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教士來華 耶穌會士來華原因: 16世紀初,歐洲發生宗教改革,新教會紛紛成立,為保傳統天主教的地位,西班牙貴族羅耀亞成立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 ),積極傳教。 耶穌會是一個保守的教會,會中教士必須立誓永遠服從教皇及會長。並須學習一門科學技能,以便他們在落後地區傳教。
西班牙和葡萄牙地是耶穌會的主要支持者,因此前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有不少耶穌會的遺跡,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其實是天主教聖保祿教堂的前壁。
當耶穌會士到達亞洲傳教時,中國正是明朝末年。明朝自閉日久,對外事很少理會。 耶穌會士一直不能進入中國,最早成功在中國傳教的是利瑪竇(Matteo Ricci)。 利瑪竇,字西泰,1583年成功進入廣東肇慶傳教;1601年首次到北京見萬曆皇帝;1610年在北京病逝,葬於北京第一所教堂之內。
明末傳教士來華 傳教士於介紹西學之貢獻: 美術:利瑪竇獻聖母像,湯若望著《天主聖像略說》,對中國繪畫技巧影響甚大。
地理學,利瑪竇獻「萬國輿圖」,中國始知有五大洲;艾儒略著「職方外紀」及「西方答問」,啟發時人之世界地理知識。
數學:利氏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為幾何學傳入中國之始;利氏與李之藻譯《同文算指》,介紹西洋數學;湯若望著《新法算書》,介紹三角學;艾儒略著《三角測量》及《幾何要法》,介紹三角及幾何學。
物理學:湯若望著有《遠鏡說》,為光學傳入中國之始;鄧玉函《奇器圖說》,為西洋力學傳入之始。
哲學,傅汎際與李之藻合譯《名理探》,介紹西方之論理學;艾儒略著《西學凡》,介紹西方哲學理論。
西學東漸對中國學術的影響: 西學的傳入,中國學者從事翻譯西方書籍,介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蔚然成風,啟發國人的新思想。
中國傳統思想視科學為奇技淫巧,至西方科技傳入,因有富國強兵之效,又可改善生活,於是開闢了國人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中國
西方之邏輯學傳入中國後,令中國學者漸以客觀態度研究學術,整理古籍,分辨真偽,有助清代考據學之產生。
傳教士來華,宣揚基督教教義,影響國人之思想及生活方式,基督教在中國日漸興盛,信眾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