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高志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你认识这些细胞吗 ? 人体的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你认识这些细胞吗 ? 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Advertisements

1 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 江苏省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2013 年 11 月 10 日 (健康教育)
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 STD 的定义 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是 指主要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 ( 包括阴交、 肛交、口交、接吻、触摸等)而传染的一组 疾病,简称性病,过去民间称 “ 花柳病 ” 。性病 不仅仅发生在性器官上,也可侵犯附属淋巴.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关于艾滋病 —— 从生物学角度看 AIDS. 你所知道的 你已经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 HIV 病毒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 HIV 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由于没有疫苗,差不多所有的 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公共课教学部教师 全红霞 性与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 最强烈的光辉, 穿越灵与肉 \ 穿越 神圣与世俗, 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______ 佚名.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制作:杨勇勤 问题探讨 : 1 、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 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做出反应 吗? 2 、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3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 稳态吗?
5 、认识传染病 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曹爱萍. 从小到大你患过这些病吗?疾病名称是否患过此病是否接种过疫苗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科普宣传 免疫与健康 科技让我们拥有健康、安全的生活 中国免疫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艾滋病专题 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语 “AIDS” 中文名称, AIDS 是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后引起的一种致 死性传染病。 HIV 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 机体 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 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 "HIV" 病毒引起。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 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T4 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 T4 淋巴 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 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 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 本身并不会引发.
第三节 身体的防卫 3 、烧伤病人治疗时,一般应尽量用自己的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1 、当流感流行时,为什么有的同学容易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 2 、你知道艾滋病吗?患者可能因小小的感冒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1 )免疫缺陷病 2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3 )自身免疫病等.
临淄区实验中学 张杰芳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疾病名称哪些是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水痘 手足口病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红眼病) 贫血 龋齿 (蛀牙) 蛔虫病 流行性腮腺炎.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virus 第 24 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传染源 人 === 感染者(病人)、隐性和慢性感染者 动物 = 发病动物、带病毒动物 Man > 99% Animals
艾滋病知识与预防 授课人:黄友连 封开县长岗镇初级中学. 一、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英语缩写 AIDS 。 1981 年在美国首次注射 和被确认。曾译为 “ 爱滋病 ” 、 “ 爱死病 ” 。 分为两型: HIV-1 型和 HIV-2 型,是人体 注射感染了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预防乙脑、疥疮、肺结核、甲肝 “ 孙老师讲健康 ” 系列讲座第 6 讲. 传染病名称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 图片 全球流行情况 全球病例数每年高达 例,死亡数 例。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 要流行地区。 全球病例数每年高达 例,死亡数 例。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
颈椎病.  概述  西医认识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  针灸治疗  预防调护 主要内容.
古田一中 生物教研组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发 热 (Fever).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疾病名称是否患过此病是否接种过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麻疹 麻疹 水痘 水痘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
H1N1( 新流感 ) 特別報 導. 原稱豬流感 正名為 H1N1 新型流感 從墨西哥開始的這波疫情,是由豬、 人、禽流感基因重組出來的新病毒, 不該稱為豬流感,應正名為「 H1N1 新型流感」。豬流感易讓外界誤會, 以為此病毒只在豬隻間流行,不會人 傳人。事實上, H1N1 新型流感與豬 肉沒有關係,而是在人類身.
1 第七节 肺结核 (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2 课堂目标 掌握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化疗原则,结核菌素 试验意义,常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熟悉 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了解 肺结核的其它护理诊断、保健指导和预后 。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尚建伟.
大勇國小六年三班 指導老師:林靜宜 ♂第四組成員♂ 賴懿綾★賴欣慧 魯宛憶★陳昱如 周家圓★李奕璇 ★許賀晴★
第五节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田丹.
传染病流行病学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吴蓓雯.
六己第一組 指導老師:鄭素美 老師 組員:呂頤姍,白宇軒,葉米柑 吳國逸,吳育銘,陳佳豐
青春花季, 拒绝香烟! ——禁烟主题班会 2014年3月.
第三讲 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与前景.
学校人感染H7N9禽流感 防 控 知 识 培 训 长沙县健康教育所 李涛.
人類疾病與危機.
李韶山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書名:認識毒物的七堂課 作者:田中真知 譯者:陳柏傑 出版社:晨星出版 讀書心得報告 五年一班楊穎丞.
我们的财富 … 健康 事业 家庭 金钱 友谊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叫健康呢?.
傳染病之全球防疫 疾病管制局 防疫醫師 黃頌恩.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防禦系統 防禦系統: 由一系列特化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所組成,用以保護人體,免受病原體及有毒物質的入侵
脊柱结核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郑之和.
主題:醫生 組員: 4a1i0011謝旻真 4a1i0901柯詠心 老師 : 趙品淳老師.
阿米巴病.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第二节 学校的价值 一、学校的个体价值 二、学校的社会价值 三、学校的人类价值.
欢迎同学们走进生物课堂 绪 论.
第十一章 海洋天然药物 主讲:吴方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石花镇中心学校 郑 鹏.
1201.
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领导未来”培训项目 科技革命与知识型领导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西安曲江国际影城 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西安曲江国际影城临潼店宣.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2017/3/19.
端午节假期安全教育 ——国防科技学院.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性吸引 青春期性吸引的表现是多样的,被吸引的异性可以是异性同伴,也可能是异性教师或异性长辈,甚至是屏幕偶像。
安 全 献 血 考 前 辅 导.
携手同行 共抗艾滋 --北碚区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 北碚区柳荫中学 2017/9/9.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
说课课件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外 伤 之 后.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复习课(一).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 校務會議學務處業務報告
第二十七章 结核病 Tuberculosis.
認識AIDS 屏安醫院 洪志宏醫師.
科技、不確定性與生死—從SARS看現代社會的生老病死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周平教授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高志良

中山大学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History review 14世纪发生在欧洲的鼠疫,死亡2000万人,占欧洲人口总数的1/4; 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天花,造成1.5亿人死亡;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亚欧美三大洲流行的鼠疫,导致1000万以上的人死亡; 1918年全世界大流行的流感,使4000万人死于非命。

History review 1674年荷兰人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微生物。 1796年,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Jenner 为一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从此发明了牛痘疫苗,使人类免于天花的侵害。今天,天花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免疫接种消灭的传染病。

1905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Robert Koch 1882年,德国细菌 学家Koch 发现了 结核杆菌,阐明 了肺结核的病因。

1945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Alexander Fleming 1928年, 苏格兰医生 Fleming 发现了青霉素, 从此开创了 抗生素时代

Actuality 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WHO1980年5月28日正式宣布全球消灭天花,这是人类通过预防接种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 1988年WHO提出2000年12月31日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现已推迟至2005年)

Actuality 人的死因顺位发生了由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等为主的重大变化

传染病的威胁并未消除,某些老传染病已卷土重来,新发现传染病不断出现。 WHO报道:  ★ 每年世界死亡人数5200万,其中1700万 死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32.7%; ★ 在发展中国家,半数死因是由传染病导 致的; ★ 全球每小时约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大 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Re-emergence of old infectious disease ◆结核病(Tuberculosis)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其他 霍乱、炭疽

Re-emergence of old infectious disease 全球每年200万人死于TB全球每年700~800万人感染TB 每年3月24日为 World TB Da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根据 WHO 发布的报告,近30年在全球范围内新发现30余种传染病,称为“新发现的传染病”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至2003年底—— ★ 全世界现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4000万。 ★ HIV的新感染率是16000人/每天,600万人/每 年,11例/分钟。 ★ 2003年新增感染者500万,约300万死亡。 ★ HIV感染者中,约95%是在发展中国家。 ★ 全世界HIV流行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次撒哈拉 沙漠的 16个国家,其感染率达10%。 ★ 这些感染绝大多数发生在25岁以下者。 ★ 每年12月1日为 World AIDS Da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中国第一例AIDS患者是在1985年发现的,是一例来华旅游的美国人。    2003年底全国报告现有HIV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AIDS患者约8万例。    中国HIV感染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实际感染者估计超过100万。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从2002年11月16日发现首例病人到2003年7月,短短数月,SARS蔓延至全球六大洲32个国家或地区,累积病例数达8437人,死亡916人。疫情以中国大陆、香港为重,统计表明,中国大陆病例数5327人,死亡349人。    SARS是21世纪第一个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新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禽流感 由H5N1病毒引起 2003年12月, 韩国出现高致病性 禽流感流行。 2004年1 月越南、泰国 也出现直接感染 人的情况。

传染病学 感染与免疫 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概念与分类 一、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和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一组感染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一) 按病原体的类别分类:按病原体的类别可以相应分为同名的传染病,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等。 二、传染病的分类 (一) 按病原体的类别分类:按病原体的类别可以相应分为同名的传染病,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等。

(二)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 1. 按传播途径及特征,可分为接触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围生期传播、医源性传播等七类。 2. 按其病原体在自然界主要的储存宿主或寄居体进行分类。这将有助于通过阻断对病原体的暴露来预防疾病的流行。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受污染的土壤、水和食品。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即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传染必备条件

感染(传染) 共生状态 (commensals)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二重感染 (superinfection)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频度/比例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被清除,定植(colonize)或致病。 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

根据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引起临床症状和疾病,可将感染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根据感染范围,又可将其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细菌的全身感染又包括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菌血症:病原菌或病毒由局部侵入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 内毒素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㈠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㈡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 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㈢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但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且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㈣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

㈤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被局限化但又未能将其清除。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临床表现 如:单纯疱疹、疟疾、结核 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㈠ 侵袭力(直接入侵、粘附、抗阻力、结合) ㈡ 毒力 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㈢ 数量 (伤寒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㈠ 侵袭力(直接入侵、粘附、抗阻力、结合) ㈡ 毒力 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㈢ 数量 (伤寒.菌痢) ㈣ 变异性

传染病的病原体,根据其组成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朊粒等。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均归于广义的细菌范畴。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原虫、蠕虫等。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㈠ 非特异性免疫 ⒈ 天然屏障 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胎盘) ⒉ 细胞吞噬作用 ⒊ 体液因子 补体、溶菌酶、各种 细胞因子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⒈ 细胞免疫 抗原致敏T细胞,再次相遇同一抗原时, 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结核,伤寒) ⒉ 体液免疫 致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口,皮肤,血液,呼吸) 2.机体内定位(亲和力) 3.排出途径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口,皮肤,血液,呼吸) 2.机体内定位(亲和力) 3.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㈠ 直接侵犯 病原体籍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细胞病变(HIV,阿米巴,脊髓灰质炎) ㈡ 毒素作用 病原体可通过分泌外毒素或释出内毒素而致病(霍乱,白喉,菌痢)

㈢ 免疫机制 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 直接破坏T细胞(如艾滋病),通过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出血热,结核,血吸虫)

二、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㈠ 发热 常见,但非传染病所特有 适度发热是机体的自卫表现 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免疫复合物、异性蛋白、大分子化合物、药物等)进人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1L-1)、TNF、IL-6、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PGE2)

(二)急性期改变 acute phase changes 2.糖代谢:葡萄糖↑ 3.水电解质代谢:氯和钠↓抗利尿素↑ 4.内分泌改变ACTH→糖皮质激素和酮固醇↑、醛固酮↑、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甲状腺素↑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㈡ 传播途径 呼吸传播 饮食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垂直传播 ㈡ 传播途径 呼吸传播 饮食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垂直传播

㈢ 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㈢ 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 季节,气温, 雨量,洪水, 河湖,生活环境,等。 ㈡ 社会因素 安定,生活水平,文化水平, 卫生知识,计划免疫,等。

疾病的描述 一、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 率和比: 1. 率:率是说明某事物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 比:常用的比为构成比,它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二) 常用的测量指标: 1.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用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2. 罹患率: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3. 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观察人口中某病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4. 感染率:是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 5. 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6. 死亡率:或称粗死亡率,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7. 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分别称疾病死亡专率、年龄别死亡专率等 8. 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 累积死亡率:是将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示,用以说明在某一年龄组以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

疾病流行的强度 (一)散发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二)流行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某时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同一病种散发发病率水平。 (三)暴发 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

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人群分布: 1)年龄。2)性别。3)职业。4)种族和民族。5)社会阶层。6)行为。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2)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3)疾病的城乡分布。 4)常用的描述疾病地区分布方法。

(三)疾病的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 2)季节性。 3)周期性。 4)长期变动。

三、传染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㈠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为病因或初级预防,在传染病没有发生和流行前,主要是针对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如受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是许多传染病的危险因素,性混乱、吸毒是艾滋病的高危因素。

㈡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传染病发生后防止其传播、蔓延,传染病还要强调早报告、早隔离。

㈢ 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工作;对于已转为慢性传染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要登记、建档,对其进行管理,定期随访、检查、治疗,防止其作为传染源再传播。

传染病流行状况及其防控工作 面临的挑战 (一)传染病流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三)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目前我们 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㈠ 有病原体(pathogen)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某种病原体引起的。

㈡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病:登革热 感染性疾病:伤口感染 非感染性疾病:枯草热 (hay fever)

㈢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s)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特征 首发病例,传播途径,发病率,持续时间,人群免疫力 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 流行(EPIDEMIC) 大流行(PANDEMIC) 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

㈣ 有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免疫力的强弱与持续时间长短可因病原体、人体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二、临床特点 ㈠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⒈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⒉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⒊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anifestation) 患者具明显的症状与体征 ⒋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临床表现缓解、消失。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亦逐渐恢复正常

4.Characteristic of infectious disease

5.Characteristic of infectious disease 再感染 reinfection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superinfection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复发 relapse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再燃 recrudescence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逐渐加重者。见于伤寒。

⒍ 后遗症(sequela)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

㈡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⒈ 发热 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引起 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①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② 极期(fastigium) ③ 体温下降期 (defervescence)

常见热型: ①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高热、24h体温相差<1℃ ②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24h体温相差>1℃,但最低点未 达正常 ③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24h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下

④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骤起高热, 持续数日,消退后高热重复出现 ⑤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er) 发热数日, 退热1d, 再发热数日

sustained fever

remittent fever

intermittent fever

relapsing fever

undulant fever

⒉ 出疹(rash, eruption) 类型: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 出疹时间水猩天麻斑伤 1 2 3 4 5 6 部位 ⒊ 毒血症状 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macula

papule

herpes

pustule

㈢ 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型、典型、重型、暴发型等 ㈢ 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型、典型、重型、暴发型等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起病方式,症状,体征。 二、流行病学资料 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地区,周围人群发病情况等。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㈠ 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大、小便常规和生化检查 ㈡ 病原学检查 ⒈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 ⒉ 病原体分离培养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㈠ 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大、小便常规和生化检查 ㈡ 病原学检查 ⒈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 ⒉ 病原体分离培养

⒊ 免疫学检查 1) 特异性抗体检测 2) 特异性抗原检测

⒋ 分子生物学检测 1) 分子杂交(DNA, Southern blot; RNA, Northern blot) 2)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3)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in-situ PCR)

㈢ 其他检查 ⒈ 内镜检查 ⑴ 纤维结肠镜检查 ⑵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⒉ 影像学检查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⒊ 活体组织检查 (biopsy examination)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 治疗原则 “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注意“三结合”: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二、治疗方法 ㈠ 一般及支持疗法 包括隔离、护理、饮食和心理治疗 ㈡ 病原或特效疗法 针对病原体的疗法,具有抑制或清除病原体的作用,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㈢ 对症疗法 减轻痛苦,调整各系统功能,促进康复。 ㈣ 康复疗法 采取针灸, 理疗等疗法促进康复。 ㈤ 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 ㈢ 对症疗法 减轻痛苦,调整各系统功能,促进康复。 ㈣ 康复疗法 采取针灸, 理疗等疗法促进康复。 ㈤ 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简称“五早”)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步骤和措施。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 消毒 1. 预防性消毒:①空气消毒。②餐饮具和茶具消毒。③床上用品、理发、美容工具、毛巾和公共浴池用具的消毒。④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

2. 疫源地消毒:①随时消毒,在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以迅速杀灭致病微生物。②终末消毒,是指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住院、死亡、迁移)或病人治愈后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③消毒的方法,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

二、杀虫和灭鼠

三、 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教育、相关饮食、运动知识 的宣传与卫生法规 2. 个体防护 3. 计划免疫 4.应急预防接种

四、 医院感染的管理 (一) 医院感染的类型: 1)交叉感染。 2)自身感染。 3)医源性感染。 4)带入传染。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 医院感染的类型: 1)交叉感染。 2)自身感染。 3)医源性感染。 4)带入传染。

五、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 的职责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三)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四)出现错误医院感染病例及药敏 (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 (六)自我防护知识

六、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七、医疗废物的管理 八、对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的管理

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