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 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竹南海濱沙地植物的介紹 苗栗縣竹興國小 李秋蜚. 海濱沙地的環境概況 1. 夏季烈日曝曬極乾旱,冬季寒冷 的東北季風極強勁 。 2. 海風吹拂鹽分高 。 3. 貧瘠 、 水分少 。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医学昆虫的间接危害. 医学昆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一、医学昆虫对人类的直接危害方式 一、医学昆虫对人类的直接危害方式 1. 吸血、骚扰: 如蚊、蝇 2. 毒害: 如蜈蚣、隐翅虫 二、间接危害 二、间接危害(传播病原体) 3. 寄生: 如疥螨、蝇幼虫 4. 过敏反应: 如尘螨.
第 2 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思考  青蛙在哪里生养后代?  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妈妈?  鸡蛋都能孵出雏鸡吗?  令人厌恶的毛毛虫怎么会发育成一只美 丽的蝴蝶呢? 这些问题涉及动 物的生殖和发育.
蠕形螨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 hair follicle mite ), 为小型永久性寄生螨,主要寄生于人和哺 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可引起皮炎、脸 缘炎等。寄生人体的蠕形螨有两种,即毛 囊蠕形螨( Demodex folliculorum )和皮 脂蠕形螨( D. brevis ),可致蠕形螨病。
《现代生活方式与寄生虫感染》 March 13, 2014 实践与讨论. 一、蠕形螨自查 二、寄生虫标本陈列室参观 三、讨论:蜱虫病的防治 实验内容:
医学节肢动物 (medical arthropod) 第一节 概 论 一、概念 : 是指与医学有关即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 二、分类: 分蛛形纲、昆虫纲、甲壳纲、唇足纲、倍足纲。 三、节肢动物的危害: 1. 直接危害 (1) 骚扰和吸血: 蚊、白蛉、臭虫、虱、蜱等都 能 叮刺吸血,造成骚扰,影响工作和睡眠。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预防猪流感.
恙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蛛形纲 山东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周怀瑜.
Medical Arthropods 医学节肢动物 (Medical Entomology).
第七节 猪疥螨病 猪疥螨所引起的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的寄生虫病,称为猪疥螨病。.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四單元 天氣與生活 4-1 觀測天氣.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西藏牛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李家奎 教授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盲杖与盲杖技巧.
蜱的预防及控制 侯威远 分子病媒生物学实验室 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血热病毒.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皮肤病防治—民间传统 防:不要坐别人坐过的“热板凳” 来源?作用? 治:使用“硫磺香皂”洗澡.
肺结核.
痒螨病是由痒螨科痒螨属的痒螨寄生于绵羊、牛的皮肤表面引起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是重要的螨病之一,亦为接触传染。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生殖细胞.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第三节、藓 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毛首鞭形线虫 医检1301班 王春嫔 医检1301班 王春嫔
猪寄生虫控制.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药材习称“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导入新课 由于几何光学仪器都是人眼功能的扩展,为了深入了解各类光学仪器,有必要从几何光学的角度了解人眼的构造。
绦虫纲概述 (Class Cestoda) 绦虫 (cestode) 或称带虫 (tapeworm), 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
立克次体(Rickettsia) 一.概念 立克次体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纪念发现并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的美国青年医生Howard. Ricketts而命名。
恙虫病 中山三院 高志良.
严格细胞内寄生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引起人畜共患病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三.支原体 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侵染植物者称类支原体/植原体.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十节 硬 蜱.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特点 1. 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 感染阶段: 寄生虫感染 : 带虫者: 寄生虫病 : 2.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慢性感染
第二十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共同特点 (1)直径20~60nm。单股RNA。20面体立 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廣翅蠟蟬.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防蚊灭蚊.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曾品方老師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曾品方老師
钩虫与旋毛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蜱 螨

蜱螨亚纲 蜱目 软蜱科 硬蜱科 纳蜱科 蛛形纲 真螨目 疥螨 恙螨 尘螨

1 蜱 蜱属于蜱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1 蜱 蜱属于蜱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     1.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生活史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蜱生活史

生态学   1.产卵和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2.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并可侵袭人体。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3.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4.季节消长和越冬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间接危害,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

防治 1.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治 1.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2.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3.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2 螨 恙螨 疥螨

2.1 疥螨 形态特征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0.3~0.4mm; 雄螨为0.2~0.25mm 。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于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 后半部有几对杆状刚毛和长鬃。腹面光滑,仅有少数刚毛和4对足。足短粗,分5节,呈圆锥形。前两对足与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大,足的基部有角质内突。雌、雄螨前2对足的末端均有具长柄的爪垫,称吸垫,为感觉灵敏部分;后2对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虫均为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 这也是分辨雌雄的一个重要特征。雌螨的产卵孔位于后2对足之前的中央,呈横裂缝状。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4对足之间略后处。

生活史 疥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五个期。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角质层间,啮食角质组织,并以其螯肢和足跗节末端的爪在皮下开凿一条与体表平行而纡曲的隧道,雌虫就在此隧道产卵。   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壳薄,大小约80×180 m,产出后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足3对,2对在体前部,1对近体后端。幼虫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凿隧道,经3~4天蜕皮为前若虫。若虫似成虫,有足4对,前若虫生殖器尚未显现,约经2天后蜕皮成后若虫。雌性后若虫产卵孔尚未发育完全,但阴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后若虫再经3~4天蜕皮而为成虫。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时8~17天。   疥螨一般是晚间在人体皮肤表面交配,是雄性成虫和雌性后若虫进行交配。雄虫大多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后若虫在交配后20~30分钟内钻入宿主皮内,蜕皮为雌虫,2~3天后即在隧道内产卵。每日可产2~4个卵,一生共可产卵40~50个,雌螨寿命约5~6周。 皮内隧道中的雌疥螨及卵

生态学   1.寄生部位 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常见于指间,腕屈侧,肘窝,腋窝前后,腹股沟,外生殖器,乳房下等处;在儿童则全身皮肤均可被侵犯。   2.活动与挖掘隧道 疥螨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质层的深处,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并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逐渐形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最长可达10~15mm 。以雌螨所挖的隧道最长,每隔一段距离有小纵向通道通至表皮。雄螨与后若虫亦可单独挖掘,但极短,前若虫与幼虫则不能挖掘隧道,只生活在雌螨所挖的隧道中。雌螨每天能挖0.5~5mm,一般不深入到角质层的下面。   交配受精后的雌螨,最为活跃,每分钟可爬行2.5cm,此时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时期。   3.温湿度的影响 雌成虫离开宿主后的活动,寿命及感染人的能力与所处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寿命较长,而高温低湿则对其生存不利。雌螨最适扩散的温度为15~31℃,有效扩散时限为1~6.95天,在此时限内活动正常并具感染能力。

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 疥疮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其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疥螨在宿主皮肤上爬行和交配,传播机会更多。也可通过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袜等间接传播。公共浴室的休息更衣间是重要的社会传播场所。 一般情况下疥疮在初次发病的时候有剧烈的瘙痒,此后还会出现痛痒的现象。长时间发病就会出现疥疮结节,疥虫大多都是在夜间交配、产卵。然后进入皮下进行脱变成虫,所以人们通常在夜间感觉剧烈瘙痒。早期感染疥疮可没有任何症状,多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发病。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雌疥螨在体内繁殖的免疫缺陷有关,也有发现证明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者、 HIV感染者和心理创伤的病人与结痂性疥疮的发病有关。

预防与治疗 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及使用患者的衣被。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病人的衣服需煮沸或蒸气消毒处理,或撒上六六六粉剂。 治疗疥疮的常用药物有:10%硫磺软膏,10%苯甲酸苄酯搽剂,1%DDT霜剂,1%丙体666霜剂,复方敌百虫霜剂,10%优力肤霜及伊维菌素等。患者治疗前均需用热水洗净患部,待干后用药涂搽,每晚一次,效果较好。治疗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方能认为痊愈。

2.2 恙螨 形态 恙螨的成虫和若虫全身密布绒毛,外形呈“8”字形。由于对多数恙螨种类的若虫和成虫的了解不多,目前恙螨的分类仍以幼虫为依据。 恙螨幼虫体大多椭圆形,桔红、淡黄或乳白色。颚体位于躯体前端,由螯肢及须肢各1对及颚基组成。躯体背面的前部有盾板,呈长方形、梯形、五角形或舌形。盾板上通常有毛5根,中部有2个圆形的感器基,由此生出呈丝状、棒状或球杆状的感器。有眼2对,少数为1对,常位于盾板两侧的眼板上,或无眼。盾板后方的躯体上有横列的背毛,其排列的行数和数目等因种类而异。足分为6或7节,跗节末端有2爪和1个爪状爪间突,足上多羽状毛。

生活史 发育过程有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等7期。卵呈球形,淡黄色,直径约0.2mm。经2~8天卵内幼虫发育成熟,卵壳破裂,逸出包有薄膜的前幼虫。经7~14天的发育,幼虫破膜而出,遇宿主即攀附寄生,经3~5天饱食后,坠落地面缝隙中,3~7天后静止不动形成若蛹,蛹内若虫经10~16天发育成熟后,从蛹背逸出。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经10~35天发育为成蛹,经7~15天蜕皮为成虫。雄虫性成熟后,产精包以细丝粘于地表,雌螨通过生殖吸盘摄取精包并在体内受精,经2~3周开始产卵于泥土表层缝隙中,一生可产卵100~200个,产卵后可活1个月左右。

生态   1. 分布与孳生地 多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孳生地为隐蔽、潮湿、多草、多鼠等场所,以江河沿岸、溪边、山坡、山谷、森林边缘及荒芜田园等杂草丛生的地区为最多;也可见于村镇附近的农作物区、菜园、瓦砾堆、墙角等处。在寒冷地带,也有适合某些螨种生存的微环境。   2. 宿主与食性 恙螨幼虫的宿主范围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也可侵袭人。多数种类的恙螨对宿主选择性不强。大多数恙螨幼虫寄生在宿主体表,多在皮薄而湿润处,如鼠的耳窝、会阴部,鸟类的腹股沟、翼腋下,爬行类的鳞片下等。在人体则常寄生在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成虫和若虫主要以土壤中的小节肢动物和昆虫卵为食,幼虫则以分解的宿主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幼虫在宿主皮肤叮刺吸吮时,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肤,然后注入涎液,宿主组织受溶组织酶的作用,上皮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发生变性,出现凝固性坏死,在唾液周围形成一个环圈,继而往纵深发展形成一条小吸管通到幼虫口中,称为茎口,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通过茎口进入幼虫消化道。幼虫只饱食1次,在刺吸过程中,一般不更换部位或转换宿主。

3. 活动 恙螨幼虫活动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1~2m,垂直距离10~20cm,常聚集在一起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幼虫喜群集于草树叶、石头或地面物体尖端,有利于攀登宿主。幼虫在水中能生活10天以上,因此洪水及河水泛滥等可促使恙螨扩散。幼虫也可随宿主动物而扩散。恙螨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光照及气流等因素影响。多数种类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多数恙螨幼虫有向光性,但光线太强时幼虫反而停止活动。宿主行动时的气流可刺激恙螨幼虫。幼虫对宿主的呼吸、气味、体温和颜色等很敏感。 4. 季节消长 恙螨的季节消长除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外,还受温、湿度和雨量的影响,各地区恙螨幼虫在宿主体表有季节消长规律,一般可分为3型:①夏季型: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如地里纤恙螨;②春秋型:有春秋两个季节高峰,如苍白纤恙螨;③秋冬型:出现在10月以后至次年2月,出现1个高峰,如小盾纤恙螨。夏季型和春秋型的恙螨多以若虫和成虫越冬,秋冬型无越冬现象。

与疾病的关系   1.恙螨皮炎 恙螨幼虫的唾液能够溶解宿主皮下组织,被叮刺处有痒感并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泡,之后形成黑褐色焦痂,焦痂脱落后形成潜在性溃疡。   2.恙虫病 病原体是恙虫东方体。在我国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等是主要贮存宿主。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有16种,6种恙螨证实能经叮咬传播、经变态和经卵传递,地里纤恙螨可经精包传递。地里纤恙螨是南方诸省区的主要媒介,小盾纤恙螨是江苏、山东、福建的媒介;东方、小板、微红、吉首、海岛和高湖等纤恙螨为局部地区的传播媒介。恙虫病除北纬31~28˚以南地区普遍存在外,尚流行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天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3.肾综合症出血热 病原体属于汉坦病毒。在我国以黑线姬鼠为主要贮存宿主,小盾纤恙螨是其体外优势螨种,可经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 螨皮炎 恙虫病的焦痂

防治原则 1.消除孳生场所 灭鼠,堵塞鼠洞,填平坑洼,保持干燥,定期铲除住地杂草与灌丛。   1.消除孳生场所 灭鼠,堵塞鼠洞,填平坑洼,保持干燥,定期铲除住地杂草与灌丛。   2.药物杀螨 在人、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及恙螨孳生地,可喷洒敌敌畏、倍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等。   3.个人防护 不要在溪沟边草地上坐卧休息。野外工作时要扎紧衣裤口,外露皮肤可涂避蚊胺、避蚊酮、香茅油、玉桂油等,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工作后及时换衣、洗澡可减少被叮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