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精品建设课程 基 础 会 计 学 经济管理系会计教研室 主讲教师:王来群
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法 第五章:账户的分类 第六章:复式记账法应用举例 第七章:会计凭证 第八章:会计账簿 第九章:财产清查 第十章:财务报告 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 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 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第四节:会计的方法 练习题 学术资料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德国诗人歌德: 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 数学家凯利: 经济史学家索穆巴特: 复式簿记原理象欧几里德的比率理论一样是绝对完善的 经济史学家索穆巴特: 创造复式簿记的精神也就是创造加俐略与牛顿系统的精神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活动与会计 (一)会计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发展 1、财物的管理 2、经济活动的效益: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比较 3、两权分离与受托责任关系 4、商业信用与会计信息 5、资金市场(银行)与会计信息 6、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会计信息 7、企业的社会化与会计信息 财产物资的所有权——财产物资的经营权 两权分离是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2—50)、股份公司(股东人数众多)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的突出标志 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日 周朝: “ 会计 ” 一词开始使用。 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 唐宋时期: 四柱清册: 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 明末清初: “ 龙门账 ” 的产生:账存=实存 现代复式记账法传入中国 中国自创复式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的突出标志 1 、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日 2 、周朝: “ 会计 ” 一词开始使用,在财计组织上设 “ 司会 ” —主管会计,为计官之长。孔子 “ 尝为委吏矣,曰 ‘ 会计当而已矣 '” 。 3 、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 “ 草流 ” 和 “ 誊清簿 ” ,设 “ 钱谷账 ” 。 4 、唐宋时期: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 “ 原管、新收、已支、现在 ” 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 四柱 ” (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 “ 四柱清册 ” 。 5 、明末清初: “ 龙门账 ” 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 进 - 缴 = 存 - 该 ” ,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 “ 进缴表 ” (资产负债表)和 “ 存该表 ” (利润表)。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在欧洲的突出标志 1 、公元前 630 年铸币在希腊出现并应用于账簿记录之中,便是 “ 货币计量 ” 思想的萌芽 2 、集中于庄园之中的古老的委托 — 代理关系:管家向庄园主呈交绩效汇报并解除其承担责任的 “ 述职报告 ” 3 、 1494 年产生在意大利的复式簿记——近代会计的标志,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 、 1854 年在英国第一个会计师协会(审计) —— 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5、1939年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现代会计的标志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1、美国A.C.利特尔顿1953年《会计理论结构》:“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 2、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3、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主流观念。 S.戴维森《现代会计手册》:“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 4、中国较早接受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是厦门大学余绪应缨教授。 5、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主流观点,特别是在财务与会计分离后。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1、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传统的会计观念(特别是财务、会计分离之前)。古典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法约尔把会计活动列为精英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卢瑟.古利克把会计管理列为管理化功能之一;20世纪60年代出现“管理经济会计学派”,并导致管理会计的出现。 3、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4、两种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收集信息本就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提供信息是管理的基础。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 会计学体系 会计史 理论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理论 会计学基础 财务会计 企业会计 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 管理会计 应用会计学 审计学
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会计所具有的功能 (一)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 1、反映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和监督。 (二)管理会计 预测、决策、控制、分析
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二、会计的目标: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达到的目的。 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 1、决策有用观:即把会计的目标定位于为决策服务上。 2、受托责任观:即把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第四节:会计的方法 会计的方法: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检查方法。
第四节:会计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 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方法。包括: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财务报告
第一章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l 、马克思所说,会计“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是由于 ( ) A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B 、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 C 、社会主义会计具有统一性 D 、加强经济核算的要求 2 、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主要是从那些方面进行的 ? ( ) A 、实物方面 B 、价值方面 C 、数量方面 D 、劳动方面 3 、会计的一般对象可概括为 ( ) A 、生产领域的资金运动 B 、预算资金的收支过程 C 、商品流通领域的资金运动 D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4 、《会计法》规定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是 ( ) A 、会计人员 B 、总会计师 C 、单位负责人 D 、会计主管人员 5 、从会计工作的组成环节看,其基本环节或最基本组成是 ( ) A 、会计预测 B 、会计决策 C 、会计核算 D 、会计控制 6 、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在 ( ) A 、出现商品经济之后 B 、出现阶级之后 C 、出现社会大分工后 D 、出现剩余产品和物物交换之后
第一章练习题 二 、多项选择题 1 、会计的基本组成内容是 ( ) A 、会计核算 B 、会计分析 C 、会计检查 D 、会计预测 E 、会计比较 2 、会计的计量尺度有 ( ) A 、货币量度 B 、劳动强度 C 、实物量度 D 、时间量度 E 、劳动量度 3 、会计的基本职能有 ( ) A 、反映职能 B 、分析职能 C 、监督职能 D 、决策职能 E 、预测职能 4 、会计的职能有 ( ) A 、反映职能 B 、预测职能 C 、监督职能 D 、决策职能 E 、评价经营业绩 5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 ( ) A 、生产发展的要求 B 、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 C 、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 D 、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E 、记录经济业务的要求 6 、会计核算与业务核算、统计核算相比较,其特点是 ( ) A 、连续性 B 、完整性 C 、系统性 D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E 、以凭证为主要依据 7 、会计的一般对象是 ( ) A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B 、资金的筹集与退出 C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D 、资金的平衡关系 E 、再生产过程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学术资料 1、对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理论的探讨 2、关于会计目标的思考 3、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 4、会计随想——何谓会计 关于会计目标的思考 李玉海 80年代末以来,美国会计职业界受到来自学术界、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及会计职业界自己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报告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企业报告没有面向未来,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各方面一致呼吁,应当尽快对美国会计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以求改进企业报告。现在,我国各企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上述问题,即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及为谁提供信息。会计既然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也符合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的供求理论。 一、 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它,也并非每个人都愿意花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和分析它,只有那些与之经济利益相联系的主体,才会去关心分析企业的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及相关的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 (一)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的首先是投资者。持有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他们为了了解和分析投资到这家企业的风险程度,预期股利收益,以及比投资到其他企业是否更合算或更加有利,就需要获得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以资在分析研究之后,做出合理的有利的投资决策。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会计信息的,首先是有风险性的企业资本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 (二)政府及机构。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部门,为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宏观调节和控制,为了制定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法规并实施,以及为了掌握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需要定期地获得企业的会计信息,以用来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并据以制订有关财政货币政策。 (三)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他们需要考察贷款人,需要及时地获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借以分析贷款本金利息能否如期如数的收回,及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是否要求提供财产抵押以及是否收缩贷款规模。 (四)业务往来的债权人。他们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从中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否采取更合理有效的结算方式,重新确认企业的资信度,避免今后双方交易造成不必要的坏帐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企业的职工以及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如工会。他们也需要取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借以了解、预测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情况,如果业务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就会给职工的就业和报酬的稳定性带来风险。 (六)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及有关人员,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进行财务预测和预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也需要借助会计信息来完成其职能。 当然,会计信息是具有价值的,人们为了得到它而支付一定的代价。所以,如同考察其他商品一样,考察会计信息,就像劳动和资本市场那样,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市场,会计信息也有价格。需要会计信息而得到它时,也应付一定的代价,即成本问题。 二、 会计信息供给 经济学上的供给是指家庭和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主要供给者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可分别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决策信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正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逐渐扩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探讨一下会计信息供给形式。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从会计报告本身来看,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有表内与表外之分。格式是固定的、以数字为主反映的特点,决定了所表达的舆论信息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披露定性分析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不仅要披露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如分行业、分地区信息)等。所以,表内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表外信息量会不断增加。这样就面临着表外信息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的问题。怎样解决?不妨改变现行的表内项目结构,将表外信息纳入表内信息;对特别需要反映的会计信息,以报表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一些与经济决策关系不大的甚至无用的信息予以删减。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之分。自愿披露是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达到既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又作为公司的宣传工具的双重目的。一般而言,自愿披露信息有以下目的:第一,在筹集资本时,多披露一些有利于企业的信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其筹资的目的;第二,可以扩大信息使用的范围,增强对企业的了解,提高知名度;第三,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证券时,详实披露能增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了解,克服因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强制披露是指由政府提出企业必须提供的舆论信息。其目的一是对企业不利,掩盖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企业压力较小,负担较轻,不愿意自愿披露,如上市公司筹资(上市公司数量少)。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我们知道,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中有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如时地公布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但会计时滞(会计期末同报告公布之日间隔)是很长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倾向于较早公布,业绩较差的则推迟公布。二是经营业绩增长较快的企业,既使每股税后利润较低,也可能较早披露;相反,有些公司即使每股税后利润较高,但降低率较大,也倾向于推迟公布。三是现行的审计制度。我国目前具有审查上市公司的事务所较少,从业人员数量有限,相对于上市公司的数量及业务量而言,审计力量明显不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增加审计人员,加快审计速度;第二,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缩短公布时滞,使公司尽早地公布会计信息。 显然,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也受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供给不畅。会计信息是否披露,披露多少,要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即信息披露的成本问题。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搜集、整理、披露信息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信息的处理成本和审计成本。审计成本是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内、外部审计监督所支付的代价。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不可计量的成本,如企业提供不利于自身的信息,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等。总之,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才愿意披露信息。 三、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信息供给与需求二者间的关系,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即不能只强调信息供给者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信息需求者的重要影响,必须将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分析。 1、信息供给是信息需求的前提。信息供给是信息需求的前提条件,它是信息资源的源泉。解决好信息供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改革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改变单一的事后报告,注重预测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信息比历史信息更为重要,克服了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了投资者和有关人士对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第二,界定信息的供给范围。有些会计信息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不易对外公布(如成本资料),哪些信息应该提供而没有提供,国家应加以规范。第三,政府采取措施,确保披露的信息真实、公允、可靠。防止弄虚作假,提供粉饰过失的会计信息。 2、信息需求制约信息供给。信息需求发挥作用,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制约。第一,信息取得处理成本。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受益最大,但在实际中,需求者取得处理信息的成本较昂贵,所以,必须由企业提供主要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企业哪些信息愿意提供,哪些不愿意提供,供求双方必须取得一致,达成共识,使之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第二,信息需求因时因地变化莫测,而供给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无疑要改变现有的准则制度,否则,信息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需求。 3、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反作用。信息供给不是简单的适应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反过来又会对信息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需求水平是衡量证券市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信息需求停留在低水平上,市场化的程度及进程要受到制约。只有推动和培育资本市场,规范信息供给,刺激信息使用者对这些新信息的使用、研究、验证并发现问题,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信息需求单一,难以影响信息供给,制约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总之,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一致时,对国家、企业、投资者是大有益处的,对治理经济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会计目标的思考 会计目标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基于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产权模式,从资产出资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会计信息的价值,认为会计人员是资产出资人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决策有用学派认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分离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使资源所有权的行使方式发生变化,所有权人往往不再通过关心公司经营状况,参与公司经营的方式实现权利,而是通过在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行为来体现自己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价。在一个问题上得出两个对立性的结论,既有考察者对问题理解程度上的差异,也不能排除价值偏好上的原因。我们认为从法学的角度理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 会计工作以现实公司经营的需要为前提,因此探讨会计的目标,就不能脱离公司存在的现实,尤其是其中的产权变化。受托责任学派把会计的存在归结为公司股东的投资决策需要,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把会计的存在又归结为公司经营者的经营决策需要,实际上都只是反映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公司产权特点。严格地讲,会计行为是一种公司行为,上述两种理论都只强调对公司内部特定主体利益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或至少没有给予同等的关注。造成这种认识偏差,既有历时性的因素,也有共时性的不同特点。随着对公司存在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公司法亦体现出私法公法化之趋势,国家甚至都已成为公司利益之相关者。因此会计目标如果偏爱其中的某个主体,无疑都是对其它主体的伤害。既然公司是这些主体的协作体,那么会计目标也应以其利益协调为基础。在探讨会计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主体利益保护进行排序。如基于某种价值需求,某一主体的利益能优位于其它主体利益,会计目标则可建立在该主体之需求上。但就现代公司的产权模式而言,各主体对自身利益在没有明确表示放弃的前提下,应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就受托理论在公司中的体现而言,“既要保护委托者(所有者、债权人等)的利益,又要体现受托者(经营者等)的利益,会计理论便是这种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既然这些主体利益之间很难达成妥协,那么会计是否就丧失了自身追求的目标呢?我们认为,会计仍然有自己的目标,即会计现象。会计应该忠实于会计现象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不因某类主体主观需求而有所差异。实践中,出现偏离会计现象的情况,只能归属于会计人员没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而不能动摇会计追求的目标。 二、会计权利主体的再认识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是包含核算与监督在内的一种经济活动。会计行为在运作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某种利益,该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时便产生了会计权利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去规范会计行为,首先应该明确的便是会计权利的主体问题。受托责任学派从公司出资人有权获取公司财务信息的权利出发,视公司出资人为会计权利的主体,将会计人员视为出资人的受托人,代出资人从事会计行为。根据受托责任的基本理论,会计人员理应就其从事的会计行为对出资人负责。这其中难免造成会计人员为迎合出资人的需要而从事某些违背会计自身规律的行为,实质上以出资人免去会计人员的受托责任为交易的筹码。决策有用学派则与之相反,认为公司经营者在享有经营管理权的同时,理应享有会计权利,把会计工作作为履行经营管理权的一部分。因此会计目标应为经营者的决策服务,为维护和促进公司的经营管理权服务,在公司实践中出现会计人员与经营者共谋或两本账等问题,就不会令人感到奇怪。我们认为会计权利的主体是会计人员,这样理解要对下面两个问题作出回答。首先,会计权利并不等同于会计信息使用权,以会计信息使用权的主体替代会计权利的主体也是不正确的。会计权利的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权与会计监督权的享有者,而会计行为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即会计信息。在符合关于会计信息公开及保密原则的前提下,社会上的任何主体均有权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不过其中存在程度的差异。但总体上这些主体对会计信息使用权的享有应该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凸现某主体的地位,本身就是对其它主体的歧视。其次,解决会计权利与出资人权利、经营管理权的协调问题。我们认为把会计权利回归会计人员,并没有削弱出资人权利和经营管理权。作为出资人,应该享有知悉公司财务、会计等情况的权利,甚至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还享有异议权、表决权,但仍不能取代会计权。出资人这些权利就其最终意义而言,只是对既成会计结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其真实性表明态度,但绝不能涉入会计工作本身。公司的经营者也同样,与出资人权利相比,只不过是介入会计工作的阶段有所不同而已。基于经营管理权的完整性,它可以对会计工作的形成过程予以合法性地指导,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予以阶段性地确认,对错误失实的会计信息予以纠正,并最终利用既成的会计信息,更好地行使经营管理权。把会计权利从出资人权利与经营管理权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塑造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并通过公司内部的权利制约机制来发挥会计的职能。 三、会计人员法律地位的重塑 会计人员之所以在会计实践中,受制于公司出资人或经营者,不是出资人或经营者过于强大,而是会计人员过于弱小,即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重塑其主体地位除真正赋予其会计权利以外,还应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会计人员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会计法应根据具体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不同要求,提出会计人员从业的资格问题。既包括积极资格,如专业教育、工作经历、政治状况等方面。还要包括消极资格,如劣绩表现、兼业禁止等。其重要意义在于制定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规范会计人员,同时造成从业上的压力,使其珍惜取得的从业资格。其次,通过建立会计人员的行业机构等渠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完善对会计人员法律上实体权利及诉权的规定,真正在会计权、出资人权利、经营管理权之间形成制约机制。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权的行使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出资人权利、经营管理权;反之,出资人、经营者也可通过审核财务报告、诉权等渠道来制约会计权。其三,加重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强化其主体资格。在公司实践中,会计人员与经营者共谋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这并不可怕。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加重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但是现行法律制度在这方面却不尽完善,我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便是一例,对其法律责任的形式仅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类,没有规定民事责任。在具体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公司法关于董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既明确使其承担个人民事责任,又规定出合适的责任追究渠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会计目标应该表述为:会计人员在依法享有会计权利的前提下,有效地履行义务,创造出既忠实于会计现象又对社会有着较高利用价值的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 吴联生·财会通讯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在评述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会计的历史发展,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研究,并试图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重构。 一、对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简要评价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它们都是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会计具体目标的阐述。由于它们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相对于这一环境,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它们仅仅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未从会计环境的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考察,故它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受托责任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其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与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确定的。在这种环境中,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关注着受托资源的保值与增值,甚至委托方还可以向受托方提出管理受托资源的具体要求①。一旦受托方未能完成既定的受托责任,委托方可以更换受托方。“受托责任观”形象地描绘了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贡关系及其会计在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中的作用。因此,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有效地反映资源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②。笔者认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的具体目标,但这项具体目标并不能包含会计的所有目标,其原因在于:(1)从广义上讲,受托责任的确无处不在。但是,与会计相关的仅仅是基于财产所有权上的受托责任。会计可以反映企业对所有者、债权人的受托责任,但职工对企业的受托责任、下级对上级的受托责任,往往并不是通过会计来反映的。虽然两权分离之前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也存在着受托责任,但这种受托责任往往反映为所有者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在财产所有权上,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不存在受托责任关系,会计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反映所有者与雇员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是为更好管理企业服务。在现代社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企业仍普遍存在,它们仍是“受托责任观”最好的反证。(2)“受托责任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必须具备明确的受托方和委托方。只有这样,委托方才能根据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决定是否对该受托方继续予以委托。而在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已成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机制,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广大证券持有者是上市公司所拥有资源的委托方,但他们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即委托方的具体人员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受托方可以说是确定的,而委托方则是不确定的。同时,潜在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在财产所有权上并不存在受托责任关系,而他们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可见,“受托责任观”并不适合作为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企业之会计目标。(3)“受托责任观”所认为的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际上强调的是会计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但是,自从会计产生以来,为企业内部服务一直是会计的重要职责,即使在现在,管理会计仍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显然,会计的这一重要目标已被“受托责任观”所忽略。 “决策有用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在这种环境下,股东和债权人虽仍参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他们同时关注着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和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此时,会计已不仅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便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值得肯定的是,它完美的解答了潜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的问题,他们不需要了解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是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然而,“决策有用观”仅仅以这特殊的历史环境为基点,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很多,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职工团体与个人以及其它利益关联者。因决策需要而利用会计信息,最贴切地说明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目的;至于政府中的部分部门、职工团体与个人和其它利费关联者,政府将会计信息作为进行宏观调控决策的依据,职工团体与个人将会计信息作为去留决策的依据,其它利益关联者以会计信息作为可否继续保持某种经济关系的决策依据。但是,对税务部门来说,他们利用会计信息,并不需要作出任何决策,而是仅仅以此为据对企业进行征税。显然,“决策有用观”并不适合于这一现实。(2)“决策有用观”同“受托责任观”一样,注重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而忽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当然,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部门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点上看,“决策有用观”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决策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它还包括预测、分析、控制等内容,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并不能代替会计为企业管理服务。可见,企业管理部门利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为了决策,会计也不仅仅只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3)即使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经营者都是为了决策而使用会计信息,但由于决策内容的差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迥然不同,不仅外部使用者与企业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不 同,而且不同外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异也很大。从这一点上看,“决策有用观”的作用不如“受托责任观”,因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标准上基本一致,无非是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由此,我们认为,用“决策有用”概括在内容上具有很大差异的会计信息需求,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二、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构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形象地描述了某种环境中特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具有特定需求情况下的会计目标,但它们却未能概括会计的所有目标,其真正原因在于它们未能从整体上考察会计目标,试图以某一具体会计目标来代替整体目标。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认为,会计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计,其基本会计目标是一致的,而具体会计目标则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相同,因会计主体的不同而发生差异;基本会计目标适合于所有历史环境下的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具体会计目标则仅仅适合某一环境下的某一具体会计信息使用者。事实上,我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是从会计的具体目标开始的,只有通过具体目标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抽象出具有共同性的特质。 (一)具体会计目标。 具体会计目标是会计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针对具体的信息使用者时所具有的,它直接体现了会计在这一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职能。当然,会计目标应在会计职能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工是通过对具体会计目标及其在现实中的可行性的考察而获得,一旦某项具体会计目标可行,便可以认为会计具有与该项具体会计目标相对应的职能,否则,即不具有这项职能。 在单式簿记时代,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交换。单式簿记作为会计发展的最初形式,对政府来说,是要借助它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为贯彻“量人为出”的财政原则服务;对民间商业与手工业来说,则要通过它来核算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这一所企望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其目标是要为政府与民间商业及手工业核算收支,满足它们对各自收支状况及其结果的信息需求,故古代数学家从记帐、算帐、报帐、用帐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对会计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结论。可见,这一时期的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具有核算的职能,也仅仅具有核算职能。 随着12-1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的出现,会计逐渐由单式簿记发展阶段进展到复式簿记发展阶段,簿记学的产生则以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joIo)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的发表为标志。卢卡·帕乔利在谈及经商必备的条件时说:“……应该使用借贷记帐法,因为借贷记帐法是记述经商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法。这对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系统的记录而仅凭商人的记忆,那将不 胜其烦,也会遇到困难,以致无法从事经营。”⑤而德国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歌德(Goethe)则对复式簿记给予更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每个精明的商人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利用它”⑥会计的这种发展,亦源于会计具体目标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商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核算收支了。考察当时的会计环境和会计实务,可以发现会计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1)为商人提供其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和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的信息;(2)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债务方面的信息。无论是对财产、交易的反映,还是对债权、债务的记录,会计都是为商人管理商业经营活动服务的,从而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也正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圆满地完成了两大具体目标,会计方能深受商人们的好评。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所进行的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自此,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在此期间,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企业的最基本经营组织形式。在这类公司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种情况也相应引起了这一历史时期具体会计目标的变化:(1)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2)为公司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成本管理;(3)为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从这些具体目标中可以看出,在会计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会计的反映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与受托关系不仅进一步复杂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此时,会计除实现上述目标外,还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它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其后,正是在这些具体会计目标的引导下,会计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最终确立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对独立的地位。 上述可见,处于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会计,具有不同的具体会计目标。当然,处于同一历史环境下的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其具体目标也不同,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其具体会计目标显然存在差异。 (二)基本会计目标。 具体会计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便是基本会计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对于基本会计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系统,它通过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不断对系统要素的运行进行控制,最终产生出符合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运行的基本依据。满足了这些需求,也正是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当然,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也不一样,产生的会计信息自然也不相同。 2、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要满足需求的信息类型。会计信息系统到底应提供怎样的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美国会计学会(AAA)1964年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ASOBAT)开篇便把确定会计领域,建立可据以判断会计信息的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然而,该说明书只把“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可定量性”等四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的标准,并简单地把会计定义为“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⑦而并没有真正回答具有怎样内容的信息才是会计信息这个关键性问题。事实上,会计信息的内容因具体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单式簿记时代:有关收支的信息即是这一时代的会计信息在复式簿记时代,所有与财产、交易、债权、债务及损益相关的信息是这一时代的会计信息;到了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以后,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都可划归会计信息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与以往有所不同。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时代的会计信息,由于它只是为了反映已经发生的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无论它是为经营者还是外部使用者所使用,它都是一种历史性信息。处于股份有限公司时代的会计,为企业外部人所提供的信息,也仍是一种历史性信息,因为股东仅据以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债权人仅要了解公司当前的偿债能力。然而,处于科学管理运动蓬勃发展之中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者们,深深感到了控制成本的必要性,他们要求会计在提供历史信息的同时,还要提供面向未来的信息。在“标准成本”这一命名正式被人们认同之前,已存在着“预计成本”、“估计成本”、“预测成本”、“预算成本”、“规划成本”等名词;赢得“标准成本会计之父“荣誉的G,查特·哈里森(G·ChanerHarrson)则主张进行科学的事前成本计算。可见,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已不仅仅是历史信息,它已包括未来信息。当然,那时的未来信息还仅局限于为企业管理,者所使用,只是到了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的内容才进一步得到扩展,这时会计信息除包括历史信息外,对投资者来说,还包括所有与证券价格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无论给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企此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又包括未来信息。 3、会计信息的供给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依据,作为会计信息系统重要环节的报告,也是由会计信息需求所决定的。至于随时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尽可能地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比较少,所要求的会计信息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讲它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很多,很不固定,且需求多样化,这种情况下若要随时满足这样的需求,便有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为使会计信息最大可能地满足需求和节约成本,证券市场下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会计目标由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构成;具体会计目标因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存在着共性,它就是会计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随想——何谓会计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不以为然。会计不就是替人家记账、算账的“账房先生”吗!没有错,但是,时态搞错了。那是会计的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奠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现代公司制度)与金融市场基础上的现代会计,早就告别了人们所熟悉的“账房先生”。今天,我们不能离开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谈会计。 为何一向被人们认为“雕虫小技”的会计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连国家首脑都在关注会计?我想这一切都源于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会计的服务对象逐步扩大。会计从为某个企业服务走向社会化,它已成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服务行业,服务对象呈现社会化特征。与此同时,会计的内容也得到拓展,开始突破了单纯为企业内部记账、算账的局限,增加了报账和查账,从而为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化职能开辟了广阔的开地。由此也促进了会计的职能从简单考察企业内部财产“经营责任”(Stewardship)关系,发展到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从而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均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时,会计数字意味着什么(What do the accounting numbers mean)?意味着“利益争端”!会计信息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或财富转移的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冲突的功能。也许正是这种协调功能推动着人们遵循或违反财经法规,换句话说导致会计舞弊行为泛滥的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或政治利益驱动。利益冲突导致会计信息必须透明化,从而推动会计的发展。这时,“账房先生”当然不再是会计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从独资、合伙企业发展到公司制度,出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基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适应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会计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由此,会计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也标志着会计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开始使人们难以回答“何谓会计”。特别是在凡事必先强调“基本概念”的中国,要是概念不清那可算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了。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一个本科学会计专业、后来研究生学管理会计的师弟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假期回家,人们都以为他“升官”了。因为人们以为他过去学的是“会计”,现在学的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人可不就是“升官”了!看来“管理会计”这个名称在中国的出现,使人们一时难以理解何谓会计。有人认为管理会计这个名称的引进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由此否定管理会计名称的合理性。其实,我们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而不能“刻舟求剑”。对于现代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传统的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记得葛家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已有五百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由于这一系列变化,对会计的基本认识,例如会计的对象、职能、性质甚至会计的定义,人们都觉得有重新探讨和研究的必要。”为此,我也曾经认真探讨和研究过,但终究没有明确的结果,得到只是更多的疑问和困惑。 既然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都挂上“会计”两个字,总得有点关系吧。我以为“同源分流”恰当地描述了两者的关系。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是Accounting for Financing,具有社会化特征,而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就是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具有企业化或个性化特征。而这一切都与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密切相关,都依赖于“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受托责任”。我们今天的社会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点。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外部“受托责任”变得模糊起来,而企业内部“受托责任”则变得复杂化和层次化。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外部“受托责任”,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受托责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一种“受托责任”会计。那么,如何保证会计履行其内外部的“受托责任”呢? 我倒觉得,如果站在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会计,过去那种只将会计局限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观念恐怕还是有点过于狭窄。我以为,不仅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属于会计的范畴,即便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也应当属于会计的范畴。 在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环境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远离企业经营主体,只能通过以“公认会计原则”为依据编制的财务报表等信息间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财务会计通过提供财务报表履行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但是,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本身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仍然需要由企业外部“受托责任”以外的第三者来评价。注册会计师审计承担了这个角色。注册会计师审计对财务会计的外部介入,促进了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和准则化进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视为会计外部(社会)职能的扩展和强化。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也更加复杂。企业管理进一步向分权化方向发展。由此,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多层次、复杂化的“受托责任”链条。企业内部各个分权组织(部门)通过绩效报告(Performance report)完成对上一级组织(部门)的“受托责任”。这些绩效报告同样需要由独立于该分枝组织(部门)的第三者来评价。内部审计就承担了这个角色。内部审计可以视为会计内部(企业)职能的深化。记得杨时展先生说过“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我觉得,会计的职能(外部的社会化职能与内部的企业化职能)也将因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而得到强化和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是会计“受托责任”的必然延伸,因此也属于会计的范畴。 由此,我认为奠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会计,其职能已经分化为企业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的统一。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地分化为社会化与企业化的统一。审计(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就是会计职能的扩展、强化和深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构成会计的基本框架。 如此一来,何谓会计呢?坦率地说,我也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概念。但是我深信,复式簿记和货币计量绝不能代表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只能代表簿记。我认为对于一个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会计没有必要过早地给予定义。正是因为我们还不能明确地知道何谓会计,我们才有必要不断地对会计进行探索和研究。也正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何谓会计,会计才显得魅力无穷。换句话讲,如果我们今天已经清楚何谓会计,那么,会计将显得索然无味。 最后再问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会计还能活过21世纪吗”?我的回答是肯定能!您要问我依据何在?我的依据就是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和普遍存在的受托责任离不开会计!不过,我同时认为,由于未来的信息资源共享,会计的作用范围将会日益扩大且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其作为学科的独立性可能会减弱,会计学科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但不论如何,对于会计的未来命运,我的态度是:“不必过虑,但也不能无忧”。 闭上您的眼睛,再想像一下会计师的形象吧!
马克思 在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远古印度公社,已经有“一个记账员,在登记农业帐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一切事情”。——《资本论》 “过程的控制与观念的总结”
投入 产出 会计 效益
授权经营 所 有 权 经 营 权 经济监督 会 计 业绩汇报 索取报酬
债权人 债务人 财务状况 借 款
银行 财务状况 贷款 贷款使用情况 企业 企业
投资者 资金 信息 资本 市场 股票 债券 企业 企业 资金 资金 信息 资金 投资者
科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点 投 资 者 员 工 经营者 企 业 政 府 债权人 客 户 供应商 潜在投资者
孔子 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孟子》
马克思: “过程(指商品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的个人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重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资本论》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对象 第二节:会计要素 第三节:会计等式 第二章练习题 学术资料
第一节:会计对象 储备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一、会计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储备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工业企业资金及其资金运动 资金 投入 货币 资金 筹备 资金 生产 资金 成品 资金 货币 资金 资金 退出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会计对象 二、会计的特点:指会计和其他经济核算 的不同点。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 节,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 有三个基本特点: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第二节: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六大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第二节:会计要素 一、资 产 定义: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一、资 产 定义: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分类: 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特征表现: 1、资产是由以往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 2、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3、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4、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资 产 企业资产构成示意图 流动资产 非流 动资产 现 金 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 待摊费用 应收及预付款项 存货等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资 产 流动资产 非流 动资产 现 金 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 待摊费用 应收及预付款项 存货等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其他资产 股票投资 债券投资 其他投资 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等 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长期待摊费用冻结存款等 企业资产构成示意图
第二节:会计要素 二、负 债 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征表现: 二、负 债 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征表现: 1 、是现时存在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经济责任或经济义务。 2 、必须能以货币确切或合理予以计量; 3 、需有明确的债权人和偿付日期; 4 、必须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二节:会计要素 三、所 有 者 权 益 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构成: 1 、实收资本 — 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 、资本公积 — 包括资本 ( 或股本 ) 溢价、接受捐赠资产等。 3 、盈余公积 — 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4 、未分配利润 — 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负 债 流动负债 长期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票据 应交税金 应付利润 其他应付款 预提费用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或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 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 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 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 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 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企业负债构成示意图 企业所有者权益构成示意图
第二节:会计要素 四、收 入 定义: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 四、收 入 定义: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 1 、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 、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 、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 、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第二节:会计要素 收入构成 : 1 、主营业务收入 — 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如销售产成品的收入。 2 、其他业务收入 — 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出租、运输收入等。
第二节:会计要素 五、费 用 (一)定义: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五、费 用 (一)定义: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二)特征: 1 、费用发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发生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 2 、费用的发生一方面要导致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会导致资产形态的转换。 3 、费用要以收入来补偿,本身及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4 、费用和成本虽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都属于费用,但人们通常将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又称为成本。
第二节:会计要素 (三)构成 : 费用按其用途和得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分为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1.产品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有关并计入成本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 2 .期间费用: 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第二节:会计要素 六、利 润 定义: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特征: 六、利 润 定义: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特征: 1、 利润是收入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配比的结果。 2 、利润是广义的收入和广义的费用相抵后的差额。 3 、利润将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第二节:会计要素 利润构成 :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 2.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后的余额。 3.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投资净收益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 4.净利润 —— 利润总额减去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
收入是指由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 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 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 销售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是指由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 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 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制造费用 利润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净 利 润 费用 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 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 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第三节: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一 资产=权益(原始形态)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基本形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转化形态) 定义: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 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 衡式。 会计等式一 资产=权益(原始形态)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基本形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转化形态)
第三节: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二 收入-费用=利润(基本形态) 收入=费用+利润(转化形态) 费用=收入-利润(转化形态)
第三节: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初始形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结果) 收入-费用=利润(动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结果) 资产+费用 =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金占用)= (资金来源)
第二章练习题 练习一 一、目的:了解和熟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的分类。 二、资料:新光工厂 2001 年元月 1 日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如下: 1.生产车间厂房 2。生产车床用的各种机床没备 3.运输卡车 4.正在装配中的车床 5.已完工人库在的车床 6.制造车床用的库存钢材 7.向新沪厂购人钢材的未付款项 8.尚未缴纳的税金 9.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 10.供应科采购员预借的差旅费 11.国家投入的资本 12.本月实现的利润 13.生产计划科用的电子计算机 14.从银行借入的短期借款 15.库存生产用汽油和油漆 16.股东投入的资本 17.存在银行的款项 18.外商投入的资本 19.财会部门库存现金 20.库存生产用煤 21.仓库用房屋 22.应付电业局代扣职工电费 23.应收售给光明厂的车床货款 24.企业提存的应付福利费 25.库存机器用润滑油 26.生产用锅炉 27.应付新星工厂的货款 28.国家投入机器设备 29.国家投入流动资产 30.厂部办公大楼 三、要求:根据所给资料区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
第二章练习题 练习二 一、目的:了解经济业务发生后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 二、资料:光明机械厂 2001 年 2 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 .国家投入货币资本 30000 元,存人银行。 2 . AB 公司同意将光明机械厂前欠的货款 60000 元作为该公司对光明机械厂的投资 ( 债转资 ) 。 3 .从银行提取现金 7000 元备零用。 4 .通过银行收回大兴工厂前欠的货款 45000 元。 5 .以银行存款归还向银行借人的流动资金借款 150000 元。 6 .联营单位滨海机床厂以投资的形式对光明机械厂投入新机器 3 台,价值 90000 元。 7 .购人钢材 45000 元,已验收入库,货款用银行存款支付。 8 .收回大连机器厂前欠的货款 79000 元,其中 20000 元直接归还银行短期借款,其余 59000 元存入银行。 9 .厂长王亚萍出差预借差旅费 2000 元,付现金。 10 .出售不需用的新机床 4 台,价值总计 128000 元,款存银行。 11 .购入材料 66000 元,已验收入库,货款未付。 12 .向银行借人流动资金借款 140000 元,并转存银行。 13 .生产车间领用材料 32000 元,用于产品生产。 14 .向江南机床厂购入车床 5 台,总计价值 50000 元。车床已验收入库,货款暂欠。 15 .向银行借人短期借款 24000 元,直接偿还前欠永宏钢铁公司的货款。 16 .联营期限已满,按规定将联营单位新星机械厂的原投资 40000 元用银行存款退回。 17 .企业将资本公积金 10000 元转增资本。 18 .青胜蓝公司投入货币资本 60000 元,其中 40000 元存入银行, 20000 元直接归还前欠耀辉工厂的货款。 19 .用银行存款缴纳应交税金 25000 元。 20 .用银行存款支付应付锦华公司 ( 投资单位 ) 的应付利润 36000 元。 三、要求:分析每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和权益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
学术资料 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 吴祥云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1993年我们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这对我国基本准则的构建乃至会计实务的指导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形式的不断出现和我国具体准则的陆续出台,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不利于具体准则的建设和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对会计要素定义的修订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原则 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必须是为确认与计量提供依据,特别是为确认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要素的定义必须置身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必须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受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等的制约。各概念之间必须前后一致,富有严密的逻辑。如果离开了整个概念框架来研究定义,容易顾此失彼、我们认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即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体现其本质特征;(2)一致性,即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在逻辑上保持一致;(3)通俗性,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做到文字通顺,语义流畅,符合汉语的习惯,容易为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二、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 会计要素个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容易与会计帐户相混淆;少了,就难以覆盖现行会计报表内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完整性。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体系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组成。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体系则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等7个会计要素组成,而美国FASB所定义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入、费用、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10个。不管会计要素有几个,只要其体系严谨、逻辑一致,能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就是一个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从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看,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均是狭义的,排除了利得和损失。这样将导致利润与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不等,会计要素之间本应存在的勾稽关系受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该会计要素体系无法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一些广义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收入与费用类似的广义定义,让它们涵盖利得和损失的内容;二是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删去“利润”这一会计要素。我们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适合采用第一方案。对比基本准则中的“收入”定义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收入》中的“收入”定义,可以看出,收入准则虽然未包括营业外收入,但已大大地扩展了基本准则的收入外延,如果能对收入准则的收人定义进行修订,则相比于“利得”和“损失”概念,比较容易为我国广大的会计人员所接受。 至于这些会计要素的主语,国际会计准则是采用“企业”,而美国是采用“特定主体”。我们认为,既然是会计基本概念,立足点就应更高,不应只是企业,而应该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非盈利组织,而且会计要素的主语应与会计主体假设相一致,而会计主体与作为企业的法律主体有时是不一致的,特别是随着基金会计的发展,基金会计主体和企业主体是分离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会计要素的定义可以用“某一特定主体”作主语。 三、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要素 根据以上的构思,以下对我国的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逐一探讨。 (一)资产。会计要素定义中最重要的是资产的定义。会计学上的“资产”在经济学上是“经济资源”的概念,正因为有了这些资源,才会有对资源的主权问题,才会有这些资源的流入与流出的问题,才会有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费用等问题。同时,资产的定义是所有会计要素内在有机联系的核心,比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资产的内涵界定为“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未来经济利益”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收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费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负债是现在承担的未来经济利益牺牲的义务等。因此,科学地定义资产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的关键。 那么应如何定义资产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考虑资产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考虑如何将它中国化地表达。美国FASB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澳大利亚对资产的定义与美国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它强调资产是“被企业控制”的,而不提“获得”。国际会计准则和新西兰也都认为资产是“为企业所控制”的,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而新西兰认为是“服务潜力”。虽然各国的表述各有差异,但都基本上揭示了资产的基本特征,正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定义资产时提出的资产三大特征。第一,资产包含未来经济利益,其中,未来经济利益表现为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能力;第二,企业能从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或控制别人得到这种利益;第三,引起企业获得这种利益、控制别人获得这种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已经发生。而我国基本准则中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相比较而言,这个定义没有指出资产的实质,而且“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三者是不能并列的。我们在修订资产定义时,美国FASB所概括的资产三大特征可作为我们定义资产的参考,但不能照搬。 1、关于资产的内涵。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认为资产的内涵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加拿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应当说,两者都是为了强调资产的有用性或盈利性。将资产内涵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过于抽象,而且未来的经济利益在多数情况下绝对不是单一资产创造的,如何将既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各项不同的资产之间,在会计上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和目前会计上还不可能确认为资产的其他项目,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之间进行分摊实属难题。况且,资产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但具有经济利益的并不一定是资产,比如,稳定且优良的客户群、广泛而高效的销售网等。相反的,是资产就是一项资源,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必然是企业的资产,从这一点看,将资产理解为“资源”更科学。因为将资产的内涵理解为“经济利益”会混淆利益和产生利益的基础。但仅仅理解为“资源”还不够,难以为某些特殊业务提供确认依据,比如,在资产未来可收回价值小于帐面价值发生资产减值时,应对资产的减值作出会计处理,因为该经济资源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要减少,虽然资源尚在。因此,我们认为,“是否包含未来经济利益”应成为判断资产之所以为资产的一个核心标准,也是定义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依据。所以,资产的内涵应是“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关于特定主体对资产的权利。某一特定主体与作为资产的“经济资源”究竟存在怎样的权利关系,是资产概念的另一实质问题,美国FASB认为是“取得或加以控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是“拥有或控制”,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控制”。我们认为,如果将资产的内涵理解为“经济资源”,则资源是“拥有或控制”而不是“获得或控制”。“拥有”自然地有“控制”权,将“拥有”和“控制”并列,有重复之嫌,而且企业的资产和是否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并无必然联系。我们认为,只有被企业实际“控制”才是资产的基本特征,典型的例子就是融资租赁。作为出租方,在融资租赁期内,对租赁物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但与该租赁物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转移给承租方,出租方对租赁物并无实际的控制权,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而承租方对租赁物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拥有控制权,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因此,正如《资产计量论》第38页所述:“提出资产确认的‘实际控制权’是有客观基础的,以实际控制权确认资产,是资产确认的一种科学的思想,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合理标志”。而且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控制”一词已无法回避,《投资》等其他具体准则都已引用该词。所以,我们认为,某一特定主体对资产的权利是“控制”。 3、关于资产的来源。大多数国家认为,资产来源于“过去的交易与事项的结果”,也就是说,会计只对历史信息作出反映。在此次资产定义的修订中,是否有必要保留这一限制条件 我们认为,“‘过去的交易与事项”可以删去。因为:(1)从会计的发展史看,会计对象已经历了商品运动(WG—W……)、简单的价值运动(G-W-G……)和价值增值运动(G—W—G’……)的过程,会计对象已不仅限于过去的价值增值运动,还着眼于未来的价值增值运动,这势必使资产的定义不能再局限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2)从刚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看,再强调“由于过去的交易与事项”已没有意义,只要合约已经签订,风险和报酬已经产生或转移,相关资产和负债就可以确认。如果继续保留“过去的交易与事项”这一限制条件,会使得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和未来事项难以纳入资产负债表,而未来的财务会计发展一旦突破实现原则,“过去的交易与事项”将会被打破。(3)从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实务看,目前将“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放在资产定义中的目的,也仅仅是为进一步说明资源的来源,更多的是带有说明的成份。资产既然是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那么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必然已经发生,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因此,我们建议,在资产的定义中不必说明其来源。 除此之外,我国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还有“能以货币计量”这一定语。“能以货币计量”(准确地讲,应是“能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是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问题,一般认为不是资产的本质特征。只需在关于要素的确认标准中规定,没有必要在要素的定义中进行规定。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所能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负债。负债的定义应与资产的定义相呼应。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负债有三个特征:(1)它表明了某实体当前对其他实体的义务或责任,该责任将会在未来特定日期通过资产的转让或使用来清偿;(2)这种义务或责任使企业无法避免未来的利益牺牲,或选择的余地很小;(3)导致企业承担义务或责任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 FASB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于当前义务引起的经济利益未来可能的牺牲,该义务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负债的定义与美国完全一样。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是:“负债是当前所承担的义务,该义务是由过去的事项引起的,清偿该义务将导致企业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尽管各国的表述有所差异,但都认为负债是一种经济义务或经济责任,都抓住了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这一本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认为负债是“经济利益的牺牲”或者必须“转移的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加拿大采用了列举的方法进行表述:“将来要通过转交或使用资产,或提供劳务,或放弃其他经济利益”;我国台湾则将“经济利益的牺牲”描述为“将以提供劳务或支付经济资源之方式偿付者”。 我国基本准则将负债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定义为债务,在形式逻辑上犯了重复定义的错误,也未能揭示出负债的本质特征,“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并不能概括负债的各种解除或了结方式。比如,企业可通过“债转股”方式把负债转化成股本,此时并不“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负债,但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因此,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表现形式应是最终资源的减少,而不是“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 此外,在负债的定义中,“现有”一词是必要的,这体现了会计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即企业过去已经履行完毕的义务或尚未发生的未来义务,都不构成企业的负债。同时,“现有”还表明负债是基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将负债定义为: 负债是某一特定主体需在未来减少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进行清偿的现时经济义务。 (三)所有者权益。美国把所有者权益称之为“权益”,认为“权益是实体在资产减去负债后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权益的定义与美国完全相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一定义有两点不足:一是主体定位不合理,会计要素应以主体假设为基础进行定义,并保持首尾一贯;二是未揭示它与资产、负债要素的联系。我们认为,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两个特征,一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的权益;二是所有者权益是通过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计量的。但应注意的是,企业资产减去企业负债后的剩余余额只是所有者权益的表现形式,这个恒等式只能是说明所有者权益在计量上的意义,而不是权益的内涵,我们不能说所有者权益就是资产减负债,因为,资产减负债后还是资产性质,所有者权益既不是资产本身,也不是资产减负债的差额,而是对这个差额所拥有的权益,即剩余利益。因此,我们建议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某一特定主体的所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 (四)收入。美国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由于生产或制造商品、提供劳务以及其他构成企业当前主要或中心业务,而带来的资产流入或改善以及债务的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国际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些总流入导致权益除所有者投入以外的增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该定义有两点不足:一是将“收入”定义为“营业收入”,属循环定义;二是未能揭示出收入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收入的表现形式应当是经济资源的流入,具体地说,就是资产的增加或(和)负债的减少,即,最终表现为净资产的增加,它应当是日常活动过程中所“赚取”或“实现”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与基本准则相比,该定义抓住了经济利益的流入这一本质,但其中的“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与要素定义的主语不符,犯了文义逻辑错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收入概念是狭义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广义的收入定义,而我国现行的收入定义是狭义概念,即派生收入的经营活动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它不包括非惯常性的利得或营业外收入。在上文已论述过,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没有利得和损失,会计要素的定义难以为所有的经济业务提供确认依据,根据中国目前的实务现状,需要修订狭义的收入概念为广义的收入概念。 此外,强调收入和费用涵盖会计期间是必要的。收入是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费用是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利润形成于特定的会计期间,这与会计分期假设协调一致。如果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没有涵盖会计期间的概念,则不符合收入、费用是对一定会计期间企业日常活动进行动态描述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某一特定主体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由于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五)费用。美国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由于生产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从事构成企业其他的持续的主要的或中心的业务而发生的资产的流出、耗用或者负债的承担(或兼而有之)”。这个定义是和狭义的收入定义相匹配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耗用,或者负债的发生,从而导致分给所有者以外的权益的减少”。这个定义包括了“损失”内容,是和广义的收入定义相对应的。两者都抓住了费用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的本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该定义将费用定义为耗费,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也未能揭示费用的本质。我们认为,和收入要素相对应,我国的费用要素也应采用广义的定义,并抓住费用会最终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或牺牲(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的特点来定义,因此,建议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某一特定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由于日常活动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六)利润。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利润这一会计要素,这可能是因为收益和费用都是广义概念,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额,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美国FASB也未给利润定义,但利润作为会计要素在数量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按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配比出的利润,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全面收益的概念,美国FASB将综合收益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权益在报告期内,除业主以外的交易,从其他事项和情况中产生的权益变化。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个定义中的利润并不包括前期损益调整,体现了总括利润观与本期营业观的折中态度,是上述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差额,其口径大小与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要素是一致的。但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与资产、负债等要素中强调的经济利益内涵没有挂起钩来,如果继续沿用老的定义,将会与新定义的资产、负债等其他要素相脱节,不能体现利润的“经济利益的净增加额”这一本质。况且“经营成果”的含义较模糊,除财务指标(利润、销售收入等)外,一些非财务指标,比如,销售渠道、市场份额、客户群体等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经营成果”。因此,我们建议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某一特定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从事日常活动而产生的、除资本投入或分派以外的经济利益的净增加额。 以上会计要素定义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特定主体为主语,以经济利益为主线,既揭示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又阐明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练习题 学术资料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定义: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逻辑、事理的推断和假设。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的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限定,会计的目的是通过价值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及时的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以便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千变万化的会计对象和方法在空间范围内,在时间界限上,在计量方式上作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这些性质规定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条件。因为这些限制和规定都是为了达到会计核算的目的而假定的,所以也称会计假设。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 计 前 提(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假设 定义: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是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凡是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在会计上都设定为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独立于财产所有者之外的会计核算单位。独立的记录与核算单位有关的经济业务,严格排除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而属于其它单位的或所有者本人的收支活动。 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3、实行独立核算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所有的法律主体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都具有法人资格(法律主体)。比如一个集团的法人代表领导若干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单位。 会计主体确定后,会计人员只是站在特定的会计主体的立场,核算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从而确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有了会计主体这个假设就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便于就特定的主体规定一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经济业务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来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会计核算应当建立在企业是持续的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前提之下。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应该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基础上。有了持续经营假设,对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折旧、费用的分期提取摊销才能正常进行。否则,资产的评估、费用在收益期分配、负债按期偿还,以及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将无法确认。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三)会计分期假设 定义: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及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可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年、季、月)来反映。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进行的,会计要连续不断的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考核,必须将无限的经济活动期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期末的资产的存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按会计期间结算帐目,定期进行会计总结,报告会计信息。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只有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依照会计期间分期记录、计算、汇总和报告,才能达到会计预定的目标。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会计年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期间划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其年度、季度、月度的起讫日期都采用公历日期,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企业的成本计算需要按月计算。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损益情况都需要按会计期间编报。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且其币值不变。也就是会计核算还必须采取货币计量并假设币值是稳定的为前提。但币值不变是一种假设,所以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前提最好改称为币值不变前提。 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计量,即将会计对象的一切内容都转化为统一的货币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各种劳动占用和耗费的形态不同,性质各异,计量的方式有多种,实物量度以不同质的实物数量为单位,劳动量度以时间为单位。在会计核算中物化劳动换算为时间量度是相当不容易的,不同质的财产物资又不能用同一个实物量度去汇总,只有采取货币量度才能便于对不同形态的劳动耗费用同质的量度去衡量。 三层含义: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 ( 1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 ( 2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手段并以币值相对稳定为条件; ( 3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对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外资和合资企业,也可以选用某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会计报表应折算成人民币进行反映。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是一般的等价物,从价值形态看,尽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异,性质不同,但其价值形态是同质的,可以进行汇总比较计算。 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情况下,会计主体应确定以某一种国家的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我国企业货币计量主要采取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这为确定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可比性的原则提供了条件。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用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在向国内编制会计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货币计量包含着币值稳定的假设,即设定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的,当货币本身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可以抵消时,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波动,仍按照稳定的币值计量进行会计处理。 会计原则是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会计前提是以有限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因而并不完全确定,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和科学论证。一旦条件不成立,我们则要放弃这些假定。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定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在核算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内容如下: (二)确认、计量报 告的一般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 (实际成本核算) 2.权责发生制原则 3.配比原则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 本性支出的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 的要求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 4.明晰性原则 5.及时性原则 6. 一贯性原则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 般原则 1.谨慎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 3.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1、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要实事求是,传输事项的真相,忠实和盘托出,不加丝毫掩饰。并且要求信息经得起信赖和验证。 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用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联。相关性的具体表现视主体内容而定。如果是用于投资决策,相关所指的就是具有影响投资决策的能力,如果是用来提高经济效益,相关性就是有助于增产节支、消除浪费、增加盈利。 相关性是对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要求。它能够帮助用户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结合起来,预测其结局,或者证实或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影响决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提供信息必须及时。及时就是在信息失效前就提供给用户。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3、可比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企业的会计信息如能和其他企业类似的信息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差异,从而进行改进,就可更上一层楼。 会计信息只有按照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标准处理,才能获得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经济指标。只有比较才能考核经济活动及其成果,才便于国家管理部门从宏观方面控制和指导,并据以做出预测和决策。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4、明晰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会计信息是供用户使用的,但是在信息与某些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一种障碍,就是会计信息不被某些用户所理解。不理解当然谈不上使用。存在这种障碍的原因是双方的。一方面会计作为一种专业,不可避免的要创造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是利用普通的语言赋予特定的涵义;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用户,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文化程度和经济知识参差不齐,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当然不同,要消除这些障碍,显然双方都向前跨一步,相互靠拢。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一切记录,包括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都要清晰易懂。对重要和复杂的经济业务,在报告时还要用规范化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5、及时性原则 概念: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要求: (1 ) 会计核算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当期及时进行,不得拖延。 (2 )要求企业应按规定时间定期记账、结账及编报会计报表。 目的: (1 )有助于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2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生产经营状况及其结果。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6 、一贯性原则 概念:企业的会计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应当具有稳定性,不得随意改变。 要求: 1 )要求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在会计准则许可的限度内,对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报表的口径和编制原则保持前后一致; 2 )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目的: 1 )解决同一企业信息纵向可比问题,以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使用价值; 2 )可制约和防止通过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失真; 3 )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二)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 概念: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要求: (1 )其后,财产如发生减值,应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2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历史成本的原则,是出于人们这样一个信念,即历史成本是客观经济事实 所确定的,不搀杂主观因素,经得起验证,因而是实在的,可以信赖的。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二)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原则 2 、权责发生制原则 概念: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益与费用的归属期。 要求:(1)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和付出,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处理。(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到和付出,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处理。 原因: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或事项本身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目的:公正、合理地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正确计量企业的损益。 以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作为计帐的基础,要求生产经营活动中,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换句话说,这种原则是以权益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即凡是权益和责任已经发生,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都应记入本期内。反之,凡是权益和责任没有发生,即使收付已经实现,也不应记入本期内。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二)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原则 3、配比原则 概念: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方式: 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派生。 (1) “ 因果配比 ” :将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如,将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2) “ 时间配比 ” :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将当期的收入与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相配比。 目的:主要在于保证期间损益计算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为了使配比结果赋有意义,配比原则有个附则,称为受益原则,就是费用谁受益,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二)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原则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概念: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 ( 或一个营业周期 ) 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 ( 或几个营业周期 ) 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要求:(1)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反映;(2)将收益性支出列于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 原因(1)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在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2)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当期发挥作用。 目的:保证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正确性。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 、谨慎性 ( 稳健性 ) 原则 概念: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要求: (1)不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 (2)应当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用不导致企业增加盈利的做法; (3)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预计收入,但可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目的:防范和化解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只有在要作出职业判断时才采用; 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的原则,合理的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对预计发生的损失,可以计算入帐,比如提取坏帐准备,批准加速折旧,对存货计价采取后进先出等。但对可能发生的收入、收益则不能计算入帐。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2 、重要性原则 概念: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 要求: (1)对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2)对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的次要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 目的: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判断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1)从质上讲,当某一事项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 (2)从量上讲,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2、重要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视信息的性质和用户的需要而定,凡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诸如借新债还旧债,同时增加了长期负债,扩大了负债在权益总额中的比重,以及反映获利能力的盈利指标等,都与投资人的笠有关,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取决于信息的性质。但是企业赞助文教、体育活动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支出占年底利润的很小比例,不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这种信息就不重要。重要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关系最密切。用户需要的的相关又重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特别是对于影响决策的业务内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于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简化核算手续或合并反映。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概念: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原因: (1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 (2 )如果仅按其外在法律形式进行,结果不仅不会有利于、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里讲的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有时,经济业务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比如,法律可能写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事实上卖方仍享有该资产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不考虑经济实质,仅看法律形式,就不能真实的反映这笔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建立基础是 ( ) A 、会计制度 B 、会计要素 C 、会计假设 D 、会计准则
第一章练习题 9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这种要求主要体现的会计原则是 ( ) A 、一致性原则 B 、及时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相关性原则 10 、在按季度支付利息的企业,通常要按月预提利息支出,其所体现的会计原则是 ( ) A 、权责发生制原则 B 、相关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一贯性原则 11 、下列会计假设属空间范围的假设是 ( ) A 、持续经营假设 B 、会计分期假设 C 、会计主体假设 D 、货币计量假设 12 、下列各项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是 ( ) A 、营业费用支出 B 、管理费用支出 C 、财务费用支出 D 、购置固定资产支出 13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 ( ) A 、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B 、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 C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D 、企业会计凭证的种类及账簿组织 14 、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是 (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第三章练习题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资金循环和周转是 ( ) A 、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 B 、固定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 C 、储备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 D 、生产资金转化为成品资金 2 、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 3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要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通常作法有 ( ) A 、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B 、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C 、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对产品销售成本计算采用后进先出法 D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对材料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E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对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后出法 4 、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处于会计日常核算主要地位的方法有 ( ) A 、设置账户 B 、复式记账 C 、登记账簿 D 、编制会计报表 E 、成本计算 5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属于总体性要求方面的原则有 ( ) A 、谨慎性原则 B 、客观性原则 C 、权责发性制原则 D 、重要性原则 E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6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属于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原则有 ( ) A 、客观性原则 B 、相关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及时性原则 E 、重要性原则 7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属于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方面的原则有 ( ) A 、实际成本核算原则 B 、权责发生制原则 C 、配比原则 D 、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E 、保密性原则 8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包括 ( ) A 、内部监督 B 、社会监督 C 、国家监督 D 、互相监督 E 、财政监督 9 、下列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有 ( ) A 、预付全年财产保险费 B 、支出开办费 C 、购买专利权支出 D 、购机器设备支出 E 、工资性支出 10 、下列内容或作法符合稳健性原则要求的有 ( ) A 、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B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C 、物价上涨时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 D 、物价下跌时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E 、物价上涨时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11 、会计主体的独立性表现在 ( ) A 、独立于其他会计主体 B 、完全独立于上级主管部门 C 、独立于所服务单位的职工个人 D 、完全独立于本单位的投资单位 E 、独立于所服务单位的投资者
学术资料 21世纪:四大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及外延 受托责任是一个基本会计公设 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挑战 知识经济下会计基本原则浅探 郭小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将给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服务等带来全面的挑战,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既是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无形经济,它也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一体化经济。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会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其服务对象和处理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传统工业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式的需要。探索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拓展会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改革现行四大基本假设,才能全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四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e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对会计主体的择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概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将特定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于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如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会计主体的选择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而,传统的会计主体都是有形而稳定的实体组织。 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也就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可见,会计主体假设作为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作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但是,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假设成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良性”运作。 2、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都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种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上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它是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的截取一个“时间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迄日期采用公历日期。核算和报告其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描述其在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假设,是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状态,随着全球化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经营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技术项目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术项目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这些项目的开支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个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对会计信息和需求朝多层次、多文化局面发展,不同的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信息提供再以整齐划分的日历年度为标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基本含义是:统一的货币单位是会计工作最好的计量尺度,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第一,货币的币值稳定不变;第二币种的惟一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比如人力资源参与利润分配,相应对企业的财富、价值及盈利的贡献,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企业外部环境等都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内容都会被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更加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的稳定的假设。 我国加入WTO后,世贸组织要求我国会计理论进一步国际化,因此,必须加快会计法律、规划、准则等创新力度,使我国会计理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准则、制度相衔接,以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 二、四项基本假设的外延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Virtual.Corporation并开创了一些新的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E-Business.这些都冲破了企业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间隔,扩展了企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对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财务会计突破了传统时空的束缚,从而对会计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 1、会计主体有待突破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网络公司、虚拟企业”大量出现,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企业”,而且涵盖“网上实体”。由于虚拟的媒体空间中,主体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从而导致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极不稳定。会计主体概念扩展,呈多元化。首先,“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和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亿美元。网络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故网络公司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其次,企业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告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如社会责任、人力资源信息无法披露。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 2、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得到延伸,会计分期假设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找不到证据证明企业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会解散或破产。任何一个企业的成立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使命,传统企业的使命说是不断地创造利润,所以给人一种误解,持续经营即永久经营,实际并非如此。持续经营是指在完成特定使命后的时间段内不会解散或破产,完成使命后的消失是合乎逻辑的,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成立。虚拟企业设立初衷仍是生存、获利。成立之初,我们也就知道它是很快就要解散的,完成使命后解散是自然的,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从这一点说虚拟企业会计和清算会计是不同的,虚拟会计的价值计量不能以清算价值为基础。而且,会计分期也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虚拟企业具有动态性、临时性、短暂性,成员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这种联盟完成使命后即予解散,对于短暂的经营过程,人为去划分多个时间间隔已无必要,可将虚拟企业的存在期间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在其结束后编制报表,反映其经营成果。 3、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 目前纵观世界各国,一般都以本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无疑是对货币假设的创新。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交易的经营期极短,因此币值变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得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更是佐证。再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近几年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们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稀缺价值观以协议价格为计量基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风险价值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应建立产出价值观,它是被运用资源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流入作为资源的价值源泉,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建立效用价值观来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效用价值观是以一项资源对人或组织的有用性作为价值的源泉,以消除或补偿因资源使用可能出现后果所产生的费用——替代成作作为计量的基础)。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内容都会被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因而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逐步改进提供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未来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等特征,使现行会计理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会计要保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自我剖析,自我革命,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会计学。 受托责任是一个基本会计公设 《财会通讯》·徐锡洲 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币值不变这四个公设之上。如果离开了这四个公设,真难想像会计是什么样子。但这四个公设果然是最基本的?是否还有其他公设存在?如果有,其他公设是否比现有的这四个公设更基本?会计理论体系建立在会计公设基础之上的探索果真失败了?会计目标果真能代替会计公设并作为一个基本观念来建立会计的基本体系?本文就尝试研究这些问题。 一、历史的反思 第一,本世纪早期,会计工作并没像现在有会计标准可以依循,在多数情况下,会计工作的进行是基于个人的判断,也无所谓理论与体系。 会计学家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本着一种敬业精神,对真理进行探索的欲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既然要建立会计的体系,总要找一个基础,最初,会计学家们把基础选定为会计原则或惯例,我们称其为原则导向的尝试。 1932年,乔治。O.梅担任主席的美国会计师协会与证券交易所合作,对会计原则的探索作了重大的努力。在如何确定会计原则问题上,梅认为:“在考虑改善当前状况的方法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主管当局从今日流行的可接受的会计方法体系中筛选出一套对各种类型的公司都具有约束力的详细准则。……更为实际的另一选择是让股份公司在非常广泛的范围里自行选择会计方法。但是,要求它们公开使用过的方法,并保持年度使用方法的一致性。”①因而,在梅看来,原则就是惯例,正如他所说的,“会计规则比起法律规则来,更是经验而不是逻辑的产物”。②其后于193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作为公司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会计原则草案》。该报告列举了20条原则,其中包括会计科目的定义、财务报表的格式、增记资产、计提折旧正确处理法的提示,准确划分已缴股本与留存收益,正常收益与异常收益的界限等等。这份报告,作为规则和标准的混合体,一方面混淆了原则与程序性标准间的差别,另一方面这些原则和规则缺少逻辑上的一致性。 1937年,在庆祝美国会计师协会创立50周年期间,吉尔。伯思的获奖论文指出,会计原则是基本真理,主要包括历史成本估价、成本收入的合理配比、计提折旧、以销售为标志确认收益、稳健主义、缴入资本和企业积累的区别,帐务处理前后一致性的原则。 l939年,史蒂芬。吉尔曼在其《会计中的利润观念》一书中,把会计思想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惯例是构成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有四个即会计主体惯例、资产计价惯例、会计期间惯例和借贷方惯例。惯例是会计思想的第一层次。信条是第二层次,包括稳健主义、-致性、公开性和重要性等。规则是第三层次,原则是第四层次。吉尔曼认为,纯粹的原则是不存在的。 l940年,巴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标准导论》一书,是通过系统地推理建立会计原则的典范著作。关于这部著作的特点,查特菲尔德评论道:“这是第一部精心设计了一套会计原则并具体表明了这些原则与会计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集大成之作。它预示了这样一种完整的会计信条体系的发展,根据这一体系在问题尖锐前就可能推导出优选的会计核算方法。”③这本著作的第二章,标题为“观念”,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实体、待续经营、计量考虑、成本联系、努力与成就、可变性、客观证据和假定”等基本观念。这对后来公设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l94l年,美国会计学会对1936年发布的《作为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的会计原则草案》进行了修正,而以《作为公司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会计原则》发布。 l946年美国会计学会设立了一个“原则说明修正委员会”,目的是对以前发布的会计原则进行修正,并于l948年提出了修正本,改名为《作为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的会计概念和标准》,这标志着会计界开始重视基本会计概念对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作用。 虽不能给出确定的时间,但以原则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大体可以说在40年代末结束。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把会计原则这些用以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当作会计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 第二,原则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失败后,会计学家和会计团体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开始转向对会计基本观念的研究。而会计公设就成为这种研究的逻辑起点。 1953年,利特尔顿发表了《会计理论结构》一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新会计理论。可是,利特尔顿把配比观念作为会计的中心目标,而这个配比观念并不是会计最基本的观念,因而,试图在配比观念之上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955年,雷蒙德。饯伯斯在“会计理论的蓝图”中提出要建立一种与会计惯例完全无关的理论,这其中隐含着对原则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思路的反思。 1957年,阿尔文。詹宁斯提出要把会计原则作为纯理论研究的结果,并建议对会计公设进行研究。詹宁斯的建议,得到了会计学家和会计团体的重视。l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组为会计原则委员会之后,成立了一个“会计研究部”,专门对重大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l96l年,会计研究部发表了由莫里斯。穆尼茨完成的《会计的基本公设》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系统地探讨了会计公设与会计原则的关系问题,并从会计的环境分析人手,推导出三类14条基本公设,这l4条虽然都叫公设,但它们是有差别的。 第一类公设,是在研究报告的第3章探讨的,标题为:会计公设——环境,基本内容为5个公设:定量、交易、实体、时间期间、计量单位。 第二类公设是在第4章研究的,标题为“补充命题-一会计领域”,有4个基本公设,分别为:财务报表、市价、实体、推测。 第三类公设在第5章进行了研究,标题为“第三套命题一-命令”,有5个基本公设,分别为:待续经营、客观性、一致性、稳定的计量单位、反映。 直到60年代后期,公设导向建立会计体系的尝试一直在进行着,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叫人感到可惜。 我们以为,这一失败并不意味着公设导向建立会计体系研究思路的失败,因为,对会计学科来说,从最基本的公设出发建立理论体系,是其必由之路。 那么,公设导向建立会计体系的尝试,究竟失败在什么地方?张为国博士评论道:“在确定会计准则之前,应当先明确会计应做什么,即会计的目的。否则,有本末倒置之感。而会计目的是无法由会计假设推导获知的。”④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因为现代会计发展史就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那就是继公设导向建立会计体系的尝试之后,又出现了目标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并从目前的势头看,大有一统会计天下之势。 但我们却认为,公设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会计目标不能从会计公设推导出来,而在于会计公设本身的不健全,穆尼茨的《基本会计公设》专著,有几条能真正称得上基本会计公设?正是这种不健全、不完整的基本会计公设,导致了公设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失败。 实际上我们以为,在现行的四个基本公设之外,还有更基本的会计公设,就是受托责任。 第三,继公设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失败”之后,开始了以目标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努力。这种努力开始的标志,是1966年“发展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委员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l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发表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研究报告,该报告系统地研究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及时性、可比性和完整性7个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 1971年3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了以罗伯特。特鲁布罗德为首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委员会”。l973年l0月该研究委员会完成了《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从1973年起,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认识到了财务会计目标对会计标准、对会计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性,开始着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为大多数会计学家所认可。正是基于目标导向建立会计体系的尝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目前会计界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流行性认识,即会计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在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 我们倒觉得,目标导向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尝试,并不是因为这种研究思路找到了会计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从而由这个基本观念出发,建立起了会计理论体系。而是因为这种思路把本来属于会计公设的一个基本观念拿到了这种研究思路中来了,从而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从会计公设出发不能建立会计理论体系,而只能从会计目标出发才能建立。 对会计理论系统化尝试的几种思路的反思,我们以为:原则导向的尝试,失败的原因在于舍本逐末,公设导向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最基本的会计公设,但是这种尝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为我们探索会计理论系统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目标导向的尝试,虽然现在看来是成功了,但这种成功是偷梁换柱的结果,不能叫人信服。尽管人们还尚末批评目标导向的思路,还尚末觉察目标导向的思路是有停于科学理论的,还仍然沉浸在目标导向思路所造成的短暂的美梦之中,但目标导向的思路,在我们看来是不可取的。 二、受托责任是一个最基本的会计公设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总是力图以从数量上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逻辑上互相独立的几个基本公设为基础,建立它的理论体系。这一命题很少得到反证。 欧几里德几何学是靠几个基本公设建立起来的,牛顿的物理学是靠几个基本命题建立起来的,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也是靠几个基本观念建立起来的,……会计学也应该凭几个基本公设建立起来,这是合乎科学的一般规律。查特菲尔德教授指出:“会计,尽管因为它的实用,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但会计仍然是建立在概念结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会计过程有其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为特定会计方法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合理的基础,……因此,所有的会计规则,都有一个逻辑基础。”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以为,会计理论系统化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公设导向的。按照公设导向的思路,建立会计理论体系,关键问题是要对会计公设包含的内容重新进行界定,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把受托责任确定为会计公设。 第一,从会计产生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看,会计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受托责任的,在原始社会如此,在奴隶社会如此,在封建社会也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如此。受托责任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前提一直主宰着会计,从这一点看,没有受托责任,就用不着会计。受托责任作为会计公设是必然的。 第二,从会计的发展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看,会计是因为受托责任的发展才发展的。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发展到单式簿记,是受托责任发展的结果,单式簿记发展到复式簿记也是受托责任发展的结果,对复式簿记的修正,对其他簿记形式的探索,也是受托责任发展的结果。因而受托责任还是作为会计的一个根本前提存在着。 第三,从会计控制内容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看,在原始社会,会计控制的内容就是原始社会的粗糙的受托责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受托责任,重点是保管责任(custodianship),在资本主义早期,会计控制的内容重点是经管责任(stewardship),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会计控制的内容重点是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重心在效益、效果和效率上。因而,受托责任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内容,从这一点看,受托责任还是作为一个前提主宰着会计控制的内容。 第四,从会计的学科分化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看,受托责任的发展,受托贵任内容的扩大,是会计学科分化的根本前提。在保管责任阶段,只要财务会计就够了,只要把帐记清楚,把报表编制出来,就可以了,相关的审计问题,也不像现代这样重要。在经管责任阶段,不仅要有财务会计,还要有成本会计,审计也变得重要起来。而在受托责任阶段,不光要有财务会计,还要有管理成本会计,有审计,还要有政府会计,还要有国际会计。为了确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还要有财务会计标准、管理会计标准、审计标准,还要有政府会计标准、国际会计标准。因而,受托责任还是作为一个基本前提主宰着会计学科分化…… 如此等等,都说明了受托责任作为一个基本会计公设的必然性。同时,受托责任作为会计公设,可以解决现有四个基本公设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会计工作范围上,为什么这一个单位可以成为会计主体,而另一个单位就不能成为会计主体?在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为什么要假定这个会计主体要持续经营?为什么要进行会计分期?又为什么要用货币计量? 这些问题,用受托责任公设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一个单位承担了受托责任,一个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一个单位不承担受托责任,它就不能成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咸亨酒店的老板可以会计也可以不会计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股份公司必须进行会计的原因。如果受托人是个体,会计主体可进行的就是独资会计,如果受托人是合伙经营的,会计主体所进行的就是合伙会计,如果受托人是股份公司,会计主体就按公司进行会计。 受托实体是否待续存在,决定了会计是否采用持续经营基础。只要一个单位承担受托责任,如果受托经营的业务是一次性的,如中世纪的商船会计,就不存在持续经营公设;如果受托经营的业务是持续性的,如现代企业,就发生了持续经营公设,这个单位就是持续经营的,它不再承担受托责任就不是待续经营的。它不再承担这个委托人的受托责任,而承担了另一个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对于这个委托人来说,这个单位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个承包人在承包期满后,就必须进行离任审计…… 受托标的的改变,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如果受托责任以实物计算,如古代布匹以匹计,粮食以石计,金银以两计,则会计亦按匹、石、两、斤计。近代企业的受托责任以货币计量,则会计在控制受托贵任时就只能采用货币计量。 一句话,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计量单位都决定于受托责任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说,受托责任公设,比起其他四个公设来,要更为基本,涵盖的内容更广,更易于在这个公设之上建立会计理论体系,因而我们说,受托责任是一个更为基本的会计公设。 过去,由会计公设推导不出会计目标,现在问题解决了。 过去,由会计公设推导不出会计的对象,现在问题也解决了。 过去,能由会计公设推导出来的概念,在设立了受投责任会计公设之后,问题的解释更全面了。 这样,受托责任作为一个更为基本的会计公设,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挑战 《上海会计》·张军华 会计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现有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和补充,以适应新的环境。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这个组织是有形的实体概念。会计主体假设从理论上限定了会计系统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那样清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加强,出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虚拟公司的出现,更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便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实”的物理空间,还应对应于网络中的“虚”的媒体空间,它没有有形的办公场所,仅仅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结盟体,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鉴于此,应对会计主体假设进行再认识,并予以发展。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方法的采用可以保持前后一致,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经营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会计主体的多变性将更加显现,使得人们更加难以辨别一个主体是否能持续经营,这就失去了支持它的基础,持续经营假设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相等的较短时间段落,据以结算帐目,编制财务报告。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利用成为决策制胜的关键。现行的会计分期假设,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作出决策的需要。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时间要求,因此,信息提供不能只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假设的基本含义是,统一的货币单位是会计工作中最好的计量尺度,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计量假设正受到冲击。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形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同时也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知识经济下会计基本原则浅探 黄梅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体系必须作相应的变革。本文仅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更新与修正作以下探讨。 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相当低,对其确认与否,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允反映影响不大。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若仍坚持历史成本单一计价模式,势必会低估企业整体价值。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在决策中投资者所关心的是他们投人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传统会计认为历史成本客观、可验证、易取得,而现时成本、重置成本等其他计量属性主观性较大,可信度不高,并且编报成本较高。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4、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不能适应动态经济环境。传统会计应用历史成本的另一个理由是持续经营假设,所以,资产应以历史成本计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在这种动态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均不可能长期不改变其经营方向,不更换其固定资产。既然历史成本原则的假设前提已不存在,那么坚持历史成本计价也失去了意义。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就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在未来会计中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是科学而现实的选择。 二、收入确认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我们知道,企业收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出于谨慎性考虑,不承认未实现的资产收益,会计人员所报告的企业收益仅是第二种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三、费用配比原则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传统费用配比原则有以下无法解决的缺陷: 1、配比概念要求在收人和费用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人之间很难找到这种关系。配比通常是主观的和武断的,必然会导致许多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同时存在,从而使其结果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为人们选择于己有利的分配程序敞开了方便之门。 2、在配比原则下,费用确认是在支出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支出的时间,这会便净收益与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以上弊端无法根本解决。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计算机的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企业会计信息提供从“单一化”、“标准化”向“多元化”转变,以上的缺陷可通过提供多元化会计信息予以解决。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应趋向多元化。 四、权贵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后,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一事实,对此还作了明确的反证。 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与现金收付制、现金流动制同时并存。 五、充分披露原则在传统会计下,受多种因素制约,充分披露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大量的软性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未能得到确认,更谈不上计量和报告。②由于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传统的企业会计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忽视了对非财务信息如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的合理披露。③由于以会计主体作为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传统的会计报告反映的只是企业自身的业绩,而忽视了其他许多方面的信息,如对社会的贡献、雇员情况、环境影响等等,从而难以对企业做出全面评价。④受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制约,传统会计报告只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归纳的通用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练习题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1 、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在按照会计要素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即会计科目是对每一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再按其一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类的项目或名称。 2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是通过会计制度预先规定的。但会计制度在预先规定会计科目时,为满足经济管理对会计核算资料提供的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2) 结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3) 做到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4) 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 会计科目名称要言简意赅,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编号。 一、资产类 现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应收票据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坏账准备 预付账款 应收补贴款 物资采购 原材料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材料成本差异 自制半成品 库存商品 商品进销差价 委托加工物资 委托代销商品 受托代销商品 存货跌价准备 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待摊费用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委托贷款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未确认融资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溢
3、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包括会计科目的内容、级次和编号。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3、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包括会计科目的内容、级次和编号。 (1)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各会计科目在反映资金运动各环节之间的横向联系。 (2)会计科目的级次是指每一会计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 (3)会计科目的编号是指采用几位数字来列示每一会计科目在会计科目体系中位置的序列号并代表具体的会计科目。 4、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可划分为五大类: (1)资产类 (2)负债类 (3)所有者权益类 (4)成本类 (5)损益类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5、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对会计要素进行较粗的分类提供总括性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2) 明细分类科目。对分类总科目进行再分类提供详细、具体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6、会计科目的编号 (1)编号。是以数字确定并代表具体会计科目的类别及在所属类别中的位置。 (2)方法。一级科目一般用四位数(大分类、小分类和具体科目)编号法,大分类编号用一位数从 1 开始,小分类用两位数从 00 开始( 00 、 10 、 11… ),具体会计科目的编号用一位数从 1 开始。 如某一总账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太多时,可在总账科目与所属的明细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子目),在二级科目之下再按所包括的内容设置隶属于该二级科目的三级科目(细目)。由于设置了二级科目,总账科目也称为一级科目,二级、三级科目统称为明细科目。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资产类会计科目表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负债类会计科目表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所有者权益、成本与损益类会计科目表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二、账 户 1、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的名称设立在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上的户头,用来反映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的一种专门方法。 2、账户的基本结构 (1)与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相适应账户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左右两方,分别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 (2)一定会计期间的增加额合计,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 (3)一定会计期间的减少额合计,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 (4)本期增加发生额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称为期末余额; (5)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便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以上四项金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等式表示: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必要性。会计科目仅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或名称并为组织会计核算制定了依据;但是如何日记、连续和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就需要设置账户。它以会计科目作为其名称并依附于具有一定格式或结构的账页而存在。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一)联系: 1 、都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在按照会计要素分类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2 、两者的名称和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 (二)区别: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只表明某项经济业务的内容;而账户除了名称以外,还具体表现为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依附于账页而存在,具有结构,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 由于账户按会计科目命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常被作为同义词来使用而不加区别。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帐户的基本结构: 二、账 户 左方 帐户名称 右方 注意: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与区别 二、账 户 帐户的基本结构: 左方 帐户名称 右方 注意: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与区别 账户是根据科目设置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两者体现相同的经济内容。 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名称,而账户不仅如此,还有相应的结构,反映由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的情况,是具体实施会计核算的一种核算工具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一、单式记账法 概念:单式记账法是指只记录现金的收付业务以及应收 特点: 应付款的结算业务,并且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 账方法。 特点: ( 1 )对涉及应收、应付的现金的收付业务,要在两个账户中记录,既要记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又要记现金的增减; ( 2 )对于其他经济业务都只在一个账户中记录或不予以记录(有关实物的收发); ( 3 )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账户记录之间没有相互联系。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二、复式记账法 1、概念: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 2、原理: (1)会计对象可以概括为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都是资金运动的一个具体环节; (2)资金运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它的来龙去脉或经济业务的相互联系; (3)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表现为相互联系的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每一项目则设置一个账户,各项目数量的增减变化就至少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账户中记录。 (4)在复式记账法下,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至少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记录。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3、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就这三个会计对象要素来说,经济业务可有九种形态:(1)资产此增彼 减;(2)资产与负债同增;(3)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4)资产与 负债同减;(5)负债此增彼减;(6)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此减彼增;(7)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此增彼减;(9)所有者 权益此增彼减 在此会计等式中,经济业务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 就这三个会计对象要素来说,经济业务可有九种形态。 (1)资产此增彼减 (2)资产与负债同增 (3)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4)资产与负债同减 (5)负债此增彼减 (6)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此减彼增 (7)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此增彼减 (9)所有者权益此增彼减 这一会计等式还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才能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2、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的目标就是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企业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计算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盈利水平,确定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利润与收入和费用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即: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表明经营成果与相应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的关系。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也将伴随着收入的取得发生相应的费用。在某一具体时点上,通过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形成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取得表明企业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的增加。由于企业是由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投资而创建发展起来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只能是属于所有者所有,因此利润的实现总是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增加;反之企业经营亏损,也只能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则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将上述等式代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财务状况表现企业一定日期资金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日期的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现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情况。反映一定期间的资产的增量(或减量)。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一增量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存量,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存量的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存量的减少,或负债增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就会计对象这五种要素来说,经济业务的类型又会在原来九种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种: (10)资产与收入同增 (11)负债与收入此减彼增 (12)所有者权益与收入此减彼增 (13)费用与收入同增 (14)费用与资产的此增彼减 (15)费用与负债同增 (16)费用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在以上两个扩充的会计等式中,经济业务无论变为九种还是十六种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就会计对象这五种要素来说,经济业务的类型又会在原来九种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种:(10)资产与收入同增;(11)负债与收入此减彼增;(12)所有者权益与收入此减彼增;(13)费用与收入同增;(14)费用与资产的此增彼减;(15)费用与负债同增;(16)费用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在以上两个扩充的会计等式中,经济业务无论变为九种还是十六种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 一、记账方法及演变 复式记账是指使用特定的记账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账户中登记各种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记账方法的演变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原始计量记录 单式簿记 复式簿记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或“贷”二字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下把每一个帐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为“借”,右方为“贷”,分别成为借方和贷方。记在左方的事项称为借项,记在右方的事项称为“贷项”。“借记”意味着在帐户左边登记帐目,“贷记”意味着在帐户右边登记帐目。 二、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的经济含义 借 贷 资产的增加 资产的减少 成本费用的增加 成本费用的减少或转销 负债的减少 负债的增加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的减少或转销 收入的增加 利润的减少或转销 利润的增加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账户基本结构 借方 账户名称 贷方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有贷,借贷相等 例 1 、用银行存款 1000 元购买材料。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材 料 贷方 (1) 1000 (1) 1000 例 2 、向银行借款 2000 元直接偿还前欠 AB 公司的货款。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2) 2000 (2) 2000 例 3 、向 AB 公司购买材料 3000 元,料入库,款暂欠。 借方 材 料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3)3000 (3)3000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例 4. 用银行存款 4000 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4) 4000 (4) 4000 例 5 :向 AB 公司购进材料 5000 元,其中 3000 元货款已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余 2000 元货款尚未支付。 例 6 :以银行存款 6000 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 3000 元和应付账款 3000 元。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材 料 贷方 (5) 3000 (5) 5000 (6) 6000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6) 3000 (5) 2000 (6) 3000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五、会计分录 对应账户:会计上存在应借应贷的对应关系的账户成为对应账户。 会计分录:运用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方向、金额三者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会计上称为会计分录。 前述六笔经济业务应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1) 借:材 料 1000 (2) 借:应付账款 2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贷:短期借款 2000 (3) 借:材 料 3000 (4) 借:短期借款 4000 贷:应付账款 3000 贷:银行存款 4000 (5) 借:材 料 5000 (6) 借:短期借款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应付账款 3000 应付账款 2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上述 1 ~ 4 笔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一借一贷的分录,称为简单分录。 上述 5 ~ 6 笔分录,是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分录。 复合分录可以分解成为几个简单分录,如第 5 笔分录就可以分解成以下两个简单分录: 借:材 料 3000 借:材 料 2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贷:应付账款 2000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所谓试算平衡,就是根据 “ 资金来龙 = 资金去脉 ” 和 “ 资产 = 权益 ” 的平衡关系,利用记账规则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所必然出现的借贷平衡,通过计算其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验证方法。包括: 1 、发生额的平衡。每一笔经济业务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账时,借贷两方的金额是相等的。当一定会计期间的全部业务记入相关账户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也必然相等。因此有公式: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 = 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2 、余额的平衡。资产类账户都表现为借方余额,所有的借方余额合计即为资产总额;权益类账户都表现为贷方余额,所有的贷方余额合计即为权益总额。当 “ 资产 = 权益 ” 时,就有余额的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账户的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主要取决于 ( ) A 、账户的经济内容 B 、账户的用途 C 、账户的结构 D 、账户的格式 2 、下列各项中引起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是 ( ) A 、购人材料,货款未付 B 、以银行存款上交税金 C 、上级拨人机器一台 D 、国家投资 1000 万元 3 、下列各项中引起资产和权益同时增加经济业务是 ( ) A 、购人材料,货款未付 B 、以银行存款支付采购办公用品款 C 、以银行存款偿还银行借款 D 、购人机器一台 4 、下列各项中引起权益方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是 ( ) A 、售出机器一台,款项收存银行 B 、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转存银行 C 、以银行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 D 、以银行存款支付短期借款利息 5 、下列各项中引起资产方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是 ( ) A 、收回欠款,存人银行 B 、出售机器设备一台 C 、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转存银行 D 、销售商品款未收到 6 、企业按规定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这笔经济业务反映的是 ( ) A 、资产内部有关项目之间同时增加 B 、资产和权益有关项目之间同时增加C 、权益内部有关项目之间同时减少 D 、权益内部有关项目之间有增有减 7 、资产的最主要特点是 ( ) A 、它是一项经济资源 B 、必须能以货币为计量 C 、能否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 D 、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8 、下列能够计人产品成本的费用 ( 或不属于期间费用 ) 是 ( ) A 、营业费用 B 、管理费用 C 、制造费用 D 、预提费用 , 9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影响资产和权益发生的增减变化的项目有 ( )A 、一个 B 、两个 C 、两个或两个以上 D 、一个或一个以亡 10 、流动资产是指其变现或耗用期在 ( ) A 、一年以内 B 、 一个营业周期内 c、,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 D 、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ll 、下列各项目中属于资产的是 ( ) A 、短期借款 B 、应付账款 C 、实收资本 D 、存货 12 、下列各项中引起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是 ( ) A 、从银行提取现金 B 、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 C 、购入材料,货款未付 D 、用银行存款归还应付账款 13 、下列等式中错误的等式是 ( ) A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B 、资产 + 收入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费用 C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 D 、资产 + 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1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科目的是 ( ) A 、所有者权益 B 、所得税 C 、坏账准备 D 、应收票据 参考答案: 1 、 A ; 2 、 B ; 3 、 A ; 4 、 C ; 5 、 A ; 6 、 D ; 7 、 c ; 8 、 C ; 9 、 C ; 10 、 c ; 11、D;12、D;13、B;14、A
第四章练习题 二、多项选择题 1 、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有 ( ) A 、要经过审计人员的批准 B 、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C 、要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D 、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E 、要符合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 2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科目的有 ( ) A 、流动资产 B 、固定资产 C 、应付利润 D 、库存商品 E 、在产品 3 、以资产和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理论依据的会计核算方法有 ( ) A 、设置帐户 B 、复式记账 C 、登记账簿 D 、编制会计报表 E 、填制会计凭证 4 、引起资产方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项目减少的经济业务有 ( ) A ,暂付差旅费 B 、预付财产保险费 C 、预提短期借款利息 D 、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E 、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5 、下列资产和权益项目之间的变动,符合资金运动规律的有 ( ) A 、资产某项目增加与权益某项目减少 B 、资产某项目减少与权益某项目增加 C 、资产某项目减少与另一项目增加 D 、权益方某项目减少与另一项目增加 E 、某资产项目与某权益项目等额同增或同减 6 、下列经济业务中,不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发生增减变动的有 ( ) A 、收到销货款存人银行 B 、购进材料未付款 C 、从银行提取现金 D 、从银行借款,存人银行 E 、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 7 、取得收人可能会直接影响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有 ( ) A 、资产 B 、负债 C 、费用 D 、利润 E 、所有者权益 8 、下列各项中属于权益项目的是 ( ) A 、资产 B 、负债 C 、所有者权益 D 、收入 E 、费用 9 、下列各项中属于账户应具备的基本内容有 ( ) A 、账户名称 B 、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 C 、经济业务的摘要 D 、增减金额及余额 E 、凭证号数 10 、以下经济业务中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总金额变化的有 ( ) A 、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交税金 B 、向银行借款存人银行存款户 C 、将资本公积转增资金本金 D 、收回某单位前欠的货款,存人银行 E 、以现金购买包装物 11 、当一笔经济业务只涉及权益方面有关项目之间的金额变化时,以下情形不符合会计等式两边金额变化的有 ( ) A 、同增 B 、同减 C 、不增不减 D 、一方增加,一方减少 E 、权益方一增一减 12 、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非流动资产有 ( ) A 、存货 B 、长期投资 C 、其他资产 D 、无形资产 E 、运输设备 13 、下列各项中属于权益项目的是 ( ) A 、投入资本 B 、负债 C 、未分配利润 D 、盈余公积金 E 、资本公积金 14 、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要素的是 ( ) A 、资产 B 、负债 C 、所有者权益 D 、资金结存 E 、利润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是 ( ) A 、投入资本 B 、资本公积金 C 、盈余公积金 D 、负债 E 、未分配利润 16 、企业以银行存款偿还债务,会引起 ( ) A 、资产总额减少 B 、负债总额减少 C 、负债总额增加 D 、企业资本金减少 E 、所有者权益减少 17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是 ( ) A 、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B 、会计科目就是会计账户 C 、账户按照会计科目所做的分类来记录经济业务 D 、企业可以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有选择地开设账户 E 、明细账户是按子目或细目开设的 18 、下列各项中应记人账户的借方的是 ( ) A 、资产的增加 B 、收入利润的增加 C 、费用成本的增加 D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E 、负债的减少 参考答案: 1 、 BCDE ; 2 、 BCD ; 3 、 ABD ; 4 、 ABDE ; 5 、 CDE 6 、 ACE ; 7 、 AB ; 8 、 BC ; 9 、 ABCDE ; 10 、 CDE ; 11 、 ABCD ; 12 、 BCDE ; 13 、 ABCDE ; 14 、 ABCE ; 15 、 ABCE ; 16 、 AB ; 17 、 ACE ; 18 、 ACE 。
第四章练习题 练习三 一、目的:练习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二、资料:光明机械厂 2001 年 2 月,除了第二章练习二(37)发生的 20 笔经济业务以外,又发生以下几笔经济业务: 21 .车间生产产品领用 A 材料 1000kg ,单价 40 元, B 材料 2000kg ,单价 30 元。 22 .用现金 10000 元发放应付职工工资。 23 .产品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119000 元。 24 .厂长王亚萍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 1800 元,余款 200 元交回现金,结清原借款。 三、 要求:对上述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然后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第四章练习题 练习四 一、目的:练习“ T ”型账户的登记、结账及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二、资料:本章练习三所编会计分录。 三、要求: 2 .根据本章练习一所编会计分录,登记各有关账户发生额 ( 注意:列出经济业务序号 ) 。 3.结出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并据以编制“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
第四章练习题 练习五 、填空题 1、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2、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______的金额,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3、运用复式记账法记账后,通过______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 可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4、借贷记账法是以______和一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方法,其记账规则是______。 5、为了使账户中的记录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相配合,各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各该账户的 方;各权益账户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各该账户的______方。 6、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是______,权益类账户期未余额的计算公式是 _________ 7、记账规则是记账的______,也是______的依据。 8、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称为______,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做一______。 9、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叫做______,按其涉及的账户是否超过两个 (或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10、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的清楚,一般不宜把______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 ______的分录。 1l、试算平衡的方法主要有______平衡的方法和______平衡的方法。 12、经济业务的相互联系在账户中的记录表现为账户的______。 13、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记录资产的______,贷方记录资产的 ,期末余额一般是在 ______。 14、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______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借方登记______,贷方登记______,期末余额一般在. 。 15、在借贷记账法下,借字表示:______的增加、费用成本的______、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 ______及______的转销。 16、由于损益是企业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与之配比的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因此,损益类账户可分为 ______类账户和______类账户。 17、单式记账法,是指只对现金的____________业务以及______款的结算业务,只在 ______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8、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总体上最终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具体到资金运动的某一个环节,则表现为 ______。 19、所谓试算平衡,就是根据______和______的平衡关系,利用______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所必然出现的借贷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验证方法。 20、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在______,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在______,借贷记账法可以根据 ______来判断账户的性质。
第四章练习题 练习六 、单项选择题 1、在借贷记账法下,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是 ( ) A、会计恒等式 B、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C、账户对应关系 D、经济业务的类型 2、在借贷记账法下,余额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是 ( ) A、会计恒等式 B、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C、账户对应关系 D、经济业务的类型 3、复式记账法建立的理论依据是 ( ) A、会计恒等式 B、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C、账户对应关系 D、经济业务的类型 4、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 )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A、一个账户 B、三个以上账户 C、两个账户 D、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 5、为了保证会计分录有清晰的账户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不宜编制 ( ) A、一借一贷分录 B、一借多贷分录 C、多借一贷分录 D、多借多贷分录 6、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在 ( ) A、借方 B、贷方 C、右方 D、借方或贷方 7、借记“应付账款”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的经济业务属于 ( ) A、资产内部变化 B、负债内部变化 C、权益内部变化 ‘D、所有者权益内部变化 8、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的业务,表明 ( ) A、债权增加 B、债务增加 C、收回债权 D、债务减少 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一律采用 ( ) A、银行资金收付记账法 B、增减记账法 C、现金收付记账法 D、借贷记账法 10、在采用借贷记账法时,下列属于双重性质的账户是 ( ) A、银行存款 B、待摊费用 C、短期借款 D、其他往来 1l、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账户中 ( ) A、平行登记 B、补充登记 C、连续登记 D、以相等金额进行登记 12、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账户记录经济业务后的结果是 ( ) A、资产类账户发生额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发生额 B、所有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C、每个账户的借方发生额等于贷方发生额 D、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或贷方)发生额等于所属明细账户借方(或贷方)发生额合计 13、编制总分类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就能为什么的编制做好准备 ( ) A、科目汇总表 B、资产负债表 C、损益表 D、利润分配表 14、在借贷记账法的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中,借方余额合计和贷方余额合计分别表示 ( )A、两类性质账户 B、权益类账户余额合计,资产类账户余额合计 C、既有资产类,又有权益类 D、资产类账户余额合计,权益类账户余额合计 15、在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中,借方发生额合计和贷方发生额合计分别表示 ( ) A、两类性质的账户 B、借方反映资产减少,贷力反映权益增加 C、资产类账户的增加与权益类账户的减少的合计,资产类账户的减少与权益类账户的增加的合计 D、资产类账户的减少与权益类账户的增加的合计,资产类账户的增加与权益类账户的减少的合计 16、账户分为借贷两方,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其决定的依据是 ( ) A、采用那种记账方式 B、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C、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 D、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 17、损益收人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 ) A、完全一致 B、相反 C、基本上相同 D、无关 18、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 ( ) A、左右两方 B、前后两部分 C、发生额和余额两部分 D、下上两部分 19 、损益收人类账户和损益支出类账户在期末结账后应是 ( ) A 、没有余额 B 、借方余额 C 、贷方余额 D 、借贷方均有余额 20 、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就企业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来讲,下列哪个结果是对的 ? ( ) A 、每个资产账户的借方数额大于贷方数额 B 、每个资产账户的借方数额小于贷方数额 C 、资产类账户借方合计额大于、等于、小于贷方合计额都有可能出现 D 、资产类账户借方合计额必然大于贷方合计额 参考答案:l 、 B ; 2 、 A ; 3 、 A ; 4 、 D ; 5 、 D ; 6 、 A ; 7 、 C ; 8 、 C ; 9 、 D ; 10 、 D ; 11 、 D ; 12 、 B ; 13 、 B ; 14 、 D ; 15 、 C ; 16 、 B ; 17 、 C ; 18 、 A ; 19 、 A ; 20 、 C 。
第四章练习题 练习七、 多项选择题 1 、采用借贷记账法时,账户的借方登记 ( ) A 、资产增加 B 、负债减少 C 、所有者权益减少 D 、成本、费用增加 E 、成本费用的减少或转销 2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包括 ( ) A 、分录平衡 B 、发生额平衡 C 、余额平衡 D 、资产、权益平衡 E 、科目汇总表平衡 3 、下列错误中不能通过试算平衡发现的有 ( ) A 、应借应贷的账户中借贷方向颠倒 B 、借贷双方金额中,一方少计另一方多计 C 、借贷双方金额中,重记、漏记和少计 D 、某项经济业务尚未人账 E 、一项业务与另一项业务错记金额相互抵销 4 、会计分录的要素包括 ( ) A 、会计科目 ( 账户 ) B 、货币计量单位 C 、记账方向 D 、记账金额 E 、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凭证 5 、下列资产和权益项目之间的变动,不符合资金运动规律的有 ( ) A 、资产某项目增加与权益某项目减少 B 、资产某项目减少与权益某项目增加 C 、资产某项目减少与另一项目增加 D 、权益某项目减少与另一项目增加 E 、资产项目与权益某项目等额同增或同减 6 、下列经济业务中,刁 < 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发生增减变动的有 ( ) A 、购进材料未付款 B 、从银行提取现金 C 、收到销货款现金 D 、从银行借款转存银行 E 、将盈余公积金按规定转增资本金 7 、编制会计分录的目的是为了 ( ) A 、编制记账凭证 B 、便于试算平衡 C 、防止记账出错 D 、作为人账的依据 E 、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 8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包括 ( ) A 、进行试算平衡 B 、简化账簿的登记工作 C 、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D 、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E 、不要求账户固定分类 9 、下列关于“有借必有贷”记账规律的错误理解有 ( ) A 、记人一个账户的借方,必须同时记人该账户的贷方 B 、记人一个账户的借方,必须同时记人另一个账户的贷方 C 、记人一个账户的借方,必须同时记人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 D 、记人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必须同时记人另一个账户的贷方 E 、记人几个账户的贷方,必须同时记人另几个账户的贷方 10 、下列关于“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律的正确理解有 ( ) A 、记人借方账户、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B 、记人账户借方、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C 、记人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外一个或几个账户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D 、记人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E 、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 ( 或贷方 ) 发生额等于所属明细账户借方 ( 或贷方 ) 发生额合计 11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公式有 ( ) A 、借方科目金额三贷方科目金额 B 、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 C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D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E 、总分类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合计 12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贷方用来登记 ( ) A 、资产增加、权益减少 B 、资产减少、权益增加 C 、费用成本的增加、收入的减少 D 、费用成本的减少或转销及收入的增加 E 、权益的减少及收入的的减少或转销 13 、运用单式记账法记账,一般设置的账户有 ( ) A 、现金账户 B 、银行存款账户 C 、材料账户 D 、应收账款账户 E 、应付账款账户 14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借方用来登记 ( ) A 、资产增加 B 、负债减少 C 、费用减少或转销 D 、所有者权益增加 E 、收入、利淮减少或转销 15 、在借贷记账法下,试算平衡的依据有 ( ) A 、发生额平衡法 B 、余额平衡法 C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D 、会计分录 E 、资产和权益平衡关系原理 参考答案: 1 、 ABCD ; 2 、 BC ; 3 、 ABCDE ; 4 、 ACD ; 5 、 AB ; 6 、 BCE ; 7 、 ACD ; 8 、 ACD ; 9 、 AE ; 10 、 ACD ; 11 、 CD ; 12 、 BC ; 13 、 ABDE ; 14 、 ABE ; 15 、 CE 。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练习题
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帐户按经济内容可分为: 帐户的经济内容是指帐户所反映的或核算的具体内容 由于帐户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因 此,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 帐户按经济内容可分为: 资产类帐户: 负债类帐户 所有者权益类帐户 成本类帐户 损益类帐户
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帐户 负债类帐户 所有者权 益类帐户 成本类帐户 损益类帐户 反映流动资产的帐户 反映非流动资产的帐户 反映流动负债的帐户 反映长期负债的帐户 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和准资本帐户 反映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帐户 反映供应过程成本计算帐户 反映生产过程成本计算帐户 反映营业外收支的帐户 反映营业损益的帐户 反映扣减利润总额的帐户 成本类帐户 资产类帐户 负债类帐户 所有者权 益类帐户 损益类帐户 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反映流动资产的帐户 资产类帐户是反映企业资产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帐户。按照资 产的流动性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帐户和反映非流动资产帐户。 现 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应收票据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坏账准备 预付账款 物资采购 原 材 料 包 装 物 低值易耗品 材料成本差异 自制半成品 库存商品 商品进销差价 存货跌价准备 待摊费用 在 产 品
反映非流动资产的帐户 固定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待摊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负债类帐户是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帐户 按照负债偿还期的长短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帐户和长期负债的帐户。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应付工资 预收帐款 应付福利费 应付股利 应交税金 其他应交款 其他应付款 预提费用 待转资产价值 预计负债 反映流动负债的帐户 反映长期负债的帐户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 付款 专项应 付 款 递延税款
成本类帐户 所有者权 益类帐户 所有者权益类帐户是反映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帐户 实收资本(或股本) 反映投资者投入资 反映供应过程 成本计算帐户 反映生产过程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未分配利润 实收资本(或股本) 已归还投资 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 益类帐户 反映投资者投入资 本和准资本的帐户 反映投资者投资 收益的帐户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 物资采购
损益类帐户 损益类帐户是用来反映收入和费用并据以计算财务成果的帐户 反映营业外 收支的帐户 反映营业损 益的帐户 反映扣减利 润总额帐户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补贴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 收 入 支 出 所得税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帐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帐户的目的,即通过帐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帐户的结构是指在帐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即“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 记什么,期末是否是有余额,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 以制造企业为例,其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可以分为以下10类: 盘存账户 资本账户 结算账户 调整账户 集合分配账户 跨期摊配账户 成本计算账户 财务成果计算账户 过渡账户
帐户按用途 和结构分类 盘存帐户 结算帐户 资本和资本增值帐户 集合分配帐户 跨期摊提帐户 收入帐户 费用帐户 成本计算帐户 财务成果帐户 调整帐户 债权结算帐户 债务结算帐户 债权债务结算帐户 备抵帐户 附加帐户 备抵附加帐户
借方 贷方 盘存帐户 期初余额:各项财产物资 和货币资金的期初结存数 发生额:本期各项财产物 资和货币资金 的增加数 期末余额:各项财产物资 和货币资金期末结存数 发生额:本期各项财产物资 和货币资金的减少额 债权结算帐户 期初余额:期初尚未收回的应 收账款和尚未结算的预付款实有数 发生额:本期应收账款和 预付款增加数 期末余额:期末尚未收回的应 发生额:本期预收帐款和 预付账款的减少着
发生额:①本期债权的增加额 ②本期债务的减少额 借方 贷方 债务结算帐户 期初余额:期初尚未偿还的借入数、 应付款和尚未结算的预收款实有数。 发生额:本期借入款、应付款 和预收款的增加数。 期末余额:期末尚未偿还的借入数、 和预收款的减少数。 债权债务结算帐户 期初余额:期初债权大于债务的 差额 发生额:①本期债权的增加额 ②本期债务的减少额 期末余额:期末债权大于债务的 期初余额:期初债务大于债权的 发生额:①本期债务的增加额 ②本期债权的减少额 期末余额:期末债务债权大于的
资本和资本增值帐户 借方 贷方 期初余额:期初所有者权 益实有数 发生额:本期增加数 发生额:本期减少数 期末余额:期末所有者权 益实有数 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权益 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帐户 集合分配帐户 借方 贷方 发生额:本期各种费用的发 生数 发生额:本期各种费用的分 配数 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中某个阶段生发生的应 由多个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某种费用的帐户
第五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l 、“待摊费用”账户按经济内容划分属于 ( ) A 、跨期摊提账户 B 、资产类账户 C 、负债类账户 D 、损益类账户 2 、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借方登记 ( ) A 、债权的增加 B 、债务的增加 C 、债权的增加、债务的减少 D 、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减少 3 、结算类账户的期末余额 ( ) A 、在借方 B 、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C 、在贷方 D 、一般在借方,有时也会在贷方 4 、下列账户中属于计·价对比账户的是 ( ) A 、“本年利润”账户 B 、“材料”账户 C 、“物资采购”账户 D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5 、调整账户当其余额与被调整账户余额在不同方向时,执行的是下列哪类账户的功能 ( ) A 、附加调整 B 、对比调整 C 、备抵调整 D 、集合分配 6 、下列账户中属于调整账户的是 ( ) A 、应交税金 B 、待摊费用 C 、累计折 IH D 、预提费用 7 、用来核算、监督各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额的账户称为 ( ) A 、盘存账户 B 、结算账户 C 、所有者投资账户 D 、调整账户 8 、“累计折旧”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属于 ( ) A 、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 B 、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 C 、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 D 、反映资金来源的账户 9 、“盈余公积”账户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属于 ( ) A 、反映所有者原始投资的账户 B 、反映企业经营积累的账户 C 、反映所有者全部投资的账户 D 、反映企业利润分配的账户 10 、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 ( ) A 、利润总额 B 、亏损总额 C 、收益额 D 、费用额 1l 、下列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不属于费用类的账户是 ( ) A 、“制造费用” B 、“营业外支出” C 、“主营业务成本” D 、“所得税” 12 、“预提费用”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属于 ( ) A 、集合分配类账户 B 、跨期摊提类账户 C 、结算类账户 D 、费用类账户 13 、某一笔经济业务借记有关账户,贷记“其他往来”账户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可能是 ( ) A 、债务的减少 B 、债权的增加 C 、债务的增加和债权的减少 D 、债务的增加或债权的减少。 14 、调整账户分为备抵凋整账户、附加调整账户和备抵附加调整账户的依据是 ( ) A 、调整结果 B 、调整方式 C 、调整结构 D 、调整用途 15 、元月初用银行存款预付本年度的财产保险费,按现金制应计入 ( ) A 、“待摊费用”账户的借方 B 、“预提费用”账户的贷方 C 、“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1) 、“其他往来”账户的借方
第五章练习题 练习二、 多项选择题 1 、某笔经济业务,借记“其他往来”账户,贷记有关账户,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可能有 ( ) A 、债权增加 B 、债务减少 C、债权增加和债务减少 D 、债权减少和债务增加 E 、债权增加或债务减少。 2 、所谓账户的用途是指通过账户记录,能够看出 ( ) A 、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n 、怎样记录经济业务 C 、开设和运用账户的目的 D 、借、贷方登记的内容 E 、期末余额的方向及表示什么内容 3 、所谓账户的结构,是指 ( ) A 、借方和贷方核算的内容 B 、在账户中如何记录经济业务 C 、余额所表示的内容 D 、开设和运用账户的目的 E 、期未有无余额及余额的方向 4 、下列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 ) A 、“现金” B 、“待摊费用” C 、“短期投资” D 、“短期借款” E 、“预提费用” 5 、债权债务结算类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可能表示 ( ) A 、债权增加额 B 、债务增加额 C 、债权减少额 D 、债务减少额 E 、债务增加额与债权减少额的合计金额 6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费用类账户的有 ( ) A 、生产成本 B 、制造费用 C 、管理费用 D 、营业费用 E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收入类账户的有 ( ) A 、本年利润 B 、主营业务收入 C 、营业外收入 D 、投资收益 E 、利润分配 8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盘存类账户的有 ( ) A 、现金 B 、库存商品 C 、固定资产 D 、物资采购 E 、材料 9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不属于结算类账户的有 ( ) A 、应付账款 B 、银行存款 C 、短期借款 D 、坏账准备 E 、应收账款 10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成本计算类账户的有 ( ) A 、营业费用 B 、在建工程 C 、物资采购 D 、生产成本 E 、主营业务成本 11 、“待摊费用”账户和“预提费用”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可以归为一类 ——“跨期摊提类账户”是由于 ( ) A 、两账户核算的均是横跨几个相邻期间的费用 B 、两账户的借方核算的都是费用的实际支付数额 C 、两账户的贷方核算的都是计入成本费用的数额 D 、两账户的余额均在借方 正、两账户的余额均在贷方 12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负债结算类账户的有 ( ) A 、应付账款 B 、应交税金 C 、应收账款 D 、短期借款 E 、短期投资 13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下列账户中属于所有者投资形成的权益账户的有 ( ) A 、本年利润 B 、实收资本 C 、资本公积 D 、盈余公积 E 、利润分配 14 、“物资采购”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属于下列哪类账户 ( ) A 、资产类账户 B 、成本计算类账户 C 、计价对比类账户 D 、集合分配类账户 E 、调整类账户 15 、“生产成本”账户按用途结构分类属于 ( ) A 、资产类账户 B 、盘存类账户 C 、成本计算账户 D 、计价对比类账户 E 、调整类账户 16 、下列账户属于反映留存收益形成的权益账户是 ( ) A 、本年利润 B 、实收资本 C 、资本公积 D 、盈余公积 E 、利润分配
第六章:复式记账法应用举例 第一节 :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练习题
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工业企业:是以产品的加工制造和销售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包括产品加工制造的准备过程(经营资金的准备、劳动资料的准备和劳动对象的准备)、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的销售过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发生各种经济业务的过程。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如下: 资金筹集业务 生产准备业务 产品生产业务 产品销售业务 财务成果业务
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一、资金筹集业务 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经营资金,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1、吸收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 2、向金融机构举借债款,称为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3、发行企业债券。企业以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称为应付债券。 二、生产准备阶段 企业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货币资金 企业首先以货币资金购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固定资产)和各种 材料物资,为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做准备。这时资金就由货币资金 形态转化为固定资金形态和储备资金形态。
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三、产品生产业务 产品生产业务,就是产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材料费用、 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并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经济活动。 随着各种生产费用的发生,资金逐渐由储备资金、固定资金和货币 资金形态而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伴随产品的完工和验收入库,资 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而为成品资金形态。 四、产品销售业务 产品销售业务,就是企业在将商品产品销售给购买者的过程中,所 发生的发出商品产品、支付销售费用、取得销售收入并办理货款结 算的经济活动。通过这一过程,资金又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 资金形态。
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五、财务成果业务 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即为 企业在当期的财务成果(盈利或亏损)。如为盈利应进行分配;如 为亏损应进行弥补。通过资金的补偿和分配,一部分资金(税收和 股息或红利)要退出企业,另一部分资金(补偿的成本和费用)会 重新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去,开始新的资金的循环。 在上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筹集、资金收回或退出企业 与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三个过程的首尾相接,构成了工 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形成了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外商资本 金和个人资本金等; 按照投资的形态不同,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证券投资和无形资产投 资等。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应当保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不得抽回。 (一)账户设置 “实收资本”账户—核算企业实收资本的增减变动及实有情况的所有者权益 类账户。所有者投资的增加数,记借方;所有者投资的减少数,记贷方; 期末贷方余额,表示所有者投资的实有额;该账户应按投资者设置明细账。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二)业务举例 例1:企业收到国家货币资金投资4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企业收到甲公司投入的材料一批,实际评估价值为30000元;收到乙公司投入的新设备一台,双方协商确认的价值为20000元;收到丙公司投入的一项专利技术,双方评估确认价为1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40000 借:材 料 30000 借:固定资产 20000 借:无形资产 10000 贷:实收资本 110000 分析: 该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400000元、材料增加了300000元、固定资产增加了200000元、无形资产增加了100000元;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对本企业的投资增加了1100000元。因此,这项经济业务涉及到“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实收资本”五个账户。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户均为资产账户的增加应记入账户的借方,而国家对企业投资的增加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以弥补经营资 金之不足。借款按其借用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企业借入 的各种借款,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按期支付利息并按期归还。本书中只 介绍短期借款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短期借款”账户——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归还和实有情况的负债类账户 取得的短期借款记贷方,表明企业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确立(增加), 归还的短期借款,记借方,表明企业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消失(减 少)。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归还的短期借款。 该账户应按债权人和借款种类设置明细账。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二)业务举例 例2:企业于2001年10月1日从银行借入为期一年的短期借款10000元并存 入银行,借款年利率10%,利息按季结算。 分析:该经济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了10000元,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债务——短期借款——增加了10000元。因此,本业务涉及到“银行存款”和“短期借款”两个账户,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和“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短期借款 10000 企业从银行借入的短期借款所应支付的利息,一般采用按季结算的办法并记入财务费用。有关短期借款利息的计算和账务处理,将在本章以后各节的有关内容中具体说明。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及其成本构成 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且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手段。应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即原始价值)入账。是指为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并使其达到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包括买价、增值税、运杂费、安装费等。 (二)账户设置及其对应关系 1、固定资产——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的资产类账户。资产的原始价值,记借方,一般与银行存款、在建工程、实收资本等账户发生对应关系。资产的原始价值,记贷方,一般与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账户发生对应关系。 余额,表示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2、在建工程——反映固定资产的购建支出和应结转的实际成本的资产类账户。购建时支付的买价、增值税、运杂费等,记借方。一般与银行存款、应交税金、材料等账户发生对应关系,付使用结转实际成本,记贷方。一般与固定资产账户发生对应关系。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完工或交付使用工程的实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三)业务举例 例3: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设备一台,买价20000元,增值税3400元,包装费和运杂费等各项支出1600元。全部支出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分析:该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增加了25000(20000+3400+1600)元,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了25000元。因此,本业务涉及到“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按其原值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按全部支出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5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4:企业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一台,买价10000元,增值税1700元,运杂费300元。全部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在安装过程中,耗用材料1000元,以现金支付外单位安装人员工资300元。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本例包括以下三笔经济业务: (1)购入固定资产业务 分析:由于该设备需要安装,因此应将因购买而发生的全部支出2000 (10000+1700+300)元记入“在建工程”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 贷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12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2)固定资产的安装业务 (3)固定资产验收交付使用业务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2)固定资产的安装业务 分析:在安装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费用和所支付的工资费用,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和现金等资产项目减少,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所购入的固定资产的安装费用增加。材料和现金的减少分别记入“材料”账户和“现金”账户的贷方;而固定资产的安装费用增加应记入“在建工程”账户的借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1300 贷:材 料 1000 贷:现 金 300 (3)固定资产验收交付使用业务 分析:固定资产经验收交付使用后,应将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13320(12020+1300)元,由“在建工程”账户的贷方转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13320 贷:在建工程 1332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二、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一)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及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二、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一)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及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 1、购买单位取得所需的各种材料并验收入库; 2、材料供应商发生材料的买价和增值税的款项结算业务; 3、生并支付各种采购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4、计算并结转材料的采购成本(买价+采购费用)。 (二)账户的设置及其对应关系 1.“物资采购”账户——反映材料采购资金的支出、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和采购成本结转情况的成本费用类账户。发生的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记借方;验收入库转入“材料”账户借方的实际采购成本,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途材料的实际采购支出。该账户应按材料品种设置明细账。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2.“材料”账户—核算库存材料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资产类账户。已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借方;发出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记贷方;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应按材料的种类、名称等设置明细类账。 3.“应付账款”账户——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及其余额的情况负债类账户。应付材料供应单位的款项(包括价款、增值税和代垫运杂费),记贷方;偿付的供应单位的款项,记借方;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尚欠供应单位的款项。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 4.“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或劳务而应向供应单位连同买价一起支付的、代下一环节(最终为消费者)预先垫支的增值税额——用来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负债类账户。预先垫支并用来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记借方。购货退出或折让应收回并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记在该账户的借方。该账户没有贷方发生额。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5.“预付账款”账户—核算企业因向供应单位预付材料价款,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债权结算的增减变动及其余额的情况的资产类账户;预付的货款,记借方,表明企业的资产被对方占用,与“银行存款”账户发生对应关系;冲销预付款(一般为收到材料)时,记贷方,与“物资采购”账户发生对应关系;期末借方余额,表示未收到材料的预付款项;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 6.“应付票据”账户—核算企业采用商业汇票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债务结算的增减变动及其余额的情况的负债类账户。企业开出承兑汇票时,记贷方,表明企业与供货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确立(增加);偿还应付票据款时,记借方,表明企业与供货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消失(减少)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款。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三)业务举例 假设M公司2004年12月份发生下列材料采购业务: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三)业务举例 假设M公司2004年12月份发生下列材料采购业务: 例5:从AB公司购入甲、乙两种材料。甲材料2400千克,单价50元,计120000元;乙材料1600千克,单价100元,计160000元。买价共计280000元,增值税45400(280000×17%),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3276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会计分录如下: 借:物资采购—甲材料 120000 —乙材料 160000 借: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额) 45400 贷:银行存款 327600 如果,上述款项没有支付,则使企业的负债项目→应付账款→增加327600元,应记入“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则上列会计分录中的: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应改为:贷记“应付账款”账户。 分析:该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买价→增加280000(120000+160000)元,预先垫支并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增加45400元;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327600元。涉及到“物资采购”、“应交税金—进项税额”和“银行存款”三个账户。材料采购成本增加是资产的增加,应记入“物资采购”账户的借方,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的增加是负债的减少,应记入“应交税金—进项税额”账户的借方,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6:企业以银行存款110000元预付向AB公司购买乙材料的货款。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6:企业以银行存款110000元预付向AB公司购买乙材料的货款。 分析:该业务属于资产内部各项目之间转换的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减少110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另一项资产——预付账款——增加110000元,涉及到“银行存款”和“预付账款”两个账。其中,预付账款的增加是企业资产的增加,应记入“预付账款”账户的借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付账款—AB公司 110000 贷:银行存款 11000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7:从H公司购进丙材料2000千克,单价60元,计120000元,增值税20400(120000×17%)元,货款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会计分录如下: 借:物资采购—丙材料 120000 借:应交税金—进项税额 20400 贷:应付票据—H公司 140400 提示:不论材料是否验收入库,材料的采购成本都先计入“物资采购”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户的借方,待期末计算出已入库材料的采购成本并结转后,“物资采购”账户的借方余额即为“在途材料”。 分析:该业务属于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之间转换的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买价→增加120000元,预先垫支并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增加20400元;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负债项目→应付票据→增加14400元,涉及到物资采购、应交税金—进项税额、应付票据三个账户,其中,应付票据款的增加是负债的增加,应记入“应付票据”账户的贷方。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8:收到AB公司发来的乙材料1200千克,单价100元,计价款120000元,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8:收到AB公司发来的乙材料1200千克,单价100元,计价款120000元, 增值税20400元,除冲销原预付货款110000元外,其余款项用银行存款支 付。 分析:该业务属于资产内部各项目之间转换的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买价→增加120000元,预先垫支并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增加17000元;另一方面应冲销原预付款110000元,剩余部分304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涉及到物资采购、应交税金—进项税额、预付账款、银行存款四个账户,其中,预付账款的减少是资产的减少,应记入“预付账款”账户的贷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物资采购—甲材料 120000 借: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00 贷:预付账款—AB公司 110000 贷:银行存款 3040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9: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购入上述甲、乙材料的运杂费12480元,并在已入库的材料之间进行分配。 采购费用的分配方法及其分配: 采购费用分配率=实际发生的采购费用/材料的买价或重量 某种材料应分担的采购费用=该材料的重量或买价×采购费用分配率 本例采用材料的重量(甲材料2400千克,乙材料2800千克)标准进行分配。 运杂费分配率=12480/(2400+2800)=2.4(元/千克) 甲材料应分担的运杂费=2400×2.4=5760(元) 乙材料应分担的运杂费=2800×2.4=672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物资采购—甲材料 5760 —乙材料 6720 贷:银行存款 12480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例10:计算并结转已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根据物资采购明细账,编制“物资采购成本计算表”(略)。甲材料采购明细账中归集的买价为120000元,采购费用为5760元,甲材料采购总成本为125760(120000+5760)元,单位成本为52.40(125760/2400)元;乙材料采购明细账中归集的买价为280000元,采购费用为6720元,乙材料采购总成本为286720(160000+120000+6720)元,单位成本为102.40(286720/28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甲材料 125760 —乙材料 286720 贷:物资采购—甲材料 125760 —乙材料 28672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一、产品生产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费用及其分类 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能够用货币额表现的诸如固定资产的磨损、材料和劳动力的耗费等的各项生产耗费,叫做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为:材料费、工资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旅差费等;按“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分为: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产品生产费用按其计入成本的方式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二)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将不包括期间费用的生产费用(称为制造费用)最终归集、分配到一定种 类的产品上所形成的各种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称为“制造成本法”。 将全部生产费用最终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的产品上所形成的各种产品生 产成本的计算方法,称为“完全成本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采用“制造成本法”。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 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的总和,即为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三)产品生产业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制造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计 算,就构成了产品生产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期间费用的核算将主要在本 章第六节阐述)。 二、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1、定义。成本计算对象是指费用要归集和分配的客体。例如要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那么各种产品就是成本计算对象。 2、作用。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是设置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或称“成本计算单”),归集生产费用,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前提。 3、品种法。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虽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密切相关,但按产品品种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最终的和最基本的,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二)确定成本计算期 所谓成本计算期是指产品成本计算的间隔期。从理论上讲,产品成本计算期间应当 同产品的生产周期保持一致。由于产品生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生产周期的不确定 性,一般难以按生产周期确定,大多以“月份”作为成本计算期。在大批量生产并以 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企业,生产周期通常比会计期间短,则选会计期间为成 本计算期;在小批量生产并以单件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企业,生产周期通常比会 计期间长,则选产品的生产周期为成本计算期。 (三)确定产品成本项目 所谓成本项目是指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照其经济用途所进行的分类。为达到 降低成本之目的,成本计算除提供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资料外,还应提供成本的经 济构成。在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三个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 直接人工——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规定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制造费用——指发生在车间范围内除以上归集于“直接材料”项目和“直接人工” 项目外并不便于直接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费用。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四)按权责发生制,划清费用的受益期限 某些生产费用由于其支付期和受益期不一致并横跨多个会计期间,应以权 责发生制”对各期的生产费用进行确认,划清费用的受益期限。即应计入 本期的生产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实际付出,都要作为本期的生产费用来 加以确认。其结果是:企业在某一成本计算期内发生的生产费用,不一定 全部计入本期产品成本,而本期的产品成本也不一定都是本期实际支付的 费用。 (五)按成本分配的受益原则,划清费用的受益对 对于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本期生产费用,还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以及按受益程 度大小来负担的原则,在当期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于能够直接分清 受益对象的直接费用,则直接计入各该成本计算对象。对不能够直接分清受益对象 的间接费用,应选用和该费用发生直接关联的项目作为分配标准,采用比例分配法, 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三、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对应关系 (六)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并登记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成本计算单 对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受益原则确认的应由本期产品负担的生产费用,应按成本计 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并在账内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各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成本。 对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成本,需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分产品和成本项目编制成本计算单,提供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对应关系 1.生产成本——用来归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全部生产费用 并据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 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计入的直接费用以及月末经分配转入的制造费用;一般与材 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制造费用等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贷方登记转入 “库存商品”账户借方的完工产品生产成本转出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月末在产品 成本。该账户应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2.制造费用——用来归集和分配在车间范围内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的生产所发生的不便于直接计入“生产成本”账户各项间接费用的成本费用类账户。包括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车间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车间的办公费、水电费、厂房租赁费、劳保费以及机物料消耗费等。 借方登记本期在车间范围内实际所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一般与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 贷方登记月末经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的制造费用转出额;该账户月末经分配结转后应无余额。该账户应按生产车间设置明细账,并在账内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3、应付工资——反映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提取和支付情况的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本月作为工资费用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一般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的借方发生对应关系;借方登记作为负债的减少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额;月末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工资额。 4、库存商品——反映企业库存产成品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金额的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完工验收入库从“生产成本”账户转来的产成品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因销售等原因所出库的产成品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库存产成品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应按产成品的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账。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5.累计折旧——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折旧额)并抵减固定资产原值而求得固定资产净值的资产类账户。 贷方登记每月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借方登记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等原因减少时已累计提取折旧额的注销;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已累计转移的价值额。将“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从“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中减去,即可求得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 “累计折旧”账户设置满足不了固定资产管理上同时提供三方面资料的要求:(1)提供原值(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每月计提折旧额的依据);(2)提供已转移的价值(反映其磨损程度和计算其净值);(3)提供净值(反映现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净值与原值之比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将固定资产因使用磨损而发生的价值减少,计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这样,“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反映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反映现有固定资产已转移的价值,“固定资产”账户借方余额和“累计折旧”账户贷方余额的差额,反映了现有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三个不同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6、“待摊费用”账户——用来核算先支付后受益且受益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的各项费用的支付和分摊情况的账户。常用的待摊费用项目有:预付的财产保险费、预付的报刊杂志费、采用待摊方式支付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和租赁费等。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待摊费用项目金额;贷方登记各受益月份应分摊的计入各有关费用账户借方的摊销费用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尚待摊销的费用额;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 7.“预提费用”账户——用来核算先受益后支付的各费用性债务的形成、支付及其余额情况的内部债务的账户。如预提短期借款利息、预提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和预提资产租赁费等。贷方登记各月按预定标准预先提取并形成企业内部的各项费用性债务;借方登记在以后某一期间各项费用性债务的实际支付或偿还数;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已形成但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性债务;该账户应按费用性债务项目设置明细账。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四、业务举例 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耗用甲、乙、丙三种材料,设有厂部管理部门和一个生产车间。12月份发生下列产品生产业务: 例10:月末,根据本月发料凭证汇总表,本月发出的材料及用途如下:甲材料200000元,其中,A产品耗用120000元,B产品耗用80000元;乙材料100000元,其中,A产品耗用60000元,B产品耗用40000元;车间一般耗用丙材料2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A产品 180000(120000+60000) —B产品 120000(80000+40000) 借:制造费用 20000 贷:材 料—甲材料 200000 —乙材料 100000 —丙材料 20000 分析:该产品生产耗用材料的业务,一方面使企业库存材料减少320000(200000+100000+20000)元,另一方面也使生产费用中的材料费用增加320000元,其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费用300000元属于直接费用,车间一般耗用的材料费用20000元属于间接费用;因此,该业务涉及到“生产成本”、“材料”和“制造费用”三个账户;直接费用的增加应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及其所属明细账户的借方,间接费用的增加应先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库存材料的减少应记入“材料”账户的贷方。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1:月末,根据本月“工资核算汇总表”,本月应发工资总额为260000元,其中:A产品生产工人的工资120000元,B产品生产工人的工资8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20000元,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4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A产品 120000 —B产品 80000 借:制造费用 20000 借:管理费用 40000 贷:应付工资 260000 分析:该工资费用发生的业务,一方面使生产费用中工资费用增加260000元,其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资费用200000元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及其所属明细账户的借方,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20000元属于间接费用,先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40000元属于期间费用,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使企业应向职工支付而尚未支付的工资增加130000元,作为工资性债务的增加应记入“应付工资”账户的贷方。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2:从银行提取现金260000元,并用现金发放职工工资。 分析:该例涉及到提现和工资发放两笔业务。 (1)从银行提取现金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应记入“现金”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2)以现金发放工资业务,一方面使企业的现金减少,应记入“现金”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工资性债务减少,应记入“应付工资”账户的借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 金 260000 贷:银行存款 260000 借:应付工资 260000 贷:现 金 26000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3:月末,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提折旧38600元,其中,车间33400元,厂部5200元。 分析:该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生产费用中的折旧费用增加38600元,其中,车间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属于间接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厂部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属于期间费用,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即磨损的价值增加,也就是折旧额增加38600元,应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33400 借:管理费用 5200 贷:累计折旧 3860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4:用银行存款支付机工车间固定资产大修理费12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摊费用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例15:根据固定资产大修理的间隔期,本次机工车间大修理费用的摊销期限为6个月,本月应分摊其中的六分之一2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20000 贷:待摊费用 2000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6:预提应由本月负担的机工车间厂房的大修理费8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8000 贷:预提费用 8000 例17:本月将机工车间的厂房大修理发包给某工程队,用银行存款支付大修理费48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提费用 48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例18:用银行存款支付车间办公用品费6800元、水电费5200元、劳动保护费58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17800 贷:银行存款 17800 例19:月末,归集、分配并结转制造费用至“生产成本”账户。 制造费用分配计算过程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122000/(120000+80000)=0.61(元) A产品应分担的制造费用=120000×0.61=73200(元) B产品应分担的制造费用=80000×0.61=488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A产品 73200 —B产品 48800 贷:制造费用 122000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会计分录如下: 例20:结转已完工验收入库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其中:A产品 400000元,B产品 30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A产品 400000 —B产品 300000 贷:生产成本—A产品 400000 —B产品 300000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一、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二、销售收入的核算 (一)销售收入包括的内容 广义的销售,是指企业与外部各单位所发生的所有的买卖活动;狭义的销售,仅指 企业产成品的销售;会计上的销售,间于广义的销售和狭义的销售之间的包括产成 品销售、劳务提供、材料销售以及无形资产转让等在内的销售业务。 销售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办理货款结算、计算并结转销售 成本、计算和交纳销售税金、最后确定销售损益。 二、销售收入的核算 (一)销售收入包括的内容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因对外出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以及转让无形资产等所形成的 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 1、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二)销售收入的确认 1、销售收入确认的标准。进行销售收入的核算,关键问题就是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即解决何时入账的问题。在会计上采用的收入确认标准是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既是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所有权发生实质上的转移。商品已经发出或虽未发出但仅仅是代为保管而已。 2、收入确认的时间。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销售之时确认。即企业发运产品时确认销售收入。(2)在收取货款时确认。即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以实际收到的价款确认销售收入。(3)在销售之前确认。对经营活动最终结果比较确定的可在产品加工之时确认销售收入。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三)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其对应关系 1.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其收入的实现和为计算损而转出的损益支出类账户。贷方登记本期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用“红字”登记发生销售退回和折让;借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贷方的本期销售收入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该账户应按产品类别或品种设置明细账。 2、其他业务收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账户。贷方登记本期实现的其他业务收入;借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贷方的本期其他业务收入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该账户应按照其他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3.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反映企业因对外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方连同卖价一起收取的增值税额,或向下一个环节(最终为消费者)转嫁的增值税额的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应收取的销项税额;销售退回或折让应退回并冲销的销项税额用红字记在该账户的贷方。该账户没有借方发生额。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4、应收账款:反映企业因销售业务而与购货方发生货款结算情况的负债类账户。借方登记应向购货方收取的货款;贷方登记已经收回的应收货款;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尚未收回的应收货款;该账户应按债务单位设置明细账。 5、应收票据: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及其兑付情况的负债类账户。借方登记收到对方承兑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方登记商业汇票到期兑付、贴现或转让的票面金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 6、预收账款:反映企业按合同规定预收购买单位货款的发生和所承担义务的履行情况的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因向购买单位预收货款所发生的将要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义务;借方登记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履行所承担的义务;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尚未履行或清偿预收货款的义务;该账户应按购买单位名称设置明细账。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四)业务举例 假定M公司12月份发生下列销售业务: 例22:向N公司销售A产品150件,单价4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600000元,增值税102000元;向N公司销售B产品100件,单价3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900000元,增值税153000元。货已发出,款项1053000(600000+102000+900000+153000)元已通过银行转账收讫。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53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600000 —B产品 300000 贷:应交税金— 销项税额 153000 如果将上例中的“款项1053000元已通过银行转账收讫”,改为:“对方已承诺付款, 但款项尚未收到”,或改为“收到对方转来的承兑商业汇票”,则是企业的债权—— “应收账款”增加或“应收票据”增加,所以,上例会计分录中的:借记“银行存款”账 户,就应改为:借记“应收账款”账户或“应收票据”账户。由于以上改动均符合销售 收入实现的条件,所以上例会计分录的贷记账户不变。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例23:本月初M公司按合同规定预收购货单位H公司货款234000元,存入银行。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34000 贷:预收账款 234000 例24:本月末M公司向H公司发运A产品50件,单价4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200000元,增值税34000元,共计234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收账款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200000 贷:应交税金—销项税额 34000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例25: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丁材料5000kg,单价12元,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价款60000元,增值税10200元,同时用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1800元,款项共计72000元尚未收到。 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72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 60000 贷:应交税金—销项税额 10200 贷:银行存款 1800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三、销售成本的核算 (一)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其对应关系 1、主营业务成本:反映企业已销售商品和劳务等主要业务的成本计算和结转的费用成本类过渡性账户。借方登记本期已实现销售商品和劳务等主要业务的销售成本,一般与“库存商品”等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本期销售成本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商品类别设置明细账。 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反映应由销售商品等主营业务所负担的各种销售税金(即价内税,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和城建税等)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和结转的费用成本类过渡性账户。借方登记按规定计算出的本期主营业务应负担的各种销售税金和附加;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本期销售税金和附加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3、其他业务支出:反映企业为取得其他业务收入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其他业务成本和费用等)的计算和结转的费用成本类过渡性账户。借记登记发生的其他业务支出,一般与“材料”、“无形资产”、“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本期其他业务支出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照其他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二)业务举例 例26:期末结转本月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其中A产品 408000元,B产品 15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A产品 408000 —B产品 150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 408000 —B产品 150000
第五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例27:按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的7%和3%计算并结转本月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11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7770 贷: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3330 例28:结转例25所售材料的实际成本4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 40000 贷:材 料 40000 计税依据的确定: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依据是企业应纳增值税额、消费税额和营业税额之和的7%和3%。由于M公司本月只交纳增值税,所以本企业只需按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来计算应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根据本章第三节和第五节的有关内容,本月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6200(45400+20400+204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分别为197200(153000+34000+10200)元。 计税依据(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97200-86200=111000(元)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11000×7%=7770(元) 应交教育费附加=111000×3%=3330(元) 分析:该业务一方面使应从销售收入扣减的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加11300(7910+3390)元,应记入“主营业务税金”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负债——应缴城建税增加7910元、应交的教育费附加(税务机关代教育行政机关收取教育经费)增加3390元,应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账户和“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账户的贷方。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一、财务成果业务核算的内容 1、企业财务成果的概念:是指企业收入与费用的差额,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也称企业的盈亏。企业的收入是指广义的收入,不仅包括营业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还应包括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企业的费用是指广义的费用,不仅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还包括营业外支出、投资损失和所得税。 2、企业财务成果的构成及计算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净收益 净利润(所得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二、利润实现的核算 3、财务成果业务核算的内容。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因此,计算确定企业实现的利润和对利润进行分配,就构成了企业财务成果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二、利润实现的核算 (一)利润实现核算的内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是实现利润还是发生亏损,取决于该期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的对比。其中有关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已在本章第五节作了具体讲解,本节主要阐述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以及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核算。 (二)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对应关系 1、“营业费用”账户——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各种营业费用(如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展览费和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经费等)的发生和结转的费用成本类过渡性账户。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营业费用;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本期营业费用的转出数;该账户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费用类别设置明细账。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2、“管理费用”账户——反映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期间费用的账户。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折旧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坏账损失以及劳动保险费等。 借方登记期内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本期管理费用的转出数;该账户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 3、“财务费用”账户——反映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账户。包括银行借款利息(减存款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等项目。借方登记期内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本期财务费用的转出数;该账户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4、“营业外收入”账户——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的账户。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净收益、清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等。贷方登记期内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入;借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贷方本期营业外收入的转出数;该账户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收入项目设置明细账。 5、“营业外支出”账户——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的账户。包括:固定资产盘亏、清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非常损失、支付职工子弟学校经费等。借方登记期内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损益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本期财务费用的转出数;该账户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账。 6、“所得税”账户——反映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的账户。借方登记根据应税利润额和所得税率计算的应从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贷方登记期末为计算净利润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所得税费用转出数;该账户期末结转后无余额。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三)业务举例 假设M公司12月份发生下列有关期间费用业务: 7、“本年利润”账户——归集、累计企业本年度各月取得的各项收入和发生的各项费用,计算本年度实现的利润(包括亏损)总额和净利润情况的账户。贷方登记期末从各损益收入类账户转入的本期取得的各项收入;借方登记期末从各损益支出类账户转入的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如为借方余额,表示企业本期发生的亏损;如为贷方余额,表示本期实现的利润。 (三)业务举例 假设M公司12月份发生下列有关期间费用业务: 例:29: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5000元和应由本企业负担的运杂费2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广告费 5000 —运杂费 2000 贷:银行存款 56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30:用银行存款支付应由本企业负担的材料销售运杂费2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例31:以银行存款支付购买厂部用办公用品1000元、审计费2000元、通讯费3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办公费 1000 —审计费 2000 —通讯费 3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32:预提本季度最后一个月份应负担的银行短期借款利息1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1000 贷:预提费用 1000 例33:季度末用银行存款支付银行短期借款利息3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提费用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例34:采购员李莉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6600元,扣除原借款6400元后,差额以现金支付。 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6600 贷:现金 200 贷:其他应收款—李莉 64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35: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财产保险费8000元和报刊资料费2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保险费 8000 —报刊资料费 2000 贷:待摊费用 10000 例36:企业出售一台旧机器设备,双方议定的价款为110000元,已收到并已存入银行。该机器设备的原值为200000元,已提折旧110000元。该项清理发包给某单位进行,应支付拆卸费、运输费等3000元,但款项尚未支付。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90000 借:累计折旧 11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37:以银行存款支付职工子弟学校经费5500元和生产经营资金集资手续费1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5500 借:财务费用 1000 贷:银行存款 6500 例38:通过银行收到CD公司违约的违约金罚款收入2000元,按规定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39:期末,结转本期各损益类账户(除“所得税”账户)的余额。结转前各损益类账户余额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1100000元、其他业务收入60000元、营业外收入19000元;主营业务成本558000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1100元、营业费用7000元、其他业务支出42000元、管理费用73400元、财务费用2000元、营业外支出5500元。 会计分录(一) 借:主营业务收入 1100000 借:其他业务收入 60000 借:营业外收入 19000 贷:本年利润 1179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会计分录(二) 借:本年利润 699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58000 贷:主营业务税金 11100 贷:其他业务支出 42000 贷:营业费用 7000 贷:管理费用 73400 贷:财务费用 2000 贷:营业外支出 55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三、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及留存收益的计算 例41:用银行存款交纳应交所得税29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90000 贷:银行存款 290000 三、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及留存收益的计算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配。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内容和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一般按本年税后利润的10%提取。当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企业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企业的盈余公积金主要用于弥补亏损或者转增资本,当转增资本时,转增后企业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其注册资本的25%。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2、向投资者分红。根据本年可供分配的利润在各投资者之间按照投资额的大小进行分配。本年可供分配的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年可供分配的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税后利润-本年提取的盈余公积金 3、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后的余额为企业年末未分配利润,它是指企业留到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的利润。 4、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与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统称为企业的留存收益,它是指企业为经营发展的需要,而留存于企业的那部分利润。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二)设置的主要账户及其对应关系 1.“利润分配”账户——反映企业按有关规定对利润进行分配的方式及其数额并间接计算其未分配利润数额的账户。借方登记以各种方式实际分配的利润数额;贷方登记年终为计算未分配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账户借方的本年已分配利润转出数;年末,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利润分配的方式设置明细账。 2.“未分配利润”账户——反映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的计算、使用、弥补及其实有数额的账户。借方登记年终由“利润分配”账户转来的本年度已分配的利润数额或由“本年利润”账户转来的本年度发生的亏损额;贷方登记年终由“本年利润”账户转来的本年度实现的净利润额和以前年度亏损的弥补额;期末如为借方余额,表示累计未弥补亏损;期末如为贷方余额,表示累计未分配利润。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3.“盈余公积”账户——反映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的账户。贷方登记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借方登记如转增资本、弥补亏损等盈余公积金的减少;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盈余公积金的结余额。 4、“应付利润”账户——反映应付给出资人的利润的形成、支付及其未付情况的账户。贷方登记企业按规定并宣布应分给出资人的利润;借方登记以现金等方式支付给出资人的利润;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应付而未付的利润。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40:假设M公司1~11月份累计应税所得额为4520000元,前三季度累计已交纳所得税为1360000元。12月份实现的应税所得额(即利润总额,无税收调整项目)为480000元,所得税税率33%。计算并结转本月应交所得税。 本年应税所得额=4520000+480000=500000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额=5000000×33%=1650000(元) 本季度应交所得税额=1650000-1360000=290000(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29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90000 借:本年利润 290000 贷:所得税 290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42:按本季度税后利润的10%计提并结转盈余公积金。查有关资料,M公司本年度前三个季度已计提盈余公积金241200元。 本年度税后利润=5000000×(1-33%)=3350000(元) 全年应提取的盈余公积=3350000×10%=335000(元) 本季度应补提盈余公积=335000-241200=938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93800 贷:盈余公积 93800 例43: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240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应付利润 2400000 贷:应付利润 2400000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例44:年末,结转本年实现的净利润3350000(5000000-165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3350000 贷:未分配利润 3350000 例45:年末,结转本年已分配的利润2735000(提取的盈余公积335000+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240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460300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60300 —应付利润400000 “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年初贷方余额加本期贷方发生额减本期借方发生额,即为截止本年末企业累计结余的未分配利润。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一 一、目的:练习材料采购过程的核算及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 二、资料:永庆市前进机械厂 2002 年 2 月份发生下列材料采购业务: 1 .向河津市永兴工厂购入:甲材料 4000kg , @30 元,计价款 12000 . 0 元,增值税额 20400 元,乙材料 3000kg , @20 元,计价款 60000 元,增值税额 10200 元。材料验收入库,货款的 40 %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余的 60 %签发并承兑一张商业汇票。 2 .向河津市滨河工厂购入下列材料:甲材料 2000kg , @30 元,计价款 60000 元,增值税 10200元,乙材料 1000kg , @20 元,计价款 20000 元,增值税 3400 元,材料验收入库,货款暂欠。 3 .以银行存款 210000 元预付向万荣市庆丰工厂购丙材料款。 4 .以银行存款支付甲、乙材料的“运杂费 6000 元和仓储保险费 2600 元。请分别按材料重量比例和材料买价比例分配计入材料采购成本。 5 .收到购万荣市庆丰工厂丙材料的有关单证,上列数量 4000kg , @50 元,计价款 200000 元,增值税额 34000 元,扣除前已预付的 210000 元外,其余用银行存款支付,但材料尚未收到。 6 .上述甲、乙材料验收入库,按实际采购成本结转入账。 三、要求:编制“物资采购费用分配表” 并编制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 通过“物资采购”账户 )。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二 一、目的: 练习生产过程的核算及其成本计算 二、资料: 永峰机器厂 2002 年 2 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 、仓库发出材料及其用途如下:生产 A 产品领用甲材料 4000kg ,乙材料 2000kg ,生产 B 产品领用甲材料 3000kg ,乙材料 1500kg ,车间一般性消耗领用丙材料 800kg ,厂部一般性消耗领用丙材料 400kg 。甲材料 @100 元,乙材料 @50 元,丙材料 @40 元。 2 .分配并结转本月应付职工工资 150000 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 A 产品 60000 元, B 产品 40000 元,管理人员工资:车间 10000 元,厂部 20000 元,福利部门人员工资 10000 元,销售部门人员工资 10000 元。 3 .按工资总额的 14 %计提职工福利费 21000 元。 4 .计提本月份固定资产折旧费 20000 元,其中:生产车间 14000 元,厂部 6000 元。 5 .预提本月份固定资产大修理费 3000 元,其中:车间 2000 元,厂部 1000 元。 6 .预提应由本月负担的银行短期借款利息 1000 元。 7 .用银行存款支付金融部门筹资费用 4000 元。 8 .摊销应由本月成本费用负担的财产保险费 6000 元和本月材料仓库租金 2000 元。 9 .用银行存款支付固定资产大修理费 7000 元。 10 .用银行存款 12000 元支付办公用房屋租金,租期一年,决定从本月起分 12 个月摊销。 11 .供销科李文斌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 1500 元,并交回余款现金 300 元,结清原借款。 12 .用银行存款支付购办公用品费 4000 元,其中:车间 1000 元,厂部 3000 元。 13 .用银行存款支付本月份电费 18000 元,其中: A 、 B 产品生产耗电 12000 元 ( 按 A 、 B 产品的定额耗电量进行分摊, A 、 B 产品的定额耗电量分别为 25000 度和 15000 度,车间照明用电 3000 元,厂部照明用电 3000 元。 . 14 .分配 ( 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 ) 并结转本月制造费用 15 .计算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A 产品 2000 件全部完工并验收入库, B 产品完工验收入库 1000 件。期初在产品成本 ( 只计算材料费用 )A 产品 26660 元, B 产品 14300 元,经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 只计算材料费用 )B 产品 22360 元, 三,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三 一、资料:兴隆机械厂 2001 年 1 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 .向红星工厂销售 A 产品 1640 件,单价 500 元,计价款 820000 元,增值税额 139400 元,另用银行存款支付应用本企业负担的运杂费 1600 元。货已发出,货款尚未收到。 2 ,向 M 公司销售 B 产品 1250 件, @400 元,计价款 500000 元,另转让甲材料 400kg ,计价款 20000 元,增值税额共计 88400 元,另以银行存款支付代垫运费 3000 元,货已发出,货款尚未收到。 3 .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 80000 元、运输费 20000 元和本厂技工学校经费 6000 元。 4 .以银行存款预付本季度产品展销场地费 9000 元,并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部分。 5 .向光明机床厂发出 A 产品 600 件, @100 元, B 产品 200 件, @200 元,价款共计 100000 元,增值税额 17000 元,结清前已预收款 80000 元外,其余收到对方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汇票一张。 6 .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和转让甲材料的成本,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A 产品 300 元/件, B 产品 220 元/件;甲材料单位成本 40 元。 7 .按本月应纳增值税额 ( “应交增值税 —— 进项税额”期初借方余额 23000 元,本期借方发生额 121400 元 ) 的 7 %和 3 %分别计算并结转应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8 .通过银行收到 M 公司违约的违约罚款收入 3000 元,按规定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9 .将无法支付的前欠永安工厂的货款 4000 元,按规定转作资本公积金。 10 .将各损益类账户余额 ( 除本练习有关的损益类账户外,“管理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 30000 元,“财务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 11000 元 ) 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11 .将本月实现的利润 ( 视同于应税所得额 ) 按税率 33 %计算并结转应缴所得税。 12 .按本月税后利润的 10 %提取盈余公积。 13 .从税后利润中应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为 180000 元。 二、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四 一、资料: 锦华工厂2001年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购人设备一台,用银行存款支付价款24000元,增值税4080元,运杂费420元。 2.没收AB公司逾期未退回的包装物押金6000元,按规定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3.售设备一台,原值80000元,已提折旧15000元,双方协议价60000元,通过银行收到款项。 4.售设备一台,原值70000元,已提折旧10000元,双方协议价80000元,通过银行收到款项。 5.报废一台旧设备,该设备原值30000元,已提折旧28000元,用现金支付清理费用500元,残料验收入库,作价300元。 6.销售A材料1000kg,@50元,计价款50000元,增值税额8500元,已通过银行收到款项。该材料单位成本45元,结转已售材料成本。 7.转让本企业开发的一项专利30000元,已通过银行收到款项。 8.职工高维报销医药费500元,以现金付讫。 9.接受某单位投资投入一商标权216000元,有效期6年,并摊销本年应负担的36000元。 10.接银行通知,收到本季度银行存款利息2000元。 11.购人需安装的设备一台,买价30000元,增值税额51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另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费及包装费900元,安装费2000元。安装完毕交付使用。 12.元月1日租人设备一台,年租金48000元,合同规定租金于每季末支付。作出该企业元月末、2月末、3月未有关租赁费用(计人“管理费用”账户,并预先提存)及实际支付租金时的会计分录。练习属于本期费用尚未支付款项的账项调整。 13.4月1日,出租房屋一幢,年租金120000元,合同规定租金于每季末收取。作出该企业4月末、5月末、6月未有关租金收人(计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及实际结算租金时的会计分录。练习属于本期收入,尚未收到款项的账项调整。 14.该企业7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①7月1日出租设备一台,租期一年,年租金60000元,一次性收取并存人银行。②?月8日通过银行收到M公司预付购甲产品的货款70000元。 ③ 7月10日为某单位进行的一项劳务工程,劳务款项30000元已收存银行,该项劳务工程估计40天左右完成。④7月13日发出6月20日已预收M公司货款的甲产品,价款40000元,增值税额6800元。⑤7月31日劳务工程已完工50%,结转已实现的劳务收入。⑥7月31日结转本月已实现的出 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练习本期已收款,而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收入款项的账项调整。 15.该企业9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①9月8日以银行存款预付向A公司的购货款80000元。②9月30日用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的银行短期借款利息10000元(前3个月已预提3000元),前3个月已预提数和本季度实际支付的数额的差直接计人季末月份的费用,同时补提计入“预提费用”账户。⑧用银行存款支付厂部办公楼的装璜费费360000元,分三年摊销,同时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部分10000元。④9月1日加工车间租入设备一台,租期4个月,全部租金24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同时摊销应由本月(计人“制造费用”账户)负担的部分6000元。 二、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五、 单项选择题 1 、短期借款的利息一般应计人 ( ) A 、管理费用 B 、财务费用 C 、营业外支出 D 、预提费用
第六章练习题 练习六 、多项选择题 1 、根据应计制,下列项目中应计人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有 ( ) A 、收到上月的销货款 B 、下期的费用已付款 C 、本期的费用已付款 D 、本期实现的收益已收款 E 、本期实现的收益未收款 2 、费用确认的内容和标准应包含 ( ) A 、确认费用时要确认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B 、应当能用货币计量 C 、费用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收入或获取利润 D 、符合配比原则 E 、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3 、下列各项中按应计制属于本期费用的是 ( ) A 、已支付货币资金的费用 B 、应当摊销和预提的费用 C 、用银行存款预付下年度的财产保险费 D 、计算提取和应当支付的费用 E 、用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的借款利息 4 、下列各项中按应计制属于本期收入的是 ( ) A 、已收到货款的销售收入 B 、已收到款项的其他收入 C 、应收账款的收回 D 、按规定应当收取的应收账款 E 、预收的货款和其他款项 5 、下列费用成本账户中,月末一般无余额的有 ( ) A 、生产成本 B 、营业费用 C 、管理费用 D 、制造费用 E 、待摊费用 6 、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的内容包括 ( ) A 、供应过程的核算 B 、生产过程的核算 C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D 、销售过程的核算 E 、财务成果的核算 ? 、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成本计算内容包括 ( ) A 、供应过程物资采购成本计算 B 、生产过程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C 、在建工程成本计算 D 、销售过程产品销售成本计算 E 、基本建设的基建成本计算 8 、“生产成本”账户 ( ) A 、是用以归集产品生产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并据以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账户 B 、借方登记月份内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 C 、贷方登记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的完工产品成本 D 、月终如有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完工产品的成本 E 、月终如有借方余额,表示成品资金占用额 9 、下列账户中,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而设置的账户有 ( ) A 、待摊费用 B 、应付账款 C 、应交税金 D 、应收账款 E 、预提费用 10 、产品的制造成本 ( 生产成本 ) 包括的内容有 ( ) A 、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材料费用 B 、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人工费用 C 、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D 、自然灾害造成的材料毁损 E 、生产力 lIT 车间的一般性材料消耗 11 、下列账户中需要按费用项目或支出项目设置明细账的是 ( ) A 、待摊费用 B 、预提费用 C 、营业外支出 D 、制造费用 E 、生产成本 12 、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 ) A 、固定资产的原价 B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C 、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 D 、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 E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13 、下列可以表现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有 ( ) A 、商品升值 B 、商品贬值 C 、商品损坏 D 、商品报废 E 、合同履行情况 14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要以 ( ) A 、利润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 B 、所得税的形式上交给国家 C 、资本公积金形式留给企业 D 、盈余公积金形式留给企业 E 、实收资本的形式留给企业 15 、企业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有 ( ) A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B 、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C 、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D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 E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七章 会计凭证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概念与种类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第三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练习题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概念与种类 一、概念: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二、种类 按照会计凭证的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 自制原始凭证 一次凭证 原始凭证 ① ② 累计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 汇总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 ① 收款凭证 ② 专用记账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复式记账凭证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和结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纪检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分录。 原始凭证按其取得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部单位或个人发生纪检往来事项时取得的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 自制的原始凭证按填制手续不同又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原始 凭证 按原始凭 证来源分 按原始凭证 填制方法分 外来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 一次凭证 累计凭证 汇总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名称 填制凭证的日期 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 接受凭证单位名称 经济业务事项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 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外来原始凭证(一) 大华百货公司于2004年5月10日从红光公司购入甲种商品500件,每件20元。购入商品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 开票日期:2004年5月10日 N0:3919351
上述增值税专用发票须由开票单位盖章,未盖章无效。另支付 的购入商品运费100元,由运输部门开具收取运费的发票如下: 外来原始凭证(二) 潍坊市第一运输公司 付款单位:大华百货公司 2004年5月10日 N0:0000146
大华百货公司采购员张光2004年5月10日出差向财务处借款900元,填写借款单如下: 一次凭证(二) 借款单 2004年5月10日 借款单(副联) 会计主管: 审批人: 借款人:张光 出纳员 2004年5月10日 借款部门 供应科 借款用途 差旅费 借款金额(大写) 人民币玖佰元整 出差地点 唐山 预计期限 8天 借款部门 供应科 借款金额 人民币玖佰元整 报销金额(大写) ¥870 还款 ¥30 记账凭证号 借款单由借款人填写,经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字后,到会计部门经审核后 借款。报销还款时,由出纳员填写副联,交借款人作为还款凭证
光明公司某年5月份原材料明细账登记当月生产A\B两种产品共耗用甲材料850千克,17000元。在分配材料费用时按各产品定额耗用量为标准。A产品单位产品耗用甲材料定额为2千克,实际生产100件;B产品单位产品耗用甲材料定额为1.75千克,实际生产350件。计算材料费用分配率:如下: 17000÷[(100×2)+(350×1.75)]=20.92 材料费用分配表 2004年5月
累计凭证 限额领料单 材料类别 材料编号 材料 名称 计量单位 计划 单价 领用 限额 全月实领 数量 金额 A 032 甲材料 千克 20 领料单位:维修组 用 途:修理设备 编 号:0110 发料仓库:1号库 2004年5月15日 材料类别 材料编号 材料 名称 计量单位 计划 单价 领用 限额 全月实领 数量 金额 A 032 甲材料 千克 20 400 8000 日期 请领 实发 退料 限额结余 领料单 位负责人 发 料人 领 退 收 2 200 ××× 10 100 21 70 30 25 计
汇总原始凭证 发料凭证汇总表 2004年5月15日 第1号 附件:66张 日期 领料 单张数 贷方科目 原材料 借方科目 生产费用 管理费用 1——10 20 296000 221000 75000 11——20 10 58600 4000 18600 21——31 36 350000 合计 66 704600 611000 93600 发料凭证汇总表是由材料会计根据一旬或一个月内各部门到仓库领用材料时填制的领料单汇总编制的。可每旬或半月编制一次,也可以全月编制一份,送交会计部门作账务处理。汇总原始凭证只能将同类内容的经济业务事项汇总在一起,填列在一张汇总原始凭证上,不得不将同类内容的经济业务事项汇总在一起,填列在一张汇总原始凭证上。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一、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必须合法和真实,即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法规、制度的要求;原始凭证上填列的内容、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符合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得弄虚作假,更不得伪造凭证。 2、各种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逐项填写齐全,不得遗漏,必须符合手续完备的要求,经办业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审核,签名盖章。 3、各种原始凭证的书写要用兰色或黑色墨水(套写的可用元珠笔),填写支票必须用碳素墨水笔。文字要简要,字迹要工整、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一式几联的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套写时,一定要写透,避免上面清楚,下面模糊。 4、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小写金额必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须相符,且金额书写必须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1)汉字大写金额一律用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 (2)阿拉伯数字应一个一个的书写,不得连笔。 (3)所有以元为单位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用“0”补位。 5、各种原始凭证不能随意涂改、刮擦、挖补。填写错误需要改正时,应用红色墨水笔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划线注销,再将正确的文字或数字用兰色墨水笔填写在划线部分的上面,并签字盖章。 6、各种原始凭证都必须连续编号,以便查核。如果各种原始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的,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并妥善保管,不得撕毁。 7、各种原始凭证的填写应当及时,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财会部门加以审核,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二、原始凭证的审核 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必须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统一的规定进行审核的内容有: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 3、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三、原始凭证审核结果的处理 在原始凭证审核中,如发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有错误或不完整之处,应当按照 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对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有权不宜受理,并向单位负责人进行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更正、补充。 3、对有错误的原始凭证,要按照规定进行更正: (1)原始凭证内容有错误的,应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工作必须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进行,并在更正处盖章。 (2)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进行更正,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4、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不得涂改。涂改无效不能记账。 5、原始凭证开具单位应当依法开具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对于有误的原始凭证,负有更正或重开的法律义务,不得拒绝。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二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转帐凭证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帐簿的凭证。 (一)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记录某一项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 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 行存款支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转账凭证用来记录与现金和银行 存款无关的转帐业务的记账凭证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通用记账凭证 按适用的经 济业务分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转帐凭证 记账 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是以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二)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 复式记账凭证是将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应借和应贷的各个会计科目,都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的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是将一项经济业务涉及的每个会计科目分别填制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记账凭证的凭证。 按填制的方法分 记账 凭证 按适用的经 济业务分 通用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 复式记账凭证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一)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1、收款凭证的填制方法 1、填制凭证的日期。 2、凭证的名称和编号。 3、经济业务事项和摘要。 4、会计科目(包括明细科目)的名称、方向和金额。 5、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6、制证、审核、记账、会计主管等有关人员的签章,收款和付款的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章等。 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一)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1、收款凭证的填制方法 某公司2004年5月4日销售产品一批,增值税发票注明商品价款1800元,增值税销项税款306元。收到购货单位开出金额为2106元的转帐支票。填写格式如下:
专用记账凭证(一)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银行字第6号 摘要 贷方科目 记账符号 金额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销售乙产品5件 2004年5月4日 摘要 贷方科目 记账符号 金额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销售乙产品5件 主营业务收入 乙产品 1 8 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 3 6 ¥ 2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专用记账凭证(二) 付款凭证 公司2004年5月4日支付职工李丁预借差旅费300元,填制现金付款凭证的格式及内容如下: 贷方科目:现金 现付字第6号 2004年5月4日 摘要 贷方科目 记账符号 金额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李丁借差旅费 其他应付款 李丁 3 ¥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专用记账凭证(二) 付款凭证 某公司2004年5月4日将现金1200元送存银行,只填制现金付款凭证的格式及内容如下: 贷方科目:现金 现付字第15号 附原始凭证 张数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摘 要 贷方科目 记账符号 金 额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将现金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 1 5 合 计 ¥
专用记账凭证(二) 付款凭证 某公司2004年5月4日将现金1200元送存银行,只填制现金付款凭证的格式及内容如下: 贷方科目:现金 现付字第15号 附原始凭证 张数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摘 要 贷方科目 记账符号 金 额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将现金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 1 5 合 计 ¥
某公司2004年5月4日从B工厂购入甲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5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无支付。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其格式如下: 专用记账凭证(三) 转帐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4年5月4日 银行字第6号 摘 要 会计科目 记账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总帐 明细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购入甲材料 物资采购 甲材料 5 应交税金 增值税 8 应付账款 B工厂 合 计 ¥ 附原始凭证 张数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二)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规模小、经济业务较少的单位,可以使用格式单一的通用凭证。通用的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和转帐凭证相同。如:5月4日以现金535元购买办公用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三) 转帐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4年5月4日 银行字第6号 附原始凭证 张数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摘 要 会计科目 记账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总帐 明细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购入办公用品 管理费用 5 3 现金 合 计 ¥
(二)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规模小、经济业务较少的单位,可以使用格式单一的通用凭证。通用的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和转帐凭证相同。如:5月4日以现金535元购买办公用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三) 转帐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4年5月4日 银行字第6号 附原始凭证 张数 财务主管 记账 出纳 审核 制单 摘 要 会计科目 记账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总帐 明细 千 百 十 万 元 角 分 购入办公用品 管理费用 5 3 现金 合 计 ¥
(三)单式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单式记账凭证是按一项经济业务身涉及的会计科目,每一个科目单独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和对应科目,又分为“借项记账凭证”和“贷项记账凭证”。其格式和填制方法如下: 某公司5月20日购入乙材料500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5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元。已开出转帐支票一张支付货款。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如下: 单式记账凭证(一) 借项记账凭证 附原始凭证 张 摘 要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购入乙材料 物资采购 乙材料 5000 对应总帐科目:银行存款 会计主管 记账 审核 制单
单式记账凭证(一) 借项记账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一) 贷项记账凭证 摘 要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购入乙材料 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 附原始凭证 张 摘 要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购入乙材料 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 850 对应总帐科目:银行存款 会计主管 记账 审核 制单 单式记账凭证(一) 贷项记账凭证 附原始凭证 张 摘 要 总帐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购入乙材料 银行存款 5850 对应总帐科目:物资采购、应交税金 会计主管 记账 制单 审核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1、记账凭证的日期应以财会部门受理经济业务事项日期为准,年月日应写全。 2、记账凭证的摘要栏是对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已是登记帐簿的依据不可漏填或错填。 3、必须根据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分录。 4、记账凭证所填写金额要和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一致。 5、对于转帐业务可用自制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转帐凭证,但必须加列会计分录。 6、记账凭证在一个月内连续编号不重不漏。 7、除结帐和更正错账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余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8、对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由保存原始凭证的单位开出“原始凭证分割单”,这种分割单除和原始凭证内容相同外,还应列明支出分摊情况。 9、记账凭证在填制时,如果发生错误,应重新填制,不得在原始凭证作任何更改。如果已经登入帐簿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可用红字更正法或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用兰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10、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后,如有空行,应划斜线注销。 11、记账凭证填写后,应进行复核和检查,有关人员要签名盖章。 12、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采用的机制记账凭证应当符合记账凭证的一般要求,打印出来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有关人员印章或签字,以加强审核、明确责任。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整理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取得、填制到送交会计部门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整理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取得、填制到送交会计部门 的整个过程中,在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 序和传递时间。 二、会计凭证的整理 会计凭证的整理是指各种记账凭证在办完各项业务手续,并 据以记账以后,须有会计人员定期清点、整理和分类的程序 和方法。 三、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包括保管要求、调用手续、保管期限、 和销毁办法的保管制度。
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依据是( )。A.填制方式 B.反映业务的方法 C.填制程序和用途 D.取得的来源 2.原始凭证按其取得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A.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B.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 C.一次凭证和累计凭证 D.收、付、转记账凭证 3.“限额领料单”属于( )。A.一次性凭证 B.外来凭证 C.汇总原始凭证 D.累计凭证 4.将现金存入银行,按规定应编制( )。A.现金收款凭证 B.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C.现金付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5.下列不能作为记账依据的是( )。A.发货票 B.收货单 C.入库单 D.经济合同 6.下列科目中,能填列在收款凭证左上角“借方科目”栏的是( )。A.银行存款 B.物资采购 C.主营业务收入 D.应收账款 7.如果企业取得的原始凭证出现金额错误,应采取( )。A.由本企业在错误处更改 B.由出具单位更正并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C.必须由出具单位重开 D.由本企业在错误处更改,但必须盖章 8.下列项目中属于外来原始凭证的是( )A收料单 B销货发票 C购货发票 D订货合同
第七章练习题 二、多项选择题 1.涉及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收付业务时,可以编制的记账凭证有( )。 1.涉及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收付业务时,可以编制的记账凭证有( )。 A.现金收款凭证 B.现金付款凭证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2.各种原始凭证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和编号 B.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名称 C.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 D.填制和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E.有关人员的签名、盖章 3.限额领料单同时属于( )A自制原始凭证 B累计凭证 C汇总原始凭证 D记帐编制凭证 三、判断题 1.各种原始凭证,都应由会计人员填制。( ) 2.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 ) 3.发料凭证汇总表属于累计凭证。( ) 4.将现金存入银行的业务,可以既编制现金付款凭证,又编制银行存款收款凭证,然后分别据以登记入帐。( ) 5.更正错帐和结帐的记帐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 )
第七章练习题 四、复习思考题 1.何谓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有何作用? 2.什么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3.何谓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4.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第八章 账 簿 练习题 第一节: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第四节:错账更正 第八章 账 簿 第一节: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第四节:错账更正 第五节:对账和结账 练习题
第一节: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一、会计帐簿的含义 所谓会计帐簿是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日记、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二、会计帐簿的作用 (一)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 (二)可以为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数据资料。 (三)可以考核经营业绩,经济核算,进行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提供依据。
三、会计帐簿的分类 日记帐簿 会计帐簿按用 途的不同分为 分类帐簿 备查帐簿 会计帐簿按 外表形式分 订本式账簿 活页式账簿 卡片式帐簿 普通日记账 日记帐簿 特种日记账 总分类账 会计帐簿按用 途的不同分为 分类帐簿 明细分类账 备查帐簿 会计帐簿按 外表形式分 订本式账簿 活页式账簿 卡片式帐簿 会计帐簿按 账页格式分 三栏式账簿 多栏式账簿 数量金额式帐簿
第一节: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四、账簿的基本构成和内容 1 、封面。用以标明账簿和记账单位的名称。 2 、扉页。用以填列账簿启用的日期和截止日期、页数、册次;经管账簿人员一览表和签章、会计主管人员签章;账户目录等内容。 3. 账页。账簿构成的主体。账页的格式虽然因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却是相同的。包括: 账户的名称(总账科目、二级或三级明细科目) 登账日期栏 凭证种类和号数栏 摘要栏(记录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 金额栏(记录账户的增减变动情况) 总页次和分户页次
第二节: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 一、日记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1 、日记账簿的作用 由于日记账簿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并连续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一方面可以使经济业务得到集中的反映,便于登记分类账簿;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业务在时间顺序上得到反映,有利于加强经济业务的时效性管理。 2 、日记账簿的种类 最初的日记账簿,就是一个企业或单位只设置一本用于记录当日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后来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业务的增多,从其中分离出用于专门记录某一方面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将这一专门日记账称为特种日记账后,而将特种日记账产生前的日记账,便称为普通日记账。因而,日记账簿按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全部还是某一类,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
第二节: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 二、 日记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一)特种日记账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二)三栏式现金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1 、概念:特种日记账是用来记录企业单位某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大量发生的经济业务并起汇总作用的会计账簿。 2 、作用:可以对某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经济业务加强管理并起汇总作用。 (二)三栏式现金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1 、现金日记账的概念 三栏式现金日记账,是设置有“收入栏”、“支出栏”和“余额栏”并由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款记账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一种特种日记账。 2 、现金日记账应提供的信息 除应提供每日的现金收入、支出及其余额的信息外,还应设置“对应科目”栏提供反映现金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用途方面的信息。
第二节: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 一、普通日记账:相当于记账凭证,主要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并列明会计分录,也称分录簿。 2004年 摘 要 摘 要 帐户名称 借方 贷方 过账 月 日 5 8 向银行借款 银行存款 150000 √ 短期借款 11 购入机器设备 固定资产 620000 15 报销差旅费 管理费用 900 现金 100 其他应收款 1000
现金日记账 2004年 凭证 摘要 结算凭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种类 编号 号数 1 上年结余 3850 3 银付 提取现金 现 162 银行存款 1000 现收 收到货款 应收账款 600 现付 2 支付运费 转 206 营业费用 750 交纳税金 207 应交税金 200 收到罚款 其它应收款 本日合计 1800 950 4700 … 31 860 1270 ??? 本月合计 750000 711050
二、特种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1、三栏式特种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银行存款日记账 2004年 凭证 摘要 结算凭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种类 编号 号数 1 上年结余 3850 3 银付 提取现金 现 162 现金 1000 银收 收到货款 应收账款 60000 2 支付运费 转 206 营业费用 750 交纳税金 207 应交税金 2000 收到国家投资 实收资本 500000 本日合计 560000 3750 560100 … 31 4860 3270 42800 本月合计 750000 711050
2、多栏式特种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银行存款日记账(多栏式) 银行存款支出日记账(多栏式) 现金收入日记账(多栏式) 第 页 2004年 凭证 第 页 2004年 凭证 对应帐户贷方 存款增加合计 对应帐户借方 存款减少合计 月 日 种类 编号 主营业务收入 应收账款 其他 物资采购 应付账款 帐户名称 金额 过账 应付 账款 借方科目 … 管理 费用 编号 种类 日 月 支出 合计 结算凭证 摘要 凭证 2004年 银行存款支出日记账(多栏式) 第 页 第 页 现金收入日记账(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贷方科目 支出 合计 结余 月 日 种类 编号 银行 存款 其他 应收款 … 收入合计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一、分类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1 、作用:不论是最初的普通日记账以及被保留下来继续使用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特种日记账,还是后来产生的记账凭证,要么是混合、要么是分散反映全部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都不能集中提供经济管理所要求的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会计信息。而对经济业务按照一定的分类设置和登记分类账簿,可以系统地归纳、综合并集中反映同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资料,进而为编制会计报表和加强经营管理提供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及损益的总括的和详细的分类资料。 2 、分类:分类账簿按其详简程度不同,可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二、总分类账簿 (一)总分类账簿的概念、作用和格式种类 1 、概念:总分类账簿亦称总账,是按总分类账户(一级会计科目)分类设置并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总账的设置方法一般是按照总账会计科目的编码顺序分别开设账户,由于总账一般都采用订本式账簿,因此,应事先为每一个账户预留若干账页。 2 、作用:总账能够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总括情况的资料,并对其所属的各明细账起控制和核对作用。因此任何单位都必须设置总账。 3 、格式种类:总账的格式因采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不同而各异,常用的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
(二)总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总分类账(三栏式) 会计科目:原材料 第10页 日记总帐(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科目 …… 月 日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种类 编号 5 1 月初余额 借 52000 10 购入材料 25600 77600 12 生产领用 36000 41600 … 31 本月发生额麂余额 31000 37200 45800 日记总帐(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科目 …… 月 日 种类 编号 借方 贷方 月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合计 月末余额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三、明细分类账簿 (一)明细分类账簿的概念、作用和格式种类 1 、概念:明细分类账簿亦称明细账,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需要,按照总分类科目的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分类设置并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2 、作用:能够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详细情况的资料,并对其所隶属总账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3 、格式种类: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和各明细分类账记录内容的不同,明细账可以采用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等三种格式。。
(二)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明细分类账(三栏式) 应付账款 科目:××公司 第 页 号 字 日 月 余额 借或贷 贷方 借方 摘要 凭证 应付账款 科目:××公司 第 页 号 字 日 月 余额 借或贷 贷方 借方 摘要 凭证 2004年
… 原材料明细账(数量金额式) 类 别:材 料 品名规格:甲材料 储备定额: 计量单位:千 克 存放地点:2号库 编号: 0126 类 别:材 料 品名规格:甲材料 储备定额: 计量单位:千 克 存放地点:2号库 编号: 0126 2004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字 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11 1 月初余额 2000 20 40000 5 购入材料 1000 20000 3000 60000 8 车间领用 1800 36000 1200 … 30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500 30000 2100 42000 1400 28000
… 管理费用明细账(多栏式) 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借方(项目) 贷方 余额 月 日 字 号 工资 折旧费 水电费 办公费 … 合计 5 1 购办公用品 800 发放工资 8500 8 付水电费 950 30 提取折旧 12600 376800 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贷方(项目) 累计 余额 月 日 字 号 百货组 鞋帽组 五金组 … 合计 5 1 销售商品 60000 350000 410000 8 退货 2000 408000 20 12000 420000
本年利润明细账(多栏式) 2004年 凭证 摘要 借方(项目) 贷方(项目) 余额 月 日 字 号 合计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四、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1、定义: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要登记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一种登记方法。 2、平行登记要点: (1)登记的依据相同。 (2)登记的方向一致。 (3)登记的金额相等。 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月发生额合计 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第三节: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3、平行登记举例 某企业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10日向A公司销售产品,货款5000元尚未收到。 根据这一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A公司 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 2.12日收到A公司偿还货款4200元,收到B公司偿还货款2000元,存 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6200 贷:应收账款 ——A公司 4200 ——B公司 2000 总帐与明细账的登记方法如下所示:
总分类账(三栏式) 会计科目:应收账款 第10页 6800 借 6200 5000 本月发生额麂余额 31 … 收回欠款 12 13000 销售产品 10 8000 月初余额 1 5 编号 种类 日 月 余额 借或贷 贷方 借方 摘要 凭证 2004年 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三栏式) 户名:A单位 第11页 3800 借 4200 5000 本月发生额麂余额 31 … 收回欠款 12 8000 销售产品 10 3000 月初余额 1 5 编号 种类 日 月 余额 借或贷 贷方 借方 摘要 凭证 2004年
从以上的登记可以看出,明细账期初余额之和、本期发生额之和以及期末 余额之和与总帐相应的指标是相等的 期初余额: 5000+3000=8000 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三栏式) 户名:B单位 第12页 第12页 2004年 凭证 摘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种类 编号 5 1 月初余额 借 5000 12 收回欠款 2000 借 3000 … … 31 本月发生额麂余额 2000 借 3000 从以上的登记可以看出,明细账期初余额之和、本期发生额之和以及期末 余额之和与总帐相应的指标是相等的 期初余额: 5000+3000=8000 本期借方发生额: 5000=5000 本期贷方发生额: 4200+2000=6200 期末余额: 3800+3000=6800 对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平行登记的结果,应当进行相互核对,一般在期 末通过编制“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进行,以便发生 错误及时的更正,保证帐簿记录准确无误。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 单位:元 2004年5月 帐户名称 月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借方 贷方 A公司明细账 3000 5000 4200 3800 B公司明细账 2000 总分类账 8000 6200 6800 企业除设置上述序时账、分类账外,还可以设置备查帐簿,备查帐簿可以 为某些经济业务的内容提供某些必要的补充资料,它没有统一格式,各单 位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设置。备查帐簿的记录不列入本单位的会计报告 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
第四节:错账更正 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帐簿记录应做到整洁,记账应力求正确,如果帐簿记录发生错误,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方法有: 一、划线更正法。它是对帐簿记录中的错误文字或者数字,用划红线注销 并作更正的一种方法。 在结帐前,如果发现帐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仅属于记账 时的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可用此种方法。 二、红字更正法。是指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帐簿记录发生错误,而用红 字冲销原记账凭证,以更正帐簿记录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记账以后,如果发现帐簿记录的错误,是因为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会计科 目或记账方向有错误而引起的,应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
例:C公司购入行政管理部门用办公用品2700元,货款尚未支付。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误计入“应收账款”科目,并已登记入帐。 借:管理费用——2700 贷:应收账款——2700 该项业务的会计分录应贷计“应付账款”科目。在更正时,应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冲销原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入帐,冲销原错误的帐簿记录。 然后在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 凭证登记入帐。 贷:应付账款——2700 应收账款 管理费用 应付账款 ①2700 ②2700 ③2700
二、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和帐簿记录的金额有错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的正确金额),而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应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 例:D公司的生产车间领用一批原材料用于生产制造,价值1000元,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误记为10000元,但会计科目没有错误。这时在拄楼中写明“冲销多记金额”以及原错误记账凭证的号数和记账日期,并据以登记入帐。 原记录为:借:生产成本 10000 贷:原材料 10000 冲销记录为:借:生产成本 9000 贷:原材料 9000 生产成本 原材料 ①10000 ② 9000
三、补充登记法。是指由于记账凭证错误导致帐簿记录错误,从而采用编制补充凭证,以更正帐簿记录的一种方法。 记账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和帐簿的金额有错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而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可采用补充登记的方法。将少记的金额再填制一张会计科目与原记录相同、而数字是少记的那一部分的数额的凭证并据以登记入帐。 例:D公司的生产车间领用一批原材料用于生产制造,价值1000元,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误记为100元,但会计科目没有错误。这时在拄楼中写明“补充少记金额”以及原记账凭证的号数和记账日期,并据以登记入帐。 原记录为:借:生产成本 100 贷:原材料 100 补充记录为:借:生产成本 900 贷:原材料 900 生产成本 原材料 ① 100 ② 900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对账 一对账对账就是对帐簿记录进行核对。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一对账对账就是对帐簿记录进行核对。 对账 账证核对 账账核对 账实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各种帐簿与有关会计凭证之间进行核对这种核对主要是对日常编制凭证和记账过程逐笔核对 账账核对是指各种帐簿之间进行核对。 总分类账各帐户之间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余额与 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余额)是否相等。各明细账 各帐户之间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余额与贷方发生 额合计数(期末余额)是否相等。现金、银行存款帐 户、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余额与贷方发生额合计 数(期末余额)是否相等。财会物资明细账与物资保 管账是核对。 账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帐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 核对。账实核对一般是通过财产清查进行的。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二、结帐 结帐是指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帐后,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帐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一)结帐的主要程序和内容 1、结帐情必须将本期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入帐。 2、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账项调整,进行有关转帐业务的处理。正确计算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 3、结帐时,应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各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二)结帐的方法 计算登记各种帐簿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工作,一般按月进行,称为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二)结帐的方法 计算登记各种帐簿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工作,一般按月进行,称为 月结。有的帐目和应按季结算称为季结;年终,还应进行年终结帐称为年 结。期末结帐的方法主要采用划线结帐法。也就是期末结出各帐户的本期 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后,加以划线标记,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结帐时不同 的帐户纪录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1、月结 每月结帐时应在本月份最后一笔记录下面划一条通栏红线表示本月结 束;然后在红线下面结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如果没有余额在余额栏 写“平”或填“0”。 2、季结 季结与月结基本相同,只是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季合计”即可。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3、年结 办理年结时,应在12月份月结下面(需办理季结的在第四季结下面)结算填列全年12个月的月结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如果没有余额在余额栏内写“平”或填“0”。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合计”或“年度发生额及余额”字样;然后,将年初借(贷)方余额抄列于下一行的贷(借)方栏内,并在摘要楼内注明“年初余额”字样。同时在将年末借(贷)方余额再列入下一行的贷(借)方栏内,在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最后分别加计借贷方合计数,并在合计数下面划通栏双红线表示封账,完成了年结工作,需要更换新账的,应在新账有关帐户的第一行摘要栏内注明“上年结转”或“年初余额”字样,并将上年的年末余额以相同方向记入新账的余额栏内。
总 帐 第 页 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 年初余额 借 8000 … …… 31 1月份发生额及余额 11000 9000 10000 2 28 2月份发生额及余额 12000 14000 12 12月份发生额及余额 7000 6000 年度发生额及余额 120000 119000 结转下年 合计 128000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三、会计帐簿的更换 会计帐簿的更换是指在会计年度终了,将上年旧账更换为次年新账。更换新账的程序是: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三、会计帐簿的更换 会计帐簿的更换是指在会计年度终了,将上年旧账更换为次年新账。更换新账的程序是: 年度终了,在本年有余额的帐户“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更换新账时,注明各帐户的年份,在第一行“日期”栏内写明1月1日,“记账凭证”栏空置不填;将各帐户的年末余额直接抄入新账余额栏内,并注明余额的借、贷方向,过入新账的有关余额的转让事项,不需要编制记账凭证,在新的会计年度建账并不是所有的帐簿都更换为新的。 一般来说,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大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但是有些财产物资明细账和债权债务明细账,由于材料品种、规格和往来单位较多,更换新账,重抄一遍,工作量较大,因此可以跨年度使用,不必每年更换一次。第二步战略目标年使用时可直接在上年度终了的双线下面记账。各种备查帐簿也可以连续使用。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四、会计帐簿的的保管 会计帐簿是各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料,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帐簿的保管分为平时管理和归档保管。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四、会计帐簿的的保管 会计帐簿是各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料,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帐簿的保管分为平时管理和归档保管。 (一)帐簿平时管理的具体要求: 各种帐簿要分工明确,指定专人负责,帐簿经管人员既要负责记账、对账、结帐等工作,又要负责保证帐簿的安全。会计帐簿未经领导和会计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批准,非经管人员不得随意翻阅查看会计帐簿。会计帐簿除需要与外单位核对外,一般不得携带外出,对携带外出的帐簿,一般应有经管人员或会计主管人指定专人负责。会计帐簿不能随意交与其他人员管理,以保证帐簿安全和防止任意涂改帐簿等问题发生。
第五节 对账和结帐 (二)旧账归档保管 年度终了更换并启用新账后,对更换下来的旧账要整理装订,造册归档。归档前旧账的整理工作包括:检查和补齐应办的手续,如改错盖章,注销空行和空页,结转余额等。活页账应撤出未使用的空白账页,再装订成册。 旧账装订时应注意:活页账一般按帐户分类装订成册,一个帐户装订成一册或数册;某些帐户账页较少,也可以合并装订一册。装订时应检查帐簿扉页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装订后应由经办人员及装订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在封口处签名或盖章。旧账装订完毕应编制目录和编写移交清单,然后按期移交档案部门保管。 各种帐簿同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一样,都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保存年限妥善保管,不得丢失和任意销毁。根据会计档案保管办法的规定,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25年,其余帐簿保管15年;涉外和对私改造帐簿应永久保存。保管期满后,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后方可销毁。
第八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适用于总分类帐、日记帐的帐薄是( )A订本式帐薄 B活页式帐薄 C卡片式帐薄 D活页式帐薄或卡片式帐薄 10.在凭证填写发生差错需要更正时,应采用( )予以更正。 A红字更正法 B补充登记法 C划线更正法 D蓝字更正法
第八章练习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帐薄按其用途可以分为( )A序时帐薄 B备查帐薄 C分类帐薄 D联合帐薄 8.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格式主要适用于( )。A.库存商品账 B.生产成本账 C.制造费用账 D.应付账款账 E.原材料账 9.在账簿登记中,红色墨水只能用于( )。A.采用红字更正,冲铱错误记录 B.在不设借方划贷方专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金额 C.期末结账时划通栏红线 D.三栏式账户余额栏前,如果未说明余额方向,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10.对帐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A帐证核对 B帐帐核对 C帐实核对 D帐表核对
第八章练习题 三、判断题 6.特种日记帐专指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 7.明细分类帐一般采用订本式帐薄。( ) 6.特种日记帐专指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 7.明细分类帐一般采用订本式帐薄。( ) 8.银行存款收款凭证是登记银行存款日记帐借方的唯一依据。( ) 9.债权、债务结算帐户的明细分类核算适用三栏式明细分类帐。( ) 10.“本年利润”帐户的明细分类核算适用借方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帐。( ) 11.各种明细帐的登记依据,可以是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也可以是记帐凭证。( ) 12.总分类帐与其所属明细分类帐的登记必须在同一时点进行。( ) 13.记帐以后,如发现记帐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有错误,应采用红字更正法更正。( ) 14.记帐以后,如发现记帐凭证和帐薄记录的金额大于应记的金额,而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并无错误,应用补充登记法更正。( )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总帐与明细帐的平行登记? 2.简述对账工作的基本内容。 3.错账的更正方法有哪些?各自适用于什么条件?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练习题
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人、 债务的核对,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实存数,以查明 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各项财产物资的账存与实存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 1、在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手续不健全或制度不严密而发生的计算上的错误。如:重计、漏计、错计。 2、在收发财产物资时,由于计量不准确,造成品种、数量或质量上的差错。 3、由于管理不善或责任者的过失,造成财产物资的损失等。 4、由于财产物资保管中发生自然损耗或遭受自然灾害赞成的财产物资的损失。 5、由于不法分子贪污盗窃、营私舞弊而发生的财产物资的损失。 6、在结算过程中,由于未达账项等原因而造成的单位之间账账不符。
二、财产清查的分类 (一)财产清查按照清查对象范围大小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全面清查;全面清查是对属于本单位或存放在本单位的全部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各项债权、债务进行核对。 全面清查的对象一般包括: 1、货币资金。 2、财产物资。 3、债权、债务。 全面清查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年终决算前。 2、单位撤消、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明确经济责任。 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 4、开展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准确的核定资金。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一部分财产进行清查。其清查对象 主要是流动性较大的财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库存商品、 材料物资、包装物等。 二、按照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定期清查是指按规定或预先计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 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清查。 (1)有关人员的更换。 (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损失。 (3)会计检查或审计。 (4)临时性的清产核资。 (5)单位的撤消合并,隶属关系的变更等。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一、财产清查的组织 财产清查是一下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工作内容多, 清查对象范围广。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财产清查的组织主 要是指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一)组织准备 为做好财产清查工作,必须专门成立清查组织。 (二)业务准备 1、有关帐目全部登记入帐。 2、财产物资的整理以便盘点核对。 3、工具的准备。 4、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清查需要的对账单及函证材料。 5、印制各种财产清查的表证账册等。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货币资金的清查 1、现金的清查 现金的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然后与现金日记账的 帐面余额相核对,查明账款是否相符以及长余与短缺情况。 在清点时不能以不具法律效力的借条、收据冲抵库存现金,盘点结束后,应填写现 金盘点表,并由盘点人员和出纳员签章。“现今盘点表”是反映现金实有数和调整帐 簿记录的重要原始凭证。 实存金额 账存金额 实存与账存对比 备注 盘盈 盘亏 1650.00 1648.00 2.00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2、银行存款的清查 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采取与开户银行对账的方法进行的。在同银行对账之前,应先详 细检查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发现有错记或漏记,应及时更正 或补记,然后和银行的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若发现错账或漏账应及时查清更正。 同时,由于本单位同开户行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的差别,经常会出现“未达 账项”,致使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的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 所谓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 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未达账项有以下四种情况: (1)企收银未收。(2)银收企未收。 (3)企付银未付。(4)银付企未付。 在对账时如果发现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进行调整后, 在确定单位与银行双方记账是否一致。帐面余额是否相等。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 某企业2004年10月30日银行存款日记账帐面余额为国为365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38750元,经查有以下未达账项: (1)10月29日,企业送存银行一张转账支票,金额4000元,银行尚未入账。 (2)10月30日银行收取企业借款利息426元,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 (3)10月31日企业委托银行收款4576元银行已入帐,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 (4)10月31日企业开出转帐支票一张,金额2100元,持票单位尚未到银行办理手续。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004年10月31日 项 目 金额 项 目 银行对账单余额 38750 项 目 金额 项 目 银行对账单余额 38750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36500 加:企收银未收 4000 加:银收企未收 4576 减:企付银未付 2100 减:银付企未付 426 调整后余额 40650 注意: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不能做为记账凭证登记入帐。
期初库存数+本期收入数-期末实地盘存数=本期减少数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二)存货的盘存制度及清查方法 存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存货核算主要涉及数量和金额两个方面。确定存货帐面结存数量的方法通常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两种。确定存货金额的核心是单价。计算存货的单价通常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确认法(个别计价法)等。 1、确定存货帐面结存数量的方法。 (1)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帐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帐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减少(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的方法。 期初库存数+本期收入数-期末实地盘存数=本期减少数
期初库存数+本期收入数-本期发出数=期末结存数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2)永续盘存制。又称帐面盘存制,是根据帐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帐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2、确定存货实际数量的方法 (1)实地盘点。是对存货堆放现场进行逐一清点数量或用计量仪器确定存货 实存数的一种方法。多数存货的清楚均可采用。 (2)技术推算盘点。是利用量方、计尺等技术方法,来推算存货的结存量。 对于实物质量检查的方法,可根据不同实物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等来检 查。为了明确经济责任,在进行盘点是始实物保管人员必须在场,并且亲自 参加盘点工作。对盘点的结果,应如实登记“盘存单”,并由盘点人员和实物 保管人员签章。 期初库存数+本期收入数-本期发出数=期末结存数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盘 存 单(盘点时间:存放地点) 单位名称:甲材料 实存账存对比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计量单位 实存数量 盘 存 单(盘点时间:存放地点) 单位名称:甲材料 实存账存对比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计量单位 实存数量 单价 金额 备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计量单位 单价 实存 账存 盘盈 盘亏 数量 金额 5 甲12 千克 1.5 500 750 510 765 10 15 金额合计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3、确定存货单价的方法 (1)个别计价法。是指在发出存货时按所发存货收入时的单价计价的一种方法。 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保管的财产物资,可通过信件询证的办法来证实。对代其他 单位保管和受托加工的物资,应认真履行受托和代管责任。在清查和盘点后,对发 生盘盈、盘亏情况,应分清责任,分别处理。如属于本单位造成的损失,应由本单 位负责处理和赔偿,如属于对方交货时数量不实或属于自然损耗,应通知对方核实, 并在有关帐簿中作出相应的记录,调整有关数字,保证账实相符。 3、确定存货单价的方法 (1)个别计价法。是指在发出存货时按所发存货收入时的单价计价的一种方法。 (2)先进先出法。是指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或耗用,并按这种发出的存货价格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3)后进先出法。是指最后收入的存货先发出或耗用,并按这种发出的存货价格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4)加权平均法。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往来款项对账单 ××单位: 你单位2003 年9月12日到我公司购A产品800件,货款29800元尚未支付, (三)结算往来款项清查的方法 各项结算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函证核对方法进行清查。编制往来款 项对账单来进行。 往来款项对账单 ××单位: 你单位2003 年9月12日到我公司购A产品800件,货款29800元尚未支付, 请核对后,将回联单寄回。 清查单位:(盖章) 2003年12月20日 往来款项对账单(回联) ×××清查单位: 你单位寄来的“往来款项对账单”已收到,经核对相符无误。 ×××单位 :(盖章) 2003年12月24日 2003年12月24日 ×××单位 :(盖章) 你单位寄来的“往来款项对账单”已收到,经核对相符无误。 ×××清查单位: 往来款项对账单(回联) 2003年12月20日 清查单位:(盖章) 你单位2003 年9月12日到我公司购A产品800件,货款29800元尚未支付,请核对后,将回联单寄回。 往来款项对账单 ××单位: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财产清查后,会出现盘盈或盘亏。或者有些物资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正常使 用,称为毁损。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因此应核 准数字,明确经济责任,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按规定的程序批准后,才能 对差异进行处理。 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分两步进行。 1、根据已查明属实的财产盘盈、盘亏或毁损的实际数额编制“实存、账 存对比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帐簿。调整帐簿记录。将财产清查报告报 告有关领导和部门。 2、根据有关领导的批复意见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帐簿 并追回由于责任人原因造成的损失。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一、存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造成存货账实不符的原因有多种,各单位应根据不同情况作相应的账务处 理。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定额内的盘亏,应增加费用;责任事故造成的损 失,应由过失人负责赔偿,由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在扣除 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经批准作为营业外支出。如果发生盘盈,一 般冲减费用。 1、存货的盘盈 例: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材料652元。 在批准前: 借:原材料: 652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652 报批后:冲减费用。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652 贷:管理费用 652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例: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材料1260元。 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1260 贷:原材料 1260 上述盘亏材料经批准作如下处理:盘亏中有500元为定额内自然损耗,列为 营业费用;有300元为保管不善所致,由有关责任人赔偿,有460元属于自 然灾害造成的非常损失,列为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费用 500 其他应收款——××人 300 营业外支出 46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1260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二、固定资产清楚结果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盘盈 一般都是企业单位自制设备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入帐所造 1、固定资产盘盈 一般都是企业单位自制设备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入帐所造 成的,经核准应列作营业外收入。 例: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账外机器一台,重置价值为15000元, 按其新旧程度估计已提折旧6000元,净值为9000元。 报批前: 借:固定资产——使用中的固定资产 15000 贷:累计折旧 6000 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 9000 批准后;列为营业外收入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 9000 贷:营业外收入 9000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2、固定资产盘亏 应根据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和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般的方法是:自然灾害 等非常事故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在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和残值收入后。经 批准列为营业外支出,责任事故造成的应由责任人酌情赔偿损失。 例: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机器一台,帐面原值为30000元,已提折 旧18000元。 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12000 累计折旧 18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 批准后: 借:营业外支出 12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 12000
第三节: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三、结算往来款项清楚结果的账务处理 在财产清查中,对长期不清的往来款项们应及时进行清理。其中:对于经确 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作为坏账予以核销。对于确实无法支付的应收账 款,批准后应作资本公积处理。 例: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查明应收某单位货款4000元,因单位撤消, 确实无法收回。经批准核消。另有5000元的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经批 准作为资本公积: 借:坏账准备 4000 贷:应收账款 —××单位 4000 借:应付账款—××单位 5000 贷:资本公积 5000
第九章练习题 一、选择 1.企业对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查的时间是( )。A.季度终了 B.月份终了 C.年终决算之前 D.经营周期结束之前 6.进行不定期财产清查的情况有( )。A.更换财产保管员 B.非常灾害发生的意外损失C.审计等部门进行的会计检查 D.财产核资工作时E.单位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
第九章练习题 7.银行存款的清查,主要是将( )进行核对。A.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 B.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C.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分类账 D. 银行存款总分类账与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 二、判断题 1.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是对存货进行数量清查和两种不同方法。 ( ) 2.采用永续盘存制的企业,仍需在期末对存货进行清查盘点,以确定存货账面结存的数量和成本。 ( ) 3.财产物资的盘亏毁损应作增加管理费用处理。 ( ) 4.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只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 )
第九章练习题 三、业务题 (一)[资料]某企业2001年6月份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190 6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197 850元。经查本月未达账项的内容如下: 企业以入账,银行尚未入账的企业存入转账支票16 000元; 企业购入材料开出转账支票13 000元,银行尚未入账; 企业将销售收入存入银行的转账支票1 000元错记为100元; 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入帐的银行代收货款9 000元; 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入帐的银行存款利息350元. [要求]请根据上述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第十章:会计报表 第一节: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练习题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特 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报告。 二、会计报表的作用 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为债权人提供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和偿债能力的信息资料 为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实施管理的各项信息资料 为内审和外审部门检查、监督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三、会计报表的种类 (一)按照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现金流量的报表(现金流量表)、收支情况的报表(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和成本、费用的报表(产品生产成本表)五类。 (二)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外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 1 、对外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具体格式、编制方法和报送时间均由财政部统一规定,任何单位都不得随意增减。 2 、对内会计报表,包括反映企业收支情况的会计报表和反映企业成本、费用情况的会计报表。其种类、格式、编制方法及时间均由各单位自行规定和设计。 (三)按照编制主体不同,分为个别和合并会计报表两类。 1 、个别会计报表,是指对外投资的单位所编制的只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包括对内和对外会计报表。 2 、合并会计报表,将投资与被投资企业视为一个会计主体,由投资企业所编制的反映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共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只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四)按照编制时间不同,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报表四类。 1 、年度会计报表,亦称年报。是用以总括反映企业年终财务状况和全年的经营成果情况的会计报表。应至少应反映两个会计年度比较数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 、半年度会计报表,亦称中报。是用以总括反映企业会计年度中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的会计报表。应至少应反映相关两个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3 、季度会计报表,亦称季报。是用来总括反映企业季末的财务状况和一个季度的经营成果情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4 、月度会计报表,亦称月报。是用来总括反映企业月末的财务状况及其一个月的经营成果情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五)按照编制单位不同,分为单位和汇总报表两类。 1 、单位报表,是指由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编制的会计报表。 2 、汇总报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汇总其所属各基层单位的会计报表而编制的会计报表。 (六)按照反映的资金运动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报表两类。 1 、静态报表,亦称时点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2 、动态报表,亦称时期报表,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本教材只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其他会计报表的学习将在以后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进行。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四、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各单位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报送及时。 五、会计报表的结构 1 、表头。主要包括会计报表的名称、反映的时间或某一会计期间、编表单位名称和盖章、报表编号和金额单位等内容。 2 、主表。主表即会计报表的主要内容,反映其所要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 3 、补充资料,也叫报表附注。主要包括: 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及非常项目的说明; 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4 、附表,是对主表中有关项目的进一步说明的报表。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作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编制原理 1 、概念。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 、原理。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排列顺序,并对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整理后编制而成的。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其编表依据是:资产 = 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二)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及作用 1 、提供企业当前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总额及其分布情况,有利于衡量企业的经济实力,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资源构成是否合理; 2 、提供企业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及其构成情况,有利于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3 、了解企业的财务实力、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 4 、提供并比较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年初数和年末数,有利于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
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填报单位: 年 月 日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资产负债表列有“年初数”和“期末数”两个金额栏,“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根据上 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项目和内容与上年 不一致, 应对上年的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后, 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本表“期末数”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货币资金”项目,根据“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2.“短期投资”项目:反映企业购入的各种能随时变现的,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 (含一年)的股票、债券和基金,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含一年)的其他投资,减去 已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后的净值额。根据“短期投资”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短期投资 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填列。企业一年内到期的委托贷款,其本金和利息减去计提 的减值准备也在本项目反映。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3.“应收票据”项目: 反映企业收到的未到期收款也未向银行贴现的应收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 银行承兑汇票。 本项目应根据“应收票据”的期末余额填列。已向银行贴现和已背书转让的应收 票据不包括在本项目内。其中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4.“应收股利”项目: 反映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企业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也包括在 本项目内。本项目应根据“应收股利”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应收利息”项目: 反映企业因债权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企业购入到期还本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 不包括在本项目内。本项目一根据“应收利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6.“应收帐款”项目: 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各种款 项减去已计提的坏帐准备后的净额。 本项目应根据“应收帐款”科目所属的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 去“坏帐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帐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如“应收帐款”科目所属的各明细科目期末有贷方余额应在本表“预收帐款” 项目的贷方填列。 7.“其他应收款”项目: 反映企业对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应收和暂付的款项,减去已计提的坏帐 准备后的净额。 本项目应根据“其它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帐准备”科目有关 其它应收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期末余额和的金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8.“预付账款”项目:反映企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科 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填列。本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如有贷方余额的, 应在本表“应付账款”的贷方项目填列。如“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 的,也应包括在本项目中。 9.“应收补贴款”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应收的各种补贴款。本项目应根据“应收补贴 款”开幕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0.“存货”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在库、在途和在加工中的各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包括各种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等。 本项目应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包装物”、“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 商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 目的期末余额填列。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以及“库存商品”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 核算的企业,还应加减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后的金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1.“待摊费用”项目: 反映企业已经支出但由以后各期分期摊销的费用。企业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大 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其他待摊费用不包括在本项目内。 应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反映。“预提费用”科目如有借方余额,以及“长期待摊费用 ”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也在本项目内反映。 12.“其他流动资产”项目: 反映企业除以上流动资产项目外的其他流动资产。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 额填列。如其他流动资产价值较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内容和金额。 13.“长期股权投资”项目: 反映企业不准备在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的可收回金额。 本项目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中有 关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4.“长期债权投资”项目: 反映企业不准备在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各种债权性质的投资的可收回金额。 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债权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中有关债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后的金额填列。 15.“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项目: 反映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原价以及提取的累计折旧也包括在内。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原价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另行反映。 这两个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 反映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7.“工程物资”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各项工程未使用的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根据“工程物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8.“在建工程”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各项未完成工程的实际支出,包括交付安装的设备价值,未完建筑安装工程已经耗用的原材料、工资和费用支出、预付出包工程的价款、已经建筑安装完毕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工程等的可收回金额。 本项目应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9.“固定资产清理“项目: 反映企业因出售、毁损、报废等原因转入清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及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变价收入等各项金额的差额。 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该科目如果是贷方余额,应以“-”号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20.“无形资产”项目: 反映各项无形资产的期末可收回的金额。本项目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21.“长期待摊费用”项目: 反映企业尚未摊销的,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费用。如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大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在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部分,应在本表“待摊费用”项目反映。 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一年内(含一年)到期摊销的数额后的金额填列。 22.“其他长期资产”项目: 反映企业除以上资产以外的其他长期资产。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如其他长期资产价值较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内容和金额。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23.“递延税款借项”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借方余额。本项目应根据“递延税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24.“短期借款”项目: 反映企业借入尚未归还的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借款。本项目应根据“短期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5.“应付票据”项目: 反映企业为了抵付货款等开出、承兑的尚未到期付款的应付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本项目应根据“应付票据”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6“应付账款”项目: 反映企业购买原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的等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所属各有关部门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该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如有借方余额,应在本表“预付账款”项目内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27.“预收帐款”项目: 反映企业预收购买单位的账款。本项目应根据“预收帐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之和填列。该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如有借方余额,应在本表“应收账款”项目内填列。 28.“应付工资”项目: 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工资”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29.“应付福利费”项目: 反映企业提取的福利费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按净利润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本项目应根据“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0.“应付股利”项目: 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本项目应根据“应付股利”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31.“应交税金”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未交、多交或未抵扣的各种税金。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32.“其它应交款”项目: 反映企业应交未交的除税金、应付股利等以外的各种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其它应交款” 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33.“其它应付款”项目: 反映企业所有应付和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其它应付款” 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34.“预提费用”项目: 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预提费用” 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应合并在“待摊费用”项目内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35.“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企业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预计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6.“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反映企业除以上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流动负债。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如“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期末余额可在本项目内反映。如其他流动负债价值较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内容和金额。 37.“长期借款”项目: 反映企业借入尚未归还的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借款本息。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8.“应付债券”项目: 反映企业发行的尚未偿还的各种长期债券的本息。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债券”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9.“长期应付款”项目: 反映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40.“专项应付款”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各种专项应付款的余额。本项目应根据“专项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1.“其他长期负债”项目: 反映企业除以上长期负债以外的其他长期负债。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如其他长期负债价值较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内容和金额。 上述长期负债各项目中将于一年内(含一年)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中单独反映。上述长期负债各项目均应根据有关科目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到期的长期负债后的金额填列。 42.“递延税款贷项”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贷方余额。本项目应根据“递延税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43.“实收资本(或股本)项目: 反映企业各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总额。本项目应根据“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4.“已归还投资”项目: 反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本项目应根据“已归还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5.“资本公积”项目:反映企业资本公积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资本公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6.“盈余公积”项目:反映企业盈余公积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盈余公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其中:法定公益金期末余额应根据“盈余公积”科目所属的法定公益金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7.“未分配利润”项目: 反映企业尚未分配的利润。本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未弥补的亏损,在本项目以“-”号填列。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三、利润表的结构内容和项目排列 利润表,应从总体上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形成和分配情况,因此其结构内容可以说 是利润计算公式和利润分配内容的表格化,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一)单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是将一定时期各项收入总额减去费用总额,直接计算出净利润而后列 示利润分配内容的格式。单步式利润表 在我国不多采用。 (二)多步式利润表 多步式利润表是将各种收入及相关的费用、成本在表中分别列示进行配比,计算 出各种净收入,在将各种净收入相加,减去共同性的期间费用,计算出利润总额。 由于多步式利润表注意收入与费用支出配比的层次性,这样便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情 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更重要的是利用多步式利润表有利于 预测企业今后有没有盈利能力,因此,我国采用多步式利润表的格式。多步式利润 表按照营业毛利润、营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可供分配的利润进行分类, 列示企业的利润总额和税后利润的构成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一、利润表的含义及其作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润(亏损)的实际情况。属于动态报表。 通过对利润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可以: (1)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 (2)了解企业收入、利得情况。 (3)了解企业成本和费用的构成情况。 (4)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5)有助于税务机关确定应征税额。 二、利润表编制的依据 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亏损)的实际情况,而利润(亏损) 的实际情况通常又是通过收入、费用的对比体现出来的,所以,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即为利润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利润表各项目的内容及其填列方法如下: (1)“主营业务收入” 该项目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因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而取得的收入,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帐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2)“主营业务成本”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而发生的成本,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其他业务利润”项目 反映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取得的收入,减去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支出后的净额。本项目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和其它业务税金及附加等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5)“营业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商品流通企业在购入商品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营业费用”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 (6)“管理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根据“管理费用”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7)“财务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根据“财务费用”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8)“投资收益”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收益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 (9)“补贴收入”项目 反映企业取得的各种补贴收入以及退回的增值税等。本项目应根据“补贴收入”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0)“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 该项目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根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1)“利润总额”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如为亏损额,以“-”号填列。 (12)“所得税”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减去的所得税。应根据“所得税”帐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3)“净利润”项目 反映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号填列。 四、利润分配表 利润分配表是用以说明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的分配情况的报表,是利润表的附表。说明利润分配的具体内容以及去向。利润表的格式如下: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利润分配表的编制方法: 一.利润分配表反映企业利润分配情况和年末未分配利润的结余情况。 二、本表“本年实际”根据本年“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科目及所属的明细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上年实际”根据上年“利润分配表”填列。如果上年“利润分配表”与本年利润分配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应对上年度报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实际”栏中。 三、本表各项目的内容及填列方法: (一)“净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号填列。本项目的数字应与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栏的“净利润”项目一致。 (二)“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年初未分配的利润,如为弥补亏损以“-”号填列。 (三)“其他转入”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等转入的数额。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四)“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提取“法定公益金”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五)“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六)“提取储备基金”项目和“提取企业发展基金”项目,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储备基金和企业发展基金。 (七)“利润归还投资”项目,反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规定在合作期间以利润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八)“应付优先股股利”项目,反映企业应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现金股利。 (九)“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 (十)“应付普通股股利”项目,反映企业应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现金股利。企业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也在本项目反映。 (十一)“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项目,反映企业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股票股利。企业以利润转增的资本,也在本项目中反映。
第三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十二)“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年末尚未分配的利润。姑为弥补亏损则以“-”号表示。 四、企业如因收购本企业股票方式减少注册资本而相应减少的未分配利润,可在本表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减:减少注册资本减少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国有工业企业按规定补充的流动资本,可在本表“利润归还投资”项目下增设“补充流动资本”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以利润归还借款、单项留用的利润等,可在“补充流动资本”项目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十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 )是适应本单位内部经济管理需要,不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A.成本报表 B.资产负债表 C.利润表 D.利润分配表 2.下列项目中,在资产负债表左方排列的是( )。A.预收账款 B.坏账准备 C.应付账款 D.预提费用 3.( )是资产负债表项目。A.固定资产净值 B.应交税金 C.银行存款 D.原材料 4.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是( )。A.会计分录 B.会计凭证 C.账簿记录 D.试算平衡表 5.属于静态报表的是(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成本报表 D.利润分配表 二、多项选择 1.会计要通过会计报表为下列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A.财税部门B.金融部门C.投资人、债权人D.企业内部管理部门E.债务人 2.应按月编制的会计报表有(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成本报表 D.利润分配表 3.编制会计报表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A.数字真实 B.计算正确 C.内容完整 D.编报及时 E.格式正确F.指标一致 4.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应根据( )账户期末借贷方余额相抵后的差额填列。A.库存商品 B.物资采购 C.原材料 D.生产成本 E.材料成本差异 5.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可根据有关总分类账账户余额填列的有( )。A.应交税金 B.累计折旧 C.存货 D.应收账款 E.短期借款F.货币资金 6.利润表中,营业利润的计算是以主营业务利润减去( )。A.营业费用 B.管理费用 C.制造费用 D.财务费用 E.投资损失
第十章练习题 三、业务题 (一)某企业2001年10月31日部分帐户期末余额如下: 现金 980元 银行存款 190 780元 原材料 136 500元 库存商品 80 250元 低值易耗品 8 400元 包装物 9 320元 待摊费用 7 300元 材料成本差异 6 560元(红字) 本年利润 58 950元 利润分配 36 490元 [要求] 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 (二)某企业2001年11月有关损益类帐户的资料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元 主营业务成本 50 000元 营业费用 7 200元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 780元 管理费用 22 380元 财务费用 7 850元 营业外收入 20 000元 营业外支出 15 800元 投资损失 2 000元 其他业务收入 8 000元 其他业务支出 7 000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利润表。(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缴纳)
第十一章:账务处理程序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及种类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第三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第四节: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五节: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持续 练习题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及种类 一、会计循环及其步骤 (一)概念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财务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中所包含的依次完成又周而复始的基本步骤,人们称其为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从一切交易和经济业务的发生起,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出会计报表为止的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 会计循环是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的依次继起,在每一个会计期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及种类 (二)会计循环的步骤 1 、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审核分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其有用性在于它的清晰、简明的分析方法。 2 、过账。就是将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中的会计分录,按照同一借贷方向及同样金额过入分类账中去的过程。 3 、账项调整。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和费用,其目的是为了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对账。为防止发生账簿记录差错和账实不符,有必要对账簿记录进行核对,以保证账证、账账和账实相符并为会计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资料。 5 、试算平衡。通过试算表检查会计分录编制和过账有无差错并能初步展示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全貌,有利于编制财务报表。 6 、结账。在会计期末结清所有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确定当期损益,以便继续进行下一会计期记录。 7 、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表式报告。是综合会计信息的载体,是会计系统的产品。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及种类 二、会计核算形式及其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概念 会计核算形式就是以上会计循环步骤的有机结合。 会计核算形式 ( 亦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 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 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形式、账务处理程序和记账程 序。 账簿组织是指账簿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 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和根据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及种类 (二)会计核算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因其业务性质、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应当设置的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和登记方法,以及各种凭证之间、账簿之间、凭证与账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登记程序也就不完全相同,由此而决定的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的形式也必然不同。因此,会计核算形式也就不能强求一致。任何单位为科学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都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条件及特点,采用合理、适用的会计核算形式。 三、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根据记账凭证直接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其他几种会计核算形式都是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和会计核算技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1 、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2 、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 、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 、根据记账凭证直接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5 、在账账核对的基础上,根据总账与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记 账 凭 证 核 算 组 织 程 序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会计报表 现金日记账 银行日记账 明细分类账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记 账 凭 证 核 算 组 织 程 序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手续简便,易于掌握,并且在账簿中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直观地反映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缺点:由于登记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的,倘若企业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势必登记总账的工作量相对也就很大。 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规模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特点 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即记账凭证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按相同的会计科目进行归类,分借、贷方定期(如、十天或一个月)汇总每一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写在科目汇总表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栏内并分别相加,以反映全部会计科目在一定期间借、贷方发生额。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1 、依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2 、依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3 、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 、依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 5 、依据科目汇总表汇总登记总分类账; 6 、月末,在账账核对的基础上,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科 目 汇 总 表 核 算 组 织 程 序 ⑵ ⑹ ⑴ ⑷ ⑸ ⑺ ⑹ ⑶ 现金日记账 银行日记账 记账凭证 科目汇总表 原始凭证 总分类账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⑹ ⑴ ⑷ ⑸ ⑺ 科目汇总表 原始凭证 总分类账 会计报表 ⑹ ⑶ 明细分类账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四、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依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大大减少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科目汇总表本身能对所编制的记账凭证起到试算平衡作用 缺点:由于科目汇总表本身只反映各科目的借、贷方发生额,根据其登记的总账,便不能反映各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适用范围: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量较多的大中型企业。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依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再依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及其登账方法 (一)汇总收款凭证 1 、编制方法。汇总收款凭证是对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款凭证,分别以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设证并位于凭证的左上角,并按与设证科目对应的贷方科目定期归类汇总,每月填制一张。 2 、登账方法。为在账簿中能够反映科目的对应关系,设证科目的登记应在借方分别登记对应科目的金额,而不应登记合计数,与设证科目对应的贷方科目的金额应分别登记在贷方。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二)汇总付款凭证 1 、编制方法。汇总付款凭证是对现金、银行存款的付款凭证,分别以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设证并位于凭证的左上角,并按与设证科目对应的借方科目定期归类汇总,每月填制一张。 2 、登账方法。为在账簿中能够反映科目的对应关系,设证科目的登记应在贷方分别登记对应科目的金额,而不应登记合计数,与设证科目对应的借方科目的金额应分别登记在借方。 (三)汇总转账凭证 1 、编制方法。汇总转账凭证应当按照每一科目的贷方分别设证并位于凭证的左上角,按与设证科目对应的借方科目定期归类汇总,每月填制一张。 2 、登记方法。月终,为在账簿中能够反映科目的对应关系,设证科目的登记应在贷方分别登记对应科目的金额,而不应登记合计数,与设证科目对应的借方科目的金额应分别登记在借方。倘若在汇总期内,某一贷方科目的转账凭证较少时,也可不填制汇总转账凭证,而直接根据转账凭证记账。 注意:为了便于填制汇总转账凭证,平时填制转账凭证时,应使科目的对应关系保持一个贷方科目同一个或几个借方科目相对应的会计分录。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1 、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及转账凭证; 2 、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及银行存款日记账; 3 、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 、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 5 、月末,根据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汇总转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6 、月末,在账账核对的基础上,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汇 总 记 账 凭 证 核 算 组 织 程 序 ⑵ ⑹ ⑴ ⑸ ⑺ ⑷ ⑹ ⑶ 现金日记账 银行日记账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汇总收款 汇总付款 汇总转帐 ⑹ ⑴ ⑸ ⑺ ⑷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汇总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会计报表 ⑹ ⑶ 明细分类账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四、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 :可以简化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收款凭证以借方科目汇总,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贷方科目汇总,并且分类平衡,使记账数字不容易失误; 在汇总凭证和总账账页中明确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经济业务内容,而且发生差错也容易寻找。 缺点:多了一道编制汇总凭证的手续。 适用范围:适应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量较多的企业单位。
第五节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一、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特点 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是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基础上,针对其缺点进行改良而形成的。其特点是: 设置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和多栏式银行存款日记账; 对于涉及收款和付款的经济业务根据多栏式日记账登记总账; 对于转账业务,可以根据转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也可以根据转账凭证编制的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步骤 1 、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及转账凭证; 2 、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多栏式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3 、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 、月终,根据多栏式日记账和转账凭证(或转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 5 、月末,在账账核对的基础上,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多 栏 式 日 记 账 核 算 组 织 程 序 ⑵ ⑷ ⑹ ⑴ ⑸ ⑶ 多栏现金日记账 多栏银行日记账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⑷ ⑹ ⑴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会计报表 ⑸ ⑶ 明细分类账
第五节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三、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 简化了凭证归类和总分类账的登账工作; 多栏式日记账中按账户的对应关系设置专栏,便于分析和检查每一项与收付款有关的经济业务。 缺点: “现金”、“银行存款”总账对多栏式日记账起不到控制作用; 账页过长,不便于会计人员记账和分工。 适用范围:经济业务简单,运用会计科目少,但收付款业务较多的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中,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应用,并非是呆板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根据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核算形式进行结合应运而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这种会计核算形式是( )。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B.日记总账核算形式C.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D.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2.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A.总账的格式不同 B. 登记总账的依据方法不同C.会计凭证的种类不同 D.根据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不同 3.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依据( )登记总账。A.科目汇总表 B.会计凭证 C.日记账 D.汇总收付款和转账凭证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适用于( )。A.规模小、业务量少的企业 B. 规模大、业务量多的中型企业C. 规模大、业务量多的大型企业 D. 规模小、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少的企业 5. 在日记总账核算形式下,日记总账账页格式一般采用( )。A.三栏式 B.多栏式 C.数量金额式 D.联合式 二、多项选择 1.我国企业一般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 )。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B.日记总账核算形式C.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D.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2.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可以是( )。A. 记账凭证 B. 汇总记账凭证 C. 科目汇总表 D.日记总账 E.原始凭证汇总表
第十一章练习题 3.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应满足下列要求( )。A. 与本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相适应 B. 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分工协作C. 有利于全面、及时提供会计核算资料 D.合理简化核算手续E.满足运用会计管理经济的需要 4. 规模大、业务量多的国有企业,适宜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是( )。A.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B.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C.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D.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5.在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中,各种明细分类账登记的依据是( )。A. 原始凭证 B. 原始凭证汇总表C.收款凭证 D.付款凭证 E. 转账凭证 6.在采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时,登记总分类账的直接依据是( )。A. 原始凭证汇总表 B.汇总收款凭证 C.汇总付款凭证 D.汇总转账凭证E.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三、判断题 1.无论采用哪种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一致的。 ( ) 2.登记各种账簿的直接依据是记账凭证。 ( ) 3.科目汇总表能进行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的试算平衡。 ( ) 4.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的依据都是不同的。 ( ) 5.为了保证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记录相符,总账应根据所属明细账记录逐笔登记。 ( )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 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节 :会计机构 第三节: 会计人员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 学术资料
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 会计工作的组织有宏观和微观两层意思。 宏观会计工作组织指国家组织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具体包括国家对会 计管理体制的确定、国家宏观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国家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等内容。 微观会计工作组织指各单位为顺利开展会计工作,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和国家对 会计工作的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 制定会计政策和会计管理制度等工作的总称。 二、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 会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会计工作是进行这一经济管理活动的一 个系统,有系统就必然存在着系统中各部分合理有序和相互协调的组织。所以, 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2 、有利于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3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三、组织会计工作的要求 1 、政策性要求。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法规、制度、规定,是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和进行会计工作的主要依据。 2 、适用性要求。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自身的特点来组织会计工作。 3 、效率性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讲求工作效率。
第二节 : 会计机构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机构。建立健全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凡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应该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对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可以不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但也应该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设置会计机构涉及的内容有:会计机构的内部组织、会计人员的内部分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在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等。由于各单位的经营特点、管理要求等各不相同,会计机构的设置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第二节: 会计机构 二、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第二节: 会计机构 二、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是指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层次与会计核算资料的整理和提供的方式与分工。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集中核算和分散核算。 1、集中核算:企业一般只设一个厂级会计机构,就是把整个企业的主要会计工作如明细核算、总分类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各有关项目的考核分析等,都集中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其他职能部门、车间、仓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核算人员,对本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负责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对原始凭证进行适当的汇总,定期将其送交企业会计部门,为企业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提供资料。
第二节: 会计机构 2、分散核算:又称非集中核算,就是对企业的二级单位规模较大的,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并对本部门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厂级会计机构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的核算,完成填制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有关明细账簿,单独核算本部门的成本费用及盈亏,编制会计报表等项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只负责登记总账和部分明细账,并汇总编制整个企业的会计报表。 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核算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企业会计部门集中办理。
第三节 : 会计人员 一、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一)会计人员的职责 1 、进行会计核算。按照现行会计法规的规定,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 2 、实行会计监督。对各会计事项进行合理、合法、正确和完整性的检查。 3 、拟定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选择办理具体会计事项的会计政策。 4. 参与制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编制预算。 5 、办理其他会计事项。 (二)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 1 、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本单位制定的计划和预算;有权督促本单位负责人和内部各有关部门、人员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和财务会计制度; 2 、会计人员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对外签订经济合作,有权参加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和业务会议。 3 、会计人员有权对本单位所有会计事项进行会计监督。
第三节: 会计人员 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第三节: 会计人员 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就是在会计机构内部按照会计工作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情况,将会计机构的工作划分为若干个岗位,并为每个岗位规定职责和要求的一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和档案管理等岗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应设置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等岗位。 这些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 一、会计与会计法规 会计在处理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时,为保证企业和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方的利益, 必须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这是各有关利益方共同的客观的要求。会计规范由 此而产生。 二、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法规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的、各单位在组织和从事会计工 作时都必须遵守的各项会计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由会计法、企业会 计准则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组成。 (一)会计法 会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会计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等,即指会计法规制度。 狭义的会计法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立法程序颁发施行的会计法律, 即《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一切会计法规、制 度的法律依据。因此,也被称为是会计工作的“母法”。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 (二)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其内容主要反映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共同要求和一般规律,重点强调对会计工作指导意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其目的在于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使企业间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1 、基本准则。我国 1992 年 11 月 30 日以财政部部长令发布的、 1993 年 7 月 1 日在全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对会计核算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会计假设、会计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报告准则等。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 2 、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的规定。根据财政部的总体设想,具体准则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是各行业共同业务的准则,主要就各行业共同的经济业务核算作出规定。 第二是会计报表的具体准则。主要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内容、格式和项目的排列作出规定。 第三是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主要就银行、农业、公用事业等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核算作出规定。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 三、其他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一)其他会计法规 1 、有关会计人员的法规:包括《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总会计师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以及有关会计交接工作的规定和会计人员技 术职称等规定。 2 、有关会计工作的法规、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 理办法》等。 (二)会计制度 1 、会计制度的涵义及其内容(会计制度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宏观会计制度是指国家以法的形式所颁布实施的适用于所有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的统一会计规范,它是国家会计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宏观会计制 度即指国家统一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 微观会计制度是指各单位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 制定的仅适用于本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而言,也称企业会计制 度。人们习惯上所说的会计制度即指宏观会计制度。 附录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 第三条 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第六条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八条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九章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十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十一条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第十四条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五条 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第十六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十七条 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第十八条 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第十九条 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第二十一条 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二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二十三条 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二十四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第二十五条 现金及各种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记账。 第二十六条 短期投资是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有价证券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当期的有价证券收益,以及有价证券转让所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短期投资应当以账面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二十七条 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待摊费用等。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额记账。 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项目列示。 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销坏账准备金;末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待摊费用应当按受益期分摊,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应当单独列示。 第二十八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方法进行日常核算的,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惰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 各种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等需要报废的,应当及时进行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各种存货在会计报表中应当以实际成本列示。 第二十九条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债券投资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记账。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括应计利息的,应当将这部分利息单独记账。 溢价或者折价购入的债券,其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债券面值的差额,应当在债券到期前分期摊销。 债券投资存续期内的应计利息,以及出售时收回的本息与债券账面成本及尚未收回应计利息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长期投资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流动资产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固定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 为购建固定资产或者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发生的实际支出,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 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净值以及报废清理所发生的净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一条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记账;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 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三十二条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开办费应当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 各种递延资产的未摊销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三十三条 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各项目以外的资产。 第四章 负 债 第三十四条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第三十五条 负债分为流动负愤和长期负债。 第三十六条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额确定后,进行调整。 流动负债的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第三十七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长期借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单位借款。长期借款应当区分借款性质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 发行债券时,应当按债券的面值记账。债券滥价或折价发行时,实收价款与面值的差额应当单独核算,在债券到期前分期冲减或者增加各期的利息支出。 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长期应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长期负债应当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将于一年内到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三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第三十九条 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投入资本应当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 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应当按股票面值作为股本入账。 国家投给企业的专项拨款,除另有规定者外,应当作为国家投资入账。 第四十条 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第四十一条 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应当按实际提取数记账。 第四十二条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第四十三条 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如有未弥补亏损,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反映。 第六章 收 入 第四十四条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 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 长期工程(包括劳务)合同,一般应当根据完成进度法或者完成合同法合理确认营业收入。 第四十六条 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销售折扣,应作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记账。 第七章 费 用 第四十七条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第四十八条 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第四十九条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进货费用、销售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十条 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 第五十一条 成本计算一般应当按月进行。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成本计算方法。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费用和成本。采用定额成本或者计划成本方法的,应当合理计算成本差异,月终编制会计报表时,调整为实际成本。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当正确、及时地将已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作为营业成本,连同期间费用,结转当期损益。 第八章 利 润 第五十四条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税费后的余额。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第五十五条 企业发生亏损,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弥补。 第五十六条 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仅有利润分配方案,而未最后决定的。应当将分配方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五十七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五十八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类别,分项列示。 第五十九条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损益表的项目,应当按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各项目分项列示。 利润分配部分各个项目也可以另行编制利润分配表。 第六十条 财务状况变动表是综合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营运资金来源和运用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项目分为营运资金来源和营运资金运用。营运资金来源与营运资金运用的差额为营运资金增加(或减少)净额。 营运资金来源分为利润来源和其他来源,并分项列示。营运资金运用分为利润分配和其他用途,并分项列示。 企业也可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第六十一条 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 采取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的,上期的项目分类和内容与本期不一致的,应当将上期数按本期项目和内容,调整有关数字。 第六十二条 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六十三条 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特殊行业的企业不宜合并的,可不予合并,但应当将其会计报表一并报送。 第六十四条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六条 本准则自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第三条 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四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第六条 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第七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第八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章 会计核算 第九条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条 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基金的增减;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十三条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四条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第十五条 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会计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十六条 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第十八条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第十九条 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条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文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第二十一条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第二十二条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 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除应当遵守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 第二十五条 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成本和利润; 第二十六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三)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四)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五)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会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第二十八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第二十九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第三十一条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 (一)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在对前款第(二)项所列事项实施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第三十三条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 第三十四条 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五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义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七条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三十八条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第四十条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一条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干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账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末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人员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关法律对第一款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三条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四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干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五条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第四十七条 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第五十一条 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附录3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政部1996年6月1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应当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 第三条 各单位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 第四条 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通过政策引导、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措施,促进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职责权限管理本部门的会计基础工作。 第二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一节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 第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事业行政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设置会计机构,应当配备会计机构负责人人;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应当在专职会计人员中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七条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二)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三)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 (四)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六)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第八条 没有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单位,应当根据《代理记账管理智行办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理记账。 第九条 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 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职责、权限。 总会计师的任命(聘任)、免职(解聘)依照《总会计师条例》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第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 第十二条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十三条 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第十四条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时间用于学习和参加培训。 第十五条 各单位领导人应当支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 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 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第二节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十七条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十八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第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十条 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二十一条 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二十二条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第二十三条 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并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 第三节 会计工作交接 第二十五条 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第二十六条 接替人员应当认真接管移交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 第二十七条 会计人员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 (二)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员印章。 (三)整理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材料。 (四)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印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簿、发票、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还应当在移交清册中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磁带等)及有关资料、实物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会计机构负责入、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单位领导人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第二十九条 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一)现金、有价证券要根据会计账簿有关记录进行点交。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必须与会计账簿记录保持一致。不一致时,移交人员必须限期查清。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员负责。 (三)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如不一致,应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必要时,要抽查个别账户的余额,与实物核对相符,或者与往来单位、个人核对清楚。 (四)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和其他实物等,必须交接清楚;移交人员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对有关电子数据在实际操作状态下进行交接。 第三十条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时,还必须将全部财务会计工作、重大财务收支和会计人员的情况等,向接替人员详细介绍,对需要移交的遗留问题,应当写出书面材料。 第三十一条 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并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的职务、姓名,移交清册页数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 移交清册一般应当填制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三十二条 接替人员应当继续使用移交的会计账簿,不得自行另立新账,以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第三十三条 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且需要接替或者代理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或者单位领导人必须指定有关人员接替或者代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的会计人员恢复工作的,应当与接替或者代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移交人员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由移交人员委托他人代办移交,但委托人应当承担本规范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单位撤销时,必须留有必要的会计人员,会同有关人员办理清理工作,编制决算。未移交前,不得离职。接收单位和移交日期由主管部门确定。 单位合并、分立的,其会计工作交接手续比照上述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移交人员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章 会计核算 第一节 会计核算一般要求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第三十七条 各单位发生的下列事项,应当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七)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第三十八条 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前后各期相一致。 第三十九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四十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收支业务以外国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境外单位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四十一条 各单位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会计报表指标汇总和对外统一会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报送虚假会计报表。 第四十三条 各单位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第四十四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使用的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建档要求、保管期限、销毁办法等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第四十六条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第二节 镇制会计凭证 第四十七条 各单位办理本规范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必须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第四十八条 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是: (一)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二)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 (三)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 (四)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 一式几联的发票和收据,必须用双面复写纸(发票和收据本身具备复写纸功能的除外)套写,并连续编号。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毁。 (五)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者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六)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 第四十九条 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 第五十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 第五十一条 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是: (一)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账凭证的,也必须具备记账凭证应有的项目。 (二)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三)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四)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 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核算。原始凭证分割单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凭证名称、填制凭证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和费用分摊情况等。 (五)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六)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第五十二条 填制会计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不得连笔写。阿拉伯金额数字前面应当书写货币币种符号或者货币名称简称和币种符号。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凡阿拉伯数字前写有币种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货币单位。 (二)所有以元为单位(其他货币种类为货币基本单位,下同)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 (三)汉字大写数字金额如零、壹、贰、叁、肄、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不得用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简化字代替,不得任意自造简化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者角为止的,在“元”或者“角”字之后应当写“整”字或者“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或者“正”字。 (四)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有货币名称的,应当加填货币名称,货币名称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五)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有“0”时,汉字大写金额要写“零”字;阿拉伯数字金额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汉字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阿拉伯金额数字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元位也是“0”但角位不是“0”时。汉字大写金额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 第五十三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于机制记账凭证,要认真审核,做到会计科目使用正确,数字准确无误。 打印出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 第五十四条 各单位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应当科学、合理,具体办法由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自行规定。 第五十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妥善保管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应当及时传递,不得积压。 (二)会计凭证登记完毕后,应当按照分类和编号顺序 (三)记账凭证应当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编号顺序,折叠整齐,按期装订成册,并加具封面。注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和起讫日期、凭证种类、起讫号码,由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者益章。 对于数量过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单独装订保管,在封面上注明记账凭证日期、编号、种类。同时在记账凭证上注明“附件另订”和原始凭证名称及编号。 各种经济合同、存出保证金收据以及涉外文件等重要原始凭证,应当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相互注明日期和编号。 (四)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原始凭证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制件,应当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或者盖章。 (五)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当取得原开出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来凭证的号码、金额和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如果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火车、轮船、飞机票等凭证,由当事人写出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第三节 登记会计账簿 第五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第五十七条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数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不得用银行对账单或者其他方法代替日记账。 第五十八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用计算机打印的会计账簿必须连续编号,经审核无误后装订成册,并由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五十九条 启用会计账簿时,应当在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在账簿扉页上应当附启用表,内容包括: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姓名,并加盖名章和单位公章。记账人员或者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当注明交接日期、接办人员或者监交人员姓名,并由交接双方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启用订本式账簿,应当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顺序编定页数,不得跳页、缺号。使用活页式账页,应当按账户顺序编号,并须定期装订成册。装订后再按实际使用的账页顺序编定页码。另加目录,记明每个账户的名称和页次。 第六十条 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是: (一)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二)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已经记账。 (三)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耍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 (四)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 (五)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六)各种账簿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七)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各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数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八)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也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对既不需要结计。 第六十六条 各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制。 单位内部使用的财务报告,其格式和要求由各单位自行规定。 第六十七条 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 第六十八条 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如果不同会计年度会计报表中各项目的内容和核算方法有变更的,应当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加以说明。 第六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写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完整。 第七十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对外报送财务报告。 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依次编定页码,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当注明: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财务报告所属年度、季度、月度,送出日期,并由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单位领导人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 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先行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按照规定的期限报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二条 如果发现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有错误,应当及时办理更正手续。除更正本单位留存的财务报告外,并应同时通知接受财务报告的单位更正。错误较多的,应当重新编报。 第七十三条 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 第七十四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 (一)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四)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五)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第七十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对记载不准确、不充分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第七十六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做出处理。 第七十七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第七十八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处理。 第七十九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一)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 (二)对违反规定不纳入单位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 (三)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 (四)对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 单位领导人应当在接到书面意见起十日内做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 (五)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也应当承担责任。 (六)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第八十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经济活动,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处理。 第八十一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单位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十二条 各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八十三条 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不得示意注册会计师出真不当的审计报告。 第五章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第八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 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第八十五条 各单位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应当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 (二)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三)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应当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 (五)应当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六)应当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 第八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会计部门及其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等。 第八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办法;对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 第八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 第八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条件;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九十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稽核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 第九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内容和填制方法;原始记录的格式;原始记录的审核;原始记录填制人的责任;原始记录签署、传递、汇集要求。 第九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定额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程序和方法;定额的执行;定额考核和奖惩办法等。 第九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计量验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和方法;计量验收管理的要求;计量验收人员的责任和奖惩办法。 第九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清查的范围;财产清查的组织;财产清查的期限和方法;对财产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对财产管理人员的奖惩办法。 第九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第九十六条 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等。 第九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具体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第六章 附 则 第九十八条 本规范所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指由财政部制定、或者财政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或者经财政部审核批准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会计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本规范所称会计主管人员,是指不设置会计机构、只在其他机构中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人员。 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关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的规定,除特别指出外,一般适用于手工记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有关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范的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第一百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负责解释、修改。 第一百零一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录四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五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第六条 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第八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各类会计档案的保管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所列期限执行。 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具体名称如有同本办法附表所列档案名称不相符的,可以比照类似档案的保管期限办理。 第十条 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三)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四)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十一条 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十二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十三条 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单位分立后原单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保管,其他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后原单位解散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经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或移交档案馆代管,各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单位因业务移交其他单位办理所涉及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原单位保管,承接业务单位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承接单位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 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解散或一方存续其他方解散的,原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单位统一保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仍应由原各单位保管。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在办理竣工决算后移交给建设项目的接受单位,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单位之间交接会计档案的,交接双方应当办理会计档案交接手续。 移交会计档案的单位,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 交接会计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移交清册所列内容逐项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的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应当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八条 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的企业(简称境外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应当执行文书档案管理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1984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
学术资料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辨证关系 美国公司会计造假案的思考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辨证关系 一、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尚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相关性。”在这个概念里,相关性是作为描述决策有用性的一个指标而被提出的,现在又反被决策有用性来解释,很明显,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同样,对可靠性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争议。有观点认为可靠性就是可验证性,还有观点认为可靠性是指对有关活动、事项的经济实质或经济价值的客观反映,而第三种观点则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可靠性就是确保财务报表的每一具体信息和总体信息都能够如实地反映意欲反映的实际情况,其数据具有可稽核性并体现了公允即中立的要求。但是“可稽核性”和“反映实际情况”常常是相矛盾的,可稽核性只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现时的实际情况或经济真实。笔者认为,“如实表述”应当是可靠性的主要内涵。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构成一对矛盾,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 1.二者相互排斥,是对立的 对于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强调可靠性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易受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最终权衡的结果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由于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可意识到:提高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 2.二者相互依存,是互为前提的 会计信息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反之,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总有一个主要矛盾,一个次要矛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加以注意。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以美国为例:30年代大危机以前,会计信息是足够相关,而不够可靠的;危机过后,人们开始强调可靠性;到现在,又开始强调相关性。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当侧重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可靠性是财务会计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立命之本,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出在可靠性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我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在现阶段一定要以可靠性做为主要矛盾来解决。 三、改变外部条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构成一对具体矛盾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被称为约束,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约束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认为,来自外部的约束条件至少有两个: 1.成本效益约束部分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冲突是因为成本效益约束而产生的。比如,按月甚至按周、按日编制的财务报告被认为是非常相关的,但在手工会计模式下,为避免巨大的编报成本,无法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以可靠的方式报告出来。但如果采用计算机技术,使用合适的软件,可使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同时得到提高,其根本原因是降低了成本效益约束。 2.信息使用者的相关素质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信息使用者的一种主观评价。对同一会计信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相关知识的有经验的使用者往往会比别人挖掘出更多的内容,对他来说,会计信息具有更多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如果全社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与经验普遍得到提高,即使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变,其相关性与可靠性仍可认为是相对提高了。 为降低第一个约束条件,可以在会计活动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会计人员与其他专家的合作与技术的提高来实现。为降低第二个约束条件,则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市场经济,使信息使用者在学习与实践中得到锻炼。 美国公司会计造假案的思考 有人认为安然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当于另一个“9.11”事件。随着环球电信、世通、施乐等一批“经济巨人”会计造价案的纷纷曝光,人们怀疑暴露出来的假账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据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有多达1/3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 频频曝光的公司造价案对股票市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公司做假账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肌体上的一颗毒瘤,危及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 会计造假背后的原因 财务丑闻接二连三地曝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制度上的诱因。一系列会计造假案暴露出美国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做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严重缺陷,也与美国“新经济”下公司盲目扩张有关。 1.股票期权制度是公司造假内在驱动力 经理股票期权(简称ESO)在美国被广泛地使用,成了美国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美国《商业周刊》说,ESO曾像魔法一般地刺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相继曝光的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暴露出ESO被滥用的弊端。 在现实中,很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把推高股价作为工作的惟一目标。但单靠扩大销量,削减成本以赢得利润,股价的上升就会很慢。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当公司的长远发展出现问题时,深知内情的公司管理层会被利益所驱动,不惜通过做假账来制造公司繁荣的假象,推动公司股价上涨。 2.经济衰退,业绩下滑,为维系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公司选择了造假这条“捷径”,这是会计造假的外在动因。风险投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繁荣,美国股市也出现了长达18年的牛市。随着90年代末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一些大公司陷入窘境,仅依靠正常经营的利润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公司过高的盈利预期。面对来自股市的巨大压力,使得这些公司不惜挺而走险做假账,以虚增利润来维持股价上涨。 3.审计制度的漏洞严重影响了监管力度 美国公司的外部审计制度也有明显漏洞,主要表现为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空谈。 会计师事务所扮演审计和咨询服务的双重角色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据调查,在美国563家独立会计师事务所中,来自非审计业务的收入已是审计业务收入的2.9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任主席阿瑟。利维特曾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予以限制,但遭到了“五大”的阻碍。 连续不断的公司会计丑闻,引发了对“五大”空前的信用危机。为避免悲剧重演,恢复投资者信心,美国政府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会计业的监管。日前,美国参议院议员保罗。萨班斯提出了一条名为“2002年上市公司财会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的议案,正提交参议院进行讨论。这项新的议案有两大特点: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来监管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二,禁止财会人员同时为一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如果该议案得以通过,也许意味着沿用了100多年的会计行业自律机制将寿终正寝。 几点启示 美国被认为有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与严密的监管,以及科学的会计制度,曾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之一。现在美国出了这么多金融大案,我们不能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更不能为我国的会计造假找一个解脱的借口。这一系列事件,为我国证券市场和会计环境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加快公司治理步伐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内部制度安排,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曾被视为成功的典范。现在股票期权受到质疑,独立董事也不独立,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但美国的问题是制度完善中的问题,而中国的是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中国的许多上市公司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国有股“一股独大”长期困扰着中国股市。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寻求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2.构筑多层监管体系 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分为五层:董事会、证券市场参预者、媒体、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越靠前起的作用越直接,监管成本越低,纠错效果越好;越靠后“震慑力”越强,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主要是提高造假者的违规成本。 反思安然事件的曝光过程,正是由于媒体与买方分析师不断地分析、质疑安然公司,才最终揭开了公司的财务黑幕。早在2001年10月中旬安然事发前,公司股价从年初的80多美元跌到当时的30美元左右,跌幅超过2/3,这正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因此,建立必要的市场做空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使五种监管渠道合理分工,共同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3.全方位的诚信教育 诚信已从中国特色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科学的制度安排是诚信的保证,但制度安排不能取代诚信教育。当证券市场的参预者和监管者都不讲诚信时,任何先进的制度只能是形同虚设。美国公司系列会计造假案表明,诚信教育是全方位的。诚信不只是注册会计师的问题,公司要有诚信,券商要有诚信,律师要有诚信,政府更要有诚信。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王峻慧 制造会计信息的现象,近几年已变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之势。财政部1998~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会计要素失实,1998年“红光实业”事件在证券市场爆光等,不正说明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下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真实性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评判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会计信息即使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合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①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使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②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选择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而客观存在。 ③会计信息的披露: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人为做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泛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以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定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④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仍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治理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帐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准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创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四、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部门应实施会计监督,一是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等;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等,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 第三条 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第六条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八条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九章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十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十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十一条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第十四条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五条 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第十六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十七条 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第十八条 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第十九条 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第二十一条 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二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二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二十三条 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二十四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第二十五条 现金及各种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记账。 第二十六条 短期投资是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有价证券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当期的有价证券收益,以及有价证券转让所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短期投资应当以账面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二十七条 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待摊费用等。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额记账。 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项目列示。 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销坏账准备金;末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待摊费用应当按受益期分摊,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应当单独列示。 第二十八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方法进行日常核算的,应当按期结转 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惰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 各种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等需要报废的,应当及时进行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各种存货在会计报表中应当以实际成本列示。 第二十九条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债券投资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记账。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括应计利息的,应当将这部分利息单独记账。 溢价或者折价购入的债券,其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债券面值的差额,应当在债券到期前分期摊销。 债券投资存续期内的应计利息,以及出售时收回的本息与债券账面成本及尚未收回应计利息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长期投资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流动资产下单列项目反映。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 为购建固定资产或者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发生的实际支出,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 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净值以及报废清理所发生的净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一条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记账;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 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三十二条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开办费应当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 各种递延资产的未摊销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三十三条 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各项目以外的资产。 第四章 负 债 第三十四条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第三十五条 负债分为流动负愤和长期负债。 第三十六条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 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 额确定后,进行调整。 流动负债的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第三十七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 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长期借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单位借款。长期借款应当区分借款性质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 发行债券时,应当按债券的面值记账。债券滥价或折价发行时,实收价款与面值的差额应当单独核算,在债券到期前分期冲减或者增加各期的利息支出。 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长期应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长期负债应当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 将于一年内到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三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第三十九条 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投入资本应当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 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应当按股票面值作为股本入账。 国家投给企业的专项拨款,除另有规定者外,应当作为国家投资入账。 第四十条 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第四十一条 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应当按实际提取数记账。 第四十二条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第四十三条 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如有未弥补亏损,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反映。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六章 收 入 第六章 收 入 第四十四条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 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 长期工程(包括劳务)合同,一般应当根据完成进度法或者完成合同法合理确认营业收入。 第四十六条 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销售折扣,应作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记账。 第七章 费 用 第四十七条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第四十八条 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第四十九条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进货费用、销售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十条 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 第五十一条 成本计算一般应当按月进行。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成本计算方法。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费用和成本。采用定额成本或者计划成本方法的,应当合理计算成本差异,月终编制会计报表时,调整为实际成本。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当正确、及时地将已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作为营业成本,连同期间费用,结转当期损益。 第八章 利 润 第五十四条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税费后的余额。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第五十五条 企业发生亏损,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弥补。 第五十六条 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仅有利润分配方案,而未最后决定的。应当将分配方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附录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五十七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五十八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类别,分项列示。 第五十九条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损益表的项目,应当按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各项目分项列示。 利润分配部分各个项目也可以另行编制利润分配表。 第六十条 财务状况变动表是综合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营运资金来源和运用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项目分为营运资金来源和营运资金运用。营运资金来源与营运资金运用的差额为营运资金增加(或减少)净额。 营运资金来源分为利润来源和其他来源,并分项列示。营运资金运用分为利润分配和其他用途,并分项列示。 企业也可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第六十一条 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 采取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的,上期的项目分类和内容与本期不一致的,应当将上期数按本期项目和内容,调整有关数字。 第六十二条 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六十三条 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特殊行业的企业不宜合并的,可不予合并,但应当将其会计报表一并报送。 第六十四条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六条 本准则自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第三条 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四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第六条 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第七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第八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章 会计核算 第九条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条 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基金的增减;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十三条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十四条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第十四条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第十五条 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会计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十六条 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第十八条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第十九条 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条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文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第二十一条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第二十二条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三章 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第三章 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除应当遵守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 第二十五条 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成本和利润; 第二十六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三)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四)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五)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会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第二十八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第二十九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第三十一条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 (一)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在对前款第(二)项所列事项实施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第三十三条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 第三十四条 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五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义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七条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三十八条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第四十条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一条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干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账簿的;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末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人员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关法律对第一款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三条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四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干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五条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第四十七条 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第五十一条 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应当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 第三条 各单位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 第四条 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通过政策引导、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措施,促进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职责权限管理本部门的会计基础工作。 第二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一节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 第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事业行政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设置会计机构,应当配备会计机构负责人人;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应当在专职会计人员中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七条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二)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三)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 (四)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六)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第八条 没有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单位,应当根据《代理记账管理智行办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理记账。 第九条 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 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职责、权限。 总会计师的任命(聘任)、免职(解聘)依照《总会计师条例》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 第十二条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十三条 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第十四条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时间用于学习和参加培训。 第十五条 各单位领导人应当支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 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 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第二节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十七条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十八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第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十条 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二十一条 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二十二条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第二十三条 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并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 第三节 会计工作交接 第二十五条 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第二十六条 接替人员应当认真接管移交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 第二十七条 会计人员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 (二)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员印章。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整理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材料。 (四)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印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簿、发票、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还应当在移交清册中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磁带等)及有关资料、实物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会计机构负责入、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单位领导人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第二十九条 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一)现金、有价证券要根据会计账簿有关记录进行点交。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必须与会计账簿记录保持一致。不一致时,移交人员必须限期查清。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员负责。 (三)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如不一致,应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必要时,要抽查个别账户的余额,与实物核对相符,或者与往来单位、个人核对清楚。 (四)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和其他实物等,必须交接清楚;移交人员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对有关电子数据在实际操作状态下进行交接。 第三十条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时,还必须将全部财务会计工作、重大财务收支和会计人员的情况等,向接替人员详细介绍,对需要移交的遗留问题,应当写出书面材料。 第三十一条 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并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的职务、姓名,移交清册页数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 移交清册一般应当填制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三十二条 接替人员应当继续使用移交的会计账簿,不得自行另立新账,以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第三十三条 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且需要接替或者代理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或者单位领导人必须指定有关人员接替或者代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的会计人员恢复工作的,应当与接替或者代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移交人员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由移交人员委托他人代办移交,但委托人应当承担本规范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单位撤销时,必须留有必要的会计人员,会同有关人员办理清理工作,编制决算。未移交前,不得离职。接收单位和移交日期由主管部门确定。 单位合并、分立的,其会计工作交接手续比照上述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移交人员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章 会计核算 第一节 会计核算一般要求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第三十七条 各单位发生的下列事项,应当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基金的增减;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第三十八条 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前后各期相一致。 第三十九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四十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收支业务以外国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境外单位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四十一条 各单位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会计报表指标汇总和对外统一会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报送虚假会计报表。 第四十三条 各单位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第四十四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使用的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建档要求、保管期限、销毁办法等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第四十六条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第二节 镇制会计凭证 第四十七条 各单位办理本规范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必须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第四十八条 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是: (一)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 (三)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 (四)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 一式几联的发票和收据,必须用双面复写纸(发票和收据本身具备复写纸功能的除外)套写,并连续编号。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毁。 (五)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者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六)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 第四十九条 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 第五十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 第五十一条 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是: (一)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账凭证的,也必须具备记账凭证应有的项目。 (二)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三)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四)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 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核算。原始凭证分割单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凭证名称、填制凭证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和费用分摊情况等。 (五)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六)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五十二条 填制会计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第五十二条 填制会计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不得连笔写。阿拉伯金额数字前面应当书写货币币种符号或者货币名称简称和币种符号。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凡阿拉伯数字前写有币种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货币单位。 (二)所有以元为单位(其他货币种类为货币基本单位,下同)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 (三)汉字大写数字金额如零、壹、贰、叁、肄、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不得用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简化字代替,不得任意自造简化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者角为止的,在“元”或者“角”字之后应当写“整”字或者“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或者“正”字。 (四)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有货币名称的,应当加填货币名称,货币名称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五)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有“0”时,汉字大写金额要写“零”字;阿拉伯数字金额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汉字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阿拉伯金额数字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元位也是“0”但角位不是“0”时。汉字大写金额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 第五十三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于机制记账凭证,要认真审核,做到会计科目使用正确,数字准确无误。 打印出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 第五十四条 各单位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应当科学、合理,具体办法由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自行规定。 第五十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妥善保管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应当及时传递,不得积压。 (二)会计凭证登记完毕后,应当按照分类和编号顺序 (三)记账凭证应当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编号顺序,折叠整齐,按期装订成册,并加具封面。注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和起讫日期、凭证种类、起讫号码,由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者益章。 对于数量过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单独装订保管,在封面上注明记账凭证日期、编号、种类。同时在记账凭证上注明“附件另订”和原始凭证名称及编号。 各种经济合同、存出保证金收据以及涉外文件等重要原始凭证,应当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相互注明日期和编号。 (四)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原始凭证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制件,应当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或者盖章。 (五)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当取得原开出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来凭证的号码、金额和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如果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火车、轮船、飞机票等凭证,由当事人写出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第三节 登记会计账簿 第五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第五十七条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数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不得用银行对账单或者其他方法代替日记账。 第五十八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用计算机打印的会计账簿必须连续编号,经审核无误后装订成册,并由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五十九条 启用会计账簿时,应当在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在账簿扉页上应当附启用表,内容包括: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姓名,并加盖名章和单位公章。记账人员或者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当注明交接日期、接办人员或者监交人员姓名,并由交接双方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启用订本式账簿,应当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顺序编定页数,不得跳页、缺号。使用活页式账页,应当按账户顺序编号,并须定期装订成册。装订后再按实际使用的账页顺序编定页码。另加目录,记明每个账户的名称和页次。 第六十条 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是: (一)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二)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已经记账。 (三)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耍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 (四)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 (五)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六)各种账簿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七)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各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数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八)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也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对既不需要结计。 第六十六条 各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制。 单位内部使用的财务报告,其格式和要求由各单位自行规定。 第六十七条 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 第六十八条 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如果不同会计年度会计报表中各项目的内容和核算方法有变更的,应当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加以说明。 第六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写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完整。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七十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对外报送财务报告。 第七十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对外报送财务报告。 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依次编定页码,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当注明: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财务报告所属年度、季度、月度,送出日期,并由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单位领导人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 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先行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按照规定的期限报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二条 如果发现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有错误,应当及时办理更正手续。除更正本单位留存的财务报告外,并应同时通知接受财务报告的单位更正。错误较多的,应当重新编报。 第四章 会计监督 第七十三条 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 第七十四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 (一)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四)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五)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第七十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对记载不准确、不充分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第七十六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做出处理。 第七十七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第七十八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处理。 第七十九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一)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 (二)对违反规定不纳入单位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 (三)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四)对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 单位领导人应当在接到书面意见起十日内做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 (五)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也应当承担责任。 (六)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第八十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经济活动,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处理。 第八十一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单位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十二条 各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八十三条 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不得示意注册会计师出真不当的审计报告。 第五章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第八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 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第八十五条 各单位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应当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 (二)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三)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应当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 (五)应当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六)应当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 第八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会计部门及其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等。 第八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办法;对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 第八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 第八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条件;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九十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稽核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
附录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九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内容和填制方法;原始记录的格式;原始记录的审核;原始记录填制人的责任;原始记录签署、传递、汇集要求。 第九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定额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程序和方法;定额的执行;定额考核和奖惩办法等。 第九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计量验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和方法;计量验收管理的要求;计量验收人员的责任和奖惩办法。 第九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清查的范围;财产清查的组织;财产清查的期限和方法;对财产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对财产管理人员的奖惩办法。 第九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第九十六条 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等。 第九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具体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第六章 附 则 第九十八条 本规范所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指由财政部制定、或者财政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或者经财政部审核批准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会计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本规范所称会计主管人员,是指不设置会计机构、只在其他机构中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人员。 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关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的规定,除特别指出外,一般适用于手工记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有关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范的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第一百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负责解释、修改。 第一百零一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录四: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五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第六条 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第八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各类会计档案的保管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所列期限执行。 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具体名称如有同本办法附表所列档案名称不相符的,可以比照类似档案的保管期限办理。
附录四: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十条 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三)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四)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十一条 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十二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十三条 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单位分立后原单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保管,其他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后原单位解散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经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或移交档案馆代管,各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单位因业务移交其他单位办理所涉及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原单位保管,承接业务单位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承接单位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 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解散或一方存续其他方解散的,原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单位统一保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仍应由原各单位保管。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在办理竣工决算后移交给建设项目的接受单位,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单位之间交接会计档案的,交接双方应当办理会计档案交接手续。 移交会计档案的单位,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 交接会计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移交清册所列内容逐项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的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应当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
附录四: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 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的企业(简称境外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应当执行文书档案管理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1984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 附表一: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附表二: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税收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