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中的快乐与痛苦 郝 晓媛 华夏心理 研发部
课程内容 1.成长没那么简单 2.咨询师的成长
? 1.成长没那么简单 故事一: 人物介绍:Laura,外科医生,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陷入极度悲伤之中 她真的爱上Paul了吗?她是如何面对亲密关系的?
意识层面 性诱惑——获得亲密关系——主动结束 无意识层面 为了获得温暖关系 获得温暖和高自我价值 停止痛苦和低自我评价 Vs 性创伤记忆诱发的痛苦情绪 但也失去了 和低自我评价(我不配) 温暖关系
? 故事二: 人物介绍:Sophie,父母离异,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对母亲负性情绪多,而对父亲充满了夸张的爱。 就诊原因:几次发生车祸,保险公司怀疑她有自杀倾向,来做心理评估。 ? 她是否有自杀倾向呢?为什么总是受伤?和她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三: 童年的一次创伤事件引起的生命余波……
故事四: 童年的一次创伤事件——压抑了一段关乎人命真相的记忆…… ? 这个会引起爱德华医生的惊恐、焦虑,为什么呢?
? 有一哥哥Ross;母亲对她很挑剔,却很宠爱Ross; 小时候很胖; 长大后瘦;洁癖;努力;争强好胜;收藏; 故事五: 这样的童年,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长大后瘦;洁癖;努力;争强好胜;收藏;
一个幼年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没有母爱。4岁时父亲因杀人被判死刑,马金库遭受过后母虐待。这些非同常人的遭遇会造就他怎样的人格和人生呢?…… 故事六: 一个90后的男孩称早已轻生,只求法院速判他死刑——“我希望法官能尽快判决本人死刑立即执行,谢谢!” 一个幼年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没有母爱。4岁时父亲因杀人被判死刑,马金库遭受过后母虐待。这些非同常人的遭遇会造就他怎样的人格和人生呢?…… 人格缺陷和偏激性格,也使其人生观偏离了常态
成长的路上…… 看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吗? 你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会不会有一些画面重现? 有没有被自己,被曾经的自己感动呢? 有痛,有伤,有泪,当然也有笑,点点滴滴塑造出今天的你, 不一样的你……
个人成长 不仅有感动,是不是还有一些思考呢 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吗? 此刻,大家有什么疑问? 关于青蛙、王子的故事…… 倒带——面对情结面对创伤——改变
个人成长 故事五: ? ? 关于80后的我 博得 ? 原初的不自信 ? 关于评价 ?
如何在一次生命中打破这种重复,就如同让陀螺停下来,最根本最快的方法—— 生命如陀螺…… 我们在以一个模式重复着, 如何在一次生命中打破这种重复,就如同让陀螺停下来,最根本最快的方法—— Laura Sophie
关于“重复” 80%的人——不自知的重复 10%的人——不自知的不重复 9%的人—— 自知的重复 1%的人—— 自知的不重复 ——正常普通人(包括不健康) ——精神病患者 ——有了一定自我成长的人 —— 达到一定境界
间期回顾 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吗? 成长没那么简单——顺时针 个人成长 ——逆时针 倒带——面对情结面对创伤——改变
一个体验…… 想象一条河,由上游出发,潺潺流水声,很顺畅,这时由外扔进一个小石子,水依然流着,又有一块比较大的石块……水继续流淌,大大小小的石子时不时地掉进水中…………水流有什么变化吗?…… 个人成长——逆流而上,捡石子的过程;水流有没有变化呢?
至关重要!!! 2.咨询师的成长
1.来访者Laura也失去母亲,Paul对此很有同感,对Laura有疼惜怜爱。 2.Laura对Paul的情感理解,让Paul对Laura产生好感,甚至是深深的爱 3.Paul纠结:职业道德 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4.导致他的这次咨询相互卷入,效果很不好。 Paul,《扪心问诊》中的治疗师,相当有经验,水平高,也有做个人成长和督导,但依然在治疗中卷入自己的情结—— 背景介绍:14岁父母离异,离异后母亲心情抑郁,Paul曾一度因为母亲抑郁而恨自己。父亲另娶一位年轻的妻子,曾谈及与继母走在一起像情侣。中学时曾经喜欢上一位生物老师,后在可能发生性关系时逃离。Paul夫妻关系不好,妻子抱怨丈夫忽略她。在子女教育上,Paul也不理不管,每天都把精力放在来访者身上,女儿喜欢上一个吸毒的男生,家庭关系紧张,妻子有外遇。
2.咨询师的成长
为什么咨询师要自我成长 成长什么? 能完全改变吗 看到! 看到自己的防御方式,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移情模式…… 看到! 看到自己的防御方式,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移情模式…… 目的:分清是自己的还是来访者的; 共情,感受力和分析力的综合
个人成长的形式 1.个体咨询; 2.成长小组; 3.撰写个人日记; 4.书写反思日记; 5.阅读; ……
成长小组&督导小组 成长小组 讨论某位咨询师与丈夫的关系问题; 讨论某位咨询师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督导小组 讨论某位咨询师如何使用共情这个技术; 讨论某位咨询师如何理解家庭治疗理论; 讨论某位咨询师在咨询中应如何关注来访者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讨论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技术是否得当
从成长小组中可以获得什么
介绍几位心理大师的成长背景 前妻 前妻 父亲40 母亲20多 弗的兄弟 弗洛伊德 弗的侄子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康斯维尔,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几乎把信仰当成他生命的全部。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他便具有特别的个性,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群,靠近大自然。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敢于面对自己 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我成长的意义 一个人得到成功的分析以后,他往往能够比周围的人思想更清楚,也更能思考。他也能更有决断地行动,并且将自己的所有能力和生活给予的机会运用得更好,这种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事实上是与普通人相当不同的。 敢于面对自己
祝福大家
实务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