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精神与诗创作 胡迎建
一、诗的定义 诗是什么: 用精简、生动、富有音乐性的文字,在既定的格式和音韵里,抒情状物,包涵万象。 司马光: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谢叠山:文之精者为诗。 诗是一种可以吟唱的以文字为工具的表达形式。
二、诗心,诗情;鲁迅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 诗心不仅是仁心、良心,也是真善美的载体。情之发动,情植根于心。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心可以致广大,尽精微,上可入宇宙,下可观察草木之微,与天地相感应,相共振,与物和谐。人人有表达心声的要求,诗是心声的艺术化。诗心可役使万物,万物为我所用。诗从自然美、生活美中来,诗就在身边,诗在生活中寻找。但诗心需要培植、浇灌。
中国诗学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言志与缘情。探索为何作诗的问题。 一曰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歌咏,咏,长言之,声依其长言,律即音律调节。西汉毛苌《诗大序》发挥《尚书》之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唐代孔颖达《诗大序正义》:“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诗大序》还提出诗史观,即正变问题:“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焉。” 从文天祥狱中正气歌,到革命烈士铁窗诗,就义诗,到天安门广场诗歌运动,可以看到诗人言慷慨之志,使中国历史灿烂的诗国天空,充盈一股浩然正气,表达的是鼓舞人心向上的志。古代官方支持诗言志说,重在诗的政教作用与教化功能。
西方诗歌起源于宗教,所以往往“诗言神” 作为西方诗歌的基本价值,往往使人进入脱离现实的梦境,他们认为神是最自由、最伟大的人,往往赞颂神的伟大,把赞颂神看作诗歌创作的首要任务。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便是其中典型之一。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毛诗大序提出诗之六义: 风雅颂(风,民间诗歌;大小雅,士大夫之诗,颂,庙堂之乐,国歌)。三者讲的是诗的三种类别,就内容而言。 赋(直陈其事,描写);比(比喻);兴(以彼物兴起此物,暗示,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三种是就诗的写作方法而言。 孔子 诗教说:《论语》:“子曰:“小子何莫乎学诗”;“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启发鼓舞;观,观察社会与自然,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风反映了政事在民间的效果与作用、社会民风,汉朝置采诗之官,观风俗之厚薄得失,后世称为采风。 群,互相交流,切磋砥砺,加深友谊。 怨,即发挥美刺作用,讽谕不良政治,让人宣泄,疏导,同时让当事者警觉,改正。
一曰诗缘情, 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张华,被钟嵘评为“儿女情多”。 他“先情后辞”,是缘情说的先导。 隋代王通《中说》中说:“薛收问曰:今之民胡无诗?子曰:“诗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无诗,职诗者之罪也。” 杜甫晚年有《偶题》中说:“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言志虽言个人之志,也是民族价值理想中的志,从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意义上说,诗言的是民众之志,人民理想,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 “诗缘情”,即把个人对生活与现实的自由理解,个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渴望,通过诗直接表达出来。 从个人生命自适意义上说,诗言志加上缘情就是言个人生命情态,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诗是感于物而诉诸于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以感于物为现实根源,达成情景交融。 “物——志——情”三位一体,构成以“感物吟志”、表现情感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底座结构。 在先秦至魏晋时期已经构成。 人们认识到由感于物而兴发情志。
第二个阶段,形象、形神。 唐代进入自觉地探讨诗歌艺术形象这一层面。 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 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 意象略高于形象。更含有主观情意。往往用于诗学。而形象用于所有的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与后世意象之涵义接近。 意与象两个要素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是主观情志与物象交融互渗的产物。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好的意象:完整、和谐、优美,水乳交融。 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主观感情烙印的产物。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鲜活的意象,须诗人精心营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情思寄托,有灵动之态。杜诗中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花近高楼”;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的梅花;陈三立诗中的“秃柳”、“大月”“残阳”、“疏灯”“啼鹃”等意象莫不如此。
由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方式,要求在思维中不脱离具体物体进行的形象创作。是要求生动可感的有联想的一种过程。类似古代诗论、诗话中谈到的“诗思”。意境是诗人对人生对客观世界有所感悟的某种心灵之境,植根于现实生活,以形象思维构筑而成。
唐宋诗论,大量的意、神、气、骨、韵味、神思、兴象、妙悟说法。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评艺术风格。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到“兴寄”“骨气”。 王昌龄《诗格》中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物境,物象,自然景象;情境,人生经历感受。意境与后世的定义不同,指想象中事物)。 刘禹锡《武陵集纪》中说到“境生于象外。” 皎然《诗式》“诗有四深”一则有“气象氤氲”;“诗有七德”中有“风流”“精神”等说法。还有取境、重意、境象等。意在言外。
唐人的“兴象”说,提出形象应具有“兴趣”(启发人的兴趣)和托物喻情的作用。 宋代把艺术形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意味作为最高审美标准,使“意象”说在文化史上成为对各个艺术门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美学范畴。 形象,意象,涉及到形与神的问题。 通俗的话:就是具体生动。 形即物的形状,是具体的; 神即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如果仅有形而无神,拘于形迹而无神,则不是艺术品。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二首》: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苏东坡指出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创造并非以刻意模仿的“似”为标准,滞于物象。应以“生”和“神”为标准,才能获得“无边春”的艺术境界,这是与诗艺术形象取得“一律”之“本”。 “神会”和“意会”是诗人与画家创作高境界的要求,但“神”、“意”的获得不是依靠艺术形象的所谓“真实”,而是要求诗人、画家在对物象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自然的流露为妙,信手拈来,出神入化;艺术形象虽不似,却能创造出形外之形,也就是不似而似,得画外之情,画外之神。 要不粘不脱: 仅神似无形似也不行,那就近于脱,所以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离形得似”之说,还有“虚实相生”“以形写神”, “以疏间密”“声色兼备”诸说。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辩证法。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以同一诗题赋诗,评徐凝为第一名,张祜不服气,说:“我的甘露寺诗‘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金山寺诗‘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使綦毋潜诗,也比不上。”徐凝说:“怎如老夫‘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东坡游开先寺,认为徐凝诗尘陋,远不及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戏题一绝以嘲之: 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诗与画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得意忘象。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创造最基本的元素,是区别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形象范畴及内容在历史发展中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宗白华论古代画,对此颇有感悟:“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艺境》34页)
第三个阶段,艺术境界。王国维 其美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歌创作以创造“意境美”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二是诗歌鉴赏以艺术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三是诗歌评论以“境界”为最高批评准则。 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这也是王国维提出来的。是指各有偏重,欧阳修:“泪语问花花不语。”是有我之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人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入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又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有我之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无我之境。:
诗之美 从形式上看,广东李汝伦归纳为四大美人,即声律美(读来抑扬顿挫)、整齐美(成双成组,字句同样多少)、对称美(对仗,词性相同)、参差美(参差错落,特别表现在词),谓之闭花羞月、沉鱼落雁。 诗词两音节组成一个节奏,每节奏单位相当为一个双音词或一词组,其音乐节奏与意义单位一致。五言诗三个节拍单位,七言诗四个节拍单位。如“离离原上草”,“落木千山天远大”。均二二一、四三句法,但写诗要讲变化,仅如此则呆板,还有三一三句法,五二句法,二三句法等。
诗词讲究句式的基本整齐,语词的平仄对仗。在语法上的不合逻辑,不妨碍词句的对仗。如苏东坡诗:“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乃云柳在村中摇。范成大诗:“药炉汤鼎煮孤灯”。乃言煮于孤灯下。写诗要审音辨字,大量的近义词供选择。诗发挥了汉字单音节、双音节词与以象形、形声等方法造字的特点,讲押韵、对仗。便于琅琅上口,吟诵起来,一唱三叹,手舞足蹈。同时用韵与平仄,也便于记忆,可谓之结构均衡之妙、韵律抑扬顿挫之美。
诗内在真善美。 明代胡应麟更说到诗有庄严、沉着、高华、雄大、圆畅、变幻诸风格,体现为大千气象美。他说:“庄严则清庙明堂;沈著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 李汝纶所言四大美人又不全面。在诗内容上更有气象美、意境美、含蓄美。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早就对诗的风格作了探索,如说“雄浑”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杜甫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等阔大胸怀。 陆游诗:“山河兴废供搔首,风雨纵横乱入楼。”又是何等忧国情怀。 诗有意境美,意境美乃是将感情熔入客观物象后所表达的一种境界美。
含蓄美,诗讲婉曲,讲跳跃,讲省略,讲虚实相生(画也如此,要有远近对比,要空灵)。须意在言外,给人想象空间,方能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比喻夸张,才能让你产生联想。雾里看花,别有神韵美,故忌直露,忌一泻无余。 其形式美与内在美相结合,这才是秀外慧中的美人。
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对诗教传统的高度概括。1999年全国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 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作“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报告。其中说:“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美,思想之含蕴,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炼,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孰可与比?我们可以无愧而自豪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绝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皇冠钻石,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杰出珍品,是一直激励我国人民前进,推动着人类文化发展,一座永垂不朽的‘日日新,又日新’的入云丰碑!是的,中华诗词可以兴观群怨,中华诗词不但是文学,而且是历史,是地理,是哲理,是图画,是音乐,还是科学。”日日新,是易传中的话。即继承传统,又要创新。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萍乡人柳斌在《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10年第4期登载的“大家都应当读点诗词”一文中说: 中华诗词,语言优美在,词汇丰富,表现力强,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是一座高雅艺术的宝库自不必说了。其蕴藏于语言之中的情感之真切,思想之丰富,意境之深邃,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更是一座十分难得的精神宝库。针对提倡学点历史,有人理直气壮地质问:不知道秦始皇、唐太宗又怎样?不知道阿房宫赋又怎样?不知道唐诗宋词又怎样?当然,我们确实不能把这样的人怎么样!总不能让他们不吃饭吧?但人和人之间是有种种区别的:脾气有好坏之分,度量有大小之分,素质有高低之分,趣味有雅俗之分,品格有优劣之分,精神世界有丰富与贫乏之分等等。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点历史、读点诗词,使自己变得更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多一点,品格更高一点,精神世界更丰富一点,能做一个素质比较高、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中国公民,又何乐而不为呢!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化中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其内容之博大精深,风格之多种多样,形式之齐整有致,韵律之和谐优美,世无伦比。朗读时抑扬顿挫,吟诵时荡气回肠;写景使人流连忘返,状物叫人拍案惊奇;动情处催人涕泪俱下,激奋时令人拔剑而起;穷哲理宏微,横连中外,述人情世态,纵贯古今。真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者也。品读它,吟诵它,欣赏它,玩味它,陶醉于其中,那是一种多么好、多么难得的审美满足,又是一种多么珍贵的情感的、哲理的、人生的极致享受啊!
诗的价值 诗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可以抒发情志,陶冶性灵,净化心灵;可以锻炼脑力,激活思维,增长智慧,开拓思路,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要作诗,需具备什么?须要加强修养,才能很好地感悟人生,反映社会,才能诗化人生,有我们的精神家园,用流行语说,即诗意般地栖息着。其一,性情才气,须有高尚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摒弃卑劣的念头,对景、境、事要擅于去感受觉悟,得出独特的见识; 其二,学养,须多读古人的书,多记一些典故,并于读书中养成分析并得出自己看法的习惯。其三,经验阅历,乃至穷愁苦难的经历,以开扩胸襟,多见多闻,古人所谓“行万里路”语,不诬也。其目的是,达到独抒性灵与不忘社会责任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写个人的牢愁也要因国事而发,要有时代的使命感,有忧患意识。
衷心希望各位爱诗,学诗,写诗!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