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建筑 中世纪西欧贵族的皇室家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巡礼 哥特式教堂
作为中世纪西欧商业城镇 西欧中世纪建筑巴黎圣母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巡礼
现在的西欧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的背景: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476--1500左右的欧洲历史。)(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1481年)(连接古代和近代的桥梁。) 由于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学习目的: 1、了解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 2、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芽 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3、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早期)的政治历史,讨论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王国——800年,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发展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英、法、德、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一)日耳曼入侵 日耳曼的本意是“令人生畏的好战之士” 。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青铜时代晚期以部落集团(20多个)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以及德国北部。 公元376年,被中国汉政权击垮后西迁的匈奴人对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发动袭击,西哥特人根本无力阻挡匈奴人狂飙般的进攻,四散逃窜,结果引发了日耳曼人民族迁徙的浪潮。 日耳曼人以寻求庇护和为罗马帝国戍边为由,被罗马政府获准渡过多瑙河而进入帝国的境内。这些野性未泯的蛮族由于不堪忍受罗马官吏的暴虐统治,很快就掉转枪口,大举进犯罗马帝国,从此揭开了蛮族大入侵的序幕。 476年,日耳曼人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的王国。
(二)查理曼帝国介绍 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 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800年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号称“罗马人皇帝”,称查理曼帝国,定都亚琛(在今德国境内)。
人物介绍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或称为查理,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号为罗马人皇帝。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他引入了欧洲文明,他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三)政治的艰难发展 公元843年,他们将帝国一分为三,后来发展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封建国家。 5世纪中期,在日耳曼人的迁徙浪潮中,当中某些部落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一些小国,经长期兼并于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列王国。 但是,直到15世纪英国和法国才通过强化王权、剪除大封建主势力的措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东法兰克却成为了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教皇的支持下,在10世纪建立了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直到19世纪中期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的情况与德意志基本相当,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中。
查理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曼死后, 其子路易即位, 形成内战局面。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 即莱茵河以东地区 (德意志)、 缪斯河以西地区 (法兰西) 与意大利中北部 (意大利)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就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反观西欧,它的政治版图为什么却如此支离破碎呢?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为什么出现得如此之晚?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的某些重要特点。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二)政教冲突 (三)城市的兴起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1、主要内容: 2、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3、影响: 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2、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彼此负有义务。领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领主要宣誓效忠,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 3、影响: 积极性:强化了初期形成的封建统治秩序。 消极性: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军事上拥有自己的武装、政治上有很大的独立性,使封建贵族往往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甚至敢向国王提出挑战,不利于专制王权的形成。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 (一)封君封臣制度(第211—213页) (1)封君对封臣关系的确立——行臣服礼、宣誓效忠和授职礼 (2)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 (3)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持”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 (4)封土制:贵族等级 (5)封臣制是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完善、政治分裂和权力分散的产物。贵族崛起 (6)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所谓“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1、农奴:在人身上依附领主,以服劳役形式为领主耕种的人称为农奴。 (二)农奴制 1、农奴:在人身上依附领主,以服劳役形式为领主耕种的人称为农奴。
2、农奴劳役制庄园 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条田形状与错综相间。 3、农奴的经济地位 独立的小生产者;受劳役地租剥削;超经济强制 4、农奴的法律地位:无婚姻自由;无财产权 5、1500年左右,随着庄园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发展,农奴获得了身份上的自由。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二)、政教冲突 1、天主教势力的形成: 2、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3、结果: 文化相对落后的日耳曼蛮族在入侵前后相继皈依了基督教,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整个西欧社会唯一的宗教信仰,教会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土地的三分之一,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教阶制度,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 2、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这些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3、结果: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三)、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时间和著名的城市: 2、城市的兴起带来的影响: 11世纪起,西欧开始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内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 2、城市的兴起带来的影响: 经济方面: 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广大城市开展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市民阶级形成并不断壮大,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成为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1、概念: 2、英法等级代表制的形成: 3、意义: 封建等级代表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一些封建王国的国王将社会成员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不同等级,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每个等级中选出若干代表,参与讨论和决策国家大事。 2、英法等级代表制的形成: 13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议会制度开始萌芽,以后议会逐渐定型为上下两院,国王必须通过议会规定赋税、制定法律。 14世纪初,法国出现以三级会议为代表的等级代表制。 3、意义: 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总结: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 1、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2、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 2、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 3、发展缓慢。封建等级制度暂时加强了王权,但也潜藏着一种离心力。 4、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议会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并得到世界的接受,是英国的作用。英国的自由植根于深厚的传统之中,这些传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议会制,起源于中世纪西欧。欧洲在封建社会成立之初,经济的分散性特别显著,加上宗教的影响,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诸侯国林立。诸侯国虽然理论上是臣服于各个国王或皇帝的,但实质上与一个独立的国家无异。诸王和教会势力要争取利益,除了战争,只有用会议的方式。 还有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成,新的经济力量在增长,西欧一部分国家,比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的统治形式为议会的君主制。 议会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并得到世界的接受,是英国的作用。英国的自由植根于深厚的传统之中,这些传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1、英国国民自由传统的来源 盎格鲁—撒克逊侵入英国时,自身处于原始社会后期 而入侵前的英国,是被罗马殖民的,实行的是奴隶制 盎格鲁—撒克逊带了原始的民主制度——源于欧洲大陆的 “马克大会”或民众大会。 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国家之后,阶级越加对立,氏族血缘关系瓦解,旧式的民众大会已经不符合需要,贤人会议逐渐产生。贤人会议是不列颠王国的一种特有中央机构,它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是国王的助手,又是王权的制约者。贤人会议存在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他在封建阶级社会的条件下,继续保存了群体表决、多数通过的原则,将古老的民主遗风演变成一种新的民主制度,并对以后英国政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大宪章》的签订 约翰王(1199——1216在位)。这位被史家斯称为“历史上一切暴君中最凶狠的一个”,正是他颁布了《大宪章》。 这位约翰不听大臣劝告,经常破坏封建惯例,视贵族的土地为自己的,随意没收,更重要的是疏远了欧洲最权威的人物——教皇 在英格兰,贵族对国王的抗衡,历史上绝不是一次两次。贵族们认为他们与国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的。双方对对方都有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并不是见于成文的,实际上是一种习俗,为双方熟知,也具有法律效力。这种传统就要求双方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某一方提出了习俗约定权利以外的要求,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视其行为为破坏契约,因而另一方就有权解除这个被破坏的契约。这都可以看成是英格兰封建制度运作机制中的基本因素。
2、《大宪章》的签订 1215年6月19日,约翰国王与25名男爵代表在泰晤士河畔的尼米德草地签署了影响后世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宪章》。 《大宪章》,主要是对国王在封建规范下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也就对封臣的权利作了全面的承认,其中精髓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和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它保障了教俗大贵族的利益。大宪章统一了度量衡,确认伦敦和其他城市的自由权利,对市民骑士和富裕农民也有利。
3、议会的形成 约翰的儿子,史称亨利三世(1216——1272)并不想执行《大宪章》,亨利比他的父亲更加使得国民气愤。危机在1258年爆发了 当年4月,亨利召开了国会,要求教俗贵族缴纳相当于他们收入的1/3的税金。这明显违反了《大宪章》。高级教士们愤然离开会场,男爵们亦以武力抗命。在此间亨利不得已签订了《牛津条约》和《威斯敏斯特条约》,使得英格兰的议政作用的定期举行的议会开始形成。
3、议会的形成 亨利不甘失败,他在保守贵族和法王的支持下,与以蒙特福特为首的激进贵族、骑士、市民发生内战。1264年5月,蒙特福特打败了亨利三世。 1256年1月20日,蒙特福特召开国会,出席的不仅有男爵、高级教士,还有各郡2名骑士,每个自由市推选的2个市民代表,史称“西门议会”。 虽然后来亨利三世打败了蒙特福特,并废除了《牛津条例》,可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于1295年重新按照蒙特福特的方式召开了议会,这次会议已经正式包括贵族、助教、大法官、各郡骑士、市民、下级教士的代表,成为不可改变的先例。市民和骑士成为正式代表规范性的出席议会,为以后的“下院”出现奠定了基础。
3、议会的形成 《大宪章》是通过贵族的斗争取得的,它的“王在法下”的原则,使它成为英国宪法政治的基础,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大宪章》某种程度上说是要求自由的语言。当后世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把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律加以利用,并在传统的外壳下对它发展延伸。它成为了国王应该遵守法律的象征,成为英国有限君主制的永久历史见证。这也是英国议会形成的一个前提。 《大宪章》和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确立了英国的宪政。特别是议会,使得市民阶层得以参加政权,他们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在地方参加政权,并参加全国的议会,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