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週 人與全球環境問題
全球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已由地區性,逐漸擴大到國際性、全球性。 各種環境污染問題與環境破壞,幾乎都互相影響,使影響層面快速擴大。
(1) 酸雨沈降 (2) 臭氧層破洞 (3) 地球溫暖化 (4) 森林破壞 (5) 沙漠化 (6) 海洋污染 (7) 瀕臨絕種生物滅絕 (8) 水資源缺乏 (9) 有害廢棄物越境 (10) 開發中國家污染嚴重
空氣中CO2 溶入雨水中,可使pH值降至約5.6。 1. 酸雨問題 (Acid Rain) (1) pH <5.6 稱為酸雨 空氣中CO2 溶入雨水中,可使pH值降至約5.6。
(2)酸雨的成因 燃料中含硫(S),燃燒後成為SO2、SO3 (氣體),遇雨水成為硫酸、亞硫酸。 空氣中含氮氣(N2),在高溫燃燒產生氮氧化物(NOX:NO、NO2、N2O),遇雨水成為硝酸、亞硝酸。 冶煉、火力發電、汽車廢氣......
(3)酸雨之危害 湖泊水生物受威脅,破壞生態。 材料腐蝕。 土壤變質。 廢棄物掩埋場重金屬溶出。
(4)對策 採用低碳、低硫燃料。 排煙脫碳、脫硫。
距地表20~50 km處為同溫層(平流層),因含有較多的臭氧(O3),故稱之。 2.臭氧層破洞 (1)臭氧層 距地表20~50 km處為同溫層(平流層),因含有較多的臭氧(O3),故稱之。
(2)臭氧層之功能 吸收波長280~320 nm之紫外線,該範圍之紫外線對人體與生物有顯著的不利影響(皮膚癌)。
(3)破洞形成的原因 氟氯碳化物 CFCS 在陽光照射下,與N2O等起複雜反應,可消耗臭氧。
(4)CFCS之來源 冷媒(冰箱、冷氣機、汽車)部份溶劑 (噴髮膠水等)。但替代品仍有溫室效應的問題。
全球均已訂禁用 CFCS 之時間表,但南極上空之破洞仍再擴大。另在北極上空亦發現開始產生破洞。 (5)危害情形 全球均已訂禁用 CFCS 之時間表,但南極上空之破洞仍再擴大。另在北極上空亦發現開始產生破洞。
CFCs在反應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其半衰期約100年,即使全面禁止使用,其反應仍將繼續發生。目前人類的科技仍無法解決。
(6)蒙特婁議定書 a. 緣起 臭氧層破洞逐漸擴大。 1985年各國簽訂「維也納公約」,訂一般原則。 1987年簽訂蒙特婁議定書。
b. 管制內容 1987:5種CFCS,3種海龍(Halon,消防用化合物)。 CCl4,三氯乙烷等。1994,1996開始禁用。
c. 影響層面 電子、光學、五金、機械之清洗劑 。 汽車、家電之冷媒。 發泡劑、噴霧劑、滅火器。
CO2、CH4(甲烷)、N2O、CFCS會吸收紅外線,使地表熱量蓄積,而致溫度逐漸上升。 3. 溫室效應(地球溫暖化) (1) 原因 CO2、CH4(甲烷)、N2O、CFCS會吸收紅外線,使地表熱量蓄積,而致溫度逐漸上升。
(2) 影響 大氣溫度上升,破壞平衡,造成氣候異常(旱災、洪水)。 北極冰山溶化,使海水位逐漸上升(公元2100年上升1.0~1.5 m)淹沒沿海地區島國(孟加拉)。
(3)控制 減少CO2排放(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 禁用CFCS 控制N2O排放 控制CH4(甲烷)量(來自水稻田、垃圾掩埋場、下水道)
(4)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a. 緣起 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了全球氣候的變遷,為遏止全球氣候惡化,聯合國於1992年5月9日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同年6月在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議」,155個國家簽署此公約,並於1994年3月21日生效。
b. 公約的目標 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控制。
c.京都議定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年12月1日至11日於日本京都舉行,會中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1/CP.3),議定書的全文共28條及A、B兩個附件.
主要內容有下列五點: 1,減量時程與目標:公約「附件一成員」,應於2008至2012年間達成減量目標:歐洲聯盟及東歐各國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
2,管制六種溫室氣體,其中CO2、CH4、N2O管制基準年為1990年,而HFCs、PFCs與SF6為1995年。 3,制定「共同執行」、「清潔發展機制」、及「排放交易」等三種彈性機制。
4,森林吸收溫室氣體之功能納入減量計算,即1990年以後所進行之植林、再植林及砍伐森林所造成之溫室氣體吸收或排放之淨值,可計算於減量之中。 5,2005/2/16正式生效。
d.我國因應對策有下列六項 能源:能源結構之調整、節約能源、再生能源 發電業:提升發電效率、民營電業政策、核能發電 產業:產業結構與CO2排放探討 交通:交通部門CO2減量措施探討
農業:加強養豬業之沼氣回收利用 國際合作:研擬國際共同減量合作項目與計畫
4.森林破壞 消失的速度 雨林的消失快速,大約每秒鐘消失1公頃,相當於2個美式足球場,每分鐘消失60公頃,每天則消失8.6萬公頃,將比紐約市還大,每年消失31百萬公頃,將比波蘭這一個國家國土面積還大。
森林破壞的影響有下列七項 1,物種消失 由於熱帶雨林的消失,直接造成物種滅絕,估計每天有137種的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一年下來就有50,000種;有些品種甚至我們都還來不及認識,牠們就從此不見了。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砍伐,公元 2020年時全世界80-90﹪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將會被破壞殆盡。
2,資源劇減 現在藥劑的處方中,有一半以上來自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其中許多來自熱帶。據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稱,熱帶植物是治癌要的主要倉庫。
3,土著受到威脅 世界遺存下來的少數部落,將會失去家園、謀生工作、及傳統文化和風俗。
樹木的清除,使地面暴露於日射和暴雨之下,令大量土壤被侵蝕,進一步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土壤和養分的流失,亦使森林難以再生。 4,水土流失 樹木的清除,使地面暴露於日射和暴雨之下,令大量土壤被侵蝕,進一步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土壤和養分的流失,亦使森林難以再生。
5,土石流 森林被破壞,不但破壞當地的生態,更使下游地區蒙害。因為地面的流水增加,使大量的泥沙進入河道,引致沙泥淤積,帶來氾濫,干擾了下游的生態。
6,氣候改變 森林的微型氣候會變得乾燥、溫差增大、風力加強。一些動植物的居所和食物被清除,引致部分動物遷徙或死亡,數量和種類都相應地減少。整個生態系統變得更為簡單和不穩定。
7,無長期經濟利益 森林在保留原狀時的價值較被砍伐時來的高。由每公頃雨林生產的可食水果、橡膠、植物油和可可的總收益,幾乎是在同樣面積上放牧牲口價值的兩倍。
沙塵暴就是強風把大量沙塵捲到空中,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 5. 沙漠化 沙漠化造成的影響:沙塵暴 沙塵暴就是強風把大量沙塵捲到空中,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
基本上是乾旱與沙漠化氣候環境的產物,氣象學家上把地面能見度低於 1 公里者稱「沙塵暴」,強烈的沙塵暴可能使能見度小於 50 公尺,俗稱黑風。
在每年的冬末及春季,大陸北方地區經常會發生沙塵暴,揚起的沙塵多半隨高空西風帶向東傳送,進而影響日本、韓國等地,只有在少數的特殊氣象條件下,大陸沙塵才會影響到台灣。
但是近年來因為大陸地區沙漠化情形日益嚴重,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影響下,大陸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及強度都有增加之趨勢,因此對台灣地區的影響也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