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三大改造的总体估价 5.三大改造的中国特色 6.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 A.把个体农业经济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客观要求。 B.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商品粮、原料等)。 C.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主要过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0-1953.12,以组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3年底,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40%左右,同时建立1.4万多个初级社,占全国总农户0.2%。
第二阶段,1954-1955.6,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阶段。初级社是在互助组基础上建立的过渡性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在初级社内,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归社员私有,但支配和使用权为合作社掌握,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并开始结累部分公共财产。这是一种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
到1954年秋季,各地初级社由1953年的1.4万多个发展到10万个,到1955年3月又达67万多个,突破原定60万个的计划。 1955年3月,毛提出“停缩发”三字方针,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 到1955年夏,共收缩近2万个,建立65万个初级社,共1690万户,约占全国总农户15%。
第三阶段,1955.7-1956年底,主要是大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高级社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取消土地分红,土地无偿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折价归社,实现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社内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采用劳动日制的记工办法进行分配。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 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全国总农户的87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全国总农户的87.8%。原来预定18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7年就提前实现。 (3)经验教训 经验:一条道路(互助合作道路,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个过渡,既可避免因生产关系突变而引起生产力的破坏,又可逐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三个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四个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联合中农,对富农经济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教训: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向是正确的,它把五亿农民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使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历史性胜利,但也有失误的教训。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虽有失误,步子还是比较稳,基本上是逐步过渡,也初步显示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到1955年夏季后,合作化速度猛增,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 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大机器工业的助手,有的是大机器工业无法代替的;我国的手工业产品历来闻名世界,可挣外汇;是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保守落后的一面:资金少,规模小,工具落后,技术陈旧,在生产和销售上有许多困难,还受商人中间剥削。个体手工业经济是小商品经济,有不稳定性和不固定性,听任发展,可能破产或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主要过程 一是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它不改变原有生产关系和分散经营方式,只从供销方面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二是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与第一种形式大体相同,但添置一些公有生产工具,必要时集中劳动,比前者更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三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由分散而集中,并实行按劳分配。
(3)经验教训 经验:A.要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 B.改造步骤上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教训:A.后期发展过快,工作过粗。 B.合并多了,把小集体盲目搞成大 集体、大合作工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最本质的问题是通过改造逐步地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1)必要性 A.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间的矛盾开始突出。 B.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落后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不适应。 C.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2)主要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采取“和平赎买”方式来展开,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3,主要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工业中)、和经销代销(商业中)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列宁:“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1954-1955,把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推进到高级形式,把公私合营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点。 企业利润分配按所得税34.5%、福利费15%、公积金30%、资方红利20.5%比例进行,称“四马分肥”。股东股息红利,加董事、经理和厂长酬金,占利润25%左右,企业利润大部分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
企业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国家手中,生产资料所有权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完全纳入国家计划,这种企业己基本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但这种公私合营企业内部还存在部分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公私之间,劳资之间的矛盾仍未彻底解决,资本家的剥削也随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增长。
第三阶段,1956年,大力推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按地区,每个行业所有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大的企业单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统一管理生产,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计算企业盈亏,资本家不再参加利润分配。
国家对资本家的股份实行定息制。不分工商、大小、盈亏、地区、行业,每年按5%付给定息。付息时间为7年,后又延长3年,到1966年结束。国家付给114万拿定息的资本家11亿元,另付给资本家工资8.5亿元,再加上“四马分肥”时付给资本家的13亿元,共32.5亿元。我们付出这么一笔钱,就赎买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消灭了资产阶级。
(3)经验教训 经验A. 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的方针,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实现了马恩和列宁所设想而没有实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在中国和平赎买为何能成功? 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这为实现和平赎买提供了可能。 二是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怕资本家造反。 三是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国家对主要农付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的联系。
四是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较强大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五是党和国家在改造中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方针政策。 经验B.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使资本家对所有制的改变不感到太突然,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经验C.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使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教训:A.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过急,工作过粗。 B.在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中,对合营企业不适当地进行裁、并、改、合,把不同类型的行业合在一起,把一些本不应合并的合并,导致一些名牌产品消失,商品花色品种减少,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C.对原工商业者管理企业的经验继承利用不够。 D.对资本家的团结、教育、改造也存在一些“左”的倾向,主要是在改造基本完成后,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4.对三大改造的总体估价 (1)根本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结构,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基本结束了我国长达数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5)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但在改造中也出现了不少缺点和偏差,尤其是1955年夏后,发展速度过猛,造成许多遗留问题。象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等。
5.三大改造的中国特色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2)采用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政策 (3)实现了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和平赎买 (4)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6.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思考题: 1.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经验教训? 2.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经验教训? 3.为什么我国能成功地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4.如何看待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的中国特色。
参考资料: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白占群:《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提法的演变》,《党史研究》1982.3 雷国珍,黄象品:《关于我国过渡时期提法的新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88.2。 陈国权:《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几种意见》,《理论探讨》1989.3。
鲁振祥:《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限估计考略,《中共党史研究》1999 鲁振祥:《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限估计考略,《中共党史研究》1999.4。 王双梅:《建国前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发展变化》,《党的文献》1999.6,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0.3。 柳建辉:《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个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1999.11,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0.3。 李运祥、孟国祥:《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条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5。 李安增:《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6,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0.6。
韩凤琴:《日本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之初过渡时期的论争》,《中共党史研究》1999.3。 肖冬:《二十年来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教学与研究》2000.10,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1.2。 林蕴晖:《一九五三年的历史定位》,《中共党史研究》2000.5。 王德木:《也谈一九五三年的历史定位》,《中共党史研究》2001.3。 匡萃坚:《试论建国初期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党史研究》1981.5。 孙瑞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形成》,《中共党史研究》1988.7。
顾龙生:《中国手工业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中共党史研究》1990.1。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邵纬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研究》1992.2。 方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共党史研究》1993.2。 王光荣:《关于建国后对资改造之我见》,《中共党史研究》1994.4。 《关于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之我见》,《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 赵增延:《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第一次反冒进的再认识》,<<中共党史研究〉〉1996.2。
季龙:《重温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促进集体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6。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始末》,《学习论坛》(郑州)1998.11。 高化民:《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5 徐长春:《略论毛泽东过渡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6。 李力安:《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5,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0.5。 龚育之:《在党的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前进》,《中共党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