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培训 2012年8月12日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苏金良 国学教材《论语》使用说明 沈阳培训 2012年8月12日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苏金良
发刊词:简简单单学国学 1.背下来比什么都强。 2.我们再也会不去了。 3.别想一口吃个胖子。 4.不能求全责备。 5.慎用量化指标。 6.国学是面反光镜。 我们虽然再也会不去了,但我们必须要知道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间是怎么变的,最终的归宿在东方。崖山之后,再无东方。
一、孔子其人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熊赐履《学统》 3.井上靖《孔子》 4.唐•吴道子孔子画像 5.孔子杏坛讲学图
一、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圩(wéi)顶:头顶凹陷。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有勇力,以军功封于陬邑。母颜氏,名徵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移居曲阜阙里。因少时贫贱,学会不少技艺。孔子自谓年“十有五而志于学”,早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博学好礼,为乡人称道。孔子学无常师,传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一、孔子其人 孔子三十而立,从事社会活动,同时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为教,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对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颜渊、子路、子贡、子夏、曾参等人。
一、孔子其人 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走上从政之路,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因与执政季氏不合,自知在鲁国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率领一些弟子离鲁,周游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途中备尝艰辛,但都遭到冷遇,终不见用。
一、孔子其人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漂泊十四年后,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一、孔子其人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qí)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一、孔子其人 德牟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至圣先师
一、孔子其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 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的教育理想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一、孔子其人 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一、孔子其人 熊赐履《学统》: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可谓至圣矣!要其所以为学与所以为教,不过曰求仁而已。仁者,善之长也,仁无不包,故曰一贯;又性之德也,故又曰明善。善即性也,性即仁也,仁即性也,性即善也。斯理也,存之为仁义礼智之性,发之为爱宜恭别之情,措诸身为恭从明聪睿之则,行诸世为亲义序别信之伦。其事礼乐政教,其言易象诗书,其世虞夏商周,其人士农工贾。不越民彝物则之常,直造神圣功化之极。放之则弥于六合而非有余,卷之则不盈寸掬而非不足。微而一尘一息之无间,大而霄壤翕闲之无穷,推而广之,约而操之,皆是物也。是物者何也?曰仁也,即善也。
一、孔子其人 孔子之集大成:孔子乃叙《书》、删《诗》、定《礼》、正《乐》,以明先王之道;翼《易》,以阐阴阳性命之旨;然后六艺备,经教成。
一、孔子其人 子六十九岁,子伯鱼卒,孙伋生。明年,颜渊卒,孔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又明年,孔子年七十一矣。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曰鉏(chú )商,获兽,以为不祥,弃之。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涕曰:“吾道穷矣!”乃因鲁史作《春秋》,上自隐公元年,下迄哀公十四年,凡十二公,二百四十年。其事核,其词约,其指博,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曰:“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自《春秋》成而天下之乱臣贼子惧焉。
一、孔子其人 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一、孔子其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大国的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礼乐征伐,不再出自天子,而是出自诸侯之手。孔子晚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开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彻底动摇,天下大乱,冠履倒置,战争不息,弱肉强食。 于是时,仕出现,登上政治舞台,为私学提供了基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一、孔子其人 春秋之前是神权时代,君权神授。春秋末年,神秘的天道遭到怀疑,新学兴起,百家争鸣,人本主义渐渐兴起,士阶层已经形成,由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开门讲学,平民也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社会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明思想和改革意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如齐国的管仲、晏婴,郑国的子产等。
一、孔子其人 孔子推崇管仲,服膺子产,在鲁国从政期,也曾积极倡导变革。鲁国为周公之封邑,由于这种特殊的政治背景,礼乐制度一直保存完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来聘,欣赏周乐,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晋韩宣子来聘,观所藏典籍,以为“周礼尽在鲁矣”。这对孔子保存、研究和发扬周礼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孔子其人 井上靖是20世纪日本文坛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孔子》便是作者经过二十余年的酝酿,创作出来的最后一部文学巨著。早在1966年。井上靖在与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座谈时,便流露出了想以孔子和《论语》为题材创作的想法,在1984年国际笔会第四十七届大会期间,井上靖与中国作家巴金谈话时也谈到了他正在创作的《孔子》的主题:“孔子认为,只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建立起和平的 想的社会。这就是我现在所想的,要写的。”“我是想从一个人的角度来写孔子,这也是我的小说的一个主题。”(非暴力不合作的鼻祖,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论语》其书 1.今文 2.古文 3.鲁论 4.齐论 5.二十章篇名,撮其首句前两字定为篇名,别无深意,但可有意说之。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二、《论语》其书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论”是论说撰写,“语”是孔子之言,《论语》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汇编,为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资料。 《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缉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二、《论语》其书 《论语》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流传至西汉,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三种版本。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和《古论语》,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成为后世的流传本。东汉时与《诗》、《书》、《礼》、《易》、《春秋》、《孝经》合称“七经”。朱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南宋以后士人的必读书。
二、《论语》其书 前人注释甚多,重要作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于丹《论语》可开心,不可做文献。 《百家讲坛》可开胃,有如炸臭豆腐 《网络国学》可健脑,引擎穷极八荒
三、作为教材的《论语》 1.科举题目策论指定书目之一,朱熹确定四书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其中《论语》排在第一,四书排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朱熹的《四书集注》是以后科举的指定的必读书目。
三、作为教材的《论语》 2.国学艺术交流中心编写的《论语》(上下选本,全文附后)教材是目前在中小学校所使用的比较好的教材之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体例是:原著精选,意译理解,拓展议论,链接阅读,六书习字,故事导行;编者意图是:贴近孔子,贴近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学习,贴近阅读,贴近教学;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文史,沟通文理,沟通四部,沟通知行。基本上符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三步六正。
四、怎么读《论语》 1.诵读:过语感关 2.指读:过句读关 3.通读:过整体关 4.默读:过语义关 5.朗读:过审美关 诵读要求:平长仄短,声断气连,依字行腔,气成丹田,字正腔圆。
五、怎么教《论语》 三步六正: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 学以启蒙,知近行远; 学以导行,知行并进;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五、怎么教《论语》 1.敬字入门:敬天地人三才,敬字意解。 暴殄天物,天人合一;斧斤以时如山林,竭泽而渔;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2. 敬,肃也。——《说文》
1.敬字入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论语•八佾篇》3.1) 祸起萧墙:《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敬字入门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16.8)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论语•八佾篇》3.19)
1.敬字入门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论语•颜渊》 12.5) 司马牛,名犁(耕),宋司马桓魋的弟弟,司马桓魋和他的几个兄弟一起谋反,故忧。孔子最恨季氏犯上作乱,践踏礼乐。
1.敬字入门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1.敬字入门 《论语》中,与“鬼神”、“命”、“礼”、“事”、“修己”等相关联,“敬”具有多重意蕴:对超自然之域(神圣性存在)的敬畏、对外在必然的尊重、对他人(个体性)的敬重、对工作与生活的严肃认真,以及对自我修养的谨慎严格,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就超自然之域而言,“敬”与鬼神相关,具有敬畏的意义,内在地关涉人力、天命之间的关系,既是对超验性、神圣性存在的默认、肯定(悬置式的),呈现出某种形上的意味,又疏远鬼、神,以现实境遇为起点,行为切近于具体、真实的人事活动,凸显了主体的能动作用、理性价值和责任意识。 与命相关,“敬”含有尊重的意义:就“命”作为历史趋向、规律而言,“敬”是对外在必然、法则的尊重;就“命”作为偶然性来看,“敬”表现为个体对现实际遇、客观条件的注重。可以说,与“命”所具有的不可抗拒性、不可作为性相关,“敬”呈现出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意义。
1.敬字入门 与礼相关,“敬”具有二重内涵,既是对既定规范、应然之则的尊重,又展开为个人与父子、朋友、上下级(君臣)等之间的多重关系,具体地含涉三层含义:从个体来看,“敬”是内在情感、心理上的真诚敬重;从人际来看,“敬”表现为主体之间人格、尊严上的互重、互敬;就道德原则而言,“敬”隐含着对道义(原则性)与适宜(境遇性)的双重追求,是经(道德原则的绝对性)、权(道德原则在具体境遇中的变通)的统一。 以“事”而观,“敬”既与生活有关,关涉行为主体接纳、投身现实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手头上的每一件事;同时,“敬”亦关乎事自身的特殊性,隐含着对事的具体性、差异性的尊重、关注。
1.敬字入门 与修己相关,“敬”一方面含有慎独的意义,表现为在无外在压力迫使、亦不求舆论赞誉的情况下,公众前后始终严慎如一;另方面,与“诚”相关,“敬”即严肃、认真行事,现实性地造就于己、成就于人,体现了主体活动的现实价值。在此意义上,“敬”是完善自我德性、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智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论语》中,与鬼神、事等相关,“敬”亦展现出人道原则、理性原则相统一的意义。与人道原则相关,“敬”具有多重内涵:与天命之天相对,“敬”是对人力,包括主体性、能动性、能力等的肯定、凸显;就自然之天而言,“敬”肯定人自身的创造活动,具有强烈的事功意义;就人自身而言,“敬”体现了人的本质,肯定了主体的尊严与价值平等。与“知”、“义”等相关,“敬”既表现在对鬼神的理智疏远,又以道义、公义为价值旨归,含蕴着深在的理性原则。以此而观之,“敬”是《论语》中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
五、怎么教《论语》 2.孝为根本 问孝分类讲解,然后联类譬喻 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孟子·万章上》。 《中庸》载: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2.孝为根本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像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
2.孝为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孝为根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孝为根本 二十四孝版本一: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 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 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2.孝为根本 二十四孝版本二:虞舜孝感动天、闵子骞单衣奉亲、老莱子戏采娱亲、睒子(shǎnzi)鹿乳奉亲、曾参行孝、鲁义姑姊舍子救侄、原谷拖舆谏父、文帝亲尝汤药、淳于缇萦舍己救父、刘平舍子救侄、董永卖身葬父、紫荆复萌、姜诗孝母、蔡顺拾葚供亲、赵孝舍己救弟、曹娥哭泣、茅生杀鸡、江革行佣供母、郭巨埋儿、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事亲、陆绩怀桔、孟宗哭竹、王裒(póu)闻雷泣墓、鲍出行孝、杨香扼虎救父、刘殷哭泽生堇、伯瑜泣杖、王武子(妻)行孝、刘明达卖子行孝
五、怎么教《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3.礼乐身心:以礼释仁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需要以礼节之。
3.礼乐身心 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
3.礼乐身心 其二,孔子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礼是秩序,乐是和谐。
3.礼乐身心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3.礼乐身心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并由此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3.礼乐身心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就必须要经过礼乐熏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
3.礼乐身心 具体说来,就是首先要在人伦社会的大网络中,找清个体所处的位置与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紧跟着是通过礼教、乐教等,习染先在于个体的社会所包括的各种人伦关系及由之所赋予个体的各种人之应然,后者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各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礼”;接着,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后,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
3.礼乐身心 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类人伦关系中,个人主体以自觉于自身的相应道德伦理,如敬、宽、信、慈、孝、悌等,修养身心而又融洽社会。在以外在的“礼乐”养成个体的道德心性或促成主体道德自省的同时,将世间的这些人伦关系及其相应伦理范畴,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伦理自觉意识乃至自身的生存需要,使礼乐最终符合人类成其为一个和谐社会统一体的伦理要求与道德诉求。
3.礼乐身心 由此观之,道德伦理相比于以政治秩序为中心,对孔子礼乐思想来说,前者更具有先在的优位性,且在孔子看来,依社会各成员的道德自觉而达成的社会伦理,涵盖甚或重新规范了其特定领域的政治伦理。相比于“礼不下庶人”的礼乐文化传统,这种优位性更趋明显。例如,周公的传统礼乐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礼乐制度,为以姬姓各级贵族为代表的周代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准则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而孔子礼乐思想则将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社会成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礼乐习染下,将外在的全社会各种对待的伦理关系,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社会各成员的“仁者爱人”的道德自省与“克己复礼”的主体自觉。
3.礼乐身心 孔子礼乐思想道德自省与主体自觉,更甚于重政治的秩序,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礼乐中的秩序与等级蕴涵。实际上,孔子重塑传统礼乐文化的终极目的之一就是社会秩序,因而孔子不能不看重礼乐文化所蕴含的社会的秩序性与政治的等级性——其理想政治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大力主张周礼的恢复和遵守,也是旨在重返周王政治权威下的社会秩序。
3.礼乐身心 不过,这种社会秩序与政治等级的实现和维护,在孔子看来,不仅需通过礼加以推行和保证,“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而且更是以包括君臣关系在内的人伦之间的对待与和谐相处、彼此相互尊重各自人格为前提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这种礼乐秩序论,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人伦和谐的,最终是以全方位的各种伦理之道德自觉的达成而实现的。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心无序,社会混乱。人心不宁,科技越发达,社会秩序越乱。礼乐身心乃自律,三纲五常是他律。
五、怎么教《论语》 4.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
4.仁者爱人 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59章句提到“仁”字、共用了109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
4.仁者爱人 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
4.仁者爱人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2.1) 章旨: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4.仁者爱人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仁者爱人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13.19) 章旨: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4.仁者爱人 (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17.6) 章旨: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4.仁者爱人 (5)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12.3) 章旨: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讱(rèn):难也。 说自己的话很难,不要信口开河,夸夸其谈
4.仁者爱人 (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 ①刚:公正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 ②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③木: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④讷: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信口雌黄。
4.仁者爱人 (7)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6.28) 章旨:孔子明确告诉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
4.仁者爱人 (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7.29) 章旨:仁之本体在自己,在内心。
4.仁者爱人 (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15.9) 章旨:孔子教子贡为仁在于事贤友仁,以成其德。
4.仁者爱人 (10)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4.1) 章旨:孔子教人应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
4.仁者爱人 (1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36) 章旨:仁在师之上,师也是人,更应讲仁 五十拜师意何为?哪里得来哪里归。 懵懵懂懂至天命,遽瑗深知昨日非。 野草萋萋侵古道,岁岁枯荣岁岁灰。 吾爱吾师当仁让,謦欬仪泽生不睽。
4.仁者爱人 (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5.8) 章旨:孔子言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 自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张华救人献出生命值不值得大讨论那一时刻起,改革开放后我们基本无德了,且为了自己的记得利益开始不择手段损阴丧德了。
4.仁者爱人 (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第4.2) (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第4.2) 章旨:孔子言仁者不因环境失其本心,易其所守。
4.仁者爱人 (1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4.4) 章旨:孔子勉人立志向仁。
4.仁者爱人 苏东坡论水:水凖无形实有形 苏轼在《坎》卦的注释中说:“万物皆有常形,惟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者为信,而以无常形者为不信。然而方者可斲以为圆,曲者可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惟莫之伤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也。”他在《涣卦》的注释中说:“世之方治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溢而不已。逆之者必哀,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而归焉。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 如何顺水之性,适水之势,也就是顺民之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适水之势,也就是满足大多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故任何事都只能顺势而为,不是从给定的概念出发,图虚名而受实祸。
五、怎么教《论语》 5.讷言敏行 讷言敏行,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听其言观其行;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行胜于言。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
5.讷言敏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
5.讷言敏行 谨言慎行:《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讷言敏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论语·公冶长》)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 李泽厚父亲告诉李泽厚说人的品德高下可分为四等:说了不做,说了就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五、怎么教《论语》 6.明知不可而为之 君子当进德修业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入世直行,乐在其中 孔颜乐处 明知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终生追求与信念,“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6.明知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勇于挑战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一往无前的气魄,锐意进取的智慧,舍我其谁的使命,积极向上的人生,乐天知命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维,下学上达的境界,主观能动的创造……(可撰千字文)
6.明知不可而为之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3.3) 木铎金声,金声玉振,玉振区宇,区宇若兹,若兹禹圣。 斯文在兹。
五、怎么教《论语》 7.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过犹不及。” 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执两用中,允执厥中 中庸:中和位育,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7.过犹不及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号,是修养工夫之极致,“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 “中和位育”最先出自《中庸》,其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7.过犹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7.过犹不及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夤夜四知
7.过犹不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五、怎么教《论语》 8.六艺育人:礼、乐、射、御、书、数。 礼:不学礼,无以立。 礼: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20.7 )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8.六艺育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8.六艺育人 乐:和谐(龢龤)。音乐和谐,后假借为“谐”。龢在卜辞中有所记载,也像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说文·龠部》 :“龤拿,乐龢也。《虞书》曰:‘八音克龤。’” 徐锴传:“今《尚书》作‘谐’,假借。” 礼乐和谐:礼乐教化,和谐之道。 乐之义: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曾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乐:即音乐,六乐指: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
8.六艺育人 礼乐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8.六艺育人 礼乐制度的起源: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正去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8.六艺育人 制礼作乐的目的: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8.六艺育人 制礼作乐的目的: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李泽厚《华夏美学·第一章礼乐传统·二“乐从和”:情感与形式》”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仁爱、伦理、修己、道义、理性、中和、学习、重教育,这些都与“礼”息息相关。孔子极重视礼教,认为人应当严格遵守礼数,统治者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以无立”。他用仁爱伦理的态度来看待音乐,评价六代乐舞中的《大武》为“尽美矣,未尽善矣”,对其中充斥的暴力内容给予否定。只有尽善的音乐才能挖掘出尽美,而尽善则要靠礼来修养。孔子的“重教育”将其礼乐思想教授于人然后保留延续下来。
8.六艺育人 尽善尽美:《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与善的哲学深思,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是非观、美善观。
8.六艺育人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 射与军事、生活、修身、体育等关系密切,君子争射,文人仗剑而行,乃儒家文化刚毅勇武之表现。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表示孔子保持着贵族遵守周礼的风范。
8.六艺育人 射:射箭技术。分为五种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8.六艺育人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心平气和,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人们射箭有射中的时候,也有射不中的时候,有射中的多的,也有射中的少的,有胜有负,貌似有所竞争的样子。但是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礼仪上绝无纰漏,射完之后,必与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说道:承让;负者也举杯,说道:领教。射箭的礼仪就是这样的。虽然有胜负之分,但自始至终,仪态自然大方,行为彬彬有礼,礼让谦逊,这样的竞争就是君子之争,并非小人那种只凭一股血气,必胜对方而后快的相互争斗。有射箭,就会有竞争,而君子之争又是这样的情形,由此可见君子与世无争的真正涵义。 而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君子并非一味窝囊忍让,而是讲求竞争的方法,所谓求诸于己,而不苛求于人。竞争就会有胜利,有失败,君子败了,一定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力争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怨恨别人。表面上看是风度问题,实际上是给自己一条生路,不然在竞争的社会,所有人都成了敌人,都成了自己憎恶的人,最后痛苦的还是自己。心念一转而已,眼前己海阔天空。
8.六艺育人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驭,但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蕴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以及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括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8.六艺育人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8.六艺育人 射御: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都属尚武的技艺。 《书·秦誓》:“仡仡(yì)勇夫,射御不违。” 《国语·楚语上》:“﹝申公巫臣﹞使其子狐庸为行人於吴,而教之射御,导之伐楚。”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大选民卒,教以战阵射御之法。” 泛指战术技能等武事。 唐•陆贽《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选士废射御之仪,教人无搜狩之礼。” 清•孙枝蔚《少狂喜文章》诗:“问以射御事,逡巡谢不能。” 儒家尚武,止戈为武,后发先至,也是和儒家文化一脉相通的。
8.六艺育人 书:文学、文献;书法、书写、识字、写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六艺育人:君子之风之品之德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8.六艺育人 数:算术与数论知识。 算经十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 九数:九九乘法表。 祖冲之与圆周率 中国只有算术没有数学。
8.六艺育人 男女年龄别称: 女12岁:金钗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女13岁:豆蔻年华 2—3岁:孩提 女15岁:及笄之年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女12岁:金钗之年 女13岁:豆蔻年华 女15岁:及笄之年 女16岁:破瓜年华 碧玉年华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半老徐娘
8.六艺育人 男女年龄别称: 男20岁:弱冠 男30岁:而立之年 男40岁:不惑之年 强壮之年 男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男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男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男80岁:杖朝之年 男80—90岁:耄耋之年 男100岁:期颐之年
8.六艺育人 书数: 引证解释:六艺中的六书、九数之学。《列子·仲尼》:“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虽起勇力而为众所宗,然不知书数。”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算学亦书数中要事,而於勾稽钱谷尤为吃紧。”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8.六艺育人 (一)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以及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和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六艺育人,文武并重。
8.六艺育人 (二) 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六经之名始见于《礼·经解》孔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盖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五、怎么教《论语》 9.内圣外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示例: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
9.内圣外王 三达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君子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格物致知穷天理,经世致用济苍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9.内圣外王 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9.内圣外王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導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導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礼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9.内圣外王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用三纲五常八条目来修身养性,以期实现治理天下的目的,其中的八条目又是具体途径,达到内圣而外王。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9.内圣外王 《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 1.始于孝悌 事亲篇 兄弟篇 2.终于仁义 施仁篇 取义篇 3.现乎言行 言语篇 力行篇 1.始于孝悌 事亲篇 兄弟篇 2.终于仁义 施仁篇 取义篇 3.现乎言行 言语篇 力行篇 4.达于智慧 知之篇 智乐篇 5.成乎君子 现实篇 理想篇 6.传之弟子 回游篇 子贡篇
五、怎么教《论语》 10.大同理想 《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全文107个字,是孔子的话。
10.大同理想 德政实现大同理想: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论语•尧曰》20.4)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尧曰》 20.5 ) 三民主主义、民生厚生皆出于此。
10.大同理想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20.6 )
10.大同理想 大同理想的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德才兼备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睦邻友好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尽其才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公而忘私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尽心尽力
10.大同理想 农耕文明:小国寡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10.大同理想 大同理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世界大同 。 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三民主义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大同理想是构建和学社会 大同理想不是壮丽的乌托邦,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精神寄托,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先秦文言版。
10.大同理想 107岁老人周有光的博客文章,题目《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 “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是中国人民历代的崇高理想。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康有为提倡“托古改制”,孙中山大书“天下为公”。今天,我们建议以大同为全球化的指路明灯。 孔子(前551一前479)提出大同理想跟柏拉图的《理想国》(前386)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相比,在时间上早得多,在思想上深得多,使人不能不感叹孔子的先知先觉! 诵读这篇大同论,好象是跨越二千五百年跟先师孔子面对面访谈全球化问题。 什么是“大同理想”?原始出处来自儒家经典《礼运篇》。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一作: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大同理想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美国的理想是建立民主世界。伊朗的理想是建立地上天国。苏联的理想是建立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你选择哪一种?我选择“大同”。因为“大同理想”:崇高、远大、广博、平易! 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我们的当前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 全球合拍的大同理想
10.大同理想 大同理想以儒学为具体措施:重视和平,反对暴力;重视教育,反对愚民;重视理性,反对迷信。这都是全球化的纲领。 (1)反对暴力,重视和平。 孟子提出“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希特勒用枪杆子统一欧洲,彻底失败。欧盟用选票箱团结欧洲,大见成功。这证明孟子学说完全正确。 (2)反对愚民,重视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反对以吏为师,垄断教育。反对愚民政策,控制思想。老子提倡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论”的起源,遗患无穷。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3)反对迷信,重视理性。 “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学没有天堂,没有彼岸;既反对宗教迷信,又反对教条迷信。 全球化是“天下为公”的初步实践。信息网络渗透情报屏障,经济外包冲破国境边防。一个工厂或企业,不同工序分散在不同国家承办,通过光纤联络,整合成为一体,实现工厂和企业的跨国经营。先进国家由此增加赢利,后进国家由此经济起飞。 可是,全球化离开理想还远,不能有利而无弊,只能利多而弊少。
10.大同理想 大同理想跟全球化有一致性。 (1)“天下为公” 文化多元化而世界一体化。不要多极对抗,不断发生战争。 (2)“选贤与能” 全民普选,公民表决;尊重民意,保护少数(和弱势群体)。议会民主,人才内阁,文官考试,学而优则仕。不要裙带关系,亲信接班。 (3)“讲信修睦” 诚信合作,睦邻共处。不要阴谋阳谋,尔虞我诈。 (4)“货力为己” 从“原始公有”到“分工私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合法私有财产,藏富于民,是发展经济的正道。不要官营腐败,国富民穷。 (5)“皆有所养” 终身福利,充分就业。不要毕业就是失业,流离失所。 大同理想跟全球化如此合拍。华夏先哲的智慧是何等高超! 全球化的大同纲领。
六、教师教《论语》所需文化素养 1.小学功夫: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2.文字: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假借;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互文现义,兼存异说; 3.琴棋书画,略有所知;儒释道法,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心中有数;经史子集,按图索骥;文史哲艺,相通相济;天文地理,仰视俯察;数术方技,有案可稽;兵医农政,不可或缺。 不要以水济水:《左传·昭公二十年》:“今(梁丘)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唐·刘知几《史通·书志》:“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宋·杨万里《驳配向不当议》:“ 有可而无否,其弊必至于以水济水之喻。”宋·苏轼《苏东坡集·奏议集·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虽陛下广开言路,无所讳忌,而台谏所击不过先朝之人,所非不过先朝之法,正是以水济水,臣窃忧之。” 提倡志同道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异想同构。
七、略有所思 天不变,道亦不变。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人的成长规律不会发生大的变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社会发展:人才决定论,教育决定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 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诞生之路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科技诞生
七、略有所思 学问思辨行,成为你自己:人人成长,人人成才,人人成功。 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人的成长方式:回到农业文明时代开展孔子式的个性化教育。 教育作为三十而立的男子要独立,教育是公主不是婢女。教育要独立,学生要解放,教育作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现代社会发展的三足:文化、教育、科技
教学《论语》原则 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反本开新。 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 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犯:抵触、违反、冒犯。【出处】《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论语》中的成语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论语》中的成语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3章)
《论语》中的成语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韩愈《与崔群书》) 〖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论语》中的成语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中的成语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 (茅盾《创造》三)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示例】 “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论语》中的成语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论语》中的成语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中的成语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论语》中的成语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中的成语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典故】《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事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这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位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论语》中的成语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论语》中的成语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 【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论语》中的成语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成语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论语》中的成语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论语》中的成语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中的成语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论《论语》中的成语语》中的成语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 《论语》中的成语论语》中的成语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示例】“~”。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中的成语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示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论语》中的成语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示例】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论语》中的成语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的窘态。 (叶圣陶《英文教授》)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示例】方之《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严赤、杨曙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都写上。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论语》中的成语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反义词】废寝忘食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论语》中的成语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 【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曹操《短歌行》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论语》中的成语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论语》中的成语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示例】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废寝忘食 【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中的成语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处】《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论语》中的成语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示例】独夫为我,即曰贪贼;~,即曰仁义。 (章炳麟《菌说》)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论语》中的成语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示例】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 (严复《原强》)
《论语》中的成语 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夏衍《秋瑾传》第三幕:“~,是革命党的本色。”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近义词】待价而沽。
《论语》中的成语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论语》中的成语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三章:“那还要经过相当教育,~,不能一革命什么都平等。” 【用 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论语》中的成语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04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论语》中的成语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论语》中的成语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论语》中的成语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敬若神明、若即若离。 【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影相随。
《论语》中的成语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出处】《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同义词】斗筲之辈、斗筲之材。
《论语》中的成语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 (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 【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 【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论语》中的成语 86.闻一知十 【出处】《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解释】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近义词】闻一知二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论语》中的成语 87.乐以忘忧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使用音乐而忘记了忧愁 【结构】复杂式 【押韵词】四分五剖、白鱼登舟、忍辱含羞、敌国通舟、蟪蛄不知春秋、复水不收、屑榆为粥、一叶报秋、顺口溜、黄干黑廋
《论语》中的成语 88.孔颜乐处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中国第一师徒修行记、博导记。
《论语》中的成语 89.忧道不忧贫 【出处】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 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 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 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真正的君子只忧愁自己的为人,不忧愁自己是否贫穷。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论语》中的成语 90.丘亦耻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言而有信,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乃君子之风。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近义词】言出必行 【反义词】言而无信、自食其言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论语》中的成语 91.因材施教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論語·先进
《论语》中的成语 92.四海之内皆兄弟 【出处】《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近义词】四海皆兄弟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论语》中的成语 93.君子不器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 “君子不器。” 【释义】入君子之道,以学君子之行,君子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为学者即为寻君子之道,有成且达者即入不器之境。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用途】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中的成语 94.既来之,则安之 【出 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释 义】 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 安,是使动用法,安之,是使之安。 【示 例】 : 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注】“既来之,则安之”常误写为“即来之,则安之”,应注意。
《论语》中的成语 95.讷言敏行 【出处】《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义】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示例】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办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为夫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
《论语》中的成语 96.和而不同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和:和睦; 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补充]“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论语》中的成语 97.周而不比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孔子:“守礼的人只讲忠信不合群,小人(不守礼的人)合群但不讲忠信。” [概述]来自《论语》的“周而不比”讲的是君子忠信不合群。意思源来是东周礼崩乐坏,各国朝内大部分都官员贵族,都开始盼着君主能改祖制,或想法去更改,而象孔子儒家这些守旧派,自然反对,把这些政见的人视为只为利的奴仆小人。当时守旧派在朝中上下来往,希望改派的大部分人当然不想天天听这些守旧派唱祖制,所以他们并不合群;作为守旧派的极少数人,自然很多时候成为孤家寡人.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说到这现象时,只能设定守礼者与这些人的分别。 [解释]周:包容、调和。比:勾结。 “周而不比”即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比而不周”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论语》中的成语 98.群而不党 [出处]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释义] ①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和他人争强斗胜,普遍团结人而不结党营私。” (朱熹《〈论语〉集注》:“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②“矜”是内心的傲,(骄傲是两回事,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营私,不走营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 ——南怀瑾《〈论语〉别裁·卫灵公第十五》 ③ 孔子说:“君子善于忍耐而不与人争斗,与众相和而不偏私。” (《〈尔雅〉释训》:“矜:咸,苦也。”) (《论语》“群而不党。”孔颖达注:“党:助也。”“吾闻君子不党。”孔注:“相助匿曰党。”)
《论语》中的成语 99.分崩离析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示例】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近义词】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词】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论语》中的成语 100. 恶紫夺朱 【出处《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示例】据此贼情理难容,伤时务,坏人伦,罪不容诛,一心待偎红倚翠,论黄数黑,~。(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
结束语:尼山泗水,杏坛春雨; 往日可谏,来日可追。 结束语:尼山泗水,杏坛春雨; 往日可谏,来日可追。 孔子杏坛立儒说, 八代分流化道佛。 尼山桧柏掩书院, 泗水东逝闻木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