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種地瓜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延伸閱讀 三、文學探究 九、問題與討論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延伸閱讀 三、文學探究 九、問題與討論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 十一、好站連結 六、文章結構表 十二、圖片來源
題解 出處 背景 題意
出處 本文原以日文寫成,收於楊逵日文小說集鵝鳥の嫁人(西元1946年3月出版),後由張良澤先生譯成中文,收錄於張良澤編鵝媽媽出嫁(大行出版社,民國64年出版) 本課即採用張先生之譯文,並徵得楊逵孫女楊翠的同意,修改部分文字。
背景 少年林清輝父親被日本軍閥徵調至南洋當軍屬,投入戰役,苦守家園的林氏母子,同心協力在艱困環境中努力奮鬥。文中,楊逵對於臺灣壯丁被迫投入戰爭而致田園荒蕪的景象、對當時青少年在苦難中成長的痛苦無奈,均有非常真切的描寫;至於林氏一家於困頓中相互扶持、體諒、鼓勵的溫暖親情,亦躍然紙上。 楊逵明確地表達了他反戰非戰的立場,沉痛刻劃了帝國主義統治下臺灣農民的困厄艱苦,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這些篤實辛勤的群眾,堅毅不屈的精神與樸素溫厚的性格。
題意 種地瓜故事背景為日治時代的臺灣農村,距今雖已逾半世紀,但由於作者透過小說所描寫的個人遭遇、親情溫暖、人與環境的奮鬥,乃至理想與現實間的衝突等,均為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 本文乃是以小說之筆,展現一歷史切片,而作者對臺灣本土的關懷、對弱勢者的同情與愛,也在文章中表露無遺;雖不著一字之吶喊譴責,但其對日本殖民統治之批判與控訴,實亦隱含於字裡行間。
作者介紹 生平 臺灣的良心 志向萌芽的童年 沉迷文學的中學階段 東京求學,投入社會運動 堅持理想,多次入獄 綠島囚禁歲月 綠島家書的溫情 安身立命的東海花園 壓不扁的玫瑰花
生平 楊逵,本名楊貴,臺南縣新化鎮人,生於日治時期明治39年(民國前六年)10月18日,卒於民國74年3月12日,年80。
「臺灣的良心」 楊逵作品植根於土地人民、社會現實,尤著眼於日治時期臺灣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境遇,不僅展現了反對壓迫者的抗議精神,更塑造出臺灣人勇毅不屈的形像。其道德勇氣與文學實踐,皆令人感佩,被譽為「臺灣的良心」。後人編有楊逵全集傳世。
志向萌芽的童年 楊逵童年記憶最鮮明恐怖的事,是民國四年震驚全臺的噍吧哖(今臺南玉井鄉)事件。該事件是漢人武裝抗日起義,當時日本總督府不僅以警察鎮壓,還出動砲兵軍隊,進行殘酷的屠殺鎮壓,逮捕兩千多人,其中有八百人被判死刑。當時楊逵才十歲,曾在家門前目睹日本軍隊和大砲行軍經過,二哥曾轉述日本人屠殺臺人的事給他聽,在楊逵幼小心靈烙上深刻的傷痕,反對暴力、反殖民統治的想法也深植其心。
沉迷文學的中學階段 及長,因傾慕水滸傳裡「黑旋風」李逵的義勇雙全、打抱不平的英勇作風,後改名為楊逵。 楊逵考上臺南州立二中(今南一中)後,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以俄、法兩國的文學作品為主,經常挑燈夜讀,卻在白天課堂上呼呼大睡。這一段時期的閱讀,楊逵主要出於興趣與好奇,民族意識和批判觀點則等到後來實際參與運動後才建立起來。 家中準備楊逵中學畢業後,將家中童養媳與他「送作堆」,促使楊逵從南二中自動退學,奔赴日本
東京求學,投入社會運動 楊逵進入日本大學後,主修現代文學、電影、戲劇,他開始加入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的組織。他曾經考察過日本的貧民區,對社會黑暗面,有刻骨銘心的印象;參與學生的反戰運動;參加日本戲劇運動的「前衛演劇研究會」;甚至在雜誌上投稿有關勞動者生活的文章,楊逵在這段期間學習的並非學校所授的課目,而是實踐思想的社會運動。
堅持理想,多次入獄 返臺後,楊逵積極參與臺灣的抗日農民運動和文化活動,創辦臺灣新文學月刊,遭到日人禁刊。 楊逵因為農民運動與辦雜誌,前後被日警逮捕下獄達十次,也因此認識了未來的妻子葉陶。同時他意識到「執筆創作較諸直接抗日更能激勵民心」,便開始寫作生涯,中篇小說送報伕獲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楊逵正式登上日本文壇,也是首位進軍日本文壇並得獎的臺籍作家。
綠島囚禁歲月 民36年發生二二八事變,楊逵為改善省籍隔閡,發表和平宣言,要求釋放二二八事件被捕的人、國共內戰應該和平解決,違反當時國民黨政府的主張,因此被捕,判刑十二年,送往火燒島(綠島)服刑十年。楊逵在牢房裡學國語,並且寫作不輟,發表了多篇作品,甚至公演劇本牛犁分家,表演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史實。
綠島家書的溫情 楊逵的獲罪,讓家裡陷入困境,孩子陸續輟學,繼續墾植工作,並沿街叫賣自製醬油和豆腐,葉陶則向別的花園批花來賣,不足以維生。孩子們分散各地,葉陶要面對債務與利息,這就是楊逵「綠島家書」的寫作背景。 楊逵雖身陷囹圄,但在家書中仍對生命充滿熱情,不斷激勵家人勇敢面對窘困,文字間洋溢著愛與希望。
安身立命的東海花園 刑期屆滿返家,在臺中東海大學對面,借錢買下一塊荒地經營東海花園,耕讀寫作,以園丁自居。此處吸引許多文藝人士到此參觀,並與楊逵談論文學與時事。 他笑談自己是 以鐵鍬為筆, 泥土為紙, 在大地上寫詩。
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在61年復出文壇,眾多舊作紛紛重新發表,引起文壇對他的高度重視。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收錄入國中國文教科書,71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赴美,七十二年獲第六屆「吳三連文藝獎」。
文學生涯啟蒙 創作觀 文學成就 文學作品 文學史地位 文學探究 文學生涯啟蒙 創作觀 文學成就 文學作品 文學史地位 楊逵手稿
文學生涯啟蒙 楊逵的文學種子萌芽於少年時代,啟蒙老師是其小學老師沼川定雄與二哥楊趁。 沼川老師常提供文學名著供楊逵閱讀,為少年楊逵打開了一個遼闊的精神視野。至於二哥楊趁亦曾指導楊逵閱讀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等舊俄時期經典之作,故在赴日求學前,楊逵已讀過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杜思妥也夫斯基、雨果、狄更斯和克魯泡特金等名家鉅著,是一個胸襟寬廣、具有世界性眼光的知識分子。
創作觀 ★楊逵真正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其童年時期發生之噍吧哖事件實具有根源性的影響。楊逵曾說: 「到我稍大,在古書店買到一本臺灣匪誌,它記載了十多次的所謂「匪亂」,當然噍吧哖事件也記載在裡頭,這才明白了統治者所寫的「歷史」是如何地把歷史扭曲,也看出了暴政與義民的對照」 「我決心走上文學道路,就是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歷來的抗日事件自然對於我的文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至於描寫臺灣人民的辛酸血淚生活,而對殖民殘酷統治型態抗議,自然就成為我所最關心的主題」。
創作觀 楊逵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作家,他走上創作之路,乃是為了還歷史以真貌,還人間以正義,並寄託其悲憫胸懷、鄉土熱愛與人道精神。 ★在晚年接受訪問,回顧其創作生涯時,楊逵亦曾表示: 「開始是喜歡看些小說,逐漸地自己也想動筆寫。留學日本歸國後,正逢臺灣抗日運動勃興,遂矢志運動,再也無心寫作。就因參加抗日運動而先後被捕下獄達十次之多。出獄後,許多文藝機構如文化協會…等都禁止了。報紙上原有漢文版,日本人也強制將之改為漢、日文各半。於是我深深明白執筆創作較諸直接抗日更能激勵民心,便開始了我寫作生涯」 楊逵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作家,他走上創作之路,乃是為了還歷史以真貌,還人間以正義,並寄託其悲憫胸懷、鄉土熱愛與人道精神。
文學成就 楊逵不僅繼承了中國抗議文學的精神,同時也開啟了臺灣鄉土文學的端緒。 其作品均植根於土地人民、社會現實,尤著眼於日治時期臺灣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境遇,不僅展現了反對壓迫者的抗議精神,更塑造出臺灣人勇毅不屈的堅實形象與追求光明遠景的意志,其道德勇氣與文學實踐,均足為後人典範。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在民國九十二年完成楊逵全集的編訂。大體而言,楊逵作品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翻譯四大類。
文學作品 小說:楊逵文學史上的成就,由小說奠定。除送報伕已敘述如前外,其代表性小說作品尚有無醫村、模範村(田園小景)、泥娃娃、鵝媽媽出嫁、萌芽、種地瓜、春光關不住、水牛等。 散文:則以文學評論、隨筆雜文和家書為主,曾結集為羊頭集和綠島家書等。羊頭集後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綠島家書則由晨星出版社出版。 戲劇:怒吼吧!中國(日文)和牛犁分家最知名。 翻譯作品:包括日翻中和中翻日兩種。中翻日作品中最重要的,則為將五四時期文學家如魯迅、茅盾、郁達夫等人作品譯成日文。
文學史地位一 與賴和等人開創臺灣三十年代文學 楊逵24歲時,在彰化認識了臺灣文學之父「賴和」,成為他文學生命的轉捩點。透過賴和介紹,才開始大量閱讀臺灣本土作家的作品;之前,他以為全力投身社會政治運動,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唯一道路,但是接觸過賴和之後,他才逐漸領悟到文學運動,也是促進民族解放的一個很好的途徑。賴和在民國十五年寫出了臺灣新文學運動史上的小說處女作:鬥鬧熱和一桿「稱仔」,楊逵深受其影響,在民國二十一年終於完成處女作:送報伕。
文學史地位一 與賴和等人開創臺灣三十年代文學 兩人的創作宣告了臺灣新文學的誕生,充滿抗議精神,也使臺灣三十年代的文學獨立於大陸三十年代文學之外,自成一個文學體系。 另外,民國二十三年由臺灣作家組成的「臺灣文藝聯盟」,也大力推動臺灣三十年代文學的發展,其中楊逵為日文版的編輯。 民國二十五年,楊逵聯合諸位作家自組「臺灣新文學」,繼續發揚臺灣新文學的黃金時期。
文學史地位二 送報伕—台灣文學史上不朽的小說 楊逵以中篇小說送報伕,躍登臺灣文壇,他的文學啟蒙者賴和將之介紹發表於民國21年8月的臺灣新民報,因為這篇小說對日本帝國主義如何掠奪臺灣農民的土地,有極逼真的描寫,但臺灣人民只看到小說上半部,下半部遭禁。
文學史地位二 送報伕—台灣文學史上不朽的小說 這次禁刊的打擊,反而使他對寫作充滿了信心,並深信文學家的正義之筆可以戰勝獨裁者的刀槍。民國23年,送報伕得到東京的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這是臺灣作家作品享譽日本文壇的第一篇。 後來,魯迅的弟子胡風,因深受送報伕的感動,親自把它譯成中文,發表於上海的世界知識,同時被當時大陸的無數報刊、雜誌轉載。楊逵的送報伕可說是臺灣現代文學史上一篇不朽的名著。
文學史地位三 臺灣現代抗議文學傳統的開創者 楊逵一生最反對專權思想與暴力行為,因此其作品充滿抗議精神,與賴和同是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先驅。他們強而有力的建立了臺灣寫實主義的抗議文學傳統,為後來作家所推崇效法。 楊逵曾以伯夷、叔齊的行徑為榜樣,將自己的農場取名為「首陽農園」,並在光復後,大膽向政府建言和平宣言,在臺灣近代作家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文學史地位四 完美結合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運動 楊逵在早期積極參與政治與社會運動,後期參與許多重要文化運動,均具重要貢獻。他曾是擁有二萬五千名會員的「臺灣農民組合」的教育部長和組織部長,曾執筆寫信給日本總理大臣和臺灣總督,痛斥其土匪行徑,多次下獄,仍不屈不撓。編輯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時,也以筆為文化界播下抗日的種子,光復前後又創辦一陽週報和臺灣文學叢刊,隨時針砭時事。楊逵終以文化成就或政治、社會成就成名,他結合兩者,完美體現文學家的行動能力,打造一個文學運動家的典型。
土匪婆葉陶 兒女命名寄寓社會主義理想 楊逵的小先生 在大地上寫詩 晨跑健身 首陽花園 楊逵的後人 噍吧年事件 楊逵紀念專輯 補充資料 土匪婆葉陶 兒女命名寄寓社會主義理想 楊逵的小先生 在大地上寫詩 晨跑健身 首陽花園 楊逵的後人 噍吧年事件 楊逵紀念專輯
土匪婆葉陶 楊逵妻葉陶女士實為臺灣早期社會之奇女子。葉陶於民國前7年生於高雄,任教於高雄第三公學校(今三民國小)。個性活潑,富反抗精神,因痛恨纏足,曾將腳上裹足布解開,拋入海中。
土匪婆葉陶 後辭去教職,至鳳山參加農民運動,認識甫從東京返臺的楊逵。 當時葉陶曾請楊逵為她在摺扇上題字,楊逵想起日本殖民政府稱抗日臺人為匪,乃大筆一揮,於扇面上直書「土匪婆」三個大字。葉陶拍案叫絕,大為欣賞,志同道合的兩人,後來乃結為生活、事業、精神以及心靈的伴侶與知己。 楊逵年少時
兒女命名寄寓社會主義理想 楊逵有五名兒女,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秀俄、資崩、建、素絹、碧。據楊逵孫女楊翠解釋,秀俄是讚嘆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秀」麗的「俄」國誕生之意。資崩是認為剝削壓榨弱勢者的「資」本主義即將澈底「崩」潰之意。至於建、素絹、碧的寓意則是:楊逵相信新的社會秩序與公義必將重「建」,人類社會的汙濁一應滌除,如「素絹」一般潔淨;最後百花齊放、「碧」綠清秀的新樂園就在眼前。藉著為兒女命名,天真而饒富理想主義的楊逵,寄寓了他心中社會主義理想的遠景。
楊逵的小先生 楊逵早年接受日本教育,其作品亦多以日文創作,臺灣光復後,楊逵始學習中文。時楊逵次女素絹正讀小學,學校推行國語不遺餘力,而楊逵於報社任編輯,因工作需要,為了溝通,也急於學國語,乃不時向素絹請教,暱稱其為「小先生」。由於愛女心切,且為了讓素絹國語學得道地,楊逵曾特別為愛女訂閱國語日報(時為民國37年)。後每憶起此事,楊素絹均認為這是她童年生涯中非常珍貴、難忘的一個片段。
在大地上寫詩 楊逵為人樸素踏實,一生均過著「勞動、學習、生活」三者結合的生活,這也是他經營首陽農園和東海花園的理念。晚年時,曾有訪者問他為什麼不再從事創作?正忙著種花的楊逵並未停下手中的工作,只一逕微笑說:「我仍然在寫,只是,我是以鋤頭在大地上寫詩而已。」遂成為楊逵名言之一,此語實暗示了楊逵認為生活比文學還更重要的意涵在其中。
晨跑健身 楊逵自幼身體瘦弱,年輕時曾得過肺病,稍一勞動即吐血。為了留住有用之身,以從事個人志業,因此他非常注意營養與運動。自中年時,楊逵每天天未亮即起床跑步,無論陰晴冬夏,幾十年來未曾間斷。由於長期鍛鍊,保養得宜,故年屆七十,仍能同時肩挑兩大桶水澆花。由於葉陶臨終前最後一句話乃是對楊逵說:「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楊逵銘記在心,故其後不論獨居,或與兒女同住,更保持運動不輟。 民國七十三年旅美長跑小將蒲仲強至臺灣訪問時,還曾一起與蒲仲強賽跑。 (攝於台中體育館)
首陽花園 民國26年,日本警察入田春彥慷慨濟助楊逵一百圓,楊逵得以還清債務,並租用二百坪的土地耕種過活。楊逵不滿當時日本人的統治,特地將這塊土地取名為「首陽農園」,以避居首陽山的伯夷、叔齊,至死不食周粟,吃蕨菜野草而餓死的典故來自勉,鼓勵自己在中日戰爭中,堅守民族的氣節。 有了土地,卻缺乏買鋤頭、種籽的錢,楊逵的經濟情況並無好轉。當時,幾位朋友資助他二十圓,從此,楊逵就當起園丁,日日開墾花園。這個「首陽農園」,可說是匯聚了多人的情感和義氣所經營的,光復後,農園改名為「首一」農園。
楊逵的後人 楊逵第三代中,次子楊建之女楊翠、楊菁曾與楊逵同居於東海花園,深受祖父影響。楊翠對文、史深感興趣,如今她任教於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專注於臺灣史、臺灣婦女史、地方文學史的研究,間或從事散文與文化評論的寫作,賡續了楊逵當年編輯文學刊物的職志。 第三代之中,另有兩位女婿涉足文學界,即楊翠之夫魏貽君與楊菁之夫路寒袖。魏貽君現為臺灣日報總主筆。路寒袖則成名甚早,身兼詩人、母語歌謠創作者、副刊編輯人三重角色,現任文化總會副祕書長、高雄市文化局局長。有趣的是,這兩位外姓女婿,在文學理念、土地情感、國族認同各方面,均不謀而合地與楊逵近似;並且,他們現在都選擇大度山附近居住,近身相伴楊逵與葉陶兩座荒塚。楊逵有後,如地下有知,必當歡喜微笑!
噍吧年事件 噍吧哖事件發生於西元1915至1916年,為日本統治臺灣五十一年中,漢人抗日行動最猛烈、犧牲也最慘重的一次,因雙方激戰於噍吧哖(今臺南縣玉井鄉),故稱噍吧哖事件。又因事件策謀地點在臺南市西來庵王爺廟,而首腦人物為余清芳,故又稱西來庵事件,或余清芳事件。 1914年底,余清芳、羅俊、江定三股抗日勢力集結,利用宗教聚會,揭露日人在臺暴政,促起民族覺醒;並分發神符,堅定成員抗日決心與信心,一時之間,南北加盟義軍人數大幅成長。1915年五月,義軍準備行動,事蹟先行敗露,日警大事搜查,羅俊首先被捕殺害。余清芳與江定乃率眾反擊,先後在虎頭山和噍吧哖市街一帶與日軍激戰。
噍吧年事件 後日本正規軍以大砲轟擊,義軍潰敗,退入深山,日人假意安撫,誘騙在逃義軍與避難民眾歸案,旋即不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勿論,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烈至極。 總計此次事件,死難者在萬人以上,活埋227人,一千四百人被起訴,判死刑者多達886人,創世界審判史最高紀錄。日本國內輿論譁然,國會亦有異議。不久乃以處死余清芳、江定等百數十人,餘皆改為無期徒刑結案,事件始告一段落。後十數年內,噍吧哖一帶,人煙稀少,不見壯丁,故其時臺民每提及此役,莫不咬牙切齒,痛恨日人殘暴,而臺南西來庵也從此被毀。
楊逵紀念專輯 曲名﹕秋天的野菊花 -獻予楊逵 詞◎鄧志鴻 曲◎鄧志浩 唱◎陳淳杰-蕭福德-朱約信 曲名﹕秋天的野菊花 -獻予楊逵 詞◎鄧志鴻 曲◎鄧志浩 唱◎陳淳杰-蕭福德-朱約信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從來都沒有人會留心它 秋風是我 菊花是它 秋風瀟瀟只為了鍛鍊它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從來都沒有人和它說話 秋風是我 菊花是它 秋雨綿綿只為了滋潤它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哟 野菊花 但願它日日更新又長大 秋陽是我 菊花是它 秋陽爍爍只為了溫暖它 線上收聽:http://www.sh2es.tnc.edu.tw/%7Eyoung/mp3/1.swf
楊逵紀念專輯 曲名﹕壓袂扁的玫瑰─獻予楊逵 伊是一個作園的人 一隻鋤頭 兩隻手 刨掉搶食肥水的野草 除掉貪食枝葉的害蟲 石頭山 變花園 伊是一個作園的人 一隻鋤頭 兩隻手 刨掉搶食肥水的野草 除掉貪食枝葉的害蟲 石頭山 變花園 伊是一個實在的人 有信心 抱希望 用行動 表現理想 佇實現建立樂園 歐吉桑 好模範 伊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反不平 抗不議 冰山下腳過了七十冬 四界碰壁 老神在在 壓袂扁的玫瑰 伊是一個袂老的人 仔兄 來相走 一路走向自由的道路 民主和平快樂的新國 路無遠 到佇遐 線上收聽:http://www.sh2es.tnc.edu.tw/%7Eyoung/mp3/8.swf
題目深富象徵 主題由小見大 安排有序,首尾呼應 人物形塑生動,敘述 角度靈活 課文賞析 題目深富象徵 主題由小見大 安排有序,首尾呼應 人物形塑生動,敘述 角度靈活
題目深富象徵 小說以種地瓜為名,實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 1、蓋地瓜為臺灣農村極普遍之經濟作物,亦為日治時期民眾不可或缺之雜糧,甚至主食,象徵一般民眾之生活。 2、而地瓜強韌充沛的生命力,親近泥土大地的樸素本色,匍匐生長的謙遜堅忍姿態,不以絢麗外表而以豐美內在取勝的特質等等,置於彼時生活艱困、家庭破碎的戰亂背景中來看,均極易令人產生多義性的聯想。
主題由小見大 因此透過地瓜此一草根性格極強的作物,楊逵在作品中所欲傳達的,乃是堅強、奮鬥、不屈不撓的訊息,而其對彼時臺籍民眾充分發揮了地瓜精神和美德的讚美,實亦不言可喻。 地瓜的隱喻之外,在此小說中,另一特別值得注意的乃是楊逵以細膩生動之筆,描寫了大時代裡一個平凡家庭的遭遇,不僅反映出殖民地兒女的悲哀與共患難的溫情,而紮根於彼時鄉土與社會現實的情節描述,充滿濃厚的寫實色彩,也為早期臺灣社會留下了一個文學的見證。
安排有序,首尾呼應 第一節:點明背景、預作伏筆 第一節先點出故事發生的時空背景,並以故事主角林清輝渴望升學的強烈意願,為小說結局預作伏筆。在此節中,作者以林清輝為敘述焦點,帶領讀者跟隨他的身影,穿梭於昏暗的茅屋、母親與姊姊辛苦墾植的田園、匆忙中升火煮飯的廚房;更以戰前、戰時晚餐情況的對照,鋪敘出一種黯淡的氣氛。
安排有序,首尾呼應 第二節:相互激勵、不屈不撓 第二節則以父親寄來的郵便為中心,描繪一家人相互激勵的溫暖,也透露了父親在前線危險困乏的處境。「挖戰壕捉蚯蚓奮勉向上,聽鎗聲如溪流勤種地瓜。」是非常有趣且耐人尋味的兩句詩,應從林氏一家親密相依的情感去解讀。這兩句詩的前半段,都是父親自述其在南洋戰地的辛苦危殆且經常飢不擇食,但父親勉家人環境惡劣,勿懷憂喪志,而應努力奮鬥,產生了感動、激勵人的力量 至於父親希望家人勤種地瓜,而非其他作物,不僅是指引妻兒度過難關一個非常務實的作法,同時也隱含希望家人發揮地瓜精神,不屈不撓之意;透過此一情節描寫,實也彰顯出臺灣農民與艱苦環境進行「持久戰」時,踏實堅忍的作風。
安排有序,首尾呼應 第三節:親情溫馨、呼應首段 第三節先以母親徘徊於愛與家庭紀律間的內心衝突揭開序幕,令人動容;而兒女驚覺起床後,「像犯了罪似地,默默開始自己的工作」幾句,著墨不多,卻都非常真切地寫出清輝姊弟的乖巧、馴良、懂事。 至於早餐桌上,集中筆力寫蚯蚓的一段,令人感受到物資匱乏年代的辛酸;而母親內心的衝突掙扎更增添了沉重無奈之感。最後,小說以林清輝犧牲升學的終局作結,其長期內心掙扎至此雖告一段落,但他頭也不回、毅然奔向田園的身影,卻衝擊著讀者的心,餘波盪漾,久久不能平息,令人嘆惋!
人物形塑生動,敘述角度靈活 種地瓜一文中的主要人物實為清輝與母親;而兩人內心中不斷出現的掙扎與衝突,是小說描寫的重心,不但形成作品的張力,也為讀者帶來極大的情緒震盪。 作者以不同的敘述角度,交織穿插,形成豐富立體的故事面,也充分顯現了楊逵靈活而富變化的本事: 第一節:係從林清輝的角度來進行敘述。 第二節:前半段則改從母親角度敘述,後半段卻轉為林清輝、林碧玉和母親三人輪流出現的敘述角度。 第三節:又先從母親角度開始敘述起,後又再轉為清輝和母親輪流出現的敘述角度。
人物形塑生動,敘述角度靈活 文學效果: 敘述角度的靈活運用,可分別帶出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內心曲折,並使情節呈現較富變化,不過於單調,其效果實遠較單一角度的平鋪直敘為佳。 本文中口語化的對白,亦凸顯了小說的生活性與真實感。而林氏姊弟笑中帶淚、共體時艱、無怨無悔的情節敘述,則尤其令人低徊。綜觀全文,處處淚光閃動卻不濫情激越,充分展現了高度的藝術制約與寫作技巧,實為難能可貴之佳構。
文章結構表
語文萬花筒 因果複句裡的目的複句 選擇複句
因果複句裡的目的複句 說明:因果複句中,有一小類是說明在某種行為或事實之下,希望達成怎樣的目的的語意,以主句說明某種行為或事實,從句表示希望達到的目的。表示目的的從句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後,不過通常會在目的分句裡加上「以」(文言)、「為了」(白話)等關聯詞語。本課有一個因果複句就屬「目的」與「行為或事實」之間的關係: 例句:他們為了不輸給蔓延下去的雜草,每天工作到看不見臉的黃昏。
選擇複句 說明:列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敘述幾件事情,表示從中擇一或數者必居其一的關係,稱為選擇複句,又稱交替複句 類型 例句 列舉彼此互不相容的幾項,表示在幾項當中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承認甲項、排除乙項 ) 1、持久戰是每天不斷地工作,不是猛幹一兩天就可以倒下去的。 2、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3、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 八佾) 數項並舉,表示從中擇一、或此或彼的意思 我們是因為生活空虛才覺得生命沒 有意義,還是因為生命沒有意義才感到生活空虛?
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簡介 文章欣賞—送報伕 文章欣賞—春光關不住 延伸閱讀 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簡介 文章欣賞—送報伕 文章欣賞—春光關不住
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簡介 本書是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施淑所主編,由前衛出版社於民國81年出版。內容按照時代先後,選錄了日治時期(以寫作活動及主要作品發表時間在日本占領時期者為依據)的臺灣重要小說作品,如賴和一桿「稱仔」、楊逵 送報伕、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張文環閹雞等共十六篇。每篇作品前附有作者生平及創作概況介紹,書後附有臺灣文學史大事紀,非常適合學生課後自行閱讀,以補充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和作家相關知識。
文章欣賞—送報伕(節選1) 這時候,村長說明了「請大家拿出圖章來,這次被喊的人,拿圖章來蓋了就可以回去」以後,喊出來的名字是我底父親。 「楊明……」一聽到父親底名字,我就著急得不知所措,屏著氣息,不自覺地捏緊拳頭站了起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父親鎮靜地走上前去。一走到村長面前就用了破鑼一樣的聲音,斬釘截鐵地說:「我不願意賣,所以沒有帶圖章來!」 「什麼?你不是保正麼!應該做大家底模範的保正,卻成了陰謀底首領,這才怪!」 站在旁邊的警部補,咆哮地發怒了,逼住了父親。 父親默默地站著。 「拖去!這個支那豬!」 警部補狠狠地打了父親一掌,就這樣發了命令,不曉得是什麼時候來的,從後面跳出了五六個巡查。最先兩個把父親捉著拖走了以後,其餘的就依然躲到後面去了。 看著這的村民,更加膽怯起來,大多數是,照著村長底命令把圖章一蓋就望都不向後面望一望地跑回去了。到大家走完為止,用了和父親同樣的決心拒絕了的一共有五個,一個一個都和父親一樣被拖到警察分所去了。
文章欣賞—送報伕(節選2) 後來聽到說,我一看到父親被拖去了,就馬上跑回家去把情形告訴了母親。母親聽了我底話,即刻急得人事不知了。 幸而隔壁的叔父趕來幫忙,性命算是救住了,但是,到父親回來為止的六天中間,差不多沒有止過眼淚,昏倒了三次,瘦得連人都不認得了。 第六天父親回來了,他又是另一付情形,均衡整齊的父親底臉歪起來了,一邊臉頰撞得高高的,眼睛突了出來,額上滿是庖子。衣服弄得一團糟,換衣服的時候,我看到父親底身體,大吃一驚,大聲叫起了出來: 「哦哦!爸爸身上和鹿一樣了!……」 事實是父親底身上全是鹿一樣的斑點。 那以後,父親完全變了,一句口都不開。從前吃三碗飯,現在卻一碗都吃不下,倒床了以後的第五十天,終於永逝了。
文章欣賞—送報伕(節選3) 同時,母親也病倒了,我帶著一個一歲、一個三歲、一個四歲約三個弟妹,是怎樣地窘迫呀! 叔父叔母一有空就跑來照應,否則,恐怕我們一家都完全沒有了罷。 這樣地,父親從警察分所回來的時候被丟到桌子上的六百圓(據說時價是二千圓左右,但公司即說六百圓是高價錢)因為父親底病、母親底病以及父親底葬式等,差不多用光了,到母親稍稍好了的時候,就只好出賣耕牛和農具餬口。
文章欣賞—春光關不住(節選1) 民國卅年—卅四年,島上年輕人的蹤影,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的少了。年紀大一點的,都到大陸、到南方,去做「東亞共榮的皇民戰士」去了。叫做「學徒兵」的學生們,也都被派到山邊海角各基地,去做日本帝國的「礎石」去了。…林建文是排尾第一名,班上最小一個娃娃兵。他偷偷的看著吉田中尉走開了,又把圓鍬放下,兩手用力想推開一個很大的水泥塊,推得滿臉通紅。 「你推這個幹什麼?」我輕輕在他肩上拍一下。他擺頭笑著說:「這個,這個……」「這個是什麼?」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便同他協力把那水泥塊推開了。下面出現了一株被壓得扁扁的玫瑰花。 我真高興,並不是為了取得這麼一株玫瑰花。……我所以感到高興的是,它給我一個「春光關不住」的啟示。在很重的水泥塊底下,它竟能找出這麼一條小小的縫,抽出枝條來,還長著這麼一個大花苞,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臺灣人民的心。
文章欣賞—春光關不住(節選2) ……晚餐後,我看到林建文獨個兒呆在草地上,手上的信箋讓風擺弄著,我慢慢走到他的身邊說:「家信嗎?有沒有好消息?」他搖搖頭,嘆一口氣,眼淚竟映著夕陽在發亮。「林老師……」「嗯?……」 「是不是可以把那棵玫瑰寄回家?」 「當然可以。你想把它寄回去?」 「是的,姊姊太可憐了。一家六個人已經分了六個家,哥哥們有的到大陸,有的到南方,我又在這裡……。家裡只剩姊姊一個人。」他說:「家裡冷清清的,她一個人關著……。」 「好吧,這幾天我可以回去一趟,順便給你帶回去好啦。我會告訴她這棵玫瑰花的身世的。」 林建文感動地拉著我的手。我看到他的眼淚溢匯著流下來。從那兩條淚痕,我回憶到那棵被壓在水泥塊底下的玫瑰底下的玫瑰枝條,還看到那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來的那一個花苞。
文章欣賞—春光關不住(節選3) ……謝天謝地,我所看到的林姑娘,倒不是這樣軟弱愛哭的小姑娘。也許是好多年來的苦難與辛酸把她磨練成的吧,她處處表現得非常理智,非常鎮靜。 她知道了我是她弟弟的老師,是替她弟弟專程來送這棵玫瑰的,再聽我談起了這一棵玫瑰的身世時,很驚奇的接過手,馬上就把它種在前庭的中央。之後還請我告訴林建文說: 「弟弟的意思,姊姊都能夠體會,請弟弟放心。」 那天晚上,我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到營地裡,這心情又傳染到林建文。他鬆了一口氣,顯出滿臉的春光。……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幾天,林建文收到了他姊姊寄來的一封信,裡頭有這麼一段話: 你寄來的那枝玫瑰花,種在黃花缸上,長得很茂盛。枝頭長出了許多花苞,開滿著血紅的花。我再也不寂寞了。我正在想著,過年除夕的團圓飯,該比往年加上幾樣菜哩!……
問題與討論 位於台南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
一、「挖戰壕捉蚯蚓奮勉向上,聽鎗聲如溪流 勤種地瓜」為林清輝父親在家書中所附詩 句,請問其意涵為何? 一、「挖戰壕捉蚯蚓奮勉向上,聽鎗聲如溪流 勤種地瓜」為林清輝父親在家書中所附詩 句,請問其意涵為何? 答: 1、「挖戰壕捉蚯蚓」與「聽鎗聲如溪流」,是林清輝父親自述其在前線戰地辛苦困乏、危險狀況 2、「奮勉向上」與「勤種地瓜」,則是父親鼓舞林氏母子,不要被屈服於惡劣環境的期勉之詞 合而觀之,則這兩句詩隱含的深意是,雖然我們一家人分隔兩地,但在精神情感上,卻是超越時空阻隔的!所以讓我們在各自的環境裡奮鬥,以期待全家團聚的光明遠景到來。
二、積極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林清輝,最後卻 決定放棄升學,你對他的選擇有什麼看法? 二、積極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林清輝,最後卻 決定放棄升學,你對他的選擇有什麼看法? 答:林清輝是個善體人意的孩子,雖然他渴望升學,但由於家中田園荒蕪,母親與姊姊辛勤工作,也只能做完除草、灌水、施肥等部分;戰時又四處欠缺人手,請不到幫工,為了減輕母親與姊姊的辛勞,同時也為了父親來信提及人生是一場持久戰,事有緩急輕重,故在幾經思考掙扎後,林清輝乃決定暫時放棄升學,以幫忙家務為優先。(請學生就上述情況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敘述角度靈活而富變化,為本文一大特色。 請你分別就本文一、二、三節內容做一分析 ,並指出此一技巧使用所帶來的文學效果 三、敘述角度靈活而富變化,為本文一大特色。 請你分別就本文一、二、三節內容做一分析 ,並指出此一技巧使用所帶來的文學效果 答:敘述角度: 1、第一節:從林清輝的角度來進行敘述。 2、第二節:前半段則從母親角度敘述;後半段則轉為林 清輝、林碧玉和母親三人輪流出現的敘述角度。 3、第三節先從母親角度進行敘述,後又轉為清輝和母親輪流出現的敘述角度。 文學效果:敘述角度的靈活運用,可分別帶出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內心曲折,並且使情節呈現較富變化,不致過於單調,其效果遠較單一角度的平鋪直敘為佳。
四、本文以日治時期物質匱乏的臺灣社會為背 景,身處衣食豐足、物質富裕的今天,你 對文中所描寫的艱苦情節,有什麼感想? 四、本文以日治時期物質匱乏的臺灣社會為背 景,身處衣食豐足、物質富裕的今天,你 對文中所描寫的艱苦情節,有什麼感想? 答:開放性題目,旨在引導學生感恩惜福,不忘先民歷史。請同學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認真思索,誠懇發言。
牛刀小試 楊逵書影
牛刀小試 第一題 下列關於種地瓜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牛刀小試 第一題 下列關於種地瓜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種地瓜一文以小說之筆,聲聲吶喊出對弱勢者的同情與愛,字字血淚地控訴日本殖民統治之殘暴 (B)種地瓜一文繼送報伕榮獲東京 文學評論第二獎,使楊逵成為享譽海外的臺灣作家 (C)篇名種地瓜,乃取意於文中父親希望家人發揮地瓜精神,落地生根,使家業興旺 (D)全文藉由少年林清輝忍痛放棄升學的故事,寫出了日治時代臺灣人民的辛酸血淚。
第一題 正確答案 D 解析 (A)無一字吶喊譴責 (B)中篇小說送報伕獲得東京 文學評論第二獎 第一題 正確答案 D 解析 (A)無一字吶喊譴責 (B)中篇小說送報伕獲得東京 文學評論第二獎 (C)希望家人在惡劣環境中奮鬥,發揮地瓜般強韌的生命力,以期待來日全家團聚。
牛刀小試 第二題 從林清輝父親書信中所附詩句說:「挖戰壕捉蚯蚓奮勉向上,聽鎗聲如溪流勤種地瓜。」其所要表達的用意,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牛刀小試 第二題 從林清輝父親書信中所附詩句說:「挖戰壕捉蚯蚓奮勉向上,聽鎗聲如溪流勤種地瓜。」其所要表達的用意,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奮勉向上」與「勤種地瓜」,是林清輝父親勉勵家人不要被惡劣環境所打敗 (B)「挖戰壕捉蚯蚓」與「聽鎗聲如溪流」,是林清輝父親敘述自身在南洋戰場的艱困生活 (C)「抓蚯蚓」與「如溪流」暗示即將要凱旋歸來 (D)這兩句詩隱含彼此在惡劣環境中奮鬥,期許將來全家團聚。
第二題 正確答案 解答 C
牛刀小試 第三題 【多選】關於楊逵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早年積極從事農民運動與文化運動,先後多次遭日警逮捕下獄 牛刀小試 第三題 【多選】關於楊逵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早年積極從事農民運動與文化運動,先後多次遭日警逮捕下獄 (B)意識到「執筆創作較諸直接抗日更能激勵民心」,便開始寫作生涯 (C)小說種地瓜獲得東京 文學評論第二獎,為臺灣文學作品出現日本文壇之始 (D)成為第一位享譽海外的臺籍作家,曾赴美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並獲頒吳三連文學獎 (E)終生秉持人道精神,作品均植根於土地人民、社會現實,被讚譽為「臺灣的良心」。
第三題 正確答案 ABDE 解析 (C)種地瓜→送報伕。
牛刀小試 第四題 「地瓜」這個意象,在楊逵 種地瓜一文中,顯示了什麼樣的意涵? (A)一種說不出的鄉愁 (B)在日據時代下,農村生活的清苦 牛刀小試 第四題 「地瓜」這個意象,在楊逵 種地瓜一文中,顯示了什麼樣的意涵? (A)一種說不出的鄉愁 (B)在日據時代下,農村生活的清苦 (C)就像地瓜不斷增生一樣,農村子民的生育力亦非常旺盛 (D)地瓜與蚯蚓配合在一起,是農村最美的佳餚 (E)只有努力種地瓜,才能夠稍微改善家裡的生計,讓農村子女也有機會受教育並考上中學,然後改善家裡的生活。
第四題 正確答案 BE 解析 (A)從未在林父的信裡或話語中感受到「地瓜」就是「鄉愁」的代表 第四題 正確答案 BE 解析 (A)從未在林父的信裡或話語中感受到「地瓜」就是「鄉愁」的代表 (C)在文章中,亦未將人們的「生育力」與「地瓜的繁衍」擺在一起並論 (D)非是當時的佳餚,而是在農林普遍可見的。
牛刀小試 第五題 閱讀種地瓜一文,我們得知日人稱信件為「郵便」,這在老一輩受日本教育的長者口中亦時可聽見。下列「 」中的詞語亦屬於日語音譯的是: (A)「多桑」再見 (B)睡在「榻榻米」上 (C)他和我是最好的「拍檔」 (D)我哥是開計程車的「運將」 (E)你的打扮格外顯得「LKK」。
第五題 正確答案 ABD 解析 (A)父親 (B)床墊 (C)「拍檔」譯自英語Partner,意指「同夥人」 (D)司機 第五題 正確答案 ABD 解析 (A)父親 (B)床墊 (C)「拍檔」譯自英語Partner,意指「同夥人」 (D)司機 (E)「LKK」源自本土「年老」之意,非外來辭彙。
好站連結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PAGE=home/index.htm 收錄楊逵之基本資料、生平傳記、手稿、照片、著作年表等。 臺灣文學界一株壓不扁的玫瑰 http://www.sh2es.tnc.edu.tw/~young/ 收錄楊逵豐富資料(如生平、文筆風格、原著珍本、照片…等),並收錄楊逵紀念專輯,其中部分歌曲可於線上收聽。此外「線上教學」活潑有趣,將楊逵照片做成拼圖遊戲。
圖片來源 P1、6、7 楊逵文學國際研討會 http://putaiwan.pu.edu.tw/images/effort/yang-kuei/index.htm P2 臺灣文學界一株壓不扁的玫瑰 http://www.sh2es.tnc.edu.tw/~young/photo/9b.jpg P15、 68 臺灣文學界一株壓不扁的玫瑰 http://www.sh2es.tnc.edu.tw/~young/photo/2b.jpg P16、36、43、53 財團法人天主教台南縣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http://luway.ho.net.tw/13.htm P18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PAGE=lib/show_bigimg.hpg&bigimg=photo/130516/S/0001.jpg P26 國家台灣文學館 http://www.nmtl.gov.tw/files/023-1.jpg P30 財團法人天主教台南縣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http://luway.ho.net.tw/13.htm P32 臺灣文學界一株壓不扁的玫瑰 http://www.sh2es.tnc.edu.tw/~young/5-2.html P35 楊逵文學國際研討會 http://putaiwan.pu.edu.tw/images/effort/yang-kuei/index1.htm P55 臺灣文學界一株壓不扁的玫瑰 http://www.sh2es.tnc.edu.tw/~young/photo/8b.jpg P64 懶人部落http://static.flickr.com/24/67514491_0687988d76.jpg(http://blog.yam.com/iamken128/article/5466593) P75 民為國本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tj0111&f_ART_ID=47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