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 隆娟洁 Email: lingzi2115@hotmail.com 11/13/2008
纲要: 一.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三. 中美贸易 四. 中国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五.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六. 中国的主要对外经贸关系
一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经济特区 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实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其是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而不是单一的出口加工区;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只是在经济上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去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4. 开放浦东和内陆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 开放浦东和内陆城市
海南三亚
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中心城市,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有步骤的城市改造,高起点的城市建设,成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上海。今天的上海,不仅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而且处在中国古代传统和现代传统的交汇点上。面对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上海继续保持开阔、雅致、精明、沉稳的城市品格,向世界一流看齐,真正成为世界的上海。
第一步:拉开序幕——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三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第四步:开放沿海地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第五步:开放内地——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第六步: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浦东 夏漳泉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二.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1.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 2007年, 中国出口$1.22万亿, 出口占GDP比率为36.1% 贸易顺差为 $2622 亿, 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8%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 $1.53 万亿, 居世界第一 1998年以来, 出口和进口占GDP比率均有所上升 Graph
China’s imports, exports (total and as percentage of GDP)
2007年中国出口前十大市场分布(单位:%)
2007年中国进口前十大来源分布 (单位:%)
2007年中国前十位贸易伙伴 (单位:%)
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 (亿美元) 1981-1985年 2905.4 13.0 1281.6 8.4 1523.6 16.1 1986-1990年 4864.1 10.6 2325.3 17.8 2538.4 4.8 1991-1995年 10144.5 19.5 5183.5 19.1 4961.0 19.9 1996-2000年 17739.2 10.9 9616.9 8122.3 10.7 2001-2005年 45586.2 29.5 23854.5 30.2 21731.7 28.7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单位:%) 年份 出口 进口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1980 53.4 46.6 34.8 65.2 1985 54.2 45.8 17.1 82.9 1990 25.7 74.3 18.5 81.5 1995 14.4 85.6 2000 10.2 89.8 20.8 79.2 2005 6.4 93.6 22.4 77.6 2007 5.1 94.9 25.4 74.6 注:按SITC分类的商品构成可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其中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 。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出口 一般贸易 86.8 57.1 48.0 42.2 41.4 加工贸易 12.1 40.9 49.5 55.2 54.6 其他贸易 1.1 1.9 2.5 2.6 4 进口 88.2 49.1 32.8 44.5 42.4 10.1 35.2 44.2 41.1 41.5 1.7 15.7 23.0 14.4 16.1
2001-2007年我国出口、进口分企业性质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1年 2007年 出口额 所占比重(%) 总 值 2661.5 100.0 12180.1 国有企业 1132.3 42.5 2248.1 18.5 外资企业 1332.4 50.1 6955.2 57.1 其他企业 196.9 7.4 2976.8 24.4 进口额 2436.1 9558.2 1035.5 2697.2 28.2 1258.6 51.7 5594.1 58.5 142 5.8 1266.9 13.3
三. 中美贸易(2007) 中国对美国的总出口为 $3215 亿 中国从美国的总进口为 $652 亿 三. 中美贸易(2007) 中国对美国的总出口为 $3215 亿 中国从美国的总进口为 $652 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总出口-总进口)为 $2563 亿Graph 美国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中国对美国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从1999年的42% ,下降到2007的26% 中国从美国进口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从1999年7.9% ,下降到2007年的 6.8% Graph 对美贸易顺差在中国贸易差额中仍占重要地位,但模式有所改变 Graph
China’s trade with the US
The share of China’s trade with US
China’s Trade Surplus
中国与佐治亚州的贸易 2007年,中国从佐治亚州的进口额为 $11亿 Graph 中国是佐治亚州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在中国对美国各州的出口中,佐治亚州居第14位
Georgia Export to China
四. 中国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 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生产或者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 (1)投资者在东道国境内单独出资或者与其它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建新的企业; (2)投资者增加投资扩展自己在境外的原有企业; (3)投资者收购或者兼并东道国的现成企业。
2.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1979~1986年起步阶段 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 1992~1996年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和集中分布在四个经济特区,而且外商的投资项目追求短期回报的特征十分明显。 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 外商投资额有较大幅度增长,投资结构改善,投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 1992~1996年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不仅投资额大幅度增长,平均项目规模扩大,而且投资领域不断扩展,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步伐也逐渐加快 。 1997年以来的调整阶段 1997-2000年,国内外环境的极为严峻,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放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2001年以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1997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年份 项目数(个)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997 21001 452.6 8.5 1998 18746 455.8 0.7 1999 17101 404 -11.4 2000 22532 407.7 0.9 2001 26140 468.8 15 2002 34171 527.4 12.5 2003 41081 535.05 1.44 2004 43664 606.3 13.32 2005 44001 603 -0.5 2006 41485 694.68 -4.06 2007 37888 826.58 13.8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3. 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2007年,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 $826.6亿, 其中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为$22.6亿 FDI在GDP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Graph 来自美国的FDI数量自2002年逐渐减少 Graph 来自美国的FDI占比从2002年的10.24% ,减少到 2007年的3.17% 来自美国的FDI 在中国FDI主要来源国排名:2001-02年,位居第3;2003-06年,位居第5;2007年,位居第6
Share of China' inward FDI as a percentage of GDP
FDI in China and the share of FDI from the US, 1998-2007
五.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1.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对外投资规模 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中国“十五”计划,将中国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 截至2002年,累计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 对外投资的领域 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承包劳务、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农业及农产品开发等,其中,贸易型企业所占比重最高。 对外投资分布 中国的对外投资分布在全球近200个国家。
2.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187 亿; 2002-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54% Graph 案例: 2007年, 三一集团与佐治亚州签订了投资备忘录,拟在佐治亚州投资$6000万, 建立R&D 中心和生产基地,将雇佣200名员工,并在未来的10年里拟增加600个岗位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 2002-2007
3.“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 (1) 分阶段推进对外投资的发展 a. 未来5-10年,起步阶段 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的对外投资方式、地域、途径和管理体制。 b. 未来20年,稳步发展阶段 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逐步培养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 c. 之后更长时期内,形成一批具备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生产体系。
a. 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 (2) 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 a. 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 b. 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 c. 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 d. 通过对外投资寻求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国际商业咨讯中心、重要生产环节和研发机构。
六. 中国主要对外经贸关系 国家(地区) 2001 2007 出口 进口 顺差 美国 924.7 338.6 586.1 2327 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国家(地区) 2001 2007 出口 进口 顺差 美国 924.7 338.6 586.1 2327 693.8 1633.2 欧盟 721.5 530.6 190.9 2451.9 1109.6 1342.3 日本 594.2 741.5 -147.3 1020.7 1339.5 -318.8 东盟 309.3 473.2 -163.9 941.8 1083.7 -141.9 韩国 201 431.3 -230.3 561.4 1037.6 -476.2 总值 4383.7 4128.4 255.3 12180.1 9558.2 2621.9
1.中美经贸关系 2007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技术进口来源地。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
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纸浆、化肥、化纤等,其次是飞机、电站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则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家具、普通机床、五金产品、家具灯具等粗加工产品,其中纺织品占40%以上。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用电器、机床及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比重中有所增加,但总额不大。 进入21世纪,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改变了粗放型产品为主的贸易格局,机电、通讯类产品在对美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大大上升。而从美国进口较多的是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光学、照相、医疗器械和设备、农产品和钢铁制成品。
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对比(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名次 出口方:中国,进口方:美国 出口方:美国,进口方:中国 商品大类 出口额 占比 1 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件 531 21.8 68.5 16.4 2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527.3 21.7 63.6 15.2 3 玩具,游戏,运动产品及零件 191.4 7.9 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 43.8 10.5 4 家具和床具 170.5 7 光学,医疗等设备及零部件 24 5.7 5 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 127.2 5.2 编结用植物性材料及其它 22.9 5.5 6 非针织服装及衣着附件 102.3 4.2 塑料及其制品 22.6 5.4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1)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2)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3)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4)中美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获得发展的同时,经贸摩擦也日渐复杂而剧烈,最突出的是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2)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3)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4)中美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成因: 双方贸易统计上的差异 中美贸易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 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外资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军,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等) 区域内产业内结构调整的结果,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中美经贸关系展望 经济全球化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平台。 中美经济的互补是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美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钳制了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成为维系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桥梁。 因此,中美经济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最终决定了两国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
2.中欧经贸关系 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2451.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额为1109.6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4年5月欧盟东扩,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经济联合体,中欧双边经贸关系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扩大后的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一举超过日本,从2004年至今欧盟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自2003年开始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及投资 欧盟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包括飞机及汽车,中国出口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及部件,手机及数码相机等。 2006年欧盟27国向中国出口产品中,机械及车辆超过50%,制成品占20%,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机械产品及制成品份额则占95%。 欧盟是中国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地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主要以英国、德国、法国这几个大国为主。 欧洲企业对华投资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并在机械、汽车、化工、电子、电器等制造业显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北欧国家在中国移动通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欧盟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2007年,我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2607份,合同金额91.0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5.8%。
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1)贸易转移问题 (2)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 (3)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 (4)技术贸易壁垒的问题(数量限制,关税配额等)
中欧经贸关系展望 如欧盟委员会主席何塞·曼努埃尔·巴罗佐所表明的那样, “中欧关系目前正处在活跃发展时期,双方关系正在政治领域和贸易领域稳步发展”。 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 ,着眼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当前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总体上,持积极乐观态度
3.中日经贸关系 2007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技术进口来源国。 2004年欧盟东扩以前,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04年至今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在日本外贸中地位上升。2007年上半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为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1993-1996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从1997年开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2007年稍有回升,达到10.9%。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主要商品。 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第一大类商品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始终以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经超过50%。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逐渐下降。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逐步升级 1990年达到15%左右,1992年后所占比重低于10%,2006年占 7.3%,2007年仅占4.8%。
中日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1)中日贸易不平衡问题 (2)贸易壁垒问题(日本对进口商品实行贸易保护措施) (3)贸易摩擦问题(发生的机率日益增高、范围不断扩大) (4)农产品问题(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5)技术合作方面问题(对出口技术实施限制)
中日经贸关系展望 加强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趋于下降,但中国在日本外贸中地位上升,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仍较大。 产业内贸易活跃,中日贸易向水平化方向发展。 双方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THE END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