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第五期) 應用NFC基於行動APP的設計 作者:曾群偉 副教授、蔡旻宏 研究生 班級:碩研資管一甲 學號:MA290110 姓名:陳 靜 宜
目錄 緒論 文獻探討 系統架構 結論
緒論 研究背景: 2002年6月發行悠遊卡,用於可搭乘交通工具。 2009年與統一超商合作推出i-Cash悠遊卡,可至全國超商進行小額消費 付款。 研究動機: 店家往往沒考慮到消費者身上一堆會員卡。 會員卡與集點卡等容易遺失和損毀。 造成消費者重新申辦的麻煩。 研究目的: APP讓消費者利用行動網路,即可線上加入會員、定位、訂餐。 NFC技術讓消費者快速查詢訂餐、定位資訊以及紅利、消費紀錄等。
文獻探討 2.1行動設備的發展 行動載具如有搭載NFC的功能更可作為電子錢包、門禁卡、 快速交換資料等便利應用。 我國通訊技術發展中,其中以「行動台灣計畫」(M-Taiwan) 主要推動行動化,計畫內容包含「寬頻管道建置計畫」及「行 動台灣應用推動計畫」。 由經濟部負責執行。 加速興起無線寬頻應用服務。 帶動整體資訊產業發展。
2.2 行動商務的定義 行動商務(M-Commerce):行動載具上執行電子商務。 Lehman Brothers(2002):「行動商務是使用行動手持裝置,並透過 公共和私人網路傳輸文字和資料,來從事溝通、傳遞訊息、交易和娛樂 等功能。」 Forrester Research:「利用手持的行動設備,藉由不斷地持續上網 (Always-on)且高速的網際網路連 線,進行通訊、互動及交易等活 動。」 UNCTAD(2002):使用無線手持裝置如手機和PDA,來進行商品和服 務的買賣,即稱為行動商務。 Sodeh(2003):「整合一些應用和服務以讓使用者可以藉由以網際網路 的促使手持式行動裝置來獲得服務。」
2.3 近距離通訊技術 NFC安全性: 傳輸速度快、相容性高、開發成本低。 傳輸距離5公分內,傳遞資料不易被第三者竊取資訊。 每次進行通訊都會自動產生一組UID。
2.4.1 NFC模式 三種通訊模式: 使用 13.56 MHz 頻段的ISO/IEC 14443 近耦合 ( PCD Mode )與 ISO/IEC15693 鄰耦合(VCD Mode)非接觸 式智慧卡,也規範了 NFC相容的 RFID 通訊標準。 開啟後先關閉無限頻場(RF Filed)。 偵測是否有外部的RF,如有就進入NFC Mode, 沒有就進入選擇模式。 NFC設備有NFC Mode、PCD Mode、VCD Mode。 選擇NFC Mode直接設定為NFC Mode,如果 選擇PCD Mode或VCD Mode,會產生自己的 射頻場,然後再次搜尋是否有外部的無線射頻 場。 如果搜尋到外部的無線射頻場,整個流程會到 最開始的步驟重新一次,如果沒有將進入所選 擇的模式。
近場通訊運作主動模式(Active Mode): 由發起 NFC 設備的稱之為「發起者」(initiator)。 先產生自己的無線射頻場(RF Field)接著依照選定的傳輸速率初始命令開始通訊。 而目標(target)NFC設備接收到發起者的 RF 場之後,以自己的電力產生 RF 場並以發起者所指定的相 同的速率回覆。 傳輸距離可達 20 公分。 傳輸速率較被動的速率來的高可達 848Kbps 以上。 近場通訊運作被動模式(Passive Mode): 先產生自己的無線射頻場,依照選定的傳輸速率初始命令開始通訊。 目標設備本身不需具備電力。 經由發起者所產生的無線射頻場產生能量,再給予回覆(Response)。 在被動模式下傳輸距離 10公分內。 傳輸速率則可達 106Kbps、212Kbps、424Kbps。
2.4 近場通訊(NFC) 近場通訊技術: 一種短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 由Sony與NXP及Nokia共同研發。 由RFID延伸所發展出的技術。 圖2.1:為NFC標誌。 圖2.2:製造商製有NFC功能個設備就可提交產品進行測試,批准後設 備會附上NFC-Forum的認證標試圖。 圖2.3:Google自行發行的NFC服務標籤,具有NFC功能的手機,靠近 此標籤就可讀取資訊或付款等NFC相關服務。
讀寫資料模式(Read/Write Mode): 運用NFC的行動載具可對NFC的標籤(TAG),進行標籤的內容寫入以及讀取標籤內 容資訊。 設備互連模式(Peer-to-Peer Mode): 點對點模式(P2P)將兩個具NFC設備靠近後,即可立即進行資料的交換傳遞的動作。 模擬卡片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NFC進入卡片模擬模式後,可像一般非接觸智慧卡,當各類票卡與門禁卡使用。
2.4.2 NFC應用類型 NFC主要的應用類型分別為以下五種: 接觸通過(Touch and Go) :用戶儲值後可用於車票付款後上車, 或門禁卡如MIFARE門禁卡一般,感應後通過。 接觸支付(Touch and Pay):如目前i-Cash儲值後可至有提 供非接觸式讀卡機付款服務的店家即可進行小額支付。 接觸連接(Touch and Connect):NFC設備互相接觸後連結 通訊管道,可互相傳遞訊息、交換資料、分享地圖等,此應用 為NFC與RFID最大的不同。 接觸瀏覽(Touch and Explore):使用者可將NFC手機靠近具 有NFC的智能海報後,讀取海報資訊。 下載接觸(Load and Touch):用戶可通過GPRS網絡接收或 下載訊息,用於支付或門禁等功能。
系統架構 3.1 系統目標 用者 APP 的介面主要有四個功能: 會員資料紅利點數-感應店家NFC標籤後,即可得知自己的會員資料及消費紀 錄 。 搜尋附近餐廳-搜尋使用者附近的店家 。 訂餐系統-使用者可於用餐前事先訂位、訂餐 。 查詢店家-使用者可輸入店家名稱搜尋店家資訊 。 店家 APP 介面主要有兩個功能: 到店帶位-員工識別身份後即可為顧客帶位 。 用餐結帳-員工識別顧客身份後即可為顧客做結帳,以及累計會員紅利點數 。 櫃台管理者後端介面分為五個功能: 會員管理-會員資料管理 。 訂位資訊-接收會員訂位資訊 。 訂單資訊-接收會員預約訂餐資訊。 菜單管理-店家菜單新增修改 。 ◆員工資料-員工基本資料及在線狀態。
3.2系統架構 用戶端: 顧客安裝本研究 APP 後,可使用線上訂餐/訂位等店家所提供的服務。 顧客完成線上訂餐/訂位後,到店透由 NFC傳遞會員資料給店家。 店家員工即可快速辨識會員身份後進行帶位訂餐服務。 可持行動載具感應店家的 NFC標籤,查詢會員紅利點數以及歷史用餐紀錄。 用餐完畢後再透由 NFC做結帳、紅利點數累計等。 伺服器端: 主要在於提供用戶端 APP內容相關資料查詢、顯示、新增訂單等功能。 APP透過介面層與應用層做溝通,應用層執行存取或查詢的資料再回傳給介面層,最後再由介面層傳遞給 APP 作資料的顯示。 應用層的資料來源是由資料層取得會員資料、菜單資料、訂單資訊、訂位資訊以及員工資料等,回傳給介面層, 最後由介面層回覆用戶端的 APP,此時用戶端 APP 就可進行新增訂單、查詢等功能。
3.3 系統功能
3.4 系統流程圖 顧客端系統流程圖:
店家端系統流程圖:
櫃台管理系統流程圖:
3.5 NFC應用系統流程 NFC傳遞會員資料: 安裝本研究之 APP 且藉由 APP 訂餐。 完成報到與確認訂餐程序。 NFC讀取會員紅利點數: 安裝本研究之 APP 且藉由 APP 訂餐。 藉由店家 NFC標籤查詢個人會員紅利與歷史訂餐資 訊。
結論 貢獻: 1. 減少顧客申辦會員卡不便性-使用者透由本研究用戶端 APP 即可線上完成申辦 會員。 2. 提高消費者訂餐/訂位便利性-以 APP 線上提前訂餐/訂位,再經由 NFC 確認身 份之後,消費者到位即可馬上出餐食用。 3. 結帳累計紅利點數便利性及可兌換性-透過 NFC 功能,使結帳與紅利點數累計 計算的流程,經由本研究只需做感應,即可完成結帳動作。 4. 快速查詢會員紅利點數與歷史用餐紀錄-NFC 功能的行動載具對店家的 NFC 標 籤做感應,即可快速知道自己累計紅利點數以及歷史用餐紀錄。 未來發展: 未來可以考量多家店家。 菜單的部份,可根據不同店家的性質讓顧客有更詳細的選擇。 訂位的部份之後可再增加提供使用者預約畫位、店內座位擺設人數限制。 未來可延伸至不同行業如飲料店、便當店等等。 運用NFC提供店家廣告或更多相關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