高,脉搏减慢 (4)脑膜刺激征:由于神经根受刺激 (5)重症者有谵妄、神志障碍、抽搐 图片:脑膜刺激征
4.恢复期:1-3周 (1)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2)单纯疱疹:10% 图片:单纯疱疹
1.暴发型休克型:特征 (二)暴发型 :儿童多见,病死率高 (1) 急起寒颤、高热、头痛、呕吐 全身中毒症状 精神萎靡 烦躁不安 (2)全身皮肤广泛瘀点、瘀斑 图片1:瘀点、瘀斑 图片2:瘀斑
(3)循环衰竭 :是本型的特征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发绀 皮肤呈花纹状 脉搏细速到测不到 血压下降到测不出 (4)多无脑膜刺激征 (5)脑脊液多正常 (6)易并发DIC
例如: 一男婴家住南京市浦口区,刚刚17个月。12月21日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22日凌晨男婴自面部开始出现瘀点,继而全身皮肤出现瘀斑。22日上午,因被怀疑流脑而从别院转来南京市第二医院。该院专家经检查诊断为流脑(休克型),即收入院抢救。男婴入院后先是尖叫,随即神志不清、昏迷,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仍于22日下午17时不幸死亡。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1)高热、头痛、呕吐 (2)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3)反复出现惊厥 (4)锥体束征阳性:如巴彬基氏征阳性 (5)脑水肿 血压升高 心率减慢 瞳孔忽大忽小或大小不一 眼底检查:静脉迂曲、视神经盘水肿
(6)部分可出现脑疝 呼衰而死亡 枕骨大孔疝:图片 ◆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 昏迷加深 眼球固定 瞳孔时大时小,或缩小或散大 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内旋、下肢强直, 压迫延髓呼吸中枢,致呼吸快慢深浅不匀 抽泣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呼吸衰竭)
◆天幕裂孔疝:图片 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孔 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 昏迷 疝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眼球固定或外展 对侧肢体瘫痪:图片 锥体束征,继而出现呼吸衰竭
3.混合型: 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
(三)轻型:注意鉴别 1.上感症状: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 2.可有小出血点 3.可有脑膜刺激征 4.脑脊液多无变化
(四)慢性型: ◆间歇性发热 ◆皮肤瘀点、或皮疹,血培养阳性 ◆关节痛少数脾肿大 ◆病程数周至数月 ◆以成年人多见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WBC (10-20)×109/L以上,N 有DIC时:血小板
(二)CSF 项目 正常 流脑 外观 清亮 混浊、脓样 WBC 0-8/mm3,多为L 1000×106/L以上,N 压力 0.69-1.76Kpa 蛋白 0.2-0.4g/L 氯化物 120-130mmol/L 葡萄糖 2.5-4.0mmol/L 潘氏试验 (—) (+) 三高二低一阳一混浊
注意: (1)病程早期(1-2d)或败血症休克型: CFS除压力增高外,其余可正常 应于12-24小时后再次检查 (2)颅内压很高时: ◆宜先脱水再做腰穿 ◆放脑脊液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拔出 要控制流速、控制流量 ◆操作后平卧休息6-8小时
(三)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 ◇涂片:皮肤瘀点、脑脊液沉查 ◇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血、脑脊液 但阳性率较低 (四)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五)脑脊液ß2微球蛋白测定:早期诊断 (六)PCR检测抗原:可作快速诊断
六.诊断和鉴别疹断: 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冬春季 儿童多见 当地有流脑流行 未患过流脑 有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 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脑膜刺激征 暴发型可有: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 神志障碍、惊厥、呼衰. (三)实验室检查: ◇WBC N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鉴别疹断: 1.结核性脑膜炎: (1)起病多缓起,病程长,低热、盗汗、消瘦 (2)无瘀点瘀斑 (3)脑脊液: 白细胞数较少,以单核细胞为主 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 (4)薄膜或沉淀可查见抗酸杆菌 (5)PCR可测得结核菌DNA
2.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1)成人多见 (2)多继发于: 中耳炎 肺炎 颅脑外伤及手术病人,且易复发
八.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早诊断 住院隔离 密切观察病情 水与电解质的补充
2.病原治疗: (1)青霉素:首选药,注意要用大剂量 成人 800万U q8h 儿童 20-40万U/kg,分3次加入5% GS 静滴 疗程:5-7天 (2)头胞菌素:7d ◆头孢曲松 2g iv gtt q12h ◆头胞噻肟 2g iv gtt q6h 适应于不能使用青霉素者
(3)头胞菌素:7d ◆头孢曲松 成人 2g 小儿50-100mg/kg iv gtt q12h ◆头胞噻肟 50mg/kg,iv gtt q6h 适应于不能使用青霉素及氯霉素者
3.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脱水及降颅内压: 20%甘露醇 1-2g/kg 静滴, 每4-6h一次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治疗重点:抗菌、抗休克 青霉素 20-40万U/kg iv gtt 疗程 5-7d
抗休克:五大程序 (1)补充血容量:晶体液和胶体液合用 胶体液: ①低分子右旋糖酐 : 不> 1000ml/24h,静滴(快速) ◆有肾功能不全者不用 ◆偶可引起过敏反应
②白蛋白、血浆、全血 适宜于: 低蛋白血症者 肝硬化 肾病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等病人 无贫血者可不用全血 有DIC者也要慎用
晶体液: ①碳酸氢钠林格氏液 ②乳酸钠林格氏液 作用: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容量,纠正酸中毒
扩容达到: ①组织灌注良好,神清、口唇红润、肢端温暖、紫绀消失. ②收缩压>12kPa、脉压>4kPa ③脉率<100次/分 ④尿量>30ml/h ⑤Hb降到基础水平,血液浓缩消失.
(2)纠正酸中毒 5%碳酸氢钠 : 首选 轻休克:400ml/d 重症休克:600-800ml/d静滴 11.2%乳酸钠 :次选 高乳酸血症和肝功能损害者不用
(3)血管活性药物 ◆扩血管药物: 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
①抗胆碱能药: ◇山莨菪碱 首选 0.3-0.5mg/kg/次 ◇阿托品 0.03-0.05mg/kg/次 ◇东莨菪碱 0.01-0.03mg/kg/次 以上药物每10-30min 静脉注射 1次 面色 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减量延长给药时间至停药.
② ß受体兴奋剂: 多巴胺 :多受体兴奋剂 ◇每分钟6-15ug/kg时, 主要兴奋ß受体, 起强扩血管作用;
◆缩血管药物: 适用于: ◇冷休克伴心衰者 扩血管+缩血管+强心剂 ◇应用扩血管药物病情未见好转者 去甲肾上腺素 0.5-1mg/100ml ivgtt 间羟胺 10-20mg/100ml, ivgtt 滴速为20-40滴/min
(4)强心药物: 顽固性休克与心力衰竭有密切关系 心衰主要原因: 心肌缺氧 酸中毒 细菌毒素 电解质紊乱 心肌抑制因子 肺血管痉挛和肺水肿,增加心脏前负荷 输液不当
①西地兰 (毛花苷C) ②毒毛旋花子甙K 作用: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5)肾腺皮质激素: 氢化可的松 成人100-500mg/d 儿童8-10mg/kg
(6)DIC DIC表现: 皮肤瘀点、瘀斑不断增多,且融合成片, 血小板明显减少, 异常形态的红细胞 肝素 0.5-1.0mg/kg加入10%GS静滴 4-6h一次,多用1-2次可见效 补充凝血因子:在血高凝状态纠正后: 输新鲜血、血浆、Vit K
2.脑膜脑炎型: (1)抗菌同休克型,选用青霉素 (2)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与50%GS交替使用,注意补充电解质。 (3)地塞米松 ◇成人10-20mg/d ◇儿童0.2-0.5mg/kg.d 分1-2次静滴 作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高热及惊厥者 ◇物理及药物降温 ◇必要时行亚冬眠疗法 氯丙嗪加异丙嗪
(5)呼衰病人 吸氧 脱水 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回苏灵等 注意体位 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应用人工呼吸器 进行血气分析
九.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病人: ◆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3天,不少于病后7天 2.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7d
(二)切断传播途: ◆空气消毒: 在室内用1‰过氧乙酸、5%醋酸喷雾 ◆保持室内通风 ◆不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 ◆ 0.5ml 皮下注射 ◆ 保护率达90% ◆对象:15岁以下的小孩 接种A+C结合菌苗,保护率高。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 ◆成人2g/d ◆儿童50-100/kg ◆分2次服用,连用3d
病例分析 男,26岁。因发热、头痛、呕吐3天,意识障碍7小时收住院。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发热(T38.7℃)、头痛、呕吐数次(非喷射性),曾至医院急诊,按“上感”服用中药治疗。未能奏效,发热仍存,最高体温39.3℃,头痛加重,入院前7小时出现意识障碍而入院。一年前增患过流脑。入院体查:T39℃,P90次/min , R24次/min,BP16.4/10.9kpa.意识不清,右下肢可见数个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外耳道无 分泌物,鼻旁窦无压痛。颈无强直,心肺无异 常,腹平坦,无压痛,肝脾未扪及。双膝反射 亢进,布氏征、克氏征阳性。化验外周血象: WBC13.2×109/L,N0.93,L0.07,Pt120×109/L.脑 脊液:外观混浊,WBC1300×106/L,多核0.9, 单核0.1,糖0.7mmol/L,蛋白1.1g/L,氯化物 125 mmol/L.诊断流脑,给予青霉素960万U/d及 脱水治疗。2天后病人体温下降不明显,神志无 明显恢复,但下肢出血点已消失。
再追问病史,家人诉4年前因交通事故而致颅 底骨折,此后,常流清鼻涕。治疗将青霉素加 量至2400万U/d,3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神志转 清醒。10天后复查脑脊液正常。病人清醒后收 集其流出的清鼻涕,做生化检查证实为脑脊液. X线检查:右侧颅底筛析骨折
案例分析 此例误诊原因为: 1、对流脑和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理缺乏认识。入院时已知病人患过“流脑”,而流脑再次患病者极少。 2、肺炎球菌脑膜炎由于其原发病灶的存在(如中耳炎、鼻旁窦炎、颅骨骨折后等),常会复发。 3、对既往病史的问诊中遗漏了上述病史的问诊。
4、对两种化脑的皮肤出血点的不同特点缺乏了解: ◆虽然在肺炎球菌脑膜炎时,也可出现出血点, 但其数量少,且多为针尖大; ◆流脑病人的出血点数量较多,直径亦大。而且在病情无恢复时出血点可能继续增多,甚至融 合成片。
5、对此两种化脑对抗生素的反应缺乏了解。 ◆通常对于流脑的治疗,1000万U/d左右剂 量的 青霉素有着很好的效果,如果治疗及时,病情多在3天内明显恢复。 ◆肺炎球菌脑膜炎: 青霉素剂量需达2000万U/d以上, 而且病情的恢复也较流脑为缓。 附:脑脊液培养结果为:肺炎球菌
流脑作业:A型题 1.男,18岁,中学生,于1月15日来急诊。其母代述: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呕吐8h,目前呼之不应。检查:神志不清,面色苍灰,四肢厥冷。体温40℃,全身广泛性瘀点、瘀斑,有的成片状。脉搏细速,血压5.3/0kpa,颈软,脑膜剌激征不明显。血象:白细胞数38.4×109/L , N 0.92.本例诊断最大可能是: A.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B.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C.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 D.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钩端螺旋体病重症流感伤寒型
2.6岁女孩,突起畏寒、剧烈头痛及呕吐1天余,2003年2月18日入院。体检:神志模糊,颈部有数个瘀点,瞳孔两侧各约1mm,有时忽然增大,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体温39.5℃,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7.3/12kpa,呼吸有时双吸气,有时暂停。血象:WBC21.5×109/L,N0.92,L0.08.入院后抽搐1次,历时1min。病人情况危急,此时应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A.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 B.肝素治疗 C.大剂量呼吸兴奋剂 D.地高辛静脉注射 E.甘露醇静脉注射或快滴
3.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流行地区的一8岁儿童,发热、头痛2h,呕吐1次。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瘀点、瘀斑,颈无抵抗感,暂不考虑腰穿。最恰当的理由是: A.无脑膜剌激征 B.可以确诊,不必要作腰穿 C.腰穿可引起脑疝 D.腰穿可诱发脑膜炎 E.脑脊液可正常
4.女性,8岁,持续性高热4天,伴头痛、呕吐、结合膜出血,皮肤散在瘀点。颈硬。外周血象:WBC15×109/L多核0. 95,单核0 4.女性,8岁,持续性高热4天,伴头痛、呕吐、结合膜出血,皮肤散在瘀点。颈硬。外周血象:WBC15×109/L多核0.95,单核0.05。脑脊液检查:蛋白2g/L,糖0.55g/L,氯化物112mmol/L。 本例应考虑为: A.流行性出血热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病毒性脑膜炎 D.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E.结核性脑膜炎
简答题: 1、试述休克型流脑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2、试比较流脑、乙脑、正常脑脊液。
脑膜炎 球菌
流脑早期皮疹
流脑患者皮肤瘀点
流脑患者出血点
流脑出血点、瘀斑
布氏征阳性
流脑患者出血点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败血症休克型流脑皮肤瘀斑
口唇单纯疱疹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天幕裂孔疝: (海马疝、沟回疝、颞叶疝)
对侧肢体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