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 認識中國,認識香港 中國歷史建築群 隊長:趙穎儀 隊員:吳麗盈 曾家聰
目錄 引指-----------------------------------------------P.1 建築特色-----------------------------------------P.2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3 故宮------------------------------------------P.4-P.5 長城------------------------------------------P.6-P.7 十三陵---------------------------------------------P.8 莫高窟---------------------------------------------P.9 分工表------------------------------------------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 從夏朝到清朝都經歷過很多不同的大小事, 也建出很多不同特色的建築。中國建築講求協調諧和,尤其是與自然環境的諧協。中國自古以來有崇尚自然的傳統,不論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都是人和天地萬物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特點可後園木建築得印證。
中國歷史建築特色 中國古代建築跟其化文化領域一樣,在長期的發展下,有著自己的傳統特色。這些特色往往與中國人的思想和民族性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套與西方不同的建築美學。 中國建築之美在於使人感到精神安定,可親可遊。例如簷下的迴廊,供人休憩安息;窗欞能通內外,亦富美感;涼亭匯聚四 方風景,盡得自然佳趣。而院落大門、牆面、地面、樑、柱、柱礎等部分,大都採用不同的藝術處理手法,進行彩和雕飾。在住的 基本功能以外,追求觀賞的藝術價值。 中國的民居建築多以庭院或廰堂為核 心,住宅則圍繞著它們而開展佈置。尤其廰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整個家庭的核 心 空間,無論是祭祀祖先、婚喪禮儀或是教育後輩等重要的活動,都在此進行。住宅的平面佈局主次分明,分區明確,充分體現了尊 卑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分明的倫理觀念。每一房人在各自的住宅內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數房人實際上是共同以庭院為中心 ,成一整體。這種家族群居的居住習慣和建築特點,正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數代同堂觀念有關。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評定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莊,以下的是公佈的日期: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 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個; 第四批,2008年10月14日公布,共36個。
中國歷史建築—故宮 故宮在明清時期,當它作為明清皇帝的皇宮時,稱為紫禁城 。 紫禁城籌建於明永樂四年,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永樂18年基本竣工。從此,紫禁城開始了它作為明清兩代國家政治中樞的歷史。 清宣統三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宣統皇帝被迫宣告退位。隨著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歷史亦宣告結束。但據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清室優特條件》,遜帝溥儀及皇室成員得以暫居紫禁城內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儀及其眷屬方被逐出宮,真正結束了清皇室盤踞紫禁城的歷史。從此,紫禁城以「故宮」稱於世。其後,在對清室物品進行清點,並進行了大量的籌備工作之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中國歷史建築—故宮(2)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歷經風雨的故宮獲得了新生。經過故宮博物院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海內外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故宮以嶄新的面貌,每年接待國內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故宮並因其獨具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 大量珍貴文物,而成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1961年,故宮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違產」。 故宮對外開放的陳列,主要為兩大體系: 一是以故宮宮殿建築為主體的宮廷史蹟陳列; 一是以故宮藏品為主的歷代藝術品的專館陳列,及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為原則的歷代藝術品陳列。 此外,還有一些臨時性展覽;同時,不斷引進國內外博物館在故宮舉辦各種展覽。目前,故宮已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地下文物庫房,從而為文物保管工作創設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中國歷史建築—長城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 2009年4月時,中國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報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長城全長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長度為359.7千米,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千米,牆體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初唐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五代後唐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蒙元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蒙元類似,滿清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蹟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了。
中國歷史建築—長城(2) 長城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纔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這確屬事實。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臨濼,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關於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修築長城的情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和當時其他的文獻中均有不少記述。如《淮南子‧人間訓》中也記敘:"秦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 ……秦之時…… 丁壯丈夫,西至臨濼、鍬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者以溝量。 記載說它北面、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起高闕,東到造陽,再東行,抵達遼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紛爭局面宣告結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始了。為了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秦始皇採取了一繫列措施,諸如設郡縣、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統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種統一的制度以促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這些措施是鞏固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所必需的。修築萬里長城即根據鞏固中央集權封建制統一國家的需要所採取的一種政治軍事措施。 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原來燕、趙等國的北部地區生產比較落後,為了發展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鞏固其統治,在北部地區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淦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十二郡,用以進行管轄,主要是進行墾殖發展農牧業經濟。同時也是為了防 禦匈奴、東胡奴隸主貴族騷擾中原的一項措施。 在秦始皇並六國以後的十五年中,由於採取了修築長城來防禦和墾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當此之時,匈奴單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築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出於防禦而採取的一種較好形式 ,但秦始皇修阿房宮、始皇陵、其他宮室苑囿,佔用過多勞動力,生產受影響,人民生活痛苦。後來暴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於是有人記述"杞梁妻",民間流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表現大量農民脫離生產、修築長城的淒苦。
中國歷史建築—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帝王的陵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區,距城區約50公里。 明代自永樂年的朱棣至崇禎年朱由檢共有14個皇帝,他們的陵墓除了景泰年的朱祁的一座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其余13座均在這里,後來統稱為“明十三陵”。 陵區占地40万平方米,入口處東側有一小山,名為蟒山,西側也有一小山,名為虎峪山,暗示青龍、白虎分列左右,守衛陵寢的大門。進入陵區,現存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石牌坊。它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牌坊。再往前走就是陵區的正門大宮門,門前豎“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進大宮門由南往北走有一長750米的神道,兩側置石人石獸18對共計36個,每种人獸石雕都有四座,都是二立二蹲,分列神道兩側,都是整塊石材雕成,姿態生動 十三陵中,每一個陵墓都建立在一個小山下,目前十三陵中可供參觀的只有長陵和定陵。 長陵建在天壽山下,它是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墓,占地10万平方米,三進院落,長陵大殿即思殿是中國同類型的四大殿之一,与之可比的其它三座分別為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以及泰山下岱廟的天貺殿。長陵大殿占地1956.44平方米,面積之大甚至超過了太和殿,它的60根柱子非常珍貴,每根大柱都是獨木制成,而且全都是金絲楠木,這些柱子未加任何保護,歷經500年至今卻完好無損。 定陵位于大峪山下,埋葬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的地宮建在27米深的地下,共有前、中、后、左、右五個殿,构筑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后殿最大,高9.5米、長30.1米、寬9.1米。在殿內的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鈞的棺槨,兩側分別置放兩皇后的棺槨。從地宮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其中的金冠、鳳冠為絕世珍品。
中國歷史建築—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又稱「 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世界聞名藝術聖地。 公元366年(即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一位名叫樂僔的和尚來到了鳴沙山下,當時正是黃昏時分,和尚已經又飢又累,突然看見山上萬道金光,仿如千佛顯現,他頓時被這奇麗的景象迷住了,並相信這是菩薩向他顯靈,要他在這裏設壇禮佛。於是,他便四處化緣,在鳴沙山下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 。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消息傳開後,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紛紛捐錢在這裏修建佛窟。出門的,祈禱神靈保佑能平安回來;回來的,燒香感謝神靈的庇護。逐漸把這兒修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 莫高窟自樂僔和尚建窟之後,歷代興建不絕,共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其後,隨著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便逐漸荒廢。
感想(趙穎儀) 經過這次活動我學了很多有關中國歷史著名建築的文化,我發現原來除了故宮,長城…..這些著名的建築,還有十三陵,莫高窟……這些中國建築,除了這些我還學了和同學一起合作要互相支持和體諒別人,所以在這次的活動我真的獲益良多,所以我希望下一次可以再參加這個活動。
感想(吳麗盈) 經過這次硏習我學了很多書本外的知識,例如:十三陵,長城等等建築的歷史和資料,還有很多建築的歷史,這次活動讓我上了一課歷史課和在個人的資料庫裡又增加了很多知識,希望下次可以再次參加這類型的活動。
感想(曾家聰) 在這次活動中,我學怎樣和別人相處,合作,還學了很多有關中國歷史的建築,這些建築各有各特色,真的很莊嚴宏偉,經過這次活動我學了很多知識,讓我在接下來的常識課有更多知識分享給同學知道。
分工表 趙穎儀 整理簡報 吳麗盈 搜集圖片 曾家聰 搜集資料
多謝~多謝!
附錄 版權聲明: 作品只作非商業用途,無意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 聯絡方法: 學校名稱: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 學校電話:2416 5447 學校網址:http://www.sw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