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班級: 財稅ㄧ勤 指導老師:周家榮老師 組員: 徐詩旋、許雅惠 陳昱玲、何欣穎 劉玉瑄、周琇萍
目錄 一.戰爭簡敘 二.過程 三.所使用的戰術 四.戰爭對國籍格局的影響 五.空戰與陸戰 六. 戰爭結束 七.一、二次波斯灣的差別 八.心得總結
波斯灣戰爭是在二十世紀,繼越南戰爭之後,最大規模的戰爭,其緣起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為領土、石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破裂,導致伊拉克於一九九O年八月二日入侵科威特。此次之侵略行動發生於歐、亞洲交界之戰略要域上,其發展可能引起中東區域性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而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六七八號決議案,強烈要求伊拉克部隊撤出科威特。 一.波斯灣戰爭簡述
事發後聯軍旋即展開部署實施「沙漠之盾」防衛作戰,並於1991年1月17日凌晨3時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迄同年2月24日至28日8時止,歷經100小時地面作戰,伊拉克無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 波斯灣戰爭,是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國際危機,美國藉由這場戰爭的光榮戰役,再度國際領袖的地位。
二.過程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攻擊事件 2001年11月26日,美國總統小布希警告伊拉克,如果繼續阻止 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重返巴格達,就會動武。 2001年12月31日,瓦解賓拉登恐怖組織塔利班政權。 2002年1月29日,小布希總統在年度國情諮文中宣稱伊拉克、伊 朗及北韓是邪惡軸心。 2002年7月8日,小布希總統表示,華盛頓希望巴格達政權轉 換,並將用盡一切方法推翻沙丹胡笙總統。
2002年9月12日,小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伊拉克發出立即解除武裝的通牒。2003年1月30日,小布希總統發表國情諮文,重申不惜用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裝的決心。 2003年2月5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伊拉克從事違禁武器的新證據,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1441號決議案,要求伊拉克限期交出NBC(核生化)武器並銷燬NBC武器。 2003年3月18日,台北時間上午九時,小布希總統對伊拉克總統海珊發出最後通牒,限令四十八小時下台離開伊拉克。 2003年3月20日,台北時間十時四十分左右,美國對伊拉克展開軍事攻擊行動,揭開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美國空軍F-16戰機 1. 若經空中加油,可兼具長程戰略轟炸機之侵功戰鬥機戰力,亦可改做件上戰鬥機或地面支援攻擊機,唯一全能戰鬥機 2
炸彈之母 屬油氣彈,重9,752公斤,為世上重量最大的炸彈,又稱雲霧彈,雲爆彈或燃料空氣炸彈
三.所使用的戰術 1.兵力 約30萬,主要兵力來自美國、英國,少部 分來自澳大利亞、波蘭等國。 國際支持→在未獲聯合國支持下,美國宣稱獲得40國以上支持,惟多數國家採「靜觀其變」姿態 。 2.戰略(術) (1.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 (2.初期以精準空襲行動攻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標 (3.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從南向進擊
3.技科 4.非軍事任務 1.數位化系統整合 2.大量運用衛星科技 3.武器更具殺傷力 4.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高 1.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 2.重啟以、巴和平談判,以緩和中東國家對美、伊戰爭的不滿情緒 3.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乘機獨立 4. 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設施 5. 人道援助
四.戰爭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美國對伊動武的真實動機有三個,而這又與美國石油利益和維護其”惟一超級大國”地位等戰略目標有關。 第一,美國絕不允許一個敵對國家處於能夠威脅美國進入波斯灣權利的地位,因而要拔掉薩達姆這顆釘子﹔ 第二,“我為帝狂”,美國真要效法羅馬帝國,控制波斯灣,牽制日本
導致發動戰爭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在戰爭期間,科威特被英國佔領,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但伊拉克官方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早在1960年代,英國就曾經在科威特駐兵以防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高債,其中包括欠科威特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佔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佔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在思想觀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證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佔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海珊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通過這些努力,薩達姆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
五.空戰與陸戰 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的最後通牒過後一日,1991年1月16日,聯軍開始執行名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強烈空襲:每天的攻擊次數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導炸彈、集束炸彈、空爆炸彈和巡弋飛彈。相應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發射了8顆飛毛腿導彈。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和防空設施。這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後的戰爭期間盟軍空軍幾乎暢通無阻。雖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預期的要好,但在戰爭第一天盟軍只損失了一架飛機。
空戰~隱形戰機 在這段時間裡隱形戰機被多次使用來消滅伊拉克 的地對空導彈和其它防空武器。這些武器被消滅後 ,盟軍的其它飛機的行動就安全得多了。大多數飛 機是從沙烏地阿拉伯和盟軍在波斯灣的六艘航空母 艦上起飛的。 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指揮和通訊設施。薩達姆在 兩伊戰爭中對他的軍隊的指揮非常詳細,小部隊自 己的主動性幾乎全部喪失。盟軍戰略家希望假如伊 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被摧毀後它的抵抗力就會被 大為削減。戰爭的第一個星期中伊拉克進行了幾次 攻擊,但其效果甚小,38架伊拉克米格機被盟軍飛 機擊落,此後伊拉克空軍開始逃往伊朗。
空戰的目標 空戰的第三個和最大的一個目標是打擊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軍事目標。約三分之一的盟軍空襲是為了消滅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此外軍民雙用的設施也被襲擊:發電廠、通訊設施、港口、煉油廠、鐵路和橋樑。兩座核電站也被攻擊,這違反了聯合國45/52號禁止進攻核反應爐的決議。伊拉克全國各地的電站都遭破壞。戰後伊拉克的發電力只有戰前的4%。所有大壩和大多數重要的泵水站和許多污水處理站被炸燬。
空戰~飛毛腿導彈 在大多數情況下盟軍試圖不攻擊只被民用的設施。1991年2月13日,兩顆雷射導航的靈巧炸彈擊中了巴格達的一個防空洞,上百伊拉克人喪身。美國官方稱該防空洞是一個軍用通訊中心,但西方記者未能發現任何跡象說明這是真的。 伊拉克向盟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基地和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導彈,希望將以色列牽入這場戰爭而迫使其它阿拉伯國家退出這場戰爭。但這個戰略未成功。以色列沒有參加盟軍,而除約旦外所有阿拉伯留在同盟中。約旦始終保持中立。1月29日,伊拉克用坦克和步兵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城市卡夫吉。但兩天後伊拉克軍隊被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沙烏地阿拉伯軍隊逐出。
陸戰 1991年2月22日伊拉克同意一個由蘇聯提出的停火協議。這個協議要求伊拉克在三周內退回到戰前的位置和完全停火,此外聯合國安理會觀察撤兵和停火。美國拒絕了這個建議但說回退的伊拉克軍隊將不被攻擊並限令伊拉克於24小時內撤兵。 2月24日,美軍開始了它的被稱為「沙漠軍刀」的陸戰行動。美軍使用推土機填沒伊拉克戰壕,將其中的駐軍活埋,然後一支海軍陸戰隊深入伊拉克境內,俘虜了上千逃跑的伊拉克軍隊,這些軍隊已被空戰削 弱和氣勢低落。美軍認為伊拉克有可能使用化學武器,科林·鮑威爾後來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可以炸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的大壩來水淹巴格達。但這個建議未被採納。美國一開始希望薩達姆會被內部政變推翻。中央情報局被授權在伊拉克內部挑撥動亂。
但當伊拉克南部人民開始暴動反對薩達姆時 ,美國沒有支持他們,因為其它同盟者反對入侵 伊拉克。結果是這場暴亂被血腥鎮壓。而且中央 情報局中負責組織暴亂的人被撤職並被指責「違 反了不許組織暴亂的命令」。 伊拉克沒有使用化學武器,而盟軍的進展也比美國將軍估計的要快。2月26日伊拉克軍隊開始退出科威特,他們撤出時將科威特油田點燃。在從科威特通向伊拉克的高速公路上伊拉克軍隊和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平民組成了一條長龍。這支隊伍被盟軍飛機猛烈轟炸以至於它獲得了「死亡高速公路」的外號。陸戰開始後100小時布希總統宣佈停火,2月27日他宣佈科威特被解放。記者西摩·赫希稱停火被宣佈兩天後一支由巴裡·邁卡弗里指揮的美軍系統地屠殺撤退的伊拉克軍隊和一些平民。邁卡弗里自己否認這個事件,在後來美國陸軍的調查中邁卡弗里被證是無罪。
和平談判是在被佔領的伊拉克土地上進行的。在這個會議上,伊拉克被准許在它的邊界內使用武裝直升飛機。此後不久,這些直升飛機和其它部隊被用來打擊南部的叛亂。在北方,庫爾德人的領導人相信了美國關於支持人民起義的號召開始武裝暴亂,並希望以此激起一次政變。但當美國不進行干涉時,伊拉克軍人保持他們的忠誠並嚴重地打擊了庫爾德人的軍隊。上百萬庫爾德人逃過土耳其和伊朗的邊境。後來這些事件被用來建立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禁飛地帶。在科威特,埃米爾的獨裁政府被恢復。被懷疑為伊拉克合作者的人,尤其巴勒斯坦人受到特別法庭調查。最後40萬以上的人被逐出境。 1991年3月10日,「告別沙漠行動」開始,美軍從波斯灣撤離54萬軍隊。
六.波斯灣戰爭結束 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起義被打擊後,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建立了保護當地居民的禁飛地帶。美國和英國控制這些禁飛地帶。平均每過兩天有炸彈投下。但大多數炸彈是在1996年9月中的數周的所謂的「沙漠襲擊行動」和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動」中投下的。 伊拉克境內基礎設施的破壞涉及到了它的居民的生活。戰後數年後伊拉克的發電量還不到戰前的四分之一。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破壞導致污水進入底格里斯河,而平民從該河中吸取飲用水,這導致了許多疾病
戰後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依然有效,取消經濟制裁的條件是武備檢查認為伊拉克滿足其要求,而伊拉克政府始終沒有完全與武備檢查合作。伊拉克被允許在聯合國石油換糧食計劃中出口一定的產品。 199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說這個制裁導致兒童死亡率提高到每年9萬。對伊拉克的制裁和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駐軍使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大為降低。
經濟---依然是石油 2007年9月16日: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波斯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戰爭目標 兵力 國際支持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0年8月2日~1991年3月10日)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年3月20日~2003年4月20日) 戰爭目標 1.光復科威特 2.驅逐科威特境內伊拉克部隊 3.孤立海珊政權 4保護油田 1.終結海珊政權 2.向國際宣示美國以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標的決心 兵力 約50萬,主要派兵國家: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法國、英國、埃及、敘利亞等國 約30萬,主要兵力來自美國、英國,少部分來自澳大利亞、波蘭等國 國際支持 獲聯合國支持外,30國實質提供人員、物資參戰;18國提供人道援助物資 在未獲聯合國支持下,美國宣稱獲得40國以上支持,惟多數國家採「靜觀其變」姿態
戰略 科技 非軍事任務 1.空、陸作戰階段畫分明確,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期程 2.全面摧毀伊拉克軍、民基礎設施。 3.大規模,多地面攻勢 1.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 2.初期以精準空襲行動攻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標 3.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從南向進擊 科技 1.巡弋飛彈、F117隱形戰機、B52轟炸機對伊拉克部隊行地毯式轟炸 2.M1A1戰車性能優於T72俄製戰車 1.數位化系統整合 2.大量運用衛星科技 3.武器更具殺傷力 4.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高 非軍事任務 1.恢復科威特政權 2.油田滅火 3.鼓勵富比士500大企業進入科威特重建經濟 4.國際分攤戰爭經濟耗損 5.建立聯合國武檢小組,確保科威特免受伊拉克軍事威脅 1.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 2.重啟以、巴和平談判,以緩和中東國家對美、伊戰爭的不滿情緒 3.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乘機獨立 4.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設施
七.第一次&第二次戰爭的不同: 1.第一次戰爭之戰略目標為「驅逐伊拉克軍隊、恢復科威特政權」,作戰縱深短淺,陸、空作戰階段明確分隔,可兼收「作戰效果連貫」與「指揮管制簡單」之利。 2.第二次戰爭戰略目標為「解除海珊政權武裝、終結海珊政權」,作戰縱深長達500公里以上,若循「明確畫分階段」將喪失軍事作戰「同步」之利,令敵有整補、規復戰力時間。
八.心得 這次做的報告是第二次波斯灣戰爭,讓我們本身對戰爭不是很清楚,都更進一步的了解,其實在現代的社會裡,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幸福,國家是和平的,已經很少會發生這種體驗到戰爭的可怕,或是家破人亡的痛苦,這些一一的事件,可能是我們無法所體驗到的,但是這些種種所發生都是可以拿來做借鏡,讓雖然我們活在和平的世界,我們也不會因沒有戰爭而鬆懈我們的國防,反而更加反衛、守護我們的國家,希望能把和平以及幸福能夠延續到每一代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