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之旅 ___万人敬仰的腾冲国殇墓园游记
简 介 收复腾冲战役:1944年5~9月,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全歼了日军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六千余人。当中国军队收复腾冲时,腾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弹孔,没有一所房子可以遮风挡雨”,腾冲之战的惨烈可见一斑。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官兵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国殇墓园:收复腾冲一战,使得腾冲城被夷为平地。腾冲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修自己家的房屋,而是捐款修建烈士陵园!40多万元的捐款在短时间之内凑齐,几个腾冲的大家族又无偿地把自己家的风水宝地──小团山捐献给烈士作安息之地。1945年7月7日,墓园落成,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于是,就有了至今万人敬仰的腾冲国殇墓园。
掸去岁月的尘埃,翻阅20世纪40年代腾冲的历史。我们再次重温那一幕血色的历史场景,是为了彪炳中华民族的正气与勇气,是为了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国殇墓园,这里安葬着在腾冲战役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官兵及盟军战友,墓碑下聚集着为光复腾冲而壮烈牺牲的数千英魂。
墓园建成于1945年7月7日,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国殇墓园,穿过高大松柏掩映的林荫道,迎面就是庄重肃穆的忠烈祠。
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介石手书的“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忠烈祠台基正面还有蒋介石题、李根源手书的“碧血千秋”石碑。
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的题联“气壮山河成仁取义 光照日月生荣死哀”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
1944年夏,滇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在收复腾冲战役中,美军少校麦姆瑞等19名官兵壮烈牺牲,特立“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慰英灵。
忠烈祠的后边,就是埋葬着阵亡将士尸骨的巨大陵墓,正前方的基座上,镶嵌有一长排大理石壁,上面雕刻着于佑任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山顶上竖立着一座方尖碑,上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山顶上竖立着一座方尖碑,上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自山顶的纪念碑而下,依着山势,3168块墓碑成建制的整齐排列着。
满满一座山丘铺满了墓碑,从山脚下一直到山顶,那种悲凉而又壮烈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
墓碑上只有阵亡将士的名字与职务,墓碑下葬有阵亡将士的骨灰罐。
一座座墓碑,代表着先烈的忠魂傲骨,显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墓园大门一侧有“倭冢”一座,里面埋有四具日军尸骨。就让他们面对小团山,长年跪拜请罪吧!
国殇墓园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反攻收复腾冲战役中阵亡将士的陵园,发生在1944年5月~9月。和顺侨乡的“滇缅抗战博物馆”展示的是1942年~1945年中国远征军的历史。
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这就是中国远征军。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很难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
远征军两次出征,结果大不相同。第一次被英军出卖,英国人早已决定放弃缅甸,只需要远征军为他们挡住日军,因此在战场上英军屡次临阵脱逃,使我军成为孤军,最后撤退野人山,彻底失败。第二次战略反攻,由美国装备训练的中国远征军大放异彩,全歼缅甸日军,赢得胜利。
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发起全面反攻,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军队阵亡67403人。 从1942年到1945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共约40万人,伤亡人数接近一半。
腾冲是一座英雄的县城,在全国抗战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取得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第一次全歼入侵之敌;第一座收复的县城。这是陆军第54军第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基座上有蒋介石手书“民族之光”。
与国殇墓园仅一路之隔,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埋葬的是1949年后,在腾冲牺牲的革命烈士。
这里埋葬的是1949年后,在腾冲牺牲的革命烈士。
随着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新审视,中国远征军那一段惨烈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