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细胞、组织的适应及损伤与修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部 制作教师: 胡金秋
教学任务 任务2 1.2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2.1变性 1.2.2坏死
拟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论:掌握并能举例说明变性、坏死的概念与分类;熟悉变性、坏死的病理变化,熟悉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熟悉坏死组织的结局;了解常见玻璃样变性的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实践:能够辨识水样变性与脂肪变性的形态学特征;坏疽、溃疡、空洞的形态学特征;干酪样坏死、脑液化性坏的大体形态特点,坏死组织的镜下形态特点。 应用:归纳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特点;总结坏死的分类及主要病变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变性、坏死的概念 2、变性、坏死的病理变化 3、变性、坏死的常见类型 难点: 1、变性、坏死临床应用 2、脂肪肝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关知识回顾 1.人体肾脏组织结构特点。 2.人体肝脏组织结构特点。
案例引领: 患者XX,酗酒5年,近感觉腹胀、厌油腻,查肝肋下2cm,肝功能轻度障碍。 任务驱动: 1、出现了哪种病理改变? 2、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这样的病理变化? 3、分析患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理论要点 1、变性的常见类型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等。细胞水肿时胞体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质—是肿大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脂肪变性时脂滴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型均质小体。大量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时,脂滴可胀破细胞游离而出使细胞坏死。玻璃样变性时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着伊红色、均质的蛋白物质,常发生于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性、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2、坏死的常见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和纤维蛋白样坏死。坏死组织无光泽、混浊、失去弹性、失去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无血液供应。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病理形态标志。可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实践要点 肾浊肿 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颜色变浅,显得浑浊而无光泽。
实践要点 肝脂肪变性 肝脏体积肿大,包膜光滑紧张。切面肝组织呈淡黄色,小叶结构不够清晰或消失,如触之有油腻感。
实践要点 脑液化性坏死 脑坏死区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的腔隙状,有的呈蜂窝状,坏死的脑组织大部分已液化流失。
实践要点 肠坏死 主要原因:肠扭转、肠套叠、绞窄性肠疝。 大体所见: ①梗死肠管为节段型。 ②梗死肠壁呈紫红色,肠壁增厚。 ③肠腔内充满浑浊的暗红色液体,浆膜表面可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梗死灶呈节段型,颜色紫红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腔中突出,导致管腔不规则,部分管腔中可以看见渗出物,呈粉染的絮状物。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有颗粒样物质,即增大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细胞核由于挤压,靠近管腔外侧壁。
图中所示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早期在核周围出现小的脂肪空泡 ,数量较多,体积较小,随着病变发展,脂肪滴相互融合,体积会增大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为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者,脂肪滴融合形成一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到一边,肝细胞与脂肪细胞相似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为肝细胞坏死破裂,脂肪滴游离于细胞外,形成体积较大脂肪空泡
脾中央小动脉内膜下有均匀粉染状似红玻璃样物质
脾中央小动脉中膜增厚,有均匀粉染状似红玻璃样物质
脾中央小动脉内膜及中膜增厚,导致血管腔狭窄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为肝细胞坏死出现的核溶解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为肝细胞坏死后有新生的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呈双核、体积较大
应用拓展 健康饮食与脂肪肝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脂肪肝的常见原因。 2、主要的病理变化。 3、其发展过程与预后。
专题讨论 患者XX,男性,47岁,干部,因“肝区胀痛6月”就诊。患者精神、食欲可。否认肝病家族史,母亲为糖尿病患者。患者饮酒25年,约150-200g/d;查体B超提示脂肪肝5年。 查体:血压150/90mmHg,体重78kg,身高170cm,腰围102cm,体重指数约为27。 化验检查:肝功能轻度异常(ALT:121U/L,TBil:21.9mmol/L,余基本正常),彩超提示:脂肪肝(中度),抗-HCV阴性,HbsAg阴性。 讨论: 1、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 2、这种变化的发生机制如何?
课后思考题 1.变性、坏死的概念和分类。 2.举临床病例说明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 3.叙述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展过程 。
参考文献 1.《生理学》 第三版 周衍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 第三版 武忠弼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生理学》 第三版 周衍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 第三版 武忠弼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病理学》 第四版 武忠弼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4.《病理学》 第六版 李玉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5.《大学病理学》 宫恩聪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