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文学
第十一讲 新时期文学主潮中的女性创作 历史反思与人性关怀 介入变革中的社会进程 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 “文化寻根”中的女性创作 第十一讲 新时期文学主潮中的女性创作 历史反思与人性关怀 介入变革中的社会进程 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 “文化寻根”中的女性创作 日常生活叙事与现实关怀 关注底层生活
一、历史反思与人性关怀 茹志鹃的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从底层民间、日常生活、人性人情视角反思历史。
宗璞 (1928~ ) 小说《弦上的梦》《我是谁》《泥淖中的头颅》《三生石》书写知识分子的创伤性记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文本凸现了知识女性作为“知识主体”的身份内涵,而在男作家相近题材的文本中,这一身份总是由知识男性垄断 。
韦君宜 (1917~2002) 原名魏蓁一,生于北京。少年就读天津南开中学。1934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哲学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调入作家出版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社长。 代表作:中篇小说《洗礼》,长篇小说《露莎的路》,长篇回忆录《思痛录》等。
戴厚英 (1938~1996) 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长篇小说《诗人之死》《人啊,人!》。 安徽颖上县人。195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曾与著名诗人闻捷相恋,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愤而自杀。 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长篇小说《诗人之死》《人啊,人!》。 1996年在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张洁 (1937~ )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主要作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等。
杨绛 (1911~ )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回忆录《我们仨》。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王安忆 (1954~) 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杂志社编辑。后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主要作品:小说《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长恨歌》等;散文集《独语》《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我读我看》《寻找上海》;论著《故事和讲故事》《重建象牙塔》《心灵世界》等 。
张抗抗 (1950~) 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爱的权利》,长篇小说《北极光》《隐形伴侣》《情爱画廊》《作女》等。另写有大量散文。
二、介入变革中的社会进程 谌容 (1936~),祖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翻译,也曾在中学当过教师,在书店当过店员。 主要作品:小说《永远是春天》《人到中年》《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懒得离婚》等。 电影《人到中年》剧照
铁 凝(1957~) 祖籍河北赵县。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现为全国作协主席。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棉花垛》《对面》《永远有多远》,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
三、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 刘索拉(1955~),祖籍陕西志丹,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小说代表作《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
残雪(1953~ ) 原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小学毕业后当过 “赤脚医生”、工人、代课教师,开过裁缝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小说《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以变形的艺术感觉呈现了梦魇般怪诞的世界。
郑敏(1920~ ) 1985年以后,郑敏重新续接了40年代“九叶诗派”现代主义写作传统,呈现出向内在心灵世界和潜意识场景探秘的倾向。 她的《童年》《雪仗》《早春的树》以及组诗《诗人与死》等持续关注童年、等待、死亡的主题,充满现代哲理内涵。
四、“文化寻根”中的女性创作 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以“中性”面目介入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潮流。
女性“文化散文” 创作 马丽华(1953~),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1988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0年至1999年任西藏文联专业作家。 《走过西藏》着力展现了高原民族坦然面对苦难的强大生命力和悲悯情怀。
《女学人文化随笔丛书》 《女学人文化随笔丛书》(谭湘主编)共8卷: 《城市徜徉》(谭湘)、《静默世界》(张燕玲)、《艺术与生存的一致性》(艾云)、《用空气书写》(荒林)、《女人的船和岸》(刘思谦)、《印痕》 (戴锦华)、《叛逆女神的不归之路》(季红真)、《女性景深》(林丹娅)。
本丛书的作者,大都有着女学者的身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活跃在女性研究的各个领域。在这套丛书中,她们讨论女性,也讨论社会、人生;她们谈学术,更述说生活。其中小世界与大舞台,个人与历史,性别经验与社会思考,在各有千秋的写作方式中展现出来。
《当代女学人文丛》 《当代女学人文丛》(万燕主编) 共10卷:《许多种声音》(李子云)、《绝色霜枫》(乐黛云)、《享受人生》(李银河)、《赴历史之约》(艾云)、《我见过美丽的景象》(崔卫平)、《用痛感想象》(丹娅)、《心灵的性别》(万燕编)、 《网上有人》(徐坤)、 《温柔的坚守》(马莉)、《生命采蜜》(张文华)等。
五、日常生活叙事与现实关怀 池莉(1957 ~ )生于湖北,1974 年高中毕业,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专, 毕业后任职于武钢卫生处。 1983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所以》等。
方方 (1955~ ) 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行云流水》《暗示》《奔跑的火光》《桃花灿烂》等。
范小青 (1955~) 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从小在苏州长大,高中毕业 到农村插队。1977年底考入 江苏师院中文系,四年后毕 业留校任教。1985年调入江 苏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 作品:长篇小说《裤裆巷风 流记》《个体部落纪事》 《老岸》《女同志》 等。
六、关注底层生活 迟子建(1964~)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等。
孙惠芬(1961~) 辽宁庄河人。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春天的叙述》《民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