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湘南学院医学检验系                   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 马礼坤. Plaque/atheroma ob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lumen 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Advertisements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鞍山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心脏病的分类  先天性  获得性 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高血压病  心脏瓣膜病  心肌疾病.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症的临床诊断 深圳市人民医院 翟丽华.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 一 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 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具有共 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 栓形成,进而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
赵世华 放射科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无创性影像诊断在 ACS 中的应用. 亚秒完成扫描 剂量降低 80% 克服心律不齐 扩大应用范围 MRI 空间分辨率提高 64 排容积 CT 平台 44ms 时间分辨率 4 扇区重建 MDCT MRI 冠状动脉 心脏结构与功能 CT 和 MRI.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孙 淑 艳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检查内容 :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心肌肌钙蛋白 肌红蛋白测定.
项目危急值是否必要 是否同意目 前危急值 修订后危急值 WBC ≤ 1.5×10 9 /L 或 ≥30.0×10 9 /L ×× 取消 NEU# (中性粒细胞 绝对值) ≤0.5×10 9 /L √ 新增 48 小时首次 HGB≤ 60 g/L √√ 48 小时首次 PLT≤ 50×10 9 /L ≥400×10.
心脏的生物标志物检查 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系 郑 芳. 一、概述 在我国,冠状动脉疾病( CAD )和脑血管病已成 为城市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 对于 CAD 现在多采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 ACS )这一名称。临床可表现不稳定心绞痛 ( UA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床旁生物标记物检测 在急诊的应用. POCT 定义 … POCT ( point of care test ) :非实验室工作人 员在实验室之外的化验检测 其他命名 : Near Patient Doctors Office Testing Extra Laboratory Testing Decentralised.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实验诊断课件教学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 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旧知回顾:心脏结构 1.心脏内部有个 腔,分别是: 2.心脏的内部只有 侧相通。 3.心室与 脉相连,心房与 脉相连。 4.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 ,其作用是: 5.在心脏处,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四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同 动 静 瓣膜.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 李辉.
心肌标记物及其临床意义 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 陈宇.
冠心病及高危者诊断评价重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 伍贵富.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High sensitive Tn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第二节 急性胸痛 第十四章 急性疼痛 科教部 谭珊 讲 师.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严晓伟.
心脏标记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朱继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周玉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 厦门长庚医院 心脏外科 主任医师 陈瑜.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流行病学.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鉴别诊断.
甲状腺激素.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分型]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二、心绞痛 三、心肌梗死 四、缺血性心肌病 五、猝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器官的切取.保存与修整 Organ procurement preservation and recovery
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 Shiping 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策略简介 代谢组学平台 刘慧颖.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第五节 心肌梗塞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急性冠脉病症的病理机制 Nathan Wong.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湘南学院医学检验系                   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

教 学 目 标 授课对象: 检验本科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授课对象: 检验本科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条件,cTn的优点,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原则。 熟悉:危险因子的概念,CK及其同工酶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的组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第三节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第四节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化

第一节 概述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脑血管病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基础都是动脉硬化。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脑血管病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基础都是动脉硬化。 检验医学:预估动脉硬化存在、严重程度以及判断心肌损伤。 结构决定其生理、生物化学特性。 虽然心脏里充满了血液,但是心肌的血液供应却不能直接依靠心脏中的血液,而是要通过冠脉循环。冠脉循环是指血液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入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冠脉循环是给心脏本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的。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致使心肌缺血,就会引起冠心病,甚至发生梗塞,危及生命。    注:图中不同颜色表示冠状动脉分支到达的不同区域。

一、心脏解剖 心脏主要由心肌纤维/细胞组成,包含大量(达上千条)肌原纤维(细胞中央); 肌小节(sarcomere):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仅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 心脏富含蛋白和利用能量的酶: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myoglobin,MHb)、CK、LD,这些都成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骨骼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的结合

肌原 纤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myosin)组成 细肌丝 肌动蛋白(actin) 原肌球蛋白(tropmyosin) 肌钙蛋白 TnC:与钙离子结合部分 TnI:含抑制(ATP酶)因子部分 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部分 myofibril Tn (troponin) cardiac troponin cTn:为心肌细胞所特有。 肌纤维:muscle fiber

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的主要区别 细胞核 数目 钙离子 来源 线粒体含量 (占肌浆容积%) 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外间隙 40 1~2 心肌细胞 细胞外间隙 40 1~2 骨骼肌细胞 肌浆网 20 多核 无氧酵解增加 动脉梗阻 缺血缺氧 心肌功能受损 诱发冠心病(心肌坏死) 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

不稳定性/变异性心绞痛(UA),休息时亦有心绞痛。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年龄、性别、高血压、 高血脂、吸烟等 二、病 理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变, 血管硬化,管腔狭窄, 供血减少。 当冠状动脉狭窄 <70%时 病人出现活动后心肌供血 不足,表现为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继续增加 不稳定性/变异性心绞痛(UA),休息时亦有心绞痛。 血管完全堵塞, 20% 心脏无血供,局部 大面积心肌坏死 AMI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急性冠状综合症:指由于冠状动脉所致的心肌损伤,其病理改变为斑块破裂和冠脉血栓导致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心肌病:其他原因引起心肌肥厚、扩张、纤维化、甚至心肌小范围变性、坏死。其中心肌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轻重差别很大,由于目前尚无金标准,临床不易确诊。 心力衰竭又称心脏功能不全 :许多严重的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归宿,心脏不能有效地把心室内的血液送至全身。80%的AMI死于(左)心衰、心源性休克。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一、概述 (一)危险因子的概念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一、概述 (一)危险因子的概念 risk factor:是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即与疾病有关)。 危险因素存在预示冠心病发生,有助冠心病的诊断。

(二)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发展 目前对危险因素的共识如下: 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 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通常把危险因素异常的人称高危人群 ; 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每种危险因素影响程度不一(relative risk, RR)。 冠心病危险因素已达百余种,但RR不同。 最有价值的可及早预防和治疗的是: 高血脂、CRP和凝血因子异常。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生物化学) (一)血脂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促进动脉硬化的主要物质; TC和HDL-C不是很充分的预报因子, 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发生,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临床首选TC、HDL-C和TG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指标。

(二)炎症 1.炎症与冠心病 (1)炎性细胞是早期动脉硬化形成的启动步骤 :糖蛋白CD11/CD18,这是炎症诱导的白细胞活化的标志物。 2)炎症产物促进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 (3)慢性炎症导致平滑肌增生:是动脉硬化的关键步骤 。 炎症状态是一个比狭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CRP和冠心病密切相关,被看做独立的危险因素; CRP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心病一个长期或短期的危险因素,<2mg/L。 hsCRP和TC:HDL-C联合分析,大大提高了预测冠心病的准确性。 high sensitivity CRP

(三)凝血因子 冠脉内血栓生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特发性冠脉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 溶栓疗法已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治疗措施:90%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血栓生成 (首剂需在6h内使用)。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恶性事件的预兆。 1.纤维蛋白原 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恶性事件的预兆。 2.凝血因子VII和PAI-1 在中年男性中,因子VII的升高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因子VII水平升高25%,5年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62%。 PAI–1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

今后发生AMI的相对危险度(RR)

第三节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一、历史演变 二、传统的心肌酶谱 三、心肌肌钙蛋白 四、肌红蛋白 五、正在探索中的新标志物 第三节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一、历史演变 二、传统的心肌酶谱 三、心肌肌钙蛋白 四、肌红蛋白 五、正在探索中的新标志物 六、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应用

心肌损伤 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穿透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坏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AMI诊断标准(1995年,WHO) : ①尸体解剖检查,②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③典型的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④心肌酶学的改变。后三项中二项阳性者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生物化学标志物急性心肌损伤诊断的地位 确诊: 20%依靠生物化学标志物确诊(心电图诊断AMI的阳性率至多81%),提高了诊断可靠性。 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的灵敏指标。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条件 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特异),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敏感); 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能评估溶栓效果。 窗口期:被观察、升高持续的时间。 窗口期短,可被用于观察有无再梗死。

一、历史演变 1979年 ,血清AST、LD、CK以及同功酶组成血清心肌酶谱; 1985年, CK-MB mass方法成为测定CK-MB的首选方法; 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应用; 1994年CK-MB亚单位开始用于临床病人的早期分筛。 AMI早期标志物:肌红蛋白和CK-MB亚型 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肌钙蛋白。

二、传统的心肌酶谱 ASTm用于判断心肌的损伤程度及预后。 心肌标 志物 分子量 (kD) 出现时间 (h) 达峰时间 (h) 恢复时间 应用 AST 100 6~12 24~48 5~7 现不用 LD 135 8~12 48~72 7~12 LD1 135 8~12 48~72 7~12 LD1> LD2 CK 86 4~6 10~36 3~4 CK-MB 86 4~6 9~30 2~3 MB亚型 86 1~4 4~8 0.5~1 CKMB2 ASTm用于判断心肌的损伤程度及预后。

(一)LD及其同工酶 1. 分布 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 ,四聚体 , H4(LD1),MH3(LD2), M2H2(LD3), M3H(LD4), M4(LD5); 心脏、肾脏和红细胞所含的LD同工酶比例相近,以LD1和LD2为主 ; LD的半寿期为57 ~170h,

2. LD及其同工酶的应用原则 限制LD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对病人作个案处理,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LD1/LD2比例(>0.76%)更敏感和特异,但不用于评估溶栓疗法(常致溶血,使LD1升高)。 若AMI诊断明确,就不需检测LD和LD同工酶。

(三)CK及其同工酶 1. 分布 CKBB(CK1)存在于脑组织中, CKMB(CK2) 和CKMM(CK3)存在各种肌肉组织中 ; CK-MB占心肌总CK的l5%~25%(骨骼肌中为1~2%)。 CK半寿期:10~12h

2. 检测 CKMB的质量检测:1985年,单克隆抗体法,其诊断AMI较酶法更敏感、更稳定、更快(10 ~40min),且可以自动化。 CK同工酶亚型(即CKMB的亚型):常用高压电泳分离(快速、敏感),但其不是临床常规项目。 测定时间:住院时、3h后、6h后、9h后共4次。

3.临床意义(CK及其同工酶) 较早期诊断AMI、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 (1)%CK-MB:CK-MB/总CK(测酶活性) 总CK>100U/L,CK-MB>15U/L, %CKMB<4%,多考虑肌肉疾病, %CKMB在4%~25%,AMI诊断可成立 %CKMB>25%,有CK–BB或巨型CK存在。 (2)观察再灌注的效果:溶栓后几小时内, CK-MB继续升高,然后下降(冲洗现象)。

(3)MB2/MB1和MM3/MM2的比值升高(正常人<1)均可作为诊断AMI的标准之一。 CK-MB2>1.9U/L且CK-MB2/CK-MB1>1.5。CK-MB2在AMI发生2h即上升,10~18h达峰值,12~24h下降。该标志物出现早于CK-MB。 CK-MM3/CK-MM1>1.0也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准之一。

CK作为AMI标志物有以下优点 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AMI,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CK-MB2/CK-MB1 ); 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

CK作为AMI标志物的缺点是 ①CK总酶特异性较差,特别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 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质量法)替代CK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三、心肌肌钙蛋白 (一)总肌钙蛋白 1. 肌钙蛋白(Tn)的特性 TnC:与钙离子结合部分 TnI:含抑制(ATP酶)因子部分 肌钙蛋白 Tn (troponin) 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部分 cTn(cardiac troponin):为心肌细胞所特有。

cTn作为AMI的标志物优于CKMB和LD。 AMI后4~8h升高(与CKMB类似,但晚于肌红蛋白),但窗口期长(4~10天~3周 ); 在诊断发现较迟的AMI时可替代LD (7~12d); cTn分辨力高,特异性高: cTn为心肌特有,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测不到cTn(与CK-MB相比); 一般在入院,和入院后3h、6 h、9h各测一次cTn和肌红蛋白。 cTn作为AMI的标志物优于CKMB和LD。

(二)cTnT的临床意义 用于AMI的诊断,发生6h后,敏感性达90%以上(可达5天以上); cTnT与CK-MB均常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大小; 对于心肌炎、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cTnT是比CK-MB敏感。

心梗发作后cTn、CK、Mb的诊断敏感度 敏感性 Mb CK 症状发作后时间(小时) 心梗发作后cTn、CK、Mb的诊断敏感度

灌注成功 未再灌注 心梗后灌注成功与未再灌注病例cTnT的变化

(三)cTnI的临床意义 cTnI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AMI标志物,心肌损伤后4~6h释放入血; 和cTnT一样,cTnI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cTnI可敏感地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 波MI。 目前检测的cTnI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在AMI中90%是 cTnI–cTnC复合物,5%的cTnI–cTnT。

(四)心肌肌钙蛋白的评价(优点) cTn的敏感度及检测特异性均高于CK,而且能检测微小损伤(如UA、心肌炎); 有较长的窗口期,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UA和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cTnT长达7天,cTnI长达10天,甚至14天); 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 与心肌损伤范围大小相关,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胸痛发作6h后,血cTn浓度正常可排除AMI。 符合理想的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条件

四、肌红蛋白(myoglobin,Mb) 关于溶栓疗法的时间 使用溶栓疗法越早,抢救AMI成功率越高; 最好在发作3h内溶栓,每延迟1h,病人在30天内存活机会减少21/1000; 且首剂必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内应用,超过6h,溶栓疗法无效。 故早期诊断AMI显得优为重要。

(一)生物化学特性 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肌肉中(特异性不高) ,约占肌肉中所有蛋白的2%。 (一)生物化学特性  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肌肉中(特异性不高) ,约占肌肉中所有蛋白的2%。 Mb分子量小,仅17.8kD,位于胞质中,故AMI发生后出现较早。 CK-MB(84kD) LD(134kD) 当AMI病人发作后 2h即升高。6~9h达高峰,24 ~36h恢复至正常水平。

(二)临床应用与评价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 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Mb消除很快 在胸痛发作2~12h内,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

Mb与碳酸酐酶Ⅲ联用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特异性。

五、正在探索中的新标志物 (一)肌球蛋白轻链和重链 重链:2条,220kD myosin heavy chains,MHC 肌球蛋白 (四聚体) 轻链:2条,20~27kD (myosin light chains,MLC 粗肌丝 MHC由两个同种异构体α和β组成,心脏的β–MHC和慢形骨骼肌MHC共同表达,α–MHC是心肌所特有,骨骼肌和心肌MLC的氨基酸序列有20%不一致。

MHC有如下特点: 窗口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心脏标志物中最长的,检测MHC有助于AMI回顾性诊断。 MHC变化很少受再灌注的影响,

MLC有以下特点: ① 血清MLC升高幅度对诊断AMI和估计其预后很有价值,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理想指标。 ② 约有一半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MLC可升高,其敏感性超过cTnT和CK-MB质量 ③ MLC可早至3小时即出现,但不能作为判断AMI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的指标。

(二)糖原磷酸化酶 (glucogen phosphorylase,GP) 三种同工酶:脑和心脏的GPBB,骨骼肌的GPMM和肝脏的GPLL。 心肌缺氧、缺血时,处于糖原糖酵解状态,GPBB随糖原降解加速进入胞浆,透过胞膜进入循环。 GPBB被认为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最为敏感指标之一。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GPBB在胸痛2~4h开始升高,它的特异性与CK-MB相似。

(三)脂肪酸结合蛋白质 FABP是小分子量(14 ~l5kD)胞浆蛋白,心肌内FABP含量(0.46mg/g心肌,)比骨骼肌组织内丰富许多。 FABP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和Mb相近,比CK-MB高。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

急性心肌梗死常用标志物动态变化

六、心脏疾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①脂肪沉积、脂肪条纹形成, ②粥样斑块形成,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冠心病 ③粥样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心肌缺血, ④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或痉挛,心肌坏死。 冠心病 的自然 病程 前两个阶段病人无症状

(一)粥样斑块形成及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仅有危险因素异常,如何尽早识别冠心病是临床上的焦点。 应用危险因素评估冠心病。 hsCRP是一个良好的冠心病发生的预测指标。45岁以上的男性如果TC/HDL-C和hsCRP持续升高,应常规定期复查,高度警惕冠心病事件。

(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期 1. P–选择素(P–selectin) 2. D–二聚体和血栓预示蛋白

(三)心肌缺血的标志物 无典型症状的病人,临床早期诊断冠心病主要依靠静息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 异常,结合血脂、hsCRP等危险因素综合判断。 一些灵敏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BBGP、cTnT、cTnI的测定可帮助临床判断有无损伤。 冠心病不同阶段仅是心肌坏死程度不同 。

冠心病各个阶段的危险度

冠心病早期诊断标志物一览表 心脏标志物 病理、生物化学作用 分子大小 (kD) 临床作用 炎症标志物 CRP 急性时相蛋白 115~140 血栓预示蛋白 不溶性纤维蛋白前期水解肽 检测早期血栓 >300 检测血小板聚集 140 P–选择素 血小板粘附活性 糖原磷酸化酶BB 早期缺血标志物 促糖原分解 188 脂肪酸结合蛋白 排除急性 心肌梗死 15 脂肪酸载体

(四)AMI标志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急诊室的胸痛甄别 只要休息时发生的胸前区不适,持续 20min以上,就应作紧急状态处理。 为了提高诊断效率,迅速作出诊断: (1)缩短测定周期(turnaround time): TAT的定义为从采集血样标本到报告结果的时间。IFCC建议TAT控制在1小时内。

(2)标志物的选择 ① 早期标志物: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h内血中即相对增加如:Mb。 ② 确诊标志物: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h血中浓度增加,对心肌损伤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发作后数天仍异常。心肌钙蛋白(指cTnT或cTnI)是当前最好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

2.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1)排除AMI的抽血频率:入院时即刻、入院后4h、8h、12h或第二天清晨各测一次。 2.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1)排除AMI的抽血频率:入院时即刻、入院后4h、8h、12h或第二天清晨各测一次。 (2)对已有能确诊AMI的心电图改变者的抽血频度:早8:00和晚8:00,以进一步证实诊断、估计梗死范围以及确定有无再梗死Mb和CK-MB质量 。

3. 心脏标志物的决定限 4. 再灌注 低的异常值决定有无心肌损伤,高的异常值就是诊断AMI的传统的标准。 临床常采取紧急的冠状血管置换术(俗称“搭桥”手术)、溶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至少采集0时间,即治疗开始时,1时间,治疗开始后90min,比较标志物的浓度 。

5. 手术前后的急性心肌梗死 6. 方法学研究 cTn特异性较高,常被用于检测非心脏手术病人在手术期有无急性心肌梗死。 6. 方法学研究  ① 方法的参考范围和决定限; ② 方法的不精密度; ③ 分析前变异; ④ 标本测定周期(turnaround time); ⑤ 经济分析(成本和预期效益间的关系); ⑥予后判断价值。

7. 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 (1)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7. 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 (1)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2)临床检验中只需开展一项心脏肌钙蛋白测定(cTnT或者cTnI)。 且不需进行CK-MB质量测定。 (3)放弃所谓的心肌酶学测定,若不开展cTnT或cTnI测定,可使用CK-MB质量测定法。

7. 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 (4)Mb列为常规早期心脏标志物,主要用于早期除外AMI诊断(特异性不高),但CK-MB亚型无法常规用于早期诊断AMI。 (5)对已有典型的可确诊AMI的ECG变化的患者,主要用于确认AMI的诊断,判断梗死部位的大小,检查有无合并症如再梗死。 (6)对那些发病6h后的就诊患者,不需要Mb等,只需测定cTn等。

第五节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B钠尿肽 B钠尿肽:又称脑钠肽,由脑和心室合成,32aa, 10k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 心钠肽:又称心钠素,由心房分泌,28aa, 4kD。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s,ANP),

ANP和BNP的作用 均促进尿和尿钠的排泄和血管扩张。 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血压的重要激素,当心血容积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时即可大量分泌。 在心衰由于合成增加,ANP和BNP明显异常,而且其增加的程度和心衰的严重度成正比,和射血分数成反比,并随治疗有效而下降。在心衰中BNP作用强于ANP。

BNP有以下特性 1)心室张力增加,心脏超负荷可促进BNP分泌,在机体中起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生理作用。 2)BNP是一个较可靠的CHF诊断指标,其升高程度和CHF严重程度相一致。怀疑心衰者首选检查BNP,BNP阳性者,再作超声和其他检查。 3)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衰的存在。 4)在呼吸困难病人,BNP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较强的预示因子。

思考题 1、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 2、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条件 3、cTn的优点 4、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原则 5、危险因子的概念 6、CK及其同工酶的应用 7、心肌肌钙蛋白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