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 目送 國三甲 98420026 黃孟婷
大綱摘要 1.作者介紹 2.寫作特色 3.創作風格 4.作品介紹 5.主題思想 6.心得感想
一、作者介紹 1-1 生平 1-2 家庭 1-3 國籍、戶籍爭議
1-1 生平 1.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區)眷村,為台灣著名作家,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中華民國文化部首任部長。
2.父親龍槐生原籍湖南衡山,在苗栗縣苑裡分駐所擔任所長,母親應美君來自浙江淳安,於戰後移居台灣,育有四子一女 3.龍應台自小在苗栗苑裡長大,後來搬家到高雄茄萣。1974年龍赴美國求學,畢業後,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等知名大學。 4. 1984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回響;是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
5. 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5年,與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及企業家共同創設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6. 2009年8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在華文世界引起巨大回響。 7. 2012年2月15日,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5月20日成為第一任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
1-2 家庭 1.在1980年代,龍應台與其德國前夫結婚,生下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力浦(龍在2007年的著作《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把她與長子安德烈的通訊結集而成的)。 2. 1986年龍應台舉家旅居瑞士,1988年遷居德國。於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開設台灣文學課程。著有《野火集》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
1-3 國籍、戶籍爭議 龍應台擔任文建會主委前夕曾有國籍爭議,因其在港居住超過七年而自動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為免爭議,龍應台表示放棄香港的永久居留權利,且稱一生只有一本中華民國護照。
二、寫作特色 2-1 寫作特色 2-2 影響
2-1 寫作特色 1.針砭時事、觀察社會:代表作品《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 2.深度抒情: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
2-2 影響 1.龍應台的一些作品,曾引發讀者廣大回應及討論。 2.《野火集》在當時的台灣引起極大的迴響及討論,《野火集》對台灣的解嚴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野火集》後來在中國大陸出版,在中國各地的大學生中產生熱烈的反響。
3.《啊,上海男人!》,1997年1月7日在《文匯報·筆會》刊出後,引起軒然大波。「上海男人」紛紛打電話到報社大罵作者「侮蔑」上海男人,上海男人其實仍是真正「大丈夫」。
三、創作風格 3-1 創作風格 3-2 著作
3-1 創作風格 以《野火集》中的犀利文風而著名,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龍應台以親身的母職經驗寫下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她的文筆漸趨深沉。《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寫盡了幽微。
3-2 著作 《龍應台評小說》,爾雅出版社,1985.06 《野火集》,圓神出版社,1985.12 《野火集外集》,圓神出版社,1987.02 《人在歐洲》,時報文化公司,1988.06 《龍應台雜文精品》,楊際嵐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從東歐看臺灣》,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90 《龍應台評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寫給臺灣的信》,圓神出版社,1992.01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時報文化公司,1994.03 《孩子你慢慢來》, 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4.03
《美麗的權利》,圓神出版社,1994.04 《人在歐洲》,(北京)三聯書店,1994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04 《乾杯吧,托瑪斯曼》,時報文化公司,1996.04 《龍應台自選集(卷一)野火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05 《龍應台自選集(卷二)龍應台評小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05 《龍應台自選集(卷三)女子與小人》,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05 《龍應台自選集(卷四)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05 《龍應台自選集(卷五)在海德堡墬入情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05 《我的不安》,時報文化公司,1997.09
《魂牽》,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09 《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啊!上海男人》,學林出版社,1998.1 《這個動蕩的世界》,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1 《百年思索》,時報文化公司,1999.08 《銀色仙人掌:龍應台小說集》,聯合文學,2003.12 《面對大海的時候》,時報文化公司,2004.01 《孩子,你慢慢來》,時報文化公司,2005.05 《思索香港》,次文化堂,2006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時報文化公司,2006.07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天地圖書,2006.11 《親愛的安德烈》,天下雜誌,2007.10 《目送》,時報文化公司,2008.07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天下雜誌,2009.08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紀錄片限定版)》,天下雜誌,2009.11.13
四、作品介紹 4-1 本書大意 4-2 主題思想
4-1 本書大意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4-2 主題思想 1.父母子女間的特殊情感 2.大時代下的深層感嘆 3.走過人生的各種體悟 4.寫景描物的悠閒意趣 5.平凡生活的幽深哲理
五、文章欣賞 走過人生:「你們之中,今天最優秀的四個孩子,兩個人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人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 〈1964〉
心的流浪: 「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 …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 〈寒色〉
人生價值:「是的,我也有兩個秘密帳戶,兩本秘密存摺。兩個帳戶,都無法得知最終的累積或剩餘總數;兩本存摺,記載的數字每天都在變動,像高高懸在機場大廳的電動飛機時刻表,數字不停翻滾。 … … 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裡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 」 〈兩本存摺〉
漫長時光:「三百五十年前來到薄扶林山村的兩千人,是不是就是那『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的南粵人?他們從南雄和廣州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尋找一個距離屠殺現場最遠、距離恐怖政權最遠的孤島,在孤島的樹林和海面上,瞥見很多伏鳥棲息,因此稱這山凹處為薄鳧林,並且決定從此以後,這裡就是一代一代孩子們的故鄉? 」 〈薄扶林〉
時代感嘆:「種下兩千五百平方公里面積的阿拉伯芥? 然後看著美麗青翠的小草一塊一塊從綠轉紅? 阿拉伯芥的命運,不也正是金門人、板門店人、阿富汗人的共同命運? 我覺得發冷——人對自然、對生命過度的暴虐、褻瀆之後,他究竟還有什麼依靠呢? 如果勇敢領袖們的心裡深埋著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幾個我們疼愛的孩子呢? 」〈阿拉伯芥〉
生活隨筆:「我為自己的無知覺得羞慚,很抬不起頭來——這故事要在台北的文壇江湖怎樣的流傳啊。一直到有一天,見到了好朋友J,他是個赫赫有名、粉絲群龐大的作家兼畫家。J聽了眾人笑我的故事,很有義氣地拍拍我的肩膀說: 『不要緊。我都到最近才知道,原來攝護腺不是長在脖子裡。』J,可是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大男人。」〈常識〉
地景風貌:「湄公河這條會呼吸的大地絲帶,總長四千兩百公里。其中一千八百六十五公里穿過山與山之間潤澤了寮國乾涸的土地。從茴塞到瑯勃拉邦的水路,大概是三百公里。這三百公里的水路, 需要多少時間去克服? 本地人說,坐船吧。 每天只有一班船,趁著天光,一天行駛七八九個小時,天黑了可以在一個河畔山村過一夜,第二天再走七八九個小時,晚上便可以抵達古城。」 〈距離〉
摯愛母親:「她拿下了假牙,兩頰癟了下來,嘴唇皺成一團,愈皺愈縮。而且不管男的女的,牙齒卸下來以後,長像都變得一樣,像童話裡的女巫。 她很靦腆地,如同一個被發現偷了錢的小孩,將假牙從衣服口袋裡拿出來攤在手心,讓你檢查。 瑪麗亞在一旁說:『她用刀子去砍假牙。』你傻了。」 〈假牙〉
思索哲理:「無論你去了哪裡,去了多久,你他媽的總要回來,不是嗎? 你望著大街—— 這滿街可都是人啊,但是,但是他在哪裡?告訴我,他『去』了哪裡?總該有個交代、有個流言、有個什麼解釋吧?就是半夜裡被秘密警察帶走了,你也能要求一個『說法』吧?對一個人的下落,你怎麼可以… … 什麼訊息都沒有的消失呢? 『空』——『空』怎麼能算『存在』呢?」〈關機〉
六、心得感想 龍應台的〈目送〉一反其犀利常態,在在都流露出細膩的情感。可以感受出寫作者具有一顆敏感的文人之心,對於情感方面的處理內斂中帶著深情,令人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她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與朋友之間互相牽掛的情感,與父母子女永恆不變的濃厚親情,在她筆下變成了一壺壺香醇濃厚的好酒,值得人細細品嘗。世間的人情冷暖,在她寫來,卻是淡然中帶著哀愁,
充滿了一種苦中帶甘的特殊滋味。而在生活的瑣事中,又明白地帶點趣味,令人不禁莞爾。有些篇章仍保留其一貫犀利風格,讀來令人為之稱快。看完這本書,又多認識了龍應台女士幾個不為人知的面向了。她不再是那個遠在天邊的大作家,而是同我們一樣,是個有血有肉,充滿七情六慾的紅塵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