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的協作 科技
醫療、交通、通訊、軍事和太空科技等範疇出現不同程度的突破 二十世紀科學技術持續急速發展 醫療、交通、通訊、軍事和太空科技等範疇出現不同程度的突破 知識爆炸 科技進步 國際協助的產物
利用不同單位的強項及優勢以加快科技發展的速度 如資源短缺、疾病威脅、環境破壞等 國際社會為了解決人類當前面對的問題 紛紛加強合作 利用不同單位的強項及優勢以加快科技發展的速度 成為另一重要的推動力
國際科技的主要發展
國際原子能機構 旗幟 國際原子能機構 維也納總部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於1957年成立 總部設於奧地利維也納 組織機構包括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 大會由全體成員國組成,每年舉行一次。理事會是決策 機構,由3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每年舉行四次會議。 秘書處為執行機構,由總幹事領導。總幹事由理事會任 命,大會批准,任期4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自成立以來,在保障監督領域,已與1 4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簽訂了全面保障監督協定及單 項保障協定,核武器國家也分別與其締結了自願保障協 定。
宗旨 謀求加速擴大原子能對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榮的 貢獻,確保由機構本身,或經機構請求,或在其監 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於推進任何軍事目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規定,任何國家只要經過機構理事 會推薦和大會批准,並交存對機構規約的接受書, 即可成為該機構的成員國。截至2009年2月, 國際原子能機構共有146個成員國。
進程 (中國) 1984年,中國政府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了接 受規約的接受書,成為該機構正式成員國。幾十年 來,中國參與了該機構一些國際公約的制定工作, 並與該機構簽署了一系列公約和協定。 2009年4月,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陳求發 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在北京簽署共同聲 明。宣稱雙方機構決心做出進一步努力,加強雙方 在和平、安全和可靠地利用核能方面的合作,促進 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該 組織總幹事巴拉迪,以表彰他們在阻止核能在軍事 領域內的使用以及在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做出的貢 獻。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關係 國際原子能機構是一個同聯合國建立關係,並由世界各國政 府在原子能領域進行科學技術合作的機構。 1954年12月,第九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成立 一個專門致力於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國際機構。 1956年10月26日,來自世界82個國家的代表舉行 會議,通過了旨在保障監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原子能機 構規約。 1957年7月29日,規約正式生效。同年10月,國際 原子能機構召開首次全體會議,宣佈該機構正式成立。 現任總幹事巴拉迪于1997年12月首次出任國際原子能 機構總幹事,2001年獲得連任。 2005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第49屆大會再次批准了該 機構理事會對巴拉迪繼續出任下一屆總幹事的任命。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at war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pretext of religion, ideology, ethnicity and other reasons. And no civilization has ever willingly given up its most powerful weapons. We seem to agree today that we can share modern technology” 自歷史開始以來,人類以不同的藉口下如宗教、意 識形態、種族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來互相交戰。而且 沒有任何的文明都心甘情願地放棄了自己最強大的 武器。我們似乎都同意今天我們能夠分享現代的科 技。 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 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演講詞
IAEA Man: a superhero devoted to helping dictators, terrorists and tyrants acquire nuclear weapons. 圖中粉紅色衣服的男子為伊朗總統艾哈邁迪 內賈德 而粉藍色衣服的男子為IAEA總幹事巴拉迪 畫家想表示出IAEA無法阻止伊朗進行核試 反而致力幫助獨裁者,恐怖份子,專制君主 得到核子武器。可見畫家對其的不滿。
IAEA Inspectors : Iran not Producing Weapons-grade Uranium
國際能源機構旗幟
國際能源機構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於1974年成立 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政府間組織 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為因應能源危機設立 致成推動環保政策及能源政策之間的平衡 關注核子科技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加強成員國能源發展的合作,解決能源日趨短缺的 問題。
宗旨 協調成員國的能源政策 發展石油供應自給能力 共同採取節約能源需求的措施 加強長期合作以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 提供石油市場情報 擬訂石油消費計劃 石油發生短缺時按計劃分享石油 促進它與石油生產國和其他石油消費國的關係
國際能源機構的介入 1991年波斯灣戰爭 國際能源機構首次宣布動用緊急儲油,發揮穩定國 際油價力量。 2005年美國受颶風卡特里娜侵襲 國際能源機構在颶風卡特里娜影響美國之後,每日 提供二百萬桶石油一個月。 2008年颶風古斯塔夫 國際能源機構宣布,如果颶風古斯塔夫對海灣地區 的石油和天然氣設備造成重大破壞,國際能源機構 將會提供石油儲備。
成員國的義務 允諾在緊急狀況和沒有石油進口情況下,石油存量 至少可支撐90天。 每一個會員國政府代表須在發生石油緊急情況下, 集會商討對策,並遵照秘書處所作的裁決。 在石油短缺時,IEA 可實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 即當某個或某些成員國的石油供應短缺7%或以上 時,IEA理事會可作出決定,是否執行石油分享計 劃。
我們事實上是否有是夠的石油直到2030年呢? 漫畫家想諷刺IEA所講的說話。 The IEA says we‘ve got enough oil to make it to 2030 even if we don’t do anything to change course, but you‘ve got to wonder how, and at what cost? The CEO of the French oil firm Total recently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industry is going to have a hard time producing even 100 million barrels a day, and IEA officials told the Guardian that crude oil could hit $159 a barrel by 2030. 我們事實上是否有是夠的石油直到2030年呢? 漫畫家想諷刺IEA所講的說話。
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 (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1995年起發展的科學計劃 歷史上最大型及最複雜的國際太空計劃 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 美國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 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 天局、歐洲太空總署 參與國家合作在外太空建立圍繞地球航行、擁有精 密科學儀器及實驗室的太空站 為研究太空事務打下重要基礎
好處 國際太空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 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 初投資的七倍。 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 炳史冊。
DNA測序圖譜 美國能源部人類基因組計劃徽標
人類基因計劃 (HGP)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於1990年展開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 參與其中的包括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等18個國 家 繼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人類科學史 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
目的 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 個核苷酸序列的鹼基組成,從而繪製下人類基因組 圖譜,並且辨識並呈現其上的所有基因及其序列, 進而破譯人類遺傳信息。
意義 對於基因組信息的註釋工作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在 將來,隨著對基因組的理解更加深入,新的知識會 使醫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發展更迅速。 計劃初期預算約需十五年,但最後卻得以提前於 2003年完成。顯示國際協作利用不同單位的強項及 優勢是可以加快科技發展的速度及重要性。
國際通訊組織標誌 國際通訊組織日內瓦總部
國際通訊組織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前身是1865年5月17日在巴黎創立的國際電報聯盟 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瑞士的聯合國 第二大總部日內瓦 主要負責確立國際無線電和電信的管理制度和標準 所有聯合的成員國都可以是ITU成員,他們也被叫 做「成員國」 公司和其他組織可以按照「部門成員」或者「聯盟 者」身份加入
通信標準化 多數標準(建議)由ITU的通信標準化組(ITU-T)制定。ITU-T的下屬機構這樣劃分: A ITU-T工作組織,管理 B 表達式定義方法,符號和分類 C 通用電信統計學(General telecommunication statistics) D 通用資費原則(General tariff principles) E 全網絡業務,電話業務,維護操作和人為因素 F 非電話電信服務 (Non-telephon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G 傳輸系統和媒體,數據系統和網絡(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 H 可視音頻和多媒體系統(Audiovisual and multimedia systems) I 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J 電纜網絡電視傳輸,聲音節目和其他多媒體信號(Cable networks and transmission of television, sound programme and other multimedia signals) K 抗干擾保護(Protection against interference) L 戶外電纜和元件的施工、安裝和保護(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ables and other elements of outside plant) M 網絡維護,國際傳輸系統電話電路電報傳真和租用電路 O 計量設備規範Specifications of measuring equipment P 電話傳輸質量,安裝和本地網 Q 交換和信令 (Switching and signalling) R 電報傳輸(Telegraph transmission) S 電報業務無終端設備(Telegraph services terminal equipment) T 遠程信息處理業務終端(Terminals for telematic services) U 電報交換(Telegraph switching) V 電話網上的數據通信(Data communication over the telephone network) X 數據網和開放系統通信(Data networks and open system communications) Y 全球信息基礎架構和網絡協議特徵(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 Z 電信系統語言和通用軟件特徵(Languages and general software aspec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
標準的名字由分支字母加上一個點「.」再加一個 數字組成 著名的ITU-T標準V.24(串行)、H.264(現行數碼 電視廣播及視頻壓縮)或者E.164(國際電話號 碼)。
國際民間航空組織標誌 國際民間航空組織蒙特利爾總部
國際民間航空組織 (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國際民航組織前身是根據1919年巴黎公約成立的空中航 行國際委員會(ICAN),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航 空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上和技術上的問 題需要一個國際間的組織來協調 在美國政府的邀請下,52個國家于1944年11月1日至12 月7日參加了在芝加哥召開的國際會議,簽訂了《國際 民用航空公約》(通稱《芝加哥公約》),按照公約規 定成立了臨時國際民航組織(PICAO) 1947年4月4日,《芝加哥公約》正式生效,國際民航組 織也因之正式成立,並於5月6日召開了第一次大會。同 年5月13日,國際民航組織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 機構。1947年12月31日,「空中航行國際委員會」終止, 並將其資產轉移給「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聯合國屬下專責管理和發展國際民航事務的機構。 其職責包括:發展航空導航的規則和技術; 預測和規劃國際航空運輸的發展以保證航空安全和 有序發展 國際民航組織還是國際範圍內製定各種航空標準以 及程序的機構,以保證各地民航運作的一致性 國際民航組織還制定航空事故調查規範,這些規範 被所有國際民航組織的成員國之民航管理機構所遵 守
識別代碼 ICAO機場代碼 (國際民間航空組織機場代碼) 國際民航組織為世界上所有國家所訂定的識別代碼 ICAO航空公司代碼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為全球各航空公司指定的三個字 母的代碼。
國際海事組織旗幟 國際海事組織倫敦總部
國際海事組織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成立於1948年,其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聯合國下的一個專業代辦處 一個專門負責改善船隻在海上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 的一個組織 促進各國政府和各國航運業界在改進海上安全,防 止海洋污染與及海事技術合作的國際組織 制定國際航海條例 為發展航海事務提供技術支援
國際科技協作評估
成就 科研機構的成立 為科學研究提供清晰目標 促進國際合作 匯集各國科學人才及科學發展成果 擴闊科學研究的層面 有助推動國際社會的科學研究
局限 科學研究以國家為單位 科技可用於戰爭等不利人類的用途上 國際機構無權規管國家和平使用科技 知識及技術都不與他國分享 重要的國際合作成果不多 難以推動和平使用科技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發達國家支配國際科技協作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較落後 向發達國家購買有關技術 研究方向以它們的國家利益為依歸 長期依賴西方 產生予盾,引至國際科技發展不平衡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 Yahoo! http://www.yahoo.com/ 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www.un.org
組員名單 組長 : 陳志匡 張兆基 資料搜集 : 陳詩欣 鄧楚珊 朱家傑 李定剛 楊樂瑤 郭旖旎 校對 : 陳嘉怡 黃荺瑜
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