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李白作品赏析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生平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一、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4岁以前) 2.远游求仕时期(24至42岁) 3.长安时期(42至45岁):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 5.安史之乱时期(55至62岁)
1.蜀中读书与漫游时期 (24岁以前) :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 (24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 (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 (45至55岁) :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高适。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55至62岁) (55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 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 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二、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 李白对玄宗晚年的黑暗现实发出了尖锐的批判; 对安史之乱的时局充满了忧患;对人民的热爱使他对民生疾苦的冲了关怀。 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 《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四、热情讴歌大自然 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豪放飘逸” 的诗歌风格 二、抒写自我的内心感受 三、丰富而奇诡的想象 四、长于乐府,五、七言古诗,绝句
一、“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白诗歌虽有多维度的呈现,但总的风格以豪放飘逸、真率自然为主。 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抒写自我的内心感受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丰富而奇诡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 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如《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长于乐府,五、七言古诗,绝句 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第四节李白作品赏析 (一)《蜀道难》赏析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三)《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一)《蜀道难》赏析 1.《蜀道难》的创作时间 2.《蜀道难》的结构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蜀道难》的创作时间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 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
2.《蜀道难》的结构 全诗大致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 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该诗笔法纵横恣肆,淋漓酣畅,色彩与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时空跳跃极大 该诗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时空跳跃极大。
第一层, 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
第二层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 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间古木、悲鸟啼鸣的境地,借“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月夜”凄凉景象,来描写蜀道的寂寞荒凉,来渲染旅途的悲愁;至此诗人的笔锋又一转,集中笔力突出描写蜀道的奇险: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岩转石,奇景叠出,生动形象,铺排夸饰,气势奔放。
第三层 第三层 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 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隐晦的寓托。 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奇妙的想象 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
(4)反复的咏叹与灵活的句式 此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使诗歌除了写景抒情外,又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贯穿始终,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复调音乐。 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1.背景。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留别友人,所以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2.结构层次 此诗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前,交代梦游对象是天姥山,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 第二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过程,叙写了游踪所至及所见自然景象和仙境。 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3.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梦前 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
梦境描写 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
梦境之一 梦境的前半部分,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 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
梦境描写之二 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
醒后言志抒情 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以梦游留别为主兼及游仙。 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 (2)以梦游留别为主兼及游仙。 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 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 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
(3)想象为主,变化多端 表现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 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 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 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1.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2.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3.衣冠:指王公贵族。 4.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5.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传说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评价: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四)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