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刘艳华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 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 阶级、集团有不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 阶级利益。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 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 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类 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事务之一。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处理和解决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没有触及到阶级统治这一 本质问题,某些开明的政策也仅具有缓解民族矛盾的 统治策略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民族矛盾,解决 民族问题。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预 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为人类社 会指出的根本方向和所持的根本立场: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 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 民族之间的敌对 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其基 本立论基础是始终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立场出发观察 和论述民族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 马克思恩格斯将民族这种人类共同体形式的形成和发展 纳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学说中加以研究,对民 族现象及其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社 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给予了 高度重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纵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领导 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 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都面对着正确 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任务。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然而,这两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都发生在资 本主义不发达、经济社会落后和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 度,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 主义国家的总体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 面的重大差别,包括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 会问题也都面临着新问题。 如何在条件迥异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考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列宁从沙俄帝国的多民族国情实际出发,在理论 和实践上探索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道路,同时从西 方资本主义构建的全球殖民体系出发在民族问题、殖 民地问题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刻 的理论阐发,对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 基本政策原则做出了阐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斯大林遵循列宁的思想,对俄国的民族问题、世 界范围的民族问题、苏联建立和发展中的民族问题进 行了有所深化的研究,在关系到民族理论的某些基本 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国70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联盟大厦在政治演变中轰然倒塌。世人从各个方面去 探究其解体的原囚,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最终倾覆联 盟大厦的杠杆,主要是依托于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 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势力。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这种现象也普遍发生在被迫遵循苏联模式建设社会 主义的东欧地区,罗马尼亚齐奥赛斯库政权的垮台和人 头落地,导火索就是蒂米什瓦拉的匈牙利人问题;保加 利亚共产党的下台,则因大批土耳其人外迁引起的社会 问题而使反对党一举夺权;虽然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 族“和平分手”,而南斯拉夫则在血与火的冲突中经历了 10多年的民族分裂和国家裂变,2006年塞黑联盟的再度 分离并没有结束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2008年2月17日塞尔维亚和国际社会又面对着科索沃独 立建国及其对巴尔干地区局势的影响,等等。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黑山共和国独立 科索沃独立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包含了解决民族问题 的失败,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政要所谓 “民族主义战胜 了共产主义”的判断,所谓“失败论”、“历史终结论” 等论调纷至沓来。然而,正当西方世界为 “共产主义 大失败” 而弹冠相庆之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种族矛盾、民族冲突、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普遍高涨起 来,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分 裂、种族冲突,部族仇杀、教族矛盾也纷纷爆发。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反对种族歧视 阿以战争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于是,冷战后西方世界提出了种种重新解释世界 的理论,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 律的阐释和影响。但无论亨廷顿有关世界范围的 “文 明冲突论”还是其缩小版——美国的 “文化冲突论”, 事实上都是在为以美国为核心地位的“西方文明”、以 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为核心价值的“白人至上” 观念进行辩护,充满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族际政 治理论的悖论。 可以说, “自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后,任何政治 思想都未能提出复杂的思维和远大的目标。” 在处理 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也是如此。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和民族 问题的基本观点,虽然距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 代已相当久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实 践和成就,则在不断证明着 “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 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 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随着前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败,也出现了将苏联 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的实践、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身的评判。 事实上,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是遵循还是背 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的结果,这一问题至今 尚未得到理论上的充分回答。其重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深入,甚至 存在理解的误区。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科学、准确和全面地 理解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 条件出发加以阐释,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前提。这不仅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正确处理 和科学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也具有深远的未来影 响。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相信本专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座各位对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关注和理解,也有利于我们在纷 然杂陈的国际学术思潮激荡中去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基本观点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而为坚持、丰富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做出现实努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19 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 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文章。提出了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题,而且还开始对民 族的形成问题、对民族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 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科学论断。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阶段为确立阶段,时限为1848年至19世纪70年代。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 明了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撰写了《论波 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 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反杜 林论》等著作,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分清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 动,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的局限性,提出了民 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依靠无产阶级,而不能把希望 寄托于剥削阶级等观点,从而明确了民族和民族问题与 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 运动的学说,标志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80年代至 恩格斯逝世。 撰写了《自然辩证法》、《摩尔根〈古代社会〉一 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基础扎实 的研究专著,特别是恩格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所写的后 一本研究专著,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科学的论述,从 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成为有史 以来唯一科学的民族观。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1820——1895)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 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 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恩 格 斯 故 居 纪 念 碑 恩 格 斯 出 生 地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个有觉悟的爱尔兰女工 伟大友谊的开端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和马克思一样,从自然科学到军事科学,从哲学、 经济学、历史学到文学艺术,恩格斯都作了广泛而深 入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他的重要的著作有:《反 杜林论》、《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自然辩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起源》等。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以至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浇灌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心血。这个理论之所以用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恩格斯是这样虚怀若谷地说的:“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第 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论述,是马 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奠基著作,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柱石。 1884年该书(德文)第一版封面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该书撰写目的,主要有两个: 其一,恩格斯曾说, “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 即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 尔根的研究成果”。 其二,给予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理论的指导。 这本书曾被列宁称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该书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 关于该书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 将史前时代作划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并对其 各自的低级、中级、高级阶段的开始标志作了说明。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二部分——第二章“家庭”。 论述了家庭发展史,详细论述了血缘家庭、普那 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的产生、发展脉络 及各自的特点。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三部分——第三章 “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 第三部分——第三章 “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 腊人的氏族”; 第五章“雅典国家的产生”;第六章“罗马 的氏族和国家”; 第七章“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第八章“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这一部分论述了本书的重点“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详细地旁证博引地研究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发展规律 以及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国家诞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四部分——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本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概括。在此,恩格斯着重分析 了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氏族制度逐渐解体,而私 有制、阶级乃至国家最终产生的经济条件,揭示了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必然要消失,国家也必然 要消亡,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客观发展规律。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理论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民族与社会历史发 展规律结合起来考察,揭示了民族特征、民族 形成、民族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关于民族特征 们共同体的一些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 生活、历史、民族性格等 。 “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论及到民族这种人 们共同体的一些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 生活、历史、民族性格等 。 “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 ——马克思 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对血统亲属关系“方 面的记忆愈来愈淡薄了,余下来的仅仅是共同的历史 和共同的方言”。 ——恩格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或民族性格,而民族 性格的优劣对民族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 “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都 不相同;不相信自己能消除对立面而完全听从经验,这 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所固有的特点” “英国的政治活动、出 版自由、海上霸权以及规模宏大的工业,几乎在每个人 身上都充分发展了民族特性所固有的毅力、果敢的求实 精神,还有冷静无比的理智。” ——恩格斯
关于民族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 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 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 延续到现在” ——马克思
“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部落联盟“ 朝民 族的形成跨出了第—步”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关于民族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道,民族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民族自形成以后就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既有民族分 化现象,也有民族同化现象,还有重新组合成新的民 族的现象,民族最终是要消亡的。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 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关于民族的消亡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永 恒的社会现象,它有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 律;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分化、融合、同化 的过程是存在的;随着民族融合因素的不断出现和 积累,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民族差别的 消失,民族也将融合起来并最终消亡。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民族问题与社会 问题的关系,揭示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 部分,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 步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都包 含着不同的阶级,在民族内部存在着阶级斗争;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重要。 民族问题都是与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 的民族性与无产阶级的民族性是截然不同的。 “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 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 教和政治”;“大工业把英国人分为两种不同的民族”。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按阶级划分民族的理论揭示 了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 题的密切关系,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阶级社会里民 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与民族剥 削和压迫的关系:阶级剥削和压迫是民族剥削和压 迫的社会根源;揭示了近代以来民族问题产生的根 源、民族压迫的阶级实质、民族问题的实质以及解 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并将解决民族问题与阶级 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了。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 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 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民族解放运动产生 的根源:他们认为,西方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是近 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社会阶级根源。
“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 而起了惊醒作用。 ” ——马克思 “是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造成了这一所有中国人 普遍奋起反抗所有外国人的局面,并使之表现为一 场灭绝战;”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说明:近代殖民统治和民族 压迫属于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近代 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因 此,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民族问题,殖民统治 和民族压迫是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社会阶级根源。只 有通过反抗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才能消灭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其次,指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 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
“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 象的正义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 的首要条件。” “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 ——马克思 “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 象的正义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 的首要条件。”
上述观点说明,一个民族如果在压迫其他的民族, 那么这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就会使自身失去 自由并使自己带来不幸;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如果支 持统治阶级去压迫其他民族,就意味着加强了本民族 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和对自己的统治,因而也就难以 推翻本国资产阶级而获得解放;被压迫民族的阶级解 放与民族解放是休戚相关和相互支援的,民族解放是 阶级解放的先决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正确区分不同性 质的民族运动,对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应采取不同 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民族在欧洲 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和态度,把民族划分为 “革命 民族”和 “反革命民族”,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民族 运动。他们把对待沙俄的态度作为区分两民族运动 的标志。 “1848年无论从历史上或政治上来说,都 有根据把民族分为‘反动的’民族和革命民主的 民族。马克思反对前者而拥护后者,这是对 的”。 ——列宁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运动是无产阶级最好的同盟军。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 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 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 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第五,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民游击战争是实 现民族解放的重要手段。
“一个想争取自身独立的民族,不应该仅限 于用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 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 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 唯一方法。” ——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理论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 原则和他们的民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 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理论 他们还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国际主义原则 出发,具体阐发了无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原则。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民族平等是民族发 “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民族独立,历史地 展进步的前提条件。 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 排除民族压迫是—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其次,要坚持和实现各民族平等权利,必须反对 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特权。 针对当时法国社会学家戈宾诺鼓噪的种族优劣谬 论,马克思揭露指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是人类 社会文明的共同创造者,在智慧上没有高低之分。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戈宾诺的重要目的 “是要证明,‘白种人’仿佛是其余 的人的上帝,而‘白种人’中的 ‘高贵’家庭则自然是这些上 帝的选民中的精华之精华”。 “他尽管仇视‘黑种人’,却宣布 ‘黑人’或‘黑色血统’是 艺术的物质来源,而 ‘白色民族’ 的一切艺术作品却都取 决于这些民族同‘黑色血统’的混合”。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再次,要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就必须反对任何 形式的民族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 义,对当时流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泛 日尔曼主义等反动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民族的纯洁的利己主义”实质上就是民族利己主 义或民族主义。而正是 “民族主义导致了罗马和希腊 的灭亡”。正是泛斯拉夫主义反动势力用武力“侵入了 匈牙利,破坏了维也纳,摧毁了意大利”。 ——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第四,要实现民族平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 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 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末他们就应当 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 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 只能是国际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各国各民族的无产阶级首先 要完成本国民族的任务,又强调了各国各民族无产阶 级的联合行动;既强调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又强 调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无产阶级“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 争, 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 阶级”; “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 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 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与自觉的合作”。 ——马克思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四)关于解决民族问题政治方式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式上, 提出了民族自决、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三种形 式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关于民族自决的政治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民族自决原则,高度重视各 民族的独立自主,主张爱尔兰脱离英国而独立,强 调恢复波兰的独立和主权完整: “爱尔兰人和波兰 人……只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民族时,才更能成为国 际的民族、” 也就是说,实现民族独立,对于爱尔 兰人和波兰人来说,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 务。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 “过去我认为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 去是不可能的。现在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分 马克思指出: “过去我认为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 去是不可能的。现在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分 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 “马克思曾经从不列颠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要 求给爱尔兰自由,要求分离的自由,不是为了造成分 散和孤立,而是为了建立更巩固更民主的联系。” ——列宁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的利弊。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应该采取单一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政治形式。
“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 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 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们看来,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 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 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 的决定性胜利告终。”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般情况下是反对联邦制的,认 为它是 “一大退步”;“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可 分的共和国的形式。”他们反对联邦制的主要理由是: 小国林立和分散的状况是封建割据的残余,不利于消 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影响各民族的接近,也不能适 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他们的观点绝对化,他们曾 主张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用联邦制来解决多民族国家 的民族问题。 “联邦制共和国一般说来现在还是美国广大地区 所必需的,虽然在它的东部已经成为障碍。在英国, 这将是一个进步,因为在这里,两个岛上居住着四个 民族,议会虽然是统一的,但是却有三种法律体系同 时并存,在小小的瑞士这早已成为一种障碍,其所以 还能被容忍,只是因为瑞士甘愿充当欧洲国家体系中 的纯粹消极的一员。 对德国来说, 实行瑞士式的联 邦制,那就是一大退步”。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 治的政治形式的作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大国所 必需的前提,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政治,实行 地方自治。
在恩格斯看来,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 方自治,只要中央和地方都坚持国家的统一;发挥地 方积极性、实行地方自治可以消除任何官僚制度和任 何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 为此,恩格斯建议在党纲中应该有关于自治制的 条文: “省、县和市镇通过依据普选制选出的官员实 行完全的自治。取消由国家任命的一切地方的和省的 政权机关。” 恩格斯又指出: “地方和省区的自治制不与政治 的和全国的中央集权制相抵触……也并不一定同自治 州或乡镇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联系在一起” ,而由人民 选举地方的自治机关“是革命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恩格斯所讲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统一指挥 下的自治,自治权力是相对的和有限度的。 他在《论权威》中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 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 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 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论述虽然是针对当时西欧情况而言的, 但却包含着普遍意义的思想:一是未来的无产阶级 国家要妥善解决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 二是在享受集中统一领导权威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 府,完全可以允许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自治权。这 种将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起来的体制有利于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述 评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问题虽然有大量论述,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创立一个单独的民族理论学科,而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框架内关注并论述了民族问题;马恩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并没有概括为一个整合性的体系。因此,马恩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论述是一般意义上的,并未涉及在多民族国家内部采用何种民族政策的问题。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把马恩在民族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人类社会民族问题根源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其二,对原始社会史和“民族”、“国家”形成问题的探讨。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的民族理论是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建立苏 联的实践中形成的。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时代的特点以 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并结合 十月革命的经验,将无产阶级革命与解决民族问题的 实践结合在一起,探索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与实践,在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 到一个崭新阶段——列宁主义民族理论阶段。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 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 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 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全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 大导师和领袖。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的民族理论是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建立苏 联的实践中形成的。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时代的特点以 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并结合 十月革命的经验,将无产阶级革命与解决民族问题的 实践结合在一起,探索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与实践,在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 到一个崭新阶段——列宁主义民族理论阶段。
列宁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著作有: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迫民族,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联系 起来,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 在这些论著中,列宁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民族,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联系 起来,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论证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 史意义及其与无产阶级建立联盟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解 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提出了民族问 题发展的两个历史趋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民族观,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和处 理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指南。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列宁关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理论 (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使大国压迫其他民族 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使大国压迫其他民族 成为普遍现象,民族已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 民族。
“帝国主义是极少数大国对世界各民族的愈来愈 厉害的压迫,是极少数大国之间为扩大和巩固对各民 族的压迫而进行战争的时代”。 “一部分是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 少数几个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 。
民族问题已发展成为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被压迫民族反对一小撮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 列强的压迫和剥削的问题。这是党的民族纲领中 的最基本的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列宁关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理论 (2)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半殖 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2)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 的一部分,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可靠 的同盟军。
“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 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 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 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 保证战胜资本主义”。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列宁关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理论 2.列宁论证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列宁认为,尽管“民族问题同‘工人问题’比较起 来,只有从属的意义”,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民族问题 在革命总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 民主问题之一(在这里是民族问题)对立起来是荒谬 的。我们应当把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实现一切 民主要求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 列宁告诫布尔什维克们: “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 民族感情”,“必须加紧帮助落后的弱小民族”。“必须 实行民族平等,宣布、规定和实现各民族的平等 ‘权 利’。”
关于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的依据: (1)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民族仍然长期存 在,民族差别也长期存在并由此产生民族关系问题。 (2)建立在发达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只是为消除民族压迫提供 了基本的前提条件,而要彻底消除民族压迫现象还必 须有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作保证。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不同的具体利益的 长期存在是民族关系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民族利益原则,才能消除民族 间因利益矛盾而导致冲突的根源。 “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才能消除冲 突的根源,才能消除互不信任,才有助于建立各民 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
(4)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不信任心理和 情绪的继续长期存在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又一个重要因 素。 “在广大农民和小业主中,民族的不信任心理往 往是根深蒂固的,操之过急反而会加强这种心理, 对 实现完全彻底的统一这个事业。” 所以,列宁在总结十 月革命后的经验时强调: “这种不信任心理的消除和 消失非常缓慢;长期以来一直是压迫民族的大俄罗斯 人表现得愈谨慎、愈耐心,这种不信任心理的消失就 愈有保证。”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接近和融合的理论 出了著名的两种趋势的理论。 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发展规律时提 出了著名的两种趋势的理论。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 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 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 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 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这是其二。”“第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占主 导地位的,第二种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 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化。”
题,认为各民族接近和融合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趋势,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 革命过程中,要 “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 列宁在一些著作中论述了民族接近和融合的问 题,认为各民族接近和融合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趋势,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 革命过程中,要 “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 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使各民族间日益 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因此, 民族接近和融合是列宁关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一 个重要理论观点。
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接近和融合只是民 族发展的自然长期的过程,并特别说明了达到民族差别 消失和民族融合的基础与条件:一要建立和巩固社会主 义制度,二是必须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三是要认真对 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列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能 够促进各民族的接近,但消灭民族差别和实现民族最终 融合,则是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后才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在列宁看来,所谓民族接近和融合是逐 渐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的长远战略目标 之一。因此,应该把民族融合与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胜利联系起来,与人类社会的阶级消灭、国家消亡联系 起来。
1.无产阶级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区别 无产阶级平等观反映在民族问题上不仅仅只提出抽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列宁关于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论 1.无产阶级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区别 无产阶级平等观反映在民族问题上不仅仅只提出抽 象的和形式上的平等原则,而是主要有: “第一,准确地 估计具体的历史情况,首先是经济情况;第二,把被压迫 阶级、被剥削劳动者的利益,同笼统说的民族利益这样一 种意味着统治阶级利益的一般概念明确地区别开来;第三, 把被压迫的、附属的、没有平等权利的民族,同压迫的、 剥削的、享有充分权利的民族也明确地加以区分。这同资 产阶级民主的谎言是截然相反的。”
列宁强调,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政 党的基本宗旨,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否 坚持各民族平等,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真 假民主主义者的分水岭。 “谁不承认和不维护民族平 等和语言平等,不同一切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现象作斗 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列宁关于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论 2.民族只有发展水平上的先进和落后之分,没有优 劣之别,各民族应该而且必须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不 应享有特权。 “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 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打成一片。”“对少数民族不 能有丝毫的压制,不能有丝毫的不公平!——这就是工 人民主的原则。”
列宁主张应将民族平等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 纲领。 “工人民主派的民族纲领是:绝不允许任何一个 民族,任何一种语言享有任何特权”。“保障少数民族 权利是同完全平等的原则是分不开的。”“我们要求国 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且要求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 民族的权利。” 所有一切权利应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的权利。 列宁关于任何民族都不应当享有特权和无产阶级 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的理论,明确民族 平等的实质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 展。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列宁关于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论 3.完善民族法制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保证 (1)党要求在宪法中宣布民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 不得享有任何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的权利。 (2)党要求废除对犹太人和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的 任何歧视性的法律、法令,要求居住在俄国境内的一切 民族的公民,不论其性别、宗教信仰、民族出身或族籍 如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制建设更 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情况的特点。 (4)党要求在法律上废除任何语言的特权,实现各 (3)立法权和制定自治条例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 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制建设更 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情况的特点。 (4)党要求在法律上废除任何语言的特权,实现各 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经费。 (5)进行民族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一要建立彻底 的民主国家,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各民族人 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权;二要坚持民族 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各民族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和 制定各项旨在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的法律法规。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列宁关于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论 4.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理论与实现道路 “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 策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这在帝 国主义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不同……不仅要帮助以 前受压迫的民族的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而且 要帮助他们发展语言和图书报刊,以便消除资本主义 时代遗留下来的不信任和隔阂的一切痕迹。”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 十月革命后,鉴于苏俄消灭了民族压迫和实现了 各民族在法律上的平等,列宁从新的情况出发,形成 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自决思想,提出了 “为了联 合而分离” 的口号,其民族自决思想的侧重点已从主 张民族分离转向主张民族联合。 列宁指出,十月革命把实行 “联合起来的问题提 上了日程。我们希望的是自由的联合,因此我们必须 承认分离的自由(没有分离的自由就无所谓自由的联 合)”。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承认民族自决权是有条 件的,那就是以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利益为前提,以是否 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为转移,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支持民族分离。 自决权“并不就等于要求分离、分裂、建立小国”。 “但是从我们方面来说,我们决不希望分离。我们希望 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国家,尽可能紧密的联盟……我们这 样希望是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利益,是为了尽可能多 地吸引不同民族的劳动者来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 的利益。列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联邦 制与解决俄国民族问题密切联系起来。1918年1月, 列宁在其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第 一次明确表达了在俄国实行联邦制的思想原则。
现在他较系统地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必然性、 作用及其形式。 列宁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理论的贡献还表 现在他较系统地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必然性、 作用及其形式。 列宁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般的普遍原则和制度,也是建立现 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普遍原则。 列宁认为: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 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 治权……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 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列宁不仅把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 起,而且同实现民族事实上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民主 权利联系在一起。 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民主集中制,但是 “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以及具有独特的经 济和生活条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相反,它 必须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区域自治”。
列宁还认为,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形式是 灵活多样的。 应该 “根据当地居民自己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活 条件、居民的民族成分等等的考虑来确定自治区域 的范围”。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列宁关于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的理论 列宁在民族观上坚持国际主义,他把民族主义作为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反对。 “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这两个同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的口号,代表着民族问题上 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
列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决策前提,即为了巩固民 族平等和团结,坚持同“两种民族主义”作坚持不懈的斗 争,同时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反对民族主义的主 要倾向。 十月革命前,列宁根据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提出工 人运动要无一例外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 “必须告诉人们,民族主义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东西, 民族主义是一种陶醉于华而不实之词的极度的疯狂 ”; 而且“任何自由派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都会在工人中 起严重的腐蚀作用, 都会使自由的事业和无产阶级阶级 斗争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必须“反对疯狂的病态的民族主义”。
十月革命后,列宁敏锐地注意到,大俄罗斯主义和 小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与苏维埃政权的 巩固,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更是实现党的民族纲领的主 要障碍。鉴于此,列宁反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和策略发生 了变化。列宁指出要从俄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应该 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 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二者的区别,不是在量的方面,而是在质的方面:大民 族主义是压迫型的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是被压迫型的 民族主义。前者是奴役和压迫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后 者则是对大民族主义的抗争。
列宁说: “对于第二种民族主义,我们大民族的 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几乎从来都是有过错的,我们施 行了无数暴力,甚至施行了无数暴力和侮辱,自己还 没有察觉。” 虽然小民族主义也有可能成为落后和反 动的东西。但实际情况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已成为妨 碍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主要危险,所以列宁提出要 注意区别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主张把反对大俄罗斯 沙文主义作为斗争的重点。
列宁告诫全党,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一个 长期的历史任务,这不仅在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 它历史的根深蒂固性,其 “腐蚀作用是不能一下子 就消除的” ,而且还在于历史上形成的各少数民族 与大俄罗斯族之间的隔阂,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和 多方面的工作,才能逐步消除。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在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列宁还系统阐 述了关于后进民族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关于民族语 言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关于培养民族干部的理论等。
一点认识 民族问题既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 复杂而敏感的话题。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证明: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敏感性和重要 性,“民族、宗教无小事”,对民族问题处理是否得当,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对于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来 说,能否创造性地把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本国实际相 结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今天,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理论的伟 大旗帜,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 经验,对于继续处理好我国新世纪的民族问题,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和列宁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其主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民 族问题》(1913年,首次使用了 “斯大林”这一笔名,意思为 “钢 铁的人” )。在这本民族问题专 著中,斯大林第一次完整地论述 了“民族”的定义;他同时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作为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更多地面对 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问题 , 1924年斯大林又撰写 了《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论著, 这些论述构成 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的基本框 架。因此,与马恩和列宁相比,斯大林的主要贡献 在于把视线由国家层次的民族问题(national)转移 到了国家内部民族问题(ethnic)的解决上。
述 评 列宁和斯大林在民族理论方面的贡献可以概括 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 述 评 列宁和斯大林在民族理论方面的贡献可以概括 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 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 义的民族定义;其二,缔造了多民族的苏联社会主义 国家,建立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苏联模式,培育 了人类学、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民族问题从 古到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统 一和边疆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成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解决中 国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 党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又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创造性发展,开辟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1、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 “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 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 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 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 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 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 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述 评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的观点, 为中国共产党确立“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 述 评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的观点, 为中国共产党确立“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统一国 家”,意味着否定以民族为政治单位, 这就为反对民族 分离主义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 “多民族国家”,则意味 着承认和保障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 平等, 这就为防止民族同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2、各民族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问题上要掌握的纲领之一是“实 行民族主义……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 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要谨慎对待、慎重稳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 谨慎对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急躁, 急了会出毛病。条 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 一个条件成熟了,其他条件 不成熟也不要进行重大的改革。” ——毛泽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要谨慎对待、慎重稳进 “对于各民族的内部改革, 则按照各民族大多数人民 的觉悟和志愿,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 “在民族地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民族问题,都要 和少数民族干部商量,因为他们比汉族干部更懂得本民 族的心理。他们点头,我们再干。他们不点头,我们就 不要干。” ——周恩来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4、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 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 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 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 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 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4、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 “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 各民族不团结。但是这个时代永远过去了,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 爱合作的大家庭。”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 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 根本性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解放以后在民族问题上 的一个根本性的政策。” ——周恩来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6、各民族要互相帮助 “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 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帮 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就是在 政治上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 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 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没有帮 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了 不得的观点,是错误的。” ——毛泽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6、各民族要互相帮助 “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 济和文化上的进步,使各少数民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中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 ——刘少奇 “最根本的问题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 生活。如果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不发展,那就不是真正 的平等。所以,要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就必须帮助少 数民族发展经济。” ——周恩来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7、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 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 能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 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 ——毛泽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8、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 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 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 ——毛泽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8、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汉族首先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其次 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第三要尊重少数民族 的语言文字。对于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要帮助他们创 制文字。” ——周恩来
9、各民族繁荣是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9、各民族繁荣是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各 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我们认为,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 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 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 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 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 ——周恩来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1、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的 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等一系列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同 时也就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指明 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2、立足真正的民族平等,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 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 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 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 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 ——邓小平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反复强调“真正”二 字,要求全党要真正立足民族平等,真正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这既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与历史上的统治者之 间的本质区别。 故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指出:“历史上的统 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的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 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要实行的。”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把经济搞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 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 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 政治要以经济做基础,基础不牢固还行吗?” ——邓小平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4、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上取信于少数民族 “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 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 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 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个方面取得成效,这 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我们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 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 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 ——邓小平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5、中国已形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针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长期流行的“民族问 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邓小平说:“我国各兄 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 早已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 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 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 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6、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 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 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 “我们要 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 团结,加强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 “大陆同胞,台湾、 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 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期邓小平的民族团 结思想包括3个层次:一是加强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 二是不论政治观点,争取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胞 和海外华侨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三是加强 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这就拓宽了民族团结的内 涵,扩大了民族团结的基础,为中国争取一个有利的 国内外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这是邓小平民族观的新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 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7、坚定不移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邓小平说: “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少数民族 地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 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 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的政 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观察少数民族地区 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观 8、各民族共同繁荣,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1988年11月2日,邓小平为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 成立30周年题词:“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繁荣。”这一题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却提出 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战略思想,是全国人民共同 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在民族问题上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1、 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 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 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 继续存在。 3、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 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 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 解决。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4、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 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 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5、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 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民族理论 7、 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 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 实党的宗教政策。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1、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 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 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 的消亡还要久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3、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 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 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包括民族之 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 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 和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 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 解决。 6、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 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 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 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 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7、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 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 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 8、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 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9、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 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 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 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 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 族地区加快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 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 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 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口 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四、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 马克思主义讨论民族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讨论。如马恩列斯 关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学说、关于世界划分为压迫 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理论、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学说,都 是在国家层次上来讨论的。 第二个层次是在国家内部的层面上进行讨论。在列 宁、斯大林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各社会主义国家把民族 问题放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位置,制定实施了各种 类型的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三种模式: 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和中国模式。
所谓民族政策的苏联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四、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 (一)苏联模式 所谓民族政策的苏联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来认识:国家结构形式上的联邦制、实际工作中的左 倾主义民族融合论和泛滥不止的大民族主义。
列宁、斯大林策略性地承认联邦制的可取性, “在真正的民主制度下,特别是在苏维埃国家结构 的组织下,联邦制往往是一种向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过渡的步骤。”
苏联之所以采取联邦制是因民族问题而起的, 但又不伦不类,长期流于形式,不但未能解决民族 问题,反而为民族问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斯大林和他的后继者们,逐渐走向了一种左倾 的民族融合论。指出:苏联 “实现了无产阶级的社 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 义”。民族问题已被忽略不计了。提出了“新的历史 性人民共同体” 的理论,成为完全脱离苏联社会实 际的呓语,在民族问题上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放弃了对大俄罗斯 主义的批判,转而强调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强制把 一些小民族迁徙到远离故乡的地方,造成了恶劣影 响。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再提及反对大俄 罗斯主义,而主要强调反对各种地方民族主义的局 限性和残余。
苏联模式的特点是民族理论与现实操作严重 脱节,以及长期的左倾路线和大民族主义。毫无 疑问,民族问题的解决对这一类型的国家来说只 能是一个泡影。
四、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 (二)南斯拉夫模式 南斯拉夫模式追求极端的形式上的平等,通过压抑 大民族的利益来作为平衡国家民族政治的手段。
南共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之一就是采取不断 向共和国放权的妥协、让步的办法,以求缓和民 族矛盾和国家统一。 前南斯拉夫追求极端的形式平等的另外一个 表现是关于其联邦政府机构的构成问题。
这种极端的形式上的平等对塞尔维亚这样的大 民族来说其实是不平等的,结果塞尔维亚人被压抑 的民族主义日益强烈,而其他民族被鼓励的民族主 义也越演越烈。
所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模式,就是 四、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 (三)中国模式 所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模式,就是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社会目标的一整套理论和政策的体 系。
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对比: (1)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国共产党采用了单 一制: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采用民族区域自 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2)中国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在民族问题上长期 执行左倾主义路线。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具有国家根 本法的地位。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把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表述为中国三大根本民主制度之一。 在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倒台之后,中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平稳发展,在民族问题上没有 出现大的波动,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结束语 “民族、宗教无小事”,问题处理是否得 当,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 义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 高度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旗帜,继续 处理好我国的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处理民族 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保证。 另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促进 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现阶段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唯一科学的民族观。它的 科学性就在于它不仅是来自实践的,而且又是回到 实践被实践证明了的。它并没有穷尽民族和民族问 题方面的真理,只是开辟了不断认识民族和民族问 题方面真理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今后还会证明, 只要我们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去认识和处理 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必将愈 来愈融洽,各民族的团结必将愈来愈巩固,我们社会 主义民族大家庭就能够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作 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