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因素對生育的影響: 從集體理性到個人理性 邵一鳴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
為什麼人要生孩子? Morgan and King (2001): 天性論 生物決定 環境論 社會強制 理性論 理性選擇
人口轉變 Demographic Transition
人口轉變 Demographic Transition 轉變前:高死亡、高生育 傳統社會 轉變: 死亡下降、生育下降 轉變中社會 轉變後:低死亡、低生育 現代社會
社會環境 社會強制 在轉變前的傳統社會,抑或是在轉變後的現代社會,生育的差異不大(雖有波動),顯示強力的社會限制,選擇組合不多 社會環境 社會強制 在轉變前的傳統社會,抑或是在轉變後的現代社會,生育的差異不大(雖有波動),顯示強力的社會限制,選擇組合不多 在轉變中社會裡,舊的社會規範在瓦解而新的規範未形成,因此選擇組合較多
轉變前:傳統社會 社會達爾文主義、功能學派: 高生育是必須的,是有其功能的 長命百歲 百子千孫
是那些因素使生育下降? 城市生活、工業職業、社會流動、教育制度、核心家庭、死亡下降、婦女地位 生兒育女的代價大、回報小 生兒育女的代價大、回報小 現代化是足夠條件而不是必須條件
Ansley Coale 寇爾: 生育下降的三個先決條件 有意識地考慮生育Fertility must be within the calculus of conscious choice; 減少生育是有利Reduced fertility must be advantageous; 有效的減少生育方法Effective techniques of fertility reduction must be available.
理性 生育理性 無論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人都是作出有理性的抉擇 集體理性 個人理性 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
生孩子的理由: 聽天由命 喜歡孩子、孩子帶來歡樂、精神需要 傳宗接代、我父母希望抱孫、人多勢眾 國家號召、特首叫我生三個 養兒防老、幫助家務、經濟援助 子女雙全、一個孩子孤獨
不多生孩子的理由: 養孩子的經濟負擔重 希望給每個孩子盡量多教育 孩子/母親的健康 居住問題 政治前景 多些個人自由、與配偶二人世界
理性 生育理性 集體理性 個人理性 ↓ ↓ 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 集體責任 個人責任
負擔重 養育孩子有誰來分擔? 照顧孩子 托兒服務 鐘點媬母 雙職母親 家務社會化 家務男性化 雙依賴家庭
成本高 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冒險家的樂園 後工業消費型社會、個人享樂主義普遍 Arsene Dumont (1849-1902)的“social capillarity”社會毛細管現象/作用 生兒育女的機會成本高
結論 在強調個人成就和養育孩子是核心家庭的責任下,香港市民的生育便趨向低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