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一:科技發展總目標、策略及資源規劃 題綱一:科技發展總體之目標與策略 題綱二: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 發展總目標 題綱三:國家總體資源之配置規劃之關聯性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主計處 協辦單位:內政部、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 交通部、財政部、衛生署、原能會、 農委會、 勞委會、工程會、研考會 報 告 人:陳鴻基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1-1-1:科技發展總體之目標與策略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1-1-1:科技發展總體之目標與策略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壹、問題檢討 目標與策略之調整。 科技政策目標之定義。 目標與策略之扣合。 各項科技相關會議之整合。 結合國家政策和科技策略目標的調整機制。
貳、未來展望(1/2) 未來若能將科技政策相關議題列入科技顧問會議、產業科技策略會議等每年定期舉辦的會議之中,使科技顧問會議、產業科技策略會議與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更為緊密之連結,則可使我國科技政策之目標與策略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下有更為彈性、更為務實旳因應機制。
貳、未來展望(2/2) 就科技發展總體之目標與策略而言,未來 展 望應以強化下圖所示之機制為首要任務。 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科學技術基本法 就科技發展總體之目標與策略而言,未來 展 望應以強化下圖所示之機制為首要任務。 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科學技術基本法 國家科技發展計畫 科技政策目標 科技政策策略 相關科技會議 扣合 具體 調整 彙總整合 參照原則
參、建議可行方案(1/3) 建立目標與策略之調整機制 科技政策目標之明確化 於現行科技幕僚體系中設立任務編組,每遇科技政策目標更動,即啟動調整機制,依循「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籌備模式,籌開小型會議以更新策略。 科技政策目標之明確化 現行科技幕僚體系負責籌開相關會議或委託具相關經驗之學者專家進行目標明確化。
參、建議可行方案(2/3) 各項會議之整合 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與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召開後,對於科技發展現況之檢討與改進意見,建議由負責科技發展之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集相關部會,及時研擬科技政策目標及策略之調整,或將研議所得之調整方案列入後續舉辦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之討論議題。
參、建議可行方案(3/3) 建立科技政策研擬機制 1.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召開之後、國家科技發展計畫撰就之前,建議由現行科技幕僚體系負責籌閞相關會議以進行目標與策略之扣合。 2.建議可在科技政策形成前,由國科會或行政院相關機 構擔任計畫發起者,並對外徵求科技計畫或政策之研究團隊,針對科技政策之需求面從事科學性之探討與研究。 3.從“科技政策形成”、”目標與策略執行”、到”績效評估”,使科技政策由成形、執行、績效評估,有一整套有系統有架構的完整平台機制。
1-1-2: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之關聯性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1-1-2: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之關聯性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壹、問題檢討(1/2) 總目標文字與意涵屬於範圍較廣的方向性敘述,各部會署訂定的目標及策略都不會發生違背。 部會署訂定的科技發展目標及策略,除國科會及經濟部訂有量化之目標值外,大部份都是定性或質化的文字陳述。 全國性的量化指標願景值與部會署的量化目標值間,並未見一定的數量邏輯關係。 必須在「執行」與「修正」的循環週期中,藉各部會署及全國專家菁英的參與,逐年修正部會署目標與策略。
壹、問題檢討(2/2) 現階段各部會署所訂定之目標策略與國家總體目標策略的對應關係仍不突顯,欠缺系統化的方法檢視各部會目標策略在推動國家總體目標策略中所扮演的角色。 各部會署目標對應於國家總體的目標多半集中在總體目標1至目標3,在總體目標4至目標6的推動部分則較少。 各部會署策略對應於國家總體的策略多半集中在總體策略3至策略5,而其他策略的部分則明顯分佈較少。
貳、未來展望 未來希望我國各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之關聯能緊密結合,使國家科技發展之總目標能在各部會署之科技發展目標策略執行下能徹底實現。目前各部會署之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雖然有關連性存在,但無法突顯各部會署的發展重點,未來可進一步建立一衡量指標,評估各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在民生福祉、產業發展與國防安全三領域之發展情形,並配合國家策略性考量做適當的調整與資源配置。
參、建議可行方案(1/3) 針對問題檢討的(二)點: 現有各部會署之科技目標與策略應加強量化指標的制定,並訂出逐年逐階段的目標達成率。 針對問題檢討的(三)點:全國性量化指標願景值與部會署的量化目標值彼此間並未有一定數量邏輯關係的問題,建議透過跨部會署的運作機制,進行系統性規劃作業,以便將全國總體量化目標適當地下配至各部會署。
參、建議可行方案(2/3) 針對問題檢討的(四)至(七)點,可藉由發展建立一平台機制,有系統地針對各部會署之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之關聯性進行評估,使各部會署科技發展目標策略與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能緊密結合;彼此間能有明確的對應關係,也使各部會署在推動國家總體目標策略中的角色明確化。同時藉此平台之運作,也能對部會署的目標與策略逐年進行修正調整;同時也能評估各部會署科技之發展目標策略在民生福祉、產業發展與國防安全三領域之發展情形及資源分配情況。
1-1-3:國家總體資源之配置規劃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1-1-3:國家總體資源之配置規劃 報告人:陳鴻基教授
壹、問題檢討(1/3) 科技資源和國家科技政策目標連結性不強。 部會的資源配置和國家科技發展目標契合性不高。 雖然各部會均設有相關的顧問室,但彼此間的互動連繫並不高,缺乏專責的單位或機制來協調規劃各部會的科技施政。 國家型計畫的形成固然有集中資源針對經濟社會重大議題予以規劃和研究,但件數及金額太大則會排擠到其他科技資源。
壹、問題檢討(2/3) 若干共通性計畫會編入科技預算,將會排擠執行中之科技計畫,即造成經建預算對科技預算產生排擠情形。 政策目標及資源配置後,資源分配後缺乏調整機制。 政策評估和資源配置連繫性不足。 基礎/應用/技術發展,工業發展/社會福祉/學術,經費的配置缺乏以國家目標考量及相關準則。
壹、問題檢討(3/3) 政府強調策略性服務業發展,但在涉及領域別配置資源時應將範疇界定清楚,並和原來應用的領域有所區隔,以避免預算審查時,重複申請與審查。 為加速服務業的創新及服務業的發展,行政院已通過「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但相關政策工具仍顯不足,策略能否落實有待更進一步檢視。
貳、未來展望(1/2) 科技發展總目標研訂之過程應合理,各項策略與措施與資源規劃應扣合。 改以「績效基礎預算」,建立科技預算與績效之間有效的連結機制。 科技經費之編列,除了以此固定比率增加額度的方式外,每年的增長也應與政府科技政策的策略性考量相配合。
貳、未來展望(2/2) 政府科技經費配置之策略應進行檢討整合。 國家型科技計畫的預算是否應有上限,並建立退出機制。 部會科技經費分配現況之檢討。 建立科技重點領域篩選機制。 政府應增加配置資源在服務業的創新上,以邁向製造/服務雙引擎經濟體系。
參、建議可行方案(1/3) 根據全國科技會議、科技會報、科技顧問會議、SRB會議之決議,篩選出前10大(或20大)目標,並研擬可操作機制,做為部會署配合之目標。 各部會經費分配比率應再區分為“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目標”、“執行部會任務”與“強化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等層面,再由其比率檢視經費分配的合適性。 部會署執行科技計畫績效及科技管理成效應視為未來競爭科技經費的指標之一,但為避免造成太大的衝擊,經費的調整應分階段逐步進行。
參、建議可行方案(2/3) 部會署科技計畫之年度提報數,其特優先之額度,應與部會署年度科技施政績效相扣合,由目前特優先80%,改以績效優劣之差異,來設定特優先額度(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 基礎/應用/技術發展研究應建立指標評估其投入/產出績效,做為經費配合理性的參考依據。 政府/民間研究經費的配置比率應視政府對民間研究激發的效果而定。
參、建議可行方案(3/3) 國家型計畫之預算應訂定上限,並建立退出機制,以避免排擠到其他科技預算;此外,應納入國外專家參與評審。 研考會、國科會及經建會進行科技管考時,應予以整合避免重覆管考,加重部會署之業務及時間成本。 配合國家邁向創新及製造/服務雙引擎體系之目標,政府應配置較多資源於服務業創新之上,但在配置領域別預算時,應先釐清現有服務業及其原來應用領域的區隔,以避免部會在研擬中綱計畫時重覆申請與審查。
參、建議可行方案(3/3) 建立服務業研發(創新)經費調查資料庫,並強化基礎建設及財團法人研究機構的支援角色,來推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 題 二:科技政策之形成、推動與評估 題 綱 一: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題 綱 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題 綱 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研考會 協辦單位:內政部、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 交通部、財政部、主計處、衛生署、 環保署、原能會、農委會、 勞委會、工程會 報 告 人:曾大有研究員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壹、背景:我國科技政策形成 行政院 科技顧問會議 科技政策 產業策略會議(SRB)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科技會報 全國科技會議 各部會署 主辦:國科會、科技顧問組 協辦:相關部會署 主辦:科技顧問組 協辦:相關部會署 各部會署 成立各項執行計畫 加強專責推動機構 增修訂相關法規 設立各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機構 資源投入 科技經費及 人力 績效評估 計畫及政策
壹、背景:中華民國科技組織體系 總 統 府 中央研究院 行 政 院 科技會報 科技顧問組 國家科學委 員 會 原 子 能 委 員 會 農業委員會 經濟部 交通部 教育部 國防部 衛生署 環保署 內政部 勞委會 技術處 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核 能 研 究 所 科技處 科 技 顧問室 顧問室 科 技 顧問室 預防醫學 研 究 所 科技顧問室 建築研究所 勞工安全衛 生研究所 水資局 精密儀器發展中心 電信技術中心 各公私立大專院校系 所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家畜衛生試驗所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工業局 中山科學研 究 院 藥物食品 檢 驗 局 台灣營建研究中心 智慧財產局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中央氣象局 氣象科技研究中心 藥政處 國營事業委員會 運 輸 研 究 所 國家實驗研究院 醫藥品查驗中心 工業技術 研 究 院 適航驗證中心 國家衛生研 究 院 同步輻射 研究中心 其他財團法人研究單位 港灣技術研究所 婦幼衛生研究所 傳染病研究所 公共衛生研究所 家庭計劃研究所
貳、討論題綱 題綱一: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題綱一: 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一、問題說明(1/2) (一)科技政策的協調整合與推動 大型會議形成共識 科技行政機構與專案推動小組 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每四年舉辦) 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每年) 科技行政機構與專案推動小組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與各部會署科技相關行政單位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推動小組、行政院人才引進及培訓會報、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數位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指導小組 科技政策決策機制 行政院院會、行政院科技會報(每三個月)
題綱一: 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一、問題說明(2/2) (二)科技計畫及預算之協調整合 各部會署科技計畫、預算之審查及協調整合 各部會署科技計畫由各主管部會署負責內部之協調與整合 跨部會署科技計畫,由國科會及科技顧問組藉預算審查、期中與期末專家查訪進行科技計畫間之協調整合, 國科會並辦理領域別策略規劃 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後,國科會及科技顧問組以「國家型科技計畫」方式,針對重大計畫進行上、中、下游及跨部會署計畫之協調整合
題綱一: 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二、問題檢討(1/3) 需較大型的政策研究計畫作初期規劃 政策前瞻研究經費甚少,研究題目零碎 政府藉大型會議形成產官學研科技發展的共識,擬研討的課題需具有前瞻性並影響重大,研討的議題應先有深入的研究,並應建立政策研究之基盤 政策前瞻研究經費甚少,研究題目零碎 各部會署面對近十數年來,無論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人文及管理思維之與時俱進,無論在施政業務規劃,或科技政策研究,都需有較為前瞻的想法與作法,但目前我國此一方面研究經費甚少,研究題目零碎,應一併整合
題綱一: 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二、問題檢討(2/3) 行政院科發基金應有一彈性的經費,作為重大會議形成共識後之規劃或推動經費 產業科技策略會議 (SRB)、科技顧問會議 (STAG),大多在七月及十二月舉行,會議形成共識後,各部會署應立即規劃相關之推動策略,並研擬相關之執行計畫,但此一政策形成機制與我國科技預算編列之時程未能相互匹配 正式以科技管理計畫經費編列相關人事及管理經費 二十多年來政府科技行政單位,在各部會大多以臨時任務編組方式成立科技行政與推動單位,未來在預算員額編制無法有效增加之狀況下,應正式以科技管理計畫經費編列相關人事及管理經費,或以委外、借調人力方式 加強科技管理
題綱一: 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二、問題檢討(3/3) 目前科技政策的形成,側重由下而上的科技政策考量 台灣科技經費的分佈主要是由各部會署依施政重點擬定中程綱要計畫,此一規劃方式,由下而上的科技經費分配「精神」相當明顯,較少由上而下的整體、長期發展的國家科技政策 各部會署內部應有政策形成的幕僚支援及計畫間的協調機制 目前各部會署雖有科技計畫形成的機制,但部會署的科技計畫與部會署的施政計畫、經建計劃都有相關,故各部會署應建立各部會署本身的政策形成及研究幕僚,並加強部會署內科技相關事務的協調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一、問題說明(1/2) (一)科技研發組織體系 上游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及各大學 中下游研究機構:各部會署等所屬研究機構(如:建研所、中科院)及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如:工研院、國衛院、國家實驗研究院) 各政府部門:設置科技顧問室或相關的科技發展行政單位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一、問題說明(2/2) (二)科技政策之推動:分為三個層次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二、問題檢討(1/4) 科技組織協調功能 協調機構層次要高,立場公正,而且有最高行政主管的支持 科技政策的協調需具備經常性的協調管道及運作機制 科技政策協調機構應積極主動但不居功,且人事經費預算要精簡;經費預算多的部門,自有績效的壓力,難作協調整合者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各部會署內部之科技發展協調問題 二、問題檢討(2/4) 由於各部會署之科技政策協調執行單位本身編有預算經費,與其他司處有競爭資源關係 科技計畫與施政計畫、經建計劃也有相互支援的關係,故如擬提高政策協調整合之成效,似乎可由位階較高之技監擔任協調單位主管,或由次長主持協調會報作協調整合 部會內與科技應用相關之行政研究計畫或經建計劃之規劃都應與科技發展計畫一併審查加強協調與綜合運用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二、問題檢討(3/4) 科技政策與各部會署計畫間之目標落差 促使民間研究經費帶動上游研究發展 科技政策在計畫形成過程中,由於相關參與者之主觀意見需求及可用資源之變異性,導致最後形成之計畫多是在多方妥協下完成,究其內容往往與原來之政策目標有所落差 促使民間研究經費帶動上游研究發展 過去在此推動機制運作下,推動不少方案,例如:「行政院科技人才方案」、「生技產業推動方案」、「產業電子化推動方案」等,然此推動機制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尤其與產業關連性高的科技政策,其推動所需資源及領域關連性,產業上中下游之連動性及上游研發之市場早熟性愈來愈大,整體推動之配套措施考量亦須相對增加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二、問題檢討(4/4) 科技組織定位與變革 - 目前行政院似乎已擬依據「政府組織法」將科技顧問組與國科會企劃處合組「科學技術委員會」,此一變革宜深入思考目前運作機制是否有哪些問題,合組後可以解決那些問題或產生哪些新的問題, 而國科會之各學術處是否需移至教育部或成立學術研究基金會,作學術研究發展之補助事宜,國家實驗研究院是否亦併由教育部負責監督管理等 科技計畫、施政計畫、 經建計劃規劃、國防計畫等之綜合協調推動機制 的建立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一、問題說明(1/2) (一)政府部門科技政策執行之評估標準尚 未整合 各部會為因應國科會及研考會之評量需準備不同之資料並配合不同之管理與評估作業 評估構面或標準未根據科技政策總目標及基本策略訂定 除國科會外,各部會各有不同之科技政策執行單位,部會內之政策執行及資源分配無法有效整合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一、問題說明(2/2) (二)大學、研究機構及法人之創新績效尚未建 立統一評估之標準 國科會及教育部對大學、研究機構及法人之創新績效尚未統合為單一評估標準,且雖有學術發表成果之評鑑結果公佈,績效優劣卻非未來經費分配之參考指標 現階段學校之技術移轉,尚無具體績效評估機制,且國科會及經濟部並無促進產學合作之獎勵機制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二、問題檢討(1/2) 成立研究與管理之團隊提供諮詢與管考的工作 建立一整體科技政策之規劃、執行與評估模式: 為使執行措施能以最小管理成本獲得最大科技政策產出成果,自科技政策形成開始,應有一研究與管理之團隊提供諮詢與管考的工作,此研究團隊並應建立一整體科技政策之規劃、執行與評估模式 以科學化方法管控科技政策執行成效: 為能以科學化方法管控科技政策執行成效,應以措施類型、性質,建立一制式的評量表,以利各執行單位建立量化評估資料,與管考單位後續評估分析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二、問題檢討(2/2) 國科會與教育部及國科會與經濟部應整合之工作 大學、研究機構及法人之創新績效應建立統一評估之標準: 評量標準及結果亦須公開,績效優劣必須成為未來經費分配之主要指標 為推動產學合作,應鼓勵國內相關財團法人機構,仿效工業技術研究院之發展目標: 以創新研究、知識服務、技術衍生加值三大遠景,帶動相關產業之創新 建立財團法人創新績效評估機制: 強化各研究機構,如工研院、中科院研發成效及績效考核基準,並將技術移轉至學校或產業之成果列為主要考核標準;績效優劣可視為未來經費分配之主要參考指標
參、未來展望 題綱一:健全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加強於各部會署建構具水準之政策研究單位或計畫,以整合型、大型的研究計畫將各部會署及跨部會署之政策研究需求作整體性的規劃與研究 建立定期論壇研討機制與政策研究資訊平台 行政院科發基金彈性支援大型會議結論與建議之規劃與推動,將可使我國科技政策形成與推動機制更臻完善。
參、未來展望 題綱二:強化科技政策推動機制 計劃推動與執行單位應分開,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推動機制 在目標的執行上,每個計畫的技術、特性及目標不同,在推動的機制上亦應不同 以科技管理計畫加強各部會署科技管理能量 建立科技計畫、施政計畫、經建計劃規劃、國防計畫等之綜合協調推動機制
參、未來展望 題綱三:加強科技政策執行績效評估之機制 短期內首要加強科技專業幕僚支援體系,以協助執行績效評估作業,使現行體制更加完善 長期則應效法先進國家經驗,於現行科技體系內設置專職人力協助科技幕僚作業,落實科技管考、科技績效評估,以協助跨部會計畫規劃協調及重點領域的形成與規劃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題綱一:探討民間與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之比例 與資源之互動 題綱二:促進民間增加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機制 題綱三:調整政府科技經費之合理成長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主計處、財政部、經濟部 協辦單位: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勞委會 報 告 人:傅兆章/席時昶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討論題綱(一) 1.3.1 探討民間與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之比例 與資源之互動
壹、現況檢討:(一)R&D佔GDP3.0%之提前 目標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討論題綱: 1.3.1 探討民間與政府投入研發經費 之比例與資源之互動 壹、現況檢討:(一)R&D佔GDP3.0%之提前 目標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90~93年) 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91~96年)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 (92~95年) 全國科技經費目標 政府:民間 2010年 GDP3.0% 30 : 70 2007年R&D投資 2006年 2004年 GDP2.3% 38 : 62 政府科技經費每年10%成長
歷年全國研究發展經費 (單位:百萬元新台幣)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歷年全國研究發展經費 (單位:百萬元新台幣) 年度 研發經費 政府投入 民間投入 民間/政府 GDP 研發經費/GDP (%) 1993 103,617 50,732 52,885 104.24% 5,918,376 1.75% 1994 114,682 54,386 60,296 110.87% 6,463,600 1.77% 1995 125,031 54,694 70,337 128.60% 7,017,933 1.78% 1996 137,955 57,386 80,569 140.40% 7,678,126 1.80% 1997 156,321 62,830 93,491 148.80% 8,328,780 1.88% 1998 176,455 67,581 108,874 161.10% 8,938,967 1.97% 1999 190,520 72,127 118,393 164.15% 9,289,929 2.05% 2000 197,631 74,167 123,464 166.47% 9,663,388 2001 204,974 75,790 129,184 170.45% 9,506,624 2.16% 2002 224,428 85,464 138,964 162.60% 9,748,811 2.30%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二)政府民間比例 目前政策:政府與民間比2002年38:62 2010年30:70 GDP%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政府研發經費與民間研發經費間關係 政府: 民間 100 : 165
壹、現況檢討:(三)政府民間R&D投入均不足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三)政府民間R&D投入均不足 1999年以來政府與民間科技經費投入均呈低成長率 2002年政府雖有增加但係國防科技增列入之故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四)部會間機制無法相互引用 政府補助民間研發相關機制
貳、問題檢討 1.政府促進民間投入研發之辦法應再擴充 2.現行促進民間投入研發辦法實務執行面應再改進 3.法人與學界之研發能量應再加強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貳、問題檢討 1.政府促進民間投入研發之辦法應再擴充 2.現行促進民間投入研發辦法實務執行面應再改進 3.法人與學界之研發能量應再加強 4.國內研發人才不足 5.民間/政府策略規劃需更具全面性 6.國營企業投入不足
參、未來展望 一、執行面:政府各機構應就自身所涉及產業訂定合 適機制,誘導產業投入研發,除可促成產業轉型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參、未來展望 一、執行面:政府各機構應就自身所涉及產業訂定合 適機制,誘導產業投入研發,除可促成產業轉型 並提升獲利外,亦對增強國家競爭力有莫大幫助 二、人才面:研發人才之供應需更充足,並鬆綁人事 法規與擴大國防訓儲制度之適用範圍,使人員之 流動更具彈性。 三、政策面:我國產業發展一向由政府領軍,故除加 強與民間之互動 機制外,政府研發經費之投入 亦需持續加強,建議政府:民間仍維持38:62之 比例。
肆、建議可行方案 1.3.1 探討民間與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之比例與 資源之互動 調整政府部門研發投入與民間部門投入研發之比率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1.3.1 探討民間與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之比例與 資源之互動 肆、建議可行方案 調整政府部門研發投入與民間部門投入研發之比率 由92年之36:64修正為38:62 2.重視科技發展,加強政府研發投資 94及95年度政府科技預算每年以15%成長 3.整合上中下游資源,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 積極推動跨部會跨領域,上下游整合之重大社經影響計畫 4.採取具體措施,促成民間增加R&D投入 採取六大措施,責成各部會責任分攤,有效誘發民間增加研發 投入,使年成長率由8%增為11%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討論題綱(二) 1.3.2 促進民間增加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機制
一、政府科技預算與政府R&D 壹、現況檢討 (單位:億元)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 一、政府科技預算與政府R&D (單位:億元) * 以2006年為例,科技預算值 ~ 0.87 * (1287 - 81 - 89) - 76 註:政府科技預算成長2004年以前係實際值,以後則以15%成長推估
二、研發投資狀況分析 壹、現況檢討 假設:GDP年增率為5.0%,政府:民間由36:64達38:62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 二、研發投資狀況分析 假設:GDP年增率為5.0%,政府:民間由36:64達38:62 政府R&D經費2005~2006以年成長15% 若無其他激勵措施,依2002年統計,民間研發投入之年成長約為8%
三、政府補助民間研發相關槓桿機制 壹、現況檢討: 4.8 1 26 9.5 24 2.4 1.9 70億 3:1 1.33 1:3 4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 三、政府補助民間研發相關槓桿機制 70億 政府 /民間 政府投資 1元引發 3:1 1.33 4.8 1 26 9.5 24 2.4 1.9 1:3 4 1:2 3 1:2 3 4:1 1.2 1:1 2 4:1 4:1 1.2
貳、問題檢討 (一)民間投入研發經費仍與先進國家在比例上有 相當之落差 (二)私立研究機構及財團法人機構科技研發經費 投入偏低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貳、問題檢討 (一)民間投入研發經費仍與先進國家在比例上有 相當之落差 (二)私立研究機構及財團法人機構科技研發經費 投入偏低
貳、問題檢討 民間研發投入有相當之落差 2006年R&D佔GDP3.0% ★ 政府2005~2006成長15%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貳、問題檢討 民間研發投入有相當之落差 2006年R&D佔GDP3.0% ★ 政府2005~2006成長15% ★ 2004~2006 GDP年成長5.0% ★ 民間R&D成長率 8% ★ 民間R&D尚差421億元
參、未來展望 一、科技先進國家之研發經費比例,通常政府僅占30% 弱,民間則占70強,我國民間則仍處於65%弱。隨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參、未來展望 一、科技先進國家之研發經費比例,通常政府僅占30% 弱,民間則占70強,我國民間則仍處於65%弱。隨 著國際景氣復甦,我國GDP勢必隨之提昇,民間研 發經費勢必較過去大幅提高,方能達成2008年全國 研發經費達GDP之3%之目標。 二、就產業政策工具之供給面政策工具(包括財務、 人力、技術等支援)、需求面政策工具(創造需 求、協助合作)、環境面政策工具(基礎設施、 激勵創新意願)進行全面性協助 三、未來除既有措施之外,若能就此類政策工具進行更 為細膩之規劃與實施,必能有效引導民間更積極投 入研發。
肆、建議可行方案 1.3.2 促進民間增加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機制 加強對產業界研發激勵措施誘發企業增加研發投資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1.3.2 促進民間增加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機制 肆、建議可行方案 加強對產業界研發激勵措施誘發企業增加研發投資 增加對最有成效誘發民間研發投資機制如業界科專、主導性新產品、產學合作等之經費額度增加補助廠家數,誘發民間研發投資 2.運用國防工業訓儲制度加速企業研發投資 對體質佳研發強急需研發人才之企業,分配較多國防工業訓儲員額 3. 增加企業研發貸款額度 95年底達成企業研發貸款總額度累計達145億目標 4.引導跨國研發中心之研發投入 5.研究增加研發投資抵減至35 % 6.建構法人與大學及研究機構之研究能量平台,促成企 業積極進行委託研究
一、加強對產業界研發激勵措施誘發企業增加研發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一、加強對產業界研發激勵措施誘發企業增加研發 投資擴大主導性新產品、業界科專及產學合作 等補助民間科技研發機制運用至政府各部會 現況:科技預算核定數可發揮乘數效果,勻支增加該兩計畫額度3億可增加民間投入達7億元。 建議: 行政院通令各部會比照經濟部辦法執行,經濟部協助相關部會建制或代辦審查。 2004年建議勻支4.2億促使誘發10億元民間研發投資。2005年調整10億,促使誘發23億元;2006年增列30億*,促使誘發70億元民間投資。 * 依2005年調整額度,實際外加所需佔科技預算成長額度為20億。
二、運用國防工業訓儲制度加速企業研發投資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二、運用國防工業訓儲制度加速企業研發投資 現況:國防工訓儲每增加100名員額,單單人事費,民間企業即增加投入1億元研發投入 建議: 93年增加500名,94年增加1000名,95年增加500名。預計引發民間增加研發投入可達93年5億,94年15億,95年25億。 國防訓儲役之分配應以科技研發為首要考量,民間研發投入佔營業額之比以及未來之成長應為核定名額之關鍵考量因素。
三、增加政府對企業研發貸款額度 現況:92年25億元研發貸款,93年暫訂25億元。 建議: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三、增加政府對企業研發貸款額度 現況:92年25億元研發貸款,93年暫訂25億元。 建議: 增加研發貸款額度,93年為30億,94年為40億,95年為50億。 針對成立五年內之創新研發企業,政府與工業銀行研擬建立企業研發評鑑與技術鑑價機制,以增加信用擔保。 考慮研發期間以科技預算提供部份貸款利息補助。 * 依93.6.28院長指示,500億元的研發貸款每年僅編列25億元,差異太大,請經濟部檢討問題所在,必要時可研議運用科技預算,由政府提供信用擔保,以分擔貸款風險。
四、引導跨國研發中心之研發投入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國外研發中心數 5 10 8 9 政府出資 9.36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四、引導跨國研發中心之研發投入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國外研發中心數 5 10 8 9 政府出資 9.36 8.25 8.99 8.5 民間出資 47.5 72.3 83.3 80 85 引導研發* 15.8 24 27.8 26.7 28 研發累計 39.8 51.8 54.5 * 依經濟部投術處提供資料,每一研發中心民間出資分三年投入研發。於此統計表中,第一年開辦不計入R&D計算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討論題綱(三) 1.3.3 調整政府科技經費之合理成長
壹、現況檢討 一、未能誘導其它部份之預算與研發經費結合,如各類 基金、重大公共工程建設預算、國營企業經費等。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壹、現況檢討 一、未能誘導其它部份之預算與研發經費結合,如各類 基金、重大公共工程建設預算、國營企業經費等。 二、目前屬於非研發類之計畫佔科技預算相當大比例, 尤其是環境建構類。 三、和民間研發經費直接發生互動者仍嫌不足,目前約 70億;且其經費主管機關僅只於國科會與經濟部。 四、對於投入各領域或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科技經費後續 所引發之產值目前未作全面性之評估。 五、對於科技長程發展方向,即前瞻技術策略規劃缺乏 專責單位,故對基礎科研經費之投注比例上缺乏規 劃依據。
參、未來展望 一、重視科技發展,加強政府研發投資,94及95年度 政府科技預算 每年以15%成長,教育預算亦應維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參、未來展望 一、重視科技發展,加強政府研發投資,94及95年度 政府科技預算 每年以15%成長,教育預算亦應維 持適當之比例;並維持R&D政府:民間為38:62 之比例。 二、政府應謹慎考量研發投資之方向與經費增量之策 略,如整合上中下游科技資源推動國家型科技計 畫,或積極推動跨部會跨領域,執行具上下游整 合且具重大社經影響之計畫。 三、加強科技計畫之審議管控,提升研發類經費於科 技預算之比例;並限制非研發性質計畫之下年度 申請經費。 四、加強各類基金投資其相關之研發計畫,增加能源 基金、就業安定基金、農業基金、健保基金等從 事其相關之能源、勞工訓練、農業發展、健保醫 學等之研究發展
肆、建議可行方案 1.3.3 調整政府科技經費之合理成長 1.增加政府科技預算2005~2006年之成長達15%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肆、建議可行方案 1.增加政府科技預算2005~2006年之成長達15% 2.請行政院在各部會未遭立法院指定項目刪減預算時 遇統刪預算時,排除科技預算之刪減分攤 3.針對過去三年各類科技計畫(研究發展、技術推廣、資訊服務、環境建置)經費應有合理之成長規劃 4. 加強各類基金投資其相關之研發計畫 增加能源基金、勞就安基金、農業基金、健保基金等從事其相關之能源、勞工訓練、農業發展、健保醫學之研發 5.落實政府為經濟效益之計畫績效,倍增成果回收 訂定各部會回收研發成果技轉之目標值追蹤管考 6.加強國營事企業競爭力要求增加研發投資 要求各國營事企業逐年增加研發投資,使其佔營業額比率應不低於全國企業投入平均值。
一、加強各類基金投資其相關之研發計畫 現況: 建議: 能源/石油基金每年有18億元投入研發 就業安定基金(數位學習)1.5億元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一、加強各類基金投資其相關之研發計畫 現況: 能源/石油基金每年有18億元投入研發 就業安定基金(數位學習)1.5億元 空污費每年24億元,投入研發僅有0.55億元 建議: 能源/石尤基金年增2億,就業安定基金年增1億研發經費 農建(發)基金,作為農業研發財源每年至少增1億元 空污費基金年增1億元研發 另國民健康相關研究,宜由健保基金項下支應。 各基金年合計年增五億元研發
二、落實政府為經濟效益之計畫績效,倍增成果回收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二、落實政府為經濟效益之計畫績效,倍增成果回收 現況: 90年至今每年約5.5億元實質12億元 智財權下放國外五年時會有重大之成果回收 建議: 政府部門應依計畫之屬性配額增加成果回收 2003為6億,2004至2006年每年以年增2億元,責成各部會達成。 每年增加2億
三、加強國營事企業競爭力要求增加研發投資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三、加強國營事企業競爭力要求增加研發投資 現況:目前經濟部國營(事)企業R&D經費平均僅佔營業額的0.33%*,低於目前民間企業R&D經費平均佔營業額的1.22%,更遠低於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的5.8%。 建議: 各國營(事)企業R&D經費90~93年佔營業額百分比請經濟部更確實提供。 責成各國營(事)企業逐年提升研發經費,佔營業額比例五年內達民間平均水準(1.22%) 國營事業主持人過快更迭,不利長期研發。投入研發之規劃與成效,應為選擇主持人之關鍵考量。 國營(事)企業增加研發員額應予以放寬。 由產官學研協助研討建議研發重點 * 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有研發投入 者,統計共28億,其營業總額8500億。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促進研發增加之各項策略額度規劃
子題三:研發經費之充實與開創 1.3.1 政府民間之比例目標調整為 38:62 1.3.1 整合上中下游資源推動跨部會國家型科技計畫 1.3.2 加強對產業界研發激勵措施誘發企業增加研發投資 (擴大主導性、業界科專及產學合作等機制運用至政府各部會) 1.3.2.運用國防工業訓儲制度加速企業研發投資 1.3.2 增加政府對民間之研發貸款每年之額度 1.3.2 建構民間委託法人與政府研究機構研究平台 1.3.2 引導跨國研發中心投入研發 1.3.2 研究增加研發投資抵減至35% 1.3.3.調整政府科技預算2005~2006年成長15% 1.3.3 增加各種相關基金從事研發投入 1.3.3 政府之研發計畫增加技轉回收金額度 1.3.3 增加國營企業研發投資強化國營企業競爭力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四:科技經費之分配與有效運用 題綱一:科技經費分配之原則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經濟部 報 告 人:曲立全顧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1.4.1 科技經費分配之原則
一、現況檢討 (一)分配原則需配合各級政策考量 院層級 前瞻性、跨部會、跨領域科技發展基礎建設,較長期性 部會署 延續性、績效性、彈性需求大,執行者能力,較重視應用研究,任務導向高 國科會 前瞻性、基礎研究,研究者自由度高
一、現況檢討 (二)分配實際上應考量之因素 評審標準(執行前) 績效評估標準(執行後) 與政策目標符合度 執行者 計畫型態 領域別 學界 研究界 公法人 私法人 國家實驗室 業界 生產與服務 顧問諮詢 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 前瞻研究 基礎建設 目前39+1
領域代號表 01.電子 11.紡織 21.農業 31.共通性 -管理與輔導組 02.資訊 12.資源 22.林業 -標檢/精儀/勞安 03.電信 13.能源 23.漁業 -資服組 04.自動化 14.原子能 24.牧業 32.海洋 05.機械 15.土木 25.數學 33.地科 06.航太 16.運輸 26.物理 34.e化 07.光電 17.生物與生技 27.化學 35.生物多樣性 08.材料 18.食品 28.氣象 36.環構計畫 09.化工 19.醫衛 29.人文社會 37.服務業 10.環保 20.藥品 30.科教 40.國科會一般計畫
一、現況檢討 (三)分配原則 各部門在分配時應考量: 整體分配原則與比率: 科技政策目標符合度 國家型計畫 部會任務績效 部會署 國科會(學術基金) 中研院 各部門在分配時應考量: 科技政策目標符合度 部會任務績效 行政效率(科技政策形成及推動機制) 科技計畫執行績效
問題檢討 (一)院及部層級審查標準的一致性 (二)部會特優先之合理比率應為多少?是否應一致? (三)目前所定之領域已無法符合需求 (四)國家型計畫之預算已達總預算之20% (五)策略性及知識型服務業預算分配問題 必須明確定義服務業之內容及支援之優先度 (六)傳統產業預算分配問題 先了解各傳統產業之業態和特性及及可接受創新服務的程度
二、未來展望 採取績效預算制度(Performance based Budgeting),但應考慮其他配套措施如:政策目標之達成評估基準與工具、計畫審查及審查人員選取等制度,而如何加強改進我國現行做法,並逐步走向合乎國情之績效預算制度,有待國內產官學研諮各界學者專家之努力。
三、建議可行方案 (一)部會政策形成機制之評估績效 (二)執行單位評鑑績效 (三)計畫評估績效: 1.執行前 2.執行後(去年) 3.科技績效評估方法: (1)院層級計畫評估的標準及審查委員選定機制,應召 集產官學研諮相關人員一起來訂定 (2)院層級的審查委員依此標準來審查,以作為績效評 估依據
三、建議可行方案 (四)績效評估之公式建議為: 本年績效=部會績效(10%)+執行單位績效(10%)+ 計畫評估績效[本年(60%);上一年(20%)] --依評估結果分為三級:特優先依級數為(80-D)%、80%、(80+D)% (五)領域別應依研究特性分別訂定 (六)應先明確定義策略性知識型服務業之內容及優先順序,並列為領域 別之項目 (七)應先瞭解各傳統產業之業態、特性及可接受創新服務的程度,並依 此訂定有關傳統產業的分配原則 組織評鑑(20%) + 年度績效評估(80%) 佔80% 去年成績 佔20% 本年績效 + =
科技政策應用平台 政策 組織 計畫(領域) 績效 平台1 形成機制(各型會議) 內容說明 平台2 平台3 院層級 部會署(政策推動機制) 執行單位(組織評鑑) 計畫(領域) 中綱(Program) 年度(Project/Plan) 國家型計畫 平台4 績效 執行前審查結果 執行後績效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四:科技經費之分配與有效運用 題綱二:科技經費之有效運用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經濟部 報 告 人:曲立全顧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1.4.2 科技經費之有效運用
一、現況檢討 (一)依據科技基本法及知識經濟發展方案(2008國家發展方案) 平均年成長率應不低於10% 規劃產學研科技合作機制 建立技術移轉機制 輔導業界成立研發聯盟 鼓勵大學與國際著名教育機構共同合作
一、現況檢討 (二)國科會及行政院各部會署為有效運用科技經費,將科技預算在各科技領域間進行宏觀調度,在各部會間起用競爭機制 (三)整體領域方案計畫的成本利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包括領域方案計畫的需求性、預期成果與績效是主要的決策考量,各個計畫應該尋求具有最佳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的方式推動或執行
一、現況檢討 (四)部會署的科技發展經費是否有效運用,推動科技 發展的組織及推動機制有關 科技發展推動組織是否健全 是否進行策略與計畫規劃 是否善用競爭機制 是否整合產官學研與上中下游資源 是否具備研發績效評核、成果利用及推廣機制
問題檢討 X:指部會署本部無科技顧問室或技術處等組織 序 號 部會署 機構名稱 專責推 動組織 策略 規劃 競爭 機制 使用者 參與 資源 整合 績效 評核 成果 推廣 1 內政部 X ˇ 2 國防部 3 教育部 4 經濟部 5 交通部 6 衛生署 7 環境保護署 8 原子能委員會 9 國家科學委員會 10 農業委員會 11 勞工委員會 X:指部會署本部無科技顧問室或技術處等組織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四:科技經費之分配與有效運用 題綱三:科技施政績效與經費分配之結合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經濟部 報 告 人:曲立全顧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1.4.3 科技施政績效 與 經費分配之結合 部會署科技計畫之年度提報數,其特優先 之額度,應與部會署年度科技施政績效相扣合,由目前特優先80%,改以績效優劣之差異,來設定特優先額度
一、國內現況與問題(1/5) (一)科技概算之審議,原則上係依各領域別「中綱計畫」由相關部會先行自審後,三月底前向國科會提出,暨由國科會(重大計畫與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共同)以跨部會的角度,進行審議。換言之,部會科技經費之分配,目前仍以領域別、政府科技計畫個別審查的結果,建議特優先、a優先、b優先方式加總為之。 (二)在科技施政績效評估方面,則以部會為單位,針對部會科技施政成果進行績效自評後送國科會評估(五月份) ,結果彙整呈行政院核定。
一、國內現況與問題(2/5) (三)審查項目內容係依審查對象與目的而設計,審查 結果與審查過程之運作方式亦相關。目前國科會依領域別組成審查委員會,審查各部會「中綱計畫」,朝減少重複性、確認可行性、與提高科技經費效用而努力,對於過去績效,除非審查人非常了解,否則較難著墨。有些新興研究課題,更無過去績效可言。
一、國內現況與問題(3/5) (四)目前審查委員之遴選由各領域委員會召集人依過去審查經驗推薦(或承辦人員提議),書面審與會議審時間均非常短促。審查結果與審查委員會之組成、委員對該案熟悉的程度、可供審查的時間、願意付出的時間等皆相關,未來如有特優先額度差異化考量,則維持穩定的審查品質,更為重要
一、國內現況與問題(4/5) (五)各部會科技計畫之提案分佈(個別計畫範圍、金額大小)與所占部會科技預算比不同,且計畫撰寫、管理經驗等,亦有相當差異;如完全以計畫書內容審查,並影響經費分配額度,會否造成更大落差(審查時亦需考慮各部會基本的mandates)需進一步規劃。 (六)部會施政績效評估則屬建制初期,各部會仍在適應調整(案例:教育部、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等);審查項目內容亦正修正中(目前較偏重績效評估制度建立與執行情形)。
一、國內現況與問題(5/5) (七)目前部會科技施政績效報告仍以研考會就一般行政要求的規範為之,績效指標適用性亦不高;會議審的時間,一個部會只約六十至八十分鐘(含簡報三十分鐘),甚為短促。
二、科技績效與經費分配之扣合 制度面:是否應該扣合?以「特優先」的額度為差異化誘因或其他方式?制度變更的衝擊? 主計處、研考會、國科會原法規依據需否調整? 策略面:目前施政績效評估與科技經費分配之方式是否允當,可支持績效評估結果回饋經費分配?如不允當,待修正之部份有哪些? 運作面:未來如實施績效評估結果回饋經費分配,運作方面有那些相關配套應注意?
三、國外相關作法(1/3) 晚近對政府績效的評估與控制,多自預算著手,預算被認為施政計劃具體實踐的首要途徑,也是政府部門中影響組織行為最強有力的工具(Osborne & Gaebler, 1992; Fisher, Maines, Peffer, & Sprinkle, 2002) 現階段世界性預算改革的焦點集中在提升政府機關的施政績效,而這種趨勢也明顯地反映在各國普遍大力推動的績效預算制度(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 1990年代發展的績效預算,進一步主張公共組織的預算必須與中長程策略計畫相結合,強調以組織整體的目標為導向,並以績效評估為手段,要求公共組織建立公共策略規劃暨績效預算的中程計畫預算架構
三、國外相關作法(2/3) 先進國家中於1990年代陸續採用類似的公共策略規劃暨績效預算制度的,至少包括 美國(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 1993) 加拿大(Expenditure Management System) 英國(Medium Term Financial Strategy) 紐西蘭(Strategic Management) 澳洲(Financial Management Improvement Plan) 瑞典(Three-year Guidelines)
三、國外相關作法(3/3) 這些國家之規劃制度的共同趨勢為: 以部會之中程策略規劃作為施政主要指導方針 強化民意之公開諮詢以及外部評估的運作 重視「成果管理」,有效結合計劃、執行檢討與事後成效評估 強化國家政策指導、部會策略協商與相關計劃之協調整合 結合中程規劃與中程財政管理,發揮「計畫指導預算」功能
四、績效預算之優缺點分析(1/2) 對於績效預算更明確的定義,可界定為基於政府職能(Function)、業務(Activities)、與計畫(Projects)所編之預算,而此預算之編列,雖以施政計畫為基礎,但重點置於管理層面,非規劃層面;簡言之,在績效預算制度之下,按計畫決定預算,按預算計算成本,按成本表現效率,按效率執行考核
四、績效預算之優缺點分析(1/2) 但績效預算仍有其缺點: 績效預算的計畫常流於形式,因為實施此制度需其他條件配合方可奏效 政府行政機關的工作常是抽象無形的難以量化;因此績效的衡量難以客觀 各機關過分重視績效,將著重於測定易顯現短期成果的工作計畫,對於極具價值的長遠計畫,反而不願辦理;因此本位主義濃厚,缺乏整體和長程的觀念
五、國外相關作法:以美國為例(1/3) 立法:1993 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 (GPRA) Mid-term Strategic plan Annual Performance plan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 Annual GPRA Report ( Measurement and gap analysis)
五、國外相關作法:以美國為例(2/3) 行政:2001 President Management Agenda (PMA) (…We need a vehicle such as PAR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有五個Initiatives, 預算整合績效(Budget & Performance Integration)是其一 OMB特推出Program Assessment Rating Tool (PART) ,並訓練各部會員工以PART執行其計畫績效評估,改善預算決策,結果須呈報OMB
五、國外相關作法:以美國為例(3/3) 策略上採漸進式增加政府計畫績效評估之百分比,以事前公布當年度須評估之計畫清單,作為後年度預算準備,並用來強化未來計畫的品質。例如2004年5月10日所公布的200多件計畫,其PART評估結果需納入各部會2006年的預算作業。至此,則共600多件計畫將完成評估,占美國聯邦政府總預算的60%(約 1.3 兆的數額之譜)
六、建議可行方案 如擬扣合科技施政績效與科技經費之分配,目前作法待修正者有三方面: 績效評估之方式與內容 科技概算(中綱計畫)審議之方式與內容 先進行可行性分析(制度面、策略面、運作面)、設計,再循序漸進 如考慮特優先額度為差異化誘因,則初期差異不宜太大 這些新制實施,需透過溝通與教育訓練,提高部會執行力
報 告 人:張善政副總經理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提案 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 子題五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規劃與管理 題綱一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定位探討 題綱二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成推動與管理 題綱三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績效與資源分配 題綱四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退場機制與延續推動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顧組、中研院 協辦單位: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衛生署、 環保署、原能會、農委會、工程會 報 告 人:張善政副總經理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七日
1.5.1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定位探討
計畫定位與構成條件 目的 增進國家競爭優勢及因應當前國家重大社經問題之需要,依據國家跨世紀發展策略,慎選課題,結合科技研發之上﹑中﹑下游資源﹐規劃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以有效提升研發成果。 定位 有長期明確目標,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優勢 創新技術、具有前瞻性,對經濟產業發展或國家社會福祉有重大貢獻 構成條件 具跨部會署、跨領域之特性,需政府引導投入並予長期性支持 具國際性、前瞻性,其影響與衝擊既深且廣 需上、中、下游及產、官、學、研資源之良好分工與整合者
計畫現況 計畫名稱 緣起 效益面 防災 國科會依據「全國科技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結論發起 國家社會民生問題 電信 國科會於「電子、資訊與電信策略會議」提案 經濟發展與競爭優勢 農業生技 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協商決定,交「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討論 國民健康與生物醫學 生技製藥 國科會依據「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策略」選定 數位典藏 國科會由「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整編而成 基因體醫學 國科會建議衛生署「基因醫藥衛生」尖端計畫轉型 晶片系統 提報總統後總統府科諮會研議 奈米 相關部會依據「全國科技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結論發起 數位學習 國科會依據 NICI「網路社會化」目標
計畫定位之問題與建議方案 問題 建議方案:建立相關部會計畫主題之常設性溝通機制 國家型計畫與各部會一般計畫研究課題如何區隔? 如何保持計畫主題之聚焦性? 建議方案:建立相關部會計畫主題之常設性溝通機制 依照不同類別之課題,邀集相關部會成立合議委員會 例如:生物科技可邀國科會、經濟部、衛生署 主動建議個別計畫適時移出或納入國家型計畫 主題適宜者應納入國家型計畫下 主題較與國家型計畫較疏離者應移入部會原計畫機制
1.5.2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成推動與管理
計畫之形成、運作與管理 構想與啟動 計劃之運作 計劃之管理 相關部會署或學者專家提出構想 部會署向國科會提出,經過整體構想之審查與規劃 成立指導小組審議規劃內容 成立諮議小組與規劃小組、計劃辦公室 每年度之計劃內容需經各相關機關之溝通協調 應以第一優先編列所需預算 計劃之管理 應於國科會委員會報告年度計劃成果 執行一、二年後應舉辦成果發表會 計劃期中階段進行期中審查 計劃結束一年前舉辦績效評鑑 全程計劃結束時辦理成果發表會及評估 指導小組、國科會委員會審議確認結案
現有計畫形成過程一覽 計畫名稱 構想發展 執行期(第一期) 總經費 防災 86.3 - 86.11 86.11 - 90.12 10 億元 電信 85底 - 87.2 88 – 92 123 億元 農業生技 86.3 – 87.3 87.8 - 90.7 8 億元 生技製藥 87.3 – 89.1 89.1 - 91.12 17 億元 數位典藏 89.7 - 91.1 - 95.12 28 億元 基因體醫學 89.9 91 – 94 75 億元 晶片系統 90.7 - 90.8 77 億元 奈米 91.6 92 – 97 232 億元 數位學習 90 92 - 96 40 億元
計畫形成之問題 是否經過部會間充分溝通,取得主要資源來源部會之支持 計畫形成之時效長短以何為適中 其他考量 計畫形成之驅動力量 各類會議:科技顧問會議、全國科技會議、SRB 科技顧問之個人先見 計畫形成之時效長短以何為適中 長時間有利於:規劃完整度、部會參與及支持度 短時間有利於:科技發展之時效性 其他考量 計劃本身是否具備國家型計劃之前提,或是因為計劃本身規模較大而套用國家型計劃機制? 計劃跨越之「下游」價值與特性是否經過業界對於未來營運價值之確認?
運作與管理之問題 經費運用權責 計畫成員 計畫管理 執行人力 計畫辦公室決定計畫課題方向與執行團隊 原經費編列之部會需面對民意機關對績效之考核 計畫成員 總主持人、執行長等並非全職,投入時間有限 計劃辦公室之人力(多屬計劃臨時性人員)流動性高,經驗無法有效傳承 計畫管理 成果發表是否不當限制,影響意願 計畫管考是否過於繁瑣、一般化、個別化,不易凸顯特色 執行人力 國內研究人力是否足以支撐夠品質之計畫執行,而免偏於浮濫
計畫形成之建議方案 應確認符合國際趨勢與潮流 健全主題發掘之管道 落實已有主題篩選機制 建立共識的機制 建立經常性「前瞻科技(ForeSight)」研究之機制,與形成之課題相互檢核 前瞻科技研究可委由具備專長能力之法人進行 健全主題發掘之管道 產:設計部會與產業界之對話機制(如:產學合作委員會) 官:透過「科技顧問室」之類似組織反映需求 學、研:透過國科會與教育部收集瞭解研發方向 專家學者:妥善運用科技會報、科技顧問會議、全國科技會議等機制 落實已有主題篩選機制 建立共識的機制 相關部會署 產學研各界
運作與管理之建議方案-權責 目標:國家型計畫辦公室應負有名符其實之權責 短期:融合計畫辦公室與相關部會之作業 中長期 權:訂定研究課題、核給研究計畫、計畫管考 責:計畫成效優劣 短期:融合計畫辦公室與相關部會之作業 計畫執行長可兼任各部會無給職之科技顧問 於部會作業中融入計畫辦公室之計畫理念與實施方針 中長期 與主計處、民意機關溝通,將國家型計畫經費統籌編列於單一機關(如:國科會),整體撥付國家型計畫辦公室 將造成部會年度經費間較大幅度之變動,必須於目前預算機制中予以考量納入
運作與管理之建議方案-組織 以經常性組織解決人員流動、經驗流失之問題 作法 於國家實驗研究院(或其他法人機構)下設置「國家型計畫作業辦公室」,作為運作組織員額歸屬之根源 作法 計畫主持人(兼職):計畫主持人資格以具備學術形象與公信力為主 計畫執行長(專職):辦公室執行長以全職借調方式延聘,以學術專精程度、協調能力為主 共通性之行政、計畫管考作業應納入計畫作業辦公室之下 設置幕僚行政人員:改進人員流動性之問題
運作與管理之建議方案-研究人力 供需預估 培養人力之方案 人才供需應經過事先評估,以免造成研發能量受限 應有搭配之整體人才培育措施與教育宣傳 加強國內外學術機構之交流 建立與國際大師級共同研究之環境與機制(目標導向之出國研究) 延聘國際大師於國內常駐(一年以上),並設計對應之人才培養機制,促使國內人才產生緊密之互動 對於「目標導向」之時效性計畫,應積極引進國際博士後研究人員
1.5.3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績效與資源分配
計畫整體經費成長
部會參與比重 總經費 10億元 123億元 8億元 17億元 28億元 75 億元 77億元 232億元 40 億元 計畫名稱 經費投入與比重 首要部會 次要部會 第三部會 防災(第一期) 10億元 經濟部, 30.2% 國科會, 29.0% 農委會, 14.4% 電信(第一期) 123億元 經濟部, 85.6% 國科會, 5.8% 交通部, 4.8% 農業生物技術(第一期) 8億元 國科會, 79.2% 中研院, 12.1% 農委會, 8.6% 製藥與生物科技 17億元 衛生署, 44.6% 國科會, 32.3% 經濟部, 23.0% 數位典藏 28億元 國科會, 49.8% 中研院, 17.4% 教育部, 11.6% 基因體醫藥 75 億元 國科會, 79.0% 經濟部, 13.2% 衛生署, 8.8% 晶片系統 77億元 經濟部, 78.4% 國科會, 14.4% 教育部, 7.2% 奈米 232億元 經濟部, 72.5% 國科會, 14.0% 教育部, 6.7% 數位學習 40 億元 勞委會, 14.0% 國科會, 10.0%
績效與資源分配之問題 績效 資源分配 資源運用 除一般制式管理外缺乏「整體」與「特色」管理 整體上限是否應維持一定比例,以免造成排擠資源 國基型計畫是否具有「爭取額外資源」的價值 資源運用 參與面(以計畫數量與經費衡量)是否平衡 上中下游、產官學研參與是否平衡 部會署參與是否平衡 是否有建立共用基礎設施之機制 是否建立良好之課題分工合作機制
績效管考之建議方案 依據計畫特性設計不同構面之評估方法 簡化個別計畫之管考,加強計畫整體運作之管考 管考項目 建立客觀評估機制 技術、經濟、社會 簡化個別計畫之管考,加強計畫整體運作之管考 加重「成果」比重,降低「過程」比重 績效評估應著重於「整體」而非「個別」 管考項目 研發能力之平衡性:投入各部會之資源 研發成果之平衡性:上游(學術或會議論文)、中游(申請專利)、下游(實際運用案例、技術移轉或民間科專) 研發成果之貫穿性:是否有貫穿上中下游之成果運用 國家整體研發能量:對於人才欠缺之領域計畫,人才培養成果應作為績效指標之一 建立客觀評估機制 委員遴選、迴避原則 研擬研究成果保護(智財權)、成果推廣方法管考
資源分配之建議方案 整體上限維持一定比例 分配之合理性 目前已達 20%,似為合理上限 試行一定期間,確認上限比例 隨計畫執行時間,資源應由上游部會漸移向中、下游部會
1.5.4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退場機制與延續推動
退場之問題與建議方案 國家型計畫目前尚無具體之退場機制 建議方案 負責評估退場之組織 退場之主觀因素 退場之客觀因素 由計畫指導小組、諮議小組負責評估退場時機 退場之主觀因素 計畫目標任務已經達成 中上游已具研發能量與立足國際之成果 下游已具研發與成果承接能力 計畫時限已屆,不宜長久進行同一計畫 計畫目標無法有效達成、整體效益無法彰顯 研究內容缺乏後續課題 退場之客觀因素 大環境變化:國際局勢潮流已不再,或時機已失 風險:成功風險太高,且無法有效控制 研究人力:缺乏足夠質量之研究人力執行有品質之計畫
成果延續之問題與建議方案 計畫退場時成果如何發揮運用 如何移轉計畫與績效至相關部會:後續執行與經費、成果 如何維護資料庫與智財權 如何推展成果應用 基礎設施之移轉與管理 建議方案 人力 計畫累積之研發人力應妥善移轉至產業界、法人或學術界 技術產出 有立即效益:即行移轉(需智財權下放、技術鑑價制度之配套) 非立即效益:交由原開創單位維持成果 研究設施 移轉予有能力維護、有實際運用需求之相關單位 應繼續維持「共用設施」之精神 建立部會間之長期互動機制 需要長期執行之重要課題,應以固定之部會互動協調機制繼續推動,而不應仰賴國家型計畫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