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源 地,也就是「台灣」名詞的肇始 。要認識台灣,從府城開始,要 認識府城,一定要從安平開始,                安平,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源 地,也就是「台灣」名詞的肇始 。要認識台灣,從府城開始,要 認識府城,一定要從安平開始, 安平,是台灣歷史的原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98學年度第2學期自然領域教學觀摩 運用Google Earth認識我的學校.
Advertisements

主講:黃秀政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98年7月14日(星期二)下午 地點:歷史系605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安平,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源 地,也就是「台灣」名詞的肇始 。要認識台灣,從府城開始,要 認識府城,一定要從安平開始,                安平,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源 地,也就是「台灣」名詞的肇始 。要認識台灣,從府城開始,要 認識府城,一定要從安平開始, 安平,是台灣歷史的原鄉 。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 (1620);在此之前,台灣有許多古名,從周代的「彫題國」、秦代的「瀛洲」、漢代的「東鯷」、三國的「夷州」、隋唐的「流求」、宋代的「毗舍耶國」、元代的「琉求」,一直到明代的「小琉球、雞籠山」。 台灣在古時候有時被稱為「台員」,有時是「大灣」, 又有時是「大員」 、 「一鯤鯓」 ,或「台窩灣」 、 「大冤」 、「大宛」、「台灣」等等。 漢人來台前,安平為平埔族西拉雅支族的大員(tayouan,台窩灣) 社的居住地,而大員即為西拉雅支族的新港話, 為濱海之地的意思。 當時的大員社位居上鯤鯓的背風面,築有簡單的草寮。根據陳第的東番記,平埔族沒有文字、曆日,風俗淳樸, 「議事必公廨」,「無揖讓拜跪禮」,和樂相處。生產方式「治禽種木,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 女以農耕為主,男則狩獵、捕魚,雜處而不亂倫,鼓腹遨遊,自得其樂。 註:公廨-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揖-拱手行禮。鼓腹-飽食而閒暇無事。

荷據前時期: 海盜出沒,台灣因位處海峽要津,海 盜進出更是頻繁。                  荷據前時期:                        在荷蘭人據台前,東亞海域常有                    海盜出沒,台灣因位處海峽要津,海 盜進出更是頻繁。 在西方,隨著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熱潮,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紛紛東來,出現在東亞水域上,而台灣海峽便是當時歐洲列強在東亞爭奪霸權的必經之路。「福爾摩沙」之稱,便是當時葡萄牙人經過台灣時,所發出的讚嘆! 在東方,明嘉靖年間常有日本海盜向台灣安平附近原住民焚掠攻奪。到了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 海盜顏思齊、鄭芝龍帶領部眾佔領台灣西南沿海地區。 在歐洲列強方面,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為海上貿易的競爭對手 。 西元1602年,荷蘭人為拓展商業勢力曾與西班牙人爭奪呂宋, 失敗轉而攻擊葡萄牙人向中國租借的澳門,仍遭擊退後。 隔年西元 1603年,荷蘭人派遣兩艘戰船直接佔領澎湖。明朝知悉後採強硬 態度,令福建巡撫徐學聚率師討擊荷蘭,荷蘭人再遭驅逐。 此後的 十多年間,荷蘭人在東亞北部海域上一直沒有具體的商業根據地。 註:地理大發現-又稱為大航海時代,也是哥倫布發現新航路的時期

台江內海 荷治時期(1624-1661): 月十一日,荷蘭人率艦攻入澎湖;翌                 荷治時期(1624-1661):                      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七 月十一日,荷蘭人率艦攻入澎湖;翌 年,派船測量台南、高雄一帶, 認為一鯤鯓(今安平)最適合泊船,於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至台窩灣(安平港),用竹、沙在港口築砦,以防土著攻擊; 次年,福建總兵俞咨皋進剿,荷人棄守澎湖,轉佔安平,築木柵堡壘,初名奧倫治城(後改名熱遮蘭城),並興建商行民房, 從此展開荷蘭據台時期。 當時文獻記載:鯤身至七鯤身 「山勢相連如貫珠,不疏,不密, 雖在海中,泉甘勝他處」, 「七峰宛若堆阜」, 「外為大海,內為大港」; 而台江則是「各山溪之水匯於此」。 因此安平港「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台江內海 台灣荷蘭統治時代,荷人所繪的熱蘭遮城位置圖

荷治時期(1624-1661): 海上這種特殊形勢的條件, 構築                 荷治時期(1624-1661):                      荷蘭人便是依靠安平當時在東亞 海上這種特殊形勢的條件, 構築 了著名的熱蘭遮城,城堡屬東印度公司管轄,置台灣長官控制島內政務,以熱蘭遮城作為對外軍事防禦的重要堡壘, 在三十八年的治理期間,巴達維雅的東印度總公司前後派遣的台灣長官共十二人。 當時台灣的國際貿易相當興盛,來自中國、日本、安南、暹邏等 地的商船皆聚於安平。 而荷蘭人依靠漢人及 原住民先前墾拓的基 礎, 然後運用西方近 代殖民統治技術,掠 取島上資源去連接與 大陸之間的商業利益。 安平沿海船運繁盛景 象,如今已不復存在。

荷治時期(1624-1661): 功在中國大陸的反攻事業節節敗 退,最後欲取台灣做為退守反攻的根據地。                 荷治時期(1624-1661):                      隨著中國內政的演變,鄭成 功在中國大陸的反攻事業節節敗 退,最後欲取台灣做為退守反攻的根據地。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四月,鄭成功軍隊由鹿耳門進入準備進擊安平。雙方首先遭遇於北汕尾島,兩軍激戰,荷軍海陸皆敗, 當戰爭局面對荷軍越來越不利時,荷軍內部 召開軍事幹部會議討論死戰或投 降。最後投票表決做出降城決定 。 荷鄭雙方經約一星期的談判, 簽訂協約。荷蘭於西元1662年 2月完全退出安平,結束了三十 八年的軍事、經貿的殖民統治。 荷領熱蘭遮城圖  資料來源:安平區志

明鄭時期(1624-1661): 台灣,成為台灣的統治者。國民                 明鄭時期(1624-1661):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接替了 台灣,成為台灣的統治者。國民 政府或是大陸當局,都稱他為「英雄」。對國民政府而言,鄭成功是「反攻大陸」的精神化身;對大陸來說,他是把台灣從夷狄「解放」出來的英雄。 鄭成功能夠成功,一個在於何斌獻圖,使得鄭成功能夠掌握到台灣地形的優劣之處,得到了好的形勢。另一個在於台灣人民在荷蘭的統治之下,生活被壓迫著,稅收繁雜,因此一但有機會便起而反抗。 ★何斌獻圖:   何斌可以說是個成功的間諜,他原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舊部屬,後來到東印度公司擔任通譯也兼任會計工作,但他早和鄭成功暗通款曲,私下為鄭家軍徵收貨物商船等稅,被荷蘭人發現後,他在1659年(明永曆13年)逃離台灣,並將多年蒐集來的台江內海港道及荷蘭軍隊部署情況上呈鄭成功。   有歷史學家認為,何斌的情報及完美的攻打策略,是促成鄭成功攻台最重要的關鍵。

明鄭時期(1624-1661): 艱鉅的工作,軍事上屯兵堅城之                 明鄭時期(1624-1661):                      鄭成功之攻取台灣確是一建                    艱鉅的工作,軍事上屯兵堅城之                    下,需時時提防敵人的反攻與增援,政治上需爭取番人的合作,最少需使他們不為荷人所助,經濟上尤須解決糧食供給問題。所以在漢人與荷蘭人的鬥爭上,番人的影響力是不可抹滅的。且鄭成功下令嚴禁騷擾,可見對其番族,絕不採取高壓。另外鄭成功又積極鼓勵沿海居民移居台灣,並在台灣置天興縣和萬年縣,這是台灣設置郡縣的開始。 而當時的「諮議參軍」--陳永華亦扮演 極為重要的角色。陳永華以「足民食」為起 點,教軍屯田,儲備糧食;教民煮糖晒鹽, 以利民生;教匠燒磚,改善民居。同時劃定 行政區域,勵行里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 。衣食俱足後,又興建台灣首座孔廟,獎勵 教化。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 、拔擢人才。 鄭成功畫像 \ 作者不詳

清領時代: 清廷欲收復台灣,主要就是想來消除 來自台灣─鄭氏政權的威脅。因此在拿下 台灣之後,當時棄之而不守的的論點頗為                  清領時代: 清廷欲收復台灣,主要就是想來消除 來自台灣─鄭氏政權的威脅。因此在拿下 台灣之後,當時棄之而不守的的論點頗為 盛行。他們認為台灣地小又遠,如派兵駐 守,恐怕浪費餉糧。於是主張「守澎湖, 徙台灣人民而棄其地」。施琅得知後,大 力的反駁。他認為台灣是守澎湖的背倚之 地,且強制將移民送回大陸過於草率,他 還將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提到很高。於 是康熙才勉強的收台灣入版圖。然而台灣 總算是保留下來了,但清政府對台灣的看 法卻沒有多大的改變,就連力保台灣的施 琅,對台政策也是消極的。 清領時期台南地圖 

                 清領時代:                      當時的清廷,對於想前往台 灣的人,設「三禁」嚴加限制。 (1)欲渡航台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在經由稽查,審驗批准才行,嚴禁偷渡 (2)渡台者不得攜帶家眷 (3)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 其實怎麼樣的嚴禁,仍然會有漏洞的出現。因福建地形之故,所以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港口可用,偷渡者冒著危險奔向台灣,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在大陸無法維生,去台灣能夠找到活路。清初移民潮促進了台灣島內人口的激增,大大地改變了有史以來地廣人稀,勞動力缺乏的局面。且因此而開墾了不少地區,也帶來了其他如興辦水利的發展。 有唐山公, 無唐山嬤。 有番仔公, 無番仔嬤。 番婆仔好牽, 三跤鼎難安。

                 清領時代: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將台灣在這一段期間之內,整個                    社會的浮動不安的情形描寫出來。以林爽文的叛亂為分水嶺,大體上可分為兩期,前期正面提出政治上的目的,後期具有濃厚的經濟上的意義。前期的特徵在於沒有組織,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典型的例子就是朱一貴的叛亂。另一起較大的起事,就是林爽文事件了。   在移民的社會中,還存在著其中這樣 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分類械鬥。移民來的 人會自然的往自己同鄉的地方聚集過去。 隨著移民日漸增多,土地的爭奪也愈演愈 激烈,而且清政府在台統治力薄弱,故人 民有所不平,只好求諸同姓同鄉的幫忙了 。福建人對客家人,福建內部的漳州人對 泉州人,展開了一連串的混戰。 林爽文古戰場 此象棋殘局象 徵未完成此革 命

                 清領時代:                      到了光緒初年,移民入台和土 地開發的高潮逐漸過去,清政府 統治日益加強之後,就在也看不到有什麼大規模的分類械鬥了。而到了日據時代,分類械鬥便完全的絕跡了。   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決定台灣正式建省。甲午戰爭之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就此展開了五十年的日據時代了。 李鴻章在日方的威脅欺凌下,終於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日治時代: 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 改效忠里為安平街,隸屬於台南                  日治時代: 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 改效忠里為安平街,隸屬於台南 廳。大正九年(一九二○年),台灣自治制施行,將安平街改為安平區乃沿用自今。 日本人在整整五十一年的時間,把台灣建設成幾乎十全十美的資本主義殖民地。只因其統治台灣的目標在於使居民的風俗習慣、語言徹底同化於本國,而其手段之一是獎勵本國國民移居(日本人移居台灣)。 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中,除軍事上的大規模血腥鎮 壓外,還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加緊奴役、迫害台 灣人民,其殘暴和苛酷的程度,為世界殖民史所僅見的。 日本殖民者還在台灣建立一套特殊的警察制度,用 以監控人民。總督的獨裁權利,特殊的警察統治,和保 甲制度,構成了日本殖民統治的三大支柱。人民被剝削 了一切自由和基本人權。在職業分工上,絕大多數的上 級行政官吏和企業管理人員,由日本人所充任,而處在 社會最低層的工人和農民幾乎全都是台胞,形成統治和 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兩個對抗的極端。 【1930年代畫家筆下的總督府】 

                 日治時代:                      日本國內禁吸食鴉片,但在台 灣,卻由政府專賣,用以毒害人 民。那個時代建築了許多的交通建設,表面上對台胞雖然也是有好處的,但主要受益者還是日本人。總督府財政的收入絕大部分課自台灣勞工階級的人民。日本又充分利用政治的力量,大力扶植日本壟斷貿易,抑制台灣的民間資本。在日本壟斷資本,殘酷的掠奪下,廣大的台灣人民日益貧窮困苦。 在日本人高壓統治下,也受到不少人的反抗,這些抗日活動中,以莫那魯道所領導的霧社事件最為著名。該事件不但令總督府多位高級官員下臺,也成為台灣日治時期最直接且最激烈的武裝抗日行動。 最後的酒宴 共赴義舉

台灣戰後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日本戰敗並簽署《終戰詔書》,                台灣戰後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日本戰敗並簽署《終戰詔書》, 當時由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先生於南京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再於同年10月25日正式接收台灣,稱為台灣光復。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重新恢復清代臺灣省之建制,但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由陳儀出任台灣省行政長官。 民國34年9月9日,由何應欽代表 中美英蘇聯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在南京陸軍中央官校禮堂,接受日軍投降典禮

台灣戰後時期: 之後,因為陳儀等接管官員貪污 嚴重,軍警紀律敗壞,陳儀本人大權 獨攬,加上戰後經濟崩潰導致人民生 活陷入困境,和政府急於去日本化造成文化上的隔閡,以及部分新住民(外省人)相對於舊住民(本省人)在社會和經濟地位上具高度優勢的不平等待遇,最後在1947年初,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發。數星期後,國府派兵來台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 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 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 或就此失蹤。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 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本省派 也以浪人團殺害無辜外省人,造成一 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黃榮燦以木板刻畫《恐怖的檢查》寫實地描繪了國民黨軍隊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的血腥殺戮。

台灣戰後時期: 1949年,大陸易主,國民革 命軍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                台灣戰後時期: 1949年,大陸易主,國民革 命軍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 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 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 部分自由的體制,造成許多人因實際或是指稱的 反對言論或行動,甚至無故被指為「匪諜」而受 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 1987年台灣解嚴。 隨著蔣經國在1988 年1月去世,蔣家父 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 結束,開始民主政治。 圖右為蔣介石先生, 左為蔣經國先生。

1. 臺灣前後總共歷經哪些政權的統治?   荷據前時期【 】【 】【 】 【 】台灣戰後時期。 2. 臺灣的人民從何時才開始有機會接受教育? 【 】。 3. 俗話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這是因為當時清廷實施何種政策的 緣故? 【 】。 4. 為何臺灣會割讓給日本人統治? 是因為【 】戰爭簽訂的【 】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5. 二二八事件是因為什麼緣故而爆發的? 因【 】所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發。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明鄭時期 三禁政策 甲午 馬關 查緝私煙

故事標題:【 】 資料來源:【 】 故事內容:(請浮貼在下方或寫在下方,寫不下可翻至背面繼續填寫!) 注意事項: (1)請透過書籍或網路,搜尋一則 台灣曾發生過的歷史故事。 (2)並將文章內容張貼或書寫在下 方。 (3)唸給一位家人及一名同學聽且 簽名。 提示: 人物篇:郭懷一/林爽文/莫那魯道/施世榜/吳沙/鄭成功/陳永華 巴克禮/蔡阿信/陳澄波/林獻堂/蔣渭水/謝雪紅/ 朱一貴 吳鳳/馬偕/蔣介石/蔣經國…… 事件篇:朱一貴起義/林爽文起義/牡丹社事件 / 西來庵事件/ 北埔事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