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招生說明會 100.11.27(日) 10:00 am
設立目的 在政治經濟之全球化與臺灣加入WTO的雙重條件下,我國與全球各經貿對手的關係,甚至兩岸關係,勢必全面性調整。培養對法律體制與政治經濟「宏觀」層面的掌握與分析能力,與具備金融與經貿背景的法律技術人才為當務之急。 由於社會愈趨多元發展,法律所需規範的內容愈趨複雜。法律人應具備的知識,除了傳統法律規範之知識外,尚需要多元專業化的知識。
本所目標 讓非法律系畢業生擁有足以擔任律師及司法人員之法律專業知識,並與其原本非法學之專業相結合。
教學研究的內容 師資安排 課程安排 研究方向 課輔安排 臺大法律學院各領域的優秀師資 必修(50學分):基礎法學 (詳說 明會資料) 選修(46學分):個人研究方向、 科際整合課程 碩士論文 人權保障與憲政主義 科技社會與永續發展 財稅經貿與國家發展 智慧財產權之研究 課輔安排 目的:強化法學基礎 方式:實例演練、加強講授
本所師資 專任教師 王兆鵬 教授(所長) 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 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美國刑法 王泰升 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 臺灣法律史、中國傳統法律 林明鏘 教授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行政法、公務員法、警察法、都市計畫法、建築法、獸醫法規 曾宛如 教授 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 商事法、證券交易法、資本市場法制、金融服務法、國際私法 王皇玉 副教授 刑法、犯罪學、刑事政策 蔡英欣 助理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商事法、企業法制、電子支付法
本所師資 合聘教師 王文宇 教授 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 商事法、金融法、民商法經濟分析 蔡茂寅 教授 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博士 行政法、財政法、社會保險法、地方自治法 黃昭元 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憲法、美國憲法、國際公法 黃銘傑 教授 日本一橋大學法學博士 智慧財產權法、公司法、公平交易法 陳聰富 教授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博士 民法、醫療法、英美侵權行為法 吳建昌 助理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衛生政策博士 醫學倫理法律與社會分析、衛生政策、生命科技法律、司法精神醫學
本所師資 兼任教師 羅昌發 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國際經濟法、國際衛生法、生醫科技倫理與法律、貿易法 陳歆 副教授 美國柏克萊大學法學博士 晶理法(液晶,法律)、智慧財產權法、英美契約
原有領域專長+深厚法律專業知識+科際整合能力 受業學生的前景 發展優勢 原有領域專長+深厚法律專業知識+科際整合能力 律師、檢察官、法官,或其他的法律專門職業 法學界或其他學界從事研究工作 政府或企業界 法律專業訓練一生受用
選擇臺大科法所的理由 係全臺最大綜合型研究大學的一個學術單位,易於與校內外其他單位進行科際整合的研究。 擁有在臺灣位居翹楚的臺大法學教師群,授課精闢易懂。 擁有專為科法所學生打造的專屬課程及專用教室,同時得選修臺大法律系所之課程。 配合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可選修其他系所的課程,亦可洽其他系所的教授為共同指導教授。 法律學院十三個研究中心之學術活動,將作為科法所進行科際整合研究之學術後盾。本所持續與各中心與校外單位合辦關於科際整合法律學之研討會。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生? 對攻讀法律學有熱誠 三年就學期間為專職學生 於獲錄取的當年度入學就讀 願意投資自己的未來、時間及金錢 課業負擔不輕,應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簡單的書面測驗 面對面的口試篩選 個性上較關心人群事務者,較適於研讀法律 適合研讀法律學
教學環境 專屬教室,供上課及課餘自習 無線網路、電腦教室及其他數位設備
研究資源 圖書館 - 總圖 - 萬才館法律圖 - 其它學院圖書館
入學規定 資格 科目:筆試和口試 時間:同每年臺大碩士班招生(12月初校方公告簡章, 應具備法律學以外之學士以上學位資格。 非國內法律學系或法律學研究所(含雙主修)畢業者。 前項所稱法律學系或法律學研究所包含財經法律系、法學系、司法系、財法系、政治法律系、科技法律研究所、法律專業研究所及其他性質類似之法律系所。 科目:筆試和口試 時間:同每年臺大碩士班招生(12月初校方公告簡章, 考試日期為次年2月)
入學規定 招生筆試科目: 第二階段口試參加資格: 2.案例分析與論證能力 筆試科目總分(不含英文(A))排名前60名以內者。 1.英文(A) 考科及其內容,仍以各該年度正式的招生簡章上所載者為準
近四屆學生背景分析 第五屆 基礎科學、電機資訊、生物醫學=37% 經濟商管、人文社會、音樂藝術=63% 第六屆 自然科學、電機資訊、生物醫學=36% 經濟商管、大眾傳播、人文社會=64% 第七屆 自然科學、電機資訊、生物醫學=30% 經濟商管、大眾傳播、人文社會=70% 第八屆 自然科學、電機資訊、生物醫學=62% 經濟商管、人文社會=38%
律師與司法官率取人數 截至民國99年度,本所學生律師與司法官錄取名額,共計律師38名,司法官16名。
學生經驗分享
Q & A
交流及點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