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国学大师 姓名:李昕 班级:日语82 学号:2128214
季羡林 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主要代表著作 [1]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季羡林.etc.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季羡林.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季羡林.牛棚杂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9]季羡林.季羡林学术精粹.第二卷.佛教与语言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10]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季羡林.故乡明月.[M].中国盲文书社 2006 [12]季羡林.阅世心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季羡林.季羡林讲佛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主要期刊论文 [1]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J].《科技文萃》 2000 ,(5):57-62.
文章引用情况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灯轮图.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7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东方文化复兴与中国文艺理论重建.文艺理论研究.1996,(5)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东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1994:242-250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缘起.文史哲.1997,(4)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畅谈东方智慧.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5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佛教的倒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季羡林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49-691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龟兹研究三题.燕京学报.2001,(新10):57-69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朗润琐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67-268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胡适全集.胡适全集(第2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69来源文献 (1篇)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文学评论.1997,(5)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文史哲.2001,(1)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883-884来源文献 (8篇)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来源文献 (6篇)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来源文献 (3篇)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文学评论.1996,(4)来源文献 (3篇) 季羡林.东方文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481来源文献 (2篇) 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56来源文献 (2篇) 季羡林.牛棚杂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来源文献 (2篇)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三联出版社,1982来源文献 (2篇)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东方.1993,(创刊号)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缘起.文史哲.1997,(4)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21世纪文化展望——“天人合一”新解.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来源文献 (1篇)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文化交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13来源文献 (1篇)
主要成就及其地位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