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鞋及楦頭的關係
前言 從事製鞋業的人都知道,楦頭是製鞋的基礎,其中的關係牽涉到人的足部、楦頭及鞋子三者的關係。製鞋技術發展至今,楦頭與鞋子之間的關係,配合材料的急速發展,幾乎可獲得60%的解決。但人的足部如何轉換為一個適合穿著,但也兼顧外觀流行的楦頭,長期以來一直考驗著製楦專家的智慧。因為足部是一個3D立體的東西,上面有由許多的曲面,在往常電腦尚不發達的時代,只能屈就機械式的2D測量法,準確性當然不高。而另外一個更大的因素是人口年齡層的足部成長變化很難掌握,使得製造出一個準確的楦頭的過程困難且耗時。
何謂鞋楦 鞋楦是依照人的足形製作的,是為了讓鞋子完工後,讓人的腳能夠將鞋子套入,並且讓腳與鞋之間達到最配合的相互關係,鞋子裡面的空間,即是楦頭的形狀;也就是說:穿鞋的舒適度,鞋楦的設計占了大部份的關鍵。 鞋子的製程中,決對是依照鞋楦製作,不可能憑空作出一雙鞋,那絕對是不可以穿的。鞋楦的製作,必須先測量足形,並且為了讓鞋子順利製作對楦形加以修改;今日藉由科技進步,測定足形大多已改用3d立體掃瞄,此方式所取得的足形數據,比傳統測量師測量的更為精密準確。
腳與鞋--足部的結構 1.足骨:足骨是由二十六塊骨頭所組成的,其可分為三個主要部份: a.跗骨部:又稱為足跟 b.蹠骨部 c.趾骨部 2.關節:足骨之間的連接就是靠關節,但關節連接足骨的密合程度依部分而不同,較須移動的骨頭,關節的密合度較疏鬆,反之,較不移動的骨頭,關節的密合度必較為緊密。
腳與鞋--足部的結構 3.韌帶:人的足部大約有一百條以上的韌帶,甚密度是全身最高的,這是因為腳部的延伸和扭轉作用十分激烈。 4.肌肉:肌肉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纖維束,整隻腳有十九束股肉,但每束肌肉基本上都不相同,並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靠著這些不同功能肌肉的拉伸及協調,腳才能進行各種不同的運動。 5.血液:人體每天可由血管輸送十五至二十五加崙的血液經過腳部,血液不但帶來腳部所需的養分,使腳部的各組織正常運作,而且可以使腳維持正常的溫度。如果穿著既緊且窄的鞋子不但腳部容易疲勞,而且也容易罹患各種腳疾,因此建議,買鞋時最好選較寬的鞋子,以便血液能夠暢行無阻到達趾尖部分。
腳與鞋--足部的結構 6.汗腺:汗腺在腳部的分佈是全身密度最高的,一雙腳大約有六萬條汗腺,平均而言,腳底每平方公分有三百六十六條而腳背有一百二十六條汗腺,汗腺除了可將體內新陳代謝後的廢物排出外,亦藉著排出水份來調節腳的溫度,以一個成年人而言,從事較激烈的運動或天氣較熱時,其腳部一天約可排出0.5公升的汗量,所以,這就是一雙鞋子為什麼必須要求具透氣性的原因了。 7.足弓:足弓的形成是由於韌帶及肌肉的緊繃及拉伸。足弓的主要功用是吸收腳在站立、行走及跑步時所受到的衝擊力量,它像是裝了彈簧一樣,如果腳沒有足弓,就會失去彈性和吸震的能力,同時在舉步時腳的槓桿作用無法完全的發揮。因此,為什麼扁平足的人走路會較綬慢且費力,其原因即在於腳底未具有足弓的構造。
常見的足部的疾病 a.槌頭趾:顧名思義就是如同槌子般的趾頭,其形成的原因是一直穿不合腳的鞋子,尤其是高跟鞋或是鞋頭太短、太緊的鞋子,使得腳趾需常保持彎曲的狀所致。槌頭趾的趾頭會有些疼痛,嚴重的話甚至會脫臼,必須手術治療。因此建議有槌頭趾症狀的人,鞋子最好選用鞋面由柔軟皮革製成者,且鞋尖要寬,以便讓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常見的足部的疾病 b.拇趾外翻:拇趾外翻大都是由尖鞋對大拇趾球區擠壓所造成的。長期穿著高跟鞋者最易患拇趾外翻的疾病,因為穿著高跟鞋後,體重全加在腳尖上,鞋頭太尖的鞋子因空間太小,腳趾只好擠在一起,因而造成拇趾壓在第二腳趾上,形成拇趾外翻的現象。此類腳疾的人在選購鞋子時可參考槌頭趾的建議。
常見的足部的疾病 c.腳底肌肉炎:站著時很容易覺得腳底酸痛、疲俊而且有發熱現象,那你可能是腳底發炎了。 d.繭:腳底長繭是由承受太重的壓力,再加上與鞋子不斷的摩擦所引起。腳底長繭有時會產生壓痛的感覺,此時建議可用熱水浸泡雙腳,使腳底的皮膚較柔軟,然後使用去繭的專用剪刀將繭除去。另外亦建議使用柔軟的鞋墊來減輕疼痛,以避免走路姿勢變形而引起腰酸背痛的毛病。 e.雞眼:雞眼和繭一樣,都是因為鞋子長期壓迫、摩擦腳部,而引起皮膚角質層變厚。不過雞眼不只是皮膚角質層變厚而已,它和繭最大的不同是中間有一深入皮膚內的堅硬核心,刺激此核心會有激烈的刺痛感。治療雞眼時一定要將堅硬的核心取出,因此根治的方法是由專科醫生進行科手術切除。但若想根本根除雞眼,惟有穿寬鬆合腳的鞋子,或是使用特殊結構的功能鞋墊來減輕腳底所受的壓力。
常見的足部的疾病 f.香港腳:腳底、趾縫間出現會癢的小水泡,發紅、脫皮,即是香港腳,是腳最常見的皮膚病。香港腳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從前英國水兵駐紮香港時,容易罹患一種腳底趾縫間脫皮的毛病,奇癢無比,甚至流水化膿。歐洲的醫生沒見過這種怪病,只好直接將甚稱為香港腳,表示到過香港才會得到的腳疾。其實香港腳是由一種喜歡潮溼溫熱的黴菌所引起疾病。預防香港腳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保持乾燥,但事實上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前文曾經提到,腳底的汗腺密度是全身體最高的,所以如果穿鞋是避免不了的話,那最好穿容易吸汗的襪子,且每天一定要換洗襪子。另外穿著有鑲空的鞋子或涼鞋都可促進空氣流通,而使腳底保持乾燥避免得到香港腳。
結論 事實上赤腳走路,本來就是腳的主要任務,尤其赤腳在軟硬不同的地方走硌,是足部保健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此時腳底可直接受到刺激,提高肌肉的生理作用。另外,平時工作時,坐在椅子上可以反覆彎曲腳趾,此動作亦可伸展腳底,增加肌肉的作用。至於踮著腳或用腳尖走路,都是對足底健慶有益的。至於平常在家時,可以將腳交替浸泡在冷熱水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更多的氧氣和白血球等細胞帶至足部,對足部的腫痛消除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赤足走路對足部健慶有很大的助益,但現在的柏油路堅硬平坦,不像過去軟硬不同的泥土路面,而且很多場合並不適合赤腳,因此選對一雙鞋子就顯得非常重要,選的鞋子,一定要合腳而且必須有彈性,穿起來很穩。
參考資料: http://home.pchome.com.tw/travel/mk9918/health.htm http://forc.moi.gov.tw/news/titbits.asp?NewsID=3 http://www.shoeweb.com.tw/doctor/show_article.asp?show=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