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creatology)是使人聪明的科学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creatology)是使人聪明的科学
孕育着创造能力的小学生,远远比扼杀了创造力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名人名言 孕育着创造能力的小学生,远远比扼杀了创造力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洛顿
就业压力 中国每年有2000万年轻人进入就业年龄,2003年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虽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城镇调查失业率”超过了10%。 中国农村有9400万农民在城市打工,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进城农民约800万人。
现在每年最多能够创造9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有2000多万人竞岗。 2003年21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7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2004年280万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2005年有200余万毕业生。 政府缩水减员;截军、转业复员军人。 企业截员(高技术的应用)。
麦肯锡盛世危言: —————中国出现人才短缺危机
20世纪对人类生活方式 最有影响的30件发明 1个人计算机,2微波炉,3复印机、4袖珍计算器,5传真机,6避孕丸,7家用录象机,8通讯卫星,9条型编码器、10集成电路,11自动取款机、12电话应答机、13尼龙拉链,14按键式电话机、15激光外科,
16阿波罗登月飞船,17计算机磁盘驱动,18器官移植、19光纤传输系统,20一次性尿布,21磁盘操作系统,22磁共振成像,23基因拼接技术,24显微外科手术,25摄录机组合装置,26宇宙飞船,27家用烟尘报警器,28计算机辅助断层X照相术 (即CT),29液晶显示器,30计算机辅助设计。
反思 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产生诺贝尔获奖者? 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级的大师?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最有影响的30件发明,为什么没有一件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我们拥有世界第三的科技大军。 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在一个农民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答案只有一个: 创造能力缺失! 或者说:“我们科技人员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内 容 提 要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二篇 创造性思维 第三篇 创造技法 第四篇 创造实践篇 第五篇 创造型人才开发篇 第六篇 创造性经营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活动魅力无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万户、冯如、改革家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思田彰的总结(83定义) 自然的创造;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创造的特点 1)创新性 2)普遍性 3)永恒性 4)超前性 5)社会性 6)求异性 7)艰巨性 8)实践性 相关概念 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 发明: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创新:创新是对已有创造成果的改进、完善和应用,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 创造与创新的不同点:(1)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2)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创新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 探索:多体现创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 革新:多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 创作:多体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这一原动力,促使人类被动或自觉地去不断进行着创造。
人类形成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造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世界的发展。 创造的意义: 人类本身就是创造的产物。 人类形成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造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世界的发展。 创造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如黄道婆、高玉宝、史丰收、包启帆、许振超、竺越、胡小平等。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现发明的国度》中宣称: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源自伟大的中国。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公元前6世纪以前,全世界54项重大科技成就中国占31项,约为57.4%;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年,全世界87项,中国44项,约占50%; 公元前1年至公元400年,全世界45项,中国28项,约占62%; 公元401年至公元1000年,全世界45项,中国32项,约占71%; 到公元1500年为止,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占58%。 当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五任总统时,中国工业总产值就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3。 鸦片战争前夕的1830年,中国的工业总产量是英国的3倍。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花瓶× 茶壶√ 3.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二、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研究目的: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基本原理: 1、两原理说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2、三原理说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2)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可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得更好,并且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加完善的东西。 (3)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
三、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造活动的现象 2、创造力开发 3、创造过程 4、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核心 5、创造技法 6、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环境 人(创造者) 2、创造力开发 3、创造过程 4、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核心 5、创造技法 6、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7、创造条件 8、创造教育 9、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的现象:指受自觉的创造目的所调解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和运动的外表显象。 创造过程:也是指创造程序或步骤。一般分两类,即获得科学技术或其他创造成果的创造过程和创造成果工业化、商品化和其他转化过程。 创造技法:是创造方法、创造经验和创造技巧的总和。 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如性格、品格和体格等。 创造评价:一是对个人创造性的评价,二是对创造成果的评价。
四、创造学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1、与传统科学的关系 创造学与传统科学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2、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造学与素质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重要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创造活动 创造者 创造环境 创造对象 第2章 创造的基本要素 六大基本要素 u 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2章 创造的基本要素 创造活动 创造者 创造环境 创造对象 六大基本要素 u 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u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u 创造环境
主体:是指谁去进行创造。因此,创造主体也称创造者,它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2.1 创造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谁去进行创造。因此,创造主体也称创造者,它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创造主体的基本范围:国家 团体 个人 国家:六个子系统:教育与培训系统、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系统、企事业系统、军事国防系统、市场需求与开发系统。 团体:对企业创造系统来说,可以分为企业生产系统、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包括技术管理系统)、企业情报系统、企业经营决策系统。 个人:创造主体中最小的单位。 客体:即指创造对象。创造对象是创造主体的创造行为所涉及的目标,它的具体化就是创造课题。 创造课题的选择应尽量与创造者的创造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
2.2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一、创造精神的涵义和作用 2.2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一、创造精神的涵义和作用 涵义: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系列的概念来使用”。而创造精神也主要是指创造者的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一般是指创造者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它是驱使创造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出发点。 创造精神的体现方面: 1、一切向前看 2、永不满足 ①居安思危的自我意识②克服惰性心理③危机感外扩 3、争取高成就 成绩与压力正相关
作用:1、知识及其经验和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坚实基础和必要手段 二、知识 涵义: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许多可能还没有总结,上升为书本知识的宝贵经验,还应包括很多人类创造的基本技能。 作用:1、知识及其经验和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坚实基础和必要手段 2、进行创造需要驾驭、融汇、超越知识 知识 ≈ 材料和工具 知识 能力 三、创造技法 涵义: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根据创造理论及规律总结出来的,能解决创造问题,较顺利地进行创造的技巧和思维方法。 创造技法具有通用性与可操作性。 创造技法已近五百种。
2.3 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就是能对创造者的创造行为产生影响的条件和氛围。 1、制度环境 2、政策环境 3、市场与法制环境 4、教育培训环境 5、情报信息与服务环境 6、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境 7、硬环境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3章 创造力概述 u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u 创造力辨析 u 创造力开发 u 创造力测评
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1、创造力的涵义 2、创造力的构成 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1、创造力的涵义 创造力是指创造者的创造能力,是创造者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取得创造成果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 构成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 即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 日本创造学家进藤隆夫等人提出创造力是由4个要素构成:活力、扩力、结力及个性等。
第一能级:发表的能级;第二能级:技术的能级;第三能级:发明革新的能级;第四能级:发现的能级;第五能级:创新的能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智力 知识 认知风格 人格特征 动机 环境 创造力的构架 1)发现问题的能力 2)明确问题的能力 3)阐述问题的能力 4)组织问题的能力 5)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3、创造力的能级 第一能级:发表的能级;第二能级:技术的能级;第三能级:发明革新的能级;第四能级:发现的能级;第五能级:创新的能级。 绝大多数大学生经过创造力开发都可以达到第三能级。 4、创造力的分类 1)马斯洛的两分法 2)海纳特的三分法 3)刘道玉的四分法
3.2 创造力辨析 一、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二、认识创造力,辨析相关问题 1、创造力与禀赋 2、创造力与脑潜力 3、创造力与年龄
3.3 创造力开发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一、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因素 1、奥斯本的观点 (1)习惯性有碍问题的解决。 3.3 创造力开发 一、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因素 1、奥斯本的观点 (1)习惯性有碍问题的解决。 (2)自我沮丧为创造力的障碍。 (3)企求“一致”,阻碍了创造力的趋向。 (4)胆怯有抑制观念的倾向。 2、伊区的观点 (1)正确答案。 (2)这不合逻辑。 (3)遵守规则。 (4)实事求是。 (5)避免模棱两可。 (6)犯错是坏事。 (7)游玩是无意义的。 (8)这不是我的领域。 (9)别傻了。 (10)我没有创造力。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1、推广实施创造性教育 2、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 3、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 4、培养良好的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创造力测评 一、创造力测评的涵义 创造力测评就是为了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而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及评价的过程。 3.4 创造力测评 一、创造力测评的涵义 创造力测评就是为了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而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及评价的过程。 二、创造力测评的具体作用 三、具体作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1、具体作法 2、应注意的问题 1)是评价者必须在测评之前明确对创造力概念的理解,以选用恰当的评价工具,让使用者通过测评达到实践目的。 2)是测评工具应反映出创造力的共性与复杂多样性。 3)是需要对创造力的计分和统计采取科学态度,应由专门受过训练的人进行测评。 四、创造力测评方法 1、托拉斯法 2、普林斯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