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控制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社会控制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中国转型期社会的重要功能,重点掌握社会控制若干手段的内容及其作用,认识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内涵,掌握不同学科有关越轨与犯罪问题的理论,学会运用有关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中国当前各种越轨行为。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论文集《社会控制》中首次使用。。 按照罗斯的观点,社会控制是针对人的天性的衰弱而言的,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针对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 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
综合学者的看法,社会控制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社会主体为维护社会秩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是社会主体对偏离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所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和限制过程; 三是社会互动中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社会控制的目的不能只理解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促进新的社会秩序建立。 2. 社会控制的作用不能只理解为对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惩罚与制裁,也包括对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等积极的引导。 3. 社会控制的对象不能只理解为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与控制。 4. 社会控制的范围不能只理解为宏观上的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微观上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5. 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控制主体 社会控制主体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社会控制活动和管理的人或组织,包括国家、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个人。 第一,社会场的控制 第二,社会组织的控制 第三,全社会的控制
(二)社会控制客体 社会控制客体指社会控制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控制活动所指向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 个人行为在社会控制体系中是最基本的控制对象 组织行为具有个体行为所不具有的特点,一旦产生越轨,其社会危害性更大。
(三)社会控制手段 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主要是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 社会规范的类型:习俗、道德、宗教、纪律、法律、政权
三、社会控制的特征 (一)社会控制的普遍性 社会控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二)社会控制的统一性 社会控制要求社会成员一致服从公认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对社会成员提出统一的要求. 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 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 社会控制标准的统一 (三)社会控制的强制性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控制工具来达到其控制目的。
四、社会控制的作用 社会控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 社会控制是纠正社会不良行为的手段 社会控制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途径 社会控制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 社会控制是纠正社会不良行为的手段 社会控制可以 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控制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途径
五、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规模) 宏观控制,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的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实现控制的主要方式是政府部门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 微观控制指在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里进行的社会控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某些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协调与控制,来限制社会病态现象的扩展,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生活。
(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方法) 直接控制指控制者直接约束被控制者的行为。 间接控制指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对被控制者产生影响。
(三)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外部力量) 外在控制指社会依靠外在力量控制其成员就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要求行为者必须接受控制者要求的行为模式,抛弃行为者原有的行为模式。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指社会成员自觉地对把社会规范内化,用以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 内在控制是一种自觉地、积极地控制不良行为的过程。
(四)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规则形态) 正式控制指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五)强制控制与非强制控制(手段) 强制控制就是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约束社会行为的过程,主要采取政权、法律、纪律等手段控制社会行为。 非强制控制是运用非强制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的过程,主要采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约定等手段。
(六)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性质) 积极控制是指鼓励被控制者继续保持某种行为。积极控制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 消极控制是指禁止或限制被控制者,使其不做某种行为。消极控制的基础是被控制者对惩罚的畏惧之心.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 一、政权 政权或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也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工具。 国家政权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以及制度、法纪等权威力量,通过建立行政体系,设置各级政府,建立和加强各种社会控制的机构与组织,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外防止别国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对内维持现行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二、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政权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法令、法案、法规、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律是国家政权的派生物,是为维护一定的国家政权服务的。法律的执行又要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因而是一种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特点:广泛性、强制性、稳定性、阶级性 作用:教育作用 、威慑作用 、惩罚作用
三、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规定其所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机关或团体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纪律有多样性和强制性两个特点。 纪律对人的行为控制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能起到法律有时难以达到的作用,它可以对没有触犯法律但又破坏了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加以限制、约束和制裁。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 四、习俗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 特征:稳定性、变异性、历史性、地方性 作用:习俗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强制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它不像法律、纪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却也能在社会生活大大小小的方面发挥作用。
五、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也是一种行为标准。 特征: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 道德和习俗不同,道德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更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道德评价来促使人们弃恶从善,遵守道德规范的。 道德也不同于法律。道德不是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六、宗教 宗教是一种与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手段。 宗教观念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文明社会,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宗教的影响: 第一,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或价值取向。 第二,影响宗教信徒的行为 第三,社会整合 第四,加强文化交往与交流
七、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又称“公意”,是指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意见与评价。 舆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意愿的反映。 自上而下的舆论一般是由国家领导机关发出而在人民大众中传播的一种公众意见;自下而上的舆论,则是由群众或群众团体首先发出的。 社会舆论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传播、交流、选择、接受和扩散等若干过程。 特点: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社会舆论可以广泛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可利用群体的一致意见,对行为者施加压力,使其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因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控制手段。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概述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越轨行为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特点: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概述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越轨行为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特点: 1.越轨行为具有普遍性 2.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 3.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4.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5.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6.某个越轨行为的程度以及此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类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
如何评判越轨行为: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2)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对判定越轨行为有影响 (3)越轨行为随着法律规范的变化而变化 (4)不同的情景对同一行为是否越轨也有不同评价。
(二)越轨行为的类型 1. 个体越轨和群体越轨(主体) 个体越轨是指具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做出的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群体越轨是指若干社会成员形成的团伙、群体或组织所进行的越轨行为。 2. 有责任能力者的越轨和无责任能力者的越轨(越轨者的自身状况) 有能力遵守社会规范却没有遵守的人,则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
3. 积极越轨行为、消极越轨行为和中性越轨行为(性质) 积极越轨行为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所从事的各种创造性行为 消极越轨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 中性越轨是指那些与社会发展无直接利害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明显的越轨行为
4.按越轨行为触犯社会规范的性质,越轨行为分为: (1)不适当行为 (2)异常行为 (3)违俗行为 (4)违纪行为 (5)违德行为 (6)违警行为 (7)违法行为
(三)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指公然违反法典,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按照法律应受处罚的行为。 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危害性 第二,违法性 第三,应受惩罚性
犯罪和越轨: 都是对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 越轨既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的违反; 越轨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规范,犯罪违反的较高层次的社会规范 越轨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越轨行为往往是形成犯罪的基础和准备阶段
二、对越轨和犯罪原因的探讨 (一)神学的解释 越轨者或犯罪者被恶魔缠身,中了邪气,或者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二)生物学的探讨 从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探讨越轨产生原因的,又称为“体质理论”。认为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意大利犯罪学家C·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类型说” 有学者从体态、染色体、血型、遗传因子等角度探讨其越轨的成因。
(三)心理学的解释 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能的冲动,但没有任何控制的表现会造成对他人的侵犯。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本我失控,本能随意表现,就会造成越轨。 2.“心理缺陷”说 越轨是由心理缺陷造成的,正常的人知道限制自己的越轨行为,而有“心理缺陷”的人则不知道要对自己的越轨行为加以限制,甚至看不出不限制越轨冲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心理缺陷主要是儿童时期社会化失调所造成的
3.“挫折—侵犯”说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约翰提出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4.“性格类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有些人确实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主要是性格类型的作用。性格外向的人一般强烈需要变化和刺激,常有易冲动、爱冒险等性格特征,一般具有较强的越轨倾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通常爱安静,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较少出现越轨倾向。
5.“观察模仿”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越轨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的
(四)社会学的探讨 在社会学家看来,越轨行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的 : 首先,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种族、民族、集团、阶级、阶层等等,它们常有着不同的、有些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 其次,当社会急剧变迁时,旧的行为规范已不适用,或受到怀疑,而新的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或还未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失去了行为规则的约束,便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再次,有关阻碍人们采取遵从行为的其他社会因素,也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机会或条件。 社会学家们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去寻求越轨行为的原因。其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种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主要从失范行为的发展过程角度进行分析。
1.社会解组论 库利和帕克 人的冲动应该受到社会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否则便会出现越轨行为. 2.社会失范论 迪尔凯姆 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 失范导致一体化的破坏,许多人难以适应这种社会的迅速变动,容易产生犯罪与越轨行为。
3.“手段—目标”说 默顿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4.“差异交往”说 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 应从人们社会交往中寻求产生越轨的原因,认为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从交往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 强调了交往环境对越轨行为的影响作用 5.亚文化群理论 科恩 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 从文化角度分析失范行为,体现了社会学的洞察力。
6.标签论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 主要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 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 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标签理论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标签论把注意力从导致越轨行为的环境转向使越轨行为持续下去的过程。
三、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中国对犯罪者行为与心理的矫正措施: (1)劳动改造 (2)监管制度 (3)奖励与惩罚 (4)社区矫正 对犯罪的预防 对犯罪行为的严厉制裁 中国对犯罪者行为与心理的矫正措施: (1)劳动改造 (2)监管制度 (3)奖励与惩罚 (4)社区矫正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特征有哪些? 2.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3.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简述社会控制的主要功能。 4.越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一般的越轨与犯罪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犯罪?犯罪行为有何特征? 6.试比较犯罪原因的几种理论。 7.运用社会控制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越轨现象与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