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内一科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又称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921年由Brenneman首先报道。是指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肠及结直肠区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发病机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
【病因】 【病理】 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临床表现】 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有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 2.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3.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血常规】起病后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并发症】 水,电解质紊乱常见;有些患者可并发肠套叠 并发肠梗阻。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 (2)肠痉挛; (3)肠套叠; (4)急性阑尾炎; (5)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6)淋巴瘤; (7)腹型过敏性紫癜.
【治疗】 若已确诊,可保守治疗,一般经禁食、解痉补液及抗生素治疗腹痛可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无需手术治疗。若经上述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者, 或难以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手术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