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 创新大会精神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 翟立新 2012年9月
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 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 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报告内容 背景分析 大会精神 贯彻落实 县市科技
一、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世界处于创新密集时代 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势紧迫 我国科技体制与要求不相适应
世界进入创新密集时代
各国都在加强创新战略部署 美国:制定“创新战略”,提出5年实现出口 倍增,颁布《能源独立与安全法》和《制造 业促进法案》 欧盟:公布“欧洲2020战略”,确立智能型 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三大重点, 着力打造“数字欧洲”和“资源效率型欧洲” 日本:出台“新经济增长战略”,重点围绕 环境能源、健康医疗等等七个领域,确定21 项战略重点
美国新一轮技术创新动向 无线网络技术:催生二十一世纪美新型 “信息高速公路” 云计算技术:将带动美经济社会进入“大 数据”时代 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美国重塑制造业的 “利器” 新能源技术:助美走向“能源独立”
日本正在酝酿创新转型 强调“开放创新”,打破“产业链内循环、技术中心 主义”思维,重视市场营销手段,与合作伙伴“价值 共创” 强调新价值创造取向,推动产业结构从“器物制造型” 向“价值创造型”转换 推动日本从传统的“有形、技术、硬件、本地、独创” 的旧五元模式,向“无形、市场、软件、全球、共创” 的新五元模式转换 打造“课题解决型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品牌
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和 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日益突出的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问题, 坚定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智能、低碳、新能源、健康、环境为重点, 推进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一轮产业 变革的主要特征
新一轮世界产业变革的特点 以技术突破为基础上,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突出 跨产业、集成式的技术创新,多产业技术交互 发展,无明显的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技术 产业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催生新业态 创新在全球平台上推进,资源全球化配置 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呈万船竞发态势
世界产业变革对我国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面临市场争夺、产业转移、技术风险、资源 控制、贸易规则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 机遇:在某些新兴领域已具备一定技术储备和产业 基础;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转移空间;西方 国家经济复苏进程缓慢 我国与近代数次产业革命均失之交臂,能否抓住此 次产业变革机遇,不仅关系到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 快会发展,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国内经济转方式处于攻坚阶段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 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 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的促进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失衡、增长方 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产业结构失衡 2011年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10.1%、46.8%、 43.1%,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全球平均 69%,经合组织国家73% 我国工业的39个大类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粗 钢、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造船等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 业也出现过剩争论 1995年至2006年,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 95%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90%是外商投资
增长方式粗放 人均资源少。石油、天然气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和4%。耕地、淡水、森林分别为1/3、1/4、1/5 资源消耗多。2007年我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6.2%, 却消耗了全世界约16.8%的能源、33.9%成品钢材、 31.1%的常用有色金属和47.8%水泥 生态环境代价大。我国成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007年20.8%),1/6城市严重缺水,7大水系1/5水质 为劣ⅴ类 ,环境污染损失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3-8%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 我国工业增加值只有28-29%,加工业品价值 构成中,70%转移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价值 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9.1万美元,美国、 日本、德国、法国分别为37、30.5、30.4、 37万美元 万元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德 国的6倍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10,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主营业 务收入的比重只有0.93%,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 平均水平; 我国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仅占27.6%,平均只 有89人,而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家在华建立 了研发中心,人员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 我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2005-2009年有效PCT专利中,美国、日本、德国分 别占32.2%、20.4%和11.3%,我国仅占2.5%.
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良好 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3%以上,全国 研发经费从2003年的1500亿增加到去年 8610亿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世界 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 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科技大格局中由全 面的“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 某些领域加速向“领跑者”靠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 中国专利总量从2003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261%,中 国2010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登记申请的国际专利增 幅达56.2%,仅次于美国、日、德 中国在全球高技术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从1998年 的3%上升到2010年的19%;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1998年的近于0,2010年净出口额大约1550亿美元 中国中兴通讯公司和华为公司分别高居中全球PCT 专利申请量排名的第一和第四名
我国创新能力总体评价 评价指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知识创造和应用 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五个 方面 评价范围:40个主要国家(30个OECD成员国和 10个发展中大国),R&D经费占全球95%,GDP 总量占全球92% 2008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排名由第 23位上升到21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IMD对中国科技竞争力评价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08年世 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列第17位,属中等偏上水平 评价基本要素5个:基本基础设施(16),技术基 础设施(32),科学基础设施(10),健康与环境, 教育(40-50) 中国在人均GDP低于1万美元国家排名中,相对处 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科技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 不够紧密,突出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 问 题突出 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 化效率不高 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 薄弱,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外电评论 《金融时报》:虽然中国申请的PCT专利激 增,但2010年申请专利中有一半是“实用新 型专利”,高质量的发明专利比例偏低,90% 的中国高科技出口立产品核心知识产权仍由 外国企业开发和拥有 《纽约时报》:急功近利的创新环境使中国 得到的不是苹果,而是苹果皮和仿苹果店, 如此由难以催生真正的有影响力的创新 《华盛顿邮报》:中国最大的挑战是营造有 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
二、大会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科技大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改革科学技术体制, “面向、依靠”方针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改革科学技术体制, “面向、依靠”方针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教兴国战略 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十 六字”方针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情况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 温家宝总理讲话 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会议总结 全国2万多人同时参加了视频会议 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6号)
总书记讲话要点 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总理讲话要点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支 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导深化 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财税政策, 金融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人才政策
刘国委总结讲话要点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和关系 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基础前沿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 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 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 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 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
大会主要精神 明确了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强调了路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 驱动发展 部署了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 突出了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推动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文件主要内容 任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 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原则: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支持、 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遵循规律;改革开放、合作共赢 任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三 、贯彻落实
把握特点 继承性 发展性 紧迫性 复杂性
突出重点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 术创新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科技创新管 理科学化水平 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创新 发展环境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什么是创新? 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应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 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企业家, 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公共财政理论(使公共福利最大化) WTO规则(“黄、绿、红箱”政策) 分类支持和原则(大、 中、小、微) 公平竞争的原则(程序公正)
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 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研发机构、人才引 进、产学研合作) 针对战略联盟或领军企业,牵头承担行业共 性、前沿性技术研发 围绕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加强公共科技服 务能力建设 促进院所高校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开 展多种合作 落实和完善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政策
韩国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战略 在人才流动流域:利用假期和学术休假形式, 充分发挥大学教授到企业的交流作用;国立 研究机构向中小企业派遣研究人员;在大学、 国立研究机构设立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力中心 在知识流动领域:促进产学研联合研课题的 产业化;加强各部门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中介 职能;引导技术转移专门机构(TLO)的自 主化;增强技术产业化项目与市场的联系 在产学研沟通领域:营造产学研间的信任文 化;加强产学研间的协作能力
科技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 遵循创新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公共管理理念 采用科学管理方法
转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由微观管理向管宏观、谋全局、抓大事转变 由项目管理向科技创新管理转变 由选择性支持为主向普惠性公共服务转变 由直接操作为主向注重政策、绩效评价等间 接调控为主转变 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措施 大力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政策 和重点产业技术政策工作(技术路线图、专利 战略) 大力加强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研 发体系、服务体系、科技管理体系) 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计划与 科技计划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明确科技计划的功能,优化科技计划结构, 围绕创新链加强部署衔接与资源集成 切实改进计划项目管理,完善评价制度、责 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独立审计制度
国际科学评议准则 专家:具备评价知识和技能并掌握相应的评估方法, 评议人员选择应清晰而明确 透明:应遵守事先颁布的明确规则、程序和标准,申 请者应在事后得到评估反馈 公平:必须依照价值对项目进行公平评估,涉及利益 冲突必须按照明确、公开的原则进行事前声明和管理 合理:评议程序应按照项目特点、研究领域、投资比 例和工作复杂度来决定 保密:评议人员和评议中所涉及机构必须对所有项目 申请、包括相关数据、知识产权和其他文件严格保密 注重科学诚信与伦理:伦理与诚信应是科学评议的关 键因素 ----2012年5月NSF2012全球科学价值评议峰会
高度重视创新政策工作 政策工具是政府管理和促进科技创新的主 要手段,也是职能转变的主要体现 实践证明,运用创新政策威力巨大、前景 广阔 将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已有政策作为首要 任务,积极学习借鉴各地经验 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急需、管用、可操 作的政策
重点落实的创新政策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科研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技术转让免税政策 政府首购及用户补贴政策 科技金融结合政策
重点研究完善的创新政策 扩大加计扣除政策的适用和扣除范围 完善高新技术认定办法 促进院所、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政策 促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与发展的政策 激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 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
四、县市科技
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与特点 2862个县级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占94%,人 口占70.24%,GDP占48.1% 具有一定系统性、完整性的行政区域经济 “三农”经济 特色经济 民营经济 中小企业经济 差异化(区位、资源禀赋)
县市科技管理的特点与任务 充分认识县市发展的重要地位 县市科技工作有自身的特点 县市科技工作要善于借力、加强合作 县市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围绕中心、突出特 色、搭建平台、抓好示范)
支持县市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大科技计划支持 加强科技工作载体建设 提升县域企业和特色产业创新能力 促进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支持县市引进人才和交流合作 加强考核评价和政策引导
结束语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对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重 大历史机遇 学习领会大会和文件精神,关键在于贯彻 落实,真正使科技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 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这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而言,是重大机遇 也是严峻挑战,是巨大压力更是强大动力 锐意改革、顺势而为,我们必将大有作为
谢谢,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