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 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附媒介发展史)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 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附媒介发展史) 1. 人类大约在4万至5万年前发明了口头语言,人类 进入口头传播时期。口语传播的特征在于共时性,是一 种典型的“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传播 。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2.大约5000年前,文字产生了 。文字的发明使传 播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口语传播的超 越。 以文字为核心的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 和扩展,大大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大规模的社会管理 和控制成为可能。 文字总是和记录文字的工具和材料紧密相连的。石 头、木块、竹简 、埃及莎纸、汉代蔡伦造纸术、威尼 斯手抄小报。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3.印刷媒介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 。 宋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 术、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1456年,他使用手摇印刷机 一下子印刷了200本《圣经》,标志着现代机械印刷的开 始。印刷术的发明,使传媒开始由“贵族”而面向大众, 人类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书籍和报刊 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4.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 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最早的大众报刊是在美国首先出现的“便士报”—— 《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5.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 电子媒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人类进入了 一个声色犬马的传播时代。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 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6.媒介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而且,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媒介发展史 时间 发展情况 1844年 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1848年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媒介发展史 时间 发展情况 1844年 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1848年 纽约的六家报纸联合创办了“港口新闻联合社” 1850年 英国路透社创办开业 1920年 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在美国建立 1936年 BBC建立第一座电视台 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问世 1957年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 帝 。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 帝 。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被英国《经济学家》杂 志称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哲学家”,他著成《信息时代三 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华尔街日报》对他的评价是:“亚 当·斯密解释了资本主义怎样运行;卡尔·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 为何不能运行。现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与经济脉络由曼纽尔·卡 斯特握于掌中。”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 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技术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媒介的发展同样不能置身于 技术化的浪潮之外。有了印刷术,才有报纸;有了无线 电,才有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互联网。 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媒介形态的扩展。以音 乐为例,电视的出现有了MTV。多轨录音技术的出现,使得 乐队的录音大大简化,降低了制作成本的音乐可以流传更 广。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电子琴、电子合成技术、激光唱机、数字音乐为我们 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随身听、MP3更使音乐的欣赏变 成一种随身行为。 再以电影为例。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如既往地与电影频 频“亲和”,总是以种种不断出新的科技手段营造奇观来为 人类造梦。《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黑客帝 国》、《金刚》、《指环王》、《哈利波特》等为我们构 造了一个个视觉奇观。
案例:指环王
案例:指环王
案例:指环王
案例:指环王 为了让人们相信,这里是哈比特人居住了数百年地方,彼得导演不惜耗费一年的时间在那里种植了花草蔬菜,我们在影片中看的花草,蔬菜等植物都是真实的,而不是道具。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 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 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京剧、川剧、黄梅戏等传统的剧种在声色犬马的大众 文化面前日益衰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们不适合 现代传播技术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画片、美女加帅哥的韩剧,尽管 它们在精英看来可能是文化垃圾,但是它们带给人的视觉刺 激恰恰发挥了技术的魔力。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网络小说、网络歌曲无不是技术的产物。很多小说是 先在网上流行然后再出版,即使在网上流行也是过程性 的,即作者不是将小说写完以后采发布在网上,而是一边 写一边发布,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参与讨论。 这样改变的不只是写作模式,阅读模式也同时被改变。很 多小说即使是名著,在没有搬上屏幕之前问津者寥寥,而 一旦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情况就大不相同。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4.文化的视觉转向 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 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 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 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视觉文化与生俱来的“看”的能力实现了对这类文化产 品接收的平等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克服了文字文化要 靠后天学习的缺点。
一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5.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网络不再仅仅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文化形态,而成 为人类生存的新的空间,即虚拟社会的出现。在这个社会 中,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演化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有 形到无形,由实物形态到虚拟形态转变。以物质、资本等 有形稀缺资源获取财富的方式,被以信息知识为主的无形 再生资源获取财富的方式所取代。
2.1 几种媒介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2.1 几种媒介理论 二 媒介即讯息 1.媒介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 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二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媒介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 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 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 织,即传媒机构。
2.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媒介系统的发展 二 媒介即讯息 2.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媒介系统的发展 媒介系统 发展的形态 发展依赖的对象 示现的媒介系统 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本身执行功能 再现的媒介系统 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 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 机器终端使用
二 媒介即讯息 3. 加拿大的哈罗德·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偏向时间的媒介”易于长久保存却难于运输,比如刻在 石头、粘土、龟甲、金属上的文字,金字塔、石雕等等, 对于时间有着耐久性,可以长久保存但却难以运输,有利 于时间上的控制,因而在文化上是“偏倚时间”的。这样的 社会,重习俗、重社区、历史事物、神圣事物、道德、社 会稳定且秩序井然,等级分明、压抑个人主义以防变革。
二 媒介即讯息 但是,它却可以使人们充分表达人类的各种丰富的感 情。偏向时间的媒介盛行于传统社会,有助于形成权威, 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 “偏向空间的媒介”却恰好相反。易于远距离传送但长 久保存性差,在古代有烽火、狼烟、呼声、笛、鼓、手 语、旗子,在现代有印刷、电话、广播、电视等媒介。 “偏向空间”的媒介在本质上倾向于现在和未来。有利 于扩张帝国,提高政治权威,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不强的 社会体制。
二 媒介即讯息 拥有广大版图的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实现中央集权式的 政治统一,原因就在于空间媒介的扩张。偏向空间的媒介 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贸易,创造世俗制度, 发展科学和技术性知识。这样的社会遍布信息交换系统和 大众传播系统,效率高,但无法传播传统浓郁、丰富、伸 缩自如的文化。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属于偏向空间的大 众媒介。卫星、电脑和其他精密通讯设备,是全球性及时 传播成为可能,现代科技为现代传播涂上了更为明显的“偏 向空间”色彩。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 媒介即讯息 1.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论——“媒介即讯息”,这 二 媒介即讯息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论——“媒介即讯息”,这 一理论的著称是它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 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播的讯息。 通常情况,人们认为由于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有关信息对人类社 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媒介传播信息至关重要。 而麦克卢汉却认为,媒介本身就在“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和行 为的尺度和形态”,至于媒介传递的信息并不重要。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第一,地球已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对这一观点,作者是这么认为的: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最有力的驱动力,跨国公司则是催化剂,跨国贸易的往来是促成“地球村”实现的纽带。 第二,媒介即信息。一般人认为媒介是静态的、消极的、空洞的,只不过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罢了。但麦克卢汉则反驳道: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不仅不是消极、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能动的成分,它们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简明度及组成方式。 第三,媒介即人的延伸。 第四,热媒介和冷媒介。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电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广播:耳朵的延伸 轮子:脚的延伸;计算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或者是人体及其功能的延伸。人类发展的历史图式:部落化(口头媒介)——非部落化(印刷媒介)——重新部落化(电子媒介)。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既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用的媒介及其性质,而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每一个新媒介,都创造一种全新的环境,进而深刻影响人的感知系统。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 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 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 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 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 “冷”的 “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二 媒介即讯息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 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 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 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 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 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 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 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 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 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 异常行为被强化 戈夫曼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情境就是信息系统”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 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 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 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 情境的合并”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 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 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 艺术品的展示价值 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 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 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 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 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二 媒介即讯息 1.媒介技术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科学主义的乐观派和人本主义的悲观派。 二 媒介即讯息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媒介技术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科学主义的乐观派和人本主义的悲观派。 对于麦克卢汉等人强调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有学者指 出这些理论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 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 定论的极端。 与麦克卢汉理论相类似,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在过于 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 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
二 媒介即讯息 2.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 马尔库赛认为,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也是意识形态, “在工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不仅成了创造用来安抚和满 足目前存在的潜力的主要生产力,而且成了脱离群众而使 行政机关的暴行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也认为, “技术统治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发达工业社会 的具体体现。
二 媒介即讯息 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在于它 并不诉诸暴力,“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缓缓、合理而又民 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 志。科学技术力量作为理性的产物,披上“合理”的外衣, 掩饰着劳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各种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因素, 使现代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含糊起来,人们整体的生活 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被工具性劳动取代了。
二 媒介即讯息 3.“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媒介依存症包括过渡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 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根据、满足于与媒介 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 社会性格等等。 “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媒介依存症的表 现。“电视人”是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概念。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沙发土豆 电视人 容器人
二 媒介即讯息 4.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格雷厄姆·默多克主张抛弃一切技术决定论和媒体中心主义。 在他看来传播史不是一部关于机器的历史,而是一部 关于新生的媒体促成权力体系重构和社会关系重组的历 史。要理解这个历史过程,我们就必须避免工具主义倾 向。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 传媒化生存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3.1 传媒化生存 三 数字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 三 数字化生存 3.1 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 “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 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 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
三 数字化生存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 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 现实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主体对客观 现实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 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过符号化的媒介现 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 相对于受众主体的客观现实。
拟态环境
三 数字化生存 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主要有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 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 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 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 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世纪婚礼
肯尼迪葬礼
MJ逝世--重大事件,亦是重大媒介事件
三 数字化生存 “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 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 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 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 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媒介人物形象 1960年9月26日,美国副总统里查德-尼克松和 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在总统候选人全国电视辩论中交锋。
三 数字化生存 2.媒介环境的影像特征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用意象形态来描绘媒介环境的虚 拟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 “洞穴理论”,用来说明媒介环境的影像特征十分贴切。 大政论家李普曼著对媒介环境的影像性有形象的阐释。 他的舆论学的开山之作《舆论》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身外 世界与脑海图景”。
洞穴理论:投影与现实 世界的差异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 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 ‘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 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 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 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 Pseudo-environment
三 数字化生存 李普曼还提出与此相关的“刻板成见”的概念, 大众传 媒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 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拟 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鲍德里亚进一步提出了“仿真”、“超真实”、“内爆”的 概念。“仿真”是“通过各种模型生产出一种复制品:一种以 假乱真的东西。
三 数字化生存 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一种比现实 还现实、比美好还美好、比真实还真实的仿真模拟。 超真实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鲍德里亚所说的“内爆”并不完全同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内 爆”,他将内爆描绘成“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 增加的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 在大众之中。”
三 数字化生存 3.传媒化生存的负面性 对于媒介环境的影像性,鲍德里亚似乎有些悲观。影 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 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 在传媒铺天盖地的笼罩下,无处可逃的我们便习惯于传 媒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 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中,自觉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 与行为的自由,漠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满足于传媒牵 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科斯定律 三 数字化生存 1.摩尔定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 三 数字化生存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 体也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 数字化生存。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 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广义角度涉及所有的电子 元件,象电阻,电容, 电路版/PCB版等许多相关产品
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 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 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三 数字化生存 3. 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企业组织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在决定他们做生意的方式和生产什么的时候必须计算交易费用。如果做一笔交易的费用大于交易所带来的利益,那笔交易就不会发生或实现。企业的最优规模由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的那一点决定。事实上,决定建立企业是否有利可图的正是这些费用和那些企业运行必将带来的费用的对比。
3.3 数字技术的发展 三 数字化生存 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真正开始于20世纪60代初。但是奠定 三 数字化生存 3.3 数字技术的发展 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真正开始于20世纪60代初。但是奠定 这一理论基础的却是1948年美国著名信息论专家香农的一篇 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他第一次提出数字化信息的基本单 位:比特(尼葛洛庞帝把比特比喻作信息领域的DNA)并由 此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近代信息论基本思想。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又得到 长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因特网被称为 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与传统 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三 数字化生存 如今,数字技术可以分为数字信息处理与生成技术、数 字传播技术、数字无线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终端 三 数字化生存 如今,数字技术可以分为数字信息处理与生成技术、数 字传播技术、数字无线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终端 技术、数字媒体的信息安全与检索技术。数字信息处理与生 成技术包括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 图形与动画技术;数字传播技术包括数字通信网技术、计算 机网络技术、下一代网络NGN技术、流媒体技术;数字无线 技术包括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 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包括磁存储技术、半导体存储技术、 光存储技术、存储网络技术;数字终端技术包括个人计算机 技术、数字电视终端技术、手持移动数字终端技术;数字媒 体的信息安全与检索技术包括数字媒体信息安全技术、数字 媒体数据库技术、数字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3.4 web 3.0 与 3G 三 数字化生存 1.从web1.0到web3.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 三 数字化生存 3.4 web 3.0 与 3G 1.从web1.0到web3.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 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 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 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 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 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 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三 数字化生存 概括起来,Web3.0的基本特征有: 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 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 行整合使用; 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 使用; 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 才具有的功能; 生活娱乐一体化,社区虚拟活动现实化,爱好群体集 中化,线上线下互动化,网络用户模式个性化。
三 数字化生存 2. 从1G到3G 除了互联网,数字技术也载推动移动通讯的发展。 就技术角度而言从1G到3G,甚至今后的4G。使移动数据 传播的带宽从“窄”走向“宽”、甚至“更宽”,而且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传播的文本越来越大、符号形式的传播越来 越综合,并趋向于大文本量的多媒体、流媒体组合,特 别是大文本量的视频内容失真、断帧、停格、跳帧现象 大大改善,传播的质量包括清晰度、流畅性、即时性越 来越高。
三 数字化生存 就3G时代而言,可使语音和数据走向融合,包括VoIP 等音乐下载、“无线”照片拍照与传输等,终端的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使移动和固网走向融合,而且随着移动通信的 价格下降,语音、数据和音视频信息交互移动的应用前景 则更加广阔。用3G技术武装起来的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多媒 体信息自由选择和接收等等,各自的优势资源会进一步融 合,具有良好视频效果的移动终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在 “技术连接和整合”的时代,用电脑可以看电视节目,用手 机可以接收实况转播,而用电视可看通过网络下载的电 影、动画、戏剧及其他影像作品和资料等,数字视频转移 和融合的浪潮已汹涌而来,3G时代的视觉感知化必将成为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