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 Ocean
The Hydrologic Cycle 71% of earth’s surface is covered by water: 97% Oceans 2% Polar Ice Caps and Glaciers 1% Freshwater in lakes, streams, ground
海洋生態系 海洋之所以較為穩定,是因為海洋具有一套相當微妙的運作機制,而海流和洋流,就是這套運作機制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台灣與黑潮之間的關係就是最佳的明證,黑潮帶來的豐富養分,使漁類聚集,也使台灣沿海形成良好的漁場,在黑潮經過時,下層海水會上升形成湧升流,將深海豐富的營養鹽帶到表層,形成更多的魚群聚集。
海洋生態系 珊瑚礁體內的共生藻,以及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藻類、海草,是珊瑚礁生態系的生產者,他們利用太陽能所合成的物質,支持眾多珊瑚生物生存,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的食物網,就是以藻類為主的生產者做為基礎所發展來的複雜生物群聚。
海洋生態系 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生態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複雜豐富的生態系之一,其所孕育的生物種類及數量,幾乎包含生物世界各門各類的生物。
海洋生態系 這些生物群聚大致可分為: 浮游生物 食浮游生物者 草食性動物 小型肉食動物及大型肉食動物 分解者:微生物,以及一些底棲性的生物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 ,如: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 ,如: 魚類 珊瑚 海藻 甲殼類…等 至於那些洄游範圍廣的種類,如海龜或海豚,則比例更可高達1/3~1/2。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位在全球最大陸棚區的邊緣,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北緣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地的多樣性非常高 。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如本島西岸皆為沙質淺灘,台灣海峽平均不過50公尺,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均為沙泥底棲魚種。此外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紅樹林甚至是全球紅樹林分布的北限。東岸則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雖僅佔不到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也同時都有。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由於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主要受到溫暖黑潮北上的影響,與北部及澎湖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不同,造成溫度在冬季時南北可差到4~5℃。因此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像這樣只有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的確難能可貴,這也提供了學者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等最好的研究地點和材料。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但是台灣累積的物種多並非表示台灣資源還很豐富,相反的,其中有將近一半到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甚至絕跡。偶見、稀有,甚至絕跡。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物 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在這短短的卅、四十年裏,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下給逐漸葬送掉了。
海洋生態系遭受破壞的原因 造成之原因已公認為: 人為因素: 過漁及誤捕 棲地破壞 污染 外來種 自然因素: 全球變遷。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位在南海北方,環礁外形有如滿月,由造礁 珊瑚歷經千萬年建造形成,由於地理、生態特殊,擁 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特別規劃為東沙環礁國家公 園,範圍是以環礁為中心,加上環礁外圍12浬海域為 界,海陸域總面積約為353,668多公頃。比現有6座國家 公園總面積還大,相當台灣島的十分之一,範圍涵蓋 了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藻床及 大洋等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資源特性有別於 台灣沿岸珊瑚礁生態系,複雜性遠高於陸域生態。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國家公園成立於2007年1月,這個名聲響亮但少人 能親臨的小島與環礁,位於南海北端,介於香港、台 灣與呂宋島間,為台灣海峽的南方大門。環礁距離東 北方的高雄有240浬(444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島640 浬(1185公里),面積廣達8萬多公頃,主要由造礁珊 瑚建造而成,東沙島是環礁裡唯一出露海面的陸域, 行政區域劃分由高雄市政府代管。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環礁直徑約25公里 桌形、分枝形的軸孔珊瑚是主要造礁物 海底沉船約29艘可供考古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海洋千萬年的苦心營塑,成就西太平洋最大且完整的東沙環礁,雖經不當漁獵而導致令人心碎的生態浩劫,但在臺灣2007年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的積極復育之後,相信海底繽紛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將會重現,讓這只最美麗的海中鑽戒重新璀璨奪目。
墾丁國家公園 貓鼻頭(攝影/王慶華)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部,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面積共33,289.595公頃,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台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最具特色的海岸線,一向是國人最愛的旅遊聖地,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使陸地與海洋深入交融,造就本區奇特的地理景觀,海面下的世界更是絢麗繽紛,種類繁多的魚種、多采多姿的珊瑚更是代表特色。
墾丁國家公園 地殼運動造就豐富地貌 熱帶林相台灣本島僅見 候鳥的驛站與避冬聖地 魚種高達世界總數1/20 史前遺蹟訴說人文歷史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目前劃設有陸域生態保育區5處,分別為香蕉灣、南仁山、砂島、龍坑及社頂高位珊瑚礁;海域生態保育區4處,位於西側與南側海域,9處生態區保留著原始環境,也顯現國家公園的保育決心與成果。環顧這個台灣最”資深”的國家公園,地貌奇麗、動植物繁美、人文丰彩煥發,讓台灣南端雙岬有如皇冠般的墾丁,鑲滿永不褪色的寶石,閃耀著令人激賞的光芒。
生態平衡與失調的概念 生態系是一種環境與生物間的綜合協調狀態,也是一個不斷在做內部調整的「動態平衡」 系統。 平衡是動態的而非絕對的,當生態系所承受的干擾超過其自動調節的能耐,失調的現象就會隨之出現。
生態平衡的特質 有多樣化的組成成分 穩定、平衡的生態系,內部的生物成分是多樣化的,且彼此之間的協調適應,都會呈現出相當程度的依附和共生現象。 例如成熟的生態系其族群組成較複雜,空間運用上也有更豐富的垂直分層與水平分布變化。
生態系中的傳遞功能表現在三種作用上:第一是能量流動;第二是物質循環;第三是信息傳遞。 6-1 生態平衡的特質 有複雜化的傳遞途徑 生態系中的傳遞功能表現在三種作用上:第一是能量流動;第二是物質循環;第三是信息傳遞。 信息傳遞是指動物運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來表達其外在的行為或內在的生理訊息。如鳥類的鳴聲和哺乳類的氣味。
生態系趨向成熟穩定後,其總生產量與呼吸消耗量的比值會接近於一。代表「生態系自外輸入的能量與向外輸出的接近平衡」。 6-1 生態平衡的特質 有平衡性的能量進出 生態系趨向成熟穩定後,其總生產量與呼吸消耗量的比值會接近於一。代表「生態系自外輸入的能量與向外輸出的接近平衡」。 有自我修復的調節能力 平衡的生態系即使受到某些內在或外來的破壞,它仍會經由自身的調節能力而達到自我修復的功能。
全球的水問題可分為水源不足、水污染、地下水超量抽取三方面: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水的問題 全球的水問題可分為水源不足、水污染、地下水超量抽取三方面: 水源不足: 全球實際可供動、植物以及人類使用的水,只佔總水量的0.65% 而已。 由於降水分布與耕地、人口分布並不成比例,因此“水多地少”或“水少地多”的情形普遍存在。 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仍在忍受缺水之苦。
目前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有優養化與毒性污染二種。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水污染: 目前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有優養化與毒性污染二種。 優養化(eutrophication),是指水體被過多的氮、磷、鉀等有機營養物所污染,初期會引發水中的藻類大量增殖,但最後則造成動植物全部消失。 優養化的污染源是氮、磷、鉀等有機物,主要來自耕地或果園流失的人工施肥,其次是含有排泄物、食物殘渣及含磷清潔劑等生活廢水。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造成水體毒性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重金屬及有機毒物。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造成水體毒性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重金屬及有機毒物。 毒性污染隨著食物鏈而累積,就是所謂的「生物累積作用」。
圖1-7 污染物在食物鏈中之累積
牡蠣又叫「蚵仔」或「生蠔」,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產食品。 專題6A 綠牡蠣事件(水污染案例) 牡蠣又叫「蚵仔」或「生蠔」,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產食品。 民國75年元月,高雄縣茄定鄉的養殖牡蠣呈現不正常的綠色,面積廣達四百五十公頃。 經實驗發現,牡蠣體內如果堆積了銅離子,顏色就會轉變成奇異的翠綠色。
茄定鄉養殖牡蠣之所以變綠,是因為二仁溪上游的廢五金處理廠以鹽酸、硫酸、硝酸等液體酸洗廢五金後,將未經處理的含銅廢水直接排入二仁溪中。 專題6A 綠牡蠣事件 茄定鄉養殖牡蠣之所以變綠,是因為二仁溪上游的廢五金處理廠以鹽酸、硫酸、硝酸等液體酸洗廢五金後,將未經處理的含銅廢水直接排入二仁溪中。 牡蠣對銅離子的毒性具有極高的忍受力,所以即使在體內堆積高濃度的銅離子也不至於死亡。
但由於人類對銅離子的毒性非常敏感,微量吸收就可能引發中毒症狀。 專題6A 綠牡蠣事件 但由於人類對銅離子的毒性非常敏感,微量吸收就可能引發中毒症狀。 為免危及民眾健康,茄萣鄉受污染的綠牡蠣最後全部焚毀,因此造成高達四千餘萬元的損失,這就是台灣水質污染史上名噪一時「綠牡蠣事件」。
海洋的問題可歸納為:海域污染、海岸線破壞、資源枯竭、遊憩活動影響海洋環境。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海洋的問題 海洋的問題可歸納為:海域污染、海岸線破壞、資源枯竭、遊憩活動影響海洋環境。 海域污染 造成海域污染的原因極為複雜,許多陸地上的污染源會隨著河流而注入海洋,還有海洋運輸與旅遊活動的污染,以及海上油井與油輪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油污染」等。
人類經常因為經濟或安全的理由而與海爭地,例如以填土方式將沿海濕地改變成工業區或修築堤防、闢建港口等。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海岸線的破壞 人類經常因為經濟或安全的理由而與海爭地,例如以填土方式將沿海濕地改變成工業區或修築堤防、闢建港口等。 例如紅樹林被大量砍伐使得生物喪失棲所;水泥化的海堤、河岸、溝渠等阻斷了生物洄游或遷徙的路徑,這些都是因為自然海岸線被破壞而衍生的生態損失。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由於人類漁撈科技的改進,造成全球性的過漁(overfished)現象。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資源枯竭 由於人類漁撈科技的改進,造成全球性的過漁(overfished)現象。 漁業上的選擇性捕撈行為,往往使同一種海洋生物急遽減少,導致海洋生態系的群落結構失衡。 無選擇性的捕漁法,誤殺目標漁獲以外的海洋 生物,還有產卵場的破壞、海域污染等,都使得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日益嚴重。
沿著海岸而建的觀光飯店、旅館等,日以繼夜的將含有清潔劑和廚餘的廢水和廢棄物排入海洋之中造成嚴重污染。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遊憩活動影響海洋環境 某些海上遊憩活動對海域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浮潛或踩踏破壞了珊瑚礁原有的樣貌;遊憩活動造成海水濁度升高而阻礙珊瑚生長;快艇、水上機車等遊樂設施造成沿岸水質惡化等。 沿著海岸而建的觀光飯店、旅館等,日以繼夜的將含有清潔劑和廚餘的廢水和廢棄物排入海洋之中造成嚴重污染。
6-4 現存的生態失調問題
專題6B 海域石油污染 海域污染的原因,除了傳統的有機污染和毒性污染外,近代因為人類對石油的依賴日深,海上鑽探、運輸等活動頻繁,使得海域遭受石油污染的危機比一般傳統污染更為嚴重。 海域石油污染的來源,來自油井鑽探及石油的裝卸或運輸過程,以及油井、油輪事故或油管破裂等意外事件。
意外的漏油事件經常造成大面積海域污染,使得生物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甚至使得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專題6B 海域石油污染 意外的漏油事件經常造成大面積海域污染,使得生物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甚至使得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海域漏油事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所洩漏的石油動輒以千萬加侖計,對海域生態的破壞程度根本無法確切評估。
台灣第一件大範圍的海域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在1977年2月,科威特油輪布拉格號在基隆近海觸礁沉沒,三萬餘噸的原油造成東北角海岸空前的生態浩劫。 專題6B 海域石油污染 台灣第一件大範圍的海域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在1977年2月,科威特油輪布拉格號在基隆近海觸礁沉沒,三萬餘噸的原油造成東北角海岸空前的生態浩劫。 2001年1月,阿瑪斯號在墾丁國家公園龍坑海域擱淺漏油,導致近1100噸的油料外洩且漂流擴散,估計海上污染面積廣達20公頃,而龍坑生態保護區被污染的海岸線則有數公里,其所造成的生態破壞難以評估。
專題6B 海域石油污染
專題6E 祕雕魚事件(熱污染案例) 民國82年7月間,台北縣金山鄉部分釣客於核二廠溫排水出水口附近捕獲許多身體扭曲變形的小魚,因為牠們彎腰駝背的樣子很像60年代史艷文布袋戲中的祕雕,所以被戲稱為「祕雕魚」。 經鑑定知道,祕雕魚其實是台灣海域常見的一種魚類,中文名稱是花身雞魚,閩南話則叫牠「花身仔」。
祕雕魚一開始引發輻射外洩導致生物突變的疑慮,後經研究單位與學術單位調查,確認海水溫度過高才是造成花身雞魚身體畸形的主因。 專題6E 祕雕魚事件 祕雕魚一開始引發輻射外洩導致生物突變的疑慮,後經研究單位與學術單位調查,確認海水溫度過高才是造成花身雞魚身體畸形的主因。 至於海水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因為核二廠日以繼夜抽取海水冷卻核能發電設施後再排回海中,造成海水溫度上升,夏季時甚至可以高達40℃左右。
專題6E 祕雕魚事件 花身雞魚的受精卵或仔魚在高溫環境下發育時,有部分魚苗就會出現脊椎彎曲等病變,這就是海洋熱污染引發生物畸形的案例,也是一般人所慣稱的「祕雕魚事件」。
國際間為能共同致力於全球的環境保護措施,目前已簽有數十項協定,依其內容可分為以下五類: 成立跨國性環保組織並制定國際公約 國際間為能共同致力於全球的環境保護措施,目前已簽有數十項協定,依其內容可分為以下五類: 防止大氣及氣候改變方面,如京都議定書。 防止海洋污染方面,如國際海洋保護條約。 防止沙漠化方面 ,如沙漠化防止行動計劃 。 保護熱帶雨林方面 ,如那德威克宣言。 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如華盛頓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 。
從心出發 生態倫理的重整,固然關係到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但基本的出發點,應該從每個人的心開始。 從心出發 生態倫理的重整,固然關係到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但基本的出發點,應該從每個人的心開始。 生態問題威脅到每一個人,所以生態問題的解決也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 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心出發,誠懇反省自己是否演好生態倫理中應有的角色,進而發揮大愛擴及與我們同在的萬事萬物,那地球才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