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毒物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毒物及中毒 的概念、分类与作用;了解毒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与代谢情况;掌握毒物检 第十三章 毒物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毒物及中毒 的概念、分类与作用;了解毒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与代谢情况;掌握毒物检 材的采取和毒物检验的一般程序、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毒物的与中毒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与代谢 第三节 毒物检验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 毒物与中毒 一、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二、毒物的毒作用 三、毒物的分类
一、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一)毒物的概念 (二)中毒的概念 (三)中毒量和致死量 (四)毒性及其分级
(一)毒物的概念 毒物系指某些以较小剂量进入人体或动物机体后,能侵害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组织和器官内产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死亡的物质。
(二)中毒的概念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因中毒致死者称为中毒死。 中毒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分为: 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三)中毒量和致死量 中毒量:能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的毒物最小剂量。 致死量:能使机体中毒致死的毒物最小剂量。 全数致死量(LD100):也称绝对致死量,在实验动 物的群体中,能引起全数动 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 50):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最小致死量(MLD):仅能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 中毒血浓度:指出现中毒时血中毒物的浓度。 致死血浓度:指引起死亡的血中毒物浓度。
常见毒物的致死量 毒物名称 致死量 腐 蚀 毒 硫酸 4ml 盐酸 10-15ml 硝酸 8-10ml 石炭酸 10-15g 来苏儿 氢氧化钾(钠) 5-10g 氨水
毒物名称 致死量 金 属 毒 障碍 呼吸 功能 三氧化二砷 0.1-0.2g 二氯化汞 0.3-0.5g 一氯化汞 2-5g 氯化钡 氢氰酸 0.05-0.1g 氰化钾(钠) 0.15-0.25g 一氧气碳 空气浓度:0.8-1.5%(0.5-1小时) 亚硝酸钠 1-5g
毒物名称 致死量 动 物 毒 植 蛇毒 干毒量1-100mg 河豚毒 0.1-0.5g 斑蝥素 32-64mg 雷公藤 钩吻碱 0.15-0.3g,茎叶2-4g 乌头碱 4-5mg 干乌头根 1-2g 夹竹桃 叶20-30片 鱼藤酮 3.6-20g 毒蕈(白毒伞) 50g
毒物名称 致死量 障 碍 脑 脊 髓 功 能 毒 巴比妥 5-10g 鲁米那 4-9g 阿密妥 2-5g 速可眠 1-5g 氯丙嗪 5-7g 眠而通 20g 利眠宁 2g 导眠能 10-20g 安眠酮
毒物名称 致死量 障 碍 脑 脊 髓 功 能 毒 士的宁 0.075-0.12g 阿托品 0.1-0.15g 吗啡 0.2-0.25g/kg 乙醇 250-500g 大麻 2-10g/kg LSD 2mg/kg 可卡因 0.5-1g/kg 苯异丙胺 200mg 盐卤 50-100ml 异烟肼 200mg/kg
毒物名称 致死量 农 药 杀 鼠 剂 对硫磷(1605) 0.1-0.3g 甲基对硫磷 0.8-1.0g 敌敌畏(25%乳剂) 10-14g DDT 15-20g 六六六 30g 氟乙酰胺 0.07-0.1g 氟硅酸钠 5-15g 杀 鼠 剂 磷化锌 2-2.5g 安妥 10g 敌鼠钠盐 0.5-2.5g
(四)毒性及其分级 毒性是指一种毒物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根据毒物对人体和动物致死量的大 小,可将毒物的毒性分为五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大白鼠一次经口LD50(mg/kg) 对人的可能致死量 g/kg 60kg体重的总量(g) <1 <0.05 0.1-0.3 高毒 1-50 0.05-0.5 0.3-30.0 中等毒 50-500 0.5-5.0 30.0-300.0 低毒 500-5000 5.0-15 300.0-900.0 微毒 > 5000 >15 > 900
二、毒物的毒作用 (一)毒作用的类型 1、物理作用(自学) (二)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毒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总称为毒作用。 2、化学作用(自学) 3、生理作用(自学) 4、毒物的致敏、致癌、诱变和致畸等作用 (二)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的剂量 2、毒物的物理性质 3、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4、机体的状态
1、物理作用 毒物的溶解作用 毒物的乏氧作用 毒物的吸附作用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
2、化学作用 直接作用 络合作用 3、生理作用 酶作用 非酶作用
4、毒物的致敏、致癌、诱变和致畸等作用 致敏作用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诱变作用 某些毒物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机体,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反应;当再次接触同一物质时,则出现反应性增高现象, 称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毒物的这种作 用称致敏作用。 致癌作用 某些物质具有引起机体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在母体妊娠的一定阶段,服入某种物质,其后代可产生畸形。 诱变作用 环境中有许多理化因素能引起生物遗传物质的突变,称为诱 变作用。
毒物的协同作用 毒物的拮抗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由于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它又分为: 相加作用 增毒作用 指毒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毒性的总和。 指毒作用超过各化学物毒性之和。即两种毒物都不足中毒量而混合投于时,却可发生重度中毒甚至死亡。 增毒作用 毒物的拮抗作用 一化学物使另一化学物的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体重 年龄 性别 健康状态 习惯性或成瘾性 过敏性 体内蓄积 机体的状态
三、毒物的分类 (一)按毒作用的主要部位分类 (二)按毒作用的主要形式分类 (三)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一)按毒作用的主要部位分类 对所接触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如强酸、强碱、硝酸银、酚类、铜盐等。 腐蚀毒 吸收后引起实质脏器病理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铅等重金属盐、无机磷和某些毒蕈等。 实质毒 抑制特异酶系的毒物。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氰化物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二硫化碳影响蛋白溶解酶等。 酶系毒 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硝基苯、硫化氢以及某些蛇毒等。 血液毒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毒物。如醇类、麻醉药及催眠药等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土的宁、烟碱、咖啡因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毒
(二)按毒作用的主要形式分类 腐蚀性毒物 毁坏性毒物 障碍功能性毒物
(三)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挥发性毒物 非挥发性有机毒物 金属毒物 水溶性毒物 气体毒物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与代谢 毒物的吸收、分布或代谢均须通过细胞膜,通过的方式主要是被动扩散。 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镶嵌着蛋白质构成的。毒物脂溶性的大小,决定了它们通过细胞膜的 速度。
一、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二、毒物的吸收 三、毒物的分布 四、毒物的代谢 五、毒物的排泄(自学)
一、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有: 心脏或血管内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 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 注、皮肤吸收(特别是有损伤的皮肤)、阴 道粘膜、膀胱粘膜吸收等。
二、毒物的吸收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吸收速度亦 不同。其顺序大致为: 心脏或血管内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 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 注。
三、毒物的分布 毒物吸收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停留一定 时间,然后透过毛细血管壁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 由于毒物的化学特性、细胞膜渗透性的差 异,以及对各器官、组织的亲和力不同,毒物 在体内并非均匀分布,其分布规律如下:
能溶解于体液的可均匀分布。如钠、钾、氟、氯、 溴等。 贮留于肝或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砷、锑等; 吗啡则以结合形式在胆汁中含量最高。 与骨有亲和性。如铅、钡等。 对某一器官有亲和性。如汞对肾脏有亲和性;砷 对毛发、指甲的角质蛋白有亲和性;冬眠灵在脑 组织中含量高。 脂溶性毒物与脂肪亲和力强。如 DDT、六六六在 身体脂肪中蓄积浓度最高。
四、毒物的代谢 毒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和组织内某种酶作用,发生代谢转化,多数毒物通过代谢变为低毒或无毒的产物。其代谢方式有以下几种: 是最常见、最有效的解毒方式,不论有机或无机毒物均可在体内借助于酶起氧化反应。 氧化 还原 通过还原作用可使毒物的毒性发生改变。 各种细胞中均含有酯酶及酰胺酶,能使各种酯类或酰胺类毒物水解,而减少毒性作用。 水解 毒物在体内与某些正常成分结合,生成低毒性化合 物。 结合
第三节 毒物检验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了解中毒基本情况(自学) 二、毒物物证检材的采取与包装 三、毒物物证检验的基本步骤方法 四、毒物分析鉴定书(自学)
一、了解中毒基本情况 一般情况 中毒发生经过 中毒者既往健康情况 中毒者近期的思想情绪 集体中毒 农村中毒案件 疑为医源性药物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
二、毒物物证检材的采取与包装 (一)毒物物证检材的采取方法 口服中毒,收集全部呕吐物,24小时内全部尿液;若经洗 胃抢救,收集胃吸出液 50-100毫升;并需采取血液 10-20 毫升。 对口服中毒死亡者进行尸体解剖时,采取胃及全部胃内容; 尿液;血液 200-300 毫升;肝、肾、肺各 200-300克;必 要时取脑 200-300 克。 疑为注射中毒,除应采取上述检材外,还应采取注射针眼 部位肌肉(并取空白部位肌肉)20-30克。
对怀疑为氰化物、一氧化碳、亚硝酸盐中毒者,应采取心血。 注意收集中毒者吃剩的食物、药片、药液、药渣;上述检材 在500克以下者,应全部收集;如在500克以上,应充分搅匀 后取 500克;收集现场发现的可疑注射器、药棉球、针剂药 瓶等。 开棺采取检材主要采取胃、肝区腐败残渣。检验药物时可取 脑内残渣,但必须同时采取棺外空白泥土样品。 有毒植物中毒,应收集本地生长的有毒植物标本一并送检。 农药中毒,应收集当地常用农药为对照样品送检。
(二)检材的包装与保存 对内脏组织或其他半固体检材,可用干净的玻璃瓶盛装;对 固体检材可用塑料袋或纸袋包装。 一氧化碳中毒或死亡者的血样要装到玻璃瓶的4/5的体积。 所有生物检材都不得加入防腐剂,如福尔马林、乙醇等。 检材包装好后,要妥善密封并加贴标签,注明中毒者或死者 姓名,检材名称、数量,取材日期,封口要加盖印章或加火 漆印。 要及时送实验室检验,如不能及时检验,内脏及体液应放置 在冷藏箱中保存。
三、毒物物证检验的基本步骤方法 (一)分析中毒症状,推断毒物种类 (二)初步检验 (三)制定检验计划 (四)毒物的分离提取与净化 (五)毒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六)分析判断检验结果
毒物的典型中毒症状 症状 毒物范围 特殊面容 特殊气味 血液变化 颜面樱红 氰化物、一氧化碳 颜面潮红 阿托品、河豚 颜面口唇青紫 亚硝酸盐、苯胺、硝基苯 特殊气味 杏仁味 氰化物、硝基苯 消毒水味 酚、来苏尔 蒜臭味 有机磷、磷化锌 血液变化 血色正常不凝 敌鼠钠盐 血色鲜红 血呈酱油色不凝
症状 毒物范围 神 经 系 统 电击样昏倒,迅速死亡 氰化物、烟碱 昏睡 安眠镇静药、吗啡、一氧化碳 痉挛 氰化物、有机磷、氟乙酰胺 强直性痉挛 士的宁 震颤 有机磷、有机氯、钩吻、鱼藤 幻觉 颠茄、曼陀罗、大麻、莽草 狂躁不安 氟乙酰胺、颠茄、曼陀罗 口唇四肢发麻 乌头、河豚、蟾酥、大麻 视觉障碍、复视、失明 甲醇、钩吻 瞳孔缩小 有机磷、吗啡、氯丙嗪、磷化锌 瞳孔散大 颠茄、钩吻、乌头、大麻、喹宁
酚、砷、汞、强酸、强碱、钩吻、磷化锌、盐卤、巴豆、斑蝥 症状 毒物范围 消化 泌尿 系统 流涎 有机磷、有机氟、砷、汞、乌头 口鼻冒白沫 有机磷 剧烈腹痛 酚、砷、汞、强酸、强碱、钩吻、磷化锌、盐卤、巴豆、斑蝥 口渴 磷化锌、砷 剧烈呕吐与腹泻 砷、汞、巴豆、桐油、蓖麻 血尿、尿闭 汞、斑蝥、蓖麻、敌鼠 呼吸 循环 及 其他 呼吸浅慢、血压下降 安眠镇静药、吗啡 肺水肿 心跳加剧、心律紊乱 氟乙酰胺、强心甙类、氨茶碱 大量出汗 体温升高 有机磷、有机氯、阿托品、伯胺喹 皮肤发红、起泡 斑蝥、巴豆、强酸
(二)初步检验 1、核对检材的名称、数量,检查包装情况,检查有无防腐剂; 如有异常,需向送检单位声明。 2、观察并记录检材的颜色、气味和状态,从中分析检材中可 能含有什么毒物。 3、酸、碱性试验:用 PH 试纸试验检材的酸碱性,可估算某 些毒物的存在。 4、灼烧试验:如发现检材中附有粉末状或颗粒状物质,可取 出少许置铂金环上灼烧,根据灼烧时是否冒烟成碳化,可 确定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根据灼烧时火焰的颜色,可推 断可能是什么毒物。 5、预实验或筛选实验:利用灵敏度高、范围广的一些化学反 应或免疫生化反应对毒物进行筛选,确定毒物范围。
(三)制定检验计划 根据初步检验结果制定检验计划,确定检 验重点及其范围。 选用合适的检材及最佳的毒物分离、分析 方法,确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四)毒物的分离提取与净化 毒物的分离提取 水溶性毒物常用离心、过滤和透析的方法; 挥发性毒物常用蒸馏,抽吸和扩散的方法; 不挥发性有机毒物常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方法; 金属毒物常用破坏有机质的方法。
毒物的净化 有机毒物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往往仍含一些脂肪、蛋白质、色素或其他杂质,当进行微量分析或仪器分析时常有干扰。因此,必须进一步净化。 常用的净化方法有溶液分配,柱层、薄层净化,碱液和一定PH的缓冲溶液洗涤等。
(五)毒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在毒物检验中,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化学显 色反应,显微结晶反应,薄层色谱分析,气相 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紫外和红外光 谱分析以及质谱分析等。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和高效液相色 谱法等。
(六)分析判断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为阳性 检验中所采用的方法,其特效性如何?哪些物质有干扰?这 些物质是否已排除? 全部操作过程和反应条件有无错误?化学试剂纯度如何?器 皿有无污染? 是否采用了多种检验方法,结果是否都一致? 毒物是否作为药物进人机体?是否超过正常服用量?毒物成 份是否为检材正常的含量? 毒物是否为检材腐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是否为环境污染的 产物?
检验结果为阴性 检材的提取是否恰当?保存条件是否不妥? 分离提取方法是否恰当?提取率是否过低?在提 取净化中是否已将毒物损失掉? 检材用量是否足够?方法灵敏度是否偏低? 全部操作有无错误?试剂有无配错或用错? 毒物是否已经分解?是否为现有检验方法尚能检 出的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