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 多发性神经病 ( AIDP ) ( Guillain-Barre ) (吉兰-巴雷综合征) ( 格林 - 巴利综合征 )
张佳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 AURI.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预防猪流感.
微生物及检验学 肠 道 病 毒.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Tuberculous Meningitis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非典型肺炎的常见问题解答 上海市青浦区财政局 报告人:朱 蕾 二00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运动障碍的 定位诊断.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王秀英 黄丹琳.
第二十九章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 梁直厚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例 1.10月28日,20岁男青年来院就诊。3 d前突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今起有鼻塞、流涕、咽痛伴有干咳。体格检查:精神欠佳,体温39.5℃,扁桃体充血,稍肿大,心率每分钟90次,两肺呼吸音较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9。 (1)如何确诊流感的诊断?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27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1脊髓灰质炎病毒1、2、3三型、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过敏性紫癜.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27章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肠道病毒 鼻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第28章 肠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山东大学医学院 赵蔚明 教授.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手足口病与EV71 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慈林.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27章 肠道病毒.
病毒感染与免疫.
甲状腺激素.
340 水痘.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教学目的 1.熟悉:流感病毒的分型;抗原性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原理与用途。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免疫程序说明 无法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儿童
主讲人:郭奕斌 中山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第二十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共同特点 (1)直径20~60nm。单股RNA。20面体立 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SARS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第八周 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一.概述 ★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 以隐性感染多见 ★ 主要累计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轻重悬殊,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生肢体麻痹,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 俗称“小儿麻痹症”

二.病原学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目前国内外发病与流行多以I型居多。 ●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 抗原性: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目前国内外发病与流行多以I型居多。 近年来服疫苗地区多见II、III型感染 ● 培养: 本病毒对人、猩猩及猴均致病,可用猴肾细胞;HeLa细胞、人胚肾及人胚肺细胞等组织培养来分离病毒及制备疫苗

二.病原学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 ● 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道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象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三.流行病学 ★ 1840年 Heine 报道本病 ★ 1890年 Medin描述了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神经系 统并发症 ★ 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先将该病经神经 系统传给灵长类动物—猴子而证实其传染性 ★ 1949年Enders、Willer、Robbins成功地在非神 经细胞中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获得诺贝尔 奖 ★ 1953年Salk制备了灭活疫苗, 随后Sabin、 koprowski、Melnick发展了减毒活疫苗。 ★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在2000年全球 消灭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引起的麻痹型病例。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唯一贮存宿主 病人、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病人、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毒,排毒时间可达数月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三.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 病毒持久的免疫力。Ⅰ型和Ⅱ型间存在交叉免疫 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或的免疫力

三.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高 在温带地区,夏秋季发病率高, 轻型病例增加;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轻症病例为多 I型病毒引起流行及瘫痪型多。年长儿和成人、男孩、发生瘫痪比例较多 。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

病理解剖 嗜神经病毒,主要累及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 以脊髓以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 病变亦可波及整个灰质、后角及背根神经节。严重者病变可累及脑干以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 很少出现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 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

☆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可逆性变化。 ●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 ●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纤维发生萎缩。 ●可有淋巴结和肠道淋巴组织的增生和炎症; ●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肝、肾等全身病变。

五.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4%~8% 无瘫痪型 1%~2% 瘫痪型 0.1% ● 潜伏期一般为5~14d(3~35d)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4%~8% 无瘫痪型 1%~2% 瘫痪型 0.1%

五.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无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升高 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早期排毒,抗体阳性 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瘫痪型:

瘫痪型表现 分以下各期: ● 前驱期 ● 瘫痪前期 ● 瘫痪期 ● 恢复期 ● 后遗症期

前驱期 主要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 双峰热:儿童多见 成人以发热、肌肉酸痛、皮肤过 敏为主,双峰热少见 成人以发热、肌肉酸痛、皮肤过 敏为主,双峰热少见 多于l~4d退热,症状消失,此为顿挫型。

瘫痪前期 多数病人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与前驱期热退4-7 天出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未出现瘫痪。 如经3~5d恢复,则为无瘫痪型。 少数病人进入瘫痪期。

瘫痪期 ◆ 多在起病2~7d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 瘫痪,以后逐渐加重,48h内达高峰 ◆ 一般体温正常后,瘫痪亦停止进展 ◆ 根据病变部位,有以下类型

l.脊髓型 ◆ 最多见 瘫痪特点: 为下运动神经原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多不伴有感觉障碍 ◆ 最多见 瘫痪特点: 为下运动神经原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多不伴有感觉障碍 瘫痪表现多不对称:常见四肢瘫痪,尤以下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肢瘫痪; 近端重于远端 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 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 有如下表现: (1)脑神经瘫痪:以第VII、IX、X、XII对脑神经最易受损,表现面肌瘫痪及延髓麻痹。其次亦可波及第III、IV、V、VI及XI对脑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

◆ 面肌瘫痪为第VII对脑神经麻痹, 表现为口角歪斜、睑下垂等 ◆ 延髓麻痹为IX、X及XII对脑神经 麻痹,表现为软腭、声带和咽部 肌肉瘫痪,而有吞咽困难、饮水 易呛、声音嘶哑及咽反射消失等

(2)呼吸中枢瘫痪 ◆ 病变部位 延髓网状结构外侧 ◆ 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 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 ◆ 病变部位 延髓网状结构外侧 ◆ 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 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呼吸变慢及呼吸 暂停等,严重者有缺氧及呼吸衰竭

(3)血管运动中枢瘫痪 ◆ 病变在延髓网状结构内侧 ◆ 表现为脉搏细弱不规则、心律失常、 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发绀及循环 衰竭。

3.脑型(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炎) 发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 震颤、昏迷及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 原瘫痪。 ■ 较少见。 ■ 较少见。 ■ 表现与病毒性脑炎非常类似 发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 震颤、昏迷及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 原瘫痪。

4.混合型 ●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 以脊髓型及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四)恢复期 ▲ 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 ▲ 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亦 逐渐出现 ▲ 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 ▲ 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 ▲ 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亦 逐渐出现 ▲ 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 则恢复慢,脑神经损伤多能恢复正常 ▲ 轻者l~3个月恢复,重者常需12~ 18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

(五)后遗症期 ▲ 因运动神经细胞损伤严重而发生的瘫痪和肌肉萎缩,l~2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 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等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六.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 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二) 脑脊液检查 发病后第l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WBC轻度增多 (一) 血常规 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二) 脑脊液检查 发病后第l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WBC轻度增多 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 病毒分离 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粪便中病毒存在时间长,从潜伏期至病后3周或更长。

(四)免疫学检查 1.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特异性抗体,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存在时间长。补体结合抗体阳性可作近期诊断。 2.用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五)核酸检测

七.并发症 多见于脑干型患者,主要有: ★ 呼吸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 ★ 血管栓塞: ★ 泌尿系感染 ★ 消化道出血、穿孔 ★ 呼吸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 ★ 血管栓塞: ★ 泌尿系感染 ★ 消化道出血、穿孔 ★ 心肌炎 ★ 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八.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服用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小儿。 ★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多汗、烦躁、肌肉疼痛及 ★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服用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小儿。 ★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多汗、烦躁、肌肉疼痛及 肢体感觉过敏者应怀疑本病,如出现分布不 对称的肢体弛缓性瘫痪,则本病之临床诊断 可成立。 ★ 实验室检查 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 性抗体检测。对无症状型、顿挫型及无瘫痪 型患者,则亦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 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来确诊

九. 鉴别诊断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瘫痪为对称 性,伴感觉障碍 2.急性脊髓炎:脊髓横贯性损伤 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症状轻 3.家族性周期性瘫痪:血钾降低 4.假性瘫痪 5.脑型或脑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

十.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目前是可防而不可治。 治疗重点为对症和支持治疗

急性期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卧床休息40天,隔离 ★尽量避免劳累、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可减少瘫痪的发生。 ★保证足够的液体量、电解质及热量; ★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烦躁不安、发热及肌肉疼痛剧烈者,用镇静、解热及止痛药,以缓解症状。 ★ 继发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 做好护理及病情监护。

瘫痪期 肢体瘫痪 ①护理好瘫痪的肢体,避免刺激和受压, 保持功能体位 ②应用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有助于肌 肉功能的恢复。 ③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及地 巴唑,以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

(2)呼吸障碍: 须根据引起呼吸障碍的不同原因予以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 必要时须气管切开;并应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 必要时须气管切开;并应吸氧。 抽搐者应用镇静剂。 发生肺部感染,则及时用抗菌药物治疗。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则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须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治疗。 监测血气及电解质,纠正并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应注意维持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二)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 体温正常及瘫痪停止进展;可用针 灸、按摩及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 肉的恢复。 ★ 体温正常及瘫痪停止进展;可用针 灸、按摩及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 肉的恢复。 ★ 如因严重后遗症造成畸形,须行畸 形矫正术。

预后 病死率5-10%,伴延髓麻痹者25-75% 呼吸障碍是主要死亡原因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刺激可减轻麻痹的发生和发展

十一.预防: 主动免疫:疫苗的应用 采用以服用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按计划免疫方法服用,第一次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三价混合菌苗,连续三次,间隔一个月,4岁再加强一次。服疫苗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

口服疫苗注意事项 ①冬春季服用 ②避免用开水服药, ③口服疫苗多无不良反应,偶有低热及腹泻。 在极少情况下,疫苗株病毒可突变而恢复其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性,引起接种者发生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④原发及继发免疫功能缺陷者及急、慢性心、肝、肾疾病患者忌用; ⑤有明显免疫功能低下者禁用减毒活疫苗,可用灭活疫苗

十一.预防: ◆应及时隔离患者至发病后20d。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必须消毒。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者,应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0.3-0.5ml/kg,每月一次,共2次。免疫效果维持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