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報紙的基督徒世界觀 橙縣華人浸信會 國語夏令退修會
對比的世界觀 德國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提倡“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的基督徒世界觀,將每日的生活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及關心神所造的世界。 否則,就會像穆斯林信徒”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刀”;然而,既持刀而戰爭又不盡能勝。 兩者對世界的貢獻不盡相同:認同/排斥。
明白聖經也了解文化 動物也有文化,何況是人類:大象群體飲水時,必須以屁股相碰,才能插入象群共飲。 文化認同 (Become Like)與文化遺留 (Remain Like):穆斯林改變為基督徒,不會把聖經放在地上,也不會把眼鏡放在聖經的上面。他們認為聖經是神聖的,上面也不應該有東西壓著。
了解文化 北美洲人與拉丁美洲人相遇,時常會產生誤會:拉丁美洲人會趨近一米的範圍內,以便交談。北美洲人對這距離感到不自在,於是會退後一步。後者可能會認為前者是冷漠的。 基督徒與佛教徒相遇:後者會以為前者談到的「重生」,就是後者認為的「輪迴」。
哥林多書 9:20-22 「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
《聖經》就是初代教會的報紙 神為了讓人發現、明白和認識祂,而能藉著文字的記載去傳道,也讓人體認到神是何等信實。 初代教會當聖經印製完成時,全歐洲大約只有幾千人能夠讀得到,其中多數為修士和教士。 教會領袖從聖經明白神的心意,並且為此獻上生命,殉道而死。
舊約 約瑟的例子 約瑟不是埃及法老叫他起來做宰相就會作。 舊約 約瑟的例子 約瑟不是埃及法老叫他起來做宰相就會作。 約瑟曾在埃及政府如波提乏,管膳食,酒政等官員的接觸下,他聽到許多有關國家的治理等大事。 約瑟經過受苦,不公平的待遇,考慮到國家社會的公義。
新約 施洗約翰的例子 (路加 3:1-14): 1. 以七個人在世上的三種職位:君王 (政治),巡撫 (軍事),大祭司 (宗教) 來介紹沒有頭銜的施洗約翰。 2. 以色列人不要自以為是神的選民,神可以從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 3.責備 (以牧養為基礎) 以色列人為毒蛇的種類,並要他們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4. 施洗約翰雖居住在曠野,但他深知世人的心思,無論眾人,官員,軍人,都需要悔改。
世界觀的衝突 Sigmund Freud 和 C. S. Lewis 迴異的世界觀:在今天我們的文化中間廣為流傳,他們呈現了關於我們是誰? 身分認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的生物性和文化性遺產,我們的命運等──的互相對立的詮釋。 一般啟示與特殊啟示:文化屬於前者,救恩屬於後者,神用前者預備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